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0年,告别一百万个物种
科学家们以联合国估计的到2050年,全球气温可能比现在升高0.5至3摄氏度的标准为依据,利用电脑模型计算气温升高对每一物种的影响,对欧洲、南非、澳大利亚、巴西、墨西哥和哥斯达黎加六个地区的1103个动植物物种进行了研究,其中包括植物、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和昆虫等。这是迄今为止对此问题所进行的最大规模跨国合作研究。
全球气温升高迫使大部分陆地物种向两极和高山地区迁徙,但许多动植物无法实现这点。据保守估计,这六个地区的物种到2050年将消失15%至37%,即平均有26%的物种将因为气温升高,无法寻找到适宜的栖息地而灭绝。像哥斯达黎加的小丑箭毒蛙、墨西哥的囊鼠和欧洲的灰喜鹊等珍稀物种很可能将从地球上消失,大部分物种的栖息地也将越来越少。
在澳大利亚接受研究的24种蝴蝶中,有一半将在未来的岁月中永远消失。而在南非主要生物保护区内,受保护的60%的生物物种有灭绝的危险。在占巴西总面积五分之一的巴西中西部热带草原地区,163种树木中将有70%以上的树种灭绝。其中很多植物是该地区的稀有品种。科学家们预计,在该地1700到2100个植物物种中,39%到48%的物种将在未来50年内消失。
欧洲是自然环境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最小的地区,该地区的动植物生存几率要大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动植物。即使如此,在气候变暖的影响下,欧洲地区四分之一的鸟类和11%到17%的植物也将在未来逐渐灭绝。生活在英国苏格兰地区的特有鸟类红嘴雀,由于气候和环境的变迁,在未来将难存活下去。特别是当气候变暖时,其他天敌鸟类的迁入将更加危及这种稀有鸟类的生存。
在墨西哥的研究表明,平原和干旱地区的动植物受气候变暖影响最大,一旦气候有一丝的变化,这些动植物就需要迁移至很远的地区才能找到生存的新环境,在该地区接受研究的1870种动植物,三分之一将在未来出现生存危机。在许多庭院花卉的家乡——南非,研究的300种植物中的三分之一将要灭绝,包括该国著名的山龙眼类花卉。
负责此项研究的英国利兹大学的克莱斯·托马斯教授表示:“当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时,他们都希望能最终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但是,我真的希望我们没有得出我们已经得出的这一结论。事实远比我们想像的要严重得多,我们得出的结论很可能低估了生物物种面临的残酷生存环境。
18、通读全文,说说第7段中“我们已经得出的这一结论”指的是什么?(2分)
19、阅读文章4至6段,完成下面的表格。(3分)
地区
研究物种
研究结果
澳大利亚
欧洲
墨西哥
20、请你说说下面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2分)
一旦气候有一丝的变化,这些动植物就需要迁移至很远的地区才能找到适宜生存的新环境。
21、文章为什么详细地介绍气候变暖对欧洲地区物种生存的影响?(3分)
22、全球气温升高对物种生存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请结合我国的具体实例,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认识。(3分)
18、全球气温升高将使地球上许多物种灭绝。
19、蝴蝶 有一半将在未来的岁月中永远消失
红嘴雀 在未来将很难存活下去 (或四分之一的鸟类和11%到17%的植物逐渐灭绝)
1870种动植物 1/3在未来出现生存危机
20、“一丝”说明变化之小,但即便是如此小的变化对动植物来说也是灾难性的。
21、因为欧洲是自然环境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最小的地区。(1分)详细介绍气候变化对这个地区物种生存的影响,更能显示出对其他地区的影响。(2分)
22、略
太空中的绿色动力——太阳帆
①太阳光传送光和热,照到人身上,人会感到暖洋洋的,但从来也没有人感觉到太阳光有压力。实际上,太阳光是有压力的,因为光具有两重性,既是电磁波,又是粒子——光子。光线实际上是光子流,当光子流受到物体阻挡时,光子就撞到该物体上,就像空气分子撞到物体上一样,它的动能就转化成对物体的压力。
-6
②不过,太阳光产生的压力——光压是非常非常小的。不仅人感受不到,就连普通的仪器也测不出来。在地球附近,太阳光照射到一个平整、光亮、能完全反射光的表面时,产生的压力最大,大约是9×10 牛/平方米,也就是说100万平方米平整光亮的面积上才受到9牛的压力,只相当于一个2分硬币的重量。在地面上,由于重力、大气压力、空气阻力、摩擦力等力的存在,微乎其微的太阳光压力被淹没在这些宏观力的__大海之中。
③“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到了太空中,重力、大气压力、空气阻力、摩擦力等几乎完全消失,太阳光压才有了出头之日。一些具有创新思维的人开始想到利用太阳光压来推动航天器在太空飞行。早在上一世纪初,俄罗斯宇航理论先驱齐奥尔科夫斯基就提出过这一大胆的设想。以后,又有不少科学家进行过研究。然而,只有当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的水平,在有强大的火箭把航天器送入太空的条件下,利用太阳光作为航天推进力才有了实现的可能。
④太阳光压的大小是与接受太阳照射的面积成正比的。受照面积越大,产生的压力越大。为了获得一定的压力,必须有足够大的受照面积,从而引出了太阳帆的概念。
⑤太阳帆是一种面积很大,表面平整、光滑、无斑点和皱纹的薄膜,一般由聚酯或聚酰亚胺等高分子材料制成,表面镀铝或银,使其具有全反射的特性。
⑥一块面积为105×105平方米的太阳帆,在太阳光正射下可获得大约100毫牛的力,用它推动100千克的物体,可产生1毫米/平方秒的加速度。这个加速度极其微小,只有地面重力加速度的万分之一。
⑦俗话说:“涓涓细流汇成大海,块块碎土堆成高山。”速度等于加速度与时间的乘积,尽管加速度非常小,只要时间足够长,终能达到一定的速度。即使航天器的加速度只有1毫米/平方秒,那么,一天以后,速度达到86.4米/秒;一个月后达到2592米/秒;130天后,就可超过第二宇宙速度,达到11.23千米/秒;一年后可达到31.54千米/秒,足以飞出太阳系,由此可见加速度不在大,时间长则灵。
14、本文的说明对象是: ,你认为“太空中的绿色动力”中“绿色”一词的含义是: 。(2分)
15、第③段中加点的“这”字指代什么?(2分)
16、太阳帆有哪些特征?请用简要的话概括。(3分)
17、第⑥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18、本文语言既科学准确,又生动形象。分析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4分)
-6
⑴在地球附近,太阳光照射到一个平整、光亮、能完全反射光的表面时,产生的压力最大,大约是9×10 牛/平方米。
⑵到了太空中,重力、大气压力、空气阻力、摩擦力等几乎完全消失,太阳光压才有了出头之日。
14、(2分,每空1分)太阳帆 环保、无污染
15、(3分)指代“利用太阳光压来推动航天器在太空飞行”。
16、(3分)具有面积大,表面平整、光滑、无斑点和皱纹,全反射的特性。
17、(3分)列数字,作比较(1分);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科学准确地说明了一定面积的太阳帆在太阳光的正射下获得的推力及产生的加速度极其微小(2分)。
18、(4分)⑴“大约”表估计,说明太阳光产生的压力是个约数,并未经过周密测量,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2分)
⑵“出头”本指“从困苦的环境中解脱出来”,用在这里形象地说明了在地面上微乎其微的太阳光压到了太空中就能作为太空动力发挥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2分)
人体内的“夜班”工作
你是否想过,当你夜间进入梦乡时,在你自己的机体内还有大量的器官在“值夜班”呢?
“心脏在值‘夜班’。”你一定会不假思索地回答。确实如此。据记载,心脏停跳又复活的世界记录为3小时24分,但在睡眼环境下,心脏恐怕一分钟也不能停止跳动。不过心脏并不是一刻不停地工作,它也在抽空休息。它收缩时在工作,它舒张时是在休息。每分钟心跳75次时,每一次心跳,心房和 心室的收缩时间分别为0.l秒和0.3秒、而舒张时间分别为0.7秒和0.5秒,休息时间倒比工作时间长。
“肺脏也在值‘夜班’。”此话不假。人在夜间睡眠时,生命之火还在燃烧,肺脏就像一台鼓风机,不停地把富含氧气的空气吸入体内“助燃”,把富含二氧化碳的废气排出。科学家们认为这台鼓风机停止工作5分钟,人就会“断气”。当然肺脏也要休息,它的7.5亿个基层单位——肺泡采用轮休制,每次呼吸只有部分肺泡在工作。
说到值“夜班”,也别忘记了消化系统。据试验,玉米在胃内消化停留3.48小时,在小肠内吸收停留5小时,在结肠内停留16.24小时,经过21.2小时开始由“环卫部门”直肠排出, 38. 4小时后才排完。照此算来人在夜间睡眠时,消化系统的“夜班工人 ”还在对昨天早餐到今天晚餐的食物作一系列处理。
人们大概不太清楚,许多调节人体功能的内分泌腺体也坚守在“夜班”岗位上。实践证明,有大约1/3到一半的激素在夜间达到最高值。例如腺垂体分泌一种生长激素,它能促进蛋白质合成,加速软骨与骨头生长,使人长高,这种对发育极端重要的激素在人熟睡后五小时达到最大分泌峰。至于神经系统这个人体活动的“总司令部”,在夜间当然是“灯火通明”。例如值“夜班”的交感神经系统与副交感神经系统在指挥内脏的活动,丘脑在调节着人的体温、水平衡、内分泌,脑子中的睡眠中枢产生的去甲肾上腺素在清晨把人唤醒,否则人就要无休止地睡下去。甚至主管思维的大脑也安排有“夜班”——做梦。感谢这些“夜班工人”,它们使我们的生命能平稳地延续。
14.结合语境解释下面词句的含义。(4分)
① 心脏在值“夜班”:
② 生命之火还在燃烧:
③ 肺泡采用轮休制:
④ 在夜间当然是“灯火通明”:
15.用横线标出下面句中用得准确的限制性词语。(2分)
① 当你夜间进入梦乡时,在你自己的机体内还有大量的器官在“值夜班”呢。
② 每次呼吸只有部分肺泡在工作。
③ 据试验,玉米在胃内消化停留3.48小时,在小肠内吸收停留5小时……
④ 这种对发育极端重要的激素在人熟睡后1小时达到最大分泌峰。
16.第二段中有一句话点明了心脏能坚持工作的原因,这句话是:(2分)
17.第三段中点明人的生命之火所以能够“燃烧”的原因是。(2分)
18.写出全文的总说句:(2分)
19.指出全文的结构特点:(2分)
20.指出全文说明内容是如何排列的:(2分)
14.①心脏在夜间还在工作②生命在继续着③每次呼吸只有部分肺泡在工作④神经系统在人睡觉时仍在紧张地工作
15.①大量②部分③据试验④极端重要最大历
16.心脏休息时间倒比工作时间长。
17.肺脏就像一台鼓风机,不停地把富含氧气的空气吸入体内“助燃”,把富含二氧化碳的废气排出
18.文中第一句话
19.全文呈总分式结构
20.循环系统十呼吸系统十消化系统十调节系统十神经系统
太阳风暴
①曾经热映的一部电影《2012》让2012年这个普通的年份充满了各种关于世界末日的预言。而太阳风暴成为了“2012”末世预言猜想的灾难制造者之一。太阳风暴的到来到底是否如同传言那样是毁灭性的灾难呢?
③在一个太阳活动周期中,往往发生许多次大大小小的太阳风暴。太阳爆发中剧烈增长的电磁波辐射、高能带电粒子流和磁化等离子体,冲击地球的磁层、影响电离层和地球高层大气,会引起地球空间环境急剧变化,形成空间天气过程。空间灾害天气对航天、通讯和电力等高技术系统产生直接的干扰,引发高技术系统故障,甚至造成更大危害,例如造成卫星失控、卫星载荷受损、导航系统产生严重偏差、短波通讯中断,大范围供电系统故障等。任何一次对航天、信息和电力等高技术系统产生影响的太阳风暴所引起的后果都是严重的。历史上由太阳风暴造成的灾害事故不胜枚举。正如我们受到台风、水灾和地震的危害一样,人类社会也面临着太阳风暴的威胁。
④太阳风暴造成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达程度提高而增加。1859年发生了史称“卡林顿事件”的太阳风暴。该次太阳风暴就其规模而言,可以称之为“超级太阳风暴”或“超强太阳风暴”。在当时该太阳风暴对刚刚形成的电报网路造成了严重影响,甚至造成电报员触电、电报纸燃烧。这一事件的地磁效应,是近一百年来最强的1989年3月的太阳风暴三倍以上。后者曾使加拿大魁北克省停电9个小时。假如“卡林顿事件”发生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其造成的影响的确不可估量。在“超级太阳风暴”的冲击下,航天、信息系统可能被摧毁,电力系统可能遭到严重破坏。正因为如此,美国科学家提出警告,“超级太阳风暴”会让美国从发达国家变成发展中国家。他们的警告不是危言耸听。
⑤但“超级太阳风暴”袭击的危害并不是无限的,它的到来并非意味着世界末日来临。当前社会上关于“超级太阳风暴”到来意味着世界末日来临的说法,主要源于对太阳活动的认识不清和相关灾难影片引发的臆想。国内外已有许多科学家对这种世界末日说法给予了批驳。
⑥太阳风虽然猛烈,一般却不会吹袭到地球上来。这是因为地球有着自己的保护伞——地球磁场。然而百密一疏,当遭遇“超级太阳风暴”时,仍然会有少数漏网分子闯进来,但它的影响不至于毁灭地球。人类通过监测太阳活动的形成和演变,可以看到诸多太阳风暴可能发生的先兆现象。如太阳表面出现异常的黑子群,日冕中出现异常的活动,大规模爆发前的太阳磁场结构异常等。虽然人类不能准确预报太阳风暴的发生时间和强度,虽然这些现象不一定意味着“超级太阳风暴”发生,但人类的检测足以起到一定的“预警作用”。而且“超级太阳风暴”的形成过程具有很强的突发性和偶然性,属于低概率事件。
⑦我国科学家在国家“十五”计划和“十一五”计划期间,加强了自主研究的力度,实施了关于太阳风暴和空间灾害天气前沿领域的国家基础研究规划项目(973项目)的系列研究课题,在基础研究和预报服务两方面取得重大成就。我国太阳物理研究工作者在太阳活动形成机制、太阳爆发过程的能量积累和释放等重要的研究方向,都有获得国际同行认可的研究成果,形成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太阳活动预报方法和模式,为我国多项重大工程提供了有力的空间环境安全保障服务。同时,我国学者在多方面开展太阳活动研究国际合作。一个代表性的例子是我国太阳物理学者与印度科学家合作,由太阳发电机理论对第24太阳活动周期的峰值作出了有影响的预报。
10、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对太阳风暴进行了说明?(4分)
11、有人认为选文第①段十分多余,删去后文章更简洁明了。请你告诉他不能删去此段的理由。(4分)
12、第③段中两个加点词语的使用均十分准确,请分析其作用。(4分)
⑴甚至:
⑵任何一次:
13、作者列举“卡林顿事件”和“魁北克停电事件”的目的是什么?(3分)
14、下列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超级太阳风暴”曾经对地球造成过严重的影响。
B. 如果太阳表面出现异常的黑子群,日冕中出现异常的活动,大规模爆发前的太阳磁场结构异常等,就意味着“超级太阳风暴”即将爆发。
C. 到现在为止,人类都不能准确预报太阳风暴的发生时间和强度。
D. 选文最后一段从“加强自主研究力度”和“开展国际合作”两个方面介绍了我国为应对太阳风暴所做的工作。
10、示例:①定义 或 什么是太阳风暴 ②危害 ③太阳风暴不会带来世界末日及其原因 ④我国的研究成果 (共4分,答到每点得1分。)
11、示例:第①段由灾难电影《2012》及“2012末世预言猜想”引入(1分);引出了说明对象(1分);点明是太阳风暴(1分);更能引起读者兴趣(1分)(共4分)
12、(1)表强调,指程度深(1分);说明空间灾害天气对人类的干扰程度可能到达造成危害的地步(1分)
(2)表强调,指每一次(1分);说明每一次对航天、信息和电力等高技术系统产生影响的太阳风暴所引起的后果都是严重的,没有例外(1分)(共4分,每小题2分)
13、示例:真实具体地(1分)说明太阳风暴造成的影响(1分)随着社会的发达程度提高而增加(1分)(共3分,酌情给分)
14、 B (3分,从第⑥段可以找出答案)
阅读《运动的新发现》(节选),完成文后11-13题。(12分)
(1)最近,瑞典大脑研究者在纽约向专业人士介绍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在进行了大量调查之后,他们发现运动与智力之间存在关联。研究者说:“运动尽管不能保证提高智力,但它可以改善大脑机能。”
(2)研究小组在动物实验中证明,运动可促使小白鼠的海马区生成神经细胞。大脑皮层的这片区域主要负责形成记忆。
(3)多年来,医生和大脑研究者都认为,人出生后便不能再生成新的神经细胞。1998年,科学家首次在人脑中发现了新生的神经细胞。这表明人脑的海马区始终有能力生成新神经细胞。两年后,又有科学家在试验中证实,运动可以刺激大脑生成神经细胞。他们发现,人体干细胞与各种发育因子接触后都会生成神经细胞,而且这种反应在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接触后尤为明显。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可由身体运动激活。
(4)研究小组称,与“老年”神经细胞相比,新生的神经细胞不仅特别活跃,而且适应能力强,因而也具有更好的学习能力。这种灵活性使脑细胞可以通过神经键彼此更有效地交流信息。研究者在实验中观察到,经常运动的老鼠比懒散的同类更“灵巧活泼”。研究者说:“运动可使发育因子通过血液循环进入大脑.促使神经新生。”因此体育运动可以改善人的记忆力与认知能力。有朝一日,这些研究成果还可用于治疗痴呆或帕金森病等由神经衰退引发的疾病。
(选自《柏林晨邮报》,有改动)
11、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运动为什么能改善大脑机能。(4分)
12、作比较是一种说明方法,文中多处使用这种方法,请找出一处,并说说其作用。(4分)
13、体育也列为中考的科目之一,有的家长认为花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影响了学习。请根据文中的信息,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对此加以反驳。(4分)
11.(本题4分)因为运动可以刺激人脑生成新的神经细胞。(意思相近即可)
12.(本题4分,摘录确是作比较的原句2分,简要分析2分)如:
(1)“研究小组称,与‘老年’神经细胞相比,新生的神经细胞不仅特别活跃,而且适应能力强,因而也具有更好的学习能力。”这里通过作比较,突出了新的神经细胞活跃、适应能力强的特点。
(2)“研究者在实验中观察到,经常运动的老鼠比懒散的同类更‘灵巧活泼’。”这里通过作比较,说明了运动促进生成的新的神经细胞具有灵活性更强的特点。
(以上两处答出一处即可)
13.(本题4分,答案具有一定开放性,能自圆其说、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我认为体育锻炼不但不会影响学习,还可以促进学习。理由是:(1)体育运动可以促使人脑神经新生,改善记忆力与认知能力。(2)运动可以强健体魄,使我们更精力充沛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雾霾
①雾霾是雾和霾的统称,是将两种相似且难以区分的天气现象共同提及的概括性说法。
②雾是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导致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000米以内的天气现象;水平能见度在1000-10000米的这种现象被称为轻雾。由于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雾散射的光与光的波长关系不大,因而雾看起来呈乳白色或青白色。
③霾是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使大气浑浊,并导致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0米的现象。由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组成的霾,其散射波长较长的光比较多,因而,霾看起来呈黄色或橙灰色。
④雾和霾常常相伴出现。区别雾和霾,空气相对湿度是重要依据。一般相对湿度小于80%时的空气能见度恶化主要是霾造成的,人们习惯上称此时的天气为霾天;相对湿度大于90%时的空气能见度恶化主要是雾造成的,通常被称为雾天;相对湿度介于80-90%之间时的空气能见度恶化是霾和雾的混合物共同造成的,一般被统称为雾霾天。
⑤在雾霾天气中,PM2.5是“罪魁祸首”。其主要来源有多个:一是道路扬尘和建筑施工扬尘;二是汽车尾气;三是工厂制造出的废气污染;四是冬季取暖时燃烧煤炭低空排放的污染物;五是生物质(秸秆、木柴)的燃烧以及垃圾焚烧产生的烟尘。
⑥这些污染颗粒和细菌、病毒等一起附着在水滴上,对人体的呼吸道产生影响,可能会引起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气管支气管炎、肺炎以及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疾病。1952年12月,英国伦敦大雾一周不散,烟尘废气在低空聚积,期间有4700人因呼吸道疾病死于非命,雾散后,还有8000多人因雾死亡。“雾都劫难”震惊世界,人们将伦敦雾灾列为20世纪世界十大自然灾害之一。这是显性危害的例子,更多的情况是雾霾在不知不觉中危害着人的健康。
⑦雾霾天应减少开窗,减少外出,外出时避免骑车,戴正规合格的口罩、多食清肺润肺食品。但最根本的还是要从源头上采取“减排消尘”的措施。此法既能减少由温室气体引发的空中水汽,又能减少空气中的凝结核,从而达到控制雾霾频发的现象。这方面伦敦做出了榜样:1956年英国颁布了“清洁空气法案”,在“减排消尘”上大做文章,如今已见成效,原来每年有几十个雾霾天,现已降至5天,世界著名的“雾都”已名不副实。
16.第⑦段中“名不副实”一词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指 和 不相符。(2分)
17.第④段的“常常”能否去掉?请阐述理由。 (3分)
18.第⑥段划线句使用的说明方法是 、列数字,其作用是 。(3分)
19.根据文章第①-④段内容,结合下列两张图表,判断徐汇区12月5日、6日、13日的天气,将相应选项填在横线上:(6分)
12月5日 12月6日 12月13日
A.雾天 B. 霾天 C. 雾霾天
20.本文⑤-⑦段依次说明了: 、雾霾的危害、 。其说明顺序是 (6分)
16.(2分)伦敦“雾都”的名号;雾霾天很少的实际情况(每年只有5天的雾天的实际情况)
17.(3分)不能。“常常”的意思是“经常”,表明很多时候如此。如果去掉则表示雾与霾总是相伴出现,这与事实不符。“常常”用词很准确(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18.举例子(1分),具体准确地说明了雾霾对人体健康有着显性的危害(2分)。(多写“不知不觉的危害”扣1分)
19.(6分)A.C.B
20.(6分) 雾霾中PM2.5的主要来源(雾霾的主要污染来源)、应对雾霾的方法(意对即可)。逻辑顺序
筷子春秋
①筷子在先秦时被称为“梜”。《礼记》说“羹之有菜者用梜”,郑玄注:“梜,犹箸也。”《史记》谓“纣始为象箸。”这些都说明“箸”的称呼可能最早在商代出现。
②“箸”,变成今天的“筷”,有个说法可能与沿江或沿海的船民有关。因为“箸”与“住”同音,对船民而言便有不吉利的意思,为了趋吉避凶,他们反其意称“箸”为“快儿”。又因为大多数“快儿”是用竹子所做,于是在“快”字上加了竹字头,成为“筷子”。从此“筷子”便在人间叫开了。
③古代用筷子的情况可参考画像砖。 a 汉代盛行厚葬,墓室中大量使用精美画像砖,以反映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场景,因而留给后人丰富的形象资料。 b 1973年湖南马王堆一号汉墓有“彩绘云龙纹漆案”出土,有趣的是这个漆案上除了摆放了5个写有“君奉食”的小盆、两个酒卮,案面上还放有一个耳杯,杯上还放有一双竹筷。 c 《红楼梦》描写的宴饮场面中几乎都出现了筷子。比如第四十回写史太君两宴大观园时,在座的主人和宾客每人都手执一双竹筷。 d 今人虽然不能亲眼目睹那时人们使用筷子的场景,但却可以从流传至今的文献和文学作品中领略人们当时使用筷子的状况。
④筷子之所以延用至今,在于它取材方便、制作容易。从饮食进化的历史推想,原始社会以手抓食可谓再自然不过,其后出现的“匕”,曲柄浅斗,很像今天的汤匙。《说文》谓“匕,亦所以用匕取饭”。今天的“匙”是由“匕”发展而来。匕作为一种食器虽然对人进食有帮助,但用金属或瓷土作原料制作起来很麻烦。同时它的分量重,使用起来也很笨拙,所以难以准确取到所需食物,筷子恰好能够扬长避短,取而代之。
⑤至于使用筷子何以那么方便灵活,许多名人都进行了探寻并做出相应的解释。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曾经说:“中华族民族是个优秀的民族,中国人早在两汉时期便使用筷子,如此简单的两根东西,却高妙绝伦地运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这是迄今为止,对这一问题最简单、最科学的一种解释。
⑥一个民族的传统习惯,常常体现该民族人民的处世特色,就像中国人惯于使用筷子,而西方人善于使用刀叉,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人和西方人在性格上的差异。正如蔡元培先生当年对西方记者调侃的那样:“中国人从来是尚文明,而不尚武力的,从餐桌上就可看出中国人和西方人的区别。”
16.本文标题《筷子春秋》中的“春秋”的意思是 (2分)
17.文章是从“筷子名称的由来”、“ ”、“ ”和“使用原理”等几方面来介绍“筷子”的,文章的说明顺序是 (6分)
18.“这足以证明汉代时已经开始使用筷子,但广泛使用筷子却始于清代。”这句话要是放入第③段,那么,恰当的地方是( )(4分)
A.a处B.b处C.c处D.d处
19.从第④段可知“筷子”取代“匕”成为现今中国最主要的进食工具的原因是:(6分)
⑴ ⑵ ⑶
2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筷子在秦朝时被称为“梜”,是《礼记》中记载的。
B.“箸”,变成今天的“筷”,与沿江或沿海的船民有关。
C.筷子是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绝妙运用。
D.中国人使用筷子不使用刀叉,说明中国人只尚文不尚武。
16.历史
17.古代使用筷子的情况 筷子沿用至今的原因 逻辑顺序
18.C
19.⑴取材方便 ⑵制作容易 ⑶使用灵活(取物准确)
20.C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16-15题。(15分)
长江三峡和三峡工程
①长江是我国最长的河流,是全世界第三长河,它的源头在我国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流经十一个省市自治区,最后汇入东海,全长6300公里。
②当长江流至四川东部的奉节时,便冲开崇山峻岭奔腾而下,形成了雄伟壮丽的大峡谷——长江三峡。三峡是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它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市南津关,跨五县市,全长200多公里。三段峡谷各有特色:瞿塘峡 ,巫峡 ,西陵峡 。三峡两岸重峦叠嶂,形态各异,船行其中,一会儿山色全阻,一会儿豁然开朗,别有洞天。
③瞿塘峡,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东止巫山县的大溪镇,全长8公里,在举世闻名的三峡中最短,但是景观最雄伟壮观。江面在此非常狭窄,最窄的地方只有100米,两岸断岩峭壁犹如刀砍斧削,海拔高度多在1000米~1500米左右,山峰高出江面几百米,从两岸俯视就如船行驶在地道中一般。瞿塘峡文物景观多而集中,峡口山岩上有“夔门天下雄”五个大字,沿江而下有粉壁墙、孟良梯、倒吊和尚、犀牛望月等景,还有惊险万状的古栈道、古代巴人的悬棺、大溪文化遗址等。
④巫峡,西起重庆大宁河口,东止巴东县的关渡口,全长45公里,是长江三峡中长而整齐的一峡。巫峡中的人文景观非常多,最引人注意的则是屹立于两岸的巫山12峰,其中最为秀丽的就数神女峰,诗句“神女应无恙”即是指此。
⑤西陵峡,西起秭归的香溪口,东至宜昌市的南津关,是三峡中最长的一峡,自古以来一直以滩多水急著称,全长66公里,峡内有兵书宝剑峡、牛肝马肺峡等。今天的西陵峡大部分已经成为葛洲坝平湖库区,船行驶在西陵峡中感觉非常地平稳和舒适。
⑥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大坝坝址位于湖北省宜昌市三斗坪,建成后全坝长1983米,最大坝高为185米,最高运行水位175米,总蓄水量393亿立方米,是具有发电、防洪、航运等综合效益的水资源多目标开发工程。
⑦工程总装机容量1820千瓦,年发电量847亿度,相当于十座广__亚湾核电站。三峡大坝建成后,我国每人每年将可以增加用电70度。
⑧水库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能有效控制上游进入中下游平原的洪水,遇百年一遇的洪水,可控制荆江河段的流量在安全范围内,是解除长江中游洪水威胁,防止荆江河段发生毁灭性灾害最有效的措施。
⑨三峡工程建成后,水库回水形成660公里长的深水航道,可改善重庆以下的航道条件。船舶的运输成本可明显降低,运输效率明显提高,将大力加速长江航运事业的发展。
16、下列三个词是从第②段里摘出来的,请你结合第③④⑤段,将它们还原在横线上,依次是: 。(2分)
A.幽深秀丽 B.滩多水急 C.雄伟险峻
17、仔细阅读第⑦段,说说这一段采用了 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答: 。
18、余秋雨先生说,在中国,如果要选择旅游胜地,三峡是最应该去的。因为三峡有厚重的各具特色的历史文化。根据积累回答下列问题。
(1)重庆奉节白帝城能让你联想到哪些相关的历史人物?(2分)
答: 。
(2)请写出与三峡相关的古代诗歌名句两句。(2分)
, 。
19、三峡工程具有哪些方面的功用?请你概括。(3分)
答: 。
20、随着旅游高峰期的到来,在三峡风景区里,我们随处可以看见游人丢下的生活垃圾。针对这一现象,请你拟一条公益广告。(2分)
答: 。
16 2分 CAB
17 4分 列数据 作比较 示例:列数据、作比较让三峡工程“总装机容量”和“年发电量”变得更加直观具体。
18 4分 (1)示例:刘备;诸葛亮;李白(2分)
(2)示例:①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②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譻。③瞿塘峡口水烟低,白帝城头月向西。(2分)
19 3分 发电、防洪、航运。
20 2分 示例:管住你的垃圾,让我们的美丽和自然美丽完全和谐!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殿檐斗拱,额枋,梁柱,装饰着青蓝点金和贴金彩画。正面是12根红色大圆柱,金琐窗,朱漆门,同台基相互衬映,色彩鲜明,雄伟壮丽。
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屏。方台两旁有6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6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
三大殿建筑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这条线也是北京城的中轴线,向南从午门到__延伸到正阳门,永定门,往北从神武门到地安门鼓楼,全长约8公里。
太和殿是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皇帝即位,生日,婚礼和元旦等都在这里受朝贺。每逢大典,殿外的白石台基上下跪满文武百官,中间御道两边排列着仪仗,皇帝端坐在宝座上。大殿廊下,鸣钟击磬,乐声悠扬。台基上的香炉和铜龟,铜鹤里点起檀香或松柏枝,烟雾缭绕。
13.下面选项对说明方法的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A.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列数字)
B.方台两旁有6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打比方)
C.三大殿建筑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这条线也是北京城的中轴线。(作诠释)
D.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摹状貌)
14. 对“作者为什么要把太和殿作为解说的重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太和殿是“前朝”以致整个故宫的重点建筑物。
B.它是封建皇帝行使统治权力和举行重大典礼的场所。
C.它在整个建筑群中最具代表性。
D.它所处的位置正好是中国版图的正中央,象征了中央集权。
13 3 B非打比方,柱子上本身就雕刻着龙。
14 3 D 文中并没有告诉读者这个信息,从历史及地理的常识也可以判断出这是错误的。
玻璃之王
⑴“玻璃之王”是这样诞生的:1959年,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杜威兹教授等人用制造玻璃的方法,将高温金-硅合金熔体喷射到高速旋转的铜轴上,以每秒100万摄氏度的冷却速度快速冷却熔体,第一次制造出了不透亮的玻璃。当时的一位物理学家看到这种刚诞生的合金材料时,曾嘲讽的说这是一种“愚蠢的合金”。这种不透亮、看起来“愚蠢的”的东西,就是在材料科学领域开辟出一条新道路的“玻璃之王”即金属玻璃。
⑵金属玻璃形成的原理是什么呢?通常情况下,金属及合金在从液体凝固成固体时,原子总是从液体的混乱排列转变成整齐的排列,即成为晶体。但是,如果金属或合金的液体凝固速度非常快,原子来不及排列整齐便被冻结住了,最终的原子排列方式仍类似于液体,是混乱的,这就是非晶态合金。因为非晶态合金原子的混乱排列情况类似于玻璃,所以又被称为金属玻璃。
⑶那么,在实际生产中金属玻璃又该如何获得?研究人员发现,单一的金属液体凝固形成非晶态所需的冷却速度要远远高于其它物质液体。例如,普通的玻璃液体只要慢慢冷却下来,得到的玻璃就是非晶态的;而单一的金属液体则需要每秒高达1亿摄氏度以上的冷却速度才能形成非晶态,这个速度是普通玻璃的无数倍。由于目前工艺水平的限制,实际生产中难以达到如此高的冷却速度,也就是说,单一的金属难以在生产上被制成非晶态的金属玻璃。但是,合金弥补了单一金属的缺憾。合金具有这样两个重要性质:第一,它的熔点远低于纯金属,例如,纯铁的熔点为1538 ℃,而铁硅硼合金的熔点一般在1200 ℃以下;第二,液体状态的合金原子更加难以移动,在冷却时更加难以整齐排列,也就是说,更容易被“冻结”成非晶体。这样,人们在实际生产中就将金属与其它物质混合形成合金后再来获得非晶态的金属玻璃。
⑷目前,金属玻璃已经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因为它具有较强的韧性、刚性、优良的磁性、良好的化学稳定性等,人们赞扬它是“敲不碎、砸不烂”的“玻璃之王”。金属玻璃已被用于制造高档录音机、录像机的高耐磨音频视频磁头。因为具有良好的磁学性质,金属玻璃还被用于制造__容器、火箭等重要部位的零部件。科学家们还预言,凭借其耐腐蚀、抗撞击、耐冷热的特性及优异的力学性能,金属玻璃在将来可能会成为航天、军事及民用领域的理想候选材料。
12.从选文内容看,作者是从哪四个方面来说明“玻璃之王”的?(2分)
13.选文第⑶段划线句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2分)
14.选文第(4)段中,加点的“可能”一词能否删掉?为什么?(2分)
15.依据选文内容,找出作为“玻璃之王”的金属玻璃目前都得到了哪些应用。(2分)
12(2分)①玻璃之王(或金属玻璃,后同)的诞生
②玻璃之王形成的原理
③玻璃之王的获得
④玻璃之王的应用(每一方面0.5分)
13.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1分,答出其中的两点即可得1分,答出一点得0.5分)
具体准确地说明了单一的金属液体凝固形成非晶态所需的冷却速度要远远高于其它物质液体。(1 分)
14.不能删掉,(1分)。“可能”表猜测,说明金属玻璃在将来也许会成为航天、军事及民用领域的理想候选材料,去掉了过于绝对化,与实际不符,“可能”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1分)
15制造高档录音机、录像机的高耐磨音频视频磁头,( 1分),制造__容器、火箭等关键部位的零部件,( 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