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时代来临
①2010年底,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等权威机构,包括北京语言大学等几所高等院校,联合发布“2010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微博、给力等榜上有名。经Google Trends被搜索频率统计,“微博”在地震、世博会之后排第三。
②微博正在改变我们生活,推动社会进步,它对中国社会诸领域的介入和渗透与日俱增,社会影响力日益巨大。微博如此深入人心,它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
③创造多功能虚拟聚合社区。比如新浪微博,只要你点击描述自己职业和兴趣的某一标签,就会链接到与此相关的微博群,结交到新的博友。它可以创造个人发展的各种机会,还可以与关注自己微博的粉丝进行交流。这种人际交流,偏重人们的情感、心灵、趣味、审美、爱好等方面的沟通,比起地域社区的交流,内容更加丰富精彩。它将建构起网络全新社区的时尚、礼仪、道德、情操等文化规范。当然,微博的网络聚合社区也不是纯虚拟的,是现实社会的一种网络化形态。
④对社会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手机微博的报道,已达到“秒互动”地步。它填补了网络终端无法覆盖的盲区,成为新闻报道的利器。它可在几秒钟内向用户报道事件实况,有时甚至不到1分钟用户就做出反馈,就像实况转播一样。任何人的每一条信息都能以广播形式通知其跟随者和其他所有用户。这种信息快速扩展方式,有点像细菌裂变式繁殖那样成几何级数增长。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2008年11月印度孟买__事件、2009年6月迈克尔·杰克逊死讯,都是由Twitter(微博客服务的网站)首发。连权威新闻机构CNN、BBC也不得不先后在Twitter上进行注册。可见,微博已抢占新闻报道的制高点。
⑤提供社会判断的思想参照系。人们在面临社会热点问题时,常常会参照当下微博网站的舆情倾向。据报道,目前87.3%的受调查人士表示,他们会通过微博了解公众对社会事件看法然后发表意见。微博群往往成为网络舆情的某种导向。微博群中涌现的意见领袖,就是无序网民舆情的有序集中体现。2010年74起与微博有关、影响较大的舆情案例中,有近一半存在意见领袖。他们代言广大微博发挥着巨大影响力。其评论可将某一事件舆论迅速推向高潮,甚至还可代表网民设置新的议程,改变舆论走向。微博群体正在担当起引导网络舆论的把关人角色。微博的导向作用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许多领导人先后开设微博,甚至各地公安部门纷纷开通官方微博,与网友进行互动交流。
⑥微博的崛起是中国改革开放、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微博发展如日中天。微博将使这个世界更加开放,更加文明,更加生机勃勃。(选文有删改)
20.结合全文,说说微博深入人心的原因。(4分)
21.请分析第④段画线句子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4分)
22.阅读第⑤段,说说加点词“常常”能删去吗?为什么?(4分)
23.请结合上下文,解释第⑤段“意见领袖”的意思。(3分)
24.“微博正在改变我们生活,推动社会进步”,除微博外,还有很多新科技产品正得到广泛运用,并且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请举一例加以说明。(4分)
20.(3分)答:(1)创造多功能虚拟聚合社区;(2)对社会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3)提供社会判断的思想参照系。21.(4分)答:画线句子使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充分有力地说明了微博对社会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答出说明方法1分,答出作用3分)22. (4分)不能,常常是通常、经常、一般、的意思,指人们在面临社会热点问题时,大多数情况下会参照当下微博网站的舆情倾向;如果删去,会让人误以为所有情况下都会这样做,与原意不相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23.(3分)答:“意见领袖”在文中是指在微博群体中,能有序集中体现无序网民的舆情,能将某一事件舆论迅速推向高潮,能改变舆论走向,并担当起引导网络舆论的把关人角色。24.(4分)答题示例:(1)手机的广泛使用,让通讯变得更加便捷,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2)电脑的普及,既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又提高了人们学习、工作的效率。(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抓捕”和“关押”二氧化碳(7分)
①尽管有一些研究人员认为全球并没有变暖,但是更多的科学研究和公众的日常感受,都确认了全球变暖是已经发生的事实。
②全球变暖带给人类的不仅仅是夏天炎热那么简单的后果,它可能引发更多的极端天气,比如冻雨、暴雪、干旱、暴雨、飓风等;全球变暖还会令冰川融化而导致海面上升,部分地势较低的沿海地区将被淹没。
③难道我们就任由天气变得越来越恶劣吗?不能!我们要联合起来遏制全球变暖,所要采取的主要措施是缉拿导致全球变暖的“元凶”——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原本是个“好同志”,它引发的“温室效应”也是个好东西。地球因“温室效应”才变得不太冷也不太热而适合人类居住。但是现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了,它才变得有些讨人厌。
④要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科学家提出了三种手段——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低碳替代能源和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技术。前两种手段已经应用较多,而第三种手段才刚刚起步。大约20年前,科学家才开始认真讨论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的可行性。近年来,一些可以操作的技术才逐步发展起来了,而进入实施阶段的项目还很少。
⑤捕集二氧化碳技术主要用在排放量大的工业生产中。工厂的燃料燃烧后的尾气中大部分还是无害的氮气,捕集二氧化碳的关键是想办法把尾气中少量的二氧化碳分离出来。
⑥光把二氧化碳捉起来还不行,还得找“牢房”把它们关起来。这些二氧化碳被判的是“无期徒刑”,人们希望它们永远不再泄漏出来,因此得找到坚固的牢房,理想的“关押”处是岩石和大海的深处。
⑦目前“抓捕”和“关押”二氧化碳的最大难题是成本过高,这导致相关技术难以推广。此外,二氧化碳的运输和封存也面临着泄漏的风险。只有降低成本并提高安全性,捕集和封存二氧化碳的相关技术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⑧只有为绝大部分工厂配套二氧化碳捕集和封存设施,并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推广节能技术和绿色能源,“高烧”的地球才可能逐步降温,越来越多的灾难阴影才可能远离人类。
22.为什么要“抓捕”和“关押”二氧化碳?(2分)
23.作者着重介绍“抓捕”和“关押”二氧化碳的三种手段中的 ;目前“抓捕”和“关押”二氧化碳的最大的难题是
和 。(3分)
24.选文语言生动形象,请摘录一句并加以分析。(2分)
22.因为二氧化碳的过量排放,会导致全球天气变暖。
23.二氧化碳的捕集和封存技术;成本过高,存在泄漏的危险。
24.示例一:“抓捕”和“关押”二氧化碳,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二氧化 碳的捕集和封存技术。
示例二:“缉拿导致全球变暖的‘元凶’--二氧化碳”,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应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示例三:“还得找‘牢房’把它们关起来”“这些二氧化碳被判的是‘无期徒刑’”,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人们希望永远将二氧化碳封存起来。
(二)阅读《病,也许是件好事》,完成18-19小题。(共8分)
病,也许是件好事
①通过长期的观察发现,生病也并非总是有害无益的。
②拿咳嗽来说,这是一种呼吸系统的毛病。慢性咳嗽可以导致诸多并发症,所以不明原因的慢性咳嗽绝不可小视。
③然而,咳嗽也是人体的一种防卫反射动作,它在有些情况下对健康是有利的。譬如,它能帮助排出呼吸道的炎症分泌物,若这些分泌物排不出来,则会加重病情,故不必见咳就去止。1987年,一位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老战士,在一阵剧咳后吐出了46年前留在体内的一颗子弹,从而摆脱了多年来由此引发的病痛。这种事尽管奇特,但也可以看作是咳嗽有益的佐证。咳嗽还能救命。专家告诉我们,咳嗽可使心脏突然停跳的病人转危为安。因为心脏突然停跳时病人还有短暂的清醒期,而且也有咳嗽的能力,所以病人应毫不犹豫地连续用力咳嗽。这就好比是及时启动了“人工起搏器”,能为自己争得一线生机。这种方法叫做“咳嗽心肺复苏术”,心脏病人显然需要掌握这样的救命知识。
④同样,发热可以是友不是敌。人的正常体温为37℃左右,超过自己正常体温的,谓之发热。现代的医学书上写道:促使发热的原因很多,但都是由于身体调节体温的功能发生了变化,失去了平衡所致。 因此,不管是什么因素引起的,发热都是有病的信号,都应尽早就医诊治。
⑤可是,在我国古代,不少医学家(其中有著名的孙思邈)却认为,发热是儿童必然要经过的正常发育阶段。他们把发热看作是促使儿童健康成长的一个因素。用现代的医学观点对之注解,那就是:每一次发热,多半是表明这个孩子又获得了对某种疾病的免疫能力。免疫力增强了,自然对健康具有积极意义。美国的《读者文摘》杂志在10年前也刊登过一篇文章,说是对人体而言,发热主要是朋友而不是敌人,主张不必一发热就去看医生。
⑥早在东汉时期,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就提到“治风用风,治热用热”的观点,给人们以有益的启示,从而有了“以毒攻毒”的治疗法则。至迟在16世纪的明代,我国已经知道用人痘接种来预防天花,这也是“以毒攻毒”思想的反映。血癌病人如果又得了病毒性肝炎,应该会在雪上加霜的袭击下,死得更快一些吧?然而并非如此。美国的一项统计表明,病上加病者的平均生存期反而比没有得病毒性肝炎的人活得更久:前者是765天,后者是495天。凡此种种,都可以视为“以毒治病”“以病治病”的表现。
18.阅读全文,说说作者从哪几方面说明了“病,也许是件好事”。(3分)
19.结合文章和下面链接材料,分析作者在题目中使用“也许”一词的理由。(5分)
【链接材料】
如何分辨发热是朋友抑或是敌人呢?医生们的说法不一。有的主张发热在38.5℃以上就该医治;有的认为只要发热不伴随头颈强直或举止反常或呆滞不动等症状的,即使发热到40℃,也不要轻易进行退热处理;而持“发热就是有病”论的,则主张早治早好。究竟如何?还得视具体情况而定。
18.①咳嗽在有些情况下对健康是有利的;②发热是友不是敌;③以病治病促健康
19.“也许”一词①一方面提出了生病在有些情况下是好事的看法,同时也不否定生病危害人体健康的观念;②另一方面,由于医学界对如何分辨生病的“好”与“坏”尚存在不同见解,使用“也许”更准确,也更符合实际。
①太阳光线大致可分为可见光和不可见光。可见光经三棱镜后会折射出紫、蓝、青、绿、黄、橙、红颜色的光线(光谱)。红光外侧的光线,在光谱中波长自0.76至400微米的一段被称为红外光,又称红外线。
②红外线属于电磁波的范畴,是一种具有强热作用的放射线。红外线的波长范围很宽,人们将不同波长范围的红外线分为近红外、中红外和远红外区域,相对应波长的电磁波称为近红外线、中红外线及远红外线。
③自然界有无数的远红外放射源:宇宙星体、太阳、地球上的海洋、山岭、岩石、土壤、森林、城市、乡村以及人类生产制造出来的各种物品,凡在绝对零度(-273℃)以上的环境,无所不有地发射出不同程度的红外线,现代物理学称之为热射线。由能量守恒定律得知,宇宙的能量不能发生,也不会消失,只可以改变能量的方式存在。热能便是宇宙能量的一种,可以用放射(辐射)、传导和对流的方式进行转换,在放射的过程中,便有一部分热能形成红外线。但是根据黑体辐射理论,一般的材料要产生足够强度的远红外线,并不容易,通常必须借助特殊物质作能量的转换,将它所吸收的热量经由内部分子的振动再发放较长波长的远红外线出来。
④经过这种光源照射时,会对有机体产生放射、穿透、吸收、共振的效果。美国太空总署(NASA)研究报告指出,在红外线内,对人体有帮助的波长在4至14微米之间的远红外线,能渗透人体内部15厘米,从内部发热,从体内作用促进微血管的扩张,使血液循环顺畅,达到新陈代谢的目的,进而增加身体的免疫力及治愈率。
⑤几十年前,航天科学家对处于真空、失重、超低温、过负荷状态的宇宙飞船内的人类生存条件进行调查研究,得知太阳光当中波长为 8至14微米的远红外线是生物生存必不可少的因素。因此,人们把这一段波长的远红外线称为“生命光波”。这一段波长的光线,与人体发射出来的远红外线的波长相近,能与生物体内细胞的水分子产生最有效的“共振”,同时具备了渗透性能,有效地促进动物及植物的生长。
18.选文依次介绍了 ① 、 ② 、远红外线的产生、 ③ 等内容。(3分)
19.阅读下面材料,借助文章中的相关知识,分析老年康复中心用红外理疗仪为老年病患者缓解病痛促进身体健康的科学原理。(4分)
【材料】:
工程师老赵,退休多年,患有关节炎、骨质增生等多种老年病,多方求医用药,效果都不明显。自从儿子介绍他到一家老年人康复中心做了一段时间的红外理疗之后,病痛得到了明显缓解,身体也健康多了。
。
18.(3分)①红外线的定义 ②红外线的特点及分类 ③人类对远红外线的利用(每点1分。)
19.(4分)红外理疗仪发出的远红外线,能够渗透人体内部15厘米,与人体内细胞的水分子产生最有效的“共振”,并产生热量,这种热量能促进人体微血管的扩张,使血液循环顺畅,这样就缓解了病痛,身体也健康多了。(共4分)评分标准:答出“能够渗透人体内部15厘米”1分;答出“通过共振产生热量”1分;答出“这种热量能促进人体微血管的扩张,使血液循环顺畅,这样就缓解了患处病痛,进而增强了身体的免疫力”2分。
寻找新能源
①利用大气、水、土地等通过光合作用而产生的各种有机体,通称为生物质。它包括所有的植物、微生物以及以植物、微生物为食物的动物及其生产的废弃物。所谓生物能源,就是太阳能以化学能形式贮存在生物质中的能量形式。它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转化为常规的固态、液态和气态燃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②为发展生物能源,美国1978年就开始研究能源植物,目前已筛选了200多种专门的能源植物,近几年内可望对生物能源作出重要贡献,目前,各种形式的生物能源占美国能源总消耗的4%。
③能源植物是指经专门种植,含糖类较高,用于提供能源原料的草本和木本植物。通常包括速生薪炭林,含糖或淀粉的植物,能榨油或产油的植物,可供厌氧发酵用的藻类和其他植物等。能源植物中的化学能来源于太阳能,碳氢化合物含量较高,含硫量低,作为能源消费时,不会产生大量的SO2等污染气体,可明显减少酸雨发生的可能,并且释放的CO2又可以被生长的能源植物重新吸收,实现CO2的零排放。能源植物开发利用有如下优点: ;它属于可再生资源,能有计划地种植和开发,减少对传统能源资源的依赖,保障能源供应;能源植物分布面积广,成本低廉,易于普及推广;能源植物的商业化利用,可以为落后地区增加农民收入找到途径。
19.根据第③段内容,为画线处补充一条能源植物开发利用的优点。(2分)
答:
20.阅读链接材料,借助文中相关知识判断并解说哪种不属于利用生物能源。(4分)
【链接材料】
①蒙牛沼气发电厂。将蒙牛澳亚牧场牛舍和挤奶厅的牛粪运到沼气发电厂,送入厌氧沼气发酵罐,经过15至20天的发酵,转化为沼气、沼液,沼气被送入储气罐用于发电。
②太阳能住宅发电系统。将利用太阳光直接发电的太阳能电池应用于居民住宅光电系统,这些系统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安装供电,与大电网相连,互相补充电能。
③“地球竞赛”号快艇。2008年新西兰业余航海家皮特·贝修恩将驾驶以利用人类脂肪转化成的生物燃料为动力的快艇“地球竞赛”号,开始全长约4.5万公里的环球航行。
答:
19.参考答案:能源植物是绿色的,使用安全,不会污染环境。(2分)
20.参考答案示例及评分标准:第②种不属于利用生物质能(2分)。生物能源是指太阳能以化学能形式贮存在生物质中的能量形式(1分),而第②是直接利用太阳能(1分),不是利用储存在生物体内的能量。
鲸之“歌声”
①鲸是社会性动物,它们善于使用“歌声”作为交流方式,这种“歌声”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鲸有不同的部落,每个部落都有独具特色的“歌声”:有的发音是连续的滴答声;有的则是发几声,然后停顿,接着再发声;有的是发几声,快到末尾时停顿,然后发一声便终止了……
②这些“歌声”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座头鲸、虎鲸都会从它们的长辈那里习得本部落独特的“歌声”及生活习性。有资料表明,一头温驯的雌性座头鲸1981年以来一直在美国缅因海湾一带游弋,将世袭“技艺”——“水泡战术”传授给下一代。在这里,经常有一群群座头鲸聚在一起通过“歌声”实施独特的“水泡战术”来捕猎食物。它们时不时地探出水面发出“歌声”,接着用击起来的水泡扰乱猎物的视线;同时,狠命扑打水面,让水泡飞散,搅得水面“天昏地暗”,然后将陷入汹涌波涛中茫然不知所措的猎物吞噬掉。
③座头鲸甚至还可以传播“歌声”。夏威夷和墨西哥相距4500公里,两地的座头鲸却能唱出相同的“歌”。原来,每年夏季,不同的鲸群北上觅食,会有短暂的见面交流的机会,双方学习到了对方的“歌声”。澳大利亚鲸类专家甚至发现了虎鲸的“文化革命”:两头雄性虎鲸从印度洋带着新鲜的曲调来到太平洋,两年之后,太平洋的一大群雄性虎鲸的发音都与那两头外来虎鲸的音调一般无二。
④鲸的“歌声”是经过长期演化积累下来的一种生活哲学,它的传承有利于鲸这个物种的生存和繁衍。当然,在传播过程中也会派生出新的“歌声”,以使它们的生存达到最大的适合度。
18.阅读②~③段,具体说说你对加点词语表述内容的理解。(3分)
答:传承:(1) (2)
传播:(3)
19.请分别概括材料内容,并指出材料介绍的现象分别与文中哪种现象一致。(4分)
【材料一】在科特迪瓦的原始林带,幼小的黑猩猩在懂事以后,黑猩猩父母总会很耐心地给孩子演示各种谋生技巧的动作要领,尤其是用石头敲碎坚果硬壳的过程,小黑猩猩也会睁大双眼,一丝不苟地观察和模仿着父母的一举一动。3岁后,小黑猩猩便学会了用石头敲碎坚果硬壳等谋生技巧。
【材料二】研究人员将经过人工驯养的雌猴伊姆,放到了一个盛产马铃薯的小岛上。在吃马铃薯的时候,伊姆会先将粘在上面的泥沙用水清洗掉,边清洗边呼唤小岛上其他猴子,其他猴子就开始模仿伊姆的行为。不久,它们就能够很熟练地用水清洗马铃薯了。
答:(1) (2)
18.(3分)要点:(1)长辈将世袭“技艺”传授给下一代(2)晚辈从长辈那里习得本部落的“歌声”及生活习性 (3)不同的鲸群间互相学习“歌声”
(共3分。每要点1分)
19.(4分) 示例:(1)黑猩猩父母耐心演示动作要领,小黑猩猩从父母那里认真学习谋生技巧。这与文中座头鲸将世袭“技艺”传授给下一代及晚辈从长辈那里习得“歌声”的传承现象一致。(2)伊姆清洗马铃薯上泥沙的行为影响到了岛上其他猴子,它们模仿伊姆的动作,学会了清洗马铃薯。这与文中所说两地座头鲸学习对方“歌声”及虎鲸“文化革命”的传播现象一致。
(共4分。每要点1分)
①“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此话不假。白蚁对江河堤坝可谓危害严重。2001年四川会理县大路沟水库因白蚁危害而垮坝,导致16人死亡,10人失踪,洪水冲毁良田770亩。2008年8月8日晚南宁市良庆区文笔水库也因蚁害发生漏水险情,不少人因抢险而未能观看奥运会开幕式。那么,小小白蚁怎么能使千里之堤毁于一旦呢?
②科学家研究的结果告诉我们,我国的白蚁大体上可分为三类:木栖性白蚁、土栖性白蚁和土木两栖性白蚁。破坏堤坝的白蚁主要是土栖性白蚁,即专在土中筑巢的一类白蚁。一个成年蚁巢内的几百万只白蚁在一起过着“有组织、有纪律”的群体生活。白蚁的社会有严格的分工:蚁王、蚁后专门繁殖后代;兵蚁,负责安全保卫;工蚁数量最多,从事筑巢、觅食等基本劳动。土白蚁的巢穴在地下可深达2米,主巢大约1—2立方米,主巢周围有四通八达的蚁道相连。由于土白蚁不断在堤坝内分群、蚕食、筑巢,使得堤坝中蚁巢星罗棋布。一旦汛期来临,水位高涨,水流溢入蚁道、蚁穴,就会出现堤坝管涌、渗漏和滑坡等险情。
③这种白蚁,离不开土壤和水。土质上要求酸、粘、硬、深和润:酸性土对菌圃微生物生长有利;粘性土则是构筑蚁路的重要材料,既能保温保湿,又能防渗防燥;硬实土筑巢比较牢固;深土能屏蔽地面气温干扰,有利于菌圃培养真菌食料;潮润土含水量在14℅~30℅之间,有利于保持巢内温湿度的稳定。离不开水,是因为蚁体的含水量在80℅以上,白蚁吞食的纤维素也要通过酶的水解才能转化为葡萄糖,同时,培养真菌食料的菌圃,也必须保持一定的水分使真菌在一定的温湿度条件下增殖。在食物上,主要啃食树木的表皮、茎草、半腐蚀叶片等。
(选文有删改)
18. 第①段为什么从白蚁危害堤坝的实例说起?(3分)
答:
19. 阅读下面材料,结合上文相关知识,简要分析土白蚁能在水库堤坝中筑巢生存的原因。(4分)
【材料】
我国现有的84000多座水库,600多万个山塘和上百万公里的堤防中,90℅以上均为土质堤坝,其填土料比较密实、均一,其干容重一般都在1.4kg/cm3 以上,含水量一般都在14℅~33℅之间,其填筑材料一般为粘土和粉质土壤。一般土质堤坝坝坡均为草皮护坡,即使是干砌块石护坡,其缝隙中也会长出茎草。
答:
18.说明白蚁破坏力强且危害严重;引发读者对白蚁危害的重视;引出下文“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原因。
评分:本题3分。每点1分。
19.我国水库堤坝具备土白蚁生存的基本条件:土壤、水和食物。我国水库90℅以上均为土质堤坝,土质为粘土和粉质土壤,且密实均一,这为白蚁筑巢和构筑蚁路创造了条件;而水库含水可使土质湿润,有利于巢内温湿度的稳定,有利于土白蚁培养真菌食料,而护坡草皮也为白蚁提供了食物。
评分:本题4分。原因分析3分;表达条理清晰1分。
摩天大楼的防风
①近年来,中国各地摩天大楼发展速度十分惊人。未来10年内,中国将以1318座的摩天大楼总数傲视全球。摩天大楼以其独特的建筑造型和文化韵味,给城市带来了经济效益,受到不少大城市的青睐,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多安全隐患,比如防风方面的问题。
②摩天大楼的立面会受到风荷载(即风对工程结构所产生的压力)的作用,随着高度的增加,风荷载不断增大,摩天大楼的横向振幅也随之增大,这与长竹竿遇风一吹会摇摆的道理相同。距地面越高,风所受阻力越小,风速会越大,摇摆就会越明显。当地面风速为10米/秒时,高空100米处风速可达22米/秒。
③为了解决大风引起的摇摆问题,有的摩天大楼会安装“风阻尼器”,如台北的101大厦,有世界最大且最重的“风阻尼器”,在88至92楼挂置了一个重达660吨、直径5.5米的巨大钢球,像一颗秤锤稳镇中心,抵消或减缓风力所产生的摆动幅度。
④由于摩天大楼体型高大,风力不能透过大楼,必然会绕过大楼在它的周围形成较强的气流,因此摩天大楼将使周围的通道及低层建筑物所受风荷载加大,形成所谓的“高楼峡谷风”。这宗“高楼峡谷风”使得大楼拐角处形成旋风,行人在经过大楼时会受到强风的冲击,也使街道上某些地方的风速特别大,影响到路人和行车的安全。
⑤目前,国内外已对这个问题做了研究,在建造摩天大楼之前,设计者会根据当地的气象观测资料,利用计算机模拟自然风力和风向进行试验,然后利用所得数据为摩天大楼的设计提供参考,尽量降低对街区行人和建筑物产生的影响。
⑥摩天大楼会产生风噪音,当地面徐徐轻风时,几十米高的大楼里却能听到呼啸风声。为什么摩天大楼内风声这么大呢?一方面摩天大楼很高风速很大,风声自然会大;另一方面与摩天大楼表面“风振效应”有关。简单地说,就是摩天大楼周围的风可以形成漩涡,与大楼产生摩擦,风力越大,摩擦声也就越大。因此,摩天大楼的风噪音污染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
⑦相信不久的将来,人们将发挥智慧和创造力,很好地解决摩天大楼的防风问题,以促进摩天大楼的健康发展。
18.简要分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3分)
19.阅读下面材料,借助上文中的相关知识,简要分析李冰对风力的实际感受与天气预报不符的原因。(4分)
【材料】
某日,北京的天气预报为:晴,最高气温22°,北转南风3级。在北京市200米高的摩天大楼“京广中心”上班的李冰,在走近大楼的时候,险些被风吹倒。到达位于26层的办公室之后,李冰将窗户半开通风,呼呼作响的大风扑面而来,听起来很吓人,他甚至怀疑气象台的天气预报是不是报错了。
18.第一段介绍了近年来中国摩天大楼快速发展的现状及原因,提出其存在的安全隐患,引出下文对摩天大楼的防风的说明。
(3分。现状及原因,1分;安全隐患,1分;引出防风的说明,1分)
19.由于京广中心属于摩天大楼,它周围的道路及低层建筑物所受风荷载加大,形成所谓的“高楼峡谷风”,这是李冰险些被风吹倒的原因。距地面越高,风所受的阻力越小,风速会越大,摩天大楼表面所产生“风振效应”,这是李冰在办公室听到呼呼作响的风声的原因。所以李冰认为自己的感受与天气预报不符。(4分。每点2分)
①台风常常给人类以重创,因此,提起台风,人们总是谈虎色变,对这个“海上暴徒”心存畏惧。然而,客观地说,台风有过亦有功,甚至台风的功大于过。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民间流传的“台风来了怕台风,台风不来想台风”,正是对台风的客观评价。
②盛夏时节,我国由于受副热带__控制,干旱严重,大片农作物干枯,这时人们会想起台风,盼望台风带来降水。台风降水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夏季降水的主要来源,根据统计,这些地方每年7月~9月有59%~76%的降水是台风带来的。雨水极大地缓解了旱情,并蓄满了江河湖泊,大小水库;它补充了地下水,减缓了地面沉降,确保了农业丰收。据统计,台风带来的丰沛的降水对改善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③台风可调节地球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台风发展和维持的主要能量来源是水汽凝结释放出的潜热能,其水汽主要来自低纬度的热带洋面;随着台风从热带向中高纬度地区移行,其携带的大量热量和水汽也从热带输送至中高纬度地区,它给酷暑难熬的人们带来了清凉。2003年7月,正是台风“伊布都”的出现,结束了我国江南大部分地区持续40℃左右的高温天气。如果没有台风,就会造成热带地区气候越来越炎热,地表干旱更加严重。寒带地区正好相反,如果没有台风调节将会更冷。我国也就没有了昆明这样的春城和四季常青的广州,“北大仓”、内蒙古草原亦将不复存在;众多的植物和动物也会因难以适应气候环境而灭绝。
④由于台风的水汽源自热带洋面的海水,它是咸水,而降落的台风雨是淡水,因此台风还是天然的海水“淡化器”。研究表明,一个普通强度的台风登陆时即可带来约30亿吨的淡水资源。可见,台风在淡化水资源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⑤除此而外,台风登陆时,陆地下垫面会迅速削弱其风速,因此风害也被大大减轻,甚至不再成害而可以被人们用于风力发电,从而缓解电力供应的紧张程度。
18. 文中第①段引用“台风来了怕台风,台风不来想台风”有什么作用?(2分)
答:
19.说说文章第③、④两段的位置不能调换的理由。(2分)
答:
20.阅读下面材料,借助文中相关知识,简要分析9505号台风到来时,广东省发电量增加的原因。(4分)
【材料】
据报道,1995年夏,广东省水利厅根据准确天气预报,下令在9505号台风来袭之前,全省大、中型水库放水发电,结果9505号台风果然为广东省多发电800万千瓦时。
答:
18.答案要点:说明台风有过也有功;引起下文对台风“功”的说明。
(共2分。共2点,每点1分)
19.答案示例:
由于本文是按照台风给人类带来益处的大小顺序进行说明的,台风调节地球温度的益处大于提供淡水的益处,所以,第③、④两段的位置不能调换。
(共2分)
20.答案示例:
9505号台风带来丰沛的降水,使大中型水库蓄满水,增加了水力发电量;同时,台风还使人们可以通过风力发电。因此,广东省在台风期间发电量得以增加。
(共4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19-21题。(共7分)
①1979年,美国地质勘探局的研究人员注意到,在加州帕克菲尔德这个地方,似乎很有规律地定期发生5.5-6级地震,自1857年以来已发生了6次,平均间隔时间大约是22年。最后一次发生于1966年,据此预测下一次应该发生于1988年左右。1984年,美国地质勘探局启动“帕克菲尔德实验”,并在1985年4月发布预测,有95%的把握认为,在未来的5-6年内,帕克菲尔德将会发生一次大约6级的地震,不晚于1993年1月。
②地震学家们认为,他们终于等来了一个可以对地震的发生进行全程监控的机会。帕克菲尔德布满了各种各样的仪器测量地震“前兆”,100多名研究人员参与了这项“帕克菲尔德实验”。然而,该来的地震却没有来,反而在1989年和1994年分别在旧金山和洛杉矶附近发生了破坏性地震。2004年9月28日,帕克菲尔德地震终于姗姗来迟,比预测的晚了11年。
③日本地震学界同样经历了一次类似的“滑铁卢”,结果更惨。日本在1965年已开始一项地震预测全国性项目,起初是研究性质的,但是到1978年,日本地震学家们相信在日本中部将很快会有一场8级左右的“东海大地震”。这次预测的理由和“帕克菲尔德实验”类似。日本东海地区据估计平均大约120年发生一次大地震,此时距上一次大地震(1854年)已过了120年,大地震的发生似乎迫在眉睫。日本政府为此采取了一系列紧急措施严阵以待,却忽视了其他地区。但是“东海大地震”至今还没有发生,却在1995年出乎意料地发生了死伤惨重的神户大地震。
④自这两次事件之后,越来越多的地震学家意识到,想要对地震进行预测是不现实的,他们把研究的重点改为研究地震机理和地震灾害的评估,而不是地震预测。1996年11月,“地震预测框架评估”国际会议在伦敦召开。与会者达成一个共识:地震本质上是不可预测的,不仅现在无法预测,将来也无法预测。
⑤他们认为,地球处于自组织的临界状态,任何微小的地震都有可能演变成大地震。这种演变是高度敏感的,其初始条件不明,很难预测。如果要预测一个大地震,就需要精确地知道大范围的物理状况的所有细节,这是不可能的。而如果想通过监控前兆来预测地震,也是不可行的。所谓“地震前兆”极其多样,不同的地震往往都有不同的前兆,而且一般都是地震发生后才“发现”有过前兆,缺乏客观的认定,既无定量的物理机制能把前兆与地震联系起来,也无统计上的证据证明这些前兆真的与地震有关。
19.日本地震学家预测“东海大地震”发生的依据是什么?(2分)
答:
20.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第③段中“滑铁卢”一词的意思。(2分)
答:______
21.借助文章中的相关知识,写出你对下面材料的看法并阐明理由。(3分)
【材料】
某次地震后,灾区的人们议论纷纷:有人说在地震前,他家的牛羊骡马不进厩,鸡不吃食狗乱咬;还有人说看到了大鼠叼着小鼠跑,鱼跃水面惶惶跳。这些现象,看来都是地震前兆。如果相关部门能注意到这些前兆,就可以准确作出地震预报。
答:______
19:答案示例:
日本东海地区有规律地每隔约120年发生一次大地震。
21:答案:地震预测失败。
22:答案示例:
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因为灾区人们说的这些现象都是地震后才发现的所谓前兆,缺乏客观的认定。既无定量的物理机制等吧前兆与地震联系起来,也无统计上的证据证明这些前兆真的与地震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