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一个细菌经过20分钟左右就可一分为二;一根葡萄枝切成十段就可能变成十株葡萄;仙人掌切成几块,每块落地就生根;一株草莓依靠它沿地“爬走”的匍匐茎,一年内就能长出数百株草莓苗……凡此种种,都是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这就是无性繁殖。无性繁殖的英文名称叫“Clone”,音译为“克隆”。实际上,英文的“Clone”来源于希腊文“Klone”,原意是用“嫩枝”或“插条”繁殖。时至今日,“克隆”的含义已不仅仅是“无性繁殖”,凡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出的一群个体,也叫“克隆”。这种来自一个祖先的无性繁殖的后代群体也叫“无性繁殖系”,简称无性系。
②自然界的许多动物,在正常情况下都是依靠父方产生的雄性细胞(精子)与母方产生的雌性细胞(卵子)融合(受精)成受精卵(合子),再由受精卵经过一系列细胞分裂长成胚胎,最终形成新的个体。这种依靠父母双方提供性细胞、并经两性细胞融合产生后代的繁殖方法就叫有性繁殖。但是,如果我们用外科手术将一个胚胎分割成两块、四块、八块……最后通过特殊的方法使一个胚胎长成两个、四个、八个……生物体,这些生物体就是克隆个体。而这两个、四个、八个……个体就叫做无性繁殖系(也叫克隆)。
③可以这样说,关于克隆的设想,我国明代的大作家吴承恩已有精彩的描述——孙悟空经常在紧要关头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猴毛变猴就是克隆猴。
5.语段的第一段与第二段调换顺序好吗?为什么?
6.语段主要运用了举例子,作诠释和引用的说明方法,试找出有关语句(各举一例)。
7.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名叫_____________。
8.孙悟空是明代吴承恩所著的小说____________中的人物,与这部作品并称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的小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你认为克隆技术会给人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ecf6d4b971afba31.jpg]
阅读下面的选段,完成后面题目。(4分)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21、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 这段文字围绕苏州园林亭台轩榭的布局不讲究对称来介绍说明的。
B. 选段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没有运用打比方说明。
C. 这段文字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前一个层次介绍了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的特点,后一层次介绍了不对称的原因。从说明顺序看,属于从结果到原因的逻辑顺序。
D. 图案美就是要求自然之趣,不讲究对称。美术画就是讲究对称。
22、文中加点的字“绝大部分”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2分)
21、(D )
22、略
我们身边的辐射
①曾有一段时间,因受日本9.0级大地震影响,福岛核电站的放射性物质泄漏到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中。一时间“谈核辐射而色变”,辐射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人们当下最为关心的话题。
②辐射对人体的危害与放射线照射的强度、时间和照射的人体部位有关。辐射是无色、无味、无声,看不见和摸不着的,但可用仪器来探测和度量。度量辐射剂量的单位是西弗(Sv),1西弗(Sv)=1000毫西弗(mSv)=1000000微西弗(μSv)。放射线不同剂量照射对人体的不同,下表列出了放射线不同强度照射对人的影响:
照射剂量 (单位:毫西弗) | 对人体的影响 |
小于100 | 对人体没有危害 |
100~500 | 没有疾病感觉,但可引起白细胞数量减少,患癌症的可能性为 1/130 |
600~1000 | 出现各种辐射疾病 |
2000~4500 | 掉头发,血液发生严重病变,一些人在 2 至 6 周内死亡 |
③从上面列出的数据可见,小于100毫西弗的放射线辐射对人体是没有危害的。实际上,人类是生活在放射环境中的,人类的生活一时一刻也没有离开过放射线。人所受的放射线包括天然放射线和人工放射线。天然放射线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宇宙射线、地面和建筑物中的放射线、人体内部的放射性。宇宙、自然界能产生放射性的物质不少,例如,太阳光等宇宙射线,人体内的钾-40、岩石、土壤和水中都存在放射性物质。此外,日常生活中使用手机、看电视、坐飞机、抽烟也会产生放射线。具体说,人们摄入的空气、食物、水中的辐射照射剂量每年约为0.25毫西弗,带夜光表每年有0.02毫西弗,乘飞机旅行2000千米约0.01毫西弗,每天抽20支烟每年的辐射照射剂量为0.5~1毫西弗。
④日本的核辐射让人惊慌,而平时就在我们身边的一些辐射源却很容易被忽视。实际上,在生活中也有放射性物质能通过多种途径进入人体,造成对机体的慢性损害。例如,含有一些放射性物质的建筑材料造成居室内放射性污染加重,有少量放射性物质的燃煤造成空气污染,佩带含有放射性物质的异常光彩夺目的或廉价合成的首饰制品对人体也有严重的损害。在日常生活中,医疗辐射的危害是最大的。任何方式的X.线检查都是有损受检者健康的,受检者都要承受不同程度辐射致癌的风险,接受的剂量越大,受辐射致癌的风险越高。在生活中,很多人觉得CT等检查是无害的,可以随便做,往往半年甚至3个月就做一次。事实上,这些检查可能给病人带来永久性的伤害。CT等检查是利用X.射线能穿透人体组织的原理进行检查的,而X.射线也是核辐射的一种。有统计数据指出,做一次心脏冠状动脉CT检查,放射线量相当于拍了几百次X.线胸片。根据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的研究结果估算,以一个1000万左右人口的城市为例,每年大约会有350人可能因照射X.线诱发癌症、白血病或其他遗传性疾病。(选自《百科知识》2011年第4期,有改动)
15.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2分)
16. 放射线不同剂量照射对人体的影响不同。当照射剂量是2000~4500毫西弗(mSv)时,人体会受到怎样的影响?(2分)
17.第④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18.读了本文后,你在日常生活中会采取哪些措施来防止辐射对人体的危害?(至少写出三种)(3分)
15.我们身边的辐射
16掉头发,血液发生严重病变,一些人在2至6周内死亡。(2分,意思对即给分)
17.画线句运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CT检查给人带来伤害,甚至可能是永久性伤害。(3分,答出两种说明方法即可得2分,作用1分)
18.不佩带异常光彩的或廉价合成的首饰,房屋装修后不马上入住,不在燃煤污染严重的地方停留,劝诫吸烟者戒烟,不随便做CT检查,少看电视,少用电脑等。(3分,答对1点给1分,符合题意即给分)
你相信“2012末世论”吗?
①2012年有一种“2012末世论”的观点,说的是2012年12月21日是人类这个物种的终结,没有人能够看到第二天的太阳。
②“近年来地震频发”,是持“2012末世论”的有力证据。但这种观点只对了一半,地震频发是事实,但这并不是近年来才发生的。实际上,从统计学意义上来讲,全球每年发生约500万次地震,平均每天有1万多次,只不过绝大多数不被人所察觉,只能被地震仪记录下来;而因为人口在地表分布得极端不均,只有少数带来巨大损失的地震会让我们记忆深刻。2001年11月14日发生在青海昆仑的8.1级地震,是中国近半个世纪来震级最高的一次,但是因为它发生的地点和带来的损失都不够引人注目,所以很少被大众提及。
③地震的发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绝大多数地震都发生在板块边界,其中全球地震的70%分布在环太平洋地震带,15%分布在欧亚地震带,还有5%在大洋中脊,其他的10%则分布在板块内部。但是,这种统计学上的规律并不能确定地震在何时何地发生,有什么样的强度,因为人们至今也没有清晰地了解地震产生的机制和原理。从这个意义上讲,地震又是随机的。
④从数据统计来看,最近几年的地震也验证了这种随机性。2010年美国地质勘探局曾经发布数据:自1900年以来,全球平均每年发生16次7级以上的大地震。有的年份,如1986年至1989年只有6次,而1943年则高达32次。因此,2010年以来,地震算不上频繁。
……(摘自2011.10《读者》,有改动)
20.请你概括出第②段的主要内容?(3分)
21.请你从选文中找出一句运用了作比较说明方法的句子。(2分)
22.综合选文信息,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说明“2012末世论”的观点是错误的?(3分)
20.地震频发是事实,但这并不是近年来才发生的。
21. 1986年到1989年只有6次,而1943年则高达32次。
22.地震的发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但至今人类还没有弄清地震产生的机制和原理;地震具有很大的随机性,是地壳自然运动的结果,地震频发是正常的。
鸟类:天生的花腔歌唱家
刘旸
要说鸟的歌唱,首先要介绍它们是如何发声的。鸟的发声器官有个很好听的名字——鸣管。不像人类或其他哺乳动物的声带在气管顶端,鸟的鸣管位于气管底部。吸气或呼气时,鸣管壁及周围气囊能产生振动,发出声响。通过控制鸣管处的张力和呼吸的力度,歌声可以进一步多样化。神奇的是,鸟类中最善歌唱的鸣禽,两边气管能被左右鸣肌分别控制,于是一只鸟能同时唱出两个音,自己就可以玩和声。比如黄鹂和乌鸫就属于和声高手。人们将前者的鸣啭称为“莺簧”,把后者又叫做“百舌”。
这样独特的生理结构还赋予了鸟儿歌声的灵活性。譬如,那种有“会歌唱的麻雀”之称的歌带鹀高唱一个只有两秒长的音节时,其实已经发出了三十几个音,每一个音可以控制在0.02秒长,让人类望尘莫及。如此说来,世界上最了不起的花腔歌唱家,当推鸟类。
鸟类歌曲的种类很多,有时即使一只鸟也能唱出许多不同的歌曲,科学家把一种鸟唱的所有歌的总集叫做“鸟专辑”——鸟类鸣唱曲库。有的鸟(约占鸟类的30%)很可怜,只出单曲(如白冠雀);中等水平的鸟会唱几首至几百首歌(如歌带鹀);更有明星级的鸟儿,曲库中的曲目多达一千多首,这种超级“歌星”包括褐弯嘴嘲鸫等。歌多了自然容易吸引雌性,但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也耗费能量。至于在进化中如何在二者间取舍就是各种鸟儿自己的抉择了。
一只鸟如何构建起自己的曲库呢?
我们说鸟类是天生的歌唱家,这句话可不完全正确。基因基础是存在的:实验室中没有老师的小鸟也不会成长为哑巴;当人们把没开始学唱的沼泽雀和歌带鹀幼鸟捉来实验室,给它们同时听这两种鸟的成年个体唱歌时,幼鸟就能各自学会属于自己种族的歌。然而另一方面,自然界中,歌唱技能又是鸟类的一门严格又复杂的必修课:鸟儿多数在幼年阶段学歌,也有个别的是活到老学到老。
综合二者,现在的科学家一般认为小鸟孵化出来后脑子里有个来自基因的模板,这促使了它们去模仿那些听起来和这个模版相符的歌,随着逐渐长大,这个模板的形象在它们脑子里也更清晰和具体。在以达尔文地雀为代表的少数物种中,幼鸟通常向爸爸学歌(某些科学家推测这是保证姐妹和兄弟间不交配的一种识别机制),而其它大多数鸟是在离巢后向整个种群学的。
像我们学习语言一样,最开始,小鸟咿呀学语不成乐句;数周至数月后,它们对歌声开始极度敏感,不断模仿、尝试、改正,这个时期就是歌曲的塑造期;最后,鸟儿进一步去掉了不属于本物种或不能吸引雌性眼球的音乐元素,“曲库”就此定型。
鸟为什么要歌唱?
我们喜欢给鸟儿唱歌赋予伤春悲秋的含义,其实对于它们,歌有着非常实际而且至关重要的意义。
在同一个物种内,歌声一来可以用来争夺地盘:雄性歌带鹀在交配季节早期彼此回应相同的歌进行挑衅,交配季节过后便改成了另一种歌曲以表示自己不与人为争的姿态,歌唱就是它们的战斗武器;二来,对异性而言,歌声就是一种交配识别的信号:有时,雌鸟会特别喜欢某些歌曲——它们认为只有脑子大或者身体素质极佳的雄性才能唱出如此复杂的段落。
但歌曲的这些作用都仅限于语言互通的群体,再说上面提到过的白冠雀,明明是同种,就是因为相互语言不通,相距6公里的两群就不大理会对方的歌唱,更别提交配、繁衍后代了。生态学为这种“虽然不一定不能产生后代,却不进行杂交的机制”起了个名称:交配前生殖隔离。这种隔离的后果可以是非常显著的,不杂交的两个群落会各自沿着不相干的方向继续进化,基因间的差距日渐累积,长久下去便很有可能形成真正杂交不育的两个物种。
(摘自《科学世界》2008年06月 有删节)
10.为什么说鸟类是天生的花腔歌唱家?它的发声有哪些神奇之处?(6分)
11.一只鸟是如何构建起自己的曲库呢?鸟儿唱歌有何意义?(5分)
12.文中两次提到“白冠雀”的作用分别是什么?(4分)
10.(6分)因为鸟类不仅具有独特的生理结构而且歌声灵活。(2分) 通过控制鸣管处的张力和呼吸的力度,歌声可以进一步多样化;两边气管能被左右鸣肌分别控制,于是一只鸟能同时唱出两个音,自己就可以玩和声;鸟高唱一个只有两秒长的音节时,其实已经发出了三十几个音,每一个音可以控制在0.02秒长,让人类望尘莫及。(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11.(5分)鸟儿从咿呀学语不成乐句,经过不断模仿、尝试、改正,最后进一步去掉了不属于本物种或不能吸引雌性眼球的音乐元素,“曲库”就此定型。(3分) 意义:在同一个物种内,歌声一来可以用来争夺地盘;二来,对异性而言,歌声就是一种交配识别的信号。(2分)
12.(4分)第一次是为了说明有的鸟(约占鸟类的30%)很可怜,只出单曲;第二次则为了说明虽然是同种,就是因为相互语言不通,相距6公里的两群就不大理会对方的歌唱,更别提交配、繁衍后代了。
阅读下文,完成第17~20题。(12分)
___________________
①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的开发可以有效缓解中国的能源供应困局,其中产业化条件最为成熟的首推风力发电。较之其他新能源,风电优势更加明显:它蕴藏量大,超过所有油、气、煤的储藏量;理论上仅1%的风能就能满足人类能源需求。
②在江苏沿海,从南通向北直到连云港,有连绵数百公里的滩涂。这是一块孕育着财富和梦想却一直被自然掖藏着的新大陆。这里常年风速保持在每秒7~8米,正是绝佳的风电场。
③这一带可建超过1000万千瓦的海上风电场,相当于三峡的装机容量,堪称“海上三峡”,却没有百万移民的负担,也不占用耕地和消耗水资源。而1个三峡的投资,可以建2~3个三峡规模的风电场。风力是一种洁净的自然资源,没有火力发电排放大量二氧化碳所带来的污染。
④虽然前景如此诱人,但是风能却并非竖起风车就等着发电。因为有两个世界性的“拦路虎”:一是,风电之于火电,由于电压、频率波动性大,因而大规模并入常规电网,会危害常规电网;二是,风力机结构复杂,风电价格远高于煤电,我国风电设备单位功率的费用是煤电的两倍以上,电网公司很难接受或根本不愿意购买风电,有人据此将风电比喻为“垃圾电”。
⑤有专家经过10年研究发现,风电对于某些工业生产,特别是有色冶金、氯碱等高耗能产业,如能直接非并网利用,会像黄金一样宝贵。不但减少或完全消除对电网的危害,也降低了生产成本,大大提高生产效率。通过非并网技术使风电快速进入特定高耗能产业,使“垃圾电”变成“黄金电”。就电解铝的生产来说,每吨铝的耗电量是惊人的1.5万千瓦时,如果风电专门供应大型铝厂,巨大的电能就被“置换”出去,风能也因此获得了普惠社会的方式。这是一项革命性的技术,有很强的挑战性,如果能够成功,中国的风电技术将领先世界。
⑥目前,非并网技术已经基本攻克,下一步就是在江苏省内找一个试点。一旦试点成功,它将是世界利用风能的最新里程碑。
17. 通读全文,给本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说说你对“这是一块孕育着财富和梦想却一直被自然掖藏着的新大陆”的理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为什么要大力发展风电产业?请分条陈述。(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把握文中有关信息,用“√”“×”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3分)
(1)专家经过10年研究,终于攻克了非并网技术难关,揭开了世界利用风能的最新里程碑。 ( )
(2)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的开发可以缓解中国能源供应困局,其中产业化条件最为成熟的首推风力发电。 ( )
(3)本文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风能介绍得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 )
17. 示例:风能利用前景诱人(喜人)( 2分)
18. 这里蕴藏着巨大的风力资源,(1分)一旦被利用将会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1分)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目前还未充分利用。(1分)
19. ①容量大,或与油、气、煤相比,风能的蕴藏量大;
②投资小,或与水电相比,开发投资少;
③消耗低,或没有百万移民的负担,也不占用耕地和消耗水资源;
④无污染,或风力是一种洁净的自然资源,没有火力发电排放大量二氧化碳所带来的污染;
⑤与其他新能源的开发相比,风能的产业化条件最为成熟。
(答到其中四点即可给满分4分)
20. (1)× (2)√ (3)×
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2分)
湿地:人类的生命之基(文/迟妍玮)
①全球湿地面积大约为1300万平方公里,是重要水源地。湿地是水资源的“贮存库”和“净化器”。其强大的水文调节和循环功能,可以有效贮存、滞留降水和地表径流,并补充地下水。我国湿地维持着约2.7万亿吨淡水,占全国可利用淡水资源总量的96%。湿地还具有强大的降解污染和净化水质功能。
②湿地能够发挥如此巨大的作用,是因为湿地生态系统是介于水、陆生态系统之间的一类生态单元。其生物群落由水生和陆生种类组成,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物种迁移与演变活跃,有其他任何单一生态系统都无法比拟的天然基因库和独特的生态环境,具有较高的生态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物生产力。
③湿地能存水,每年汛期洪水到来,众多的湿地以其自身的庞大容积、深厚疏松的底层土壤(沉积物)蓄存洪水。同时,湿地汛期蓄存的洪水,汛后又缓慢排出多余水量,可以调节河川径流,这样就可以保持流域水量平衡。某些湿地通过渗透,还可以补充地下蓄水层的水源,对维持周围地下水的水位,保证持续供水具有重要作用。
④湿地能优化环境,是因为大面积的湿地通过蒸腾作用能够产生大量水蒸气,不仅可以提高周围地区空气湿度,减少土壤水分流失,还可诱发降雨,增加地表和地下水资源,减少风沙干旱等自然灾害。湿地还可以通过水生植物的作用,以及化学、生物过程,吸收、固定、转化土壤和水中营养物质含量,起着降解有毒和污染物质、净化水体、消减环境污染的重要作用。
⑤湿地,更是个大物种库。据初步调查统计,全国内陆湿地已知的高等植物有1548种,高等动物有1500种;海岸湿地生物物种约有8200种,其中植物5000种、动物3200种。在湿地物种中,淡水鱼类有770多种、鸟类300余种。特别是鸟类在我国和世界都占有重要地位。
⑥据资料显示,湿地鸟的种类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其中有不少珍稀种类。亚洲57种濒危鸟类中,我国湿地内就有31种,占54%。这些鸟类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还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
⑦湿地,还有很大的经济价值。广阔多样的湿地,蓄藏有丰富的淡水、矿产及能源等自然资源,可以为社会生产提供水产、禽蛋、莲藕等食物,以及工业原材料、矿产品等。湿地丰富的水能资源,可以发展水电、水运,增加电力和交通运输能力。湿地的开阔水域为航运提供了条件,具有重要的航运价值,沿海沿江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主要依赖于此。
(选自《工人日报》)
17. 请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第①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第②段“湿地能够发挥如此巨大的作用”一句中加点的“如此”指代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第⑤段画线句中的“据初步调查统计”能不能删去?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结合选文与下面的链接材料,谈谈你的感悟。(2分)
【链接材料】1978年,我国拥有湿地面积309 297平方公里,其中,1978年到1990年减少66273平方公里,1990年到2000年减少28475平方公里,2000年到2008年减少6652平方公里。由于长期的农业活动和近30年来的经济开发,我国东部的平原地区天然湿地几乎不复存在。东北三江平原的湿地也已不到新中国初期的三分之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1分)把湿地的水文调节和循环功能比喻为“贮存库”和“净化器”,(1分)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湿地在有效贮存、滞留降水和地表径流、补充地下水方面所起的巨大作用,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1分)
18. 可以有效贮存、滞留降水和地表径流、补充地下水;(2分)还具有强大的降解污染和净化水质功能。(2分)
19. 不能删去。(1分)“据初步调查统计”说明了全国内陆湿地生物物种的数据等,是经过科学的计算的。(1分)“初步”一词使“调查统计”的数据留有余地,用上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分)
20. 湿地在维护生态平衡、调节气候变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1分)然而,近年来,我国的湿地面积日益减少,保护湿地刻不容缓。(1分)
阅读《动物也在“计划生育”》一文,回答14-17题。(共8分)
动物也在“计划生育”
玉琳
①旅鼠是北极草原上数量最多的动物。它们的生育速度极快。每隔三四年,旅鼠的数量就会发生爆炸式增长。这么多的旅鼠会把大草原上可食之物全部吃光。这时,它们得考虑子孙后代的事了。如何消除过剩的数量呢?请看旅鼠的计划生育:第一招是舍身喂天敌。旅鼠这时候的身体颜色会由原来的灰黑色忽然变成鲜艳的橘红色,暴露出自己的所在,引来天敌为自己举行腹葬。第二招是舍身赴死,旅鼠们集合起来,铺天盖地地向大海而去,如此悲壮的场面令动物学家为之感叹。
②美国科学家皮特克用营养恢复学来解释旅鼠的自杀:当鼠类数量达到高峰时,植被因遭到过度啃食而被破坏,食物不足、隐蔽条件恶化,于是它们只好除了留下少数以繁衍后代之外,统统去死。等到植被恢复时,它们的数量再节节攀升。这就是旅鼠的计划生育。
③生活在瑞典南部的红狐,一旦发现主要食物来源—野兔、老鼠的数量明显减少时,它们便采取积极措施,实行计划生育:与正常年景相比,只有一半数量的红狐交配繁殖,用减少生殖数量的办法,来对付饥饿对整个红狐种群的威胁,从而保障生存繁衍下去,不致造成整个种群的灭绝。
④看来,红狐在控制种群数量上比旅鼠“人道”不少。与其痛苦地自杀,不生这么多不就得了。
⑤生活在北美洲的短尾鼬,当夏天来临的时候,平时那些单独生活的雄性短尾鼬便离开自己的家园,去寻找雌短尾鼬交配。按常理判断,雌短尾鼬的分娩期应该赶上冬季。然而,雌短尾鼬却能够使受精卵在体内休眠很长一段时间,一直延迟到大地春回、食物丰富的时候,才产下幼崽儿。这种延迟生育的本领,对短尾鼬母子大有好处,因为冬季既寒冷又缺少食物,如果雌短尾鼬在此季节里生儿育女,势必落个饥寒交迫、危命旦夕的结局。
⑥还有一种线虫,会根据口粮和种群密度改变自己的性别,以此来控制种群的数量。
(选自《芳草·经典阅读》2013年第5期)
14.选文以“动物也在‘计划生育’”为题有什么作用?(2分)
答:
15.选文第①段中,画线部分主要运用了何咱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答:
16.选文第③段中,加点词“主要”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答:
17.旅鼠和红狐的“计划生育”在本质上有什么不同?(2分)
答:
14.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表明本文的说明内容。
评分说明:(2分)每个作用各1分,围绕“增强兴趣”和‘表明说明内容“的其它答法即可得分。
15.分类别。条理清晰地说明了旅鼠“计划生育“的两种方式(特点)。
评分说明:(2分)说明方法1分,作用1分。
16.不能。因为“主要”一词起限制作用,其意思是有关事物中最重要的,起决定作用的。表明旅鼠的食物不只是野兔和老鼠,还有其它食物,如果删去,与实际不符,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评分说明:(2分)态度明确,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1分(只表明态度不得分),指出说明文语言准确性1分。
17.示例一:旅鼠以自杀形式“计划生育”,红狐以减少生殖数量的办法“计划生育”。
示例二:红狐在控制种群数量上比旅鼠“人道”不少。
评分说明:(2分)以上两种答案,答出其中一种即可得2分。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13--16题。(共12分)
珍惜湖泊的生命
陶世龙
①湖泊,是大地面孔上最动人的眼睛。它们有的像清晨的露水一样在草原上闪着光亮,有的像蓝色的美玉隐藏在白云缭绕的山谷里,有的又像是珍珠漫无边际地散布在广袤的平原中。
②但是,湖泊和地球的历史比较起来,它的寿命是很短的。从最远古的地质时代以来,许多湖泊就无声无息地在大地上悄悄出现,又一个接着一个地渐渐变浅,渐渐缩小,渐渐消亡。例如,古代华北平原上的几百个湖泊,从元代以后都逐渐淤塞成了平地,到现在只剩下白洋淀和几个较小的湖泊了。杭州西湖可谓大名鼎鼎,但它从诞生到现在,只不过经历了2000多年。可就在这短短的一瞬中,竟有三次与消亡擦肩而过。一次是唐代的时候,已经被泥沙淤塞得快要变成平地了,幸好当时赶着挖掘湖泥,才把它的生命挽救下来。另两次是五代和北宋的时候,都由于及时挖泥和保护,它才没有在周围美丽的山峰和园林中消失。
③在湿润的地区,使湖泊消亡的致命原因是河流带来的泥沙堆积和湖内植物的茂密生长。大大小小的水流,从奔腾的溪谷流到平静的湖内,因为水面放宽,流速减小,水流搬运泥沙的能力大大削弱了,有些泥沙就在河流进湖的地方迅速堆积下来形成三角洲,并且逐渐扩大着。另一些细小的黏土颗粒,随着水流漂流到湖中心后,也渐渐沉淀到湖底。这样,随着泥沙的堆积,湖泊就越来越浅了。根据计算,这种泥沙沉积的速度是非常惊人的。著名的瑞士日内瓦湖四周的河流每年带到湖里的泥沙有420万立方米,这样多的泥沙,只需要再经过21000年,就能够把这容积有8.9亿立方米的美丽湖泊完全填满。在湖水逐渐变浅的同时,水边生长的芦苇,漂浮在水面的睡莲和眼子菜,以及完全淹没在水底的各式各样的水藻,也一层层地向湖心迅速地推进。没有多久,湖泊洼地变得又小又浅,几乎长满了植物,那就变成了沼泽,湖泊的生命就结束了。另外,如果湖泊的来水输入因河流改道等原因而减少,也会加速湖泊的消亡。
④在干燥的地区,湖泊的消亡原因同湿润地区原则上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在这里,湖泊消亡得更迅速。许多巨大的湖泊常常因为气候变迁,使来水(主要是河流来水)减少,去水(主要是蒸发耗水)增加, “收支”不平衡而慢慢消亡。在盐类较多的湖中,盐类沉积会加快湖泊逐渐变浅变小的进程,直到最后水分完全干涸,只剩下一片布满盐斑的洼地。例如,1957年,在张家口北面的内蒙古高原上,许多小湖泊就是由于雨水稀少,全部干涸而消亡了。青海省柴达木盆地的察尔汗盐池,在古代原是一个很大的湖泊,禽前已基本上变成盐滩了。
⑤近几十年来,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人们毫不节制地从湖泊及其来源采水,有的地区盲目围垦,有的向湖泊大量倾倒垃圾,这都直接影响了湖泊的生存。工业、生活废水排放加大和大规模的淡水养殖场污染,破坏了湖泊和湿地的生态系统,加快了其消亡的进程。
⑥湖泊的消亡,不仅减少了水产品的产量,还会使气候变坏,江河的水量得不到调节,增加水旱灾害,这些都给人类带来许多害处。
⑦也许将来有一天,我们打开《中国地图》,上面将不再有湖泊。那么,现在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选自《中国科普博览》,有改动)
13.第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分)
14.导致湖泊消失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分别有哪些?请用四字词语填写在空格处。(3分)
自然原因:泥沙堆积:植物生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为原因:过度采水;盲目围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第④段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写出一种并分析其作用。(3分)
16.结合本文的说明顺序,请简述本文②③④⑤⑧段的写作思路。 (4分)
13. ①照应题目,点明说明对象——湖泊。②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湖泊的美丽,增强吸引力和可读性。③启发读者探究湖泊,引起下文。(答出两点,意思对即可。一点1分,共2分)
14.自然原因:来水减少;“收支”失衡;盐类沉积。人为原因:倾倒垃圾;排放废水;养殖污染。(一点0.5分,共3分)
15.示例1:举例子,本段举出张家口北内蒙古高原上小湖泊的消亡,具体明确说明了雨水稀少“收支”失衡是湖泊消亡的原因之一;举出察尔汗盐池消亡的例子,具体明确说明盐类沉积也是盐类较多的湖泊消亡的原因之一。示例2:作诠释,就许多巨大的湖泊因气候变迁,导致“收支”失衡的基本特点进行解说,简要概括地解释了干燥地区,湖泊消亡得更迅速。(说出说明方法1分,结合文意分析2分,共3分,其它说明方法及分析只要言之成理,可适当给分。)
16.本文是按照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来介绍湖泊的消亡的;第②段首先介绍现象:湖泊寿命很短;然后第③④⑤段介绍湖泊消亡的原因;最后第⑥段介绍了湖泊消亡的危害。(每条1分,共4分)
动植物间的“战争”
①所有的动物都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但很多植物并不是干等着食草动物来吃它们的叶子,它们会反击,而且用的是致命武器。于是,人们在动物和植物之间发现了极富戏剧性的一幕。
②1981年,一种叫舞毒蛾的森林害虫在美国东北部的橡树林大肆蔓延,把4平方千米的橡树叶子啃食精光,橡树林受到了严重危害。可是到了1982年,当地的舞毒蛾突然销声匿迹。这使森林学家们感到非常奇怪通过分析橡树叶子的化学成分,科学家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在遭到舞毒蛾咬食之前,橡树叶子中的单宁酸并不多;但在咬食之后,叶子中的单宁酸大量增加。单宁酸跟舞毒蛾体内的蛋白质结合后,使得叶子难以消化。而吃了含有大量单宁酸的橡树叶子,舞毒蛾自然变得食欲不振,行动呆滞,很不舒服,结果不是病死,就是被鸟类吃掉。正是依靠单宁酸这种奇妙的“武器”,橡树林才战胜了舞毒蛾!
③无独有偶,驼刺合欢最初对付长颈鹿的防御措施是:在叶子间长出5厘米长像钢针一般坚硬的刺来。
④长颈鹿采取了两种应对方法。第一,长颈鹿的舌头、喉咙、食道和胃壁都长了厚厚的皮制“铠甲”,就算吃下去几千颗图钉,它们也不会受重伤。第二,长颈鹿吃叶子的时候,从不会垂直对着树枝下嘴,而是活动下颌从侧面捋着吃。这样它们只接触刺的侧面,而不会碰到刺的尖。此外,长颈鹿的舌头长而且窄,舌尖可以灵巧地卷住薄薄的叶子,并把刺从叶子之间挑出来。
⑤可是驼刺合欢继续斗智斗勇:一旦一只长颈鹿开始在一棵树上吃叶子,10分钟之内,这棵树就开始在它的叶子里生产一种毒素。如果长颈鹿把它随着叶子一道吃下去,就会有越来越强烈的恶心感觉,于是就停下不吃了。
⑥长颈鹿又想出了对策。它们在一棵驼刺合欢上啃叶子的时间从来不会超过5-10分钟,一旦品尝出毒素的苦味,它们就踱向下一棵树了。然而,驼刺合欢却采用了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方法,释放出一种警告气味,向附近的驼刺合欢发出信号:“注意!敌人来了!快救你们自己吧,现在就开始放毒!”借着风的帮助,50米内的其他树都收到了警报,便立即开始行动——在5-10分钟内释放毒素。当长颈鹿走到它们那里去吃的时候,甚至1分钟不到就得草草收场。
⑦尽管驼刺合欢似有“心灵感应”的本事,可是长颈鹿也很狡猾,它一发觉嘴里的叶子开始变苦了,就不随意去找另一棵树,而是逆着风去找一棵还没有收到警报的树。若是没有风,它就会跑上至少50米,也就是跑出气味警报的范围以外才又开始啃叶子。
⑧现在看来,大自然预先采取了措施,既不让合欢被长颈鹿吃秃了,也不让长颈鹿饿死,没有一种树木和草会被消灭光,也没有一种动物被剥夺了生存的权利。动物和植物之间就像是订立了一项“和平协议”。
(选自《自然与科技》2012年第6期,有删改)
13.本文的题目有什么作用?(3分)
14.在驼刺合欢和长颈鹿间的“战争”过程中,它们是怎样“进攻”和“防守”的?根据文意,填写下表。(3分)
驼刺合欢 | 长颈鹿 |
(1) | 消化系统长出“铠甲”;活动下颌从侧面捋着吃,把刺从叶子之间挑出来 |
叶子被啃食时,10分钟内生产毒素。 | (2) |
(3) | 有风时,逆着风去找一棵还没有收到警报的树;没有风,它会跑出气味警报范围以外才开始啃食。 |
15.文中第⑥段划线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16.分析下面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
可是驼刺合欢继续斗智斗勇:一旦一只长颈鹿开始在一棵树上吃叶子,10分钟之内,这棵树就开始在它的叶子里生产一种毒素。
13.⑴点明本文的说明对象——动植物间的“战争”(1分);⑵生动形象,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1分) ;(3)表明动植物间存在着互相制约的关系(1分)。(共3分) 14. ⑴叶间长出硬刺;⑵啃食一棵驼刺合欢的时间不超过5—10分钟;(3)释放气味向附近的同类报警(每点1分,共3分)。 15.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写出了驼刺合欢和长颈鹿为了生存,在彼此间进行着斗智斗勇的“战争”(答出说明方法1分,分析作用2分,意对即可。共3分。) 16.“斗智斗勇”原意是指在智谋和勇敢方面进行比斗,这里作者运用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驼刺合欢的聪明机智,它用释放毒素的方法来抵御长颈鹿的啃食,方法非常巧妙。(意对即可。3分)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