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13分)
奇招击退红潮
丹丘生
① 在湖泊和海洋里,当藻类一生二、二生四,四省八……这样漫无节制地繁殖起来的时候,就形成了红潮。红潮来时,因藻类生长吸收了太多的氧气,致使当地的水域严重缺氧,大量水生植物窒息而死,此外,红潮还会在水中释放出神经毒素,使与之接触的人感染上呼吸道和神经系统疾病,甚至患上癌症。
②一直以来,人们都对红潮束手无策,他们所能做的,只是听天由命,按事物发展盛极必衰的规律,耐心等待着红潮自己消失,但现在,科学家终于找到了一种消除红潮的办法——用超声波消除藻类。
③藻类之所以能漂浮在水面,而不会沉到水底,是因为它们身体里含有一种浮力细胞,里面含有氮气气泡,它们就像藻类与生俱来的“救生圈”,靠着这些气泡的浮力,就使整棵植株漂浮在水面上。
④而人们就抓住了藻类的这一特点,用特定频率的超声波引起浮力细胞里的气泡共振,当共振达到一定强度,气泡就会把细胞胀破,使得藻类失去浮力的支撑而下沉。一旦失去了水面的阳光,藻类在水下很快就会死亡。
⑤最近,一个英国研究小组利用三种不同频率的超声波对项圈藻进行了测试。他们发现,尽管三种频率的超声波在一定程度上都能起作用,但效果最好的是频率接近1兆赫的超声波,这个频率刚好是项圈藻中浮力细胞的共振频率。
⑥不同种类的水藻,因为大小不等,它们的共振也是不一样的。所以,这项技术可以有针对性地去除某一种类的水藻。此外,这种除藻办法不会伤及其他的水生植物,因为其他的水生植物的细胞对于超声波来说太致密了,不容易引起共振。
⑦由于高频率超声波在水中传播时,会很快被吸收,譬如1兆赫的超声波作用范围半径只有20米,所以这项技术在小范围的湖泊和池塘里,、比在动辄方圆千米的大海里更为实用。
(选自2013年第1期《大科学》)
1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红潮的危害。(3分)
16.全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简洁概括作者是怎样按这种顺序进行说明的。(4分)
17.第③自然段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它有什么作用?(3分)
18.下列说法或推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凡是红潮繁殖的水域,水生植物都无法生存。
B.击退红潮的“奇招”就是用特定频率的超声波来消除藻类。
C.藻类浮力细胞的共振频率是1兆赫。
D.频率为1兆赫的超声波对漂浮在方圆数千米的大海里的红潮不会起作用。
15.(3分)①大量水生植物窒息死亡②人接触红潮会感染致病(答对一个要点2分,答对两个要点3分)
16.(4分)逻辑顺序。本文按照这种顺序依次说明了击退红潮的原因、方法及科学原理,用超声波消除红潮的优势不足。由因到果,由表及里,条理清晰。(答出说明顺序2分;说明理由共2分,其中结构1分,分析1分)
17.(3分)打比方。形象生动地说明了藻类依靠气泡的浮力在水面上的特点,便于读者理解。(说明方法1分,作用2分
18.(3分)B(A项说法太绝对,原文“致使当地的水域严重缺氧,大量水生植物窒息而死;”C项这个共振率是项圈藻浮力细胞的不是全部藻类的;D项“不会起作用”表述不正确。)
不可忽视的土壤污染
①土壤、水、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赋予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四大要素。一般的污染马上就能引起大家的关注,而土壤污染引起的不良后果要在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后才能显现出来。所以,人们常常忽视对土壤污染的整治。
②近年来,由于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工业的迅猛发展,固体废物的倾倒和堆放量日益增多,有害废水不断向土壤中渗透,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和漂浮的尘土也不断随雨水降落在土壤中,导致了土壤污染加剧。
③土壤污染所造成的危害是极为严重的。土壤污染导致严重的直接经济损失,对此目前尚缺乏系统的调查资料。仅以土壤重金属污染为例,我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而减产的粮食就有1000多万吨,被污染的粮食每年也多达1200万吨,合计经济损失至少200亿元。土壤污染导致食物品质不断下降,这些污染物在植物体中积累,并通过食物链富集到人体和动物体中,危害人畜健康,引发多种疾病。另外,受到污染的土壤表土在风力和水力的作用下,进入到大气和水体中,导致大气污染和水体污染。
④为了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治污工作们提出了许多解决办法:首先要控制和消除污染源,加强对工业“三废”的治理。即:大力推广闭路循环、无毒工艺,以减少或消除污染物的排放。对工业“三废”进行回收净化处理,化害为利,严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量和浓度,避免带有不易降解的高残留污染物随机进入土壤。其次是采用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强土壤胶体对重金属和农药的吸附能力。再次,在生产中合理施用农药、化肥,控制化学农药的用量、使用范围、喷施次数和喷施时间,提高喷洒技术,改进农药剂型,严格限制剧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大力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⑤对污染严重的土壤,施用石灰、碱性磷酸盐、氧化铁、碳酸盐和硫化物等化学改良剂,加速有机物的分解,使重金属固定在土壤中,降低重金属在土壤及土壤植物体的迁移能力,使其转化成为难溶的化合物,减少农作物的吸收,以减轻土壤中重金属的毒害。近年来世界各国的环保专家和生物学家还提出了让植物来净化土壤的新方案。他们培养出各种转基因植物,让它们吸收土壤中的有害物质,然后集中起来焚烧处理,这样,经过植物吸收后的重金属还可以提炼出来,变废为宝,不但净化了土壤,还获得了贵重的重金属。与传统的化学、物理等除污手段相比,植物除污具有投资和维护成本低、操作简便、不造成二次污染、经济效益明显等优点。
⑥我们应该注意到:土壤受到污染的途径很多,伴随着大气污染、水污染,有些有毒的废气颗粒物在重力作用下沉降到地面进入土壤,或携带重金属的工业废水流经土壤,降解起来就很困难,对土壤造成的伤害几乎是无法逆转的。
18.文章题目为“不可忽视的土壤污染”,从内容看,文章是从土壤污染的后果显现慢、
、 、 四个方面对“不可忽视”特点加以说明的。(3分)
19.阅读下面材料,借助上文中的相关知识,简要分析如何解决珠三角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4分)
【材料】
国家环保部门组织的《典型区域土壤环境质量状况探查研究》调查显示,珠三角部分城市有近40%的农田菜地土壤重金属污染超标,其中10%属严重超标。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李志安教授告诉南方日报记者,近年他参与的珠三角污染土壤修复工作,都是灌溉水被周边企业排放影响,导致重金属污染农田为主。“目前的重金属土壤修复技术还很不成熟,最快也要两三年才能修复到可耕种水平,而且修复并不等于把重金属完全消除,只是把它浓度降低。如果不修复,重金属一般可以残留几十年,例如铅可以在农田上残留100年。”
答:
18.(3分)加剧的趋势、危害严重、控制和消除困难
19.(4分)示例:控制和消除污染源;增施有机肥,增强土壤胶体对重金属吸附能力;对污染严重的土壤,施用化学改良剂,使重金属转化成为难溶的化合物,减少农作物的吸收;利用植物修复把一部分重金属从土壤中带走。
虎——自然保护中的旗舰物种 (湘泓)
虎作为一个大型动物物种的存在,一般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较大,所以需要具有相当数量的个体聚集在一定地域内,每个个体也都要拥有一个面积足够大的领域,才能经受住自然的和人为的多种影响的考验,维持正常的繁衍生息。
虎的存在对于维持自然界物种的多样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凡是有虎的地区,则表明该地既有大面积丰富的植被,又有多种多样的食草动物。因为自然界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所构成的食物链是密切相关的,植物的生长需要很好的能源和物质基础,多种多样的植物提供了生物的初级产物,初级产物的消费者食草动物又产生了生物的次级产物,以食草动物为食的虎则处于整个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动的顶级位置。因此,虎被称为自然保护中的旗舰物种,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科学价值。
现在,由于人类活动的增多和范围的扩大,森林被大面积采伐,垦荒造田,开山修路,以及建设城镇、发展交通等等,不仅造成树种单一,植被稀少,隐蔽性差,使虎能够生存的自然环境越来越小,也减少了其生存所需要的猎物,如鹿、狍、野猪等的数量,再加上人们过度的猎杀,导致虎的数量急剧下降,分布区大大缩小,而且往往被分割成很多相互不接连的孤立的分布点,这样虎的种群之间便失去联系,难以进行正常的繁衍,导致近亲繁殖,降低了遗传因子的质量,最终使种群丧失活力。
因此,为了使虎繁衍生息,必须首先保护好它的栖息地,维持一个良好而稳定的生态系统。我国政府不仅早已将虎列为国家级保护动物,而且先后建立了许多以保护为主的自然保护区,关于虎的研究和保护的工程战略计划,也在全国各地有关部门、研究机构和动物园等全面展开。
虎是自然界重要的历史遗产之一,一旦绝灭,将永远不会再恢复或者创造出来。特别是作为我国特产的虎亚种,华南虎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再不及时挽救,在下一个虎年到来之前,就必然步入巴厘虎、爪哇虎和里海虎的后尘,从我们面前消失,正如世界著名猫科动物专家杰克逊先生所说的:“到了那个时候,就只剩下纸老虎了。”因此,对于虎这一物种来说,我们只剩下最后一个机会了。(选自《百科知识》有改动)
9.概括说说,影响虎繁衍生息的人为因素有哪些?(2分)答:
10.“到了那个时候,就只剩下纸老虎了”,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3分)答:
11.联系全文回答,虎为什么被称为“自然保护中的旗舰物种”?(3分)答:
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虎之所以需要具有相当数量的个体聚集在一定区域内,其个体也要拥有一个面积足够大的领域,是因为它一般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较大。
B.如果某个地区既有大面积丰富的植被,又有多种多样的食草动物,那么就可以充分证明:这个地区一定有老虎的存在。
C.为了使虎繁衍生息,保护好它的栖息地,维持一个良好而稳定的生态系统,我国政府准备建立多个以保护为主的自然保护区。
D.在下一个虎年到来之前,巴厘虎、爪哇虎和里海虎将受到自然的和人为的等多种影响的考验,从而在我们面前永远消失。
9.影响虎的繁衍生息的人为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人类活动的增多和范围的扩大侵占了虎的生存空间,二是人们过度的猎杀。
10.这句话指出了华南虎所面临的生死存亡的严重情势,如果我们不对它加以保护,它将会灭绝,并且永远不再恢复或创造出来。
11.以食草动物为食的虎处于整个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动的顶级位置,虎的存在对于维持自然界物种的多样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虎是自然界重要的历史遗产之一,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科学价值。12.A 。
阅读《虫虫,快到碗里来》,完成12~14题。(10分)
①联合国粮农组织5月13日发表报告呼吁全世界的饭馆、厨师和美食家推广使用昆虫,以应对全球范围的饥饿和气候变暖问题。报告称,人类可食用的昆虫在全球超过1900种,多吃昆虫对身体有大益处。
②科学家们已经发现,红蚁、小蚱蜢和一些龙虱所含有的蛋白质足以与瘦牛肉相提并论,而脂肪则要少很多,称得上是高蛋白低脂肪。此外,如果对通过麦片获取纤维感到厌倦,也可以用昆虫来作为替代,很多可食用昆虫都富含对人体有益的铜、铁、镁、磷、硒、锌等矿物质。
③在将饲料转化为可食用肉类方面,昆虫的效率也相当高,其将饲料转化成肉的效率是牛的4倍。报告称,多数饲养类昆虫所产生的环境有害温室气体可能少于家畜。这有助于降低食物生产成本,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④昆虫头顶光环,污染少、营养物质高,是美味佳肴不可多得的主角。素来闻名的粤菜,自然不甘人后,昆虫菜更具风情。爽脆清淡的“白焯地龙”,焦嫩鲜香的“油炸桂花蝉”、“香炸蕉蛆”,甘美咸辣的“椒盐龙虱”、“椒盐蛐蛐儿”、“椒盐竹蛆”,吃起来幽香隐隐,美味淡淡,神秘感与新鲜感俱来。
⑤广东省昆虫研究所教授、学术委员会委员钟俊鸿表示田野、山上等地的某些昆虫也可以食用,然而他并不支持过量捕捉野外昆虫,因为“这会带来生物量的问题”。但为了避免昆虫携带病菌而导致人类生病的风险,他建议人工饲养昆虫,不让昆虫有接触病菌的机会。
⑥在烹饪方式上,钟俊鸿认为,烹饪方法百无禁忌,可烘,可炒,可油炸,甚至可生吃。但“最好是用100~110摄氏度的高温烘干”,既杀灭病菌,又不破坏昆虫的营养价值和口感。若没有先例,生吃则需要慎重。
⑦但需注意的是,不是什么昆虫都可以吃的,有的昆虫有毒,比如鳞翅目的幼虫,它的毛就有毒,不能食用。
(节选自《科学24小时》有删减)
12.“报告称,人类可食用的昆虫在全球超过1900种,多吃昆虫对身体有大益处”中的加点字“报告称”有什么表达作用?(3分)
13.第④段中划线句有什么作用?(3分)
14.SARS来了,人们不吃果子狸了;H7N9来了,大家谈“鸡”色变。现在建议大家吃昆虫。结合全文内容,说说食用昆虫的利与弊。(4分)
11. “报告称”交代了信息的来源(1分),在句中指“人类可食用的昆虫在全球多于1900种,多吃昆虫对身体有大益处”这个结论是经过科学家反复实验研究得出的(1分),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和权威性、说服力,不是凭空臆造,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分)
12.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1分),具体说明了“昆虫污染少、营养物质高,是美味佳肴不可多得的主角”(1分),使文章更有说服力(1分)。
13.利:对身体有大益处:高蛋白低脂肪,富含对人体有益的铜、铁、镁、磷、硒、锌等矿物质(营养丰富);应对全球范围的饥饿和气候变暖问题:降低食物生产成本,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答两点即可,2分)
弊:带来生物量的问题(影响生态平衡),昆虫携带病菌而导致人类生病,有的昆虫有毒 (答两点即可,2分)
阅读许祎的《风过留名为哪般》,完成12-14题。(10分)
①2012年8月,台风“苏拉”、“达维”的联袂演出刚刚谢幕,第11号台风“海葵”便又高调登场。短短的一周时间左右,三个台风相继而来,这种情况非常少见,不禁让人们谈“风”色变。但同时很多人也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这些台风都有个好听或者“洋气”的名字。台风到底是怎样命名的?究竟是谁给台风取了这些好听的名字呢?
②我们现在所说的台风指的是热带气旋的一个类别。热带气旋按照强度的不同,依次分为六个等级:热带低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强台风和超强台风。
③20世纪初,人们为了对台风进行区别、播报及研究,开始了对台风的命名。但是各个国家、地区对同一个热带气旋往往叫法不一。为了避免名称上的混乱,方便台风播报和研究,世界气象组织下属的亚太地区台风委员会在第30次会议时决定,制定出一套具有亚太区域特色的命名表进行统一命名。
④这个命名表共有140个名字,分别由世界气象组织亚太地区的14个成员国和地区各提出10个名字。根据国家和地区首字母的先后顺序将这140个名字按照14个一组进行排列。从2000年起,开始循环、重复地使用这套命名表。生活在西太平洋海域的人们每年大约要经历27个的台风,近十几年次数有所减少。因此,140个台风的名字几乎为每6年轮回一次。
⑤一般情况下,台风名字还是极其动听或者比较“温柔”的,一方面期待台风带来的伤害尽可能小些,另一方面则希望台风的到来也可以有效缓解当地的旱情。大多是根据各国家、地区有名的花、鸟、动物或一些神话传说等来命名,规则是容易发音、长度不超过9个字母(三个汉字)。
⑥同时规定:当某个台风造成了特别重大的灾害或人员伤亡时,为了防止它与其他台风同名,台风委员会成员可申请将这次台风使用的名称从命名表中删去,让它永久地占有这个名字。此时命名表中空缺出的这个名称则由原提供国再重新推荐。
⑦ “龙王”是我国最初提供的十个名字之一,寓意是中国的雨神龙王。2000年从菲律宾附近生成的第2号热带气旋曾使用过“龙王”这个名字。但这个“龙王”在加强为热带风暴后,很快便减弱了。在2005年时,第19号热带气旋成为了新一届的“龙王”,这个“龙王”登陆我国东南沿海后,一路肆虐,给当地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为此,亚太地区台风委员会第 38届会议决定将“龙王”永久性地命名于这次台风,“龙王”从此便退出了台风名册。同时中国需要提交新的台风名字“海葵”替代“龙王”。
(选自《北青网》2012年8月,有删改)
12.简要分析第①段文字在文中的作用。(3分)
13.下面是CCTV天气预报中关于台风 “珊珊”的相关预报。请你结合本文,简要回答珊珊向妈妈提的问题。(4分)
据中央气象台消息,今年(2013年)第2号热带风暴“珊珊”于2月22日上午在南海西南部海面上生成……预计,“珊珊”将以每小时10公里左右的速度向西偏南方向移动,强度逐渐减弱。
珊珊:妈妈,我刚才听了天气预报,台风“珊珊”过两天可能要来了。可是,这个和我“重名”台风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呀?(2分)
妈妈:
珊珊:喔,原来是这样!那怎么用了个女孩名呢?(2分)
妈妈:
珊珊:看来我也要“名副其实”,学得温柔点。
14.作者举“龙王”为例可谓一举多得,请简要列举以“龙王”为例的理由。(3分)
12.(2分)通过介绍刚刚过去的三个台风,引出说明对象,同时运用生动说明和设问句式来激发阅读兴趣和阅读欲望。
13.(4分)(1)亚太地区台风委员会让14各成员国各提供10个名字,制定了一个可以循环使用的统一的台风名册,“珊珊”的名字肯定也从这个名册中来。(2分,意同即可)
(2)起个女孩名,是希望台风也能“温柔”些,也就是希望它带来的伤害尽可能小些,或希望它能缓解旱情。(2分,意同即可)
14.(3分)①举例子,具体说明命名表中名字的循环使用原则;②说明命名表的清退原则(一个特别规定)③引出“海葵”,说明了命名表的替补原则。④“龙王”一名由中国提供,读者更熟悉。(1点1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
阅读下面说明文语段,完成14—15题。(6分)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是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作成了一个弧形的桥洞。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引涧”。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就是一位杰出的工匠,在桥头的碑文里刻着他的名字。
14.对上文内容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
A.这段文字说明的中心句是“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
B.选文的结构是先分说、后总说,这种结构使文章条层次清晰,井然有序,详细而又全面。
C.文中唐朝张鷟的评价,运用了引用的说明方法,说明赵州桥形式优美的特点,同时也表现了其不朽的艺术价值。
D. 选文高度肯定了赵州桥的技术水平和艺术价值,同时也赞美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15.请你从说明语言的角度对文中的加点词语进行简要分析。(3分)
答: ▲ ▲ ▲
14.(3分)B(总—分—总的结构,先整体介绍赵州桥的规模,再逐条介绍赵州桥的结构特点,最后整体说明赵州桥的历史地位和后人对它的高度评价)
15.(3分)“当时”是从时间上限定,“可算”是从程度上限定(1分),说明只是在那个时代能够算得上,而以后就不一定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了,用在这里避免了说法的绝对化,也更符合客观事实(1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1分)。
阅读下面一篇说明文,完成13-16题。(13分)
环保“新兵”——玉米
①塑料是以石油为原料制成的,曾被列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随着能源的日渐紧缺和人们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这一杰出的发明也暴露出“杰出”的缺点:第一,制造塑料,要用去大量宝贵的石油资源。第二,塑料需要千百年才能降解,大量塑料垃圾加重了地球的负担。第三,就算千百年后塑料降解了,也污染了土壤,影响地下水质和农作物生长。
②谁来代替“劣迹斑斑”的塑料呢?经过不懈的研究,人们终于找到了一位很好的“替身”——玉米。
③科学家从饱含淀粉质的玉米中,用现代生物技术提取出乳酸,再经过特殊的聚合反应,生产出颗粒状高分子材料—聚乳酸。它可以替代化工塑料,因此,被称为“玉米塑料”。
④它能做瓶子、盒等日用品,还可以制造矿泉水瓶子!
⑤英国的一家公司刚刚进行了一场“瓶子革命”。他们用“玉米塑料”制造的矿泉水瓶,通体透明,和化工塑料制成的瓶子一模一样。而且,短短3到9个月,便能完全降解,降解后还能充当肥料。一举多得,难怪有人说这是瓶子的“革命”!
⑥“玉米塑料”的本领还有好多哩!
⑦日本的几家电器厂商,就用“玉米塑料”制成了DVD光盘。这种光盘价格贵了些,但非常环保。随着电脑的大量普及,废弃的、不可降解的光盘也成了一大“公害”。“玉米光盘”却不一样,埋进土里,一年后,便消失得“无影无踪”,绝对环保。
⑧手机,居然也可用玉米制造!国外推出的“玉米手机”,除了电子器件,其他材料都是“玉米塑料”。只需把机芯等少数零部件拆下,报废的手机就可以往花坛中一埋,没多久,花花草草更鲜艳亮丽了。手机成了花草的“补品”,你说妙不妙啊?到目前为止,全球手机使用量已超过15亿部,报废的更多,“玉米手机”为手机找到条不错的“后路”,真是妙呀!
⑨美国的一家公司别出心裁,推出了玉米袜子。
⑩现在,几乎所有的袜子都是化纤材料制成的,不可生物降解。研究人员从玉米身上提取纤维,织成袜子,既时髦又环保,外观漂亮,穿着舒适,透气性、牢固度和普通袜子一样好。谁会想到玉米竟然还能穿在脚上哟!
玉米,新型的环保材料,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制作成农用薄膜,为瓜果蔬菜出力,薄膜老化了,又可作肥料,功劳真不小呀!玉米还能制成各种器具,连狗狗爱啃的“狗咬骨”都用上了它,味道挺不错哩!许多玩具也让“玉米塑料”出场。宝宝们玩得更安全,大人更放心。
骨折是很痛苦的。有时要开刀用钢钉固定,等骨头长好了,再开刀取出钢钉。要是用“玉米骨钉”,就不用“吃二遍苦,受二茬罪”了。开一次刀植入骨钉,断骨长好后,“玉米骨钉”也会慢慢降解,消失在体内,多棒啊!
玉米,是传统粮食,现在,它又变成瓶子、盒子和袜子,多神奇的科技啊!
(选自《青少年科技博览(中学版)》)
13. 从文章内容看,与普通塑料相比,“玉米塑料”有哪些优越性?(3分)
答: ▲ ▲ ▲
14. 文章第⑦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4分)
答: ▲ ▲ ▲
15. 第⑩段加点的词语“几乎”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答: ▲ ▲ ▲
16.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
A.第①段先介绍普通塑料的缺点,引出下文对“玉米塑料”优越性的介绍。B.玉米不能直接替代化工塑料,必须借助现代科技,利用玉米生产出乳酸,然后才可以替代。
C.文章第⑧段划线句主要采用了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玉米塑料”制成的手机不但无污染还能给花草增加养分的特点。
D.本文从“玉米塑料”的由来谈到“玉米塑料”的特点和用途,遵循了逻辑顺序。
13.(3分)无需耗费宝贵的石油资源(1分),降解快(1分),无污染(或:无毒无害、环保)(1分)。
14.(4分)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1分),举了“玉米塑料”制成DVD光盘的例子,并用“玉米光盘”和普通光盘进行比较(1分),突出了“玉米光盘”环保、无害的特点(1分),使说明内容具体而有说服力(1分)。
15.(3分,只回答不能删除,不得分)不能删除,“几乎”从范围上加以限定(1分),说明大部分袜子是化纤材料制成的,但也有少数袜子是其他材料制成,删除了与客观事实不符合(1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分)。
16.(3分)B(利用玉米生产出聚乳酸)
(一) 济南泉水甲天下(15分)
①在老舍先生的笔下有这样一座城,“有睡着了的大城楼,有狭窄的古石路,有宽厚的石城墙,一条条青石板砌成的道路在小巷子里延伸,掀开一块石板,就有泉水汩汩流出……”这就是我们的老济南。
②济南素有“泉城”之称。众多清冽甘美的泉水从城市当中涌出,汇为河流、湖泊。盛水时节,在泉涌密集区,呈现出“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绮丽风光。早在宋代,文学家曾巩就评价道:“齐多甘泉,冠于天下。”元代地理学家于钦亦称赞说:“济南山水甲齐鲁,泉甲天下。”
③济南泉水,具有悠久的历史。《春秋》就记述了公元前694年鲁桓公与齐襄公在泺水相会之事。泺水之源,即今之趵突泉。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描述道:“泺水出历(城)县故城西南,泉源上奋,水涌若轮。”金代《名泉碑》列举了济南七十二名泉,自此便有济南“七十二泉”之说。记述泉水的诗词歌赋,更是数不胜数。唐、宋、元、明、清各代的名人如欧阳修、曾巩、苏辙、赵孟頫、王士祯、蒲松龄等,都留下了赞泉的诗文。
④济南泉水数量之多,在中国城市之中,可谓罕见。清沈廷芳在《贤清园记》中说:“旧者九十,新者五十有五”,共145处。道光年间编纂的《济南府志》说“总一百五十一泉”。乾隆时期的文人在其《听泉斋记》中就记载“历下之泉甲海内,著名者七十二泉,名而不著者五十九,其他无名者奚啻百数。”这些泉池,集中在东起青龙桥,西止筐市街,南至正觉寺街,北到大明湖,面积仅2.6平方公里的旧城区范围内。
⑤ 。济南的泉水是喜好静谧的,一处处分散开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地悄然存在。它不像南方的水大都有舟楫之利,也正因如此,济南的泉少了些许喧哗,也少有几多纷扰。一眼泉池,幽幽地汩汩地冒着,让人在恬适中感受一份宁静;一条清流,丝丝缕缕地淌着,在日光下泛着清辉,流动处尽显飘逸。或如趵突泉沸腾的急湍,水涌若轮;或如黑虎泉倾泻的瀑布,龙吟虎啸;或如珍珠泉串串珍珠,灿烂晶莹;或如五龙潭古韵悠扬,铿锵有声……这些泉水,或以形、色、声、姓氏、传说、动植物、乐器、珍宝取名,或无名而名,各具情趣。
⑥济南泉水还以质纯味甘著称。现代地质工作者调查研究认为,济南泉水来源于市区南部山区,大气降水渗漏地下,顺岩层倾斜方向北流,至城区遇到岩体阻挡,承压露出地表,形成泉水。泉水来自岩层深处,受气温影响甚微,水温比较稳定,常年保持在17~18摄氏度,无色无味。在全市大大小小的泉眼任意一处掬一捧喝,都有一股清冽甘美的味道。经国家地矿部门鉴定,济南泉水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实为优质饮料。
⑦“济南泉水甲天下”,泉水就如同这座老城的血脉,它源源不断地给济南注入灵秀和生命力。泉水的温润,滋养了济南人谦和的心态;泉水的活泼,孕育了济南人热情的性格。泉水悠悠,老济南品味了沧桑岁月的悠闲;泉水叮咚,新泉城期盼着新时代的发展。
13. 阅读全文,说说济南泉水“甲”天下的理由。(4分)
14. 阅读第④段,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仅”的表达作用。(3分)
这些泉池,集中在东起青龙桥,西止筐市街,南至正觉寺街,北到大明湖,面积
仅2.6平方公里的旧城区范围内。
15. 根据上下文,在第⑤段画横线处补写一个承上启下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2分)
16. 请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说明第⑤段中画线句的表达作用。(3分)
它不像南方的水大都有舟楫之利,也正因如此,济南的泉少了些许喧哗,也少有几多纷扰。
17. 浓缩城市精华,彰显城市魅力是“城市名片”的主要意义和价值。请结合本文内容,参照示例,为济南设计一则靓丽的城市名片。(3分)
示例1:青岛:碧海蓝天,心随帆动。 示例2:烟台:人间仙境,醉美烟台。
济南:
13.(1)济南泉水,具有悠久的历史。(2)济南泉水数量之多,在中国城市之中,可谓罕见。
(3)济南泉水各具情趣。(4)济南泉水以质纯味甘著称。评分意见:本题共4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14. “仅”是只有的意思(1分),在面积只有2.6平方公里的旧城区范围内,就集中了众多泉池,突出说明了济南老城区泉水数量之多、密度之大(1分),体现了济南泉水“甲天下”的特点(1分)。
15.示例:济南泉水不仅多如繁星,而且各具风采。
16.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南方的水能行舟楫与济南泉水进行比较,突出说明了济南泉水喜好静谧,也体现了济南泉水“甲天下”的特点。
17.示例1:天下泉城,魅力济南。 示例2:泉水之城,文化之都。
示例3:世界泉水之都,天下名士之城。 示例4:山水灵秀,泉甲天下。
阅读《千年极寒只是臆测》,完成第18~19题。(7分)
千年极寒只是臆测
①在过去的一百年里,地球的温度虽然不断地上下波动,但始终保持在适宜人类生存的范围内。而最近科学家研究发现,在即将来临的冬天,欧洲地区将会出现超低温的极端天气,欧洲民众可能面临千年以来最为寒冷的冬季。
②波兰一个叫米哈伊尔·科瓦列夫斯基的科学家指出,在“拉尼娜”①现象的影响下,维持地球气候平衡的流向北大西洋的墨西哥湾暖流活动速度有所减缓。它近几年来规模缩小到只剩过去的一半,无法发挥预热极地南下冷空气的效用,一旦墨西哥湾暖流完全停止活动,欧洲将进入新的冰河世纪。
③消息一放出,引起了北京很多市民的担忧,担心这种极寒的天气会波及北京。北京市气象局气候中心专家告诉《北京科技报》记者,波兰科学家研究的只是墨西哥湾暖流对全球局部地区的影响,对我国的影响不会很大。因为“拉尼娜”现象出现后,对我国中低纬度(比如沿海地区)的影响,要大于北京等内陆地区。
【甲】④北京市气象局气候专家认为,全球的大气环流是一个系统,“拉尼娜”就像一个信号,它会带来北半球冬季的寒冷,但北京位于中纬度季风气候区,还会受到如北极环流等多种气候因素的影响,不能仅靠一个“拉尼娜”现象就作出可能出现极寒天气的判断。
【乙】⑤但是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北京的冬季气温却是逐年升高的。专家还告诉记者,如果按照北京冬季的气温变化规律,北京今年非但不会出现“极寒”,还会出现气温继续升高的现象。近50年来,北京冬季的气温平均升高了2℃,这个升温的幅度是非常大的。按照正常情况,每20年或者更长时间的气温浮动范围应该是±0.5℃。
⑥北京出现这种冬季不断升温的情形,人为因素起了不小的作用。专家还提到,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大,道路不断拓宽,建筑物更加密集,被各种道路或者建筑覆盖的地面积蓄的热量逐渐增加,形成的“城市热岛效应”②使得北京冬季的气温也在逐渐上升。而这些人为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气的环流,使气温在人为和自然的双重作用下不断升高。
【丙】⑦由此可见,“千年极寒”这种说法仅仅是一种臆测,没有权威的和确切的科学依据,我们大可不必为此忧心忡忡。倒是“暖冬”却一直没有停下它前进的脚步,如何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城市热岛效应”对大自然的伤害,阻止冬季气温继续上升,才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注释】
①拉尼娜: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
②城市热岛效应:大城市建筑群密集、柏油路和水泥路面具有更大吸热率和更小的热容量,使得城市地区升温较快,并向四周和大气中大量辐射,造成了同一时间城区气温普遍高于周围的郊区气温,高温的城区处于低温的郊区包围之中,如同__大海中的岛屿,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城市热岛效应。
18.下面这段文字作为本文的材料,应该放在【甲】【乙】【丙】哪个位置?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
据《中国气象灾害大典(北京卷)》记载,明成化十二年正月十三,忽阴晦大风,郊坛灯烛俱灭,正在南郊郊坛举行祭祀的仪仗人员及乐官俱冻死。而从有科学的气象记录以来,北京最冷的气温是1966年2月出现的-27℃。这些证据都表明,北京确实可以非常寒冷。
答:(1)位置: (1分)
(2)理由: (2分)
19. 依据文章内容,结合下面链接材料,简要分析该地区会不会出现“千年极寒”。(4分)
西安,位于中国大陆腹地黄河流域中部的关中盆地,属于中纬度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雨量适中,四季分明。北部为冲积平原,南部为剥蚀山地,大体地势是东南与东北高,西南与西北低,呈一簸箕形状。北山山系绵延于北端,秦岭山脉横亘于南部,二者共同构成它的天然屏障。有研究表明,西安的热岛效应对最高气温的最大贡献在春季,对最低气温的最大贡献在冬季,它使得这座城市气温的增温率逐渐加大。
答:
18.(3分)
(1)【乙】
(2)示例:这段文字从事实和科学两个方面说明了北京曾经非常寒冷过。与下文对北京气温的说明相衔接,;也为下文说明北京冬季温度逐年升高提供了一个基础。
(共3分。(1)1分;(2)2分,每要点1分)
19.(4分)要点:
(1)自然因素:西安处于内陆,地理位置与北京极为相似,同属中纬度季风气候区,“拉尼娜”对其影响不大。(2)人为因素:西安和北京同为大城市,人为因素造成的“城市热岛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城市的气温,影响着大气的环流。
(共4分。每要点2分)
猪饲料中的砷是砒霜吗?
①2013年3月份,黄浦江上游水域漂浮万头死猪的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网络上有报导称黄浦江死猪漂流的真相是养殖户为了让猪更有卖相,在饲料中违规添加了有机砷,也就是砒霜(《水浒传》里武大郎就是被潘金莲用砒霜毒死的),喂食四五个月后导致猪内脏腐烂而大批死亡。这死因见不得光,又不敢拿去市场上卖这样的死猪肉,养殖户只好把死猪抛到河里了事。大家都往河里一丢,猪尸们就在黄浦江大游行了。
②事实真相真的如此吗?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砷这个物质。
③大量的羊、猪和鸡的研究结果表明,砷是必需的微量元素。对于动物的生长,砷元素可以起到一些积极作用:杀灭肠道内的有害微生物和寄生虫,抑制病原菌的繁殖,具有类似于抗生素的作用;增强肠壁的通透性,从而促进肠道细胞的代谢,并与维生素B.12和一些抗生素有协同作用,促进生长;舒张毛细血管、改善皮肤营养,使皮肤粉红,毛发光亮,改善商品猪的品相,对改善鸡蛋颜色也有帮助。
④因此,在饲料中添加砷化合物一度成了世界畜牧业的普遍做法。不过,符合规范的砷添加剂都是有机砷制剂,因为无机砷具有很强的毒性,而无机砷中三价砷的毒性又大于五价砷,砒霜中的砷就呈三价。畜牧中多数使用的两种有机砷制剂是氨基苯胂酸和硝基羟基苯胂酸,它们和砒霜是两回事,它们并没有致癌性,也没有明显的生殖毒性和遗传毒性。但长期大量摄入也可以在体内蓄集,引起慢性中毒。这种中毒过程缓慢、不易察觉,症状有精神沉郁、触觉减退、运动障碍等,可见主要是对神经系统的破坏。
⑤有机砷在动物体内存留时间也不长,利用率也很低,有机砷被动物摄入后数小时后,90%以上即会以甲基化产物的形式排出体外,在组织内的沉积量很少。也就意味着大部分砷元素随着粪尿等途径排入了农田、水体等自然环境。但由于细菌等微生物的存在,自然环境中的有机砷容易转化为无机砷,并改变化学价态,并通过食物链不断累积,这才是最令人担忧的事实。如果继续大量使用有机砷制剂,那么它仍将会为自然界的重金属循环不断补充材料。
⑥欧盟在1999年禁止将有机砷制剂作为饲料添加剂,但美国、拉美、日本等地仍在广泛使用。3月份沪浙地区猪集体死亡事件让人们再次将视线投向有机砷制剂。网络传言认为,猪群突然爆发死亡是由于三四个月前喂食有机砷制剂,在四五个月后“毒发身亡”之前预计可以屠宰,但由于屠宰期延后就集体内脏腐烂而死亡。然而即使有机砷有一部分能在动物体内转化为无机砷,它发病也不会有如此精确的“潜伏期”,不会具有这种造成近万头猪同期死亡的定时炸弹般的功能。 (摘自果壳网,有删改)
9.根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3分)
砷元素的积极作用 | 砷对动物的影响 | |
(1)灭菌杀虫; (2) ①▲ ; (3) ②▲ 。 | 有机砷 | (1) 没有致癌性,也没有明显的生殖毒性和遗传毒性 (2) ③▲ ; () (3) 在动物体内利用率低。 |
无机砷 | 有很强的毒性。 |
10.文章第①段引用最近发生的新闻事件有何作用?(3分)
▲
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在饲料中添加砷化合物一度成了世界畜牧业的普遍做法,特别在美国、拉美、日本等地仍在广泛使用。
B.砷分为无机砷和有机砷两种,无机砷有毒性,有机砷没有毒性,因此可以在饲料中大量添加。
C.第⑤段画线句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地说明了“有机砷在动物体内的利用率很低”
D.文章的语言很有分寸,例如“大量的羊、猪和鸡的研究结果提出”一句,表明“砷是必需的微量元素”的说法不是无稽之谈。
12.黄浦江死猪事件跟有机砷有直接关联吗?结合上文说明理由。(3分)
9.(3分)①促进生长 ②改善品相 ③长期大量摄入会引起慢性中毒;(每空1分) 10.(2分)①引出说明对象砷/有机砷/ 有机砷制剂;②从社会热点入手,引发读者关注。文章写作更贴近社会,实用性更强。(一点1分) 11.(3分)B
12.结论:黄浦江死猪事件跟有机砷没有直接关联,(表态1分)因为有机砷在动物体内存留时间也不长,利用率也很低,(1分)即使有机砷有一部分能在动物体内转化为无机砷,它发病也不会有如此精确的“潜伏期”,不会造成这种情况。(1分)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