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瓶装水真的“干净”吗(10分)
①出门在外,口渴的时候我们都习惯买一瓶水喝,瓶装水给我们的印象是干净方便,尤其是高档瓶装水都会标榜自己“出身清白”,“从未受到过人类污染”。例如,“王岛云雨”产自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岛,那里号称拥有世界上“最干净的空气”,雨水自然清洁无比;“公元前1万年”产自号称“地球上最古老的水源”——加拿大卑诗省沿岸的冰川,水质更是纯正无比。然而,科学家指出,塑料瓶装水也有可能“不干净”。
②英国化学研究人员威廉·肖迪克表示,装饮用水的塑料瓶生产过程就有污染隐患,因为在制造瓶子的过程中,会使用含有锑元素的化合物作催化剂,随着塑料瓶的成型,锑元素也进入了塑料中。塑料瓶可能会持续向瓶中的水溶解重金属元素锑,这种元素长期积聚在体内可能危害健康。威廉·肖迪克对15种热销瓶装水进行化学检验,结果发现天然地下水中的锑含量是万亿分之一,而刚出厂的瓶装水的锑含量平均为万亿分之一百六十。时间越长,塑料瓶中的锑元素在水中的溶解量越大,这个过程就像泡茶一样。出厂3个月后,瓶装水中的锑元素的含量竞然增加了一倍。然而,现在市场上大多数瓶装水包装上注明的保质期大多是24个月。另外,温度越高,锑元素在水中的溶解量越大,而人们对瓶装水需求量较大的季节是温度高的夏天。肖迪克表示,虽然摄入极少量的锑元素不会导致人生病,但是大量摄入则会诱发呕吐,甚至可能致命。
③美国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米歇尔等人发现,不少塑料瓶在加工过程中会加入名为双酚A.(BPA)的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与出生缺陷、发育问题以及心脏病和糖尿病患病风险高有关联。专家对它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影响表示担忧,而一些国家已将该物质正式列为有毒物质。
④此外,荷兰研究者发现,瓶装矿泉水经常被细菌和真菌污染,污染的瓶装矿泉水对健康个体致病的危险可能有限,但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和婴儿,则有更高的感染危险。
⑤英国“水与环境管理协会”的执行__尼克·里夫斯还表示,瓶装水对环境的污染也不容忽视。全世界每年用于制造塑料瓶的塑料为270万吨,这些塑料的原料大多是从石油中提取的,仅在美国,制造这些塑料瓶就要消耗150万桶石油,这些石油可以供10万辆汽车使用一年。86%的塑料水瓶最后都变成了垃圾,需要400年至1000年才能降解。这些塑料垃圾在燃烧时会产生有毒气体和含有重金属的灰烬。
15.第①段划线句子的说明方法是 ,作用是
。(3分)
16.第⑤段中加点词“大多”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全世界每年用于制造塑料瓶的塑料为270万吨,这些塑料的原料大多是从石油中提取的。
17.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是( )(2分)
A.、随着温度增高,时间增加,塑料瓶中的锑元素在水中的溶解量会越来越大。
B.、大部分的塑料水瓶最后都变成了垃圾,需要400至1000年才能降解。
C.、专家认为,在塑料瓶加工过程中所加入的名为双酚A.(BPA)的化学物质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
D.、重金属元素锑一旦被人体摄入,就会诱发呕吐,甚至可能致命。
18.现在同学们饮用塑料瓶装水的现象非常普遍,请用本文所学到的知识,劝解同学们不饮用塑料瓶装水。(2分)
15、举例子,具体说明了高档瓶装水都会标榜自己“出身的清白”,“从未受到过人类的污染”。 16、不能,“大多”指比例较多,说明不是所有的塑料的原料都是从石油中提取的,去掉后变成全部,与事实不符,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7、D 18、能运用本文知识答对以下两点给2分:①塑料瓶可能会持续向瓶中的水溶解可能危害健康的重金属元素锑;②塑料瓶在加工过程中会加入一种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的名为双酚A(BPA)的化学物质;③瓶装水经常被细菌和真菌污染。语言委婉,易被人接受l分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15. 选段的说明顺序是什么?(2分)
16.选段中划波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3分)
17. 选文中划横线的内容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15.逻辑顺序或总分(2分) 16.举例子,具体说明了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的特征。(方法1分,作用2分,计3分) 17.不能去掉,因为加上“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意味着“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及“阅兵式似的道旁树”换一种审美标准,也是可取的,如果去掉,就把这些全都否认了,不切合实际情况,语言表述不准确。(判断1分,理由2分,计3分)
今天,我们怎样阅读(12分)
【百家争鸣】碎片化阅读的“美丽”与“忧愁”
近年来,通过手机、电子书、网络等工具进行的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逐渐盛行。不超过140字的微博、手机、平板电脑等掌上阅读成为时尚,这种阅读方式被称为碎片化阅读。
不少人觉得碎片化阅读是“美丽”的。无论是天文地理还是娱乐八卦,无论是耳熟能详的经典名作还是冷门生僻的知识,都可以通过碎片化阅读迅速获取。同时,比起价格不菲的大部头的纸质书,它的阅读成本更低。
也有人对此表示担忧。碎片化阅读带来海量信息的同时也导致了知识来源的随意性和不可考性。零碎的阅读根本无法让读者走进大部头书籍和主题严肃的文本,人们习惯于简单的口述和拼接后,就很难主动阅读,容易形成思维惰性,成为碎片化信息的奴隶。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碎片化阅读的“美丽”和“忧愁”是共生关系。但有一点毋庸置疑:不管任何人,都要想办法去构筑自己的精神家园,否则便是这个世界上无根的流浪儿。要做到这一点,有效的方法便是深度阅读。
(引自互联网)
【权威调查】2010年、2011年18—70周岁国民阅读调查摘要
年度 | 人均纸质书阅读量 | 人均电子书阅读量 | 日均纸质书阅读时间 | 日均数字化阅读时间 |
2010年 | 4.25本 | 0.73本 | 16.78分钟 | 12.07分钟 |
2011年 | 4.35本 | 1.42本 | 14.85分钟 | 16.64分钟 |
【注】数字化阅读指上网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MP5阅读等。
【媒体信息】
4月20日,“左岸书店”店主发微博宣布:鄞州万达的左岸书店将于五一节后关门谢幕。近年来,由于书店入不敷出,席殊书屋、新世界书店相继关门,如今左岸书店也即将和宁波市民说再见。民营书店从“诗意地栖居”到在夹缝中艰难地生存,书店文化在宁波逐渐衰弱。英国诗人多恩说:“一个书店倒闭毕竟跟一个饭馆倒闭不一样,如果没有人买书,也没有人卖书,这个国家的文化就完了。”但愿,在全社会的关心下,我们的实体书店能够兴旺起来。
(摘自《现代金报》2012年4月22日)
【它山之石】
在加拿大,人们喜欢全家逛书店,喜欢全家出动去图书馆,喜欢饭后一起围坐在暖烘烘的壁炉前读书。加拿大几乎每座图书馆都有儿童读书区,家长可以把孩子放在那里,自己放心地去阅读感兴趣的书籍。喜爱阅读的不仅只有加拿大人,据调查,以色列人均纸质书年阅读量达到64本,日本为40本,韩国也有11 本。
有资料显示,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新加坡等国,对小书店的税率为零,瑞士、意大利的税率也只有2%。法国政府长期免征书店所得税,日本和韩国则由政府制定图书最低折扣以保证实体书店与网络书店处于平等的竞争舞台。此外,西方不少城市还有各类文化基金,为一些有地标景观性质的书店提供资助,用以保护城市文化的多样性。
(摘自《宁波晚报》《现代金报》)
12.什么是碎片化阅读?请用一句话概括。(2 分)
13.阅读上述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碎片化阅读往往能让人们迅速获得海量信息,但也容易造成人们的思维惰性。
B.很多外国政府对实体书店实行免税,并提供资助,以保护城市文化多样性。
C.从近两年国民阅读调查所获得的数据看,我国国民的阅读量总体呈上升趋势。
D. 深度阅读是构筑人们精神家园的有效办法,这需要自身的努力和社会的关注。
14.阅读上述材料,推断民营书店衰弱的若干原因。(4 分)
15.阅读【它山之石】,结合前几则材料,说说你获得的启示。(至少两点)(4 分)
12.碎片化阅读就是通过手机、电子书、网络等工具进行的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2 分)
13.B(2 分)
14.①人们阅读方式发生改变,数字化阅读比重增加。②碎片化阅读(或数字化阅读)比纸质书阅读更方便、快捷。③碎片化阅读的阅读成本更低。④我国国民人均纸质书阅读量不大,纸质书需求不大。⑤民营书店入不敷出。⑥网络书店对实体书店造成冲击。(4 分,每点1 分,答出其中四点即可)
15.【示例】①当前我国国民的阅读习惯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不少人热衷于碎片化阅读,以色列人、日本人、加拿大人对于纸质书阅读的热情值得我们深思,静下心来深度阅读,我们会收益更多。②从全民阅读调查中发现,与世界上的一些国家相比,我国国民的阅读量较少,我们应该向爱读书的加拿大人、以色列人学习,积极参与到全民阅读的行列中。③民营书店的逐渐衰弱要引起我们的重视,政府、民间组织可以学习国外好的做法,扶持民营书店。(4 分,每点2 分,结合材料呈现现状1 分,针对现状写出启示1 分,言之有理即可)
城市空中森林
①在城市里,我们能看见许多摩天大楼,可是这些大楼不是住宅就是写字楼。而美国“尼科塔产品开发公司”设计的“城市空中森林”摩天大楼,则主要是为环保而兴建的。它是一种巨大的污染物过滤器,可以把来自周围的有害物质过滤掉,让空气清新。
②“城市空中森林”摩天大楼高122米,人们可以在每一层楼内种植常青树。一幢大楼可以种植400棵树,用以吸收污染物,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每一幢“城市空中森林”就是一个巨型的二氧化碳回收装置,可以建造在工厂和其他重大污染源附近。楼内的树木不仅仅吸收二氧化碳,还可以吸收热气、含氮污染物、含硫污染物和粉尘等,让那里的空气变得干净起来。
③“城市空中森林”将使附近居民和动物受益,堪称一把遮挡炽热阳光的保护伞。由于数百棵树的降温作用,每到夏季,周围空气变得十分凉爽。这种建筑还是一种节能建筑,按照规划,大楼中部装有风力发电机,可以提供建筑内的照明用电,也可以驱动为常青树提供水和营养液的水泵。惟一需要外部能量的是运送维护人员上下的电梯。
④这种建筑由于只承载树木和土壤,而且采用了板式构造,因此可以建造得轻型一些,不需要完整的底座,只要三根牢固的支柱就可以了。这种建筑的占地面积相对较小,不会占用太多宝贵的城市土地。
⑤这种建筑的主体用钢筋混凝土制成,相当坚固。底部的一根短支柱是实心的,其他两根长支柱是空心的。长支柱内部设置电梯,管理人员从这里进出大楼。大楼的两侧有两块醒目的翼板。这种翼板是由尼龙材料制成的,不是简单的装饰物,而是一种空气吸收装置,以便为大楼内树木的生长提供更多的空气。
⑥美国一些建筑专家认为,“城市空中森林”顺应了时代的需求,是世界上最具创意的建筑设计之一。
15、阅读全文回答:“城市空中森林”在环境保护方面有哪些作用?(3分)
16、第④段中,“这种建筑……不会占用太多宝贵的城市土地”一句中的“太多”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17、有人认为,兴建“城市空中森林”摩天大楼,还不如在地面上多种树。请联系文中相关内容,说说你对这个观点的看法。(2分)
15.过滤有害物质,让空气清新;为附近居民和动物遮挡炽热的阳光;降温,使空气凉爽。(答对一点1分)(3分)16(3分)不能删去。(1分)如果删去“太多”,就说明“城市空中森林”不会占用宝贵的城市土地,这与事实不符,删去后语言表达不准确(意思对即可)(2分)17.不统一答案,言之有理即可。示例一:我认为应该兴建“城市空中森林”,因为它不会像在地面上种树那样占用太多宝贵的城市土地。示例二:我认为应该在地面上多种树,因为兴建“城市空中森林”摩天大楼既需要成本,又耗费能源。(2分)
巴拉格宗的守望
肖 鹰
在香格里拉县的腹地,在群峰环卫中,海拔5545米的巴拉格宗雪山,静默地伫立着她卓约如处子的身姿。在当dì zàng 语中,“巴拉”意指“巴塘人”,“格宗”意指“神山”。相传巴拉村的先祖,是四川康巴藏人,他们为逃避战争,1300年前从四川巴塘镇迁徙过来。他们进入雪山脚下的香格里拉大峡谷,先逆岗曲河而行,再攀援而上,最后在一片狭窄的高山坡地定居下来,建设了海拔近3000米的巴拉村。巴拉村人奉高处的雪山为庇护他们的神灵,这就是“巴拉格宗”。
巴拉格宗不仅是上天赐予巴拉村人的永恒家园,也是巴拉村人为我们的世界保存下来的自然胜景。巴拉格宗景区的景致,落差约3500米,是由划分明确的三级景点构成的:一级是低处的峡谷,二级是中部的巴拉村,三级是高峰巴拉格宗。这三级景点,峡谷地带奇绝惊异,置身其中,犹如地狱探险;巴拉村与附近山峦中的乃当牧场、高山湖泊,构成了一个旖旎如梦的人生图画;在圣洁空灵的苍穹下,四围翠黛的山岚衬托着巴拉格宗的冰雪天姿,神圣肃穆。我以为,这三级景点由低至高,象征着人生的历险、理想与神圣三境界。
从巴拉村到香格里拉峡谷口外的大路上,相隔25公里,步行需要2到3天。1300年来,巴拉村人就凭着这个“2到3天的间隔”,保持着与外在世界的距离。他们在巴拉格宗的神佑中,拜这片天地所赐,生息繁衍,狩猎种植,世代相传地保留着先祖的习俗和观念。巴拉村,正是雪山版的桃花源。
近年来,古老的巴拉格宗也步入了旅游开发的进程。现在的巴拉格宗景区,除修建了一条自巴拉村到峡谷口外的盘山公路外,还在峡谷地带修建了供人游览行走的栈道,疏通了长达5公里的漂流河道。然而,堪称特色的是,与其他旅游景区相比,巴拉格宗的开放项目非常少,至今没有中国山地景区盛行的观光缆车。
巴拉格宗景区的开发者,是巴拉村人斯那定珠,一位13岁就只身外出闯荡世界的中年康巴汉子。两年前在游览该景区后,我曾与斯那定珠有一次交谈,给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在开发过程中竭力保护景区生态的意识。他告诉我,对于未来景区的发展,他最大的压力不是资金和赢利,而是保护好祖先传承下来的这片神圣天地。数年来,一直有电力公司试图借助经济和行政力量,迫使他接受在香格里拉大峡谷上游修建梯级水电站。如果他接受,他的公司会直接获得巨大经济收益,但他一次次地承受住压力拒绝了。
在与斯那定珠交谈时,我向他强调,“最低限度的开发,就是最大限度的保护”。以景区三级景点的垂直呈列模式游览巴拉格宗,当以自下而上的游程为导向。不仅如此,自峡谷底至巴拉村的20余公里盘山路,沿途峰回路转、峭壁耸翠,如一幅幅北宋范宽、郭熙诸绘画大师的巨幅山水。游客要体会巴拉格宗景区真山水的奇妙,是非得自下而上地步行游历这20余公里山路不可的。我向斯那定珠建议,一定不要在景区架设观光缆车;巴拉村以上,不要修建公路。
自然,在向人类展示自身的博大丰盛的同时,又保持着令人敬畏的无限秘密。在人类现代技术向自然界无限扩张的当代,保护残存的“世界自然遗产”,不仅具有维护自然生态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唤起人类自古以来与大自然的亲近感。对于自然家园,人类必须保持敬畏,懂得守护。如果说在人类技术匮乏的古代社会,认知并掌控自然是人类的伟大梦想,那么在高技术化的现代社会,守护自然的神圣是更为伟大的梦想。
正如冰川在全球变暖的环境下逐渐融化,人类守护自然的梦想也在强大的技术主义压力下退缩。现在国内对自然景区的旅游开发,在为开发商创造商机、为游客提供方便的同时,也把自然变成了如盆景一样平面的景观,不仅自然的深度在被技术压制,而且自然的韵味也被技术剔除了。在许多山地景区,因为观光缆车的盛行,层次丰富的立体山景,都变成了电脑格式化的“卡通景观”。
我的愿望是,在巴拉格宗景区,要最大限度地保持人与自然的亲近,而且这种亲近是基于对自然的守护。守望巴拉格宗的冰魂雪魄的神圣,不仅是巴拉村人,而且也是我们所有当代人的一个梦。
(选自《光明日报》2011年8月29日)
16.简要概括开头一段文字的主要内容。(2分)
17.简要谈谈你对“最低限度的开发,就是最大限度的保护”的认识。(3分)
18.“我向斯那定珠建议,一定不要在景区架设观光缆车;巴拉村以上,不要修建公路”的原因是什么?请用文中句子回答。(3分)
19.选文中划线的句子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3分)
20.结合全文回答,“巴拉格宗守望”的什么?(3分)
16.巴拉格宗的地理位置及其来历。17.现在国内对自然景区的旅游开发,不仅自然的深度在被技术压制,而且自然的韵味也被技术剔除了。对于自然家园,人类必须保持敬畏,懂得守护。18.在许多山地景区,因为观光缆车的盛行,层次丰富的立体山景,都变成了电脑格式化的“卡通景观”。19.排比。极其凝练概况而又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巴拉格宗三级景点的自然胜景。20.巴拉格宗守望的是保护景区生态的意识,守护一方自然的家园。
北极洲的“消失”
在远古严寒的冰河时期,有一种巨大的哺乳动物——猛犸象一直生活在西伯利亚至北极一带。它们是地球自有生命以来,在陆地上繁衍生活过的大型史前动物之一。
可是,北极地区不是被大洋覆盖的吗?猛犸象怎么能在北极地区生存呢?
在最后一次冰河期结束之前,也就是大约一万年前,如果有人来到今天的北冰洋海岸,所看到的根本不是海洋,而是一片草原。这片生活着许多猛犸象的辽阔草原一直延伸到今天的北极。
草原?难道它铺在大洋的冰上吗?是的,但是冰不是现在这样的漂浮碎冰,而是巨大且完整的冰原。冰河期的温度急剧下降,北冰洋自然不可能没有反应,当时浮冰相互联结成巨大完整的冰原。也就是说,当时在北极地区虽然是海洋,但因冰原的覆盖形成了一块特殊的陆地。
人们通常把这种陆地称为“气候性陆地”。它形成的不是海洋性气候,而是变化剧烈的大陆性气候,冰河期的北极地区是联结在一起的漂浮的“冰封大陆”,人们称它为北极洲。
当时北极洲的气候是“超大陆性的”,这里经常形成“持续不断的”强大反气旋以及它所特有的无云天气,致使冬天十分寒冷。那时的猛犸象、麝牛、北极耗牛、北美野牛身上都披着一层厚而密的长毛,甚至能拖到地面。为了维持生命,它们身上降起的部位积存有大量脂肪。它们的食物便是那些未被冰雪覆盖的干草,当时干草到处都有,因为冰原上覆盖着一层土壤。可是这些土壤又是从哪儿来的呢?
在冰河时期不光有冰川和冻土,当时整个欧亚大陆北部是一望无际的干旱草原。在欧洲,西伯利亚和北美洲这一片干旱的冰土草原上刮着旋风,尘土飞扬,有时尘土被风卷得象一根柱子那样立在地上。当然,这些尘土都是由大气上层,带到北极地区并降落在某个地方逗留片刻,后来才渐渐形成日益增厚的黄土层,这些黄土层把整个冰原覆盖在下面。
到了夏天,北极的太阳在无云的天空上昼夜照射,温度明显上升,尤其是深色土的表层。这就为草的繁茂生长创造了有利条件,因为在不厚的土壤下面便是冰层,受到热而稍稍融化的冰可以为土壤提供充足的水分。
大约在一万年前,全球气候变暖,冰川消融,猛犸象无法适应新的生存环境而最终灭亡。被消灭的还有北极野牛、马、北极高鼻羚羊、北极耗牛、亚洲麝牛、长毛犀牛和许多其他动物。
随着气温的上升,冰原解冻,在寒冷的北极“大陆”上绽开出一片北冰洋。受北冰洋的影
响,这一地区的气候变得潮湿,成为海洋性气候。原来的广阔草原成了一片沼泽冻土和森林冻土,较南面的地区长出了一片浓密的原始森林。猛犸象世界正是由于这一地貌的巨大变化才消失的。人类由于失去了捕猎对象,才不得不去创立所谓的新石器时代的新文化,转向那些变得稀少的野生动物和植物。猛犸象世界的灭亡和北极洲的消失,实际上促进了新文明的建立。
18、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说明的内容。(2分)
19、运用设问是本文说明的一大特色,请谈谈这样写的好处。(2分)
20、请用作诠释的说明方法说明“气候性陆地”。(3分)
21.根据文章内容,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猛犸象能在北极上生存,后来又灭亡的原因。(4分)
18.猛犸象世界的灭亡或北极洲的消失。(2分)
19.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设置悬念,引人入胜(1分),激发读者对北极洲小时(或猛犸象灭亡)的社会现象的探究。(1分)
20、在最后一次冰河期结束之前,当时在北极地区的海洋上,覆盖着巨大且完整的冰原,形成了一块特殊的草原陆地,通常称为“气候性陆地”。(3分)
21、在冰河时期,北极地区气候性陆地上夏季草木茂盛,冬季有未被冰雪覆盖的干草,为猛犸象提供丰足的食物,猛犸象十分耐寒,因而能生存下来。(2分)后来,气候变暖,当时干草到处都有,冰川消融,猛犸象无法适应新的生存环境而最终灭亡。(2分)
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回答21~22题(4分)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为”。这座桥的特点是: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的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做成一个弧形的桥洞。每个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全桥结构匀称,和周围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就连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21.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
A.选文中心内容是说明赵州桥的雄伟。
B.这一段文字的结构方法是总—分—总。
C.引用张嘉贞的话是说明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引用张鷟的话是说明桥的艺术价值高。
D.选文运用大量的数字说明,准确地说明了赵州桥的特点。
22. “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一句中加点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2分)
21. (2分)A(选文中心内容是说明赵州桥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
22. (2分)不能。“当时”是从时间上限定,“可算”是从程度上限定,说明只是当时可算,而现在就不一定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去掉后古今都是世界最长,不符合事实,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人类只剩7年时间拯救地球(12分)
①英国著名自然灾难专家、世界知名环境科学家比尔•麦克古尔在其新书《7年拯救地球》中提出了一个惊人的观点:那就是人类如果不立即采取行动,减少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排放,那么2015年将成为地球命运的转折点。如果地球温室气体排放在这7年时间中无法得到控制,那么地球将在2015年7月进入不可逆转的恶性循环中,人类将被气候变暖引发的一系列大自然灾难所吞噬!
②麦克古尔教授在书中称,从现在开始到2015年,人类只剩下有限时间来减少有害温室气体的排放,如果人类的努力失败,那么地球将面临6500万年前小行星撞地球造成恐龙灭绝以来最大的灾害威胁。
③麦克古尔教授说:到2050年,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必须减少50﹪到80﹪。要做到这一点, 温室气体的排放必须在2015年前就达到稳定状态,然后逐年下降。但这样仍然不够,如果人类不主动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即使温室气体的排放减少90﹪,仍无法阻止危险的气候变暖。
④麦克古尔教授称,地球目前的气候距100万年来最暖温度相差大约1摄氏度,如果人类烧光地球上剩下的其他化石燃料,那么地球的温度还将上升13摄氏度,当前的情况表明,自然环境已到了非治理不可的地步,这种治理也将不是一人一国之力可以完成的,是需要世界各国协同一致、共同面对的。
12.麦克古尔认为人类拯救地球应采取什么行动? (2分)
13.第三自然段主要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试举例分析其作用。(3分)
14.最后一段中“地球目前的气候距100万年来最暖温度相差大约1摄氏度”,句中“大约”能删去吗?为什么?(3分)
15.根据麦克古尔的观点,请你提一条拯救地球的具体措施,并简要说明理由。(4分)
①措施
②理由
[27fc8e55b905cbe1.jpg]
阅读下面这篇《春节与过年》,完成22—25题。(14分)
①在中国,“年”的由来已久。从原始社会的尧舜时代就有了记载。据古代神话传说,“年”是一种最凶恶、最可怕的动物。吃人害人。天神把它锁进深山,只准许它每年出来一次。到了十二月(腊月),“年”就会突然出现,很多人和牲畜遭到伤害。“年”是灾难,“年”是祸害,人们担心遇到“年”,把年叫做“年关”。于是,人们每到腊月,家家就储粮备菜,到了年三十日晚上,就关闭家门,准备棍棒,磨刀练枪,准备与“年”作斗争。人们在与“年”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发现“年”的许多弱点,它害怕红颜色、火光、响声等等。于是就家家门上贴红纸、家家门前敲锣打鼓、放鞭炮、彻夜点灯,防“年”。岁月流逝,“年”成为人类与“年”等自然灾害作斗争并取得胜利的象征。
②“年”,作为时间概念,是由日、月构成的,它是我们祖先在同自然界长期共存和斗争中,对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不断加深认识的产物。
③在渔猎时代,人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首先发现了“昼夜”交替的现象,于是,逐步形成“日”的概念。到了畜牧时代,在饲养家禽、家畜的过程中,用“日”计算它们各自成长的时间,已经难以记忆。于是,古人从月亮的圆缺、潮水的涨落中,,逐渐形成“月”的概念。到了耕稼时代,农作物的培植生长与气候寒暖,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依据寒来暑往,发现了星象循环的规律,认识了春夏秋冬四季交替的周期,四季为一年,于是,有了“年”的概念。“年”就成为人们组织农业生产、安排一年生活计划的时间依据。这也是我国“农历”的来源。应当说,中国的“农历”不是人们主观想象的产物,而是对自然和生产的科学认识。
④“年”是时间概念,是计算时间的一个单位。然而,对于“年”的起始,何时“过年”,何时为“岁首”,却有不同的界定或规范。尧舜时,称年曰“载”;夏代称年为“岁”,商改“岁”为“祀”;周代再改“祀”为“年”,正式以年名“岁”。
⑤在中国古代,把朝代更换、王者易人的年份与月份,分别定为“元年”和“正月”,《公羊传》:“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自夏至汉初,都有历史记载。夏代,定正月初一为“元旦”。秦与汉初,都以十月为“正月”。到了公元前104年,汉武帝从司马迁的建议,继夏历,定“太初历”,以孟春正月为岁首之月。这一规定延续至今,如果从公元前21世纪的夏代算起,已经大约有了4000多年的历史。可见,这一传统之久远。
⑥辛亥革命以来,我国效法西方,用“阳历”纪年。从此,西方人传说中耶稣诞生年为“元年”的历法,变成了中国人必须遵循的“年”。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中国的“农历”被改成“阴历”或“旧历”,“过年”正月初一,被改为“春节”。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正式规定“公历”的1月1日为新年,统称“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时至今日,近百年的时光已经过去,但是,中国人到了“春节”,仍然把“中国年”过得红红火火!在中国实际上有两个年,一个是与全世界共同过的“公历年”,一个是具有4000年悠久传统和民族特色的“中国年”。这一事实表明,中华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不断推陈出新、继承弘扬自己优秀传统的能力,以及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宽广胸怀。
⑦中国的改“年”可能是师从日本。辛亥革命的领导人孙中山是赴日本留学,并在日本成立同盟会的。明治维新后,在日本有两个年,“日本年”是国定假期,在家里可以蒙头大睡“寝正月”,在除夕夜或大年初一,要去神社参拜,除此之外就没有太多活动了,显得冷冷清清,不如“中国年”热闹。应该说,日本是没有自己的“年”,现有的两个“年”,一个是东方的“中国年”,一个是西方的“公历年”。
22.从上文看,“年”的文化意义有哪些?(4分)
答:
23.末段首句的“可能”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答:
24.末段说到“日本年”有什么作用?(4分)
答:
25.近年来,中国不少年轻人喜欢西方的圣诞节。读了本文,你怎样看待这种现象?(3分)
答:
22.(1)“年”是人类与自然灾害作斗争并取得胜利的象征;(1分) (2)“年”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然和生产的科学认识;(1分) (3)“年”表现了中华民族不断推陈出新、继承弘扬自己优秀传统的能力,以及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宽广胸怀。(2分)23.不能。因为中国的改“年”师从日本只是一种推测,并不确定;如果删去,就变成肯定了,不符合实际。 24.把“日本年”的冷清和“中国年”的热闹作比较,突出中国文化在日本的深远影响(2分);以日本没有自己的“年”这一事实,与前文“中国年”的悠久历史作比较,突出中国灿烂悠久的文化。(2分) 25.示例:正如作者在文中所说的,中华民族拥有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宽广胸怀,过西方的圣诞节便是一种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表现,只要在此同时能够传承并弘扬我们自己的年文化,这种现象便无需多虑。
阅读《送你一束转基因花》节选段,完成习题。(6分)
①为了改良花卉的颜色、香味、形状和保鲜期等多方面的性状,科学家们的思路是首先要了解这些性状的生理机制,进而找到并克隆出与之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各种基因,深入研究这些基因后,再修饰并转入到需要改良品质的花卉中,从而定向创造出花卉新品种。
②在花卉的颜色改良方面,科学家们已经克隆到了多个与颜色相关的花卉基因。比如:科学家已经利用转基因的技术在矮牵牛花中,已经克隆到了两个能使花趋向于显蓝色的基因,转基因技术也可以使人们培育出珍稀的蓝色月季和康乃馨。另外,科学家们利用转基因技术,已经在矮牵牛、菊花等观赏花卉中成功地进行了花色修饰。比如法国分子生物学家将几个不同花色的基因分别导入开红花的矮牵牛中,结果得到了开粉红色和白色花的矮牵牛,甚至还得到了白色花中有一小抹红色或红色花中有一小抹白色的奇特矮牵牛。
7.概括选文主要说明的内容。(2分)
8.阅读选文,说说培育出蓝色月季的过程。(2分)
9.阅读第②段,说说其中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2分)
[edc7c3d4b9d62940.jpg]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