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风暴

①曾经热映的一部电影《2012》让2012年这个普通的年份充满了各种关于世界末日的预言。而太阳风暴成为了“2012”末世预言猜想的灾难制造者之一。太阳风暴的到来到底是否如同传言那样是毁灭性的灾难呢?

③在一个太阳活动周期中,往往发生许多次大大小小的太阳风暴。太阳爆发中剧烈增长的电磁波辐射、高能带电粒子流和磁化等离子体,冲击地球的磁层、影响电离层和地球高层大气,会引起地球空间环境急剧变化,形成空间天气过程。空间灾害天气对航天、通讯和电力等高技术系统产生直接的干扰,引发高技术系统故障,甚至造成更大危害,例如造成卫星失控、卫星载荷受损、导航系统产生严重偏差、短波通讯中断,大范围供电系统故障等。任何一次对航天、信息和电力等高技术系统产生影响的太阳风暴所引起的后果都是严重的。历史上由太阳风暴造成的灾害事故不胜枚举。正如我们受到台风、水灾和地震的危害一样,人类社会也面临着太阳风暴的威胁。

④太阳风暴造成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达程度提高而增加。1859年发生了史称“卡林顿事件”的太阳风暴。该次太阳风暴就其规模而言,可以称之为“超级太阳风暴”或“超强太阳风暴”。在当时该太阳风暴对刚刚形成的电报网路造成了严重影响,甚至造成电报员触电、电报纸燃烧。这一事件的地磁效应,是近一百年来最强的1989年3月的太阳风暴三倍以上。后者曾使加拿大魁北克省停电9个小时。假如“卡林顿事件”发生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其造成的影响的确不可估量。在“超级太阳风暴”的冲击下,航天、信息系统可能被摧毁,电力系统可能遭到严重破坏。正因为如此,美国科学家提出警告,“超级太阳风暴”会让美国从发达国家变成发展中国家。他们的警告不是危言耸听。

⑤但“超级太阳风暴”袭击的危害并不是无限的,它的到来并非意味着世界末日来临。当前社会上关于“超级太阳风暴”到来意味着世界末日来临的说法,主要源于对太阳活动的认识不清和相关灾难影片引发的臆想。国内外已有许多科学家对这种世界末日说法给予了批驳。

⑥太阳风虽然猛烈,一般却不会吹袭到地球上来。这是因为地球有着自己的保护伞——地球磁场。然而百密一疏,当遭遇“超级太阳风暴”时,仍然会有少数漏网分子闯进来,但它的影响不至于毁灭地球。人类通过监测太阳活动的形成和演变,可以看到诸多太阳风暴可能发生的先兆现象。如太阳表面出现异常的黑子群,日冕中出现异常的活动,大规模爆发前的太阳磁场结构异常等。虽然人类不能准确预报太阳风暴的发生时间和强度,虽然这些现象不一定意味着“超级太阳风暴”发生,但人类的检测足以起到一定的“预警作用”。而且“超级太阳风暴”的形成过程具有很强的突发性和偶然性,属于低概率事件。

⑦我国科学家在国家“十五”计划和“十一五”计划期间,加强了自主研究的力度,实施了关于太阳风暴和空间灾害天气前沿领域的国家基础研究规划项目(973项目)的系列研究课题,在基础研究和预报服务两方面取得重大成就。我国太阳物理研究工作者在太阳活动形成机制、太阳爆发过程的能量积累和释放等重要的研究方向,都有获得国际同行认可的研究成果,形成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太阳活动预报方法和模式,为我国多项重大工程提供了有力的空间环境安全保障服务。同时,我国学者在多方面开展太阳活动研究国际合作。一个代表性的例子是我国太阳物理学者与印度科学家合作,由太阳发电机理论对第24太阳活动周期的峰值作出了有影响的预报。

10、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对太阳风暴进行了说明?(4分)

11、有人认为选文第①段十分多余,删去后文章更简洁明了。请你告诉他不能删去此段的理由。(4分)

12、第③段中两个加点词语的使用均十分准确,请分析其作用。(4分)

⑴甚至:

⑵任何一次:

13、作者列举“卡林顿事件”和“魁北克停电事件”的目的是什么?(3分)

14、下列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超级太阳风暴”曾经对地球造成过严重的影响。

B. 如果太阳表面出现异常的黑子群,日冕中出现异常的活动,大规模爆发前的太阳磁场结构异常等,就意味着“超级太阳风暴”即将爆发。

C. 到现在为止,人类都不能准确预报太阳风暴的发生时间和强度。

D. 选文最后一段从“加强自主研究力度”和“开展国际合作”两个方面介绍了我国为应对太阳风暴所做的工作。

10、示例:①定义 或 什么是太阳风暴 ②危害 ③太阳风暴不会带来世界末日及其原因 ④我国的研究成果  (共4分,答到每点得1分。)

11、示例:第①段由灾难电影《2012》及“2012末世预言猜想”引入(1分);引出了说明对象(1分);点明是太阳风暴(1分);更能引起读者兴趣(1分)(共4分)

12、(1)表强调,指程度深(1分);说明空间灾害天气对人类的干扰程度可能到达造成危害的地步(1分)

   (2)表强调,指每一次(1分);说明每一次对航天、信息和电力等高技术系统产生影响的太阳风暴所引起的后果都是严重的,没有例外(1分)(共4分,每小题2分)

13、示例:真实具体地(1分)说明太阳风暴造成的影响(1分)随着社会的发达程度提高而增加(1分)(共3分,酌情给分)

14、 B (3分,从第⑥段可以找出答案)

阅读《运动的新发现》(节选),完成文后11-13题。(12分)

(1)最近,瑞典大脑研究者在纽约向专业人士介绍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在进行了大量调查之后,他们发现运动与智力之间存在关联。研究者说:“运动尽管不能保证提高智力,但它可以改善大脑机能。”

(2)研究小组在动物实验中证明,运动可促使小白鼠的海马区生成神经细胞。大脑皮层的这片区域主要负责形成记忆。

(3)多年来,医生和大脑研究者都认为,人出生后便不能再生成新的神经细胞。1998年,科学家首次在人脑中发现了新生的神经细胞。这表明人脑的海马区始终有能力生成新神经细胞。两年后,又有科学家在试验中证实,运动可以刺激大脑生成神经细胞。他们发现,人体干细胞与各种发育因子接触后都会生成神经细胞,而且这种反应在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接触后尤为明显。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可由身体运动激活。

(4)研究小组称,与“老年”神经细胞相比,新生的神经细胞不仅特别活跃,而且适应能力强,因而也具有更好的学习能力。这种灵活性使脑细胞可以通过神经键彼此更有效地交流信息。研究者在实验中观察到,经常运动的老鼠比懒散的同类更“灵巧活泼”。研究者说:“运动可使发育因子通过血液循环进入大脑.促使神经新生。”因此体育运动可以改善人的记忆力与认知能力。有朝一日,这些研究成果还可用于治疗痴呆或帕金森病等由神经衰退引发的疾病。

(选自《柏林晨邮报》,有改动)

11、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运动为什么能改善大脑机能。(4分)

12、作比较是一种说明方法,文中多处使用这种方法,请找出一处,并说说其作用。(4分)

13、体育也列为中考的科目之一,有的家长认为花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影响了学习。请根据文中的信息,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对此加以反驳。(4分)

11.(本题4分)因为运动可以刺激人脑生成新的神经细胞。(意思相近即可)

12.(本题4分,摘录确是作比较的原句2分,简要分析2分)如:

(1)“研究小组称,与‘老年’神经细胞相比,新生的神经细胞不仅特别活跃,而且适应能力强,因而也具有更好的学习能力。”这里通过作比较,突出了新的神经细胞活跃、适应能力强的特点。

(2)“研究者在实验中观察到,经常运动的老鼠比懒散的同类更‘灵巧活泼’。”这里通过作比较,说明了运动促进生成的新的神经细胞具有灵活性更强的特点。

(以上两处答出一处即可)

13.(本题4分,答案具有一定开放性,能自圆其说、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我认为体育锻炼不但不会影响学习,还可以促进学习。理由是:(1)体育运动可以促使人脑神经新生,改善记忆力与认知能力。(2)运动可以强健体魄,使我们更精力充沛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雾霾

①雾霾是雾和霾的统称,是将两种相似且难以区分的天气现象共同提及的概括性说法。

②雾是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导致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000米以内的天气现象;水平能见度在1000-10000米的这种现象被称为轻雾。由于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雾散射的光与光的波长关系不大,因而雾看起来呈乳白色或青白色。

③霾是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使大气浑浊,并导致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0米的现象。由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组成的霾,其散射波长较长的光比较多,因而,霾看起来呈黄色或橙灰色。

  ④雾和霾常常相伴出现。区别雾和霾,空气相对湿度是重要依据。一般相对湿度小于80%时的空气能见度恶化主要是霾造成的,人们习惯上称此时的天气为霾天;相对湿度大于90%时的空气能见度恶化主要是雾造成的,通常被称为雾天;相对湿度介于80-90%之间时的空气能见度恶化是霾和雾的混合物共同造成的,一般被统称为雾霾天。

⑤在雾霾天气中,PM2.5是“罪魁祸首”。其主要来源有多个:一是道路扬尘和建筑施工扬尘;二是汽车尾气;三是工厂制造出的废气污染;四是冬季取暖时燃烧煤炭低空排放的污染物;五是生物质(秸秆、木柴)的燃烧以及垃圾焚烧产生的烟尘。

  ⑥这些污染颗粒和细菌、病毒等一起附着在水滴上,对人体的呼吸道产生影响,可能会引起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气管支气管炎、肺炎以及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疾病。1952年12月,英国伦敦大雾一周不散,烟尘废气在低空聚积,期间有4700人因呼吸道疾病死于非命,雾散后,还有8000多人因雾死亡。“雾都劫难”震惊世界,人们将伦敦雾灾列为20世纪世界十大自然灾害之一。这是显性危害的例子,更多的情况是雾霾在不知不觉中危害着人的健康。

⑦雾霾天应减少开窗,减少外出,外出时避免骑车,戴正规合格的口罩、多食清肺润肺食品。但最根本的还是要从源头上采取“减排消尘”的措施。此法既能减少由温室气体引发的空中水汽,又能减少空气中的凝结核,从而达到控制雾霾频发的现象。这方面伦敦做出了榜样:1956年英国颁布了“清洁空气法案”,在“减排消尘”上大做文章,如今已见成效,原来每年有几十个雾霾天,现已降至5天,世界著名的“雾都”已名不副实

16.第⑦段中“名不副实”一词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指 不相符。(2分)

17.第④段的“常常”能否去掉?请阐述理由。 (3分)

18.第⑥段划线句使用的说明方法是 、列数字,其作用是 。(3分)

19.根据文章第①-④段内容,结合下列两张图表,判断徐汇区12月5日、6日、13日的天气,将相应选项填在横线上:(6分)

12月5日 12月6日 12月13日

A.雾天 B. 霾天 C. 雾霾天



20.本文⑤-⑦段依次说明了: 、雾霾的危害、 。其说明顺序是 (6分)

  16.(2分)伦敦“雾都”的名号;雾霾天很少的实际情况(每年只有5天的雾天的实际情况)

  17.(3分)不能。“常常”的意思是“经常”,表明很多时候如此。如果去掉则表示雾与霾总是相伴出现,这与事实不符。“常常”用词很准确(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18.举例子(1分),具体准确地说明了雾霾对人体健康有着显性的危害(2分)。(多写“不知不觉的危害”扣1分)

  19.(6分)A.C.B

  20.(6分) 雾霾中PM2.5的主要来源(雾霾的主要污染来源)、应对雾霾的方法(意对即可)。逻辑顺序

筷子春秋

①筷子在先秦时被称为“梜”。《礼记》说“羹之有菜者用梜”,郑玄注:“梜,犹箸也。”《史记》谓“纣始为象箸。”这些都说明“箸”的称呼可能最早在商代出现。

②“箸”,变成今天的“筷”,有个说法可能与沿江或沿海的船民有关。因为“箸”与“住”同音,对船民而言便有不吉利的意思,为了趋吉避凶,他们反其意称“箸”为“快儿”。又因为大多数“快儿”是用竹子所做,于是在“快”字上加了竹字头,成为“筷子”。从此“筷子”便在人间叫开了。

③古代用筷子的情况可参考画像砖。 a 汉代盛行厚葬,墓室中大量使用精美画像砖,以反映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场景,因而留给后人丰富的形象资料。 b 1973年湖南马王堆一号汉墓有“彩绘云龙纹漆案”出土,有趣的是这个漆案上除了摆放了5个写有“君奉食”的小盆、两个酒卮,案面上还放有一个耳杯,杯上还放有一双竹筷。 c 《红楼梦》描写的宴饮场面中几乎都出现了筷子。比如第四十回写史太君两宴大观园时,在座的主人和宾客每人都手执一双竹筷。 d 今人虽然不能亲眼目睹那时人们使用筷子的场景,但却可以从流传至今的文献和文学作品中领略人们当时使用筷子的状况。

④筷子之所以延用至今,在于它取材方便、制作容易。从饮食进化的历史推想,原始社会以手抓食可谓再自然不过,其后出现的“匕”,曲柄浅斗,很像今天的汤匙。《说文》谓“匕,亦所以用匕取饭”。今天的“匙”是由“匕”发展而来。匕作为一种食器虽然对人进食有帮助,但用金属或瓷土作原料制作起来很麻烦。同时它的分量重,使用起来也很笨拙,所以难以准确取到所需食物,筷子恰好能够扬长避短,取而代之。

⑤至于使用筷子何以那么方便灵活,许多名人都进行了探寻并做出相应的解释。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曾经说:“中华族民族是个优秀的民族,中国人早在两汉时期便使用筷子,如此简单的两根东西,却高妙绝伦地运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这是迄今为止,对这一问题最简单、最科学的一种解释。

⑥一个民族的传统习惯,常常体现该民族人民的处世特色,就像中国人惯于使用筷子,而西方人善于使用刀叉,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人和西方人在性格上的差异。正如蔡元培先生当年对西方记者调侃的那样:“中国人从来是尚文明,而不尚武力的,从餐桌上就可看出中国人和西方人的区别。”

16.本文标题《筷子春秋》中的“春秋”的意思是 (2分)

17.文章是从“筷子名称的由来”、“ ”、“ ”和“使用原理”等几方面来介绍“筷子”的,文章的说明顺序是 (6分)

18.“这足以证明汉代时已经开始使用筷子,但广泛使用筷子却始于清代。”这句话要是放入第③段,那么,恰当的地方是( )(4分)

A.a处B.b处C.c处D.d处

19.从第④段可知“筷子”取代“匕”成为现今中国最主要的进食工具的原因是:(6分)

2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筷子在秦朝时被称为“梜”,是《礼记》中记载的。

B.“箸”,变成今天的“筷”,与沿江或沿海的船民有关。

C.筷子是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绝妙运用。

D.中国人使用筷子不使用刀叉,说明中国人只尚文不尚武。

16.历史

17.古代使用筷子的情况   筷子沿用至今的原因    逻辑顺序

18.C

19.⑴取材方便   ⑵制作容易   ⑶使用灵活(取物准确)

20.C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16-15题。(15分)

长江三峡和三峡工程

①长江是我国最长的河流,是全世界第三长河,它的源头在我国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流经十一个省市自治区,最后汇入东海,全长6300公里。

②当长江流至四川东部的奉节时,便冲开崇山峻岭奔腾而下,形成了雄伟壮丽的大峡谷——长江三峡。三峡是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它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市南津关,跨五县市,全长200多公里。三段峡谷各有特色:瞿塘峡 ,巫峡 ,西陵峡 。三峡两岸重峦叠嶂,形态各异,船行其中,一会儿山色全阻,一会儿豁然开朗,别有洞天。

③瞿塘峡,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东止巫山县的大溪镇,全长8公里,在举世闻名的三峡中最短,但是景观最雄伟壮观。江面在此非常狭窄,最窄的地方只有100米,两岸断岩峭壁犹如刀砍斧削,海拔高度多在1000米~1500米左右,山峰高出江面几百米,从两岸俯视就如船行驶在地道中一般。瞿塘峡文物景观多而集中,峡口山岩上有“夔门天下雄”五个大字,沿江而下有粉壁墙、孟良梯、倒吊和尚、犀牛望月等景,还有惊险万状的古栈道、古代巴人的悬棺、大溪文化遗址等。

④巫峡,西起重庆大宁河口,东止巴东县的关渡口,全长45公里,是长江三峡中长而整齐的一峡。巫峡中的人文景观非常多,最引人注意的则是屹立于两岸的巫山12峰,其中最为秀丽的就数神女峰,诗句“神女应无恙”即是指此。

⑤西陵峡,西起秭归的香溪口,东至宜昌市的南津关,是三峡中最长的一峡,自古以来一直以滩多水急著称,全长66公里,峡内有兵书宝剑峡、牛肝马肺峡等。今天的西陵峡大部分已经成为葛洲坝平湖库区,船行驶在西陵峡中感觉非常地平稳和舒适。

⑥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大坝坝址位于湖北省宜昌市三斗坪,建成后全坝长1983米,最大坝高为185米,最高运行水位175米,总蓄水量393亿立方米,是具有发电、防洪、航运等综合效益的水资源多目标开发工程。

⑦工程总装机容量1820千瓦,年发电量847亿度,相当于十座广__亚湾核电站。三峡大坝建成后,我国每人每年将可以增加用电70度。

⑧水库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能有效控制上游进入中下游平原的洪水,遇百年一遇的洪水,可控制荆江河段的流量在安全范围内,是解除长江中游洪水威胁,防止荆江河段发生毁灭性灾害最有效的措施。

⑨三峡工程建成后,水库回水形成660公里长的深水航道,可改善重庆以下的航道条件。船舶的运输成本可明显降低,运输效率明显提高,将大力加速长江航运事业的发展。

16、下列三个词是从第②段里摘出来的,请你结合第③④⑤段,将它们还原在横线上,依次是: 。(2分)

A.幽深秀丽 B.滩多水急 C.雄伟险峻

17、仔细阅读第⑦段,说说这一段采用了 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答:

18、余秋雨先生说,在中国,如果要选择旅游胜地,三峡是最应该去的。因为三峡有厚重的各具特色的历史文化。根据积累回答下列问题。

(1)重庆奉节白帝城能让你联想到哪些相关的历史人物?(2分)

答:

(2)请写出与三峡相关的古代诗歌名句两句。(2分)

19、三峡工程具有哪些方面的功用?请你概括。(3分)

答:

20、随着旅游高峰期的到来,在三峡风景区里,我们随处可以看见游人丢下的生活垃圾。针对这一现象,请你拟一条公益广告。(2分)

答:

16    2分 CAB

17    4分 列数据 作比较 示例:列数据、作比较让三峡工程“总装机容量”和“年发电量”变得更加直观具体。

18    4分 (1)示例:刘备;诸葛亮;李白(2分)

(2)示例:①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②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譻。③瞿塘峡口水烟低,白帝城头月向西。(2分)

19    3分 发电、防洪、航运。

20    2分 示例:管住你的垃圾,让我们的美丽和自然美丽完全和谐!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殿檐斗拱,额枋,梁柱,装饰着青蓝点金和贴金彩画。正面是12根红色大圆柱,金琐窗,朱漆门,同台基相互衬映,色彩鲜明,雄伟壮丽。

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屏。方台两旁有6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6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

三大殿建筑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这条线也是北京城的中轴线,向南从午门到__延伸到正阳门,永定门,往北从神武门到地安门鼓楼,全长约8公里。

太和殿是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皇帝即位,生日,婚礼和元旦等都在这里受朝贺。每逢大典,殿外的白石台基上下跪满文武百官,中间御道两边排列着仪仗,皇帝端坐在宝座上。大殿廊下,鸣钟击磬,乐声悠扬。台基上的香炉和铜龟,铜鹤里点起檀香或松柏枝,烟雾缭绕。

13.下面选项对说明方法的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A.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列数字)

B.方台两旁有6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打比方)

C.三大殿建筑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这条线也是北京城的中轴线。(作诠释)

D.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摹状貌)

14. 对“作者为什么要把太和殿作为解说的重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太和殿是“前朝”以致整个故宫的重点建筑物。

B.它是封建皇帝行使统治权力和举行重大典礼的场所。

C.它在整个建筑群中最具代表性。

D.它所处的位置正好是中国版图的正中央,象征了中央集权。

13    3     B非打比方,柱子上本身就雕刻着龙。

14    3     D 文中并没有告诉读者这个信息,从历史及地理的常识也可以判断出这是错误的。

玻璃之王

⑴“玻璃之王”是这样诞生的:1959年,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杜威兹教授等人用制造玻璃的方法,将高温金-硅合金熔体喷射到高速旋转的铜轴上,以每秒100万摄氏度的冷却速度快速冷却熔体,第一次制造出了不透亮的玻璃。当时的一位物理学家看到这种刚诞生的合金材料时,曾嘲讽的说这是一种“愚蠢的合金”。这种不透亮、看起来“愚蠢的”的东西,就是在材料科学领域开辟出一条新道路的“玻璃之王”即金属玻璃。

⑵金属玻璃形成的原理是什么呢?通常情况下,金属及合金在从液体凝固成固体时,原子总是从液体的混乱排列转变成整齐的排列,即成为晶体。但是,如果金属或合金的液体凝固速度非常快,原子来不及排列整齐便被冻结住了,最终的原子排列方式仍类似于液体,是混乱的,这就是非晶态合金。因为非晶态合金原子的混乱排列情况类似于玻璃,所以又被称为金属玻璃。

⑶那么,在实际生产中金属玻璃又该如何获得?研究人员发现,单一的金属液体凝固形成非晶态所需的冷却速度要远远高于其它物质液体。例如,普通的玻璃液体只要慢慢冷却下来,得到的玻璃就是非晶态的;而单一的金属液体则需要每秒高达1亿摄氏度以上的冷却速度才能形成非晶态,这个速度是普通玻璃的无数倍。由于目前工艺水平的限制,实际生产中难以达到如此高的冷却速度,也就是说,单一的金属难以在生产上被制成非晶态的金属玻璃。但是,合金弥补了单一金属的缺憾。合金具有这样两个重要性质:第一,它的熔点远低于纯金属,例如,纯铁的熔点为1538 ℃,而铁硅硼合金的熔点一般在1200 ℃以下;第二,液体状态的合金原子更加难以移动,在冷却时更加难以整齐排列,也就是说,更容易被“冻结”成非晶体。这样,人们在实际生产中就将金属与其它物质混合形成合金后再来获得非晶态的金属玻璃。

⑷目前,金属玻璃已经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因为它具有较强的韧性、刚性、优良的磁性、良好的化学稳定性等,人们赞扬它是“敲不碎、砸不烂”的“玻璃之王”。金属玻璃已被用于制造高档录音机、录像机的高耐磨音频视频磁头。因为具有良好的磁学性质,金属玻璃还被用于制造__容器、火箭等重要部位的零部件。科学家们还预言,凭借其耐腐蚀、抗撞击、耐冷热的特性及优异的力学性能,金属玻璃在将来可能会成为航天、军事及民用领域的理想候选材料。

12.从选文内容看,作者是从哪四个方面来说明“玻璃之王”的?(2分)

13.选文第⑶段划线句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2分)

14.选文第(4)段中,加点的“可能”一词能否删掉?为什么?(2分)

15.依据选文内容,找出作为“玻璃之王”的金属玻璃目前都得到了哪些应用。(2分)

12(2分)①玻璃之王(或金属玻璃,后同)的诞生

②玻璃之王形成的原理

③玻璃之王的获得

④玻璃之王的应用(每一方面0.5分)

13.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1分,答出其中的两点即可得1分,答出一点得0.5分)

具体准确地说明了单一的金属液体凝固形成非晶态所需的冷却速度要远远高于其它物质液体。(1 分)

14.不能删掉,(1分)。“可能”表猜测,说明金属玻璃在将来也许会成为航天、军事及民用领域的理想候选材料,去掉了过于绝对化,与实际不符,“可能”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1分)

15制造高档录音机、录像机的高耐磨音频视频磁头,( 1分),制造__容器、火箭等关键部位的零部件,( 1分)。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6——9题

人类正面临着全球变暖的挑战。联合国的一份报告向我们描述了气候变化产生的灾难性后果:森林消失和沙漠扩大,将使非洲成为受影响最广的地区;热带流行的疟疾和寄生虫病将向北蔓延,使欧洲出现流行病;地中海地区由于严重缺水会半沙漠化,滑雪运动在欧洲将荡然无存;在英国,肆虐的冬季风暴将变得司空见惯,东部的某些地方可能变得过于干旱而无法种植各类作物。另外,一些河流水量将大大减少甚至干涸,饮用水源遭到破坏;昔日绕道而行的台风将频频袭击日本,致使短时间内大量降水,洪水泛滥,城市淹没,山体滑坡,交通中断。而最为严重的影响,将是地球上数以百万计的人由于海岸线受侵蚀、海岸被淹没和农业生产遭破坏而被迫离开家园。

最新的一项研究表明,到本世纪末,地球平均气温将比现在升高3℃。这一预测是以近年来地球气温升高的现象和温室效应为依据的。温室效应,在物理学上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而产生的保温效应。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气体,它可以减少地表热量向空间散失,使大气层保待一定的热能。二氧化碳在大气层中的含量直接影响着地表气温,当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增加时,地表气温就相应升高。科学认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地球环境的演化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大气层的保温作用,全球气温将为-40°C.,而现在全球平均气温为16°C.。科学家们预言,人类如不采取果断和必要的措施,到2030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将比1850年工业革命时增加一倍。

导致大气层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工业革命开始以后,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燃烧量越来越大,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不断增加。同时,雷击、虫害、砍伐造成的森林火灾、草地衰退和森林破坏也使能够吸收二氧化碳的绿色植物遭到破坏。所以,要控制全球变暖,必须改变能源结构,大力植树造林。有科学家指出,只有以核燃料代替化石燃料,才能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的加剧。

气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自身活动所造成的灾难。我们必须树立全球共同性的大气环境观念,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爱护头顶上的这片蓝天。

6、下列对"温室效应"这一概念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指由于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能够接受阳光的一定的密闭空间中所产生的一种保温效应。

B.指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剧增以后,又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从而使地表气温相应升高的效应。

C.指在接受阳光的密闭空间中能够影响地表气温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使地表气温相应升高的效应。

D.指大气层中主要的温室气体,通过减少地表热量向空间散失,在特定密闭空间中产生的保温效应。

7、根据原文,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最严重的一项是( )

A.河流水量减少甚至干涸,饮用水源遭到破坏,导致不少地区沙漠扩大,疾病流行。

B.肆虐的冬季风暴将变得司空见惯,一些地区会因为过于干旱而无法种植各类作物。

C.数以百万计的人因海岸线受侵蚀、海岸被淹没和农业生产遭破坏而被迫离开家园。

D.台风频频袭击,致使短时间内大量降水,洪水泛滥,城市淹没,山体滑坡,交通中断。

8、下列对“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自身活动所造成的灾难”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界各国迟迟不采取果断和必要的措施,http://www.gaokw.com/改变能源结构和大力植树造林,以致大气层的温室效应越来越严重。

B.1850年工业革命以来,大量开采和燃烧煤炭、石油、天然气化石燃料的结果,大大增加了大气层中温室气体的含量。

C.由于人类无限制的破坏,地球上大片森林和草地急剧消失,沙漠进一步扩大,使得地表气温也随之不断升高。

D.因雷击和虫害而造成的森林火灾、草地衰退,导致能够吸收二氧化碳的植被日益减少,而人类对此却束手无策。

9、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洲是受全球变暖影响最广的地区,人类如果能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的加剧,那么非洲因此而受益的面积也将最广。

B.一旦人类能够控制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加剧,那么滑雪运动在欧洲将能继续,台风将远离日本。

C.为避免增加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一些科学家主张用核燃料代替化石燃料,可见使用核燃料不会产生二氧化碳。

D.假如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持续降低,全球气温就有可能持续降低,人类也许将面临另一场全球变冷的挑战。

6.A7.C8.D9.B

阅读《奇妙的唾液》,完成12-14题。(8分)

①唾液,俗称口水、口涎,它是口腔内各种腺体所分泌的黏稠状液体。大的唾液腺有三对:腮腺、颌下腺、舌下腺;小的有唇腺、舌腺、颊腺、腭腺等。唾液腺虽小,却是个很勤快的器官,一个成年人,一昼夜间可以分泌出1000-1500毫升唾液。唾液实际上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之一。

②唾液的作用很多,我们的口腔里假如没有唾液,咽不下食物是不必说的,就连嘴巴恐怕也张不开。因为我们的舌头之所以能在口腔里“运转自如”,完全是因为有唾液在里面起“润滑油”的作用。而这种“润滑油”一旦失去的话,舌头就会和上颚或者下颚的表皮粘在一起,于是我们口腔内的一整套“机械”也就只好“束之高阁”了。

③唾液具有抗菌和凝血的作用,所以口腔里的伤口往往比其他地方好得快。拔牙或牙龈手术后很少发生感染,主要原因就在于唾液中的溶菌酶有杀菌的能力,可阻止口腔内细菌大量繁殖。美国科学家发现,唾液中有一种特殊的化学特质——唾液生长因子,它能显著地缩短伤口的愈合时间,井可以止血。

④近年来,医学家们发现唾液对污染食物中的致癌物具有消毒作用。日本生物化学专家研究发现,唾液中有很多免疫球蛋白,对食物中的异常蛋白质有极高的凝聚力,可增强人体的防卫功能。唾液中所含的溶菌酶对强烈致癌的黄曲霉素、苯并芘、亚硝胺有很好的解毒作用。也就是说,唾液相当于一种天然防癌剂,具有令致癌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的功能。它将发霉食物中的致癌物质黄曲霉素与自己混合,再作用于动物体内细胞,使原来具有较强致癌作用的毒性物质几乎全部消失。

⑤古代中医说:“白玉齿边有玉泉,涓涓育我度长年。”意思是说,常咽唾液可以健康长寿。医学专家研究发现,唾液中还含有一种能使人保持年轻的激素,这种激素是由三大唾液腺之一的腮腺分泌的,被称为“腮腺激素”。它之所以能使人年轻,是因为它能强化肌肉、血管、结缔组织、骨骼及软骨、牙齿的活力,尤其能增强血管的弹性和结缔组织的活力,只要腮腺激素充盈,血管和皮下组织(疏松结缔组织)的作用就会加强,皮肤的弹性就会得到保持。唾液的特殊功能触发了化妆品制造商的灵感,他们开发出“唾液化妆品”——抗皱霜、洗面奶等。 (摘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2、唾液有哪些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第③段划线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第④段“使原来具有较强致癌作用的毒性物质几乎全部消失”句中加点词“几乎”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答案示例:口腔“润滑油”(润滑口腔);具有抗菌和凝血的作用;对污染食物中的致癌物具有)消毒作用;使人健康长寿(使人保持年轻)。(答出两点即可,2分)

13、答案示例:作比较(1分)。将口腔内伤口与其他地方伤口的愈合时间进行比较,突出了唾液具有抗菌和凝血的作用(2分)。

14 、答案示例:不能。“几乎”指大部分、接近于,表明具有较强致癌作用的毒性物质大部分都消失或接近于全部消失,并不是全部消失,(1分)如果去掉“几乎”就成了全部消失,与事实不符,(1分)“几乎”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4—17题(10分)

盐说

①盐是一种生活必需品,它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氯离子和钠离子在人体新陈代谢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氯离子具有维持渗透压、调节酸碱平衡和组成胃酸等生理作用。钠离子在人体水量恒定上起主要调节作用,钠多则水也多,钠少水也应当减少。因此盐摄入过多时,可能发生水肿,过少时,可能引起脱水。

②虽然我们的身体离不开盐,但是过多的摄入盐却对身体产生危害。日本秋田县的居民喜欢吃咸食,每人每天盐的摄入量为20-30克,比其他县的居民多两倍。结果秋田县居民中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偏高,是日本有名的短命县

③为什么盐摄入过多会导致高血压呢?研究表明,盐能使人体“水化”。也就是说,人体盐分多了,对水分的需求也要相应的增加,从而使过多的水分滞留在体内,导致血管内血浆容易增加,最终引发高血压。最近科学家发现,一种蛋白质“Racl”在摄取盐分过多导致高血压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如果开发出抑制Racl的药物,就能够治疗因摄取盐分过多而导致的高血压。

④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推荐标准,每人每天盐摄入量以5克为宜,不宜超过6克。事实上人们的盐摄入量往往高于此推荐值。我国城市居民平均每人每天摄入盐9.7克,农村居民为11.1克,并且中老年群体盐摄入量明显高于青少年。

⑤减少盐的摄入不仅有助于降低高血压的患病风险,还有利于降低脑卒中和其他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由此可见,对于高血压、脑血栓等疾病患者,采取限制盐摄入量要比多吃蛋白质和不吃肥肉等措施更有效。

⑥英国的一项研究发现,将盐摄入量从每天9—12克减少到5—6克,血压会有明显的降低。通过这种方式所达到的降压效果等同于口服降压药的效果。

⑦如何减少盐的掺入量呢?首先对每天盐摄入采取总量控制。一般而言,20毫升酱油中含有约3克盐,10克黄豆酱中约1.5克。如果炒菜时需要用酱油或酱类调味时,应按比例减少相应的盐用量。其次食物加工、烹调时尽量少放盐。不吃或少吃咸菜以及含盐量多的酱菜、腌肉制品等食物。最后应多选择含钾多、含钠少的绿色食品。谷类中的荞麦和小米钾含量较高 ,蔬菜中土豆、藕、油菜、大白菜、番茄等和水果中大枣、山楂、香蕉、苹果等都含有比较丰富 的钾。

⑧如何降低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病率呢?请记住,少吃盐永远是你的健康之道。

14.简要概括盐与人类健康的关系。(2分)

15.简要说明第⑦段中加点词“尽量”的表达效果。(2分)

16.第②段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选择两种说明其作用。(4分)

17.除了第⑦段列举的方法外,你还有哪些减少盐摄入量的方法?(2分)

14.答案:适量摄入盐有益于身体健康(1分),反之则有危害,容易引起高血压等多种疾病。(1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概括分析能力,阅读文段,把握关键语句即可。

15.答案:“尽量”一词的运用更加严密地说明了食物加工、烹调时少放盐的程度。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此类型的题目,从说明文语言特点方面考虑。说明文语言特点准确性、平实性、周密性和科学性。然后再根据语境分析。

16.答案示例:通过举例子(1分),更加增强了“过多地摄入盐对身体产生危害”这一说法的可信度。(1分)

       通过列数字(1分),更加准确地说明了秋田县居民每人每天盐摄入量高。(1分)

       通过作比较(1分),更加清楚地说明了秋田县居民比高血压等疾病发病率明显偏高。(1分)

(每种答对2分,答对两种以上4分)

【解析】此类型的题目考查说明方法。常考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打比方。

(1)举例子: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更真切, 以便读者理解, 使内容具体、加强说服力,具体介绍知识的作用。    

(2)列数字: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使说明更科学,更准确,更 具体。  

(3)作比较:把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 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说明对象的特点突出。

17.答案示例:(1)少吃或不吃烧烤。(2)不吃含盐高的方便面食品。(3)减少在餐厅饭店吃饭的次数,尽量在家里吃饭。(4)多吃淡味或本味食品,不吃过分加工的重味食品等。(答出一种1分,答出两种以上即可给满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概括分析能力,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