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的华夏春天

四季中,人们最喜爱的是春天。生机勃发繁花似锦的大好春色,自然成了诗人热情吟诵的对象。而这些千古华章,又成了人们了解我国春天气候特点的极好材料。

我国的春天来得急速。宋代白玉蟾的《立春》中说:“东风吹散梅梢雪,一夜挽回天下春。”宋代李时则在《十二月立春》中写下这样的诗句:“盘装荞菜迎春饼,瓶插梅花带雪枝。”诗中的东风,即春风。可见,虽然春天急迫地降临人间,但是大地仍然雪初化,冰未融,瞧这春季来得有多快!这类诗句中最精彩的,还是唐代贺知章在长安写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人前两天看柳,枝上还是光秃秃的,可是今天却看见嫩叶已经从芽苞中绽出。原来,这是因为北方春季升温快,物候变化迅速。2001年3月20日至21日,我在北京紫竹院公园也看到了柳树两天内发叶时情况。正是因为柳树春季发叶如此迅速,诗人才会用剪刀这类令人联想到动作快速的词汇来描写。唐代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个比喻人们能够普遮接受,也就说明我们生活中确有植物在春天迅速开花的事实。

我国南北春季到来有早有晚。北宋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是千古传诵的佳句。我在这里引用它的目的是想说明,华夏大地五湖四海并非都同时被春风吹绿。如果把连续五天平均气温稳定在10℃以上作为春季开始的标准,那么北纬280的长沙3月10日入春,北纬300的武汉3月巧日春到,而北纬320的南京则要到3月25日春天才姗姗来迟。可见春天的今步是有先后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时候,东北大地仍然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严冬,而广东已经告别春天进入绿阴深深的夏季了。实际上,古代诗人早已发现南北春季到来的时间不同。例如唐代张敬忠在《边词》中说:“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现代气象资料表明,西安大约在3月下旬春天已经开始,而纬度较高的内蒙古五原,春天到来的脚步则要晚到4月20日左右。所以,当五原,河冰刚融化时,皇都长安则早已蛇紫嫣红过去,时近暮春了。

我国的春季冷暖多变。宋代诗人吴涛的《绝句》中讲了这样一件怪事:“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怪来一夜蛙声歇,又作东风十日寒。”天气暖热得人们已经穿起单衣,桃花落尽,野梅结籽,田野里已经响起蛙声,可是突然间,蛙声却没有了:这在气象学中叫作“倒春寒”。宋代的萧立在《春寒叹》中形象地描写了“倒春寒”造成的灾害。“今年有田谁力种?恃牛如命牛亦冻。君不见邻翁八十不得死,昨夜哭牛如哭子。”夜黑更深,寒风呼啸,赖以生存的耕牛已经冻死,风中夹杂着八十老翁凄惨的哭声,令人心碎。为什么会出现“倒春寒”的现象呢?因为我国春季还经常有从西伯利亚南下的寒冷空气。如果前期冷空气少,春暖快,长期积聚的北方强冷空气一旦南下,便会发生强烈的季节逆转,春天里又会出现严寒的天气。

古代诗人对我国春季的认识是十分丰富的,他们描写华夏春天的诗词不仅在文学上,而且在科学上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19.阅读全文,从中你了解到我国春天的气候有哪些特点?

20.作者在文中引用宋代李时的诗句“盘装荞菜迎春饼,瓶插梅花带雪枝”,意在说明什么?

21.作者在第④段中先引用吴涛的《绝句》,后引用萧立的《春寒叹》,这两处引用的顺序能否调换,请说明理由?

19.(1) 我国的春天来得急速 (2)我国南北春季到来有早有晚(3)我国的春季冷暖多变。
     20.意在说明我国的春天来得急速的特点。   21.不能。因为引用吴涛的《绝句》是为了说明“倒春寒”的现象,引用萧立的《春寒叹》是为了说明“倒春寒”造成的灾害。先讲现象,再讲灾害,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20分)

美国科学家闭门造人

①在美国马里兰州的洛克维里市有一个神秘的机构——基因研究院。这是一个专门收集分类研究基因的地方。据科学家估计,人类大概有8万余条基因。这显然是个很庞大的数目,但这8万余条基因中有多少是多余的废基因呢?剔除废基因后把有用的基因留下再经组合,人类就可以“造”出来了吗?基因研究院__克莱尔•弗拉斯特领导的小组努力的方向正是如此:在试管中制造生命。

②为了证明废基因的存在,他们选择了一种寄生虫,该虫共有470条基因。他们把基因一条条剥离,结果发现有170条是多余基因。也就是说,只要把有用的那300条基因一一加入试管,就可能“人造”出一条有生命的寄生虫!“这是多么美妙而又危险的禁区!我们必须停止实验。我们必须等待伦理学家拿出结论。”基因研究院老板克莱格•文特下令暂停在实验室制造生命的研究。

③目前,一个包括生命生态学家、哲学家、律师和伦理学家等组成的小组就“人造生命”这一命题进行论证。但有一点共识已经达成,那就是他们都认为,该项实验已经予以证实,不存在一种创造了生命的神秘的魔术般的外力。

④不管怎样,一个可怕的前景已在人类面前:往试管中加入一条条的基因,最终这些化学物品却成了活生生的生命,甚至就是人类本身。

13.题目中的“造”字可用新近产生的词来诠释,这个新词是 。(4分)

14.这篇文章的说明内容是 ,说明顺序是 ,第②段主要的说明方法是 。(6分)

15.第③段中画线句的含义是什么?(4分)

16.美国科学家在基因研究方面取得了怎样的进展?作者对美国科学家闭门造人持什么态度?(6分)

13.克隆(关于“造人”,同学们通过学过的课文以及平时看过的新闻等,很容易知道是热门词——“克隆”。)

14.美国科学家闭门造人(或:美国科学家创造生命)     逻辑顺序    列数字(本题考查说明文的说明内容、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通过文章的题目就可知道说明的内容是“美国科学家闭门造人”。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通读本文可知是采用了逻辑顺序。通过文中“该虫共有470条基因”“170条是多余基因”“那300条基因”可知采用的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15.人和其他生命不是上帝创造的。(“不存在一种创造了生命的神秘的魔术般的外力”指以往人们一直所认为的人和其他生命是上帝创造的是不正确的,生命可以由人来操控。)

16.往试管中加入一条条有用的基因就可创造出活生生的生命。作者认为利用基因创造生命

对人类来说是一个可怕的前景。(仔细通读全文可以很容易找出,从第②段、第④段可以找到美国科学家在基因研究方面取得的进展及作者对美国科学家闭门造人所持的态度。)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20分)

克隆技术会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好处。例如,英国PPL公司已培育出羊奶中含有治疗肺气肿的ɑ-I抗胰蛋白酶的母羊。这种羊奶的售价是6 000美元一升。一只母羊就好比一座制药厂。用什么办法能最有效、最方便地使这种羊扩大繁殖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克隆”。同样,荷兰PHP公司培育出能分泌人乳铁蛋白的牛,以色列LAS公司育成了能生产血清白蛋白的羊。这些高附加值的牲畜如何有效地繁殖?答案当然还是“克隆”。

母马配公驴可以得到杂种优势特别强的动物——骡,然而骡不能繁殖后代,那么,优良的骡如何扩大繁殖?最好的办法也是“克隆”。我国的大熊猫是国宝,但自然交配成功率低,因此已濒临绝种。如何挽救这类珍稀动物?“克隆”为人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

除此之外,克隆动物对于研究癌生物学、研究免疫学、研究人的寿命等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不可否认,“克隆绵羊”的问世也引起了许多人对“克隆人”的兴趣。例如,有人在考虑,是否可用自己的细胞克隆成一个胚胎,在其成形前就冰冻起来。在将来的某一天,自身的某个器官出了问题时,就可从胚胎中取出这个器官进行培养,然后替换自己病变的器官。这也就是用克隆法为人类自身提供“配件”。

有关“克隆人”的讨论提醒人们,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科技越发展,对社会的渗透越广泛深入,就越有可能引起许多有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等问题。我想用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分子生物学家J.D.沃森的话来结束本文:“可以期待,许多生物学家,特别是那些从事无性繁殖研究的科学家,将会严肃地考虑它的含意,并展开科学讨论,用以教育世界人民。”

8.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4分)

9.这几段文字介绍了“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哪些好处?(4分)

10.“这些高附加值的牲畜如何有效地繁殖?答案当然还是‘克隆’。”这句话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4分)

11.本选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来说明问题,请任选一种并说明它的作用。(3分)

12.“有关‘克隆人’的讨论提醒人们,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你能举出一个具体例子来说明科技发展给人类带来的弊端或者灾难吗?(5分)

8.说明了克隆技术会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好处。(概括选文内容,要注意选段的重点句子。在文中第一段说道:“克隆技术会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好处。”后面的内容也是围绕这句话展开的,我们可以根据这句话概括选文内容。)

9.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挽救珍稀动物;克隆动物对于研究癌生物学、研究免疫学、研究人的寿命等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此题原文中有明确的答案,注意从原文中查找。)

10.设问。能引起读者的注意,并且强调了克隆在繁殖高附加值的牲畜方面的重要作用。(设问,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常用于表示强调作用。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正确地运用设问,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起波澜,有变化。此题我们可以将设问句的表达效果与句子表达的主旨内容整合在一起总结出答案。)

11.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示例:一只母羊就好比一座制药厂。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形象生动而准确地说明了克隆技术在繁殖高附加值的牲畜方面的重要作用。(举例子是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的说明方法;举例子的作用是使说明的对象具体形象,便于读者理解。列数字也叫列数据,是说明文中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说明方法;列数字的作用是使说明具体化,准确无误,令读者信服。打比方是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打比方的作用是使说明对象生动形象,增强文章的趣味性。本题我们可以结合以上说明方法的定义及作用回答。)

12.示例:各种新型病菌不断出现,很多病菌的杀伤力已经远远超过以前的病菌的破坏力。这是由于医药科技的迅速发展加快了病毒的变种,以至于科技的发展速度已经跟不上病毒的变种速度,或许有一天人类会面临着这些新型病菌的重大考验。(所举例子符合要求即可。)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21分)

智慧也可以移植

①《聊斋志异》中有这样一段故事:读书人朱尔旦天生愚笨,学习成绩很糟,几次参加科考都未及第。后来,他结识了一位主管人间生死的陆判官,请求帮忙。陆判官施展法术,从死人身上选了一颗“慧心”,调换给了朱尔旦。从此朱尔旦变得非常聪明,读书过目不忘,下笔神思飞扬,不久就考中了举人。这个故事虽说是蒲松龄先生编造的,但现代科学不仅有可能用生物工程方法把知识“拷贝”到大脑里,使一个知识不多的人很快获得很高的常识,而且有可能将人的智慧从一个人的身上搬到另一个人的身上,使后者拥有前者的记忆。

②早在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麦康纳尔就用涡虫做过记忆移植的实验。他用一束光去照射一群涡虫,同时用电流刺激它们。时间久了,这群涡虫就形成了一种条件反射,一看到光束,即使没有电流也会马上避开。麦康纳尔把这些涡虫碾成了浆液,用来喂没有训练过的涡虫。奇迹发生了,没有经过训练的涡虫看到光束也马上避开了。这个实验表明,动物的记忆可能存在于某种物质之中,因而可以从一个个体移植给另一个个体。

③1978年,联邦德国有位生物学家叫马田,他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来证实麦康纳尔的结论。马田选择了两只健康的蜜蜂,对其中的一只作专门训练,每天让它在一个固定的时刻从蜂房里飞到另一个蜂房去寻找一碗糖蜜。时间久了,这只蜜蜂就养成了每天在固定的时间作一次这种飞行的习惯。马田从被训练过的蜜蜂的神经组织里取出某些物质,移植到未训练过的蜜蜂的神经组织里。奇迹出现了,未训练过的蜜蜂的伤口长好后,居然像训练过的蜜蜂一样,每天到了固定时间,就毫不迟疑地飞到放着糖蜜的那个蜂房里去。

④马田的“换脑术”轰动了欧洲,那些持怀疑态度的人也不得不相信,记忆是完全可以移植的。

⑤美国的神经化学家瓦加尔,曾从大鼠的脑中分离出了3种记忆物质,它们是__恐惧素、噪声忍受素、蓝绿色辨别素。把这3种物质中的一种注入大鼠的脑中,大鼠就能增加对某一方面的感受能力。荷兰化学家戴维德从大鼠脑中分离出另外一种记忆物质,把这种物质注射到大鼠的脑中,大鼠的记忆力就得到显著提高。

⑥到目前为止,从高等动物中分离出来的记忆物质还不是很多。经分析发现,这些记忆物质都是由某种特殊的蛋白质组成,因为构成的形式不一样,性质也就大不一样。

⑦瓦加尔进一步预言:记忆也像动物的遗传那样,是通过一种密码来实现的,一切动物的记忆密码都相同。

⑧既然记忆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那么记忆蛋白能否应用于人类呢?为此比利时科学家进行了大胆的实验:他们用加压素喷洒一位因车祸昏迷不醒的青年的鼻子,一天后这位青年记起了一些车祸的情况,一星期后恢复了记忆。以后他们发现加压素不仅能恢复病人的记忆,而且能提高记忆力、识别力和注意力。

⑨记忆移植的研究正在逐步深入,一旦获得成功,《聊斋志异》中的神话将变成现实,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飞跃。假如有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即将离世,只要把他大脑中的记忆物质取出来,移植到一些年轻科学家的大脑里,他的工作就可以有人接替了。

(选自《中国科协报》,有改动)

12.开头一段的故事有什么作用?(4分)

13.文中②~⑥段大致是按什么顺序来进行说明的?(4分)

14.文中是怎样说明“记忆移植的研究正在逐步深入”的?(4分)

15.全文说明的是移植“记忆”,可标题却是移植“智慧”,这个标题有问题吗?为什么?(4分)

16.结合本文,谈谈你对未来人类的智慧移植的畅想。(5分)

12.引出说明内容,增强文章的趣味性。(本文是说明文,说明文开头引用故事一般是为了引出说明的对象。本文开头引用《聊斋志异》中换心提高聪明智慧的故事,正是为了引出“智慧也可以移植”,同时也增加了说明文的趣味性。)

13.时间顺序(说明文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文中②~⑥段有明显的表示时间的词句:“早在60年代”“1978年”“到目前为止”。由此可知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

14.从“喂养”实验到“换脑”实验再到“分离”实验,从动物实验到人的实验。(文中第②段写了美国心理学家麦康纳尔喂养涡虫的实验,第③段写了联邦德国生物学家马田对蜜蜂进行“换脑”的实验,第⑤段写了美国的神经化学家瓦加尔对大鼠进行分离记忆物质的实验,第⑧段写了比利时科学家对一位因车祸昏迷不醒的青年进行了大胆的实验。从这些信息中概括归纳即可。)

15.这个标题没问题。因为人的智慧关键体现在记忆上,记忆强的人总是很有智慧。[说明文标题的作用:(1)说明体裁;(2)说明中心;(3)引起关注。本文标题“智慧也可以移植”是说明文章的中心内容,文章中说明的是移植“记忆”,但因为人的智慧关键体现在记忆上,所以标题并没有问题。]

16.示例: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的智慧也可以移植,那么父母去世时可以把智慧移植给自己的子女,让子女保存父母的记忆和智慧,也是对父母的一种纪念。(只要合乎现行的道德标准,并能进行健康向上的设想都可。)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19分)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7.请根据第一段文字概括一下什么是物候学。(4分)

8.请简要概括选文第二、三段的主要内容。(4分)

9.选文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3分)

10.选文画线句子中的“左右”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4分)

11.结合课内外古诗词积累,写出与物候现象有关的两句诗。(4分)

7.物候学是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一门科学。(原文中有较为明确的答案,我们可以从“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这一句话提炼出答案。)

8.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注意第二段中的重点句:“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9.举例子、作比较。

10.不能去掉。“左右”表示花期延迟时间不能确定是十天,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说明文中恰当地使用表程度、范围的副词和数量词,可使语言表达得更具体、更全面,增强语言的严密性、科学性。揣摩具有修饰限制功能的词语,可以运用比较的方法,如去掉修饰、限制的定语或状语与原文比较,用另外一些词语替换这些修饰、限制性成分来比较。此题我们即可用此方法来分析答案。)

11.示例: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开放性试题,只要所举诗句与物候现象有关即可。)

塑料瓶装水真的“干净”吗

①出门在外,口渴的时候我们都习惯买一瓶水喝,瓶装水给我们的印象是干净方便,尤其是高档瓶装水都会标榜自己“出身清白”,“从未受到过人类污染”。例如,“王岛云雨”产自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岛,那里号称拥有世界上“最干净的空气”,雨水自然清洁无比;“公元前1万年”产自号称“地球上最古老的水源”——加拿大卑诗省沿岸的冰川,水质更是纯正无比。然而,科学家指出,塑料瓶装水也有可能“不干净”。塑料瓶装水真的“干净吗

②英国化学研究人员威廉·肖迪克表示,装饮用水的塑料瓶生产过程就有污染隐患,因为在制造瓶子的过程中,会使用含有锑元素的化合物作催化剂,随着塑料瓶的成型,锑元素也进入了塑料中。塑料瓶可能会持续向瓶中的水溶解重金属元素锑,这种元素长期积聚在体内可能危害健康。威廉·肖迪克对15种热销瓶装水进行化学检验,结果发现天然地下水中的锑含量是万亿分之一,而刚出厂的瓶装水的锑含量平均为万亿分之一百六十。时间越长,塑料瓶中的锑元素在水中的溶解量越大,这个过程就像泡茶一样。出厂3个月后,瓶装水中的锑元素的含量竞然增加了一倍。然而,现在市场上大多数瓶装水包装上注明的保质期大多是24个月。另外,温度越高,锑元素在水中的溶解量越大,而人们对瓶装水需求量较大的季节是温度高的夏天。肖迪克表示,虽然摄入极少量的锑元素不会导致人生病,但是大量摄入则会诱发呕吐,甚至可能致命。

③美国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米歇尔等人发现,不少塑料瓶在加工过程中会加入名为双酚A.(BPA)的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与出生缺陷、发育问题以及心脏病和糖尿病患病风险高有关联。专家对它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影响表示担忧,而一些国家已将该物质正式列为有毒物质。

④此外,荷兰研究者发现,瓶装矿泉水经常被细菌和真菌污染,污染的瓶装矿泉水对健康个体致病的危险可能有限,但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和婴儿,则有更高的感染危险。

 ⑤英国“水与环境管理协会”的执行__尼克·里夫斯还表示,瓶装水对环境的污染也不容忽视。全世界每年用于制造塑料瓶的塑料为270万吨,这些塑料的原料大多是从石油中提取的,仅在美国,制造这些塑料瓶就要消耗150万桶石油,这些石油可以供10万辆汽车使用一年。86%的塑料水瓶最后都变成了垃圾,需要400年至1000年才能降解。这些塑料垃圾在燃烧时会产生有毒气体和含有重金属的灰烬。

14、用《塑料瓶装水真的“干净”吗》做标题,有什么好处?(2分)

15、阅读第②段,说出本段除去运用了打比方、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外,还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16、第⑤段中加点词“大多”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17、阅读下面材料,借助文章中的相关知识,分析“妈妈”的做法有几处不科学?并说明原因。(3分)

【材料】

在我国有些经济欠发达地区,许多妈妈给新生儿喂奶粉时,所选购的奶瓶是塑料瓶。这种奶瓶比玻璃奶瓶价格也便宜,加之不宜破损,所以,塑料奶瓶成了首选。冲奶粉的过程也很简洁:把奶粉先放入瓶中,然后用高温的水一冲,再摇晃几下,感觉温度合适了,就开始喂婴儿。如果这次婴儿没吃完,下一次加点奶粉,加点水继续让婴儿喝。

14、用疑问句的形式,吸引读者,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容易引起共鸣。(意思相近即可)

15、第②段还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这种说明方法在于突出说明了瓶装水锑元素含量(远远超过天然地下水锑元素含量)大大增加。

16、不能,“大多”指比例较多,说明不是所有的塑料的原料都是从石油中提取的,去掉后变成全部,与事实不符,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7.答案示例:“妈妈”的做法有3处不科学:选购塑料奶瓶,因为塑料瓶含有锑元素;(这种元素长期积聚在体内可能危害健康。)用高温的水冲奶粉,因为温度越高,锑 元素在水中的溶解量越大;让婴儿吃过时剩奶,因为这样极易被细菌和真菌污染。 这样做,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婴儿有更高感染危险。


死海之行

①汽车出约旦首都安理向西南驶去约半小时就进入约旦河谷地区。②约旦河谷地处早年地质变化形成的著名东非大裂谷的尾端。③这里陡坡鳞接,阳光下,各色岩层像珊瑚翡翠那样晶莹闪烁。车速渐慢,一块醒目的路牌跃入眼帘,上面用英、阿两种文字写道:“这是地平线。”汽车由此往坡下开去,片刻间,死海就展现在我的眼前。死海四季皆可游泳。凡去死海游玩的人都想畅游一番,我也不例外。我一跳下水,神奇的事就发生了:我的身子立即被抛出水面;想游蛙泳身子下不去,夹不住水;游侧式两腿上漂,使不上劲;游仰泳双脚一跳全身被托出水面,想潜泳,怎样使劲也钻不下去……弄得我这个下过江湖游过海洋的人也手忙脚乱。死海的水像肥皂水一样,又光又滑,又涩又苦,不小心把海水溅入眼里,又蜇又痛,引得我眼泪横流。看到我这副狼狈相,一位热心的约旦朋友游过来对我说:“死海的含盐量达25%左右,人在死海里会像④在水面荡漾。这个海溺不死人。在这样的水里游泳,只要保持身体平衡,就能自由自在的戏水。”

我得到要领改变了老一套的游泳方法,不一会就琢磨出了门道:人在死海八字步,只是状如⑤行,步履蹒跚。更有趣的是在水中还能跑步,当然速度要比陆地上慢多了。玩累了,我两手一张,在水面上仰天一躺,身子像⑥顺风飘荡。我再用双手抱住后脑勺,以手作枕,宛如睡在“凉席”上,放松四肢,闭目养神,实在舒服。

15. 文中有一个形容死海特点的词是    ,也有一个表现主要内容的句子是     。(2分)

16.请指出文中①②③句各用了哪种表达方式?(3分)

      ②       ③       

17.第1段中“我这副狼狈相”具体指         (用原文的短语回答,不超过10个字)(2分)

18.第1段中具体描写在死海里戏水的神奇情景,造成这种情景的原因是           (用原文回答)(3分)

15. 文中有一个形容死海特点的词是神奇,也有一个表现主要内容的句子是这个海溺不死人。(2分)

16.请指出文中①②③句各用了哪种表达方式?(3分)

记叙  ②说明  ③描写

17.第1段中“我这副狼狈相”具体指手忙脚乱、眼泪横流(用原文的短语回答,不超过10个字)(2分)

18.第1段中具体描写在死海里戏水的神奇情景,造成这种情景的原因是死海的含盐量达25%左右(用原文回答)(3分)

“微博”时代来临

①2010年底,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等权威机构,包括北京语言大学等几所高等院校,联合发布“2010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微博、给力等榜上有名。经Google Trends被搜索频率统计,“微博”在地震、世博会之后排第三。

②微博正在改变我们生活,推动社会进步,它对中国社会诸领域的介入和渗透与日俱增,社会影响力日益巨大。微博如此深入人心,它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

③创造多功能虚拟聚合社区。比如新浪微博,只要你点击描述自己职业和兴趣的某一标签,就会链接到与此相关的微博群,结交到新的博友。它可以创造个人发展的各种机会,还可以与关注自己微博的粉丝进行交流。这种人际交流,偏重人们的情感、心灵、趣味、审美、爱好等方面的沟通,比起地域社区的交流,内容更加丰富精彩。它将建构起网络全新社区的时尚、礼仪、道德、情操等文化规范。当然,微博的网络聚合社区也不是纯虚拟的,是现实社会的一种网络化形态。

④对社会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手机微博的报道,已达到“秒互动”地步。它填补了网络终端无法覆盖的盲区,成为新闻报道的利器。它可在几秒钟内向用户报道事件实况,有时甚至不到1分钟用户就做出反馈,就像实况转播一样。任何人的每一条信息都能以广播形式通知其跟随者和其他所有用户。这种信息快速扩展方式,有点像细菌裂变式繁殖那样成几何级数增长。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2008年11月印度孟买__事件、2009年6月迈克尔·杰克逊死讯,都是由Twitter(微博客服务的网站)首发。连权威新闻机构CNN、BBC也不得不先后在Twitter上进行注册。可见,微博已抢占新闻报道的制高点。

⑤提供社会判断的思想参照系。人们在面临社会热点问题时,常常会参照当下微博网站的舆情倾向。据报道,目前87.3%的受调查人士表示,他们会通过微博了解公众对社会事件看法然后发表意见。微博群往往成为网络舆情的某种导向。微博群中涌现的意见领袖,就是无序网民舆情的有序集中体现。2010年74起与微博有关、影响较大的舆情案例中,有近一半存在意见领袖。他们代言广大微博发挥着巨大影响力。其评论可将某一事件舆论迅速推向高潮,甚至还可代表网民设置新的议程,改变舆论走向。微博群体正在担当起引导网络舆论的把关人角色。微博的导向作用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许多领导人先后开设微博,甚至各地公安部门纷纷开通官方微博,与网友进行互动交流。

⑥微博的崛起是中国改革开放、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微博发展如日中天。微博将使这个世界更加开放,更加文明,更加生机勃勃。(选文有删改)

20.结合全文,说说微博深入人心的原因。(4分)

21.请分析第④段画线句子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4分)

22.阅读第⑤段,说说加点词“常常”能删去吗?为什么?(4分)

23.请结合上下文,解释第⑤段“意见领袖”的意思。(3分)

24.“微博正在改变我们生活,推动社会进步”,除微博外,还有很多新科技产品正得到广泛运用,并且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请举一例加以说明。(4分)

20.(3分)答:(1)创造多功能虚拟聚合社区;(2)对社会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3)提供社会判断的思想参照系。21.(4分)答:画线句子使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充分有力地说明了微博对社会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答出说明方法1分,答出作用3分)22. (4分)不能,常常是通常、经常、一般、的意思,指人们在面临社会热点问题时,大多数情况下会参照当下微博网站的舆情倾向;如果删去,会让人误以为所有情况下都会这样做,与原意不相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23.(3分)答:“意见领袖”在文中是指在微博群体中,能有序集中体现无序网民的舆情,能将某一事件舆论迅速推向高潮,能改变舆论走向,并担当起引导网络舆论的把关人角色。24.(4分)答题示例:(1)手机的广泛使用,让通讯变得更加便捷,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2)电脑的普及,既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又提高了人们学习、工作的效率。(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抓捕”和“关押”二氧化碳(7分)

①尽管有一些研究人员认为全球并没有变暖,但是更多的科学研究和公众的日常感受,都确认了全球变暖是已经发生的事实。

②全球变暖带给人类的不仅仅是夏天炎热那么简单的后果,它可能引发更多的极端天气,比如冻雨、暴雪、干旱、暴雨、飓风等;全球变暖还会令冰川融化而导致海面上升,部分地势较低的沿海地区将被淹没。

③难道我们就任由天气变得越来越恶劣吗?不能!我们要联合起来遏制全球变暖,所要采取的主要措施是缉拿导致全球变暖的“元凶”——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原本是个“好同志”,它引发的“温室效应”也是个好东西。地球因“温室效应”才变得不太冷也不太热而适合人类居住。但是现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了,它才变得有些讨人厌。

④要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科学家提出了三种手段——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低碳替代能源和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技术。前两种手段已经应用较多,而第三种手段才刚刚起步。大约20年前,科学家才开始认真讨论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的可行性。近年来,一些可以操作的技术才逐步发展起来了,而进入实施阶段的项目还很少。

⑤捕集二氧化碳技术主要用在排放量大的工业生产中。工厂的燃料燃烧后的尾气中大部分还是无害的氮气,捕集二氧化碳的关键是想办法把尾气中少量的二氧化碳分离出来。

⑥光把二氧化碳捉起来还不行,还得找“牢房”把它们关起来。这些二氧化碳被判的是“无期徒刑”,人们希望它们永远不再泄漏出来,因此得找到坚固的牢房,理想的“关押”处是岩石和大海的深处。

⑦目前“抓捕”和“关押”二氧化碳的最大难题是成本过高,这导致相关技术难以推广。此外,二氧化碳的运输和封存也面临着泄漏的风险。只有降低成本并提高安全性,捕集和封存二氧化碳的相关技术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⑧只有为绝大部分工厂配套二氧化碳捕集和封存设施,并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推广节能技术和绿色能源,“高烧”的地球才可能逐步降温,越来越多的灾难阴影才可能远离人类。

22.为什么要“抓捕”和“关押”二氧化碳?(2分)

23.作者着重介绍“抓捕”和“关押”二氧化碳的三种手段中的 ;目前“抓捕”和“关押”二氧化碳的最大的难题是

。(3分)

24.选文语言生动形象,请摘录一句并加以分析。(2分)

22.因为二氧化碳的过量排放,会导致全球天气变暖。

23.二氧化碳的捕集和封存技术;成本过高,存在泄漏的危险。

24.示例一:“抓捕”和“关押”二氧化碳,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二氧化    碳的捕集和封存技术。

示例二:“缉拿导致全球变暖的‘元凶’--二氧化碳”,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应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示例三:“还得找‘牢房’把它们关起来”“这些二氧化碳被判的是‘无期徒刑’”,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人们希望永远将二氧化碳封存起来。

(二)阅读《病,也许是件好事》,完成18-19小题。(共8分)

  病,也许是件好事

  ①通过长期的观察发现,生病也并非总是有害无益的。

  ②拿咳嗽来说,这是一种呼吸系统的毛病。慢性咳嗽可以导致诸多并发症,所以不明原因的慢性咳嗽绝不可小视。

  ③然而,咳嗽也是人体的一种防卫反射动作,它在有些情况下对健康是有利的。譬如,它能帮助排出呼吸道的炎症分泌物,若这些分泌物排不出来,则会加重病情,故不必见咳就去止。1987年,一位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老战士,在一阵剧咳后吐出了46年前留在体内的一颗子弹,从而摆脱了多年来由此引发的病痛。这种事尽管奇特,但也可以看作是咳嗽有益的佐证。咳嗽还能救命。专家告诉我们,咳嗽可使心脏突然停跳的病人转危为安。因为心脏突然停跳时病人还有短暂的清醒期,而且也有咳嗽的能力,所以病人应毫不犹豫地连续用力咳嗽。这就好比是及时启动了“人工起搏器”,能为自己争得一线生机。这种方法叫做“咳嗽心肺复苏术”,心脏病人显然需要掌握这样的救命知识。

  ④同样,发热可以是友不是敌。人的正常体温为37℃左右,超过自己正常体温的,谓之发热。现代的医学书上写道:促使发热的原因很多,但都是由于身体调节体温的功能发生了变化,失去了平衡所致。 因此,不管是什么因素引起的,发热都是有病的信号,都应尽早就医诊治。

  ⑤可是,在我国古代,不少医学家(其中有著名的孙思邈)却认为,发热是儿童必然要经过的正常发育阶段。他们把发热看作是促使儿童健康成长的一个因素。用现代的医学观点对之注解,那就是:每一次发热,多半是表明这个孩子又获得了对某种疾病的免疫能力。免疫力增强了,自然对健康具有积极意义。美国的《读者文摘》杂志在10年前也刊登过一篇文章,说是对人体而言,发热主要是朋友而不是敌人,主张不必一发热就去看医生。

  ⑥早在东汉时期,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就提到“治风用风,治热用热”的观点,给人们以有益的启示,从而有了“以毒攻毒”的治疗法则。至迟在16世纪的明代,我国已经知道用人痘接种来预防天花,这也是“以毒攻毒”思想的反映。血癌病人如果又得了病毒性肝炎,应该会在雪上加霜的袭击下,死得更快一些吧?然而并非如此。美国的一项统计表明,病上加病者的平均生存期反而比没有得病毒性肝炎的人活得更久:前者是765天,后者是495天。凡此种种,都可以视为“以毒治病”“以病治病”的表现。

  18.阅读全文,说说作者从哪几方面说明了“病,也许是件好事”。(3分)

  19.结合文章和下面链接材料,分析作者在题目中使用“也许”一词的理由。(5分)

  【链接材料】

  如何分辨发热是朋友抑或是敌人呢?医生们的说法不一。有的主张发热在38.5℃以上就该医治;有的认为只要发热不伴随头颈强直或举止反常或呆滞不动等症状的,即使发热到40℃,也不要轻易进行退热处理;而持“发热就是有病”论的,则主张早治早好。究竟如何?还得视具体情况而定。


  18.①咳嗽在有些情况下对健康是有利的;②发热是友不是敌;③以病治病促健康

  19.“也许”一词①一方面提出了生病在有些情况下是好事的看法,同时也不否定生病危害人体健康的观念;②另一方面,由于医学界对如何分辨生病的“好”与“坏”尚存在不同见解,使用“也许”更准确,也更符合实际。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