盐 湖
①过去以为盐是一种稀缺的物质,造成这种印象的原因可能与盐一直为官方专卖有关。去了柴达木盆地,去了青藏高原,你会惊讶地看到:盐是一种风景,是可以用辽阔来形容的一种景观。你看到了一望无际的盐湖,看到了湖底洁白的凝乳一样的盐晶体,看到了湖边一簇簇盛开的盐花,更看到了一座座银色丘陵一样的盐山。
②中国是个多盐湖的国家,我国共有盐湖1500多个,总面积5万多平方公里。这些盐湖大多发育在大小不同的山间盆地内,如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等。盆地封闭而低洼的地形使流域内的河流自主向湖泊汇集,而湖水又难以外泄,盐分就通过河流不断地向湖泊输送。从气候条件上看,这些盐湖大多受干旱半干旱气候控制,湖泊的蒸发量超过补给量,湖水的含盐量增加,湖水中的盐类达到了饱和或过饱和的状态,甚至在湖滨和湖底形成了各种盐类的沉积矿床。
③茶卡盐湖,是世界最大的食盐基地,它位于柴达木盆地的最东段,青海省乌兰县境内。史载西汉时期这里就人采盐食用。而2010年的最新考古发现,3000多年前茶卡地区就有人类居住和活动,这就将人们对茶卡盐湖可能的开发利用又大大提前了。
④茶卡盐湖以生产食盐为主,成品盐的氯化钠含量在97%以上。这里的石盐矿层平均厚度为4.9米,最厚处可达15米,已探明的盐储量在4.4亿吨以上,可供全国人民食用70多年。在茶卡盐湖,只要揭开湖面上几厘米到十几厘米厚的一层混有泥沙的卤盖,下边就是厚达几米至十几米的盐层,将盐矿采出后用水冲洗干净,就成为原盐了。盐湖,以生产食盐为主,但盐湖能为人类提供的矿物还有石膏、芒硝、镁盐、碱类,甚至有些“特种盐湖”还能出产锂、钾、铯、铷、锶、溴等稀有的工业原料,如察尔汗盐湖、扎布耶盐湖等。
⑤对中国这样一个多盐湖的国家来说,目前已开发的盐湖还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特别是对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来说,盐湖分布广、数量多,盐湖的矿产、生物、环境等资源可开发的潜力极大。盐湖资源开发成本低,建设周期较短,还可以进行多元化综合性开发,科学规划,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盐湖产业链,对西部的发展建设来说,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节选自2011年3月《中国国家地理》,有删改)
12.请根据第②段说说“盐湖”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2分)
13.文章第④段画线句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2分)
12.(2分)封闭而低洼的地形,有向湖泊汇集的漂流(湖水难以外泄),受干旱与半干旱气候控制(湖泊的蒸发量超过补给量)。 13.(2分)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地说明了茶卡盐湖的盐层厚,盐储量丰富。
茶马古道
今天人们所说的“茶马古道”,源自古代的“茶马互市”,即先有“互市”,后有“古道”。而“茶马互市”是我国历史上汉藏民族间一种传统的贸易形式,唐代文献中就已经有所记载。
到宋代,内地茶叶生产飞跃发展,其中一部分茶叶“用于博马,实行官营”,在四川的名山等地设置了专门管理茶马贸易的“茶马司”。宋朝统治者为什么如此重视“茶马互市”呢?因为当时契丹、西夏、女真等少数民族的崛起对两宋政权造成严重威胁,迫使朝廷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保持友好关系,以便集中力量与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抗衡。在这种情况下,“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利收入补充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是,既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又维护了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
那么,藏族为什么也很重视“茶马互市”呢?因为藏族非常喜欢饮茶。招待客人,首先端出来的就是茶;外出旅行,必带的也是茶;累了,饮几口热茶能立即消除疲劳;病了,饮一口浓茶能解毒去病;用煮过的茶叶喂牲畜,马吃了长膘快,牛吃了增加奶量。尤其藏族平时食用肉、乳较多,喝茶可以解油腻、助消化。对于长期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的藏族来说,他们并不需要外界供给很多东西,但茶叶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
唐宋以后,汉藏人民之间通过“茶马互市”建立起来的友谊,一直延续到元、明、清。元代为了加强对藏区的管理,在“茶马古道”沿线推行“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把以“茶马互市”为主的交通线路定为正式驿路,并设置驿站。从此“茶马古道”既是经贸之道、文化之道,又是治藏安藏之道。
到了清代,“茶马互市”作为一种重要制度逐渐从历史地平线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边茶贸易”制度。藏族对茶叶的需求有增无减,对其他产品如钢丝、布料、铁器等的需求也开始增加;而内地对藏区马匹的需求虽然减少,却对藏区皮革、黄金,以及虫草、贝母等珍贵药材的需求大幅增加。这样,汉藏之间的贸易范围更加广泛,骡铃声声,马蹄阵阵,“茶马古道”沿线的民间贸易更加繁荣。
“茶马古道”作为连接内地与康藏地区的交通大动脉,历经唐、宋、元、明、清,虽然最终消失,但它对促进康藏地区经济发展、加强汉藏民族融合、维护国家统一的历史作用不容低估。
5、下列关于“茶马古道”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所谓“茶马古道”是汉藏两族之间由于长期以茶易马而形成的贸易通道。
B.、在宋代,“茶马古道”上的巨额茶利收入是当时全国军费的主要来源。
C.、“茶马古道”到元代已经成为一条经贸之道、文化之道和治藏安藏之道。
D.、到了清代,“茶马古道”上的贸易范围已不局限于茶马了。
6、关于宋朝统治者重视“茶马互市”的目的,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与西南少数民族保持友好关系,以便同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抗衡。
B.、以茶易马,可以满足国家连年战争中对马匹的迫切需求。
C.、藏族非常喜欢饮茶,以马易茶可以满足他们对茶叶的需求。
D.、有利可图,可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利收入。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古道”晚于“互市”,因此“茶马古道”的形成不应该早于唐代。
B.、元代推行的“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扩大了藏族地区的民族自治权。
C.、清代以后,“茶马古道”由于“边茶贸易”的兴起而在历史地平线上消失。
D.、历史上,藏族长期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因此不需要外界供给除茶叶以外的东西。
5、B 6、C 7、A
龙卷风的秘密
宣金祥
龙卷风就是空气里的漩涡,多发生在高温、高热的不稳定气团中。那里空气扰动得非常厉害,上下温度相差悬殊。当地面上的温度在30摄氏度时,位于4000米的高空,温度仅有零摄氏度左右,在8000米高空,温度已降至零下30摄氏度。这种温差,使冷空气急剧下降,热空气迅速上升,上下层空气交流速度过快,从而形成许多小漩涡在空气中,做旋转滚动。当那些小漩涡逐渐扩大,加上激烈震荡,就容易形成大漩涡,成为袭击地面或海洋的风害。
龙卷风又称旋风。通常它的风速可超过超音速飞机,因此,它带有很大的破坏性。龙卷风虽然出现时间短、消失速度快,然而,在它存在的一瞬间,却留下了几个颇为人注目的“之最”。1925年3月18日在美国出现的一次龙卷风,穿过密苏里、伊里诺伊、印第安纳三个州,沿途造成689人死亡,近2000人受伤,是迄今世界上记录的最强劲的一次龙卷风。1956年9月24日在上海出现的一次龙卷风,把一个重达11万公斤的储油桶轻轻举起,抛到15米高的空中,而后掷向120米远的地方。2007年8月8日,龙卷风和随之而来的暴雨侵袭美国纽约,造成的财产和人员的巨大损失,至今还令美国人谈风色变。上述事实足以证明龙卷风的威力。
龙卷风按形成地点一般可分为陆龙卷、海龙卷和火龙卷三种。北美中部是世界上陆龙卷多发地区,每年的春末夏初,约有700次陆龙卷袭击美国。海龙卷要是不接近航船和海岛,也就没有多大的破坏性,但它通常更为凶猛、壮观。火龙卷是一种不为大家所熟悉的龙卷风,它通常发生在火山爆发和大火灾时。由于大量的岩浆向外喷射或大火灾的热烟上升,水分被加热成水蒸气随之冒出,在短时间内蒸汽升到一定高度时,会凝结成巨大的灰尘云。因为这种云和积雨云十分相似,因此,也同样会有闪电和暴雨发生,这时产生的龙卷风有烟火夹杂,所以称为火龙卷。 (选自《少年科普报》,有删改)
11.选文主要介绍了龙卷风的哪些秘密?(3分)
12.根据选文第一段内容,在下面横线上填补合适文字,归纳龙卷风的形成过程。(每空不超过10个字)(2分)
不稳定气团→上下温度悬殊→ →形成小漩涡→ →龙卷风
13.选文中画线句子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14.“龙卷风按形成地点一般可分为陆龙卷、海龙卷和火龙卷三种”一句中加点的“一般”能否删去?为什么?(4分)
15.中国不少地区夏季经常遭遇龙卷风袭击,请你就龙卷风的预防和应对向公众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至少两点)(2分)
11.(2分)龙卷风的成因、危害和种类
12.上下层空气快速交流(1分) 形成大漩涡(1分)http://ww w.xkb 1.com
13.举例子和列数字(2分) 具体说明龙卷风威力之大、破坏性之强。(2分)
14.不能删。(1分)“一般”说明龙卷风的类型通常情况如此,不排除特殊性,(1分)删去则过于绝对化,(1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分)
15.示例:(1)注意收听、收看当地气象部门发布的天气预报及预警信息(2)在家时,务必远离门、窗和房屋的外围墙壁,躲到与龙卷风方向相反的墙壁或小房间内抱头蹲下(3)在野外要远离龙卷风的路径范围,遭遇龙卷风时可以扑倒在地,要远离大树,以免被砸伤(4)寻找与龙卷风来向相反的方向躲避。(答出两点即可)
①沙漠是地球上最荒凉的区域之一。为什么沙漠如此荒凉?按照我们一贯的理解是,沙漠地区缺乏生命所需的水,所以鲜有生命能在那些地区生存。最近,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却发现,不少沙漠地区并非干得不能生长植物,而是肥力不够,因为沙漠土壤中缺乏植物赖以生存的氮。不过,令人担忧的是,随着气候不断变暖,沙漠地区土壤中含量可怜的氮还会不断挥发,以气体的形式大量流失,从而导致生长在沙漠里的植物越来越少。
②研究人员在美国莫哈韦沙漠地区选了几处试验点,通过精密测量仪器了解土壤中的氮是如何随着气温升降而变化的。研究发现,不管有没有阳光照耀沙漠,当土壤温度达到40℃至50℃的高温时,土壤中的氮会以气体形式从土壤中迅速释放出来。而在沙漠中,地表温度达到40℃以上是轻而易举的事情。研究人员还发现,地表温度越高,沙漠土壤中释放氮的速度越快。因此,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沙漠的气温和地表温度也将越来越高,土壤中的氮也将越来越少,沙漠会变得越来越荒凉和贫瘠。
③研究人员还表示,除了沙漠地区,在世界任何高温干旱的地方都可能出现类似的情况。近年来让农林科研人员头疼的现象也由此找到了原因,他们在干旱地区种植实验田地,虽然保障了充分的水和肥料,但是土地的出产还是不尽如人意。
④干旱地区的氮不但从土壤中偷偷溜走,而且很难再回到土壤之中。在气候温和地区,氮在土壤和大气中的循环是平衡的,当地土壤中的一部分氮虽然也会通过分解或植物收割流向大气;但是在雷雨天,空气中的氮气会在雷电的作用下变成氮肥回到土壤中。然而,干旱地区很少会有雷雨天气,也就很少会有氮再返回到土地中。正是因为干旱地区氮的流失是不可逆转的,我们花再大的代价,比如不计成本地往其中施放氮肥,也不可能让沙漠变成绿洲。除非,我们可以让沙漠地区的气温及地表温度降下来。
⑤今天如果我们不能有效遏制气候变暖的发展趋势,代表着沙漠未来希望的零星绿色将越来越少,直至完全绝迹,沙漠的扩张也将变得气势汹汹而且肆无忌惮。那样令人绝望的未来,并非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
12、文章认为沙漠荒凉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第③段画线句子中“头疼的现象”指什么?请简要概括。(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第④段主要说明了什么意思?(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第⑤段中画线句子在语言表达方面有什么特点,请任选一处加以分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因为土壤中缺乏植物赖以生存的氮。在沙漠地区选试验点,通过精密仪器测量,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发现沙漠地区长时间气温较高,土壤中的氮以气体形式不断挥发,而最终不能回到土壤中。
13、干旱地区种植田地,在保障了充分的水和肥料的前提下,土地的出产不高。
14、沙漠中土壤里的氮为何不可返回。
15、采用生动的语言来说明。如“气势汹汹”和“肆无忌惮”两个成语,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沙漠人格化,表现土壤沙漠化的严重,警示人们保护环境。
阅读《都市鸟类“变奏曲”》,完成第18~22题。(16分)
①黎明来临,轿车、卡车以及工厂的低沉的隆隆声很快取代了城市夜晚短暂的宁静。然而,在这一片喧闹声中似乎缺少了什么——我们熟悉的清晨鸟儿的鸣唱声。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再也听不到鸟儿那悦耳动听的歌声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奇怪的叫声,生硬,尖锐,甚至还有些刺耳——这就是当今城市的“黎明乐章”。
②过去,绝大多数鸟类都选择在清晨或黄昏这样的时段鸣唱,因为在一天中的这两个黄金时段,大多不会出现大风等气流紊乱现象,鸟儿的鸣唱声可以传播到很远的地方。而现在,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当地的歌鸲已经放弃了传统的清晨合唱,而选择在夜间鸣叫以避开日间的喧闹。这一变化之前被归咎于城市夜间照明对歌鸲的生物钟的扰乱,而新的研究则显示,日间的噪声才是真正的元凶——随着城市噪声污染加剧,越来越多的鸟类把鸣唱时间推迟至夜间。夜莺采取的是另外一种方式——叫得更大声。城市中的夜莺的叫声比居住在森林中的同类足足高出了14个分贝,其中最高者竟达到95分贝!即使是我们人类听来,这个高度的声音已经相当刺耳了。且夜莺的声音高度与外界的噪声成正比关系,它们往往在最为吵闹的周末的清晨叫得最起劲!
③噪声对鸟类产生了很多我们意想不到的影响。在英国,还有很多城市的幼鸟因为无法听清父母的鸣叫声,以至于只能模仿各种汽车马达的声音,使得原本婉转动听的鸣叫声变成了单调怪异的腔调。更有甚者,据报道, 一群红嘴相思鸟因秋冬季节食物匮乏,从山林飞至附近的都市集体觅食,却被突然而至的震耳欲聋的城市噪声破坏了大脑中枢神经,以至于齐齐撞上玻璃幕墙而“轻生”!
④对于居住在城市的鸟类来说,噪声污染仅仅是它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之一。影响鸟类生存的还包括都市的光污染以及化学污染等众多问题。
⑤城市的夜晚灯光绚烂、亮如白昼。它迫使诸如猫头鹰、夜鹰等习惯于昼伏夜出的鸟类的正常生活,逐步远离城市生活。与此同时,许多迁徙的鸟类在夜间主要依靠星光和月光导航,而城市高层建筑物上的眩目灯光往往会使它们迷失飞行的方向,误打误撞一头扎进灯火通明的建筑中,有时甚至会导致数以万计的鸟类集体死亡。1981年,就曾发生过约1万只小鸟接连撞上一个被探照灯照得通体明亮的烟囱的惨剧。
⑥化学污染也对鸟类的生存形成巨大威胁。汽车尾气、工厂排放物中所含有的大量化学物质除干扰正常激素的分泌,并导致生物内分泌紊乱外,还可能造成鸟类器官发育障碍,直接影响鸟类生长发育。
⑦越发吵闹的城市让我们生厌,而对于很多鸟类来说,噪声以及光污染、化学污染等带给它们的却不仅仅是“生厌”这种单纯的感觉,而是严峻的生存危机。城市化给鸟类等野生动物的正常生活带来了无穷的风险,使它们的数量、种类,乃至叫声和繁殖方式等都在发生变化,甚至直接扼杀它们的生命。如果我们现在不加以足够的重视,或许有那么一天,当我们奔波在城市中时,只有一只浑身沾满油污、嘴里发出像汽车喇叭声一样尖锐的鸣叫声的小鸟与我们擦身而过… … ——(选自《大自然的探索》有改动)
18.本文以“都市鸟类‘变奏曲’”为题有什么好处?(2分)
答:
19.通读全文,说说影响鸟类生存的因素有哪些?(3分)
答:
20.第②段第一句中画线的词“绝大多数”和“大多”能否删去?为什么?(4分)
答:
21.第③段中画线句使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是什么?(3分)
答:
22.现在有不少城市也面临着文中提到的环境问题,请你结合文章和实际就如何治污的问题提至少两条建议。(4分)
答:
18.用比喻形象地揭示说明对象的特征——都市鸟类声音的变化,同时又能吸引读者阅读的兴趣。(2分)
19.噪声污染、光污染以及化学污染(3分)
20.不能删掉。(1分)因为这两个词都不是指情况的全部,删去后变得绝对了,变成所有的鸟都在清晨、黄昏鸣唱,这两个时辰都不会出现气流紊乱现象,与实际也不符合。同时这两个词语也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3分)
21.举例子或举例说明(1分),作用:真实具体有力地说明了噪声对鸟类产生了很多我们意想不到的影响。(2分)
22.示例:建议交通和建设部门采取一切消音作业方式;倡议市民减少一切生活娱乐噪声;禁止化学污染物向生活空间的投放;夜晚关闭所有不必要的照明等。(4分。符合题意,并言之有理即可。)
兔子的那些事儿
①长耳朵短尾巴,三瓣嘴红眼晴,这就是我们心目中的兔子。很多人儿时都养过小白兔,但对兔子并不真的了解。不过,兔子鲜为人知的趣事儿还真不少。
②对人而言,兔唇是生理缺陷,必须进行手术修补,但三瓣嘴却是兔子生存的必需。兔子三瓣嘴,准确的表述是兔子上唇有两片唇瓣。兔子的门齿,像是割草机上的刀,且天天在长,所以很大。兔子低头吃草时,如果上嘴唇不分开,门齿正好挡住口腔;而分开的上唇,可以把草夹住后再送到嘴里,因此吃草时,兔子的上唇必然会习惯性地动起来。三瓣嘴增强了兔子嘴唇的灵活性,更便于把地面上的草搂进嘴里。
③尾巴是动物很重要的器官,可驱赶蚊蝇,奔跑时作舵控制方向,从高处落下时当降落伞……卷尾猴用尾巴带孩子,老虎用尾巴作武器,但兔子的短尾巴的功用却令人捉摸不透。动物学家研究认为,兔子的短尾巴是为生存而进化的结果。兔子胆小,一旦遇到敌害就得迅速跑跳,这就要求尽量轻装,长尾巴显然是累赘。长期的选择进化使兔子的尾巴变短了。当兔子被猛兽咬住尾巴时,兔子会立刻将尾巴的“皮套”脱下,从而赢得逃命的时间。兔子在跳跃时会上下抽动尾巴,跳与摆尾十分协调,这是兔子的习惯动作。如果你发现兔子经常抽动小尾巴,就如人伸舌的动作,哈哈,那是它调皮的表现。
④兔子不会像猫狗那样大叫大嚷,在选择进化中,它们形成了复杂的声讯和肢体语言,足以表达自已的要求和情感。
⑤兔子满足时会“呜呜”地叫,不过这声音不是从喉咙里发出的,而是用牙齿发声。当兔子对另一只兔子发出“嘶嘶”叫声,意思是告诉另一只兔子别过来。兔子感到非常高兴时,会原地跳跃,在半空微微反身,有时候还会边跳跃边摆头。它们跳跃的姿势,像舞蹈演员一样灵活,十分优美,特别是侏儒迷你兔,最喜欢用跳跃表达自己高兴的感觉。当兔子躺在地上翻身时,意味着它心情很不错,感觉很舒适。如果侧着身子睡,表示它很享受。有时,兔子会同狗一样舔主人的手,这表示它对你很满意,舔手是“谢谢你”的意思。
⑥遇到危险时,兔子会用后足站立,这种站立可以持续几秒至几分钟,直到危险过去。当感到害怕时,它会用后腿跺脚。在野外,当敌人接近时,兔子也会用后腿跺脚,通知同伴有危险快躲开。兔子下巴有香腺,所以常用下巴去擦东西,以便留下自己的气味,划分地盘。
⑦我们都说,兔子急了也会咬人。的确,兔子不急,是不会咬人的。如果你的行动令兔子感到有威胁存在,它就会发出喷气声。如果你再不停止这种行动,它要真急了就可能去咬你。
(据《科学大众》有关内容改写)
12.阅读全文,请你概括文章主要介绍了兔子的哪些事。(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第③节中,“动物学家研究认为”能否删去?为什么?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分析第⑤小节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主要介绍了兔唇的作用,尾巴的功能和复杂的声讯、肢体语言。
13.不能,“动物学家研究认为”突出了“兔子短尾巴是进化的结果”这一结论的准确性。
14.打比方,举例子,作比较。说明了兔子肢体语言的复杂。
宣纸
于心
①宣纸的原产地是安徽省泾县。关于宣纸的起源,民间一直流传着一个传说。东汉安帝建光元年(121年)发明造纸技术的蔡伦离世后,他的弟子孔丹在皖南以造纸为业,很想造出一种世上最好的纸,为师傅画像修谱,以表怀念之情,但年复一年难以如愿。一天,孔丹遇见一棵老的青檀树倒在溪边,由于终年日晒水洗,树皮已腐烂变白,露出一缕缕修长洁净的纤维,孔丹取之造纸,经过反复试验,终于造出一种质地绝妙的纸来,这便是后来有名的宣纸。宣纸中有一种名叫“四尺丹”的名贵品种,一直流传至今,就是为了纪念孔丹。
②“轻似蝉翼白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宣纸具有洁白稠密、韧而能润、搓折无损、润墨性强等特性,并有独特的渗透性能,利于笔挥墨运,一笔落成,深浅浓淡,墨韵清晰,正是宣纸的这些性质而使中国书画艺术具有了一种独特性。
③宣纸具有很强的弹性和韧性。将生宣揉成一团之后还可以展平,经过熨烫,依旧可以恢复平展如初的原貌。所以即使是作品皱痕起伏,经过装裱之后,也会平展如新。如书法工艺中的拓片,当薄薄的宣纸贴在凸凹不平的碑文、器皿的表面时,任凭反复敲打,宣纸依然能够保持伸缩自如,裂而不断的完美状态。
④到商店里购买宣纸时,当水滴在宣纸上,落在纸面上的水滴逐渐向四周扩散的就是生宣,而水滴落在纸面上没有立即扩散或不再扩散开的就是熟宣,这是检验生宣与熟宣的简单方法。我们把生宣显现的这种水滴逐渐向四周扩散开来的现象称做湿染性特性,生宣具有较强的湿染性,使得书写时困难加大。因此,书法实践作为一种提高人生修养的实践行为,需要漫长的修为才能达到期待的目标。这种湿染性现象,它可以锻炼书写者内在的涵养和自我内聚力,同时,也是检验书写者耐心和品格的途径所在。
⑤生宣除具备湿染性之特性之外,还具备较强的吸墨性能。生宣具有的湿染性由水的特性引发,用淡墨书写产生的湿染性现象比较明显,用浓墨书写产生的湿染性程度相对减弱。宣纸的吸墨性与其内在的构造以及所用墨液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这种极其细小的“墨颗粒”与宣纸内部纤维“管道结构”完美融合后留下了墨流走了水。
⑥待墨迹晾干后,把晾干字迹后的生宣纸泡在清水里,即使泡上半天,着墨的生宣纸也不会发生跑墨现象,即墨汁不会因为水的浸泡而发生墨汁化开的问题,这种现象就是宣纸具有胶着性能的表现所在。生宣纸具有的胶着性与前面说到的吸墨性有内在关系,这种胶着性还是因为生宣纸具有较强的吸墨性,即使你用干燥的写过字的生宣纸擦湿手,手上通常也不会沾染墨迹。
⑦宣纸在生产的过程中,最大程度剔除了性质不稳定的木质素、蛋白质等元素,保留下来的几乎全是相对稳定的纤维,这种持久性不招惹虫蛀,它是自古以来可以保存时间最长的纸质载体。
⑧宣纸可谓“水走墨留”、“寿纸千年”,至今人们依旧用宣纸作为书写和书画创作的专用纸。
(选自《市场周刊 》2013年第2期,有删改)
13.文章分写部分先后从宣纸的 ▲ —→湿染性—→ ▲ —→胶着性—→持久性
五个特性做了说明。(2分)
14.第③节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2分)
▲
15.第⑥节画曲线句子中 “通常”一词为什么不能删除?(2分)
▲
16.⑤⑥节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2分)
▲
17.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开头引用孔丹的传说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也引出了“宣纸”这一说明内容。
B.判断生宣与熟宣最简单方法是用水来检验,当水滴宣纸后逐渐向四周扩散即为生宣。
C.宣纸的湿染性可检验书写者耐心和品格是因为这种特性使书写者在书写时困难加大。D.“水走墨留”的唯一原因是宣纸具有湿染性,“寿纸千年”的根本原因是不招惹虫蛀。
13.(2分)弹性和韧性 吸墨性(每空1分)
14.(2分)举例子,具体有力地说明了宣纸具有很强的弹性和韧性。
15.( 2分)“通常”指“一般情况下”,用干燥的写过字的生宣纸擦湿手,也不排除偶尔会沾染墨迹。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6.(2分)不能。第⑤节补充说明了宣纸的湿染性并阐述了宣纸吸墨性的原因,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或“⑤⑥节如调换就使文章结构不清晰,层次不分明”。)在内容上交代了第⑥节宣纸具有胶着性的原因,⑤⑥节如调换就违背了从因到果的逻辑顺序,不符合人的认知规律。
17.(3分)D
烟花烟花满天飞
①烟花又称烟火、焰火,烟花的最大特色是能够绽放出五彩缤纷的颜色。在中国发明较早,早在唐宋时期就有相关记载,主要用于军事、盛大的庆典或表演等。
②烟花五彩缤纷,到底内部有什么神秘的成分呢?现在我们来揭开烟花的神秘面纱吧!其实,烟花和爆竹大同小异,其结构都包含黑火药和药引,只不过制作烟花的过程中加入一些发光剂和发色剂,能够使烟花呈现出五彩缤纷的颜色。
③发光剂是金属镁或金属铝的粉末。当这些金属燃烧时,会发出白炽的强光。发光剂其实只不过是一些金属化合物。我们平日在学习上经常运用这些金属化合物来进行实验呢!金属化合物含有金属离子,当这些金属离子被燃烧时,会发出独特的火焰颜色。不同种类的金属化合物在燃烧时,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芒。举例说,氯化钠在硫酸钠都属于纳的化合物,它们在燃烧时便会发出金黄色火焰。同样道理,硝酸钙和碳酸钙在燃烧时会发出砖红色火焰。为获得满意的焰色效果,配方设计时要考虑各种因素的平衡。根据光色加成原理,蓝光和红光按适当比例混合能产生紫光效果。评价发光剂的主要性能参数有主波长、色纯度、光度和燃烧速度。几种典型的发光剂则是红、绿、黄三色。
④其实在化学课堂上,我们常常会运用以上结果来测试物质中所含的金属。这一类的化学实验称为焰色反应。烟花就是利用金属的这种特征制成的。制作烟花的人经过巧妙的排列,决定燃烧的先后次序。
⑤烟花本质上是通过精心调和化学药剂,使其成为火药的艺术。但它也少不了爆炸和燃烧的相关化学和物理学。除此之外,为了能使烟花准确喷射,在空中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图案,关于运动和飞行的科学也很重要。
⑥烟花是集合了制作人的智慧、艺术性和想象力,将科学和技术合为一体的综合艺术。看着夜空中绚丽绽放的烟花,如果能明白你眼前正发生着什么,在晚会上会更增添一份感动吧!
⑦不过,焰色反应有一个很严重的缺点,就是通常需要高温。所以,我们看到焰火晚会中的点点焰火,温度都是非常高的。即使焰火的残渣掉到地上时,内部温度也可以达到300℃,绝不是仅仅“有点烫”而已。所以,规定一个安全距离是非常重要的。
(据《科学大众》有关内容改写)
12.阅读全文,概括文章介绍了有关烟花哪些方面的内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③④小节,说说什么是焰色反应。(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文章最后一小节能否去掉?为什么?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介绍了烟花的历史,设计原理,使用注意点等。
13.通过不同金属化合物燃烧时发出不同颜色和光芒,(1分)测试物质中所含金属的化学
实验(1分)就是焰色反应。(1分)
14.不能去掉。(1分)最后一小节补充说明了烟花的危险性,(1分)强调了安全使用烟
花的重要性,(1分)使说明更全面。(1分)
①一切用汉字“写”成的读物,都称为汉文读物。它时包括古今,地涵盖中外,型不分集散,体无论科艺,言不别文白……汉文读物既具有一般读物的基本性质,又有其独具的特质。
②汉文读物能用最少的文字负载最大的信息量,其信息密度相对很高。同拼音文字读物相比,汉文读物具有明显的符号简约性。相同内容的一篇文章,汉文要比拼音文字篇幅小得多;同一本著作,拼音文字的书要比汉文的书厚许多。在联合国使用的五种工作文字文件中,汉文读物总是最薄的一种。有学者认为,在语义信息量相当的条件下,一个汉字字符所含的语义信息相当于3.7个英文字符所含的信息量。
③汉文读物比起拼音文字容易引起读者的联想,使读解形象生动,意趣盎然。汉字本身就富于联想性。汉字由象形开端,终于大部分演变成会意,占汉字90%的形声字,不仅形旁有表意作用,大部分声旁也有表意作用。象形和会意是汉字联想的两扇大门。汉文的词语也往往引起读者的联想。汉语中不少词汇、成语、典故本身就是前人运用比喻、比拟、借代、夸张、摹状等形象思维创造的言语成果,当读者读到这些词时,就不是仅仅对字面义的直接摄入,而自然会从更广远的词语义域展开联想。例如,“萤雪”一词是刻苦读书的意思,但它立即会使人联想达到晋代车胤以萤火虫的微光照书夜读和孙康映着雪光读书的情景 。这样的联想无疑会加大思维的广阔度和读解的深刻度。
④汉文读物内涵渊深,外延博大,纵贯古今,深入人心,熏陶了一代又一代读书人。
11.与一般读物相比,汉文读物有哪些独具的特质?(2分)
12.第②段中加点的“在语义信息量相当的条件下”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11.(2分)能用最少的文字负载最大的信息量(简约性);容易引起读者的联想(联想性)。
12.(2分)不能。“语义信息量相当”起限制作用,是两种字符语义信息量作比较的前提。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中国红为什么这么红
①比较一下常见的颜色,便可知中国红是最适合喜庆的颜色。黄色尽管有暖暖的氛围,很明亮,但由于涉及皇权,不宜作喜庆的主色;月华般的白色清淡、纯洁、素雅,犹有百合花般的诗意和温厚的纯粹,却也无法做民间喜庆的主色;紫色低调、冷艳、神秘、优雅、浪漫,犹带紫槿花、勿忘我、紫丁香那般淡淡的自恋,与昂扬热烈的喜庆却风马牛不相及;绿色无疑象征希望和蓬勃的生命,是今天誉满全球的环保色,然而冷静有余,热烈不足,与喜庆氛围又怎能和谐?
②唯有红色是对视觉冲击最强烈的颜色,是最有生气的颜色,其释放的激情与能量,犹如生命在燃烧,具有凌驾任何色彩之上的强烈力量。红色最热烈、最活泼、最鲜亮、最艳丽、最精神,能教人双眼一亮,印象深刻,是无可取代的最适合喜庆的颜色。
③考察光波的长短,也可以明白中国红非常适合喜庆。 光学实验表明:光线的波长越短,散射作用越强,光线的波长越长,散射作用就越弱。在可见光中,红光的波长最长,空气对红光的散射作用最弱。也就是说,红光的穿透力最强,可以传得最远。在喜庆时刻,谁不喜欢红红火火、光鲜醒目呢?谁不喜欢好事传千里呢?
④中国红最适宜喜庆,还有生存择食的因素。人对色彩的感觉是与生俱来的。人的眼睛在观察事物的时候,依次观察的是物体的色彩、形体、线条和点。由此可知,色彩是人类认知外部世界的第一媒介。
⑤香港大学的研究人员观察了生活在乌干达基巴莱国家公园的灵长类动物的饮食习惯,发现猿类和猴子通常利用蓝色和黄色视觉选择所吃的水果;它们想吃到有营养的鲜嫩树叶,还必须具备分辨红色和绿色的视觉,鲜嫩的树叶常带有隐隐的红色,能较明显地与其他颜色的树叶相区分。红色是引起兴奋、喜悦的颜色,能明显引起动物视神经细胞的扩展反应。可见,灵长类动物对红色的感觉能力较其他颜色敏感,与长期以来寻找食物所养成的饮食习惯有关。
⑥中国红反映了东方式的神秘。其渊源还可追溯到古代华夏民族对日神的虔诚膜拜。作为中国的吉庆颜色,作为中国人的吉祥文化图腾和精神皈依,中国红表现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
⑦中国红将华夏民族喜庆的色彩习俗打造得美轮美奂。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社会习俗里。习俗的形成无疑必须经过选择,比如中国红被确立为喜庆颜色就是经由中国人聪明的选择,尔后才传染开来,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乃至约定俗成,形成集体心理定势。如果这种习俗看得见、摸得着而且符合生理选择,比如中国红,其固定性还会更强。习俗带有的守恒性和排他性,还会弱化或淹没异类思想,比如,中国人春节皆贴红春联,如果有的人家贴的是绿春联,便会被视作异类。
⑧中国红与青花蓝、琉璃黄、国槐绿、长城灰、水墨黑和玉脂白构筑了一道缤纷的中国传统色彩风景线。
5、本文围绕中国红主要介绍了以下哪一项内容
A.、中国红鲜艳的原因。
B.中国红成为最适合喜庆的颜色的原因。
C.中国红与其它的颜色相比具有更强的视觉冲击力。
D.中国红与其它颜色一起构筑了一道缤纷的中国传统色彩风景线。
6、下面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红色是对视觉冲击最强烈的颜色,具有凌驾任何色彩之上的强烈力量,它最热烈、最活泼、最鲜亮、最艳丽、最精神,让人印象深刻。
B.人的眼睛在观察事物的时候,依次观察的是物体的色彩、形体、线条和点。由此可知,色彩是人类认知外部世界的第一媒介。
C.在可见光中,红光的波长最长,空气对红光的散射作用最强,红光的穿透力最强,可以传得最远。
D.中国红作为中国的吉庆颜色还反映了古代华夏民族对日神的虔诚膜拜的心理。
7、以下说法中与本文所说明的内容不相关的一项是
A.在中国人心目中,红色意味着吉祥。过年过节,要张贴大红对联;嫁女娶妇要披红挂彩;生了孩子要送红喜蛋;送贺礼要有红纸包裹;开张奠基要剪红绸缎。总之,一切表示喜庆。吉祥的,都离不开红色。
B.中国人的尚红思想由来已久,新年贴红对联,汉族的旧式婚礼中新婚的红嫁衣、红盖头、红蜡烛、新科的红榜等等,不论何时何地,人们都要用红色来增添喜庆。
C.中国结为什么是红的?因为红色代表喜庆、祥和,中国结则是地域文化的一种爱国情结的象征,用红色的线来编织,更能衬托热闹、喜庆的气氛。
D.每逢春节,大人们给孩子们红包,总喜欢选用号码相联的新钞票赐给孩子们,因为“联”与“连”谐音,预示着后代“连连发财”、“连连高升”。
5.B
6.C 7.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