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空气中取水》,完成14—15题。(5分)
①任何时候,大气中都含有105亿英亩呎①水,其总量是世界上所有江河水量的6 倍多。其中,大约2%很快就会作为降雨落到地面,剩余的98 %依然处于水蒸气的状态。
②有人提议,用声音从空气中获取水分。凉爽、宁静的夜晚,空气中的水分达到饱和后,即使是微小的空气振动,也能凝聚水分,产生雨滴。在中国云南省的山区,村民们有个传统,通过大声喊叫来祈雨。据说,喊得越响,雨下得越大。
③一个有趣的新想法看起来似乎可行。在临海的沙漠地区建造温室,用寒冷的海水作为空气调节器,从炎热的空气中凝聚水分。这种温室实际上是巨大的露水制造机。从2002 年以来,帕顿的阿布扎比温室已经在沙漠中种出了黄瓜、西红柿和鲜花。10 平方英尺的温室每天可产生10加仑水——这比热带雨林通过降雨得到的水还要多。
④在干旱的沙漠之中,人们曾尝试通过收集雾水解决用水问题。顺着智利北部阿塔卡马沙漠中绵延的山顶,悬挂着75 张大塑料帆网。这里已经连续几年没有降雨了,但寒冷的近海气流定期从太平洋上大量涌来,塑料帆网通过获取这些气流的水分而变得十分潮湿。每张帆网有40 英尺×10 英尺大小,一天能收集40 加仑水。那里的一个小镇,从前用水完全靠从50 英里外运来。如今这项工程平均每天可以给小镇提供3000 加仑水。
【注】 ① 英亩呎:体积单位。
14.简要说说第③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作用。(2 分)
▲
15.“空气中取水”的方法有哪几种?请根据文章内容加以概括。(3 分)
▲
14.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方法(1分,只答1点不得分),具体形象地突出在温室中制造露水的巨大效果,说明了从空气中取水有很大的可行性(1分)。
15.用声音从空气中获取水分;在温室中用海水作为空气调节器制造露水;通过塑料帆网(捕雾幕帐)收集雾水。(每点1分,共3分)
苏州园林(选段)(14分)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磷峋的技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里看,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楼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10.这两段文字说明的内容分别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对文中“中国的审美观点”如何正确理解?(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文段中加点的“这”具体指代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作者举这个例子是要说明苏州园林的什么特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第二自然段中“隔而不隔,界而未界”中,
“隔”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隔”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界”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未界’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15. 根据审美感受,你认为:
第一段说明对象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段说明对象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0.第一段说明的内容是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的特点。第二段说明苏州园林花墙和廊子的特点。
11.画面切忌呆板单调。
12.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阅兵式似的道旁树。
13.主要说明苏州园林修剪树木着眼在画意。
14.有墙壁隔着,墙上有线空图案,有廊子界著,廊子两边无所依傍。
15.着眼在画意,层次丰富、景致幽深。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6~18题。(10分)
漫话尺牍书法
庆旭
尺牍初为书信的一种样式,一般是指在一尺长的牍上写信。人们通过它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它创作格式自由,书写过程毫无拘束,内心情感也能尽情表达。因此,尺牍又成为书法创作的一种样式,成为研究古人书法艺术的重要媒介。
尺牍书法最辉煌的时期在魏晋。魏晋时代,由于自由精神的崛起,人的主观欲望空前高涨,尺牍成了挥洒人的精神意趣的最佳表现手段。魏晋时代的名帖几乎都是尺牍,私人之间的书信往来为书法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
这个时期的尺牍,以王羲之为代表。他的尺牍在章法上透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魏晋风韵;在行气上巧妙处理,在单字和一行之中都非常善于处理“断”与“连”的关系,在单字中他常常“变断为连”,即把互相分离的笔画连接起来,或明或暗,而且连而后断,断而后连,交替出现。另外,他的用笔灵活多变、出神莫测。因此,有人认为,王羲之书法技法在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隋唐五代的尺牍作品一般以直抒胸臆的行草书为主,刚劲郁勃、法度严谨之外,也有大方自然、气势磅礴的作品,如颜真卿的《争座位帖》;或清新雅致、率意天真的精品,如杨凝式的《韭花帖》。特别是《韭花帖》,为杨凝式午睡醒来,腹中甚饥之时,恰逢有人馈赠韭花,非常可口,遂执笔以表示谢意。张伟生在《行草书基础技法通讲》上说,《韭花帖》的意态韵致,简直如同一首恬淡的小夜曲,品赏它,仿佛能把人们带入一个奇妙的化境。
宋元时期尺牍也极为发达。宋朝的尚意书风在美学追求上与魏晋的表达人的自觉精神有相当的暗合。“宋四家”重视内心情感的自由宣泄,书法作品意象奇幻,境界奇妙,他们给后人留下较多的尺牍精品——苏东坡浑厚雅致,黄庭坚笔致荡漾,米芾沉着痛快,蔡襄温文尔雅。特别是米芾的许多尺牍作品,表现得尤为突出,明人宋濂称道:“如李白醉中赋诗,虽其姿态倾倒,不拘礼法,而口中所吐,皆成五色之龙。”
明朝是一个崇尚“性灵”的时代。随着晚明市民经济的发展,在文艺上出现了一股追求个性,反对复古的思潮。书法理论家也提出了“性灵”说,认为书法是表现心灵的手段,作书时书家的心智凝聚于笔端,因此其书是心灵的自然流露。在这样的社会背景和文艺思潮的影响下便留下了各具特色的尺牍精品,如唐寅的甜美秀逸,祝枝山的激越跳荡,王宠的古雅超迈,文征明的清秀遒美。
清代书法审美格局更加广阔,赵之谦的尺牍便是代表。他尤精篆隶魏碑,其书法沉雄郁勃,大气自然,其尺牍书写显现出小中见大、刚毅稳重的特点。在一些二流书家的尺牍中也表现出了一些独特之处,如“牵丝”技法的往来映带,以实写虚,行距特宽,字势趋扁,章法布局别具妙趣。可以说,清朝书家将尺牍书法发挥到了极致,并使其成为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
民国时期,硬笔书写进入文字交流市场,毛笔文化受到冲击,但那些颇有影响的书法家仍然坚守毛笔书法的阵地,如章炳麟、钱玄同、于右任等。部分文人如梁启超、吕凤子等人,他们的尺牍极具脱俗的品位。五四之后到近现代,尺牍中更多恬淡闲适的意趣。
尺牍书法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它可以自由地展现至真至美的心灵和情感,体现中国书法的自由精神。 (选自《书画艺术》,有删改)
16.尺牍书法的自由精神体现在哪些方面?(3分)
▲
17.为什么说“王羲之书法技法在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3分)
▲
18.第四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何作用?(4分)
▲
16.(3分)创作格式自由,书写过程毫无拘束,内心情感尽情表达。(每点1分,意近即可)
17.(3分)因为他的尺牍章法自然、行气巧妙、用笔灵活多变(出神莫测)(每点1分,意近即可)。
18.(4分)表达对杨凝式《韭花帖》的赞赏之情,(2分)说明它具有清新雅致、率意天真的特点。(2分)(每点2分,意近即可)
阅读《萨其马里的硼砂》,完成第18—20题。(共10分)
萨其马里的硼砂
云无心
①不久前,央视曝光了一些萨其马中使用硼砂的“__”,再次引发了公众对于“食品添加剂”的关注。其实,在东南亚和中国一些地区,把硼砂添加到食物中有着相当久远的历史。 硼砂并不是“化学合成”,而是真正的“天然产物”。就来源而言,它跟海盐、蓬灰、卤水这样的“草莽英雄”差不多。
②硼砂的化学组成是四硼酸钠。它具有杀菌的作用,在洗涤用品、化妆品中也获得了相当广泛的应用。在医疗上,也经常用来消毒。既然可以灭菌,那么用在食品中,也就可以防腐。不过,它之所以被用到食品中,主要是因为在水中呈现弱碱性。就跟拉面使用的蓬灰,或者做馒头用的面碱一样,弱碱性使得面团更加筋道,从而产生更好的口感。其实,在食品添加剂引起人们的关注之前,世界上许多地区都把它加到食物中。比如中国、印尼,就有把它加到拉面或者肉丸中的做法。而在伊朗,硼砂甚至是鱼子酱的传统原料。
③就象许多其他的食品成分一样,“用的历史悠久”“用的人多”完全不意味着它就没有安全问题。只是因为它的危害不那么立竿见影,人们没有注意到而已。美国很早就禁止了硼砂添加到食品中。因此,伊朗的鱼子酱,因为含有“违禁添加物”,就无法登陆美国。而美国的鱼子酱,只能使用大量的盐来防腐,在味道和口感上,也就无法象伊朗的“地道鱼子酱”那样美味。因为鱼子酱不是常规的食物,通常人们也不会吃很多,而其中的硼砂用量也不大,所以美国也有人主张对它网开一面。
④所有的“毒性”都是由剂量决定的,那么硼砂的有毒剂量有多大呢?从动物实验来看,大鼠的半数致死量是每公斤体重2.66克,而食盐也不过是每公斤体重3克。也就是说,用硼砂毒死老鼠,需要的量还是很大的。【甲】不过,食物毕竟不是吃不死人就算安全,【乙】人们更关心的是在什么剂量下,对健康不产生危害。这方面的数据不是很多,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在2004年发表了一份专家意见,评估结果是如果每天每公斤体重摄入的硼在0.16毫克以下,就不会对健康有任何不利影响。这大概相当于一个成年人每天吃下10毫克的硼。对于硼砂,大致是0.1克。
⑤当然,这个量是考虑了“安全系数”的。意思是说,不超过这个量,基本上对于所有人都安全。而超过了,可能会有一些体质敏感的人受到伤害。达到更大的量,可能会呕吐、腹痛、腹泻等。而长期大量摄入的话,则可能影响生殖发育。
(《读者·原创版》2011年第9期,有删改)
18.硼砂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3分)
答:
19. 阅读第④段,说出画线的【甲】【乙】两个语句的位置不能调换的理由。(3分)
答:
20.阅读下面材料,借助文章中的相关知识,分析欧洲居民甚至允许硼砂作为食品添加剂来使用的原因。(4分)
【材料】需要注意的是,硼酸盐是在自然界广泛存在的。这个0.1克的量还要包括从食物、饮水等所有途径摄入的量。EFSA的评估结果是,欧洲居民的每天摄入量远远低于10毫克。所以,他们甚至允许硼砂作为食品添加剂来使用。在欧洲,如果看到编号为E.285的食品添加剂,那就是硼砂了。
答:
18.有杀菌的作用,在洗涤用品、化妆品中有广泛的应用;(1分)在医疗上,用来消毒;(1分)用在食品中,可以防腐或使其产生更好的口感。(1分)
19.不能调换位置的原因:【甲】句承接上句“毒死老鼠需要很大的硼砂量”弱转,说明这里讨论的是安全剂量;(1分)【乙】句与下文的“不危害身体健康的硼砂数据”衔接紧密;(1分)【乙】句紧承【甲】句,进一步说明人们关心的安全剂量问题。(1分)
20.原因:欧洲食品安全局发表专家意见,如果每天每公斤体重摄入的硼在0.16毫克以下,大概相当于一个成年人每天吃下10毫克的硼,就不会对健康有任何不利影响。这是一个“安全系数”,不超过这个量,基本上对于所有人都安全。(2分)而欧洲居民的每天摄入量远 远低于10毫克,所以是安全的。(2分)
(以上各题,文字表述形式不拘泥答案,意思对即可。)
人类是唯一会脸红的动物
①人类是唯一会脸红的动物,达尔文把这一行为称作“最独特和最具人类特征的表情”。达尔文早在研究进化论时就已注意到这个问题了。他发现,不论是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人,在感到难为情时都会面红耳赤,而包括一些灵长类在内的高级动物却不会出现脸红。达尔文解释不了这种奇怪的现象。著名生物学家、美国埃默里大学的弗朗斯·德瓦尔教授也把脸红描述为“进化史上最大的鸿沟”之一。他说:“我们是唯一在尴尬情境下或者谎言被揭穿时脸会变红的灵长类动物。”可是,为什么我们需要这种表达内心情感的信号呢?
②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脸红是由人的大脑决定的。当遇到特殊刺激时,人们通过眼睛、耳朵等感受器官把刺激信号传给大脑皮质,而大脑皮质的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刺激肾上腺,而肾上腺受到刺激,就会分泌出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在体内由酪氨酸转变而来,它的作用的特点是,少量分泌时能够使血管扩张,尤其引起脸部的皮下小血管扩张;可是大量分泌肾上腺素的时候,反而会使血管收缩。当外界刺激比如害羞等信号传入大脑的时候会分泌少量肾上腺素,就引起面部血管扩张,血流增加,血的颜色是红的,所以容易引起心理性脸红。
③科学家认为,如果用“险恶、野蛮和无礼”来描述人类早期社会是正确的话,那么冒犯是可能导致暴力冲突的。结果,人类就发展出了表达歉意的方法,以告诉别人他们为自己所做的事而感到后悔。
④想想你们家那条狗的表现,当它在你的院子里刨坑被你发现时,它就在地上打滚。你的狗躺在地上向你展示它的肚子,告诉你它不想在此时挑战你的愤怒——这是痛悔的表示。对大多数人来说,很难对一条在地上翻滚的狗继续保持愤怒。与此类似,脸红可能是人为自己的错误行为而懊悔的标志。通过脸红,我们可以告诉别人我们认识到了自己做得不对,我们正为此付出代价。而此时看到我们脸红的人则可以了解我们在那一刻所经历的不快感受,脸红也许就是我们对所犯错误表示歉意的身体语言。
⑤当然,对人类来说,语言才是最主要的交流方式。但是语言是受意识控制的,可以进行欺骗,而不受意识控制的脸红却能透露真实的想法。这些想法有时是你想用语言掩饰的。脸红发出的信号有时甚至比语言还要准确。脸红会让人们的撒谎变得困难。因此脸红使人类保持诚实可信,促使群体更团结。
⑥在哺乳动物中,只有灵长类具有三色视觉,能够看到由三原色组成的彩色世界,其他哺乳动物都是色盲。如牛、羊、马、狗、猫等,几乎不会分辨颜色,反映到它们眼睛里的色彩,只有黑、白、灰3种颜色,如同我们看黑白电视一样单调。感谢造物主让人类有一双最敏感的眼睛,也只有这双眼睛才能捕捉到脸红的信息。 (节选自《课外阅读》)
13.请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本文说明了什么样的事理。(2分)
14.第①段划线的句子有何作用? (3分)
15.第④段“对大多数人来说,很难对一条在地上翻滚的狗继续保持愤怒”中的“大
多数”删去可以吗?请说明原因。(2分)
16.第⑥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结合文段内容,举一例说明其作用。(3分)
17.人为自己的错误行为而懊悔时往往会脸红,但也有犯了错误却不脸红的情况出现。
请运用文中的科学原理,简要探究其原因,(2分)
13.(2分)说明了人类 “脸红”的原因和社会作用。( “原因”和“作用”各1分。)
14.(3分)运用设问,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引出下文说明内容。
15.(2分) 从范围上对对象加以限定,表明不排除有个例,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6.(3分)①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牛、羊、马、狗、猫等”动物,具体说明了“其他哺乳动物都是色盲”,更有说服力。②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把灵长类动物和其它哺乳动物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只有灵长类才能捕捉到脸红信息的特质。(答出其中一种即可;说明方法1分,分析作用2分。)
17.(2分)能结合第②段原理进行分析即可。
①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中国的气候在21世纪将继续明显变暖,其中中国北方冬天的变暖趋势最为明显。
②与1961年到1990年的平均气温相比,到2020年,全国年平均将升温1.3℃到2.1℃;2030年,年平均升温为1.5℃到2.8℃;到2050年,年平均升温将达到2.3℃到3.3℃——作为对比,过去100年中,中国的升温幅度仅为0.5℃到0.8℃。到2020年,全国年平均降水量将增加2%到3%,到2050年可能增加5%到7%。北方降水天数增加,但受到气温上升的影响,水资源短缺状况还会加剧。
③如不采取任何措施,到2030年,中国种植业生产能力在总体上可能下降5%到10%。到本世纪后半期,主要粮食作物小麦、水稻以及玉米的产量,最多可下降37%。在未来20年到50年中,气候变化将严重影响中国长期的粮食安全。
④由于气候暖干,三江平原湿地资源及生物多样性都将减少,濒危物种增加,大面积沼泽湿地将变成草甸湿地。长江三角洲附近的湿地,则将受到海平面上升的威胁,导致面积减少,质量下降,潮滩地被淹没和侵蚀。未来50年,青藏高原80%到90%的岛状冻土会发生退化,表层冻土面积会减少10%到15%。内陆湖泊将加速萎缩,那些依赖冰川融水补给的湖泊,比如西藏、帕米尔高原上的一些湖泊,可能先因冰川融水而扩大,后因冰川缩小融水减少而萎缩。预计在未来50年中,中国西部冰川面积将减少27%。
⑤由于气温上升,导致黄河和内陆河地区的蒸发量可能增长15%左右。因此,北方水资源短缺以及南方的洪涝灾害都将加剧,旱涝等灾害出现的频率也会增加。到2030年,中国海平面可能上升1厘米到16厘米,黄河三角洲、长江和珠江三角洲等地区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风暴潮的危害也会加重。沿海滩涂湿地、红树林、珊瑚群都有可能遭到破坏,咸潮入侵以及土地盐渍化都将发生。
⑥随着热浪频袭,极端高温事件引起的死亡人数和严重疾病会增加。此外,心血管疾病、疟疾、登革热以及中暑等疾病发生范围和程度也都会增加。
⑦全球性高温的持续,将刺激中国的空调制冷电力消费,给电力供应带来严峻的挑战。此外,温度升高导致冻土融化,也会影响到青藏铁路的安全。
20、通读全文后,为本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第④段除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外,还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通读全文,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本文进行了大胆的科学预测,说明了中国未来气候变暖的趋势。
B.、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是按照时间顺序说明的。
C.、本文使用了“可能”、“左右”等表示推测、估计的词语,这充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D.、未来50年中国平均气温的升温幅度将比过去100年大得多。
23、联系本文内容,调动你的知识积累,说说如何有效控制全球变暖,请提出你的合理化建议(至少答出三条)(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示例1)气候变暖对中国的影响 (示例2)全球变暖将如何影响中国
21、举例子。具体说明了气候暖干带来的危害。
22、B
23、①植树种草,增加绿化面积。 ②使用清洁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
③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④加强科技研发,人工消解温室气体。
超级网银
沈而默
①“网上银行”又称网络银行、在线银行,是指银行通过互联网向客户提供查询、对账、转账、信贷、网上证券、投资理财等传统服务项目,使客户足不出户就能够安全便捷地管理存款、支票、信用卡及个人投资等。可以说,网上银行是在互联网上的虚拟银行柜台。
②如果你已开通网上银行,你会发现里面新增了一个“超级网银”功能。
③“超级网银”全称是“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通过构建“一点接入、多点对接”的系统架构,实现“一站式”网上跨银行财务管理,是2009年研发的标准化跨银行网上金融服务产品,2010年8月30日正式上线。“超级网银”不仅能使用当前的网上银行服务,还可以跨行查询别的银行账户,甚至能跨行将其他银行账户内的钱汇入当前账户。“超级网银”具有统一身份验证、跨行账户管理、跨行资金汇划、跨行资金归集、统一直联平台、统一财务管理流程、统一数据格式等七种功能。
④一般来说,在使用“超级网银”前,用户首先需要成为签约客户。登录各家银行的网上银行系统主页,在“我的账户”→“账户管理”→“他行(互联)账户查询/签约”下面,一般都可以找到相关的操作选项。
⑤使用传统网上银行系统时,如果想了解自己在各家银行的账户情况,需进行多次登录、查询操作。而“超级网银”通过统一的操作界面,可直接向各家银行发送交易指令并完成操作,查询管理在多家银行开立的账户余额和交易明细,一个U.盾可以完成多家银行的网银登录。
⑥对个人转账服务而言,“超级网银”比普通网银更为高效、快捷,甚至可以做到实时到账。对于公司而言,“超级网银”强大的资金归集功能,可在母公司的结算账户与子公司的结算账户之间建立上划下拨关系。
⑦目前“超级网银”的收费标准与普通商业银行网上业务的收费标准相差不大,只有部分银行宣布暂时不收取跨行转账手续费,而大部分银行公布的收费水平均不低于现有普通网银。
⑧“超级网银”实现了实时跨行转账和跨行账户实时管理,将引领整个银行业进入一个更加高效和便捷的时代。
(选自《半月谈》2012年第12期)
16.本文采用的说明顺序是 。(2分)
17.文段③主要从哪两个方面介绍了“超级网银”?(4分)
答:
18.文段⑤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答:
19.文段⑦中加点词语“暂时”能否去掉?请说明理由。(3分)
答:
16.【解析】此题考查对说明顺序的把握。常用的说明顺序主要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本文介绍“超级网银”时,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来进行说明,故运用了逻辑顺序。
答案:逻辑顺序
17.【解析】此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概括。文段首先介绍了“超级网银”的含义,然后又具体介绍了“超级网银”的功能,即“超级网银”的特征。
答案:①“超级网银”的含义或概念。②“超级网银”的各种功能。
18.【解析】此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掌握。文中通过传统网上银行和“超级网银”相比较,说明了“超级网银”的优点。
答案:运用做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了“超级网银”的优点。
19.【解析】此题考查说明文的语言。解答此题要结合具体语境来分析加点词语“暂时”的意思,再回答在文段⑦中的作用。最后点明“暂时”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答案:不能去掉。“暂时”限定时间,表示部分银行短时间内不会收取“超级网银”跨行转账手续费,以后就不一定了,这个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阅读下文,完成11~15题。(14分)
细菌与安全
①我们都知道细菌无处不在,即使是我们认为洗得很“干净”的手上也充满了细菌。虽然多数细菌是无害的,但再多无害甚至有益的细菌,也改变不了有害细菌让我们寝食难安的事实。人们吃出问题的例子,只有一小部分跟细菌无关——比如河豚中毒或者对各种食物过敏,其他绝大多数都是细菌惹的祸。
②到目前为止,加热仍然是杀死细菌的最有效手段。一般来说,在121摄氏度下加热15分钟以上。即使没有把细菌全部杀死,剩下的也成不了气候。但是许多食物要是加热到这种程度,就没法吃了。通常的食品加工,只是把细菌的量减少到一定浓度,不会对人产生危害就行了。
③比如说牛奶,所谓巴氏灭菌的“鲜奶”是把牛奶加热到72度左右15秒。经过这样处理,细菌量会减少到初始量的十万分之一,虽然还有不少,但是在冰箱里放两三周,细菌量也不会长到对人有害的地步。如果是超高温灭菌,即把牛奶加热到135度以上,1秒钟就可以杀死几乎所有的细菌,即使是放在常温下也能保证几个月没有问题。当然,这都是指密封保存的情况。如果对着瓶嘴喝一口,这些处理几乎就算白做了,其中的细菌生长速度会大大增加。其他食物也是如此。
④无数食品科学家和工程师花了不计其数的工夫,想要找到比加热更好的杀死细菌的方式。然而到目前为止,最经济实惠、广泛使用的还是加热。中餐原料有很多不注意卫生的地方,但是中餐的安全问题却不严重,关键就在于中餐一般都是经过高温烹饪、现做现吃。西方的蔬菜多数是生吃的,所以从种植、运输、保存到分销的各个环节,都要进行严格监控。否则,沙拉吃下去,就开始拉肚子了。
⑤对于个人来说,注意食品安全,良好的卫生习惯非常重要。厨房、冰箱都是藏污纳垢的地方,经常清洁(比如用酒精、醋等都有不错的效果),并且保持厨房通风干燥,有助于减少细菌。家里的食物,尽量减少存货,做饭做菜,尽量吃多少做多少。因为减价而囤积大量原料,或者做一次饭吃上一两周,都会为细菌繁殖提供广阔的天空。尤其是很多特价的蔬菜、肉、蛋、奶、水果,特价的原因就是积压了很长时间,再买回家保存,简直就是考验自己对细菌的抵抗力。
11.细菌与安全有什么关系?(2分)
答:
12.第②段中“到目前为止”的作用如何?(3分)
答:
13.第③段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作用如何?(3分)
答:
14.第④段将中餐和西餐的做法进行比较,目的是什么?(3分)
答:
15.本文认为应该保持怎样的良好卫生习惯?(3分)
答:
11.【解析】本题考查对说明内容的把握。阅读全文来看,文章主要介绍有害细菌存在于生活中的角角落落和如何减少有害细菌的问题。细菌与安全的关系即为吃的有害细菌越少,身体就越安全。
答案:吃的有害细菌越少,身体越安全。
12.【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文的语言。先理解“到目前为止”的意思,再联系“加热仍然是杀死细菌的最有效手段”理解,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
答案:不排除将来会有更有效的杀死细菌手段的可能性,使语言表达更加严密、准确。
13.【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的作用。第③段运用了大量数字说明加热在牛奶加工中的杀菌作用,更加准确清楚,有说服力。
答案:能更加准确、清楚地说明加热在牛奶加工中的杀菌作用。
14.【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阅读第④段可知,此处运用了做比较的说明方法。将中餐和西餐的做法进行比较,其目的要联系本段“然而到目前为止,最经济实惠、广泛使用的还是加热”一句分析。
答案:说明加热是杀死细菌、保证食品安全的经济实惠、广泛使用的方式。
15.【解析】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回答时要联系本文介绍的减少有害细菌存在的方法,再结合生活实际作答。
答案:经常清洁厨房、冰箱;保持厨房通风干燥;减少食物的存放量,吃多少做多少;对食物一般要高温烹调。
阅读《大自然的语言》(节选),完成7~10题。(13分)
①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②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③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④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⑤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7.选文运用了“ ”的结构,采用的说明顺序是 。(2分)
8.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4分)
答:
9.第④段中“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的“常”字用得好,说说好在哪里。(4分)
答:
10.阅读下面两首诗,对其中的物候现象做简要概括,并联系上文指出诗中这种物候现象的决定因素。(3分)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塞下曲六首(其一)(节选)
李 白
__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1)《大林寺桃花》:
(2)《塞下曲》:
7.【解析】本题考查对说明结构和顺序的把握能力。第①段是一个设问段,总领下文四个物候现象来临因素的说明;在说明四个因素时,则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的逻辑顺序。
答案:总—分 逻辑顺序
8.【解析】此题考查对说明方法及作用的把握。答题时可先抓住“如”及一些数字判断语句运用的说明方法,然后联系纬度对我国气候的影响体会其作用。
答案:这个句子使用了举例子、做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具体地说明了我国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使文章真实可信。
9.【解析】本题考查对说明文语言的品析能力。先理解“常”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句内容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常”是“经常”的意思,表明这种现象是经常发生的,但并不是肯定发生的,也有例外的情况。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0.【解析】本题考查综合分析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诗句提到的物候现象,然后结合选文内容对照分析。
答案:(1)大林寺地势高花开迟。高下差异。
(2)天山到了五月仍没有花。高下差异或南北(纬度)差异。
海上花园里的生态杀手
①厦门是一座风光旖旎的“海上花园”,先贤曾诗赞其“一城如花半倚石,万点青山拥海来”。然而,这座林木茂密,花卉缤纷的“海上花园”,却时常有外来生态杀手伺机侵入。“猫爪藤”和“加拿大一枝黄花”就是两个有着美丽面孔的外来生态杀手。
②猫爪藤是多年生木质藤本植物,因其叶子顶端长有吸附能力很强、酷似猫爪的三枚小钩状卷须而得名,160多年前,猫爪藤作为观赏性植物从原产地美洲引入厦门。想当初。红砖楼房外,常绿的猫爪藤沿着庭园栅栏疏密有间地攀爬着,鹅黄色的花不时从青藤间探出,确也是一道风景。但随着时光的推移.猫爪藤便渐渐暴露出其生态杀手的真面目。繁殖能力极其旺盛的猫爪藤,借助强劲的海风将其种子四处传播。生根发芽之后,不仅其发达的根系会疯狂地与其他植物争夺养分,而且坚硬、锋利的“猫爪”还能紧紧抓住树皮往上攀爬,以层层叠叠的茎、叶构成网状“藤罩”遮盖整个树冠,使树木因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而枯死;而后它再向四周扩散,攀援周围的其他树木并覆盖,最终导致成片的树林死亡。在我市受猫爪藤危害较重的鼓浪屿,许多古树名木被猫爪藤裹缠得面目全非、惨不忍睹。
③猫爪藤的胡作非为让人忍无可忍,但铲除猫爪藤却并非易事。猫爪藤的根扎进地下40厘米左右,与其他树木的根纠缠在一起,难于斩除,而且猫爪藤还有贮藏着丰富养分的块根,即使把地面的藤蔓统统割掉,它很快又能长出新芽。上个世纪90年代初鼓浪屿就开始清理猫爪藤.到2004年7月清理面积己达12万多平方米。尽管如此,形势仍不容乐观。要防止猫爪藤重新在鼓浪屿蔓延显然还需要旷日持久的艰苦斗争。
④“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容貌比“猫爪藤”更姣美。它有着小向日葵般的花梗和鸡冠般的黄穗,与其他名花相配非常好看。这种花原产于北美,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超强的繁殖能力.平均每株可产生2万多粒种子,经风、鸟等途径向四周扩散,只需3年时间就能迅速成片。生长过程中和其他植物争光、争肥,肆意排挤其他植物,最后导致在它生长区域里的其他植物一律消亡。1935年引进后短短几十年间,这种花已在许多省市泛滥成灾。上海的一项调查表明,现在这种花在上海的繁殖面积已占调查面积的54.3%,近20年来上海已有30多种土著植物因这种花的排挤而消亡。
⑤前一两年,“加拿大一枝黄花”也悄悄潜入厦门。2010年.我市有关部门组织过调查,发现东孚、集美等地有五、六个场(圃)种植这种花,种植历史有1年以上,面积约200亩;而我市的花店一般也都有销售这种花。所幸,在调查中尚未发现大面积野生存活的“加拿大一枝黄花”。
⑥“猫爪藤”和“加拿大一枝黄花”当初都是作为观赏性植物被有意引进的。在引种地区,这些植物不再受原产地各种天敌的威胁,生长的环境阻力变小,繁殖速度极快,最终成了生态杀手.时本土植物的多样性构成严重威胁。“猫爪藤”和“加拿大一枝黄花”带给本土植物的是生存的危机,带给厦门人的则是深沉的思考。
24.通读全文,把握事物特征:(4分)
(1)从文中摘录表现“猫爪藤”和“加拿大一枝黄花”美丽面孔的语句各一句。(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自己的话说说,本文为什么用“生态杀手”一词来称呼“猫爪藤”和“加拿大一枝黄花”?(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有人认为,文章第②段和第③段的画线处都以鼓浪屿为例,显得累赘,可删掉其中一处。你是否认同他的看法?你的理由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从下面句子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语言准确性的词语,然后结合语境分析该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
所幸,在调查中尚未发现大面积野生存活的“加拿大一枝黄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文章结尾说,“‘猫爪藤’和‘加拿大一枝黄花’带给本土植物的是生存的危机,带给厦门人的则是深沉的思考”。下面链接的是几位市民颇有代表性的想法,你赞同哪一位市民的
想法呢?请具体说说理由。(3分)
【市民甲】可采用“生物防治法”,引进天敌,治理“猫爪藤”和“加拿大一枝黄花”。
【市民乙】应保护和培植本土植物,不要盲目引进外来植物,以维持本土植物多样性。
【市民丙】应尽早建立外来生物入侵的预警机制,早防早控,确保生态系统安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24.(1)示例:猫爪藤:常绿的猫爪藤沿着庭园栅栏疏密有间地攀爬着,鹅黄色的花不时从青藤间探出。“加拿大一枝黄花”有着小向日葵般的花梗和鸡冠般的黄穗,与其他名花相配非常好看。
(2)示例:生态杀手指的是毁灭别的生物的某一物种。“猫爪藤”和“加拿大一枝黄花”自从引进本土后,由于缺少了原产地的天敌,繁殖过快,与本土植物争地、争肥、争光、争水,挤占本土植物的生存空问,造成本土植物灭绝,而且“猫爪藤”和“加拿大一枝黄花”一旦泛滥成灾则极难清除,所以称它们为“生态杀手”。
25.示例:不赞同。第②段举鼓浪屿为例,能具体说明猫爪藤对其他树木造成的严重危害;第③段举鼓浪屿为例,则能具体说明猫爪藤极难清除。两处虽都以鼓浪屿为例,但具体的说明作用却不相同。
26.示例一:“大面积”一词从范围上加以限制,表明不排除在小范围内有野生存活的“加拿大一枝黄花”,符合实际情况。
示例二:“野生”一词指野外生长的,排除了人工栽培的现象。
示例三:“在调查中”强调事例的真实性,排除了胡编的可能性。
27.示例一:赞同市民【甲】的想法。“猫爪藤”和“加拿大一枝黄花”成为生态杀手主要原因是缺少天敌的威胁。若适当引进其天敌,它们生长的环境阻力会变大,繁殖速度会变慢。这样就不会对本土植物的多样性构成严重威胁了。
示例二:赞同市民乙的想法。这种方法简便经济,可操作性强,可有效防御外来植物的入侵。而且市民对本土植物有一种亲切感,多培植本土植物可满足市民的情感需求。
示例三:赞同市民丙的想法。早防早控,能防患于未然,确保生态系统安全。因为外来入侵生物一旦大量繁衍便很难控制了,消除它们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