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聚氰胺身世调查(14分)
①一种具有广泛用途的化工原料——三聚氰胺突然掀起轩然大波。
②从营养学上说,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的化学合成的或天然的物质。而从三聚氰胺的理化性质看,它一条都不沾边。三聚氰胺不能增味、保鲜、防腐,也不是天然色素、食用香精,更不能强化营养——它没有任何理由出现在食品中,它根本就不是食品添加剂。而如今,三聚氰胺赫然出现在多种奶粉甚至液态奶里。
摇身变成“蛋白精”
③在生活中,三聚氰胺是个多面手。仔细看看家里,墙壁上的装饰板材、平板电视的外壳涂层、厨房里艳丽的塑料碗碟、卫生间里的衣物清洗剂,甚至你口袋里的钞票,都有它的身影。此外,它还被用来制作胶水和阻燃剂,甚至制造化肥。
④做父母的常抱怨养不起孩子,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婴儿奶粉价格高昂。不同于一般奶粉,婴儿配方奶粉的生产工艺更为繁琐复杂,不但要将全牛乳的蛋白质降低到接近母乳,以减少渗透压和肾脏排泄负荷,还需用植物蛋白代替牛乳中的饱和脂肪酸,以提供( )的脂肪酸。此外,还需要添加婴儿生长发育所需的微量元素和多种维生素等。
⑤可眼下的现实是,一些奶粉、液态奶中出现了三聚氰胺。它不是身体发育的必需物质,又不是食品添加剂,为何会出现在其中呢?一切还要从检测食品蛋白质含量的国标规定方法——凯氏定氮法说起。
⑥蛋白质中含有碳、氢、氧、氮、硫等元素。其中,氮元素极为特别:氮在绝大多数蛋白质中含量相当接近,一般为15%~17%,平均值为16%左右。因此,丹麦化学家约翰•凯达尔很巧妙地想到,既然氮元素含量稳定,只要准确测量出氮的含量,便能推算出其蛋白质含量。发表于1883年的此方法,无疑为蛋白质的检测做出了巨大贡献。而凯氏定氮法亦有不足之处。最大的问题在于这种方法只能检测氮含量,并不能鉴定蛋白质真伪。不难想象,只要加入含氮量高的物质,就可以骗过凯氏定氮法,轻松获得“高蛋白含量”的称号。
⑦以三聚氰胺为例,其分子式由3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和6个氮原子组成,氮含量高达66.7%。而牛乳蛋白氮含量只有15.7%,大豆蛋白氮含量也仅有16%。毋庸置疑,在氮含量比较上,三聚氰胺胜出。难怪,有人把三聚氰胺称做“蛋白精”。
肾结石“肇事者”
⑧三聚氰胺具有轻微的生物学毒性。早在1945年,美国纽约里德勒实验室两位毒理学专家便发表论文指出,长期给大鼠、兔和狗喂食大剂量三聚氰胺后,会造成其生殖、泌尿系统的损害,以及膀胱、肾部结石,并可以进一步诱发膀胱癌。
⑨据推测,由于三聚氰胺在体内不能被代谢,得经过肾脏排出。富集在肾脏肾小管中的三聚氰胺浓度升高,便引起自身或其他易致结晶的物质析出,从而刺激肾小管及尿路的上皮细胞,引起结晶尿,导致婴儿尿液颜色改变,出现尿液混浊甚至白色深沉。
⑩婴儿的肾脏极为娇嫩。结石会像“拦路虎”一样,部分阻挡尿液的顺畅排出,因此肾脏可能会被“憋大”——肾盂肾盏病理性扩张,出现肾盂积水。如果不能清除结晶或结石这一梗阻因素,会引起肾小管堵塞、尿液淤滞,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从而置宝宝于危险境地。
18、第②段中第一句使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19、第④段中括号应应选填哪个词?( )(1分)
A.必须 B.一定 C.必需 D.等量
20、凯氏定氮法的不足之处是什么?(1分)
21、第⑦段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3分)
22、三聚氰胺是如何导致肾结石的?(2分)
23、不法分子是利用什么地方的漏洞来向牛奶中添加三聚氰胺的?这对你有何启示?(4分)
18、下定义 作用:①明确什么是“食品添加剂”;②为下文说明“三聚氰胺”不是食品添加剂作铺垫。
19、C
20、只能检测氮含量,并不能鉴定蛋白质真伪。
21、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22、三聚氰胺在体内不能被代谢,得经过肾脏排出。富集在肾脏肾小管中的三聚氰胺浓度升高,便引起自身或其他易致结晶的物质析出。
23、犯罪分子利用了检测食品蛋白质含量的国标规定方法中的漏洞。启示:①科学上,完善食品蛋白质检测手段,既能检测蛋白质含量高低,又能鉴别蛋白质真伪。②道德上,提高全民道德素质,强化食品安全意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海底地震仪,何以倾听地球心跳 / 陈瑜
①2012年2月13日,我国第28次南极科学考察队成功回收布放在南极普里兹湾的海底地震仪。此次回收的海底地震仪是科考队两个月前在雪龙船由中山站前往长城站途中布放的,这是我国首次在南极周边海域投放海底地震仪。
②海底地震仪相当于在海底建了个临时地震台站。海底地震仪由地震计、记录仪和释放器三部分组成。其中地震计负责将接收到的地震波转化为电子信号,记录仪对电子信号进行采集和存储。科研人员通过释放器将海底地震仪回收后,可从记录仪中读取相关数据。这套海底地震仪共记录了近两个月的南极大陆及其周边海域地震情况。数据初步分析表明,该仪器在海底工作正常,共采集记录约6.98GB的数据。
③我国现阶段对南极的调查主要集中在高空大气物理、冰川与气候、生物技术与海洋生物资源等科学领域。虽然地球物理调查手段是获知南极冰盖下地质状况和资源分布的最有效途径,但是南极特有的低温、复杂地质环境使我国还缺少开展地球物理调查的技术手段和装备。
④在南极周边海域投放海底地震仪,有助于了解南极海域深部地质结构特征及其构造演化。地震发生时产生的地震波在地球内部圈层传递过程中,穿越不同深度和不同种类的岩石时产生了细微的差异,利用对仪器接收到地震波信号的频谱和速度分析可以揭示出地球内部不同圈层岩石的性质和分布,为研究南极大陆的形成演化及其动力机制提供依据,丰富了全球大陆地质构造演化研究中的南极区域资料。
⑤由于目前我国南极科考的周期是每年一次,头一年投放设备,得等来年才能回收,(A.)必须保持设备运行所需要的粮食——电源。因此,低功耗意味着设备将在海底保留的时间更长,记录的资料更多。此外,由于南极海水温度偏低,电子设备无法像正常环境下一样工作,需要对设备做一些特殊的耐低温处理,以适应极端低温环境。海底地震仪布放于海底,需要具有极高的抗压能力,而且,成年累月的处于海底要求它具有极强的抗腐蚀能力等等。(B.)为配合本次调查,项目组专门委托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对设备进行了量身定做。
⑥地震是一种灾害现象,但也是了解地球内部结构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已在南极中山站建立了地震观测台站。按照设想,未来将在南极大陆从中山站到昆仑站的途中建立多个流动地震观测台站,向海域布设4至6台海底地震仪,搭建一条雪域高原向深海平原的延伸线,(C.)对地球内部数十甚至上百公里深度以内的地壳和上地幔内部结构进行内脏透视。(来源:中国科技网 )
15.通览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全文的行文思路。(3分)
16.文中划波浪线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选取其中一句分析其作用。(3分)
17.划线句子中“极高的”、“极强的”能否去掉,请作简要说明。(2分)
18.仔细阅读全文,说说我国南极科考队为何要在南极海域投放海底地震仪。(4分)
15.科考队成功回收海底地震仪——海底地震仪组成部分——为什么布放海底地震仪——海底地震仪设计要求——未来布放更多海底地震仪
16.打比方。如A句,把必须保持海底地震仪运行所需要的电源比作粮食,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电源的重要。
17.不能去掉。因为这两个词准确地说明了海底地震仪的工作环境是极端低温环境,它对海底地震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对设备做一些特殊的耐低温处理。
18. 我国现阶段对南极的调查领域比较狭窄,南极特有的低温、复杂地质环境使我国还缺少开展地球物理调查的技术手段和装备。在南极周边海域投放海底地震仪,有助于了解南极海域深部地质结构特征及其构造演化。
(19分)
绿色电脑
(1)碳排放给全球带来的危机,早已拨动了人们忧患意识的神经,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成为拯救地球、延续文明的热门话题。从节水节电到购买环保产品,低碳消费已经成为很多人身体力行的事情。而随着绿色环保概念日渐深入人心,电脑厂商也开始推出节能、低辐射、易回收的绿色电脑。
(2)在日常生活中,电脑作为现代人不可或缺的伴侣,每天所消耗的能源和释放的热量往往被忽略。而事实上,有报告曾经指出,电脑在所有IT设备产生的碳排放中占的比例最大,一台电脑每年可制造约0.1吨的二氧化碳。在能源日趋紧张的今天,IT设备所消耗的巨大能源不能不让人关注。更重要的是,电脑等IT产品正在快速普及,它们的节能问题注定将引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电脑单纯注重性能提高已不符合时代要求。目前,从硬件厂商到普通用户,都更倾向于健康绿色节能型的产品,它既可降低生产和使用成本,又响应了环保理念的号召。
(3)所谓绿色电脑,就是一种安全、节能型电脑。绿色只是一种环保称谓,其实质是将耗电量、原材料的损耗以及对健康和环境的危害力争减少到最低限度。绿色电脑的概念一经提出,就受到了全社会的一致认可,也承载着人们对于未来的美好憧憬。
(4)2010年1月,索尼在国际消费电子展会上首次展出了具有环保理念的VAIOW系列电脑。VAIOW系列电脑秉承了绿色的概念和严格的认证制度。在此基础上,为了更为积极地减缓地球变暖,索尼公司还提出了“节能”、“循环利用”和“创造新材料、新能源”这三大解决方案,并逐步落实到产品设计、生产和销售的各个环节。
(5)WAIOW系列电脑的机盖以及掌托中大约有20%的材料由废弃回收的DVD/CD光盘中的塑料再生而成,外包装也摒弃了传统纸箱包装,使用回收材料做成的环保便携包。此外,该系列电脑还采用电子版本代替部分纸质的说明书,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纸张的使用。
(6)VAIOW系列电脑所倡导的不仅仅是一种口号或概念,而是希望“低碳”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一种自然而然地去节约身边各种资源的习惯。
(7)作为全球最大的个人电脑厂商,惠普在绿色环保领域一直处于领先水平,特别是创新性地提出了“绿色科技生态圈”的概念。惠普全球市场高级副总裁表示:“我们每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通过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惠普致力于提高人们对全球最紧迫的环境需求的认识,同时坚持提供绿色环保的电脑产品,帮助客户更加轻松地实现环保运营。”
(8)在电脑的环保性能方面,用户主要关注的是能耗和噪音问题,而厂家更应该关注电脑耗材方面的环保。在电脑生命终结时,应该返厂再利用或者统一回收,而不是将其倾倒在垃圾场。合理地处理废旧电脑不仅有利于环境保护,并且有可能带来新的产品机会。
(9)事实上,不只是电脑厂商,整个IT业界比过去都更加注重绿色节能。2010年,绿色IT、绿色数据中心的概念逐步向深度发展,虚拟化、云计算技术的推行,更是绿色节能的最直接体现。热爱环境,低碳生活,永远不应满足,也永远不会过时。
(《科技博览》2012年1-2月)
5.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标题“绿色电脑”中“绿色”一词的含义。(4分)
6.作者认为,在电脑的环保性能方面,用户和厂家关注的焦点各是什么?(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2分)
7. 请指出第(2)段画横线句子所使用的两种说明方法,并简述其作用。 (4分)
8.第(5)段中加点词语“大约”能否去掉,为什么?(4分)
9.根据下面提供的三则材料,结合全文,谈谈你对选文最后一段内容的理解。(5分)
材料一:目前全球每年服务器所消耗的电力费用大概为290亿美元,根据测算,2011年我国IT产品的总耗电在300亿~500亿千瓦时之间,几乎是三峡电站一年的发电总量。
材料二:如果大家打算在家中部署两台计算机设备,那么虚拟化技术比起购置新机器能够大幅度节约成本。
材料三:前谷歌中国区总裁李开复在2011年表示,云计算可将硬件成本降低40倍,他举例说,谷歌如果不采用云计算,每年购买设备的资金将高达640亿美元,而采用云计算后仅需要16亿美元的成本。
5.(4分)安全、节能,能将耗电量、原材料的损耗以及对健康和环境的危害力争减少到最低限度。(答出“节能、低辐射、易回收”得3分)
6.(2分)用户主要关注的是能耗和噪音问题,而厂家更应该关注电脑耗材方面的环保。
7.(4分)运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准确突出说明了电脑所消耗的能源和释放的热量是巨大的,应引起高度关注。
(共4分,说明方法各占1分,作用占2分)
8.(4分)不能删去。“大约”一词表示猜测与估计,如果删去就变成了一种肯定的说法,这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大约”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共4分,意思答到即可)
9.(5分)目前,IT设备所消耗的能源巨大,虚拟化技术和云计算的推行,将会进一步降
低耗电量、减低原材料的损耗以及减少对健康和环境的危害,这势必将满足人类保护环境,
低碳生活的美好愿望。 (共5分,能根据材料,结合全文谈理解,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祸从天降,谁为真凶(15分)陈祺
①2010年8月7日,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甘肃省舟曲县,昔日秀美的山中小城顿时满目疮痍,许多同胞不幸罹难。罪魁祸首,就是泥石流。那么,泥石流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呢?
②泥石流是暴雨、洪水将含有沙石且松软的土质山体经饱和稀释后形成的洪流。相对于普通洪水,泥石流含有大量泥沙石等固体碎屑物,最高体积含量可达80%,因而具有更大的破坏力。它往往发生在山区等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
③舟曲县城所在的白龙江地区地势起伏较大,山谷地势高差达1000-2000米,而且舟曲正好处于两山之间的峡谷地带,这给泥石流汇集和流动形成了天然的地理条件。舟曲位于龙门山地震活动带北缘,又临近天水地震活动带。由于历史上的几次大地震,舟曲附近的地质构造岩性松软、破碎,风化程度严重,堆积物很多。此外,灾害发生之前持续的干旱造成附近山体干缩,加大了岩石间、山体间的缝隙,使原本已十分松散的岩体、山体互相之间更加没有黏性。
④这些地质条件给舟曲埋下了安全隐患,但如果没有力量去推动这些松散物质的话,泥石流依然不会发生。暴雨就是推动泥石流的“手”。
⑤处于黄土高坡上的舟曲县原本是一个干旱的地区,多年的平均年降水量不到200毫米。有历史记载的暴雨近百年来只发生过2次,分别是1973年7月12日的57.2毫米暴雨和1994年8月8日的63.3毫米暴雨。舟曲泥石流暴发当晚,该地区在短短40分钟内突降97毫米的大暴雨。大量的水浸透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使其稳定性降低。饱含水分的固体堆积物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形成了泥石流。作为生命之源的水成了这场灾难的导火索和帮凶。
⑥如果说强降雨是“导火索”的话,山体风化、水土流失则是“火药”,而人类活动担当了“催化剂”的角色。
⑦20世纪50年代,舟曲县森林覆盖面大,生态环境平衡,有“陇上江南”之称。然而之后的半个多世纪,舟曲的森林覆盖率从67%锐减到20%。森林的过度砍伐导致舟曲水土流失严重,山体风化,土地裸露,一旦遇到狂风暴雨,泥石流就容易形成并沿着山谷倾泻而下。另外,近10年来,舟曲县获批的大小水电站有55座。修建水电站要炸山辟地,会令岩体变得松动,植被遭到破坏,制造了大量的松散物质。更有甚者,舟曲矿产资源丰富,开矿遗留的废弃土石处理不当,使松散碎屑物质量大增。这样,在自然状态下需数十、数百乃至上千年才能聚集起来的松散碎屑物质量,现在几年内便达到了。桶里装满了“火药”,自然一点就炸。
⑧由此可见,舟曲泥石流的形成不完全是因为天灾,人为因素也促进了泥石流的发生发展,扩大了它的规模,加重了危害程度。在经济发展中应该重视环保,只有真正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才能避免悲剧重演。
(选自《中学科技》2010年10期,有改动)
11、本文的说明中心是什么?请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2分)
12、泥石流形成需要三方面因素,请仔细阅读原文,加以概括。(3分)
(1)
(2)
(3)
13、请从说明方法的角度分析第⑥段中划线句的表达效果。(3分)
14、第⑧段“由此可见,舟曲泥石流的形成不完全是因为天灾”一句中,加点的“不完全”一词能否删掉?为什么?(3分)
15、为了避免悲剧重演,结合你所掌握的知识对泥石流易发生山区的居民提出两条预防泥石流的建议。(4分)
11、那么,泥石流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呢?
12、(1)地质条件;(2)暴雨或强降雨;(3)人类活动或人为因素。
13、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强降雨比作泥石流发生的“导火索”,将山体风化、水土流失比作“火药”,而将人类活动比作“催化剂”,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强降雨、山体风化、水土流失以及人类活动等在泥石流发生中所产生的巨大推动作用。
14、“不完全”是“不全部都是”的意思,表明天灾是舟曲泥石流的形成的主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如果去掉,则表明天灾成了唯一因素,这与事实不相符合,所以,“不完全”一词的使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5、略。评分:共3分。建议合理即可。
与植物相处
李汉荣
①人们养猫、养狗、养鸟,养一些可爱温驯的动物,动机之一恐怕就是想适度地拉开与“同类”的距离,而在与“异类”的相处中感受一种无忧的情趣。与这些动物相处,人可以回复到一种简单的心境,不必戒备和算计,也不必那么多的礼节,更不用点头哈腰献媚讨好。这一切都免了,动物不欣赏人类的文化,你只要喜欢它,它就给你回报:猫就偎在你的怀里,狗就向你撒娇,鸟就向你唱歌。在简单、纯洁的动物面前,人也变得简单、纯洁了,人就有了从容、宁静、无邪的心境,领略生命与生命交流的喜悦。
②但是人能与之相处的动物的种类还是太少了,宠物是人精心选择和驯化了的。人不能和狼相处,麻雀好像压根儿不想与人类建立什么亲近的关系,它们只喜欢给人类制造一些小麻烦。人更无法考虑与虎、豹子等凶猛的动物相处,只能在动物园里隔着铁栅远远地欣赏它们的英姿。这样,我们就格外思念大自然中的植物了。于是我来到植物们面前,它们是我的老师和朋友。
③这泛绿的青草可是从白居易的诗里生长出来?蒙蒙细雨里,我几步就走进了唐朝,隐约间仿佛看见了李商隐、王维们的背影,青草绿了他们的诗,绿了古中国的记忆。我看见了车前草,还是在《诗经》里那么优美地摇曳着。狗尾巴草,那么天真地守在路边,谁家的狗丢了尾巴?遍地好看的狗尾巴,令千年万载的孩子们想找到那一定很好看的狗。三叶草,三片叶子指着三个方向,哪一个方向都通向蝴蝶的翅膀。趁我伏在泉边喝水的时候,野百合悄悄地开了,洁白的手在风里打着手势,似乎谢绝与我相握,它嫌我的手太粗糙,嫌我的气息太浑浊?太阳花开了,这么灿烂的笑,我看见太阳的颜色了,我比天文学家看得清楚,我不用到天上去看,太阳的亲生女儿全都告诉我了。
④茉莉、菊、栀子、玫瑰……轻轻地叫一声它们的名字,就感到灵魂里生出温柔、芬芳的气息。是的,许多植物的名字太美了,美得你不忍心大声呼叫它们。含着感情轻轻叫一声玉兰,那洁白如玉的花瓣会洒落你一身,你便感到这个春天的爱情又纯洁又慷慨。静静地守在昙花旁边,不要为天上的星月缭乱了视线,注视它吧,它漫长的一生里只有这一个灿烂的瞬间。竹子正直地生长着;芭蕉粗中有细,准确地捕捉了风的动静;仙人掌握着满把孤独,又用一手的刺拒绝轻薄的同情;一不留神,青藤就爬上了绝壁;野草莓想走遍夏天……
⑤有一小块自己的庄稼地多好啊!看一会儿书种一会儿庄稼,写一首诗侍弄一会儿花草。书里的思想抖落进泥土,会开出奇异的花;泥土的气息漫进诗,诗会有终年不散的充沛的春韵。看青翠挺拔的玉米怎样抱起自己心爱的娃娃,看聪明的辣椒怎样在寒冷的土里找到一把一把的火,看豆荚躺在小床上如何构思,看韭菜排列得那么整齐,像杜甫的五律……
⑥与植物呆在一起,人会变得诚实、善良、温柔并懂得知恩必报。世上没有虚伪的植物,没有邪恶的植物,没有懒惰的植物。植物开花不是为了炫耀自己,它是为自己开的,无意中把你的眼睛照亮了。植物终生都在工作,即使埋在土里,它也不会忘记自己的责任。你无意洒落一滴水,植物来年会回报你一朵花。没有谁告诉它生活的哲学,植物的哲学导师是深沉的土地。
6.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说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
7.结合语境,体会第④段“芭蕉粗中有细,准确地捕捉了风的动静”一句中“粗中有细”的意思和作用。
8.第④段划线句使用了省略号,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其作用。
9.第⑤段中“看一会儿书种一会儿庄稼,写一首诗侍弄一会儿花草”中的“侍弄”一词流露了“我”怎样的情感?
10.阅读全文,请回答植物“生活的哲学”的内涵有哪些?
11.通读全文,你读出了作者对人们怎样的期望?
[7e06b35c8b52ccfd.jpg]8.表示生长姿态各异的、可爱可敬的植物实在数不胜数,这里不一一列举了(1分),留给读者广阔的空间,使读者展开美好的联想和想象。(1分)
9.“侍弄”一词,流露出“我”对花草充满怜爱的情感。(1分)
10.(1)①与环境相谐相生(对人对物十分友善)②知恩必报(回报人们的欣赏,回报大地的养育,回报自然的恩赐)③保持心灵的自由,品格的独立(不趋炎,不媚俗)④奉献自己的美和生命。(每点1分,任答三点得3分)
11.希望人们简单纯洁地生活,希望人们懂得生活的意义,希望人们诚实、善良、温柔并懂得知恩必报,希望人们不忘记自己的责任,踏踏实实地工作。(任意答出三点即可)
月亮——地球的睾子。姐妹,还是女儿
中秋赏月,忽有友人相问:“月亮生于何年,来自何方?”在天文学上,这个问题称为“月球的起源”。其答案虽然至今尚付阙如,但是天文学家们却根据众多的天文观测事实,对月球的身份作了合乎逻辑的推测。总的说来,大致有三种可能:月球若不是地球的妻子,那便是地球的姐妹,或者是地球的女儿。
你看,月球的平均密度是每立方厘米3.34克,只相当于地球密度的五分之三,而且两者的化学成分又大不相同,因此情况很可能是这样:当46亿年以前,我们这个太阳系从一大团星云物质脱胎而出时,月球和地球分别处在相去甚远的不同部位,它们各由当地的不同物质所形成。另一方面,月球的平均密度又与小行星的乃至陨星的密度十分相近。所以,它原先很可能是一颗小行星,在它围绕太阳运行的过程中一度接近地球,并为后者的引力所俘获,而成为地球的卫星。 倘若情况果真如此,那么,将地球与月球比作邂逅相遇遂成天作之合的夫妻,岂不是再妙不过了吗?
但是,地球的直径只是月球直径的3.7倍,相去并不悬殊;况且,迄今为止人们所知的小行星无一例外都比月球小得多;所以,像地球这么一颗并不很大的行星,偏偏要俘获一个像月球这么大的小行星亦实非易事。于是,有一部分天文学家认为:在太阳系形成之际,地球和月球由同一块尘埃云凝聚而咸。它们的平均密度和化学成分之所以不同,乃是由于原始星云中的金属成分在行星形成之前已凝聚咸团。 如此看来,月亮岂不就是地球的妹妹?
最后一种推测更具有戏剧性:在40多亿年前太阳系形成之初,地球月球原为一体。当时地球处于高温熔融状态, 自转很快;天长日久,便从其赤道区飞出一大块物质,形成了月球。太平洋便是月球分裂出去的残迹。 你看,月亮岂不及成了地球的女儿?不过,这种理论却面临着许多难题,比方说,它有一个必然的推论,即月球的位置应该处在地球的赤道面上,而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现在,赞成这种学说的人已经比较少了。
可爱的月亮啊,你究竟是谁?你尽可以讳莫如深,人类却总有一天会掀开你的神秘面纱,把你的真相查个水落石出!
答:(AB.C )
31、文章为什么用“中秋赏月”开头?选出说法不合适的一项。( ) (2分)
A.、引出话题B.、说明“地球起源”这个科研课题提出的缘由
C.、使文章语言生动活泼D.、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32、如果把第一段中画线句的意思改为“月亮肯定是地球的女儿”,那么这句话中的三个关联词语要怎样改动?(2分)
33、第二段中两处用了“很可能”(文中已加线),如果去掉它们,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准确之处? (2分)
34、第三段中画线词语从哪方面起限制作用?(久时间B.方位C.程度D.范围) (2分)
迄今为止: 无一例外:
35、第三段说月亮是地球的妹妹,如果用科学的说法表述,在本段中是那一句? (2分)
36、第四段推测月球是从地球赤道区飞出去的一大块物质,主要有两个理由,从原文中找出来。(2分)
①
②
37、本文结尾段语言活泼、风趣、巧妙、含蓄,用一句朴素简洁的话,把这一段表达的意思直接说出来。(2分)
[397bb91301bf3e6c.jpg]
沙尘暴十袭京城
暮春时节,理应莺飞草长,风和日丽,却得知京城再遭风沙袭击。一则来自北京的消息是这样描述的:(25日)凌晨,一阵小雨夹着泥沙从天而降,泥浆附着在露天停放的车辆、嫩绿的树叶和草坪上,污迹斑斑。泥浆雨过后,大风呼呼,尘沙滚滚,整个北京城漫天昏黄……”这是北京第十次出现浮尘扬汐天气。
短短几个月里,类似的报道一再见诸报端,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十数年首的一则新闻所发出的“风沙紧逼北京城”的警报,那篇报道好像当时也很让大家警觉了一下,议论了一番.但是,渐渐地,这事便不再为公众关注了。
可以想见,北方各地居民在奋力与沙灾搏斗的同时,也一定会痛定思痛。与此同时,我更希望大家把视线南移。北方的“痛”决不只是北方才有的,它理应是大家共同的教训。北方沙灾固然与当地的地质水文特征不无关系,可是,长江水网地区同样难保无虞,因为沙灾在本质上与人对自然的“大不敬”相依相随,而同样的“大不敬”一直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似乎暂无荒漠化之忧的长江南北。其中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就是对水资源的恣意糟蹋和野蛮汲采。
有一个道理,理解它完全不需要高深的知识:缺水会加剧旱情,干旱会使植被受损,而土壤裸露的必然结果就是荒漠化。可以说,对缺水的严重程度估计不足、对水的消耗计划不周,客观上使北方土地荒漠化加剧。如今,类似问题正在长江南北重演。就在历来被称为“水网”的长江三角洲,人们不爱护奔流不息的江河,污染了地表水,就从地下找水喝。十几年光景,不少地方的地下水位急剧下降数十米之多,以致地面广泛沉降,建筑物倾斜、开裂,如此等等,正与北方荒漠化的前奏如出一辙。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很多人至今仍对水资源“大不敬”,无非是觉得守着长江,何忧之有?殊不知,黄河两岸也曾有绿阴蔽日的年代,沧海桑田、人沙进退只在庭步之间。
据悉,水利部初步决定今后几年内将在西部修建微型集雨工程1 700万处,用以解决或改善人畜饮水困难,增加灌溉和抗旱保苗补水面积。这个决定让人看到一种希望——集雨之类的节约水、利用水的办法,不但适用于西部,从某种意义上说更适用于东都。在雨水充沛之地集雨,产生的效益必定更为可观。去过悉尼奥运村的人一定会注意到,主运动场的顶部,特意安装了集雨设施,所集雨水足以浇灌场内草坪,既节水又省钱,可谓“双赢”。作为一个资源富国,其做法不无借鉴意义。在这方面,我们一向关注不多,研究不够,是该奋起直追了。
通过对沙尘暴与水、与植被之间关系的追踪,我们受到的触动应当是多方面的。比如,渐进的环境污染会带来人无立锥之地的恶果,计划不周的山水开发会给大地留下永难消失的伤疤,等等。在这些方面,警钟已经一敲再敲,但愿我们不要愚蠢行动在前,苦果难咽随后。事到如今,我们已经交不起如此昂贵的“学费”了!
(选自2000年4月27日《人民日报》)
22、文章开篇不直接写沙尘暴,却落笔于“莺飞草长,风和日丽”,这是为什么? (2
分)
23、北京第十次出现的浮尘扬沙天气是什么样子?(2分)
24、文中除了“第十次出现”以外还可以看出沙尘暴不止一次,请从文中找出。(2分)
25、那个“不需要高深的知识”就可以理解的道理是什么?(2分)
26、“类似问题正在长江南北重演”中的“类似问题”指的是什么?“在这方面,我们一向关注不多”中的“这”指代什么?(2分)
27、人类“对水资源‘不大敬’”的原因是什么?(2分)
28、为什么“集雨节水”的办法更适用于东部?(2分)
29、本文所采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有哪三种?(3分)
[520ff91ee565d05e.jpg]
智慧也可以移植
王金宝
①《聊斋志异》中有这样一段故事:读书人朱尔旦天生愚笨,学习成绩很糟,几次参加科考都未及第。后来,他结识了一位主管人间生死的陆判官,请求帮忙。陆判官施展法术,从死人身上选了一颗“慧心”,调换给了朱尔旦。从此朱尔旦变得非常聪明,读书过目不忘,下笔神思飞扬,不久就考中了举人。这个故事虽说是蒲松龄先生编造的,但现代科学不仅有可能用生物工程方法把知识“拷贝”到大脑里,使一个知识不多的人很快获得很高的常识,而且有可能将人的智慧从一个人的身上搬到另一个人身上,使后者拥有前者的记忆。
②早在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麦康纳尔就用涡虫做过记忆移植的实验。他用一束光去照射一群涡虫,同时用电流刺激它们。时间久了,这群涡虫就形成了一种条件反射,一看到光束,即使没有电流也会马上避开。麦康纳尔把这些涡虫碾成了浆液,用来喂没有训练过的涡虫。奇迹发生了,没有经过训练的涡虫看到光束也马上避开了。这个实验表明,动物的记忆可能存在于某种物质之中,因而可以从一个个体移植给另一个个体。
③1978年,联邦德国有位生物学家叫马田,他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来证实麦康纳尔的结论。马田选择了两只健康的蜜蜂,对其中的一只作专门训练,每天让它在一个固定的时刻从蜂房里飞到另一个蜂房去寻找一碗糖蜜。时间久了,这只蜜蜂就养成了每天在固定的时间作一次这种飞行的习惯。马田从被训练过的蜜蜂的神经组织里取出某些物质,移植到未训练过的蜜蜂的神经组织里。奇迹出现了,未训练过的蜜蜂的伤口长好后,居然像训练过的蜜蜂一样,每天到了固定时间,就毫不迟疑地飞到放着糖蜜的那个蜂房里去。
④马田的“换脑术”轰动了欧洲,那些持怀疑态度的人也不得不相信,记忆是完全可以移植的。
⑤美国的神经化学家瓦加尔,曾从大鼠的脑中分离出了3种记忆物质,它们是__恐惧素、嗓声忍受素、蓝绿色辨别素。把这3种物质中的一种注入大鼠的脑中,大鼠就能增加对某一方面的感受能力。荷兰化学家戴维德从大鼠脑中分离出另外一种记忆物质,把这种物质注射到大鼠的脑中,大鼠的记忆力就显著提高。
⑥到目前为止,从高等动物中分离出来的记忆物质还不很多。经分析发现,这些记忆物质都是由某种特殊的蛋白质组成,因为构成的形式不一样,性质也就大不一样。
⑦瓦加尔进一步预言:记忆也像动物的遗传那样,是通过一种密码来实现的,一切动物的记忆密码都相同。
⑧既然记忆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那么记忆蛋白能否应用于人类呢?为此比利时科学家进行了大胆的实验:他们用加压素喷洒一位因车祸昏迷不醒的青年的鼻子,一天后这位青年记起了一些车祸的情况,一星期后恢复了记忆。以后他们发现加压素不仅能恢复病人的记忆,而且能提高记忆力、识别力和注意力。
⑨记忆移植的研究正在逐步深入,一旦获得成功,《聊斋志异》中的神话将变成现实,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飞跃。假如有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即将离世,只要把他大脑中的记忆物质取出来,移植到一些年轻科学家的头脑里,他的工作就可以有人接替了。
(选自《中国科协报》)
14、开头一段的故事有什么作用?(2分)
15、将第②段分为两层,并说明划分的理由。(3分)
16、文中②—⑥段大致是按什么顺序来进行说明的?(2分)
17、从文中找出两个用词准确、严密的句子,在有关词语下面打上着重号。(2分)
18、文中用得最多的一种说明方法是 (1分)
19、全文的结构方式是 (1分)
20、文中是怎样说明“记忆移植的研究正在逐步深入”的?(2分)
21、全文说明的是移植“记忆”,可标题却是移植“智慧”,这个标题有问题吗?为什么?(3分)
[ba7f4a44f3b52d44.jpg]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9、第一段有什么作用?(2分)
10、这段文字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分)
11、早期恐龙出现时地球处于哪个发展阶段?(不超过10个字) (2分)
12、请用一句话给“泛大陆”下定义。(2分)
13、下列关于“板块构造”理论说法不当的一项是( ) (2分)
A.、整个地球是由板块构成的B.、板块与板块之间是相互缓慢运动的
C.、板块之间可以被拉开、挤压或抬升D.、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等
[4c14559cd7e5ba74.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