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中谁寄锦书来

朱铁志

电脑的普及,使文字书写急剧退场。用惯了纸笔的中老年人,还在挣扎着试图挽住书写的臂膀。而年轻一代,已然习惯了无纸化的生存。提笔忘字,渐成常态;书法之美,只在少数书家手中流连。在手机和电子信箱越来越便捷的当下社会,能够收到一封手写的信件已是一种幸运,能够收到一封文辞淳美朴实、书法俊逸洒脱的书信,简直就是一种奢望。传统尺牍信札中所包涵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似乎正渐行渐远,使即使不算老派的中年人,也不免感到一丝惆怅。

我算幸运的,因工作和个人写作的关系,使我常常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熟悉或不熟悉的朋友的来信,其中不乏理论大家和文学名家的信札。有的文白间杂,言近旨远;有的雅淡平和,娓娓道来;有的词锋犀利,一语中的;有的嘘寒问暖,饱含温情。信封和信札抬头、落款的书写,无不十分讲究,不论是称谓的选择,还是书写工具的使用,都能看出文字的背后所蕴含的学养功底和书写者的气质风神。

与此同时,我也收到大量别样的来信,其中尤以来自报刊者居多。有的在我名字之后不再有任何称谓,迹近被通缉;有的信封书写七扭八歪,偌大的天地间几行纠缠在一起的米粒小字,仿佛捆绑的螃蟹。至于行文的直白浅陋、甚至粗暴无礼,也是不时要面对的无奈现实。

翻看老一辈学者作家的书信,“先生”“足下”“斧正”“雅教”“拜辞”等敬语谦辞随处可见,浸润在字里行间的那份优雅和谦和,透露出长期文明熏陶下谦谦君子所特有的从容和自信,正是“尺牍书疏,千里面目”,“虽则不面,其若面焉”。

而今,传统的书信文明似乎已成远去的雅乐,只能在杂乱无章的信息洪流中若有若无地存在,只能在先人的收藏中依稀可辨。而在新潮的“穿越剧”中,别人的父亲成了“家父”,自己的爸爸却变为“令尊”。经过“反右”“__”等文化浩劫,中年以下的朋友旧学功底无从谈起,新学修养也难尽如人意。粗鄙文化盛行,庸俗观念当道,肉麻成有趣,流氓成英雄。听一听身边人的谈吐,看一看手边的报刊,文明含量几许、文化水准若何,相信大家会有自己的判断。至于网络语言,新则新矣,有的甚至不乏有趣,但说到底,无非是一种缺乏文化含量的戏说而已。

文化的发展繁荣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和自省,而自觉自省的前提,是对传统文化基本的认知和积累。胸无点墨,何以自觉?就像黄牛,肚子里没有青草,拿什么反刍?网络时代,点击率成了判断标准和不二法门,而在杂多的信息当中飞来飞去的眼球,其实并未收获几多真知。网络人的头脑,基本是杂乱信息的跑马场。缺乏这种自觉的所谓知识分子,充其量不过是“知道分子”而已。

毛笔、宣纸作为文字书写主要载体的时代或许已经过去,但文明的传承不能因此中断。为什么直到今天我们依然怀念前秦散文、楚辞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为什么我们常常默念诸子百家、孔孟老庄?因为我们的血管中流淌着优秀传统文化的血液,对前辈思想家、文学家的传世之作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样一种祈愿和情怀,寄托着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美好理想和对优雅文化的无限怀想。

剪不断,理还乱。要用中国语言、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理论体系和话语系统来解读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秘密,解开中国道路的内在密码,要想在市场经济的冷酷背景下保留一份温暖的人文情怀,不能靠午夜梦回、撕扯自己的头发冥思苦想,不能指望查阅文件、对比口径找寻思想捷径。唯有继承传统、不忘经典,在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中,才能发现博大精深的优美存在,才能触发自己愚钝很久的灵感和才华,找到通向世界、与各种文明有效对话的渠道和钥匙。

(选自《人民日报》2012.6.25,有删改)

21.作者为什么说在当下社会收到文辞淳美朴实、书法俊逸洒脱的书信是“一种奢望”?(2分)

22.分别概括作者收到的两类来信的特征。(2分)

23.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下面句子。(4分)

①传统的书信文明似乎已成远去的雅乐。(2分)

②网络人的头脑,基本是杂乱信息的跑马场。(2分)

24.作者指出“找到通向世界、与各种文明有效对话的渠道和钥匙”“唯有继承传统、不忘经典”,

我们该如何把这一观点运用到学习生活中去?试从三个方面具体说说。(3分)

25.“云中谁寄锦书来”,这一文题寄托了作者内心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全文概括。(3分)

21.(文字书写急剧退场,人们习惯了无纸化的生存。)现实中提笔忘字,渐成常态;书法之美,只在少数书家手中流连。所以很难收到一封文辞淳美朴实、书法俊逸洒脱的手写书信了。(大  意相同即可)(2分)

22.第一类:蕴含着书写者的学养功底和气质风神。(1分)

  第二类:格式不规范,书写不工整,文辞浅陋。(大意相同即可)(1分)

23.①因为当下杂乱无章的信息泛滥,许多人旧学功底差,社会上粗鄙文化盛行,庸俗观念当道,

    而书信文明正在逐渐消失。(大意相同即可)(2分)

  ②网络人尽管接受了许多的信息,但这些信息杂乱无章,如不加以整理,就收获不了多少真    知,头脑也就变成任意踩踏的场地。(大意相同即可)(2分)

24.提示:可从经典诵读、书法训练、文明礼仪等方面作答,一个方面1分,言之成理即可。(3分)

25.a.对当今文化现状的焦虑(惆怅);(1分)

  b.对一些中华文明(传统文化)逝去的怀念;(1分)

  c.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企盼。(1分)    (答到要点即可)

①盐是一种生活必需品,它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氯离子和钠离子在人体新陈代谢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氯离子具有维持渗透压、调节酸碱平衡和组成胃酸等生理作用。钠离子在人体水量恒定上起主要调节作用,钠多则水也多,钠少水也应当减少。因此盐摄入过多时,可能发生水肿,过少时,可能引起脱水。

②虽然我们的身体离不开盐,但是过多的摄入盐却对身体产生危害。日本秋田县的居民喜欢吃咸食,每人每天盐的摄入量为20-30克,比其他县的居民多两倍。结果秋田县居民中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偏高,是日本有名的短命县

③为什么盐摄入过多会导致高血压呢?研究表明,盐能使人体“水化”。也就是说,人体盐分多了,对水分的需求也要相应的增加,从而使过多的水分滞留在体内,导致血管内血浆容易增加,最终引发高血压。最近科学家发现,一种蛋白质“Racl”在摄取盐分过多导致高血压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如果开发出抑制Racl的药物,就能够治疗因摄取盐分过多而导致的高血压。

④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推荐标准,每人每天盐摄入量以5克为宜,不宜超过6克。事实上人们的盐摄入量往往高于此推荐值。我国城市居民平均每人每天摄入盐9.7克,农村居民为11.1克,并且中老年群体盐摄入量明显高于青少年。

⑤减少盐的摄入不仅有助于降低高血压的患病风险,还有利于降低脑卒中和其他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由此可见,对于高血压、脑血栓等疾病患者,采取限制盐摄入量要比多吃蛋白质和不吃肥肉等措施更有效。

⑥英国的一项研究发现,将盐摄入量从每天9—12克减少到5—6克,血压会有明显的降低。通过这种方式所达到的降压效果等同于口服降压药的效果。

首先对每天盐摄入采取总量控制。一般而言,20毫升酱油中含有约3克盐,10克黄豆酱中约1.5克。如果炒菜时需要用酱油或酱类调味时,应按比例减少相应的盐用量。其次食物加工、烹调时尽量少放盐。不吃或少吃咸菜以及含盐量多的酱菜、腌肉制品等食物。最后应多选择含钾多、含钠少的绿色食品。谷类中的荞麦和小米钾含量较高,蔬菜中土豆、藕、油菜、大白菜、番茄等和水果中大枣、山楂、香蕉、苹果等都含有比较丰富的钾。

⑧如何降低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病率呢?请记住,少吃盐永远是你的健康之道。

11.简要概括盐与人类健康的关系。(4分)

12.简要说明第⑦段中加点词“尽量”的表达效果。(4分)

13.第②段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选择一种说明其作用。(4分)

14.在第⑦段空格处填写本段的中心句。(4分)

适量摄入盐有益于身体健康,反之则有危害,容易引起高血压等多种疾病。

(说明:本题4分。)

“尽量”一词的运用更加严密地说明了食物加工、烹调时少放盐的程度。

(说明:本题4分。)

示例:通过举例子,更加增强了“过多地摄入盐对身体产生危害”这一说法的可信度。

      通过列数字,更加准确地说明了秋田县居民每人每天盐摄入量高。

      通过作比较,更加清楚地说明了秋田县居民比其他县居民每天盐的摄入量多。

(说明:本题4分。)

示例:减少盐的摄入量是能够做到的。

       如何减少盐的摄入量呢?

(说明:本题4分。)

地震来了怎么办?(12分)

如果现在发生地震,你有自信可以应付吗?平时又该如何做好防震准备呢?赶快来看看下面所提供的各项要点,并要记住哟!

在室内——好可怕呀!:①背上紧急包;

②利用垫子或枕头保护头部,迅速寻找安全的地方躲避,像建筑物的梁柱旁边,或以比桌、床高低的姿态,躲在桌、床的旁边。

③小心不要被倒塌的家具和掉落的物品砸中。

④远离可背对窗户,以免被割伤。

  糟了,被困住了,无法逃出:

         ①请保持冷静、清醒,不要哭闹,这样才不会很快地把氧气消耗光;

②注意其他坍塌,确认目前的位置是不是安全;

③寻找可能的出口;

④尽量朝向有光线或空气流通的地方,等待救援;

⑤吹哨子或敲打器物,发出规律的声响,等待救援;

⑥如果有食物和水,不要一次吃完,慢慢吃,等待救援;

⑦如果空间安全,体力不支时,可以试着睡觉,这样能降低忧虑,可以减少氧气和能量的消耗;

⑧要有坚强的求生意志,不要放弃希望。

在室外:正在马路上或建筑物下:①用书包或双手保持头部,注意可能有招牌、盆栽、空调机等物品掉落;

②远离工地、围墙、加油站、电线杆等;

③如果是在天桥工地下通道,要迅速地离开。

在野外:远离河边、海边和崖边,并注意落石,寻找空旷的地方避难。

(选自某科普杂志,有删改)

11.你认为这篇文章是写给哪个读者群体看的,为什么?(3分)

答:  ▲  

12.“在室内”和“在室外”的防护措施,共同强调的一个要点是  ▲  。(2分)

13.“被困”部分共8条,为便于记忆,现将有关信息进行整合,请你根据内容提示,完成下文。(每空不超过10个字)(3分)

被困时,首先要注意 ▲ ,如果存在坍塌隐患,应尽快寻找可能出口;如果空间安全,则要减少氧气和能量的消耗。其次要 ▲ ,尽量朝向有光线或空气流通的地方,可吹哨子或敲打器物,发出规律声响,对食物和水尽量节约使用。当然, ▲ 也许更为重要。

14.目前科技还无法做到准确预报地震,平时做好充分准备,才能将地震可能造成的灾害减到最低。根据“在室内”部分的内容,你能对室内布置提出一些建议吗?(4分)

答:  ▲  

11.你认为这篇文章是写给哪个读者群体看的,为什么?(3分)

答: 小朋友(孩子)或小学生 

理由:①内容比较简单,语言比较浅显,适合孩子阅读;②用了较多的语气词如“好可怕呀”“糟了”等,营造情境;③有些表达含有提醒孩子的语气,如“要记住哟”。

12.“在室内”和“在室外”的防护措施,共同强调的一个要点是 保护头部 。(2分)

13.“被困”部分共8条,为便于记忆,现将有关信息进行整合,请你根据内容提示,完成下文。(每空不超过10个字)(3分)

被困时,首先要注意 确认所处位置是否安全 ,如果存在坍塌隐患,应尽快寻找可能出口;如果空间安全,则要减少氧气和能量的消耗。其次要 讲究求救(或“等待救援”)策略 ,尽量朝向有光线或空气流通的地方,可吹哨子或敲打器物,发出规律声响,对食物和水尽量节约使用。当然, 不放弃希望(或“有坚强的求生意志” 也许更为重要。

14.目前科技还无法做到准确预报地震,平时做好充分准备,才能将地震可能造成的灾害减到最低。根据“在室内”部分的内容,你能对室内布置提出一些建议吗?(4分)

答:①准备急救包,放到方便拿到的地方;

②在各个房间适当放置垫子或枕头;

③走廊、门口不要堆放杂物,保持通畅,在家具摆放上考虑规划家中逃生路线;

④挂放的东西要加以固定,过重的东西不要放在高的地上;

⑤对笨重的家具要进行固定。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7题。(10分)
放线菌
石无鱼
你或许想不到,土壤不仅可用于生长植物,也是数量和种类繁多的细菌的“家园”。其中有一类细菌,如果你在显微镜下观察,会发现它们与众不同:别的细菌多数是圆形、椭圆形的,而它们看起来却是丝状的。那些丝有的像一棵树,树上有时还结着“果实”;有的像一根草,仿佛还开着花,煞是好看。这类细菌生物学上统称为放线菌。
放线菌是一种单细胞生物,那些奇形怪状的丝,是它的菌丝。它的身体通过长出大量菌丝,覆盖了很大的空间,这对于寻找食物大有好处。放线菌能释放出一种化学物质,正是这种物质,让我们凑近时,能闻到一股泥土的清香。
放线菌是一种生命力很顽强的细菌,它们一般喜欢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下生存。当土壤干旱的时候,它们的菌丝就会在头部长出“孢子”。孢子有厚厚的一层孢子壁,可以保护它在缺水时也不至于受损害。原来的放线菌渐渐枯死了,但留下一个个孢子,只要遇到合适的条件,又会发芽,长成一个个放线菌。
这种小小的微生物也许它在你一生的某一时刻曾救过你的命,因为放线菌是一座生产抗生素的宝库。青霉素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抗生素,是由英国生物学家弗莱明最先发现的。弗莱明是个“懒人”,经常做完实验连器皿也不洗刷。1928年临近暑假,弗莱明在做培养葡萄球菌的实验,还没得出结果就度假去了。等度完假回来他发现在细菌培养器皿上长了许多霉菌,而霉菌周围的细菌纷纷死亡,只留下一个个白斑。他意识到,霉菌也许释放出一种化学物质把原来培养皿上的细菌杀死了。
现在我们把一种微生物杀死另一种微生物的现象称为“抗生现象”,那种能杀死微生物的化学物质叫“抗生素”。可以说,抗生素就是细菌之间进行战争的“生化武器”。霉菌就是靠着一种叫青霉素的化学物质杀死葡萄球菌的。但是,青霉素并不是万能药,它只能杀死有限的几种细菌,比如葡萄球菌、链球菌,而对于像肺结核等几个世纪以来一直肆虐流行的疾病,却依然无能为力。
1945年,美国生物学家瓦克斯曼宣布其实验室发现了第二种抗生素——链霉素,对治疗肺结核病有特效。而链霉素就是从土壤中一种叫“灰色链丝菌”的放线菌中提炼出来的。
时至今天,人类大约已经发现了5000多种抗生素,4000多种是从放线菌中提炼出来的。放线菌有种类多、繁殖快、生产抗生素产量高等优点。这些抗生素不仅能防治人类和动物的疾病,许多还能防治植物的疾病。即使现在,人类滥用抗生素的后果已经明显显现出来,但当我们遇到一个从未见过的病菌时,大多数时候恐怕还是要到放线菌中去寻找特效药,也就是寻找新的抗生素。
放线菌的作用还不止于此,我们平常烹饪时调味用的味精,其实也是通过它们制造的。如今,它们还是科学家研究生物发育、细胞分化的便利材料。

14.请用简洁的语言给“放线菌”下定义。(2分)
15.结合全文,说说放线菌有哪些作用。(3分)
16.“那些丝有的像一棵树,树上有时还结着‘果实’;有的像一根草,仿佛还开着花,煞是好看。”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17.“即使现在,人类滥用抗生素的后果已经明显显现出来,但当我们遇到一个从未见过的病菌时,大多数时候恐怕还是要到放线菌中去寻找特效药……”句中“大多数”时候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答案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13分)

奇招击退红潮

丹丘生

① 在湖泊和海洋里,当藻类一生二、二生四,四省八……这样漫无节制地繁殖起来的时候,就形成了红潮。红潮来时,因藻类生长吸收了太多的氧气,致使当地的水域严重缺氧,大量水生植物窒息而死,此外,红潮还会在水中释放出神经毒素,使与之接触的人感染上呼吸道和神经系统疾病,甚至患上癌症。

②一直以来,人们都对红潮束手无策,他们所能做的,只是听天由命,按事物发展盛极必衰的规律,耐心等待着红潮自己消失,但现在,科学家终于找到了一种消除红潮的办法——用超声波消除藻类。

③藻类之所以能漂浮在水面,而不会沉到水底,是因为它们身体里含有一种浮力细胞,里面含有氮气气泡,它们就像藻类与生俱来的“救生圈”,靠着这些气泡的浮力,就使整棵植株漂浮在水面上。

④而人们就抓住了藻类的这一特点,用特定频率的超声波引起浮力细胞里的气泡共振,当共振达到一定强度,气泡就会把细胞胀破,使得藻类失去浮力的支撑而下沉。一旦失去了水面的阳光,藻类在水下很快就会死亡。

⑤最近,一个英国研究小组利用三种不同频率的超声波对项圈藻进行了测试。他们发现,尽管三种频率的超声波在一定程度上都能起作用,但效果最好的是频率接近1兆赫的超声波,这个频率刚好是项圈藻中浮力细胞的共振频率。

⑥不同种类的水藻,因为大小不等,它们的共振也是不一样的。所以,这项技术可以有针对性地去除某一种类的水藻。此外,这种除藻办法不会伤及其他的水生植物,因为其他的水生植物的细胞对于超声波来说太致密了,不容易引起共振。

⑦由于高频率超声波在水中传播时,会很快被吸收,譬如1兆赫的超声波作用范围半径只有20米,所以这项技术在小范围的湖泊和池塘里,、比在动辄方圆千米的大海里更为实用。

(选自2013年第1期《大科学》)

1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红潮的危害。(3分)

16.全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简洁概括作者是怎样按这种顺序进行说明的。(4分)

17.第③自然段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它有什么作用?(3分)

18.下列说法或推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凡是红潮繁殖的水域,水生植物都无法生存。

B.击退红潮的“奇招”就是用特定频率的超声波来消除藻类。

C.藻类浮力细胞的共振频率是1兆赫。

D.频率为1兆赫的超声波对漂浮在方圆数千米的大海里的红潮不会起作用。

15.(3分)①大量水生植物窒息死亡②人接触红潮会感染致病(答对一个要点2分,答对两个要点3分)

16.(4分)逻辑顺序。本文按照这种顺序依次说明了击退红潮的原因、方法及科学原理,用超声波消除红潮的优势不足。由因到果,由表及里,条理清晰。(答出说明顺序2分;说明理由共2分,其中结构1分,分析1分)

17.(3分)打比方。形象生动地说明了藻类依靠气泡的浮力在水面上的特点,便于读者理解。(说明方法1分,作用2分

18.(3分)B(A项说法太绝对,原文“致使当地的水域严重缺氧,大量水生植物窒息而死;”C项这个共振率是项圈藻浮力细胞的不是全部藻类的;D项“不会起作用”表述不正确。)

不可忽视的土壤污染

①土壤、水、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赋予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四大要素。一般的污染马上就能引起大家的关注,而土壤污染引起的不良后果要在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后才能显现出来。所以,人们常常忽视对土壤污染的整治。

②近年来,由于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工业的迅猛发展,固体废物的倾倒和堆放量日益增多,有害废水不断向土壤中渗透,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和漂浮的尘土也不断随雨水降落在土壤中,导致了土壤污染加剧。

③土壤污染所造成的危害是极为严重的。土壤污染导致严重的直接经济损失,对此目前尚缺乏系统的调查资料。仅以土壤重金属污染为例,我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而减产的粮食就有1000多万吨,被污染的粮食每年也多达1200万吨,合计经济损失至少200亿元。土壤污染导致食物品质不断下降,这些污染物在植物体中积累,并通过食物链富集到人体和动物体中,危害人畜健康,引发多种疾病。另外,受到污染的土壤表土在风力和水力的作用下,进入到大气和水体中,导致大气污染和水体污染。

④为了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治污工作们提出了许多解决办法:首先要控制和消除污染源,加强对工业“三废”的治理。即:大力推广闭路循环、无毒工艺,以减少或消除污染物的排放。对工业“三废”进行回收净化处理,化害为利,严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量和浓度,避免带有不易降解的高残留污染物随机进入土壤。其次是采用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强土壤胶体对重金属和农药的吸附能力。再次,在生产中合理施用农药、化肥,控制化学农药的用量、使用范围、喷施次数和喷施时间,提高喷洒技术,改进农药剂型,严格限制剧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大力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⑤对污染严重的土壤,施用石灰、碱性磷酸盐、氧化铁、碳酸盐和硫化物等化学改良剂,加速有机物的分解,使重金属固定在土壤中,降低重金属在土壤及土壤植物体的迁移能力,使其转化成为难溶的化合物,减少农作物的吸收,以减轻土壤中重金属的毒害。近年来世界各国的环保专家和生物学家还提出了让植物来净化土壤的新方案。他们培养出各种转基因植物,让它们吸收土壤中的有害物质,然后集中起来焚烧处理,这样,经过植物吸收后的重金属还可以提炼出来,变废为宝,不但净化了土壤,还获得了贵重的重金属。与传统的化学、物理等除污手段相比,植物除污具有投资和维护成本低、操作简便、不造成二次污染、经济效益明显等优点。

⑥我们应该注意到:土壤受到污染的途径很多,伴随着大气污染、水污染,有些有毒的废气颗粒物在重力作用下沉降到地面进入土壤,或携带重金属的工业废水流经土壤,降解起来就很困难,对土壤造成的伤害几乎是无法逆转的。

18.文章题目为“不可忽视的土壤污染”,从内容看,文章是从土壤污染的后果显现慢、

、 、 四个方面对“不可忽视”特点加以说明的。(3分)

19.阅读下面材料,借助上文中的相关知识,简要分析如何解决珠三角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4分)

【材料】

国家环保部门组织的《典型区域土壤环境质量状况探查研究》调查显示,珠三角部分城市有近40%的农田菜地土壤重金属污染超标,其中10%属严重超标。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李志安教授告诉南方日报记者,近年他参与的珠三角污染土壤修复工作,都是灌溉水被周边企业排放影响,导致重金属污染农田为主。“目前的重金属土壤修复技术还很不成熟,最快也要两三年才能修复到可耕种水平,而且修复并不等于把重金属完全消除,只是把它浓度降低。如果不修复,重金属一般可以残留几十年,例如铅可以在农田上残留100年。”

答:

18.(3分)加剧的趋势、危害严重、控制和消除困难

19.(4分)示例:控制和消除污染源;增施有机肥,增强土壤胶体对重金属吸附能力;对污染严重的土壤,施用化学改良剂,使重金属转化成为难溶的化合物,减少农作物的吸收;利用植物修复把一部分重金属从土壤中带走。

虎——自然保护中的旗舰物种 (湘泓)

虎作为一个大型动物物种的存在,一般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较大,所以需要具有相当数量的个体聚集在一定地域内,每个个体也都要拥有一个面积足够大的领域,才能经受住自然的和人为的多种影响的考验,维持正常的繁衍生息。

虎的存在对于维持自然界物种的多样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凡是有虎的地区,则表明该地既有大面积丰富的植被,又有多种多样的食草动物。因为自然界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所构成的食物链是密切相关的,植物的生长需要很好的能源和物质基础,多种多样的植物提供了生物的初级产物,初级产物的消费者食草动物又产生了生物的次级产物,以食草动物为食的虎则处于整个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动的顶级位置。因此,虎被称为自然保护中的旗舰物种,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科学价值。

现在,由于人类活动的增多和范围的扩大,森林被大面积采伐,垦荒造田,开山修路,以及建设城镇、发展交通等等,不仅造成树种单一,植被稀少,隐蔽性差,使虎能够生存的自然环境越来越小,也减少了其生存所需要的猎物,如鹿、狍、野猪等的数量,再加上人们过度的猎杀,导致虎的数量急剧下降,分布区大大缩小,而且往往被分割成很多相互不接连的孤立的分布点,这样虎的种群之间便失去联系,难以进行正常的繁衍,导致近亲繁殖,降低了遗传因子的质量,最终使种群丧失活力。

因此,为了使虎繁衍生息,必须首先保护好它的栖息地,维持一个良好而稳定的生态系统。我国政府不仅早已将虎列为国家级保护动物,而且先后建立了许多以保护为主的自然保护区,关于虎的研究和保护的工程战略计划,也在全国各地有关部门、研究机构和动物园等全面展开。

虎是自然界重要的历史遗产之一,一旦绝灭,将永远不会再恢复或者创造出来。特别是作为我国特产的虎亚种,华南虎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再不及时挽救,在下一个虎年到来之前,就必然步入巴厘虎、爪哇虎和里海虎的后尘,从我们面前消失,正如世界著名猫科动物专家杰克逊先生所说的:“到了那个时候,就只剩下纸老虎了。”因此,对于虎这一物种来说,我们只剩下最后一个机会了。(选自《百科知识》有改动)

9.概括说说,影响虎繁衍生息的人为因素有哪些?(2分)答:

10.“到了那个时候,就只剩下纸老虎了”,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3分)答:

11.联系全文回答,虎为什么被称为“自然保护中的旗舰物种”?(3分)答:

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虎之所以需要具有相当数量的个体聚集在一定区域内,其个体也要拥有一个面积足够大的领域,是因为它一般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较大。

B.如果某个地区既有大面积丰富的植被,又有多种多样的食草动物,那么就可以充分证明:这个地区一定有老虎的存在。

C.为了使虎繁衍生息,保护好它的栖息地,维持一个良好而稳定的生态系统,我国政府准备建立多个以保护为主的自然保护区。

D.在下一个虎年到来之前,巴厘虎、爪哇虎和里海虎将受到自然的和人为的等多种影响的考验,从而在我们面前永远消失。

9.影响虎的繁衍生息的人为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人类活动的增多和范围的扩大侵占了虎的生存空间,二是人们过度的猎杀。

10.这句话指出了华南虎所面临的生死存亡的严重情势,如果我们不对它加以保护,它将会灭绝,并且永远不再恢复或创造出来。

11.以食草动物为食的虎处于整个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动的顶级位置,虎的存在对于维持自然界物种的多样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虎是自然界重要的历史遗产之一,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科学价值。12.A 。

阅读《虫虫,快到碗里来》,完成12~14题。(10分)

①联合国粮农组织5月13日发表报告呼吁全世界的饭馆、厨师和美食家推广使用昆虫,以应对全球范围的饥饿和气候变暖问题。报告称,人类可食用的昆虫在全球超过1900种,多吃昆虫对身体有大益处。

②科学家们已经发现,红蚁、小蚱蜢和一些龙虱所含有的蛋白质足以与瘦牛肉相提并论,而脂肪则要少很多,称得上是高蛋白低脂肪。此外,如果对通过麦片获取纤维感到厌倦,也可以用昆虫来作为替代,很多可食用昆虫都富含对人体有益的铜、铁、镁、磷、硒、锌等矿物质。

③在将饲料转化为可食用肉类方面,昆虫的效率也相当高,其将饲料转化成肉的效率是牛的4倍。报告称,多数饲养类昆虫所产生的环境有害温室气体可能少于家畜。这有助于降低食物生产成本,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④昆虫头顶光环,污染少、营养物质高,是美味佳肴不可多得的主角。素来闻名的粤菜,自然不甘人后,昆虫菜更具风情。爽脆清淡的“白焯地龙”,焦嫩鲜香的“油炸桂花蝉”、“香炸蕉蛆”,甘美咸辣的“椒盐龙虱”、“椒盐蛐蛐儿”、“椒盐竹蛆”,吃起来幽香隐隐,美味淡淡,神秘感与新鲜感俱来。

⑤广东省昆虫研究所教授、学术委员会委员钟俊鸿表示田野、山上等地的某些昆虫也可以食用,然而他并不支持过量捕捉野外昆虫,因为“这会带来生物量的问题”。但为了避免昆虫携带病菌而导致人类生病的风险,他建议人工饲养昆虫,不让昆虫有接触病菌的机会。

⑥在烹饪方式上,钟俊鸿认为,烹饪方法百无禁忌,可烘,可炒,可油炸,甚至可生吃。但“最好是用100~110摄氏度的高温烘干”,既杀灭病菌,又不破坏昆虫的营养价值和口感。若没有先例,生吃则需要慎重。

⑦但需注意的是,不是什么昆虫都可以吃的,有的昆虫有毒,比如鳞翅目的幼虫,它的毛就有毒,不能食用。

(节选自《科学24小时》有删减)

12.“报告称,人类可食用的昆虫在全球超过1900种,多吃昆虫对身体有大益处”中的加点字“报告称”有什么表达作用?(3分)

13.第④段中划线句有什么作用?(3分)

14.SARS来了,人们不吃果子狸了;H7N9来了,大家谈“鸡”色变。现在建议大家吃昆虫。结合全文内容,说说食用昆虫的利与弊。(4分)

11. “报告称”交代了信息的来源(1分),在句中指“人类可食用的昆虫在全球多于1900种,多吃昆虫对身体有大益处”这个结论是经过科学家反复实验研究得出的(1分),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和权威性、说服力,不是凭空臆造,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分)

12.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1分),具体说明了“昆虫污染少、营养物质高,是美味佳肴不可多得的主角”(1分),使文章更有说服力(1分)。

13.利:对身体有大益处:高蛋白低脂肪,富含对人体有益的铜、铁、镁、磷、硒、锌等矿物质(营养丰富);应对全球范围的饥饿和气候变暖问题:降低食物生产成本,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答两点即可,2分)

弊:带来生物量的问题(影响生态平衡),昆虫携带病菌而导致人类生病,有的昆虫有毒      (答两点即可,2分)

阅读许祎的《风过留名为哪般》,完成12-14题。(10分)

①2012年8月,台风“苏拉”、“达维”的联袂演出刚刚谢幕,第11号台风“海葵”便又高调登场。短短的一周时间左右,三个台风相继而来,这种情况非常少见,不禁让人们谈“风”色变。但同时很多人也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这些台风都有个好听或者“洋气”的名字。台风到底是怎样命名的?究竟是谁给台风取了这些好听的名字呢?

②我们现在所说的台风指的是热带气旋的一个类别。热带气旋按照强度的不同,依次分为六个等级:热带低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强台风和超强台风。

③20世纪初,人们为了对台风进行区别、播报及研究,开始了对台风的命名。但是各个国家、地区对同一个热带气旋往往叫法不一。为了避免名称上的混乱,方便台风播报和研究,世界气象组织下属的亚太地区台风委员会在第30次会议时决定,制定出一套具有亚太区域特色的命名表进行统一命名。 

  ④这个命名表共有140个名字,分别由世界气象组织亚太地区的14个成员国和地区各提出10个名字。根据国家和地区首字母的先后顺序将这140个名字按照14个一组进行排列。从2000年起,开始循环、重复地使用这套命名表。生活在西太平洋海域的人们每年大约要经历27个的台风,近十几年次数有所减少。因此,140个台风的名字几乎为每6年轮回一次。

⑤一般情况下,台风名字还是极其动听或者比较“温柔”的,一方面期待台风带来的伤害尽可能小些,另一方面则希望台风的到来也可以有效缓解当地的旱情。大多是根据各国家、地区有名的花、鸟、动物或一些神话传说等来命名,规则是容易发音、长度不超过9个字母(三个汉字)。

  ⑥同时规定:当某个台风造成了特别重大的灾害或人员伤亡时,为了防止它与其他台风同名,台风委员会成员可申请将这次台风使用的名称从命名表中删去,让它永久地占有这个名字。此时命名表中空缺出的这个名称则由原提供国再重新推荐。

  ⑦ “龙王”是我国最初提供的十个名字之一,寓意是中国的雨神龙王。2000年从菲律宾附近生成的第2号热带气旋曾使用过“龙王”这个名字。但这个“龙王”在加强为热带风暴后,很快便减弱了。在2005年时,第19号热带气旋成为了新一届的“龙王”,这个“龙王”登陆我国东南沿海后,一路肆虐,给当地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为此,亚太地区台风委员会第 38届会议决定将“龙王”永久性地命名于这次台风,“龙王”从此便退出了台风名册。同时中国需要提交新的台风名字“海葵”替代“龙王”。

(选自《北青网》2012年8月,有删改)

12.简要分析第①段文字在文中的作用。(3分)

13.下面是CCTV天气预报中关于台风 “珊珊”的相关预报。请你结合本文,简要回答珊珊向妈妈提的问题。(4分)

据中央气象台消息,今年(2013年)第2号热带风暴“珊珊”于2月22日上午在南海西南部海面上生成……预计,“珊珊”将以每小时10公里左右的速度向西偏南方向移动,强度逐渐减弱。

珊珊:妈妈,我刚才听了天气预报,台风“珊珊”过两天可能要来了。可是,这个和我“重名”台风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呀?(2分)

妈妈:

珊珊:喔,原来是这样!那怎么用了个女孩名呢?(2分)

妈妈:

珊珊:看来我也要“名副其实”,学得温柔点。

14.作者举“龙王”为例可谓一举多得,请简要列举以“龙王”为例的理由。(3分)

12.(2分)通过介绍刚刚过去的三个台风,引出说明对象,同时运用生动说明和设问句式来激发阅读兴趣和阅读欲望。

13.(4分)(1)亚太地区台风委员会让14各成员国各提供10个名字,制定了一个可以循环使用的统一的台风名册,“珊珊”的名字肯定也从这个名册中来。(2分,意同即可)

(2)起个女孩名,是希望台风也能“温柔”些,也就是希望它带来的伤害尽可能小些,或希望它能缓解旱情。(2分,意同即可)

14.(3分)①举例子,具体说明命名表中名字的循环使用原则;②说明命名表的清退原则(一个特别规定)③引出“海葵”,说明了命名表的替补原则。④“龙王”一名由中国提供,读者更熟悉。(1点1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

阅读下面说明文语段,完成14—15题。(6分)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是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作成了一个弧形的桥洞。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引涧”。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就是一位杰出的工匠,在桥头的碑文里刻着他的名字。

14.对上文内容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

A.这段文字说明的中心句是“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

B.选文的结构是先分说、后总说,这种结构使文章条层次清晰,井然有序,详细而又全面。

C.文中唐朝张鷟的评价,运用了引用的说明方法,说明赵州桥形式优美的特点,同时也表现了其不朽的艺术价值。

D. 选文高度肯定了赵州桥的技术水平和艺术价值,同时也赞美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15.请你从说明语言的角度对文中的加点词语进行简要分析。(3分)

答: ▲ ▲ ▲

14.(3分)B(总—分—总的结构,先整体介绍赵州桥的规模,再逐条介绍赵州桥的结构特点,最后整体说明赵州桥的历史地位和后人对它的高度评价)

15.(3分)“当时”是从时间上限定,“可算”是从程度上限定(1分),说明只是在那个时代能够算得上,而以后就不一定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了,用在这里避免了说法的绝对化,也更符合客观事实(1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1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