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短文《厄尔尼诺现象》,请回答22—29题(共13分)
1在南太平洋的东岸,即南美洲的厄爪多尔、秘鲁等国的西部沿海,著名的秘鲁寒流由南向北流经这里,与赤道流(暧流)相遇,形成了世办上著名的渔场。这里的鱼产量曾占世界海洋鱼类总产量的1/5左右。但是近几十年来,约每隔27年,秘鲁渔场便发生一次海洋生物浩劫,鱼死鸟亡,渔业大幅度减产,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是西班牙语,意为“圣婴”,即上帝之子。
2厄尔尼诺出现时,不仅秘鲁沿岸的气候突然变化,其他许多地方的气候也一反常态:该热的地方不热,该冷的地方不冷;该下雨的地方赤日炎炎,焦土便地,一向少雨的地方却大雨滂沱,洪涝成灾。这是什么原因?
3原来厄尔尼诺来临是,海洋温度会变得异常高导致海洋上空大气层气温升高,打破了大气环流中热量、水流等动态平衡分布,使全球的气候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厄尔尼诺出没无常,很难找到它的规律。20世纪以来,它出现了17次,每次都使全球许多地方的气候来了个改变。如1972年厄尔尼诺出现时,热带和亚热带许多地方就经历了一场百年少有的寒流,1976年我国东北收回成命反常的低温气候,造成粮食减产。1982年、1983年,厄尔尼诺再次来临,这次强度大,持续时间长,东太平洋海水升温最高达6°C.—9°C.,对全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灾害频频发生,如印度出现特大干旱,秘鲁发生雪崩。这一次,厄尔尼诺在全世界造成大约1500人死亡和至少100亿美元的财产损失,进入20世纪90年代,厄尔尼诺更是频频光顾,造成全球气候异常。
4那么为什么会发生厄尔尼诺现象呢?科学家认为,这是由于太平洋赤道带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失去了平衡的缘故。这时,赤道洋流和信风减弱,西太平洋暧水向东流动,东太平洋冷水上翻受阻,于是发生海水增温、海水抬高的现象。
22、第2段划线部分主要说明厄尔尼诺现象对气候产生 影响(1分)
23、厄尔尼诺现象是如何形成的?(2分)
24、这篇文章采取了逻辑顺序,具体说是 。(1分)
25、第2自然段“这是什么原因呢?”在文章结构上起 作用。(1分)
26、请概括第3自然段的主要内容。(1分)
27、第4自然段主要运用了 、 的说明方法。(2分)
28、第4自然段中带点的“大约”“至少”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29、厄尔尼诺频频光顾造成严重影响,我们该如何面对呢?(2分)
22.厄尔尼诺对世界气候会产生反常影响。(1分)
23厄尔尼诺现象是由于太平洋赤道带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失去了平衡的缘故。这时,赤道洋流和信风减弱,西太平洋暧水向东流动,东太平洋冷水上翻受阻,于是发生海水增温、海水抬高的现象。(2分)
24.从现象到本质(1分)
25.承上启下(1分)
26厄尔尼诺出没无常,很难找到规律。(2分)
27举例子、列数字。(2分)
28不能删去。“大约”表示估计,表明当时死亡1500人的数目不是精确数字, “至少”表示估计的最底损失数是100亿美元,表示损失非常惨重,体现了说明的客观真实性,如果删去了,就过于绝对化了,与实际不符。这两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3分)
29.围绕提高环保意识和投入到环保行动中概括说也可,具体回答举措有两点亦可。(2分)
超级网银
沈而默
①“网上银行”又称网络银行、在线银行,是指银行通过互联网向客户提供查询、对账、转账、信贷、网上证券、投资理财等传统服务项目,使客户足不出户就能够安全便捷地管理存款、支票、信用卡及个人投资等。可以说,网上银行是在互联网上的虚拟银行柜台。
②如果你已开通网上银行,你会发现里面新增了一个“超级网银”功能。
③“超级网银”全称是“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通过构建“一点接入、多点对接”的系统架构,实现“一站式”网上跨银行财务管理,是2009年研发的标准化跨银行网上金融服务产品,2010年8月30日正式上线。“超级网银”不仅能使用当前的网上银行服务,还可以跨行查询别的银行账户,甚至能跨行将其他银行账户内的钱汇入当前账户。“超级网银”具有统一身份验证、跨行账户管理、跨行资金汇划、跨行资金归集、统一直联平台、统一财务管理流程、统一数据格式等七种功能。
④一般来说,在使用“超级网银”前,用户首先需要成为签约客户。登录各家银行的网上银行系统主页,在“我的账户” →“账户管理” →“他行(互联)账户查询/签约”下面,一般都可以找到相关的操作选项。
⑤使用传统网上银行系统时,如果想了解自己在各家银行的账户情况,需进行多次登录、查询操作。而“超级网银”通过统一的操作界面,可直接向各家银行发送交易指令并完成操作,查询管理在多家银行开立的账户余额和交易明细,一个U.盾可以完成多家银行的网银登录。
⑥对个人转账服务而言,“超级网银”比普通网银更为高效、快捷,甚至可以做到实时到账。对于公司而言,“超级网银”强大的资金归集功能,可在母公司的结算账户与子公司的结算账户之间建立上划下拨关系。
⑦目前“超级网银”的收费标准与普通商业银行网上业务的收费标准相差不大,只有部分银行宣布暂时不收取跨行转账手续费,而大部分银行公布的收费水平均不低于现有普通网银。
⑧“超级网银”实现了实时跨行转账和跨行账户实时管理,将引领整个银行业进入一个更加高效和便捷的时代。
(选自《半月谈》2012年第6期)
20.本文采用的说明顺序是 。(1分)
21.文段③主要从哪两个方面介绍了“超级网银”?(2分)
① ②
22.文段⑤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文段⑦加点词语“暂时”能否去掉?请说明理由。(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略【请根据学生的表述酌情给分】
20.逻辑顺序
21.①超级网银的含义(概念) ②超级网银的各种功能
22.运用作比较的的说明方法,运用超级网银和传统网上银行进行比较,突出了“超级网银”的优点。
23.“暂时”不能去掉。“暂时”限定时间,表示部分银行短时间内不会收取“超级网银”跨行转账手续,以后就不一定了,这个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①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个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②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③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④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 :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⑤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14.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是什么?(2分)
15.这段文字采用了怎样的结构方式?请根据内容具体说明。(2分)
16.找出第④段的中心句。(1分)
17.举例说明第②段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及作用。(2分)
18.说说“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一句中“不仅”的表达效果。(2分)
19.请简选择我校某处的园林设计做一段简要的说明。请务必抓住校园园林设计“清新雅致”的特点说明。(如中大道两房的园林布局,小卖部前的园林设计,教学大楼后面花园的匠心独运,行政大楼前面的树木配置,多功能教学楼前面,篮球场周围……)(3分)
14.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那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15.采用总分的结构形式。第①段是总说,第②③④⑤是分说,每一段分别照应第①点中的四个“讲究”的内容。
16.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着眼在画意。
17.(1)作比较 :“我国的建筑……绝大部分是对称的,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作用:突出事物的特征。(2)打比方 :“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作用:使语言生动形象,是说明对象的特征更易于理解。
18.“不仅”有递进之意,说明假山的堆叠,首先必须有一定技术,但只有技术是低层次的,艺术是创造性的活动,能给人以审美愉悦。(言之成理即可)
泥土的清香自哪儿来
①雨后,我们常能闻到泥土的清香味儿。这些清香从哪儿来呢?据专家研究,它来自泥土中一种叫“放线菌”的细菌。
②土壤是种类繁多的细菌的乐园。在显微镜下,你会观察到这样一类与众不同的细菌:别的细菌多是圆形、椭圆形的,而它们看起来却是丝状的。那些丝状细菌有的像一棵树,树上有时还结着“果实”;有的像一根草,仿佛还开着花,煞是好看。这类细菌生物学上就称为放线菌。
③放线菌是一种单细胞生物,所以你看到它长得像一棵树也好,一根草也罢,其实都只是一个细胞。那些奇形怪状的丝,是它的菌丝。菌丝覆盖了很大的空间,这对于寻找食物大有好处。放线菌能释放出一种化学物质,正是这种物质,让我们能闻到一股泥土的清香。
④为何雨后泥土的清香让人感受更明显呢?
⑤因为放线菌是一种生命力很强的细菌,它们一般喜欢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下生存。当土壤干旱的时候,它的菌丝就会在头部长出孢子。放线菌渐渐枯死后,留下的这些孢子只要遇到合适的条件,又会发芽,长成一个个放线菌。
⑥下雨时,雨水冲开了土壤,这些晴天时埋在土中的孢子长成的放线菌随着潮湿空气中的小液滴四下弥漫。当它们被吸入鼻孔,我们就能感觉到一股泥土的清香。土地干旱越久,就有越多的放线菌孢子存在,所以雨后泥土的清香在久旱之后尤其明显。
⑦放线菌的作用当然不只是让人闻到清香,它也是生产抗生素的宝库。时至今天,人类已经发现了5000多种抗生素,其中就有4000多种是从放线菌中提炼出来的。如链霉索就是从土壤中一种叫“灰色链丝菌”的放线菌中提炼出来的。四环素、氯霉素、庆大霉素等抗生素也都是从放线菌中提炼出来的。
⑧放线菌的作用还不止于此,我们平常烹饪时调味用的味精,也是通过它们制造的。如今,它们还是科学家研究生物发育、细胞分化的便利材料。
17.阅读全文,说说放线菌具有哪些作用。(4分)
18.第⑤段划线句子中的加点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19.文章以“泥土的清香自哪儿来”为题有哪些好处?(3分)
12.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提供定位、导航、授时(4分,第一问1分;第二问3分,每点一分)13.举例子;有力地说明了卫星导航的应用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3分,说明方法1分,作用2分) 14.(3分)不能删去;“稳定”“连续”两个词语强调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高质量的服务,体现了说明文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如果删去,则无这样的表达效果。15.高科技将能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3分,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选文,按要求回答15—19题(15分)
低碳生活处处可为
冯 云
①面对环境的恶化,科学家都鼓励人们过低碳生活。那么,什么是低碳生活呢?
②低碳生活涉及碳足迹,碳足迹表示一个人或者一个团体的碳耗费量,是测量某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因每日消耗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对环境影响的一种指标。第一碳足迹是因使用化石能源而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一个经常坐飞机出行的人会有较多的第一碳足迹,因为飞机飞行会消耗大量燃油,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碳。第二碳足迹是因使用各种产品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消费一瓶普通的瓶装水,会因它的生产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而带来第二碳足迹。碳足迹越大,说明你对全球变暖所要负的责任越大。碳足迹越小,说明你对环境的保护做出的贡献越大。
③就个人而言,每个人可以从自我做起,从生活中的细节做起,尽量减低碳足迹,选择低碳生活。例如,少开一天车,少吃一顿肉食大餐,少用一次性筷子,少开一盏灯等等,都可以减少碳足迹;甚至用餐做菜时选择烹饪方式也可以减少碳足迹。以土豆为例,用烤箱烘烤土豆产生的二氧化碳比用锅煮的要多,而用锅煮产生的二氧化碳又比微波炉做产生的多。所以,用微波炉做土豆就是一种更好的低碳生活。
④另外,棉布衣服与化纤衣服,爬楼梯与坐电梯,走路与开车等等,都是前者是低碳生活,后者是高碳生活。生产化纤衣服要消费更多的石油和能源,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所以应当选择棉布衣服。在家居用电上,使用风电或水电等清洁能源产生的碳排放会比使用热电低。在交通出行方面,小排放量汽车在同距离时碳排放量较少,应大力推广小排量节能环保型汽车。
⑤尽管低碳生活值得提倡,但是,由于工作需要或其他原因,人们不时会进入高碳生活。这时就应当对自己的高碳生活进行补偿。这种补偿就是所谓的碳中和。碳中和指的是,人们可以计算自己日常活动(生产)直接或间接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如果过高,则可以通过植树等方式把这些排放量吸收掉,或者计算抵消这些二氧化碳所需的经济成本,然后个人付款给专门企业或机构,由他们通过植树或其他环保项目抵消大气中相应的二氧化碳量,以达到降低温室效应的目的。可以说,碳中和就是人们对自己高碳生活的补偿。
⑥因此,人类的低碳生活处处可为。
(摘自《百科知识》,2009年第12期,有删改)
15、.本文围绕“低碳生活处处可为”谈了哪几个方面?请简要概括。(3分)
答:
16、“生产化纤衣服要消费更多的石油和能源,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一句中为什么连用两个“更多的”?(2分)
答:
17、第③段画线部分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答:
18、从全文看,文章主要内容是介绍“低碳生活”,但为什么还要谈“高碳生活”?(3分)
答:
19、低碳生活处处可为,低碳生活也需要人人参与,你觉得,生活中,除了文中所举的例子之外,我们做到哪些事情,可以算是做到“低碳生活”?(3分)
15、A、从低碳足迹谈什么是低碳生活。
B、从个人日常生活可以减少碳排量,选择低碳生活
C、面对高碳生活,应利用碳中和进行补偿,降低碳排量。
16、“两个更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强调了与生产棉布衣服相比,生产化纤衣服将带来更多的碳排放,说明了生活中我们通过选择衣服也可以选择低碳生活。
17、举例子、作比较
作用:(1)通过生活中熟悉的例子,说明生活中的个人是可以选择低碳生活的。
(2)通过做比较,让人们更具体,更明确的知道哪一种烹饪方式更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助于人们在生活中选择低碳生活。
18、高碳生活是无法回避的,必须正视。
(1)因为高碳生活是对前面低碳生活内容的补充,使文章更加全面,完整。
(2)高碳生活通过碳中和补偿,可以降低碳排放。因此,谈高碳生活有助于加强对“低碳生活处处可为”这一认识的理解。
19、买包装过度的物品、废物利用、选低碳设备:如变频空调、不浪费粮食、节电节能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5.下面不能体现“美术画”特点的一项是( )
A.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
B.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在哪个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C.我国的建筑,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
D.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
6.下面对选文第一段使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使用分类别、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苏州园林追求图案之美的特点。
B.使用作比较、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明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
C.使用分类别、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我国古代宫殿和一般住房的共同特点。
D.使用作比较、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明苏州园林的布局充满自然之趣的特点。
7.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是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和假山池沼的配合两个角度来介绍苏州园林的。
B.选文介绍假山和池沼的特点,目的是说明设计者生平多阅历,胸中有邱壑。
C.苏州园林的景物布置,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是一幅画的效果。
D.“一般”“绝大部分”“大多”这些限制性词语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5、C 6 、D 7、B
汽车尾气:都市中的“无形杀手”
袁中银
①对于都市中的人们来说,危害最大的恐怕就数有“城市无形杀手”恶名的汽车尾气排放物所造成的空气污染了(A.)
②汽车尾气中有多达150—200种无机和有机化合物,以及它们的混合物、反应物现已测定,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物质里,69%的铅,70%的一氧化碳,33%的二氧化碳,35%的烃类化合物,都是汽车排放的汽车尾气污染占整个大气污染的60%,最高的地区可达90%
③既有污染,必有危害以汽车尾气污染与肺癌死亡率的相关性为例:当道路车流量定值为1000辆次时,居住地离车道的距离与肺癌死亡率的关系是:25—50米为万分之1.69;5075米为万分之1.23当居住地离车道的距离定值为100米时,车流量与肺癌死亡率的关系是:1000辆次为万分之1.04;1万辆次为1.40;2万辆次为1.82也就是说,车流量越大,居住地离车道的距离越近,肺癌死亡率越高而问题是实际情况较之这些定值测量要严重得多车多时,人亦多,距离更近
④目前,我国车辆80%还在使用有铅汽油,这种汽油不光使生产工人的身体受到危害,而且汽油燃烧过程中铅不参加燃烧,随尾气排放到大气中众所周知,铅对人体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空气中的铅进入人体,它能刺激人的中枢神经,使人慢性中毒对妇女儿童的影响更大,它能扰乱妇女的生理功能,诱发胎儿畸形婴儿、儿童体内含铅过高,会引起智商下降,心血管及神经系统病变我国包括北京在内的10座城市,儿童的血铅浓度已达到了国际认定的警戒线
⑤另据日本科学家研究,柴油车尾气中有一种叫“3硝酸苯蒽铜”的物质是迄今发现的最强致癌物(B.)它可以导致血液细胞中的染色体发生畸变,比以前人们所知道的最强诱变剂——二硝基芘的毒性还要高0.6倍
⑥化学微粒和“光化学烟雾”(汽车尾气中的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经太阳紫外线照射所发生的光化学反应)的危害,也是十分惊人的如美国每年都有大约10000人因吸入化学微粒而死亡;美国洛杉矶市1952年发生的一次“光化学烟雾”事件,造成大批人急性损伤:流泪、咳嗽、气喘、呕吐等,并使大面积植物受害,车祸增多,400多人死亡当时该市汽车保有量为9万辆
⑦目前,全球汽车总保有量约7.6亿辆,且以每年10%的速率增长严重的汽车尾气污染,自然令世界各国大伤脑筋,而同时也迫使全球的科研人员为此而大动脑筋因此呼唤绿色车辆已成为地球人的共同心声
(选自《中国科普文选》,有删节)
12.读完全文,请你说说汽车尾气中除含有铅、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烃类化合物外,还有 、 和其它化学微粒等③④⑤⑥说明了汽车尾气对人产生的危害,是按照由 到 的顺序来说明的(2分)
13.文章第③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14.从文中画线的A.、B.两个句子中,任选一句,分析其语言特点(2分)
我选
15.文章以“汽车尾气:都市中的无形杀手”为题,有什么作用?(3分)
16.联系本文和生活实际,谈谈应该如何减少或避免汽车尾气污染(2分)
12.3硝酸苯蒽铜 光化学烟雾(反应物) 主次(或者“整体到局部”)(每空1分,共4分) 13.列数字、作比较(答出两个1分,答出一个不得分) 通过两组具体的数据,准确、有力地说明车流量越大,居住地离车道的距离越近,肺癌死亡率越高(共2分) 14.A句“对于都市中的人们来说”限定了对象、“最大”限定了危害的程度、“恐怕”有推测的意思,使表述有分寸,不绝对这些词语的使用,都使语言准确、严密,更有科学性从语言形象性方面分析亦可文中将“汽车尾气”比作“城市中的无形杀手”,形象生动 B句“另据日本科学家研究”指明出处、“迄今发现的”限定了时间、“最强”限定了程度这些词语的使用,都使内容表述准确、严密,更有科学性(能找出一个词或短语进行分析,1分,指出语言特点,1分,共2分) 15.①点明文章的说明对象;②突出了汽车尾气的危害;③激发阅读兴趣,吸引读者(一点1分,共3分) 16.使用绿色车辆,减少污染源,如非机动车,电动车、太阳能汽车、磁悬浮列车等;使用清洁能源,减轻污染程度,如用乙醇汽油,液化气作燃料;绿色出行,乘坐公交车,减少使用私家车等(能答出两种减少或避免汽车尾气污染的方法即可,一种1分,共2分)
美国校车
①美国校车是一种运送美国中小学生的特殊车种。 校车通体黄色、外形厚重,指示灯明显并有黄色的闪光灯和红色的停车标志。车内座位上装配有防撞安全装置与安全带。车内附带卫星定位与联网,全时监控车辆行驶情况。
②根据美国交通局的统计资料,在美国目前一共有44万辆这种校车穿梭于居民区和学校之间,每天要接送2500万名中小学生;一年下来,这些校车接送的中小学生就高达100亿人次。总的来说,在美国每天坐校车去学校的学生占所有中小学生总数的54%,其余的则主要是家长自己接送,但也有极少数是靠步行。
③作为公共汽车的一种,“School Bus”安全系数为5(满分)。由于自身结构强固,加之严格的法律法规、细心的校车司机与负责任的运营公司,使得校车安全系数非常高。校车是全美国最安全的车辆。2006年11月,美国印第安纳首府,一辆民用悍马车撞上了停在路边的一辆空校车。悍马车整个车体右前部粉碎,但校车安然无恙。
④美国校车是除了警车、救护车、消防车以外,街道上少数享有额外特权的车辆之一。
⑤在任何国家,儿童都是社会的未来,祖国的花朵。校车是每天接送儿童上下学的交通工具,因而保证孩子们乘车时的安全,就成了学校当局和校车制造厂家首要的任务。
⑥至少在上世纪40年代,美国大多数的州就都有立法,要求其它的车辆在有儿童上下校车时,必须两个方向都停下来等小孩子上下车结束之后才能行驶(甚至美国总统专车也要停车等待)。违反此法规的驾车人常常被处以巨额罚款,甚至判以重刑。
⑦然而,保障儿童在上下校车时安全更重要的还是要有一套人人皆知而又行之有效的规则。比如,教师和家长要经常提醒儿童一定要在校车到来之前赶到固定的等车点排好队,等校车到来停稳之后按顺序上车。若是有小孩子晚了一点,校车的司机看到了可以停下来,打开红色停车牌等待,但不能倒车去迎接,以免撞到孩子。儿童在下车后要赶紧穿过马路到人行道上,千万不要跟着校车平着走。在交通繁忙的路口,有的学校和家长还自动组织起来,在儿童上下车的地方指挥交通。这些人经常手执小旗,臂缚袖章,很像中国街头上的“义务路警”
⑧若是仔细考究起来,校车在美国还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呢。其实,早在汽车发明之前,美国就有了专门接送学生的校车,不过那时候的校车是马车。我们今日所见橙黄色校车的诞生,还要归功于一位叫做Frank Cyr的人。在美国教育史上,Frank Cyr被称为“橙黄色校车之父”。
22、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其主要特征有哪些?(至少答出3点)(3分)
23、第③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24、“美国校车是除了警车、救护车、消防车以外,街道上少数享有额外特权的车辆之一。”一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4分)
22.美国校车。通体黄色、外形厚重,设施齐全,安全性好,享有特权,历史悠久。
23.举例子。(1分)说明了美国校车的安全性好,增强说服力。(2分)
24.不能删(1分)“少数”“之一”说明了享有特权的车辆少,而校车就是这少数中的一种,说明了美国校车的特权,去掉就不符合实际情况。这体现了说明文语文的准确性。(2分)
你相信“2012末世论”吗?
①目前有一种“2012末世论”的观点,说的是2012年12月21日是人类这个物种的终结,没有人能够看到第二天的太阳。
②“近年来地震频发”,是持“2012末世论”的有力证据。但这种观点只对了一半,地震频发是事实,但这并不是近年来才发生的。实际上,从统计学意义上来讲,全球每年发生约500万次地震,平均每天有1万多次,只不过绝大多数不被人所察觉,只能被地震仪记录下来;而因为人口在地表分布得极端不均,只有少数带来巨大损失的地震会让我们记忆深刻。2001年11月14日发生在青海昆仑的8.1级地震,是中国近半个世纪来震级最高的一次,但是因为它发生的地点和带来的损失都不够引人注目,所以很少被大众提及。
③地震的发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绝大多数地震都发生在板块边界,A.其中全球地震的70%分布在环太平洋地震带,15%分布在欧亚地震带,还有5%在大洋中脊,其他的10%则分布在板块内部。但是,B.这种统计学上的规律并不能确定地震在何时何地发生,有什么样的强度,因为人们至今也没有清晰地了解地震产生的机制和原理。从这个意义上讲,地震又是随机的。
④从数据统计来看,最近几年的地震也验证了这种随机性。2010年美国地质勘探局曾经发布数据:C.自1900年以来,全球平均每年发生16次7级以上的大地震。有的年份,如1986年至1989年只有6次,而1943年则高达32次。因此,2010年以来,地震算不上频繁。
⑤……
14、 选文第④语段中加点的“这种随机性”指代选文中加曲线的A.、B.、C.中的 句(只填字母),其理由是 。(3分)
15、第④语段中加点的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3分)
16、综合全文信息,结合你的思考,在下面横线上为选文补写一段议论性文字,作为文章的第⑤语段,要求先明确表述观点,然后进行简要阐述。(80字左右)。(3分)
答案:
14.B(1分); 理由: B句中的“何时何地,有什么样的强度” 即“这种随机性”;A句指地震分布的规律性,C句指平均每年发生的地震次数(2分)。
15.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答1种给0.5分,答2种或3种给1分);作用:运用这些说明方法说明了地震是随机性的,没有一定的规律,或说明2010年来,地震算不上频繁(3分) 。
16.“2012末世论”的观点是错误的(或:近年来地震频发并不能证明2012年就是世界末日。1分,要求明确提出),因为地震的发生,有一定规律可循,但至今人类还没有弄清地震产生的机制和原理(1分),地震具有很大的随机性,是地壳自然运动的结果,地震频发是正常的(1分)。
云中谁寄锦书来
朱铁志
电脑的普及,使文字书写急剧退场。用惯了纸笔的中老年人,还在挣扎着试图挽住书写的臂膀。而年轻一代,已然习惯了无纸化的生存。提笔忘字,渐成常态;书法之美,只在少数书家手中流连。在手机和电子信箱越来越便捷的当下社会,能够收到一封手写的信件已是一种幸运,能够收到一封文辞淳美朴实、书法俊逸洒脱的书信,简直就是一种奢望。传统尺牍信札中所包涵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似乎正渐行渐远,使即使不算老派的中年人,也不免感到一丝惆怅。
我算幸运的,因工作和个人写作的关系,使我常常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熟悉或不熟悉的朋友的来信,其中不乏理论大 家和文学名家的信札。有的文白间杂,言近旨远;有的雅淡平和,娓娓道来;有的词锋犀利,一语中的;有的嘘寒问暖,饱含温情。信封和信札抬头、落款的书写,无不十分讲究,不论是称谓的选择,还是书写工具的使用,都能看出文字的背后所蕴含的学养功底和书写者的气质风神。
与此同时,我也收到大量别样的来信,其中尤以来自报刊者居多。有的在我名字之后不再有任何称谓,迹近被通缉;有的信封书写七扭八歪,偌大的天地间几行纠缠在一起的米粒小字,仿佛捆绑的螃蟹。至于行文的直白浅陋、甚至粗暴无礼,也是不时要面对的无奈现实。
翻看老一辈学者作家的书信,“先生”“足下”“斧正”“雅教”“拜辞”等敬语谦辞随处可见,浸润在字里行间的那份优雅和谦和,透露出长期文明熏陶下谦谦君子所特有的从容和自信,正是“尺牍书疏,千里面目”,“虽则不面,其若面焉”。
而今,传统的书信文明似乎已成远去的雅乐,只能在杂乱无章的信息洪流中若有若无地存在,只能在先人的收藏中依稀可辨。而在新潮的“穿越剧”中,别人的父亲成了“家父”,自己的爸爸却变为“令尊”。经过“反右”“__”等文化浩劫,中年以下的朋友旧学功底无从谈起,新学修养也难尽如人意。粗鄙文化盛行,庸俗观念当道,肉麻成有趣,流氓成英雄。听一听身边人的谈吐,看一看手边的报刊,文明含量几许、文化水准若何,相信大家会有自己的判断。至于网络语言,新则新矣,有的甚至不乏有趣,但说到底, 无非是一种缺乏文化含量的戏说而已。
文化的发展繁荣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和自省,而自觉自省的前提,是对传统文化基本的认知和积累。胸无点墨,何以自觉?就像黄牛,肚子里没有青草,拿什么反刍?网络时代,点击率成了判断标准和不二法门,而在杂多的 信息当中飞来飞去的眼球,其实并未收获几多真知。网络人的头脑,基本是杂乱信息的跑马场。缺乏这种自觉的所谓知识分子,充其量不过是“知道分子”而已。
毛笔、宣纸作为文字书写主要载体的时代或许已经过去,但文明的传承不能因此中断。为什么直到今天我们依然怀念前秦散文、楚辞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为什么我们常常默念诸子百家、孔孟老庄?因为我们的血管中流淌着优秀传统文化的血液,对前辈思想家、文学家的传世之作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 ,心向往之。这样一种祈愿和情怀,寄托着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美好理想和对优雅文化的无限怀想。
剪不断,理还乱。要用中国语言、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理论体系和话语系统来解读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秘密,解开中国道路的内在密码,要想在市场经济的冷酷背景下保留一份温暖的人文情怀,不能靠午夜梦回、撕扯自己的头发冥思苦想,不能指望查阅文件、对比口径找寻思想捷径。唯有继承传统、不忘经典,在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中,才能发现博大精深的优美存在,才能触发自己愚钝很久的灵感和才华,找到通向世界、与各种文明有效对话的渠道和钥匙。
7.作者为什么说在当下社会收到文辞淳美朴实、书法俊逸洒脱的书信是“一种奢望”?(3分)
8.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下面句子。(3分)
网络人的头脑,基本是杂乱信息的跑马场。
9.作者指出“找到通向世界、与各种文明有效对话的渠道和钥匙”“唯有继承传统、不忘经典”,我们该如何把这一观点运用到学习生活中去?试从三个方面具体说说。(6分)
10.“云中谁寄锦书来”,这一文题寄托了作者内心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全文概括。(3分)
(一)(15分)云中谁寄锦书来
7.(文字书写急剧退场,人们习惯了无纸化的生存。)现实中提笔忘字,渐成常态;书法之美,只在少数书家手中流连。所以很难收到一封文辞淳美朴实、书法俊逸洒脱的手写书信了。(大 意相同即可)(3分)
8.网络人尽管接受了许多的信息,但这些信息杂乱无章,如不加以整理,就收获不了多少真知,头脑也就变成任意踩踏的场地。(大意相同即可)(3分)
9..提示:可从经典诵读、书法训练、文明礼仪等方面作答,一个方面2分,言之成理即可。(6分)
10.a.对当今文化现状的焦虑(惆怅);(1分)
b.对一些中华文明(传统文化)逝去的怀念;(1分)
c.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企盼。(1分) (答到要点即可)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