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9、第一段有什么作用?(2分)
10、这段文字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分)
11、早期恐龙出现时地球处于哪个发展阶段?(不超过10个字) (2分)
12、请用一句话给“泛大陆”下定义。(2分)
13、下列关于“板块构造”理论说法不当的一项是( ) (2分)
A.、整个地球是由板块构成的B.、板块与板块之间是相互缓慢运动的
C.、板块之间可以被拉开、挤压或抬升D.、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等
[4c14559cd7e5ba74.jpg]
埃菲尔铁塔(18分)
①1875年,法国第三共和国建立以后,决定为隆重纪念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100周年,于1889年在巴黎举办一次轰动世界的国际博览会。其中一个重要的项目,就是要在巴黎建造一座千尺高塔。为此,一下子送来了700个建筑方案。经部长洛克卢瓦和其他官员的会审,选出了其中18个方案进行严格复审,最后仅确定了一个可行方案。那就是建筑工程师居斯塔夫·埃菲尔的设计方案。
②铁塔于1887年1月26日破土动工了,但遭到当时一些文化艺术界名流的反对。铁塔工地附近的居民也被吓坏了,有人居然还跑到法院对埃菲尔进行起诉。埃菲尔力排众议,始终坚定自己的信念。他精打细算,一丝不苟,尽量杜绝一丝一毫的偏差。他在勒瓦卢瓦工地上搭起的巨大“积木”,精确度几乎高达1/10毫米。1888年春天,4根倾斜的塔柱开始合拢。第一块板安上去时,每个孔洞都相当精确以至铆接时都不用锉一下。铁塔的安装工作于1888年4月5日彻底竣工。全部工程仅费时21个半月,耗资7799401法郎(埃菲尔原预算为8000000法郎)。
③建成后的铁塔高320米,分三层,共1711级台阶,分别在离地面57米、115米和276米处建有平台。据说,该塔共用钢铁7000吨,12000个金属部件,由250只铆钉连结起来。 1889年5月15日11点50分,埃菲尔为国际博览会开幕式剪彩,是他亲手将法兰西的国旗第一次升到了三百多米的高空。为了铭记这位钢铁建筑之父,人们将铁塔命名为“埃菲尔铁塔”。并在塔下为他塑了一座半身铜像。直到今天,参观铁塔的各国游客络绎不绝,估计总数已达1.9亿多,其中有近8000万人次登上了铁塔。
④从1889年到现在,已经100多年了。在这100多年的风风雨雨中,埃菲尔铁塔目睹了多少喜怒哀乐,悲欢离合.1892年,巴黎的一位面包师脚踩高跷,成功地迈过了363级台阶,到达了铁塔的第一层平台。1912年,有一“鸟人”用自制的翅膀从塔上飞下来,折断了双腿。1923年,一位体育专栏作家骑着自行车从塔上驶了下来。1945年,竟有人驾着飞机成功地从铁塔的脚柱下穿过。此后,有骑独轮脚踏车驶下铁塔的;有似登山运动员攀登铁塔的,五花八门,各显其能。但最为大喜大悲的例子是:1965年,一位西班牙游人在欢乐之中忘乎所以,竟将妻子从塔上扔入空中。此外,从1898年第一次有人在这里自杀开始,至今已有大约400多人从塔上纵身跃下或是上吊身亡。更为离奇的是,竟有骗子两次企图将铁塔当废铁出售……真是世界之大,无奇不有!这一切无疑是埃菲尔铁塔闻名于世的有力见证。
⑤除这些奇闻轶事外,埃菲尔铁塔的经济效益也是令人叹为观止的.铁塔第一层,设有酒吧和餐馆,游人可随时进餐、休息。第二层和第三层设有休息室、瞭望台、小卖部,供游客观赏风景、选购工艺品、纪念品等。铁塔上还设有小邮箱,专供游人即时向亲友寄送明信片或传递登塔感受之用。据说,铁塔建成后的第一年,参观人数即近200万,仅门票收入便为全部建筑费用的3/4。由此可见铁塔的经济效益是何等可观。
⑥今天,埃菲尔铁塔已成为法国和巴黎的标志。
9.通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回答:作者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埃菲尔铁塔的?(4分)
10.阅读第①段,用原文语句回答修建埃菲尔铁塔的原因。(3分)
11选文第②段中加点的词“几乎”能否去掉?为什么?(4分)
12.选文第⑤段 “由此可见”中的“此”指代的内容是什么?(3分)
13.文章第④段插入了关于埃菲尔铁塔的奇闻轶事,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9.精确度高;游客络绎不绝;建造难度大;奇闻轶事多;经济效益大(写出四点得4分)
10.修建原因:为隆重纪念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100周年(3分)
11. 不能去掉,“几乎”表明精确度高,但只是接近1/10毫米,是一个概数,并不是确数,如果去掉,则说明精确度正好是1/10毫米,这与事实相悖。所以,“几乎”一词的使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2.“此”指代的内容是:铁塔建成后的第一年,参观人数即近200万,仅门票收入便为全部建筑费用的3/4。(3分)
13.作用:①见证埃菲尔铁塔闻名于世②增加文章文学性与可读性等,(答到一点给2分)
北极昆虫的绝技(16分)
①在北极地区,由于环境严酷,气候恶劣,昆虫的种类要少得多,总共也不过几千种,主要有苍蝇、蚊子、螨、蠓、蜘蛛等。其中,苍蝇和蚊子的数量最多,占昆虫总数的60%—70%。
②大的动物和鸟类,可以靠身上的长绒毛抵御严寒,但昆虫却永远只能赤身裸体。那么,它们怎样才能度过北极严酷的冬季呢?实际上,绝大多数昆虫,在一年当中大约有9个月的时间身体都处在冷冻状态,它们生存于土壤、泥巴或沼泽里,和周围物质冻在一起。我们知道,冰是一种晶体,但是,如果昆虫的身体结晶的话,就有可能扭断它的脉管从而破坏其肌体。为了防止这一点,北极的昆虫们演化出了一种绝技,就是它们能够自动地将其细胞中的水分降低到最低限度,从而有效地避免结晶。
③还有北极的牛蝇,是一种极可怕的寄生昆虫,它将卵下在驯鹿的绒毛里,孵化出来之后即钻进驯鹿体内,顺着血管周游全身,长大之后又回到驯鹿的脊梁骨附近,穴洞而居,而且开了一个天窗,以便呼吸新鲜空气,直到长成之后钻出驯鹿体外,进行新的一轮繁衍生殖。按理说,小驯鹿细嫩鲜美,又无防御能力,是最好的美食佳肴,但牛蝇却从不攻击它们。因为如果牛蝇在小驯鹿身上产卵繁殖,虽然要容易得多,但却有可能导致驯鹿群的锐减甚至灭种,到那时,牛蝇本身也就难以生存下去了。小小的牛蝇,竟早在人类数十万年之前就懂得如此深奥的道理,不能不引起人类去深思。不仅如此,牛蝇在每群驯鹿中下卵的数量,也有一定的限制,它们使受卵驯鹿的头数保持在一定的比例,也尽量避免在一头驯鹿身上下卵过多。如果在一群驯鹿的身上下卵过多,就有可能导致整个驯鹿群的灭绝。而如果在同一头驯鹿的身上下卵过多,就有可能导致其死亡,或者由于体弱而被天敌吃掉。这样,它们的后代也就会随之同归于尽了。
④生活在北极的昆虫,还面临着另外一种特殊的困难。毕竟北极地广人稀,连动物也很稀少,昆虫怎样才能找到自己进攻的对象呢?据生物学家研究表明,蚊子身上有一种非常先进的红外线探测器,能在相当远的距离,准确无误地遥感到人和动物身上发射出来的红外线,从而顺藤摸瓜,群起而攻之。而人类所用的红外线探测器,只是最近几十年才发展起来的,不仅庞大笨重,而且所显示出的图像还模模糊糊。若与小小的蚊子相比,人类落后了不知有多少个世纪。至于那些蛾子和蝴蝶们,是怎样相距遥遥就能谈情说爱,就更使生物学家们百思不得其解了。
⑤在北极的陆地上进行野外工作,最可怕的东西是黑蝇。它们有非常灵敏的嗅觉,老远就能闻到人的气味,便立刻成群结队地飞来,“嗡嗡”叫着,轰炸机似的,使人心惊肉跳。因为即使你穿再厚的衣服也没有用,它们那钢针一般的嘴,连脚上的老皮也能叮透,然后深深地扎进你的肉里,吸食你的血液。与此同时,还吐出一种毒液。被叮咬之处,凸起一个大泡,肿胀疼痛,甚至溃烂,那滋味可不是好受的。
⑥在北极,昆虫的世界就是这样奇妙。
9.北极昆虫会遇到哪些困难?它们是怎样克服的?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⒑第④段加点处的短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⒒第⑤段画线句表达效果好,请赏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⒓第②段中“如此深奥的道理”指的是什么?这一点对人类有何启示?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⒐北极严寒,昆虫身上没有绒毛,难以御寒;昆虫找不到自己进攻的对象(或:昆虫找不到赖以生存的食物)。它们自动降低细胞中的水分,避免结晶;用红外线探测器或用敏锐的嗅觉来寻找食物来源(或:寻找进攻的对象)。(一点1分)
⒑不可以,用“据生物学家研究表明”一短语,准确地说明了后面结论的来源,并且强调了结论的真实可信(2分),如果去掉,就没有了这两层意思(1分)。所以这一短语的使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分)。
⒒这句话运用了摹状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1分),成群结队地飞、“嗡嗡”叫以及把黑蝇比作轰炸机(1分),形象生动地描绘出黑蝇的来势凶猛,使人心惊肉跳(1分)。突出了黑蝇嗅觉灵敏的特点(1分)
⒓牛蝇不在小驯鹿身上产卵繁殖,是因为这样做可能导致驯鹿群的锐减甚至灭种,到那时牛蝇本身就难以生存下去。(2分)
启示:人类要想更好地生存下去,必须保护赖以生存的环境。(2 分)
小心,涂改液伤着你(19分)
①目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据调查,大中城市的中小学生的使用比例在80%左右,而小学生的使用比例则高达95%以上。书写出现差错时,使用它能很快涂改错误,确实很方便,然而你是否意识到它散发出的十分刺鼻的气味对人体有害?
②为了弄清涂改液的化学成分,北京市三名中学生在一位化学教授的帮助下,先后两次对涂改液的成分进行了测定,发现涂改液中含有二氯甲烷、三氯乙烷和对二甲苯等物质。据专家介绍,它们非常容易挥发游离于空气中。一旦被人吸入,会引起慢性中毒,使血液组成发生变化,影响神经系统,使人头疼、恶心,吸入量过大,会危及生命。
③为了验证涂改液的危害程度,这三名中学生又找来六只小白鼠,分三组做了对比模拟实验。他们将蘸有不等量二氯甲烷、三氯乙烷和对二甲苯三种试剂的棉花,放入两组小白鼠的笼子边上。试剂用量大的一组,只五分钟小白鼠就惊慌、抽搐而死;剂量小的一组,每天试验5—8分钟,与剩下的一组对比观察。五天中,实验组小白鼠的惊慌不安日益严重,进食减少,动作迟缓,体重下降,与对比组小白鼠体重逐日增加形成明显对比。停止试验15天,慢性中毒现象逐渐消失,一切恢复正常。
④最近,中国消费者协会对市场上销售的79种牌号的涂改液进行了检测实验。检测结果表明,全部样品均不同程度地含有各种有毒物质,并散发出刺鼻气味。实验证明,这类物质吸入体内或粘在皮肤上,会危害人体健康,进入大气层后还会破坏臭氧层。因为涂改液必须具有易溶解、易干燥、易挥发的特点,所以尽管作为涂改液溶剂的卤代烃和苯系物对身体有害,但在未找到合适替代物之前还要沿用,因此,短时间内国内市场上的涂改液成分不会有大的改变。
⑤鉴于这种情况,我们有必要加强自我保护,警惕慢性中毒,最好不再使用涂改液。
9.为第①段的空格处补写一句话,与下文语意连贯。(3分)
10.第③段画线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11.第④段中加点的“不同程度”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4分)
12.有人说:文题中的标点“,”是多余的,你怎么看?为什么?(4分)
13.结合文章内容,请你谈谈如何进行自我保护。(4分)
9.为第①段的空格处补写一句话,与下文语意连贯。(3分)
很多学生喜欢使用涂改液(或:涂改液正在被大面积的被使用。意对即可)
10.运用了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2分),具体准确地说明了涂改液的危害程度严重的特点(2分)。
11.“不同程度”准确说明了不同牌号的涂改液中都含有有毒物质,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如果去掉,就少了“所含有毒物质程度不同”这一层含义,所以,“不同程度”这一短语的使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2. 不多余(1分),“,”号的使用,把“小心”一词单独列出,有一种警示、强调的作用(1分),突出了涂改液的危害,既引起读者注意,又引发读者读下去。(2分)。
13.作业时认真仔细,尽量不出错,少用以至不用;改用橡皮等原生态物品;或者在保持卷面整洁的基础上,将错误轻轻划去 (意对即可)
你相信“2012末世论”吗?(15分)
①目前有一种“2012末世论”的观点,说的是2012年12月21日是人类这个物种的终结,没有人能够看到第二天的太阳。
②“近年来地震频发”,是持“2012末世论”的有力证据。但这种观点只对了一半,地震频发是事实,但这并不是近年来才发生的。实际上,从统计学意义上来讲,全球每年发生约500万次地震,平均每天有1万多次,只不过绝大多数不被人所察觉,只能被地震仪记录下来;而因为人口在地表分布得极端不均,只有少数带来巨大损失的地震会让我们记忆深刻。2001年11月14日发生在青海昆仑的8.1级地震,是中国近半个世纪来震级最高的一次,但是因为它发生的地点和带来的损失都不够引人注目,所以很少被大众提及。
③地震的发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绝大多数地震都发生在板块边界,其中全球地震的70%分布在环太平洋地震带,15%分布在欧亚地震带,还有5%在大洋中脊,其他的10%则分布在板块内部。但是,这种统计学上的规律并不能确定地震在何时何地发生,有什么样的强度,因为人们至今也没有清晰地了解地震产生的机制和原理。从这个意义上讲,地震又是随机的。
④从数据统计来看,最近几年的地震也验证了这种随机性。2010年美国地质勘探局曾经发布数据:自1900年以来,全球平均每年发生16次7级以上的大地震。有的年份,如1986年至1989年只有6次,而1943年则高达32次。因此,2010年以来,地震算不上频繁。
⑤
(摘自2011.10《读者》,有改动)
10.选文第④段中加点的“这种随机性”指代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2分)
11.第④段中有一处画线句,请从说明方法的角度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12.作为一篇说明文,本文语言非常准确,请从文中举出一例,说明其准确性。(3分)
13.综合全文信息,结合你的思考,在下面横线上为选文补写一个结论性的结尾,作为文章的第⑤段,注意文章结构的完整性。(20字左右)。(4分)
14.不能说地震频繁与人类的活动有关,但自然界确实因为人类的过度破坏在给人类以惩罚。结合你的体验,选择其中的一个具体的破坏活动,向人类进一句肺腑之言。(3分)
答:我选 ,我的进言是
10. 但是,这种统计学上的规律并不能确定地震在何时何地发生,有什么样的强度(2分)
11.这句话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1分)等说明方法,具体、准确而又直观地说明了地震的随机性,没有一定的规律的结论。(或说明了自2010年来,地震算不上频繁的结论)(2分)。
12.仅仅找出词语(短语),不能准确说明,不得分。如第2段的“从统计学意义上来讲”、“绝大多数” 、约500万次等 ,第3段中的“绝大多数”、“至今”,第4段中的“ 从数据统计来看”等。分析合理即可。(3分)
13. “2012末世论”的观点是错误的(或:近年来地震频发不能证明2012年就是世界末日)(意对、字数符合要求即可)。(4分)
14.如沙尘暴、泥石流、洪水、飓风、水资源破坏、不可再生资源的破坏与无度开采等。(3分)
宣 纸(12分)
①宣纸的原产地——安徽泾县,唐代隶属宣州府,宣纸因而得名。
②宣纸的制作方法与一般纸有很大的不同。一般纸的制法是利用造纸机把纸浆平铺在网上而形成薄薄的纸页,再经过烘干而卷成纸卷。宣纸却是用传统方法手工焊成一张张湿纸,贴在墙上干燥而成。由于这点不同,宣纸的性能也与一般纸不一样。
③那么,宣纸有哪些特性呢?
④宣纸有润墨性。落墨于宣纸时,纸面会产生“发涸”的效果。普通纸发涸会使字或线条模糊不清,也不会出现晕状化开现象。而宣纸发涸会使墨色随水分逐渐向周围扩散,呈近似圆形的波浪式的变化,如果水墨掌握得当,就能获得层次分明、色彩丰富的艺术妙味。
⑤宣纸有耐久性。宣纸的寿命至少是1050年,而普通纸大约在两三百年后就会因自然老化而破损,新闻纸的“寿命”更短,五六十年后就会变黄、发脆。所以,宣纸算是纸中的“老寿星”了。
⑥宣纸的耐久性与它的pH值有着密切的关系。经测定,绝大多数宣纸pH值都在8.3左右,呈碱性状态。因为宣纸呈碱性,这使其能够抵抗空气中“酸性气体”的侵蚀,其纸内纤维才不易发生化学变化,纸也不易出现颜色变黄、强度下降等情况,所以宣纸的耐久性远超普通纸。
⑦宣纸有变形性,能够随自然环境的变化适当伸长或收缩。它不怕折揉,可以重新装裱,即使折揉很多次,一经装裱便能整洁如新。
(选文有改动)
12.本文说明对象是什么?作者分别是从哪几方面对它进行介绍的?(4分)
13.宣纸有哪些特性?请结合宣纸的特性,说说名家字画会选择用宣纸的原因(5分)。
14.仔细阅读原文,说一说画线句的表达效果(3分)。
12、宣纸(1分),作者分别是从宣纸的原产地(得名)、制作方法、特性三个方面对它进行介绍的(3分)。
13、宣纸有润墨性、耐久性和变形性的特点(2分)。名家字画之所以选择用宣纸,其一是因为宣纸的润墨性,发涸后会使墨色随水分逐渐向周围扩散,能获得层次分明、色彩丰富的艺术妙味。其二是因为可以持久保存。其三是因为宣纸有变形性,不怕折揉,即使折揉很多次,一经装裱便能整洁如新。(3分)
14、这句话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宣纸的寿命与普通纸和新闻纸的寿命作比较,具体而直观地突出了宣纸寿命之长。(3分)
猪其实很聪明(16分)
日常生活中,动物总被借用来形容人的行为:像狐狸一样机灵,像黄鼠狼一样狡猾,像狗一样忠实。如果提到猪的话,一定和笨拙、愚蠢分不开。而最近的一项关于动物行为的研究成果表明,猪或许比我们想象的要聪明许多。
镜子经常被用来测试自我认知能力和高等智慧,大部分婴儿在18-21个月后,可以意识到镜子里面的人是自己。除了人类以外,在过去通过了这项测试的动物包括大猩猩、海豚、大象以及喜鹊。在一项由英国剑桥大学布鲁姆教授发起的研究中,猪被分别放到镜子面前接受观察。在5个小时后,研究人员把一碗食物藏到木桶后面,只有通过镜子才可以看到这个碗。结果,8头猪中的7头通过镜子定位,绕过木桶,找到了藏着的碗,仅用了平均23秒的时间。其间,研究员在碗的周围摆放了电风扇,以防止猪通过嗅觉找到食物。而当研究员将11头事先没有看到过镜子的猪放到围栏中进行测试的时候,其中的9头都对镜子毫无头绪,都跑到镜子后面去寻找食物。
科学家认为,想要利用镜子提供的信息成功找到盛有食物的碗,每头猪必定是已经观察过了周围的环境,记住了标志物品以及自己的位置,才能在短时间内定位食物的位置。这项能力表明了猪拥有对环境的评估能力。其他的研究员同时发现,猪有惊人的记忆力。它们可以记住不同的食物储藏地,以及每个储藏室的大小。不仅如此,猪还擅长打探同伴,看谁知道食物藏在哪里,如果它们嗅出某头猪知道食物储藏地,它们会立即跟在那头猪的身后。而被尾随的猪也非常聪明,它会想办法把尾随者甩开,以独自享用食物。猪还是所有动物中学习认路最快的。它们还会耍马戏:从呼啦圈里面跳过去、敬礼和站立、原地旋转、发出类似人类语言的声音、打滚、开关笼子等。布里斯托大学的黑尔德教授说,因为它们的好记性,一旦它们学会了什么,就很难让它们再忘记那些东西。
一支由来自不同国家的生物学家组成的小组,于11月初发表了猪的基因组信息草稿。即使只是草草地看上两眼,就“可以发现猪的基因组和人的基因组有许多相同之处”,小组的领导人舒克教授说。在一亿年前,人类和猪的祖先发生分化,开始走不同的进化道路,但是这项研究显示,“许多(相同的基因组)部分都完整地保存下来了”,舒克教授说。他对猪和人的比较研究充满了兴趣,希望通过对比猪和人的生活习性,发现基因受到的影响。他说,猪的新陈代谢过程、心脏结构、牙齿排列都和人类的很类似,猪甚至有许多和人类相同的习惯。“我把猪看成人类生活形式的动物模型,”他说,“猪喜欢到处躺着,如果给它们喝的它们就会喝。如果给它们机会的话,它们甚至可能会抽烟和看电视。”
8000年前,欧洲和亚洲开始出现家猪。猪喜欢在垃圾堆呆着,让养家猪成为一件容易的事情。“野猪很难猎取,但是如果你把垃圾放在外面,很多野猪就自己从丛林里面跑出来了,”舒克教授说,“过了一段时间,人们发觉,我们不用猎取它们。我们只要在自己的垃圾堆边上放一圈栅栏就可以了。”到如今,猪是许多民族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即使在被家养数千年后,猪仍然保存了祖先的智慧。圣安德鲁大学的伯恩教授把猪的智慧归因为它们祖先在进化中经历的压力——社交生活和寻找食物。类似的压力让人类所属的灵长类动物变得更加聪明。野猪长期生存在社会群体中,必须互相照顾,并共同抵抗侵略者。同时它们必须在艰难的条件下寻觅食物,这要求它们有和猴子类似的灵活性。
科学家们表示,他们希望通过这次对猪的研究,让人们改善对猪的看法,认识到猪是同样有智慧的生物,而不仅仅是我们食物的制造器而已。他们希望人们可以由此
⒕猪的聪明有哪些具体表现?请你提取文中的信息分条回答(6分)。
⒖猪之所以比一般的动物聪明,其根本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的语句回答(2分)。
⒗文题 “猪其实很聪明” 中的“其实”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4分)
⒘读了本文后,你对猪一定有了新的认识,请你根据自己的认识,在文末的横线上填入一个合适的句子,给人类一条合理的建议(4分)。
⒕①猪拥有对环境的评估能力;②猪有惊人的记忆力;③擅长打探同伴;④会想办法把尾随者甩开,以独自享用食物;⑤是所有动物中学习认路最快的;⑥还会耍马戏
⒖猪的基因组和人的基因组有许多相同之处。
⒗“其实”是“实际上”的意思,有强调的作用,它强调了我们之前的惯常看法即“提到猪,一定和笨拙、愚蠢分不开”的看法是错误的,有对比的作用,如果去掉,则不能产生这种效果。
⒘如:改善猪的生活和居住环境。(建议合理即可)
动物的眼睛(13分)
欧阳军
①夏天傍晚,一只蚊子悄然进屋,围绕着屋里的人们伺机下口。在它的眼中,前方是充满__的晚餐,后方则是自己振动的双翅,这两个景物同时出现在它的视野里——这让我们感到惊异,因为当我们注意前方的时候无法看到自己的后背——但蚊子可以做到。
②我们都知道,有些昆虫有一类特殊的眼睛被称为“复眼”,顾名思义,就是由许多小眼睛组成的,这些小眼睛独自感光成像,使得各个方向的物体都可以在视网膜上成像,这种眼睛可以获得超大的视野和清晰的图像,比我们使用的广角照相机更加厉害。
③蜻蜓的复眼是由许多“眼睛”简单地并列在一起工作,每只“眼”单独成像,但是它们只需要把图像的一部分传给大脑即可,而不用将看到的所有信息都交给大脑处理,这样蜻蜓有限的大脑就能迅速处理环境中瞬息万变的信息。因此蜻蜓具有极强的机动能力,在高速运动时,能敏锐地捕捉到同样高速运动的猎物,被称作昆虫中的“战斗机”。
④蝴蝶在花间穿梭,我们可以看见它美丽的外形和鲜艳的色彩。可是反过来,蝴蝶眼里看到的人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⑤当蝴蝶看到你的脑袋,它会认为是一个可以休息的地方。你的头发就像一捆绳子,每一根绳子都粗粗的,足以让它停得住脚。但如果蝴蝶不飞,或者人不动,那么蝴蝶就什么也看不见。因为动物所看见的主要是物体的动作。
⑥一只蛤蟆一动不动地呆在草地上。一只苍蝇飞了过来,等苍蝇飞近时,蛤蟆突然发起攻击,射出它的舌头攫住苍蝇送进自己嘴里,接着它又一动不动地呆着,看上去好像什么也没发生过似的。对一只蛤蟆来说,花园就是一张灰色的屏幕,只有这张屏幕上的东西轻轻晃动的时候,蛤蟆才看得见。当蛤蟆跳跃的时候,它自身的运动让它看到了周围的景象,当它停下来的时候,所有的东西又会变成一片空白。
⑦动物的眼睛与它们的需要和环境相适应。
⑧狐狸的瞳孔是上下长、左右窄。因为它更需要看清它上方和下方的东西,比如树丛里的一只鸟,草地里的一只鸡。
⑨马的瞳孔是左右宽、上下扁,像一个平放着的纺锤体。由于马大多生活在开阔的草原上,这种左右宽上下扁的瞳孔能够帮助它们老远就能看见两边的敌人。
⑩猫的眼睛一日三变。在白天强烈的阳光照射下,它的瞳孔可以缩得很小,像线那样;在黄昏中等强度照射下,瞳孔又会变成枣核般形状;在晚间昏暗的条件下开放得像满月那样圆。
(选自《知识窗》,有改动)
11.文章第1段从日常生活谈起,你认为作者目的何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文章第2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仔细阅读原文,说说蝴蝶和蛤蟆“看世界”的共同特点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猫的瞳孔晚间变得很圆是为了适应什么样的需要和环境?请仿照文中画线句的句式回答这一问题。(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①借助于日常生活事例,引发读者阅读兴趣。②自然引出下文或本文的说明对象——动物的眼睛。③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动物眼睛与人眼不同,提高文章的可读性。(答 1点得1分,答出两点得3分)
12.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1分),客观而具体地说明了昆虫的复眼可以获得的视野之大,图像之清晰,超过我们使用的广角照相机(2分)。
13.都是通过自身的运动或周围物体的运动来看世界的。(两者缺一不可)
14.由于猫主要活动在__的夜晚,这种开放得很圆的瞳孔可以帮助它们很远就能看清__中的老鼠。(句式必须相同)
奥运飞人的追风战靴
王 芳
1960年罗马奥运会上,埃塞俄比亚运动员阿贝贝•比基拉光着脚夺得了马拉松冠军,创造了奥运田径史上的奇迹,成为奥运历史上最著名的赤脚大仙。今天,奥运会赛场上再也难觅赤脚大仙们的踪影,高科技跑鞋成为运动员们的必备武器。
高科技跑鞋是利用高科技结合人体运动力学原理研究出来的新一代跑鞋。它们采用各种特殊的材料,重量轻,避震效果好。同时,它们附着力强,易于运动员控制身体,保持正确姿势,避免滑倒。此外,它们还具有回输功能,利用鞋跟中央位置的气垫吸震并同时吸收能量产生反弹力,使运动员轻松省力。穿上它们,运动员如虎添翼,佳绩连连。
早在1991年东京田径世锦赛上,美国运动员刘易斯以9秒86的成绩打破当时的百米世界纪录,他脚上的跑鞋轰动了全世界:那双鞋只有115克!它采用轻盈而坚固的陶瓷作为鞋钉材料,陶瓷耐磨并且钉子附近无需任何附粘物,这使鞋的重量得以减轻20克。
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美国百米女飞人玛丽安•琼斯的“水晶鞋”一露面,就吸引了全世界运动员的目光。这双跑鞋是科研人员花费了3年时间研究的成果,它由极其特殊的透明塑料制成,像是一件来自童话世界的艺术品。它总重量只有99克,是有史以来最轻的运动鞋设计前,设计师们特意拍下琼斯比赛的英姿——在到达终点线前琼斯的脚后跟从不着地。针对琼斯的这一技术特征,设计师大胆启用了无后跟设计,“水晶鞋”穿到琼斯的脚上可谓天衣无缝,鞋子几乎成为琼斯双脚的一部分。
2004 年雅典奥运会上,一道红色闪电震惊世界,年轻的中国选手刘翔在男子110米栏决赛中跑出12秒91的惊人成绩。刘翔也有着自己的秘密武器——“红色魔鞋”。这双鞋用皮革制成,鞋帮采用了特殊的穿孔设计,足尖处运用了锁定系统。在它绚丽的鞋底里面更是藏着许多高科技秘密:鞋底柔韧的尼龙承拖盘、链接式前掌为运动中的转动提供保护;5根可拆卸式鞋钉,提供更强的抓地力……这双鞋使刘翔的技能得到了最好的发挥。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又有谁脚蹬新的追风战靴挑战人类的运动极限呢?我们将拭目以待。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21.本文以“奥运飞人的追风战靴”为标题,有什么作用?(3分)
22.利用高科技结合人体运动力学原理研究出来的跑鞋有哪些特点?(2分)
23.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一种说明方法?请结合文意分析其作用。(3分)
24.阅读下面材料,结合上文,写出你的探究结果。(2分)
材料一 1994年,俄罗斯撑杆跳高选手布勃卡在玻璃纤维、合成树脂及超柔软、超强度纤维等材料制成的高科技撑杆的帮助下,将世界记录提高到6.14米。这相当于跳过了一只长颈鹿。
材料二 2000年,奥运会的游泳赛场上,澳大利亚“飞鱼”索普身着一身联体的、模拟鲨鱼皮肤的高科技泳衣,劈波斩浪,一人卷走3枚金牌和2枚银牌。
[b3edab4d2a1861cc.jpg]
苏州,最后的园林
1979年夏天我第一次来到苏州,那时候苏州看起来很旧,千年历史的城市给人的印象当然是旧的。我去了几乎所有开放的园林,这些园林过去并不是公园,而是别人的家。这种变化给后来搞建筑的一个错误印象,以为园林只是一种国家风景区的概念。园林其实就是中国人一生梦想中的家。
我记得那时候园林里面游客很少,很幽静,门面混迹于寻常巷陌。有些去处,不经别人指点,还看不出来,很不起眼的一道门,偶然闯入,发现里面居然“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苏州城里那些寻常百姓家里,也藏着大大小小的园林,哪怕就是一盆假山,一笼修竹。那些伟大的园林是在苏州的文化气氛和日常生活习俗里生长出来的,而不是为附庸风雅进行移植的结果。现在旅游团队成天在几个景点对着那些茂林修竹奇石假山指指点点,任何一个缝都要说出点文化意思来,倒使苏州园林看起来更像与日常生活无关的所谓“园林艺术”展览了。
苏州,这是最后的园林。一个园林要当得起园林这个祢号,就像贵族一样,要三百年。一块奇石或者一只水缸的位置,在百年间调整多次,直到园子主人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再到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直看到顺眼,这或许要用园主人的一生,甚至几代。他们信任自然,崇尚自然,追求自然与人工的浑然天成,这也是园林的最高境界。在中国,园林是一种居住样式。俗语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中国式的天堂是在大地和人间。苏州园林是一个可以安心的地方。它是中国古代思想和生活经验、工艺传统、经济能力的完美结合,“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不是随便说的,它说的就是昔日中国的生活理想。园林就是这种理想的最高体现之一,它既暗示了中国哲学最深奥的部分,可以修身养性,同时它又是一个让人可以“过日子”的地方。可以修身养性,就是所谓的“安心”,这是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最根本的区别。西方建筑也许更讲实用,心是无所谓的,令人提心吊胆的摩天大楼在美国那么流行,足见在栖居方式上,修身养性、安心这些“空灵”的追求,对实用主义的西方来说,完全是匪夷所思的。
苏州园林体现的是所谓“诗意的栖居”。“诗意”不只是小桥流水,也不只是茂林修竹、奇石假山、画栋雕梁……这些所谓借景的艺术,而是体现着存在的根本意义,是关系到人要活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上——这个必须要搞清楚的认识。高速公路、水泥楼房、玻璃钢筋塑料汽油固然不错,可以加快我们的生活速度,但在加速改造之后的这一切的尽头是什么,是新的失眠纪录,还是苏州园林?是沙尘暴和污水池,还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现代人被现代化的过程所迷惑,中国铺天盖地的“马塞克帝国”已经使“苏州园林”成为我们最后的文化遗址之一。哦,看哪,中国人,你们曾经有那样美轮美奂的建筑,你们本来是指望在那样的地方安你们的心的。昆明最近有个热闹的争论,就是因为很多小区的楼盘都盖成西式,取西方名字,有文章的题目叫做:这是哪国的昆明。可想见当代中国人在文化上的自卑已经到了什么程度,中国人真的连如何住在大地上都不会了么?我在这个意义上说“苏州园林”是我们民族的文化圣殿,确实像希腊的那些神庙,是有悲剧意味的。
30年前我在苏州最喜欢的是网师园。那园林就像已经达到最高境界的散文。理趣、禅意,石头、书法、匾额,荷花、修竹、暗香,屋宇、亭台、水榭,看起来似乎都已经是造化之功,浑然一体,本来就在那里。我的心慢慢安静下来,像无家可归的旅游者那样想入非非,我的家在这里面就好了。
(节选自《祭坛上的苏州》,作者于坚,标题为编者所加)
15.作者认为“园林其实就是中国人一生梦想中的家”。请联系全文,简要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分)
16.下面对文中关于苏州园林特点的理解,哪一项不恰当?(2分)
A.它是在苏州的文化气氛和日常生活习俗里生长出来的,体现了真正的本土特征。
B.它是几百年来人们崇尚自然、追求自然,使之达到最高境界的中国式理想的产物。
C.它可以“安心”,是中国古代思想和生活经验、工艺传统、经济能力的完美结合。
D.中国铺天盖地的“马塞克帝国”已经使“苏州园林”成为我们最后的文化遗址之一。
17.作者不厌其烦地写园主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变化过程,有什么用意?(2分)
18.写苏州园林为什么要提及西方的建筑?作者认为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最根本的区别是什么?(2分)
19.结合全文,细细品味文中画线的句子,说说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样结尾有什么好处?(2分)
20.作者认为,把苏州园林说成是“我们民族的文化圣殿”,这是“有悲剧意味的”。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2分)
[a641ebd42972e09c.jpg]
[fc95e68f9f3087ce.jpg]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