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宜昌市)

逐 梦

金红柳

①每个人都会做梦,梦就像是一个人的灵魂,伴随人的一生。梦既司空见惯,又神秘莫测;梦既虚无飘渺,又真实可见。

②关于梦,从古到今始终有一层神秘的色彩。大脑到底是如何形成那些无拘无束的梦呢?迄今为止,众说纷纭。目前公认的观点是:从生理上看,人的睡眠总是处于有规律的快波睡眠和慢波睡眠的交替之中,梦是快波睡眠的一种表现,人在此阶段,供给大脑皮质的血流量增加,耗氧量也增多,这时不仅呼吸加快,心跳和血压也出现波动。这说明此时人虽处于睡眠状态,但大脑皮质的某些区域仍处于紧张的活动状态,梦就发生在这“动乱”之际。从心理上分析,就如古人所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确,梦的内客与白天发生的事情有关系,但梦决不都是日常生活的翻版,而是生活内容经过“改装”后的产物。比如,梦见从山上掉下来,可能预示着害怕失败或者遇到不可克服的困难。但要记住梦是经过“伪装”的,现实只是梦形成的基础。

梦,正是囤为它所具有的这种特殊的“现实性”和“理想性”,广大文人志士乐于用梦寄托自己的人生理想或情感追求。李白借用“忽复乘舟梦日边”,表明自己对从政仍有所期待 。南朝乐府《西洲曲》吟出“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感叹“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游子的思乡之苦黯然销魂,也只有在梦中得到暂时的慰藉。甚至__都感叹“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④梦,它不仅让我们充满希望,更激发我们的斗志与追求。如今一个响亮的词汇——“中国梦”,正震撼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激励着每一个炎黄子孙。千百年来,有多少仁人志士为了中华民族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引领着我们不停地在寻梦、追梦。他们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 A. ,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 B. ,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 C. ,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 D.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大平”。

⑤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生生不息的不懈追求和美好的向往!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中国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世界必将见证,一个更加美丽的中国梦将在我们手中梦想成真!

15.仔细阅读文段②,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梦形成的原因。(2分)

16.文段②为了说明梦的形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列举出两种即可)(2分)

17.文段③中画横线句子在文章结构上有何作用?(1分)

18.“悲壮与豪迈”“浩然之气”“使命与责任”“一腔情怀”四个短语,是从文段④中抽出来的。请根据文意,将他们还原到文中的A.、B.、C.、D.处。(3分)

A B C D

19.文中说“广大文人志士更乐于用梦寄托自己的人生理想或情感追求”。请仿照文段③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文中横线上再补写一例(补写的句子中不得再引用文中已出现的诗词句)。(3分)

20.成大器者不管身处何处,梦想都不会消失。陈涉虽佣耕田垄,但面对同伴的嘲笑,发出感叹“嗟乎! !”请将陈涉的话补充完整。(2分)

15.(1分)梦形成的原因:从生理上看,人处于快波睡眠状态时,大脑皮质的某些区域仍处于紧张的活动状态。从心理上看,梦的内容与白天发生的事情有关系,它是生活内容经过“改装”后的产物。

16.(2分)作诠释、举例子、分类别。(答对一种得1分)

17.(1分)承上启下或过渡

18.(3分)A、—腔情怀  B、浩然之气  C、“悲壮与豪迈”    D、使命与责任(对一处得1分,满分3分)

19.(3分)示例:陆游借用“铁马冰河入梦来”,表明自己为国戍边的渴望。(作者、诗句、主题各1分,作者名和诗句错一字扣0.5分;如果诗句内容与梦无关,其它内容正确,扣1分)

20.(2分)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错一字扣1分)

阅读《雾霾引起“城肺病”》一文,回答15-18题

①2013年1月13日的京津地区,俨然上世纪五十年代“雾都”伦敦的翻版,北京多个空气检测点PM2.5(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浓度指数“爆表”,通州地区甚至达到950微克/立方米,建设“美丽中国”目标遭遇严峻挑战。

②据中国环境检测总站统计,截止13日零时,在全国74个PM2.5浓度检测城市中,有33个城市的部分监测站点检测数据超过300,即空气达到了“重度污染”,33个城市呼吸困难。(A.)在受影响最严重的京津冀地区,北京、石家庄、保定、邯郸、天津沧州、廊坊、唐山等地都发布了大雾橙色预警。其余在山东、四川、安徽等地市也发布了黄色或橙色预警。河南新乡和开封甚至发布了大雾红色预警信号。在辽东半岛、湖南大部、黄淮、江淮、江汉、江南等地也都能见度不足1000米的雾,部分地区能见度不足200米。

③北京环保局将这次污染归为三个因素,其中,根本原因是燃煤、机动车、工业、扬尘等污染源大量排放,直接原因是近期天气极端不利,重要因素是区域污染和本地污染叠加。

④环保部污染防治司指出,(B.)把二氧化硫的年排放量控制在1200万吨以内,才能满足适合户外活动的“三级天”要求,但“十一五”末期较“十五”末期减排二氧化硫超过10%之后,每年把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仍然达到2200多万吨,和二氧化硫一样,其他污染物超过环境承载能力的排放水平,短期内仍不能满足群众的舒适度和健康需求。近十年里,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都未得到明显的改善,大气污染涉及到工业结构、能源结构、城市规划等方方面面。短期内针对“重度污染”天气而采取的临时应急措施无济于事。

⑤亚洲开发银行等发布的报告在表示,上述所有污染来自工业点源排放和机动车尾气排放一方面,大部分二氧化硫排放均来自火电厂以及非金属矿物生产、钢铁、化工制造和有色金属冶炼企业。这些行业占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85%以上,大大高于它们对工业总产值的贡献率。两一方面,由于包括PM2.5等多种污染,机动车尾气会导致严重的空气污染,而过去几年,民用机动车(即非军用车、公务车和私家车)的数量每年以15%速度增长,私家车年增长率更是达到20%。

⑥具体到PM2.5,环保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认为,大型城市PM2.5严重超标与以下因素相关:一是最远达到几百公里以外的植被遭到破坏,裸露的表土大量增加,沙尘远距离运输到城市;二是城乡结合部继中心城区之后大兴土木,以北京为例,五六环以外尘土飞扬;三是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污染物排放,包括燃煤锅炉、机动车尾气、炒菜油烟、加油站和家居装修的挥发物等等;四是周边城市重化工业污染排放,如周边城市对北京PM2.5排放的“贡献度”接近四分之一。

⑦大气污染防治,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战役,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不仅需要环保部门的努力,完善有关政策措施,更需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同时也需要改变我们生活方式。

15.通读全文,请给“城市肺”下定义。

16.第⑤段加点词语“大部分”能否删去,并简述理由。

17.请从文中A.、B.两处画线句子任选一句,指出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18.为防止美丽家乡被雾霾笼罩,请你提出两种具体做法。

15.城肺病是指因为环境重度污染导致空气中PM2.5(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超标所引起的城市空气污染。

16.不能删去,“大部分”表示范围,起限制作用。文中是指绝大部分“二氧化硫来自火电厂以及非金属矿物生产、炼钢、化工制造和有色金属冶炼企业”,并不是全部,如果去掉就变成了所有的的二氧化硫都来源于此,与实际不符,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7.A句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作用:以北京、石家庄、保定等地区发布大雾橙色预警为例,具体说明京津冀地区受污染影响最为严重。B句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作用:通过具体数字准确说明“二氧化硫年排放量控制在1200万吨以内”,才能满足适合户外活动的“三级天”要求。

18.示例:爱草护绿,增加绿色植被的覆盖面积;少开车多步行或骑自行车出行。

瓷器的雅俗

①只要日子一好,瓷器就是一个好东西。现在人们越来越觉得瓷器是个好东西了。

②比如许多人搬了新家或是装修房子,只要稍有余地,便会置一架多宝柜,架上最少不

了的即是瓷器。瓷器的确是好看,其质地、造型、图案、色彩,没有其它什么工艺品可以媲

美,实在是一件无可非议的雅物。一般的东西,单从名字上看不出太大的好处,房子就是房

子,住人的地方。只有瓷器的名字取得讲究,如叫什么青花釉里红玉表春瓶的,简直就像欧

洲古典女人的长裙,是绝不肯平铺直叙的,到处都镶了繁复的精致的华丽的花边,修饰出无

穷无尽的意味。

③现在,瓷器毫无疑问是一件大雅之物。然而它是怎么来的?是做什么用的?这么往深

处一想,就会发现瓷器原来是一个大俗之物。瓷器原来是作吃喝拉撒用的,最初脱胎于陶器。

在汉代之前,一般都烧制陶器,它的发明和用途直接源于人类基本生活的需要。陶器发现的

年代早,据说原始社会的燧人氏就会制造陶器了。人类懂得了使用火,用火烤熟的食物是烫

的,这就要求使用相应的容器,于是各种各样的为生活服务的陶器便被创造了出来。釉是汉

代发明的,有了釉之后,陶器便向瓷器大大地进了一步。但是瓷器也仍然是用于实际生活的,

等到在现实生活中足够使用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也比较丰富了,这才有少数人的艺术天分开

始觉醒,更高的追求出现了。真正作为单纯欣赏对象的精美瓷器这才出世。这个年代就是我

们民族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唐代。

④唐代首开瓷器艺术的风气之先,想必也是因为丰衣足食之后无所事事,便有了多余的

精力去热衷艺术。那时候,一件精美的瓷器作品出来,人们便口口相传。传到社会上有钱有

势的人那儿,他们就不惜千金购买了过去,藏入深宅观赏把玩,一帮文人骚客也为其吟诗作

画。一来二去,瓷器的佳名传到宫廷,皇家也是凡人,对瓷器的喜欢也是有的,不喜欢也是

有的,但是既然达官贵人这般青睐瓷器,在社会上又有了文名,皇家也难免附庸风雅,也欣

赏把玩起瓷器来。瓷器贵入宫廷,反过来又刺激了社会。商人有利可图,他们便会投资瓷器

工艺,工匠自然受到了极大地鼓舞,艺术灵感喷薄而出。就这样,一波波,一浪浪,推动着

瓷器精益求精的创作,直到宋代的登峰造极。在几千年的时间里,大浪淘沙,肉腐骨存,瓷

器终于摆脱了最初的粗陋面目,登堂入室,成了艺术品。

⑤尽管瓷器已经被公认为艺术品,但至今为止,用于吃喝拉撒的瓷器器皿还是用于吃喝

拉撒,并没有因为成了价值连城的艺术品而失去世俗性,世俗是瓷器厚实而庞大的艺术基础,

在这个基础上,它才一步步登高。越来越好,艺无止境,美无止境。可见大雅寓于大俗,无

俗也就无雅,不俗也就不雅,俗雅其实是一体的。

⑥再说了,即便是当年官窑出的夜壶,皇帝撒过尿,诗人写过诗,你就是不在乎它,不

供在博古架上,不送给博物馆,不卖给文物商店和收藏家,依然拿它撒尿,它也就无所谓俗

雅。它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尽自己的本色就是。这就好比一个人出了家,超尘脱俗,不在

红尘话语中,自然又是一重清凉境界了。这是艺术和做人最难的境界,就是做到了别人也无

从知道,因为它不再在任何媒体露面和喧哗,大众很快就忘记了它。只有在意外的或者偶然

的某一刻,它与它的知音相逢,那一刻当然就是夺人魂魄,惊天地而泣鬼神的了。

(文章有改动)

20.“只要日子一好,瓷器就是一个好东西。现在人们越来越觉得瓷器是个好东西了。”这是文章的第①段文字,在文中有什么含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一句说的是:物质生活是人们精神生活的前提。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现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瓷器的价值了。

B.句中的“日子一好”是指现在物质生活的丰富了,人们衣食无无忧了。

C.“瓷器就是一个好东西”表层意思是人们喜欢瓷器、把瓷器当作工艺品欣赏,深层含意是人们对工艺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了。

D.句中的“现在”“越来越觉得”两个词语所寓含的意味:在现代文明和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精明的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瓷器在追求精神品位和经济方面的价值。

21.请简要说明下面这句话的表达效果。(2分)

只有瓷器的名字取得讲究,如叫什么青花釉里红玉表春瓶的,简直就像欧洲古典女人的长裙,是绝不肯平铺直叙的,到处都镶了繁复的精致的华丽的花边,修饰出无穷无尽的意味。

表达效果:

22.阅读文章第③、④自然段,请按要求从三个方面简要概括瓷器的演变。填空回答不能超过规定的字数。(5分)

①从陶器到 ;

②从 到 ;

③从 到 。

23.整体把握全文,按要求梳理出作者的思路。(3分)

文章以“瓷器”为 ,先由现实生活中瓷器的雅引出话题;再追溯 的历史演变过程;最后点出 的人生境界。

24.仿照下列句子的形式,另写一个句子。(3分)

例句:在几千年的时间里,大浪淘沙,肉腐骨存,瓷器终于摆脱了最初的粗陋面目,登堂入室,成了艺术品。

仿句:

25.下面的文字摘自对作者的一篇访谈,结合上文,论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6分)

记者:还听说你买瓷器的时候很少看走眼,但买其他古董就常常受骗上当。

作者:错了。我对瓷器经常看走眼。好在我不是收藏古董,是喜欢好看的瓷器。

记者:只要是好看的你就收藏,这种“不问真假”的态度与一般的古董收藏者不同。

作者:是啊,我几乎没有古董。20世纪80年代末期,我去鄂西山区辅导业余作者,在巴东小镇的土产门市部发现一只大花盆,景德镇瓷器,有托盘的,绘的是亭台山水,布局均匀灵巧,手法微妙。问一问,却是进货许多年,小镇无人购买。我大喜。五元钱买了,一路舟楫劳顿扛回来。我想这是对美的冲动,却谈不上古董收藏。

A.从上面访谈文字看,作者喜欢收藏瓷器,凶为有了对瓷器较为深入的认识,作者才能对瓷器的雅俗有个人的感悟。

B.“皇家也是凡人,对瓷器的喜欢也是有的”,这说明作者喜欢收藏瓷器是因为“皇家也是凡人”,都喜欢瓷器。

C.作者在巴东小镇买回一只精美大花盆这件事,生动说明了上文中“大雅寓于大俗,无俗也就无雅,不俗也就不雅,俗雅其实是一体的”这一观点。

D.作者收藏古董“不问真假”,是因为他“不是收藏古董”,买瓷器是出于“对美的冲动”,“是喜欢好看的瓷器”。

E.作者“喜欢好看的瓷器”,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他有对高雅的精神生活的追求。

20.C。3分。

2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瓷器的名字取得讲究,有无穷无尽的意味。2分。

22.①从陶器到瓷器;②从实用到艺术(或“从用品到玩品”“从俗物到雅物”);③从粗陋到精美(或“精致”)。5分,一空1分。

23.线索,瓷器由俗到雅;做人如瓷器,要追求尽自己本色(或“做到了别人也无从知道”)。3分,一空1分。

24.略。意思正确,句式相同,修辞手法一样即可得分。3分。

25.B C。6分,正确一项得3分。

组装生命

              致 远

①就像我们小的时候一遍又一遍拆散收音机,终于有一天,我们开始购买零部件,尝试自己组装一台与众不同的收音机。科学家们也希望能够“组装”出自然界不存在的具有预期功能的生命系统。

②合成生物学一词最早出现于1911年,而真正发展成为一门学科则是在2000年。2002年,科学家制造出了历史上第一个“人造生命”——人工合成的脊髓灰质炎病毒。

③合成生物学研究的典范之作,则是采用合成生物技术生产青蒿素。这种抗疟疾良药一般通过植物来提取,但产量很低,成本也高。科学家将来源于青蒿的紫穗槐(青蒿酸)合成酶基因和一些相关的酵母基因转入大肠杆菌,并成功改造了酵母甲戊酸途径,大量生产出青蒿素的前体。

④合成生物学真正引起关注,始于美国分子生物学家文特尔的实验。文特尔和他的团队合成了草状支原体的DNA,然后将它移植到山羊支原体的细胞中。经过成千上万次尝试,新注入的基因组织终于成功取代了原有的基因组,细胞产物都是草状支原体的产物,新细胞开始生长、繁殖成为一代又一代的人造生命。这一过程,体现了合成生物学的标准工作模式。

⑤绿脓杆菌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能够借助“群体感应”来识别同类菌株。绿脓杆菌素是由绿脓杆菌产生的一种毒素,用于抑制同种细菌的大量生长。当经过改造的大肠杆菌“潜伏”到大批绿脓杆菌群体中后,事先安置在大肠杆菌中的大量绿脓杆菌素被释放,杀死周围的绿脓杆菌,实验验证,这种细菌能杀来99%的绿脓杆菌。在新型抗菌药物严惩匮乏的今天,科学家对顽固的耐药菌几乎已是无计可施,类似的研究似乎能带来新的启发。

⑥随着石油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逐步恶化,人们想到了利用生物质为原料生产能源的办法。《自然》杂志报道,美国能源部联合生物能源研究所使用合成生物学方法,改造了大肠杆菌和一个酿酒酵母的菌株,使之可以生产没药烯——没药烷的前体。作为燃料,没药烷不具有与D2生物柴油几乎相同的属性,而且由于特别的分支和循环化学结构,它的冻结点和浊点更低。修改细菌使之直接大规模制造高级生物燃料,已经成为更方便且性价比最高的方法。

⑦合成生物学的各种成就,可能在不远的未来,能够解决很多目前人类难以处理的问题。当然,在人为改造生命的过程中,这些本不属于自然界的生命和相关技术,万一从实验室泄露出来,人类或许会很难应付。但是我们不应该也不能阻止科学的发展,应该对科学研究予以规范,让科技真正给人类带来进步和发展。 (选自《科学世界》,2013年1期, 有删改)

18.阅读③④段,在下面的方框里的横线上补填合适的词语。(每空不得超过6字)(3分)

合成生物学的标准工作模式分为以下几个主要的步骤:

        基因组→将新基因组       →使其顺利成为期望的产物

19.第⑤段加点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实验验证,这种细菌能杀来99%的绿脓杆菌。

                                     

20. 第⑥段的画线句使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作为燃料,没药烷不具有与D2生物柴油几乎相同的属性,而且由于特别的分支和循环化学结构,它的冻结点和浊点更低。

                                     

21.文章首段的画线句有何作用?(3分)

                                     

18.  3分  第一空:合成(1分);第二空:植入(1分)异种细胞(1分)。

            评分说明:3分:空1,1分;空2,2分。空1“合成”也可以是与“组合成”意近的词语(组装、组成);空2前一词填与“植入”意义相近的词语(植到、注入)也可;空2后一词要强调“不同的种类”,如:“异类”“异种”,填“新的”等不给分。超1字扣1分,超2字扣2分,该空分扣完为止。

19. 3分 示例一:不可删去。(1分)因为“实验验证”交代了经过改造的大肠杆菌来杀绿脓杆菌的效果这一资料的来源,突出了资料的可靠性、权威性,(1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运用的科学(准确、严密)。所以不能删去。(1分)。

            示例二:不可删去。(1分),如果删去“实验验证”,那么经过改造的大肠杆菌来杀绿脓杆菌的效果这一资料的来源可靠性就会受到质疑,所以不能删去;(1分)它体现了说明文语言运用的科学(准确、严密)的特点。(1分)。

            表明态度1分,理由2分。

20. 3分 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1分)将没药烷和D2生物柴油从能效方面进行比较,突出没药烷有冻结点和浊点更低的优势,(1分)说明合成生物学技术在能源方面的研究、应用极具意义。(1分)。

            评分说明:作比较1分,比较的内容1分,“研究”或“应用”的意义1分。

21. 3分  描述童年组装收音机的趣事引出全文的说明对象——组装生命(合成生物技术),(1分)既吸引读者的注意,(1分)也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1分)

            评分说明:引出对象1分,引起注意1分,增加“趣味性”或“可读性”1分。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21-25题。(15分)

现实版《少年派》湖泊探秘

①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最梦幻的镜头,莫过于散发出淡蓝色荧光的夜晚:夜空下的海面像星空一样明亮,随着水面被轻轻搅动,蓝色的荧光从指缝中溢出。其实,这种景象不只出现在电影画面中,在现实世界中也有,只不过非常罕见。

②澳大利亚的吉普斯兰湖,白天看起来与其他湖泊没什么两样,可到了晚上,湖水便会发出蓝幽幽的神秘光芒,令人惊诧不已。成千上万的游人在夜晚下到湖里游泳,浑身都被蓝色荧光包围,仿佛置身于一个神秘的蓝色世界中。

③有人怀疑湖水变蓝是因为湖里有放射性发光染料,对此,相关专家分析认为,吉普斯兰湖面积约10平方千米,如果把湖水全部染成蓝色,至少得用上万千克染料。另外,湖泊发光如果真是染料染成的,那么湖水肯定会有异味,水质也会受到影响。但从吉普斯兰湖的现状来看,它显然没有受到放射性发光染料的危害。

④还有人猜测说,湖水变蓝有可能是湖里生活着大量会发光的鱼。近年来,科学家确实培育出了一种发光宠物鱼,自然界也偶尔出现过一些会发光的鱼。不过,不管是宠物鱼还是自然界的发光鱼,它们的数量都很少,不可能在湖里大量繁殖。

⑤古普斯兰湖夜晚发光的现象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通过对湖水进行采样调查,专家终于发现,原来湖水中生活着—种发光生物——夜光藻。

⑥夜光藻,顾名思义,就是一种能在夜晚发光的藻类生物。这种浮游生物在海洋中分布广泛,是甲藻中较为特殊的一个种类,其分类地位属于介核生物,因其异样的特性,故也被人们称作“夜光虫”。夜光藻有一个能轻微活动的触手,能将外界小型浮游植物或有机颗粒送入胞口内,在细胞内形成食物泡进行消化。其细胞受刺激时会发光,尤其在夜晚的海面上荧光点点。因此,夜光藻也是海洋中重要的发光生物。这些夜光藻就像一个个可爱的皮球,但其个头极其微小,细胞直径仅为150至2000微米,再加上细胞壁透明,人们用肉眼很难发现它们的存在。

⑦吉普斯兰湖的湖水之所以会在夜晚发光,就是因为这种藻类生物以罕见的密度出现在湖中,从而将整个湖泊变成了夜光湖。尤其是当它们受到惊扰时,就会发出很亮的蓝光,但不分泌毒素,因此不会对海洋生物造成影响。它们这么做,是希望引起更强大的捕猎者的注意,从而帮助它们赶走入侵者。

⑧那么,以前夜光藻为何没能以如此罕见的密度出现在湖中呢?相关专家表示,这可能是因为在2008年,当地的林区发生大火,烧毁了不少森林。没有了森林的保护,夏季暴发了洪水,在水的冲刷下,大量富含营养的物质进入湖中,为夜光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再加上当年气温十分适合夜光藻繁殖,所以它们大肆“生儿育女”,很快将整个潮区占领。一到晚上,它们就集体发出亮光,使整个湖泊成为了蓝光闪烁的荧光湖。

⑨夜晚的吉普斯兰湖宛如《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梦幻场景一般:船身激起水面形成的一条条荧光带在星空下起伏晃动着,飞溅的浪花闪烁着荧光。仰望夜空,星斗漫天,一时恍惚,不知自己置身何处。

21.选文开头为什么描写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最梦幻的镜头?(2分)

2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③④两段说明的内容。(3分)

23.选文⑥段画线部分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24.选文8段中加点词“可能”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25.选出与选文内容相符的一项。(3分)

A.吉普斯兰湖一直发出蓝幽幽的神秘光芒,令人惊诧不已。

B.人们很难用肉眼发现夜光藻的存在,只是因为夜光藻的细胞壁透明。

C.夜光藻受到惊扰时会发出闪亮的蓝光,目的是想赶走更强大的捕猪者。

D.吉普斯兰湖之所以成为夜光湖,是因为夜光藻以罕见的密度出现在湖中。

[84dd4ffae260b1ed.jpg]

阅读《桥之美》的节选文字,完成5~7题。

①石拱桥自身的结构就很美:圆的桥洞、方的石块、弧的桥背,方、圆之间相处和谐、得体,力学的规律往往..与美感的规律相拍合。不过我之爱桥,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工艺品来欣赏,也并非着眼于自李春的赵州桥以来的桥梁的发展,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②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那拱桥的强劲的大弧线,或方桥的单纯的直线,都恰好与芦苇丛构成鲜明的对照。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人们珍视长桥之美。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只17孔,苏州的宝带桥53孔之多,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广西、云南、贵州等地的山区往往..碰到风雨桥,桥面上盖成遮雨的廊和亭,那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臵。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画家和摄影师们必然要在此展开一番搏斗。

③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里将桥作为画卷的高潮,因桥上桥下,往返行人,各样船只,必然展现生动活泼的场面,两岸街头浓厚的生活情调也被桥相联而成浓缩的画图。矛盾的发展促成戏剧的高潮,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桥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难怪绘画和摄影作品中经常碰见桥。极目一片庄稼地,有些单调,小径尽头忽然出现一座小桥,桥下小河里映着桥的倒影,倒影又往往..被浮萍、杂草刺破。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出形与色的乐曲。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高山峡谷间,凭铁索桥、竹索桥交通。我画过西藏、西双版纳及四川等地不少索桥,人道索桥险,画家们眼里的索桥却是一道线,一道富有弹性的线!一道孤立的线很难说有什么生命力,是险峻的环境孕育了桥之生命,是山岩、树丛及急流的多种多样的线的衬托,才使索桥获得了具有独特生命力的线的效果。

5.第②段列举了画家眼中的桥之美,下面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桥之美,美在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开阔疏朗的特别感受。

B.桥之美,美在细弱的柳枝与坚硬的石桥创造出阴柔与阳刚不同的景致。

C.桥之美,美在宽阔水面上的长桥打破了背景的单调,富有灵气和生命。

D.桥之美,美在风雨桥与驻足欣赏飞瀑流泉的人们共同构成的和谐图景。

6.下面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往往”一词在选文中出现了五次之多,从这一点可以说本文具备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的特点。

B.本文的语言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既有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又有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

C.选文先总说画家对桥欣赏的着重点,然后举例分说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形式作用,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D.第③段文字主要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具体介绍了各种不同的桥所具有的独特的美感。

7.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作者一方面着力从桥自身的结构来欣赏“桥之美”,另一方面又以画家的眼光,发掘桥在 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

B.桥是人们劳动的成果,出现在苍茫水面上卧龙一般的长桥,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就具有了生命。

C.为了找到作画、拍摄的理想位置,画家和摄影师们有时在风景宜人的风雨桥上不顾激流飞瀑展开一番互不相让的争斗。 21世纪教育网

D.正因为有山岩、树丛、急流、行人等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才使得原本孤立的桥具备了独特的生命力。

 5.B   6.D   7.B 

①据报道,从12月起,济南市将向社会公布PM2.5监测值。届时,二氧化硫、二氧化氮、PM10、PM2.5、一氧化碳和臭氧等6项污染物的监测值都能从济南市环保局官网查阅,数据每小时公布一次。一时间,专业术语“PM2.5”成了泉城媒体和百姓谈论的话题。那么,PM2.5究竟指的什么?它对人类的生活又有着怎样的影响呢?

②首先要了解的一个词是“PM”。PM是“颗粒物质”的缩写,PM10代表直径小于等于10微米的悬浮颗粒,被称为粗颗粒物;PM2.5指直径小于2.5微米的悬浮颗粒,也被称为细颗粒物,它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

③在现代城市里的众多污染物来源中,颗粒污染物是最常见的,也是最主要的污染来源。一般而言,粒径2.5微米至10微米的粗颗粒物主要来自道路扬尘等。而PM2.5产生的主要来源,是日常发电、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等过程中经过燃烧而排放的残留物,如机动车尾气、燃煤等。有数据表明,上班高峰期汽车尾气排放能迅速提高空气中pm2.5的含量。也有专家指出下午2点至4点,属于pm2.5浓度最低的时段。Pm2.5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PM2.5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

④现代医院证明,含有高浓度超细颗粒(PM2.5)和大颗粒(PM10)的空气会对人体会产生一系列严重的健康伤害。直径大于10微米的颗粒通常不会进入人体的呼吸道和肺部,因为我们的呼吸器官可以对他们进行有效的过滤和阻拦,它们只会对我们的眼睛,鼻子和嗓子造成潜在威胁。粒径在2.5微米至10微米之间的颗粒物,能够进入上呼吸道,但部分可通过痰液等排出体外,也可能被鼻腔内部的绒毛阻挡,对人体健康危害相对较小。而PM2.5除了【甲】 ,它还能【乙】 。因为粒径在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PM2.5),不易被阻挡,并且携带细菌微生物、病毒和致癌物,可抵达细支气管壁,干扰肺内的气体交换,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这些颗粒还可以通过支气管和肺泡进入血液,其中的有害气体、重金属等溶解在血液中,对人体健康的伤害更大。世界卫生组织在《空气质量准则》中指出:当PM2.5年均浓度达到每立方米35微克时,人的死亡风险比每立方米10微克的情形约增加15%。一份来自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报告称,PM2.5每立方米的浓度上升20毫克,中国和印度每年会有约34万人死亡。

⑤PM2.5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有更大影响。虽然肉眼看不见空气中的颗粒物,但是颗粒物却能降低空气的能见度,使蓝天消失,天空变成灰蒙蒙的一片,这种天气就是灰霾天。虽然空气中不同大小的颗粒物均能降低能见度,不过相比于粗颗粒物,更为细小的PM2.5降低能见度的能力更强。当颗粒物的直径和可见光的波长接近的时候,颗粒对光的散射消光能力最强。可见光的波长在0.4-0.7微米之间,而粒径在这个尺寸附近的颗粒物正是PM2.5的主要组成部分。所以,PM2.5是灰霾天能见度降低的主要原因。

得分

评卷人

14.联系上下文,在文章第④段【甲】【乙】横线处分别补写一个恰当的语句。(写在下面横线上)(4分)

【甲】

【乙】

15.文章第④段画线句子用了举例子、 的说明方法,请选择其中一种,简要说明其表达作用。(4分)

表达作用:

得分

评卷人

16.阅读第③段,说一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3分)

一般而言,粒径2.5微米至10微米的粗颗粒物主要来自道路扬尘等。

17.阅读下面材料,分析他们的锻炼是否合适?请借助文章中的相关知识说明理由。(3分)

【材料】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注意锻炼身体,尤其是退休人员,常常选择在早上七八点或晚饭后七点左右去户外锻炼身体,或是马路边遛弯儿,或到立交桥下扭秧歌。

14.【甲】对人体呼吸系统有刺激作用外,【乙】能侵入人体肺部和血液,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评分意见:本题共4分。能结合上下文填写恰当的语句,大意对即可,每空2分。

15.列数字、作比较

示例1:通过列举世界卫生组织在《空气质量准则》中关于PM2.5的危害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说明了PM2.5对人体健康的极大危害的特点。

示例2:列数字。列举了PM2.5年均浓度与人的死亡风险之间关系的数据,准确说明了PM2.5对人体健康的极大危害。

示例3:作比较。将PM2.5年均浓度每立方米35微克对人的死亡风险与年均浓度每立方米10微克给人的死亡风险做对比,突出说明了PM2.5对人体健康的极大危害。

评分意见:本题共4分。准确指明列数字、作比较各1分,选择一种分析表达作用2分。

16. “一般而言”是“通常情况下来说”的意思,在这里是指通常情况下,粗颗粒物主要来自道路扬尘,但并不排除有特殊情况出现的可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评分意见:本题共3分。解释词语1分,结合语句分析1分,体现准确性1分。

17.答案示例:他们的锻炼不合适。锻炼时间选择在上班高峰段,地点选择在马路边立交桥下,此时汽车尾气排放量大,此地道路扬尘多,导致空气中pm2.5含量高,对人体健康影响大,所以不适合锻炼。

评分意见:本题共3分。“不适合”1分;分析2分。

揭开迷“雾”中的重要秘密

①近期,我国出现大范围雾霾天气,PM2.5严重超标,一些地区PM2.5的最高测试值甚至达到每立方米1000微克,远远高于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细颗粒物指标。

②究竟是什么造成了雾霾漫天?

我国科学家研究证明,首先,高空的霾“造雾”能量更强。从科学意义上来说,所谓雾是指亩分之百的水蒸气凝结成水滴。但是水蒸气成雾需要相对湿度达到400%,否则,很难形成全国范围内铺天盖地的浓雾。细颗粒物却可以在较少的水汽中“大展宏图”。大气中的相对湿度甚至不需要达到100%,细颗粒物就能“造雾”。而发生在高空的霾,“造雾”能力更强,如果大气当中还有大量人为硫酸盐、铵盐、硝酸铵、有机酸盐等,就更容易使大气中的细颗粒物膨胀,从而导致天空灰蒙蒙一片。

④细颗粒物可长途“奔袭”。10年来,科学家设置了多个采样点,从西部的新疆一直到东海,每个季度进行采样,共采集了近2万个样品,并进行全面实验分析,最终揭示了我国严重灰霾尤其是高浓度细颗粒物PM2.5的来源和形成机制。众所周知,我国有二大沙尘源区,分别是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黄土高原,还有蒙古的戈壁。这些沙尘在传输途中与污染物相互作用导致了硝酸盐向硫酸盐的转化。正是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复合污染对我国大气环境造成重大影响。

⑤机动车尾气排放是雾霾形成的主要原因。近年来,我国在节能减排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全国范围内电厂的脱硫脱硝工作都已经全方位地推进,可是为什么大气环境却没有转好?科研团队研究成果显示,大量的机动车尾气排放是空气中细颗粒物大大增加的首要原因,也是雾霾形成的主要因素。比如,目前上海机动车数量估计在500万辆左右,北京更是达到了600万辆,其他中小城市也正上演着堵车大片。机动车尾气排放所占的比重已经跟工厂排放接近。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以及对排放标准的有法不依,已经严重伤害到了中国的大气环境。

⑥量的细颗粒物对人体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特别是肺癌发生率会大大提高。很多气溶胶上附着有病毒、细菌,对公共卫生也会有很大影响,2003年的非典疫情就与此有密切关联。

——选自《科技日报》2013年1月20日,有删改

22.本文的说明顺序是 。(2分)

23.第⑤段划线句子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指出其中任意一种,并分析其作用。(2分)

24.文中“我国科学家研究证明”和“科研团队研究成果显示”是不是多余的?说出你的理解。(2分)

25.文中说明造成雾霾漫天的原因有哪些?(2分)

22.逻辑顺序。

23.示例①:列数字。运用科学的数字说明城市机动车数量之多,尾气排放量之大。

    示例②:举例子。运用典型事例说明大量机动车尾气排放是雾霾形成的主要因素。

    示例③:打比方。形象地说明了小城市车辆之多。

24.不多余。表明下面的内容有据可查,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25.①高空的霾“造雾”能量更强;②细颗粒牧歌长途“奔袭”;③机动车尾气排放是雾霾形成的主要原因。(答出任意两种即可)

阅读《假想金箍棒》,按要求完成18~22题(16分)

①《西游记》中孙悟空从东海龙王那里借了一根“定海神针”,又称“如意金箍棒”, 重6250千克,可大可小,变化多端,实在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宝贝兵器。那么从现代科学 的观点来看,金箍棒可能是什么材料制成的呢?

②从密度来看,金属密度最大的是锇(é)。《西游记》中说孙悟空把那绣花针从耳 朵里取出来,迎风一晃,变得“碗来粗细”。估计那碗指的不是大海碗,应该类似于现 在的酒杯,也就是说直径在3~5厘米的样子。以金箍棒长两米来计算,体积在3900立方 厘米左右。因此,如果金箍棒的材料是锇,其质量大约为88千克,一个臂力超群的人完 全可以挥舞得动。关羽能舞动重4l千克的青龙偃月刀,鲁智深能舞动重32千克的水磨禅杖, 以猴哥那山都压不死的体质而论,挥舞88千克的兵器更不是难事。有人说,不是6250千 克吗?想必那是随着体积变化而变化吧,不过这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了。

③金箍棒的硬度还应该特别大,猴哥大大小小跟妖魔鬼怪或者神仙星宿干了几百仗, 连哪吒、二郎神都拿他毫无办法。哪吒的乾坤圈和二郎神的三尖刀据说都是宝器,但叮 叮当当一交击,金箍棒毫发无损,可见金箍棒硬度特别大。金属中硬度最大的是铬(gè) 铬的硬度和天然物质硬度之首金刚石不相上下,一般的兵刃应该是奈何不了它的。从这 个意义上,金箍棒用铬或者那些更为强韧的铬合金来铸造显得非常合适。

④金箍棒的抗腐蚀能力也非常不一般。金角大王那个紫金红葫芦连“大罗金仙都能 化成血水”,里面应该盛有腐蚀性非常强烈的液体,比如王水之类。但猴哥和棍子被收 进去都毫发无损。猴哥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内炼就了一身铜皮铁骨,再加上会七十二变, 变成小苍蝇之类的趴在葫芦口,不被腐蚀是可能的。但金箍棒如果用的不是很特别的材


料,想要逃过浩劫可就有点难度了。因此从耐蚀性这个角度讲,金箍棒材料又像铱(yī)

铱的硬度、密度都很大,抗腐蚀能力在金属中首屈一指,连王水对它也无可奈何。

⑤再从伸缩性上来考虑。地球上常见的材料不管金属还是非金属恐怕都没有金箍棒 那么强的伸缩性。所以说,一根本来几个人不能合抱的柱子变成“碗来粗细”进而变成 绣花针大小,大概纯属小说家的杜撰。

⑥《西游记》中老龙王说:“那本是大禹治水之时,定江河浅深的一个定子,是一 块神铁!”像大禹这样的神人很可能从外星球采集了这么一块材料,密度特别大,又有很 多特殊属性,用于测量江河的浅深,可长可短,能随时调整,实在是太方便了。猴哥成 佛之后,金箍棒自然回归原位,现在不知躺在哪处幽深的海底,期待着我们再度去发掘

它的传奇呢。

18、根据文章内容填写表格3分)

(选自《中学生百科》,有删改)

金属名称

金属属性

金箍棒可能用它来制作的理由

小说中孙悟空作为神人,臂力超群,能舞动较重兵

器,而用锇制成的金箍棒单位体积质量最大。

硬度最大

抗腐蚀性首屈一指

小说中金箍棒在紫金葫芦中未被腐蚀,说明它抗腐

蚀性极强。

19箍棒来计积在3900方厘。”左右删去,

为什么?(3分)

20、文章第⑥段除了介绍金箍棒的去向,还从哪三方面对它加以说明?概括回答。(3分)

21、作者本意是为了介绍几种金属的属性,为什么要借助金箍棒来说明?(3分)

22、文中划线的句子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并分析它的作用。(4分)

18密度最大(1 分);                     小说中金箍棒与其它宝器交击后毫发无损,说明它硬度很大。(2 分)(共 3 分)

19、不能。(1 分)“左右”是对金箍棒的体积的估计、推测,去掉了就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 学性。(2 分)(共 3 分)

20、密度、属性、用途 (3 分)

21、以人们熟悉的事物去说明陌生的科学知识,能使文章具体生动(富有趣味),引发读者兴趣,便于读 者理解。(3 分)

22、作比较(2 分);将铬的硬度和金刚石的硬度作比较,突出、强调铬是硬度最大的金属,给读者留下 深刻印象。(2 分)(共 4 分)

地沟油,如何“变废为宝”

①地沟油,城市下水道里悄悄流淌的垃圾。不法商贩对其进行加工,使其摇身变成餐桌上的“食用油”。他们每天从下水道里捞取大量暗淡浑浊、略呈红色的膏状物,仅仅经过一夜的过滤、加热、沉淀、分离,就能让这些散发着恶臭的垃圾变身为清亮的“食用油”,最终通过低价销售,重返人们的餐桌。一旦食用“地沟油”,它会破坏人们的白血球和消化道黏膜,引起食物中毒,甚至致癌,给人们的身心都带来极大伤害。

②“地沟油”回流餐桌是一件令人伤透脑筋的事情,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进行循环利用,变废为宝。

③如何“变废为宝”呢?福建卓越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找到了一条新途径,他们利用自主研发的技术和设备从废弃的动植物油中成功提炼出了生物柴油,并在国内率先实现了产业化。据专家介绍,地沟油加入反应罐后,通过一种微酸性催化剂技术,使得其醇解和酯化可同时进行,反应速度也明显加快。另外,通过一种金属盐处理剂,解决了利用废旧动植物油脂生产柴油残留酸值高的关键问题。这两项关键技术可以降低生物柴油的生产成本,使得生物柴油从实验室走进了生产车间。这种燃料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有良好的环保性,柴油车使用后排放的尾气中不含二氧化硫,而且碳氢化合物和一氧化碳也大大降低。技术人员在研究地沟油生产生物柴油的课题过程中,发现如何从隔油池垃圾中提炼出废弃油脂是阻碍课题发展的一个难关。经过对地沟油特性的研究,技术人员在模糊数学与生物化学指导下,开发出零能耗、零污染的绿色隔油池垃圾处理装置。

④“地沟油”变身航空油。从2011年9月开始,荷兰皇家航空公司将实现新的突破,他们要对炒菜用过的油进行加工,为飞机提供燃料。植物油如何转变成飞行燃油?SkyNRG公司采用了“加氢可再生飞行燃料”技术。先将植物油进行脱氧处理,然后就是一系列的有机化学过程,关键一步是进行加氢裂化,在持续的氢气压力作用下,分子间碳键被破坏,生成较小的碳氢化合物,其产物就是不饱和烃,此时,就已经是接近燃料了,然后再进行“异构化”,即将化学物质的自身组成结构进行改变,真正成为所需要的“可再生飞行燃料”。根据荷航的声明,航空公司无需对飞机引擎做任何改动,就可以使用“地沟油”燃料。据英国《每日邮报》2011年10月7日报道,英国汤普森航空公司7日成功推出了首个由英国机场始发的“地沟油航班”。执行这次飞行任务的飞机一个引擎的燃料中加入了50%的“氢酯和脂肪酸”,它是由厨房废油加工制成的,也就是俗称的“地沟油”。

⑤国外对待地沟油的有效做法或许可以给我们提供借鉴。在日本,地沟油由专业公司进行回收,并以较高价格卖给政府。政府将这些地沟油提炼后用作垃圾车的燃料。因为政府购买地沟油的价格高于无良厂商所能承受的价格,因此厂商无利可图自然放弃收购;同时垃圾车所需油料的购买价,又大大高于政府收购地沟油的价格,这样政府和回收公司得到双赢,环境受到保护,老百姓也不用担心会吃到地沟油了。在美国,废弃的植物油经过处理后可以转化为低碳排放的清洁能源。在英国,每年大概产生22.5万吨废弃食用油,这些废油去向十分透明,主要用于燃料及绿色发电行业。

⑥不过,因为生物燃料成本高,像“地沟油航班”这样的做法是否会因生物燃料的原料供应不足而止步于此,各界颇多猜测。地沟油如何变废为宝,除了政府的有效干预,还需要科研人员进行不断的研究与探索。

23.请根据文中的相关说明,给“地沟油”下一个定义。(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卓越公司从废弃的动植物油中成功提炼出生物柴油并实现产业化的过程中采用了哪两项关键技术,解决了什么问题?(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文中在介绍地沟油变身航空油时,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结合具体内容,说说其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第④段“此时,就已经是接近燃料了”一句中,“接近”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加氢可再生飞行燃料”技术的关键步骤。(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地沟油,原指长年累月积存在下水道里的生活用油的残留,现指不法商贩经过提炼加工,使其重返餐桌,对人们身体极具危害的垃圾油。(其两层含义各占1分,对人们身体的危害1分)

24.(1)通过一种微酸性催化剂技术,使得其醇解和酯化可同时进行;(2)通过一种金属盐处理剂,解决了利用废旧动植物油脂生产柴油残留酸值高的关键问题。(2分)

25.举例子。(1分)先举荷航“变废为宝”的技术研发的例子,意在说明植物油转变为飞行燃油的过程(1分);再举英国汤普森航空公司“地沟油航班”首航的例子,用实例说明地沟油变废为宝的可操作性(1分)。

26.不能。 “接近”形象地说明了废弃植物油经过处理后与燃料很相似,但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燃料;如果删去,与事实不相符,这体现了本文说明语言的准确性(2分)。

27.先将植物油进行脱氧处理,然后进行加氢裂化,最后进行“异构化”。(写出两个步骤得2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