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因对人的运动有什么影响?

咖啡因大概是当今世界上应用最广的中枢神经兴奋剂了。它存在于多种植物、食物(咖啡、茶、巧克力、可可、可乐等)以及非处方的精神类药物中。通常,人们认为咖啡因是一种营养型的机能增进剂,但实际上它并不具有营养价值。咖啡因摄入后会迅速被吸收,1~2小时后在体内达到最高浓度。体内绝大多数组织都能吸收咖啡因,因此它可以潜在地影响体内各个系统。未被吸收的咖啡因在肝脏被降解,随尿液排出体外。

在运动方面,有学者认为咖啡因能增强机体耐久型运动的机能。20世纪70年代的研究发现,咖啡因能增加血液中肾上腺素的浓度,进而促进脂肪和肌肉组织中自由脂肪酸的释放;参与运动的肌肉在运动初期会优先动用这些脂肪酸,降低身体对肌肉中碳水化合物(肌糖元)的需求,节约出来的肌糖元为后续的运动提供能量,因此可延迟疲劳的发生。最近的实验室研究显示,在运动开始前1小时摄入3~9毫克/千克体重的咖啡因,能显著提高受试者在耐久型运动如长跑和长距离自行车运动中的表现。咖啡因如何增强机体耐久性的机制目前尚不清楚。运动早期肌糖元的节省发生在咖啡因摄入之后,但目前还没有足够证据证实这是咖啡因增加骨骼肌中自由脂肪酸的直接结果。另一方面,咖啡因能增强机体在短期高强度运动中的表现。持续约5分钟耗氧量为最大耗氧量90%~100%的运动强度下,机体需要从有氧反应和无氧反应两个来源同时获取能量。这种情况下,咖啡因对运动机能的提升,可能是由于咖啡因直接促进肌肉中无氧反应的能量供给和肌肉收缩,也可能是由于咖啡因影响了中枢神经系统相关组分对努力尝试程度的感知。

总之,运动开始前摄入咖啡因,能增强在长时间耐力型运动以及短期高强度运动中的身体机能。不过这个结果来自在实验室内对专业运动员以及训练有素的业余选手开展的研究,还有待于真正来自运动场的研究确证。

(选自《科学世界》2013年第6期张丽娜)

6.下列有关咖啡因作用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一些研究发现,在运动开始前摄入适量的咖啡因,能增强人在长时间耐力型运动以及短期高强度运动中的身体机能。

B.20世纪70年代的研究发现,咖啡因能增加血液中肾上腺素的浓度,进而促进脂肪和肌肉组织中自由脂肪酸的释放。

C.大量实验充分证明,运动早期肌糖元的节省发生在咖啡因摄入后,这是咖啡因增加骨骼肌中脂肪酸的直接结果。

D.通常,人们认为咖啡因是一种营养型的机能增进剂,其本身并不具有营养价值。

7.根据原文,下列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A.咖啡因是当今世界上应用最广的中枢神经兴奋剂。

B.体内绝大多数组织都能吸收咖啡因,因此它可以潜在地影响体内各个系统。

C.咖啡因只存在于多种植物、食物中。

D.咖啡因对运动机能的提升,完全是由于它影响了中枢神经系统相关组分对努力尝试程度的感知。

8.根据文意,下列推断有误的一项是

A.人在高强度运动中,身体对肌肉中碳水化合物的需求量比平时大。

B.人喝了大量可乐后,排出的尿液中可能含有咖啡因。

C.睡觉前,喝大量的咖啡或浓茶后往往不容易入眠,是因为它们里面含有可延迟人体疲劳的咖啡因。

D.来自实验室内对专业运动员以及训练有素的业余选手开展的研究,比真正来自运动场的研究更具说服力。

 6.C  7.B  8.D

新国情·土地资源

土地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对于总人口占世界人口约1/5的中国来说,土地资源显得尤为宝贵。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加,人地关系紧张局面进一步凸星,其中,人与耕地的矛盾尤为突出。

国土面积辽阔,人均占有量少,人均占有耕地更少。据新华社2007年4月报道,我国内陆土地总面积约144亿亩,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占有土地面积约为12亩,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1/3。据《人民日报》2012年10月报道,我国人均耕地不足1.5亩,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0%左右。

土地类型多样,优质耕地少。我国国土面积中干旱、半干旱土地大约占一半,平原、丘陵、高原、盆地和山地等各种地貌类型兼具,这为我国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据《人民日报》2012年10月报道,我国中低产田的比例占全国耕地面积的2/3以上;有相当一部分耕地地块零碎不规整,田坎、沟渠、道路、坑塘面积过多,土地利用效率低。

难以利用的土地资源面积大,耕地后备资源不足。据《半月谈》2011年2月报道,我国土地资源中难利用地多,宜农地少,宜居面积仅占国土面积的20%。由于我国历史悠久,人口众多,易开发的土地基本上早就被开发利用了。国土资源部2011年7月4日公布的国土资源大调查结果显示,全国集中连片耕地后备资源734.39万公顷,且主要分布在北方和西部干旱地区。

(节选自2013年《时事资料手册》)

15.下列关于我国土地资源现状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内陆土地总面积约144亿亩,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占有土地面积约为12亩,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1/3。

B.我国人均耕地为1.5亩,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0%左右。

C.我国集中连片耕地后备资源734.39万公顷,且主要分布在北方和西部干早地区。

D.我国中低产田面积远多于优质耕地面积,有相当一部分耕地零碎不规整,田坎、沟渠、道路、坑塘面积过多,土地利用效率低。

16.请指出本文在结构上的特点,并作简要分析。(3分)

17.第二自然段运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作用是什么?(4分)

18.我国土地资源最突出的优势是什么?(3分)

[f6f8920ba3d4d0c4.jpg]

动物的弄虚作假

10、选文中列举了动物“弄虚作假”的形式有:装死、

、拟态、 。(3分)

11、第二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答:

12、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的说明顺序。

B.本文首尾呼应,揭示了动物弄虚作假的本质。

C.文章除了采用了说明的方式外,还采用叙述、描写的表达方式。

D.最后一段告诉人们,为了迷惑敌人保护自己,可以像动物一样弄虚作假。

10.(3分)断足截尾(或分身术)  变色    行诈术

11.(4分)举例子;(1分)画线句子列举了狐狸骗猎人而逃生一例,(1分)更加具体有力地说明狐狸装死的技艺高强,增强了文章的说明力和趣味性。(2分)

12.(3分)D(最后一段在于告诉人们要注意动物弄虚作假的本质,并非告诫人们“为了迷惑敌人保护自己,可以像动物一样弄虚作假”)

  黑色金子--石油

  张春贺

  ①石油被称作工农业生产中流淌着的黑色血液,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能源。很

  多交通运输工具如汽车、飞机等使用的汽油、航空煤油等都是石油产品,日常生活中部分电力的供应也来自石油。美国有45%的能源供应来自石油;我国能源供应中石油所占比例约为23%。据不完全统计,我们生活中有6000多种产品,例如润滑油、橡胶、塑料、合成纤维、涂料等等,都是石油产品。石油像黑色的金子一样,吸引着人们去寻找、去开采。

  ②石油是怎么生成的呢?研究表明,石油的生成至少需要200万年的时间,在现今已发现的油藏中,时间最老的可达到5亿年之久。在地球不断演化的漫长历史过程中,有一些“特殊”时期,如古生代和中生代,大量的植物和动物死亡后,构成其身体的有机物质不断分解,与泥沙或碳酸质沉淀物等物质混合组成沉积层。由于沉积物不断地堆积加厚,导致温度和压力上升,随着这种过程的不断进行,沉积层变为沉积岩,进而形成沉积盆地,这就为石油的生成提供了基本的地质环境。

  ③伴随各种地质作用,沉积盆地中的沉积物持续不断地堆积。当温度和压力达到一定程

  度后,沉积物中动植物的有机物质转化为碳氢化合物分子,最终生成石油和天然气。

  ④分散在岩层中的石油又是怎样聚集在一起的呢? 石油不像水聚集在水库中那样聚集在沉积盆地最初形成的岩石--生油源岩,也就是沉积岩中,而是透过岩石的孔隙,被挤压到压力分布更低的岩石裂隙和孔隙中,直至停留在被完全封闭的储集岩中。储集岩是聚集石油的岩石。储集岩形成了储藏石油的地质环境--圈闭构造,它是阻止石油被继续运移的地质构造。石油的这种聚集方式就如同水被一块海绵吸收一样。正因为有了储集岩和圈闭构造,

  石油才能够安静地在地下定居,等待发掘者的到来。

  ⑤地质学家认为,在漫长的地质过程中,已有很大一部分石油因圈闭构造遭到各种地质

  作用的破坏而流失掉。在经历生成、运移和储集后,石油一般分布在近地表的范围内。

  ⑥可以看出,特定的时间与空间对应着生油环境、沉积盆地的形成。相当规模的生油源

  岩、储集岩及储集岩形成的圈闭构造等几个要素,是生成石油和发现石油的核心。在石油的

  生成过程中,上述诸要素任何一项缺失或“不佳”,都会对石油生成全过程产生影响或破坏,

  导致仅形成规模较小的石油生成、聚集,而不具备商业化开采的价值。

  19.根据选文内容填空。

  选文②~⑥段主要介绍了 和 两方面的内容。

  20.根据选文②~③段内容,选出句子排列顺序符合原文的一项:

  ①沉积物持续加厚、温度和压力上升,沉积层变为沉积岩,进而形成沉积盆地。②伴随各种地质作用,沉积盆地中的沉积物不断堆积。③动植物死亡后,经过分解、混合,成为沉积层。④当温度和压力上升到一定程度,沉积物中动植物的有机物质转化为碳氢化合物分子,最终生成石油和天然气。

  A.①②③④B.③①②④C.③②①④ D.③①④②

  21.选文第①段中画线部分使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22.选文第⑤段“石油一般分布在近地表的范围内”一句中,加点词语“一般”能否删去?

  为什么?

  23.请你结合选文内容并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近年来石油价格大幅上涨的主要原因

[e338130fa9f5c035.jpg]

海中变色龙

丁剑玲

⑴说起变色龙,谁都知道那是描述蜥蜴(爬行动物,体长约30厘米,能改变皮肤颜色)。可是许多人并不知道,海里也有变色龙,它就是大名鼎鼎的章鱼。

⑵章鱼挺着个圈圈的大肚子,长在头上的8条腕足在水中随波摇曳,翩翩起舞,远远看去,像一朵花在海里翻动,非常美丽。章鱼其实不是鱼,它属于软体动物。

⑶章鱼和蜥蜴一样,皮肤下布满了各种色素细胞,红橙黄绿,样样齐备。它可以利用细胞的伸缩来改变自己身体的颜色,以便和周围环境的颜色保持一致。

⑷章鱼遇上敌人,会先施展“变色术”,一会儿变成白色,一会儿变成红色,几种颜色不停地变换,以此来吓唬敌人。如果这招不行,它才会动用自己肚子里的墨囊,急剧收缩身体,喷出墨汁状的“烟雾弹”,把周围的海水染成一片漆黑,趁进攻的鱼儿晕头转向、不知所措之机,逃之夭夭。

⑸当章鱼见到猎物的时候,全身会变成令人__的鲜红色;它用腕足抓住猎物,送到嘴边。章鱼的唾液腺能分泌出高效麻醉液,很快将猎物麻醉,然后就可以慢慢享用美餐了。有些海洋公园利用章鱼给游客表演。只见它忽而萎缩成一团,忽而伸展开来,8条腕足不断摆动,摆出各种姿势,同时还不停地变换体色,让人们欣赏它那绝妙的变色术。

⑹章鱼非常警觉,即便在洞中或礁石下栖息时,也会留两条腕足在外面轻轻摇动。一旦有什么情况,章鱼会立刻警觉起来,或躲避得更深,或用腕足牢牢缠住对方,把它缠死或毒死。

⑺雌章鱼可以称得上是海洋动物中的慈母,一产卵后,便不吃不喝,精心孵化小宝宝。在此期间,它不准其他任何动物靠近,即使章鱼爸爸不小心进入,也会被毫不留情地咬死。平时,章鱼妈妈会用腕足轻轻翻动孵粒,并从肚子里的“口袋”中喷出水来逐个给孵粒冲洗,使它们获得充足的氧气,并保持清洁。当小宝宝出世后,章鱼妈妈一般会因饥饿和劳累,辛苦地死在子女身旁。

⑻章鱼中的“巨人”大王章鱼,其腕足可长达18米,是异常凶猛且好战的动物,在海中称王称霸。它不仅四处追逐鱼虾,而且经常自相残杀,甚至时常偷袭渔船,或将船拦腰斩断,或用大大的腕足冲上渔船抓住人,吞入口中,然后迅速消失。因而.渔民们称它为“海底恶魔”。

16.为什么说章鱼是“海中变色龙”?它有哪些特征?(4分)

17.“章鱼妈妈一般会因饥饿和劳累,辛苦地死在子女身旁”中的“一般”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18.文中第⑻段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你选择其中的一种并说说它的作用。(4分)

19.文章第⑺段从那几个方面来体现雌章鱼“慈母”的特点的?请分条概括。(4分)

16.(4分)第一问①章鱼皮肤下布满了各种色素。②可以根据周围环境改变自己的颜色。

第二问①善于变色(会施展“变色术”)②聪明警觉③有一定的攻击性。(每点1分)

17.(3分)不能去掉(1分),“一般”表明章鱼妈妈通常情况下会因饥饿和劳累,辛苦地死在子女身旁,不排除有其它特殊情况(1分),去掉“一般”则表明章鱼妈妈一定会因饥饿和劳累,辛苦地死在子女身旁,没有其它情况,表述不准确(1分)。

18.(4分)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2分)  如:章鱼中的“巨人”大王章鱼,其腕足可长达18米,是异常凶猛且好战的动物,在海中称王称霸。这一句用了打比方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形象准确地说明了大王章鱼的巨大。/它不仅四处追逐鱼虾,而且经常自相残杀,甚至时常偷袭渔船,或将船拦腰斩断,或用大大的腕足冲上渔船抓住人,吞入口中,然后迅速消失。因而.渔民们称它为“海底恶魔”。这里用了举例子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形象真实地说明了大王章鱼异常凶猛(2分)。(第一问说明方法2分,举例并阐述作用正确2分)

19.(4分)①一产卵后,便不吃不喝,精心孵化小宝宝。②孵化期间,它不准其他任何动物靠近。③平时翻动、冲洗孵粒,使它们获得氧气,保持清洁。④当宝宝出世后,章鱼妈妈会因饥饿和劳累死在子女身旁。(每点1分)

生命必定要死亡吗

①生命必定要死亡吗?不,有两个事实可以证明:第一,任何生物的生殖细胞就是永生不死的。它们已经不断分裂、不断生存了几千万年以上,而且还在继续生存下去。没有生殖细胞的永生,也就没有物种的延续。第二,癌细胞不会自动死亡,也是永生的。海拉细胞,这是多年前从一位叫海拉的女子身上收集到的子宫颈癌细胞。它一直在全世界各个实验室里分裂繁殖,每24小时倍增一次,生长分裂极其旺盛,至今已传了上千代,仍没有死亡的征象。海拉早已死亡多年,而她的癌细胞却能永生。这里的奥秘何在呢?

②美国细胞学家海弗利克发现,人体细胞从第1次分裂开始算起,毕生只能分裂50次左右,此后便衰老死亡。为什么癌细胞与生殖细胞可无止境地分裂下去?海弗利克认为,这是因为正常体细胞之间紧密联结,闭关自守,缺乏遗传信息的交换,而癌细胞恰恰相反,它能与病毒或其他生命物质发生信息交换,从而使自身生命不息。这也许是永生的奥秘吧。

③如果我们将癌细胞或生殖细胞永生的机理弄清楚,并应用于人类,岂不是也可让我们的体细胞获得永生吗?如果体细胞也与外界进行遗传信息交换,是否也可无限期分裂而长生不老呢?有一位细胞学家,利用遗传工程学将哺乳动物的神经细胞移植到金鱼卵细胞中(体细胞与生殖细胞结合),促进了遗传信息的交换,使神经细胞分裂了100次尚未衰老,依然生机蓬勃。

13.第①自然段举海拉细胞的例子,有何作用?(2分)

答:

14.从本文看,人类该怎样做才可能获得永生?(2分)

答:

[a90eaf3a929fcc61.jpg]

《动物世界》是怎么拍出来的

①我们从《动物世界》里,总能看到成千上万的企鹅围成方阵,抵御漫天而来的暴风雪;群鲨围攻幼鲸;鸟群飘逸地掠过雪山、荒原;深海的夜行者在珊瑚礁丛间悠然漂行,发着鲜艳的光……这些镜头,常常让人忍不住要问同一个问题:“这是怎么拍出来的?”
②《动物世界》中的大多数镜头都是外国动物学家在野外实地拍摄的,这些冒险家有时披着人造河马皮赤手空拳混入河马群;有时单枪匹马深入婆罗洲探寻巨大的食人蟒,实在让人为他们捏了一把冷汗。好在科学家有一个好助手--隐蔽的摄像机,可以近距离拍摄动物,不引起动物的警觉。这种摄像机隐藏在伪装成石头、树木、动物粪便或竹子等的仿造物里,露出一个小孔用于拍摄。它们被事先放置在动物经常出没的地方,等待动物出现,拍摄信号会自动传输到计算机上,这种摄像机装有声控开关,平时不工作,一有动物的声响,就自动启动。
③还有一种叫做“魔镜”的伪装摄像机,非常适合在热带森林里拍摄。它是一辆装有履带的小车,可以远程遥控,履带可以爬坡,越过小沟,适合在不平的路面行动。最奇特的是这辆小车四面都是镜子,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过去,都能反射周围的景物,和森林混在一起很难被动物们发现。这种摄像机避免了拍摄时打扰动物,也保证了拍摄人员的安全。
④在拍一些需要放大的慢镜头或长镜头时,摄影师们还会别出心裁:他们在雕身上安装唇膏大小的微型摄影机,可以从雕的视角拍摄它翱翔天际;内窥视镜头能够深入蜂巢,将蜜蜂们的一举一动看得一清二楚;热能摄像机通过侦测动物身体发出的热量,能在漆黑的环境中追踪拍摄大象、狮子等温血动物的行踪;安在高科技遥控模型内的摄像机能够深入狮群,拍摄凶猛动物的生死相搏或温情脉脉的亲子镜头:慢动作摄像机能够将动物的动作速度放慢,把1秒的动作拍成15分钟,记录下那些肉眼不可能观测到的细节……
⑤野外拍摄几乎无所不能,潜水机器可以潜入数千米的深海,拍摄海底奇观;为了拍摄企鹅在海底觅食,摄影师将摄影机绑在一根棍子上探入海中,随后与企鹅们一起潜到海底;为了跟踪鸟群,他们有时会动用五六种不同的飞行器,包括传统滑翔机、热气球、直升机、小三角翼飞机、带摄像机的遥控飞行器等。
⑥在这些飞行器的帮助下,摄像机跟着迁徙的鸟群,或者直接混入鸟群,一路从南极跟到北极,从大海跟到雪山,从冰川跟到沙漠,从世外桃源跟到沼泽地,才拍下了许多无比震撼、令人难忘的镜头。X kB. 1 . c o m

22.本文是一篇 说明文,说明的内容是 。(2分)

23.读完本文,请说说《动物世界》是怎么拍出来的。(3分)

24.第①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分)

25.联系上下文,请你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和作用。(3分)

野外拍摄几乎无所不能。

26.本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举一例分析其作用。(3分)

22、事理。《动物世界》是怎么拍出来的。(2分)

23、《动物世界》中的大多数镜头都是外国动物学家在野外,通过伪装摄像机、微型摄影机、飞行器等高科技器材实地拍摄出来的。 (3分)

24、照应题目,引出说明对象;生动形象,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起下文。(答出任意两点,意对即可,2分)

25、“几乎”是指在大多数情况下,但并不包括全部。使用“几乎”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3分)

26、示例一:分类别,在介绍野外实地拍摄方式时,分类介绍了使用伪装摄像机、微型摄影机、飞行器等高科技器材,把复杂的事物表述清楚。示例二:作诠释,第③段具体解释了“魔镜”伪装摄像机适合在热带森林里拍摄的特点。(3分)

阅读《充满矛盾的台风》,完成9-11题。(9分)

①绝大多数台风是在两半球信风气流矛盾冲突中诞生的,它自身也充满了矛盾。可以说,世界上没有任何别的天气系统中有如此多的、尖锐而有趣的矛盾。

②大家都知道,台风会造成狂风暴雨的天气。可是,恰恰在台风的中心,即直径为十几至几十公里的台风眼区里,却是个天气晴好、无风或小风的"世外桃源"。因此,在狂风暴雨区和台风眼区分界面内外,几尺之间,这两种截然相反、矛盾鲜明的天气和谐地共存着。

③降暴雨的台风会引发大火,这是台风制造的又一个尖锐矛盾。日本曾多次发生这一现象。因为在日本,台风过境后,其后部西南气流在较高大的东西向山脉背风的北坡下沉时由于焚风效应而变得又干又热,只要有火源,大火就会一发不可收拾。1955年10月1日深夜,日本新淇县府失火,恰逢台风过境后的强烈焚风迅速助燃,造成了市中心的毁灭性大火。

④大家还知道,台风是地球上最重大的灾害性天气之一,可是它确确实实也是资源。例如,盛夏正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情如火的季节,台风雨能及时地缓解甚至解除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平方公里广大地区的旱情,而且,因为台风登陆后风势迅速削弱.一般不再造成灾害,因此,台风给立夏的南方大陆带来了宝贵的水资源。台风雨能及时地缓解天气。例如,2003年7月下旬,正是伊布都台风结束了江南大部分地区持续40度左右的高温天气。

⑤更有趣的是,台风虽然是个直径可达上千公里的"庞然大物",可是它却是一辈子都被"别人"牵着鼻子走路的。这个"别人"就是比它更庞大的副热带高气压。台风沿它的西侧和西北侧可以到达相当高的纬度,从而把热带海洋上丰富的热量和水汽输送到遥远的北方。它和秋冬季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一起,共同调节了地球上的冷热和水汽平衡。也正是因为它能到达较高纬度,我国黑龙江东北部以至更北地区尚能受到台风影响;而我国最南端的曾母暗沙,却因接近赤道反而没有台风的踪影。

9.文章中哪个句子能概括本文的说明内容?(3分)

10.细读第5段,说说为什么"我国黑龙江东北部以至更北地区尚能受到台风影响;而我国最南端的首母暗沙,却因接近赤道反而没有台风的踪影。"(3分)

11.下面的说法不够准确的一项是()(3分)

A.、台风的中心,即台风眼区,往往无风或小风,天气晴好。

B.、以"总-分-总"的方式结构文章,分说从四个方面说明了台风的矛盾。

C.、语言平实中透出生动,如"世外桃源"、"庞然大物"和"牵着鼻子"等,读来形象可感。

D.、台风是资源,是因为它能带来强降雨,缓解旱情,消除高温。

答案:

    9.(3分)绝大多数台风是在两半球信风气流矛盾冲突中诞生的,它自身也充满了矛盾。

    10.(3分)因为台风可以在副热带高气压的牵引下,沿它的西侧和西北侧可以到达相当高的纬度。而我国黑龙江东北部以至更北地区纬度较高,所以能受其影响。我国最南端的首母暗沙,接近赤道,纬度较低,所以没有台风的影子。

    11.(3分)B

胚胎干细胞

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宣告完成后,人们已预见到干细胞尤其是胚胎干细胞在医学乃至整个生命科学中的巨大潜势。

什么是干细胞呢?一般而言是指那些同时具有自我更新和产生分化细胞能力的细胞。尤其在早期胚胎发生过程中,存在着可以产生构成身体各种器官和组织的干细胞。这种细胞就是胚胎干细胞,也被称为"全能性细胞"。到了个体发育的一定阶段甚至成体,仍有一部分细胞负责组织的更新和修复,诸如血液、肠道粘膜上皮、皮肤表皮等。这些细胞便是一般所指的特定组织的干细胞,又称为多能性细胞。

随着细胞生物学的发展,人们发现,某些成体组织不但能再生,而且可以衍生成不同的细胞类型。例如肌肉细胞在一定的环境下可以成为有增殖能力的骨髓细胞;相反地,血液"前体细胞"(即未完全成熟的血细胞)也可变成肌肉细胞,甚至长出肝或脑细胞来。

正是由于上述发现,科学家们已认识到干细胞可能成为未来一种"拯救生命"的有效疾病治疗手段。例如,临床试验表明,小剂量纯化的造血干细胞足可使患者骨髓再生,这样便可以避免肿瘤病人进行自体骨髓移植所带来的癌细胞污染,以确保肿瘤不会复发。又如,成体神经系统中依然存在干细胞,若让它们"重新活化"、增殖与定向分化,则将是神经退化性疾病(如帕金森病)、脊髓损伤患者的福音。

但是,有关干细胞的研究还存在着许多因难。胚胎干细胞虽好,但其来源有限。目前胚胎干细胞多取自人工流产的极早期胚胎或是培植试管婴儿时剩余的胚胎。在造血干细胞的实验中,人们已总结出一整套与细胞分化阶段相关的细胞表面标志,这样便可从众多的混杂细胞群体中将有用的干细胞分离出来。但是其他细胞的干细胞是否也有实用的细胞表面标志或是别的识别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干细胞尤其是胚胎干细胞的识别、分离、增殖、定向分化将成为细胞生物学以及整个生命科学的主攻热点。

2005年世界物理学会议上,物理学会宣布发明了一种新的机械工具--光学展宽器,可以使科学家在伦理学要求的范围内提取干细胞。这种光学展宽器已经可以每分钟检测3600个细胞,尽管这仍然不足以做到工业化分离高级别的干细胞,但是它提供了一种替代胚胎提取干细胞的方法。同时,这种技术已经用于分离那些可以分化为皮肤的低级别干细胞。

15.什么是胚胎干细胞?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给它下一个定义。(3分)

16.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所指的具体内容。(4分)

①正是由于上述发现

②这种技术已经用于分离那些可以分化为皮肤的低级别干细胞。

17.文章说"干细胞的研究还存在着许多因难",那么这些"困难"是什么?请简要回答。(4分)

18.文章开头就说"人们已预见到干细胞尤其是胚胎干细胞在医学乃至整个生命科学中的巨大潜势",那么这个"潜势"是什么?请根据文意和你的认识简要解答。(3分)

阅读理解答案:

    15.胚胎干细胞是指存在于早期胚胎中、可以产生构成身体各种器官和组织的全能性细胞。16.(1)某些成体组织不但能再生,而且可以衍生成不同的细胞类型。(2) 用光学展宽器提取干细胞。

    17.(1)干细胞来源有限(2)干细胞的识别、分离、增殖、定向分化等技术还难以掌握并工业化操作。

    18.(1)干细胞可能成为未来一种“拯救生命”的有效疾病治疗手段。(2)克隆动物。(3)进行器官移植等。

 

福建土楼:聚族而居的“活标本”

许珍

北京时间2008年7月7日晚,世界遗产委员会投票通过了最新一批世界文化遗产,独具特色的大型民居建筑——中国“福建土楼”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此次成功入选世界遗产的“福建土楼”,由永定、南靖、华安的“六群四楼”共46座土楼组成。专家们指出,“福建土楼”造型独特,规模宏大,结构奇巧,体现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型生土夯筑的建筑艺术成就。

土楼的建筑材料是黏土、杉木、石头和竹片。一来闽西一带生土黏性强,作为建材干后很坚硬;二来客家人在宽厚的墙体中加入竹片和杉木,它们能起到牵扯的作用;三是房屋主体采用土木结构,巧施穿斗方法,整体更加稳固。另外一些大户人家还在墙泥中搅拌了糖、蛋清、糯米等黏性物质,犹如给整堵墙注了一剂强力胶,使之固若金汤。

这样的土楼具有抗震、防盗和冬暖夏凉等优异性能。它巍峨、凛然,堡垒式威严的外观表现出强烈的防御性。但内部却温馨、亲和,每个房间都用纤细的木构件组成,居住空间对内院开敞,便于交流和互助,从而让人备感亲切。和其他经典民居不同,“福建土楼”至今人丁兴旺,相处和谐,文化繁荣,是客家人族聚生活形态的“活标本”。

天人合一是福建土楼的又一神笔,体现了客家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人居理念。就地取材,用最平常的土料筑成高大的楼堡,化平凡为神奇。土楼的选址或依山就势、或沿循溪流,建筑风格古朴粗犷,形式优美奇特,与青山、绿水、田园风光相得益彰,组成了适宜的人居环境以及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人文景观。这里,建筑材料取自大地,荒废时又回归大自然,是早期环保节能型生态建筑的经典。这种节约型和节能型的建筑与规划模式,在钢筋水泥不断肆虐和步步紧逼的今天,仍具有不可忽视的魅力和启示价值。

客家土楼作为一种独特的地域性建筑,深深扎根于中国的乡村社会。作为乡土建筑,土楼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单体建筑的技术价值、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上,也表现为土楼之间形成的整体性的、群体性的家族聚居的模式上。数十户、几百人同住一楼,反映出客家人聚族而居、和睦相处的家族传统。这种人际关系的和谐,是耕读为本、忠孝仁义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典范,是群体文化模式的见证。

土楼的居民们享受着安详的幸福,但是,在现代城市无休止扩张、农田山林不断被毁的开发时代,我们真正需要反思的是古人的文化遗产所告知我们的人生哲学和生活伦理。

(选自《广州日报》,有删改)  

10.下列选项中有关内容的表述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3分)

A.由永定、南靖和华安三县的土楼组成的“六群四楼”(共46座)统称为福建土楼。

B.土楼以黏土、杉木、石头、竹片、糖、蛋清和糯米等原料为主要建筑材料。

C.“福建土楼”至今人丁兴旺,相处和谐,文化繁荣,是客家人族聚生活形态的“活标本”。

D.土楼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它所告诉我们的人生哲学和生活伦理值得我们去深思和反省。

11.“土楼具有抗震、防盗和冬暖夏凉等优异性能”,形成土楼抗震能力强的原因有哪些?请概括。(4分)

12.请结合土楼“天人合一”的居住理念,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看法。(5分)

10.(3分)B

11.(4分)(1)生土黏性强;(2)墙体加入竹片和杉木,能起牵扯作用;(3)土木结构,采用穿斗方法;(4)有些墙泥中还搅拌有糖、蛋清、糯米等黏性物质。

12.(5分)

示例:天人合一是就地取材、依山傍水,与自然和谐相处。它不仅是一道人文景观,更体现了节约、节能的先进的建筑理念,是现代人浮躁心理的疗养胜地。当农林被毁,河道干涸时,我们要做的是遵守自然法则,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