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胶囊”有多毒?
谢滨欢
①自央视曝光“毒胶囊”事件以来,不少人开始谈药色变。药用胶囊是一种药品辅料,主要是供给药厂用于生产各种胶囊类药品。某些企业用生石灰浸渍膨胀、工业强酸强碱中和脱色等手段清洗处理皮革废料,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药用胶囊生产企业,制成毒胶囊,流向药品企业。
②那么,这种胶囊会对人体产生怎样的危害呢?它到底有多毒?
③经检测,毒胶囊中的铬含量严重超标。胶囊之所以会发生铬超标,是因为某些黑心企业在制作药用胶囊时,用成本低廉的工业明胶替代了药用明胶。合格的药用明胶所采用的原材料是新鲜或冷冻的猪皮和牛皮,或是未经铬盐鞣制①或未经有害金属污染的制革生皮,而制革厂的边角料只能用来生产工业明胶。
④铬是一种化学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属ⅥB.族,常见化合价为+3,+6和+2,其中三价和六价化合物较常见。三价恪是用来鞣制的铬.六价铬就是臭名昭著的“毒素”,它和氧原予结合在一起形成原子团,以铬酸根的形式存在.六价铬有很强的生物毒性,长期接触容易致癌,它的急性毒性剂量范围在50 - 150微克/千克。即使在皮革行业中,六价铬也是人见人厌。各国对皮革中六价铬的含量都有明确要求,最严格的是德团,法令规定皮革中不得舍有六价铬。
⑤准确评估工业明胶的健康风险比较困难,原因有两个:第一,虽然鞣制使用的是三价铬,但是工业用鞣制试剂并不纯,不可避免地含有六价铬;第二,毒性较小的三价铬和毒性剧烈的六价铬在使用和保存中可以互相转化。
⑥了解了毒胶囊的危害,我们需要理性面对问题,置之不理和谈药色变都是不可取的。
⑦网上传言说,摄入14 ppm(ppm即百万分之一)的铬就会造成基因突变,这是对文献的误读。相关文献中所述的基因水平变化不等于突变。另外,该传言还把总铬和六价铬混为一谈。
总之,吃铬超标的胶囊药品对身体造成的危害并不会像传言所说的那样发生基因突变。
⑧当然,既然发现了问题,我们就需要知道如何鉴别毒胶囊。首先,药用明胶和食用明胶一般为无色或淡黄色。而工业明胶颜色深,厂家会多加着色剂以掩饰杂质,所以颜色越鲜艳的胶囊越有可能是用工业明胶制成的;其次,一般工业明胶杂质多,可能含有淀粉等非明胶成分,所以胶囊一捏易碎;再次,用工业明胶制成的胶囊质量和工艺相对较差,胶囊口比较松,容易拧开。
⑨面对毒胶囊问题,我们无需恐慌,只要理性对待,即可很好地避免再受侵害。
(本文有删改)[注]①鞣(rou)制:用鞣料加工兽皮、制成皮革。
(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六价铬是人见人厌的化学元素,它有很强的生物毒性,长期接触容易致癌,对皮革中六价铬的含量要求最严格的是德国。
B.某些企业将皮革废料通过生石灰浸渍膨胀等手段处理后,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药用胶囊生产企业,以替代药用明胶。
C.“毒胶囊”的毒性难以检测,原因是工业用鞣制试剂不纯,不可避免地含有六价铬,以及三价铬和六价铬在使用和保存中可以互相转化。
D.本文条理清楚,先介绍“毒胶囊”的由来,接着说明其危害,最后教给人们辨别的方法。语言简明、准确。
(2)阅读选文第⑧段,说说如何鉴别“毒胶囊”。(3分)
(3)根据文意,谈谈我们应该怎样理性对待胶囊类药品。(4分).
(1)C【解析】“原因是工业用鞣制试剂不纯,不可避免地含有六价铬,以及三价铬和六价铬在使用和保存中可以互相转化”中的后半句虽然在文中第⑤段有相应的原文,但这只是“准确评估工业明胶的健康风险比较困难”的原因,而非“‘毒胶囊’的毒性难以检测”的原因。
(2)①看颜色,毒胶囊颜色深;②看质地(成分),毒胶囊杂质多、易碎;③看工艺(质量),毒胶囊口比较松,易拧开。
(3)①用工业明胶替代药用明胶的只是少数黑心企业,不必恐慌;②要高度重视和充分认识“毒胶囊”的危害性;③要掌握鉴别“毒胶囊”的方法:
④吃铬超标的胶囊类药品对身体造成的危害,并不会像传言所说的那样发生基因突变,我们不必谈药色变。(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3分,答对三点以上得4分)
阅读《苏州园林》一文的节选文字,回答(1)~(3)题。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苏州因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闻.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固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固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巢.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革: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闻”,又是入画的一景。
(1)下面不能体现“美术画”特点的一项是(3分)( )
A.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
B.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C.我国的建筑,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
D.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
(2)下面对选文第一段使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使用分类别、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苏州园林追求图案之美的特点.
B.使用作比较、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明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
C.使用分类别、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我国古代宫殿和一般住房的共同特点。
D.使用作比较、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明苏州园林的布局充满自然之趣的特点。
(3)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选文是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和假山池沼的配合两个角度来介绍苏州园林的。
B.选文介绍假山和池沼的特点,目的是说明设计者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整.
C.苏州园林的景物布置,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是一幅画的效果.
D.“一般“绝大部分”大多”这些限制性词语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1)C【解析】此题考查把握说明文对象特征的能力,要求对作者所说的“图案画 ”和“美术画”各自特点有准确把握,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图案画”是讲究对称的,而“美术画”追求的是自然之趣。C项所介绍的是我国绝大部分建筑的共同特点,即对称性,不符合“美术画”的特点;其他三项句子所追求的都是一种自然之趣,符合“美术画”
的特点。
(2)D【解析】此题考查说明文中的说明方法及作用,难易适中。第一段没有使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故可排除A、C项。本文的说明对象是苏州园林,由此可排除B、C项。故正确的是D项。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说明的对象,否则就会出现B、C项中主次不分的现象,第二要准确把握各种说明方法的作用,这样才能针对不同的说明对象进行准确地说明。
(3)B【解析】此题考查对说明文内容、语言准确理解的能力,命题意图很明确,旨在让考生抓住说明对象的特点,B项对目的的表述错误,选文介绍假山和池沼的特点就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其他三项均正确。
椅子改变中国文化
①椅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家具之一,它源于东汉来年传入中原的一种名叫“胡床”
的折叠板凳。到唐代中期,胡床逐渐演化为我们常见的有靠背、有扶手的椅子。之后,椅子在宋朝广泛流行。它的流行逐渐改变了人们跪坐在席子上的“跽(ji)坐”姿态,解放了人们的腿脚,更重要的是它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②首先是对房屋的建筑结构及其内部布局产生影响。在房屋建筑中,以前人们坐姿低矮,窗户的位置也相应较矮,椅子的出现使窗户的位置明显升高。同时,椅子的出现也对房屋内部布局产生了较大影响。传统的坐姿要求房屋的中间尽一量空阔,以供人们席地而坐。而椅子出现后,人们就不需要为席地而坐预留太大的空间,家具的数量也因此增加起来。
③椅子的出现还影响了人们生活习俗的改变。椅子出现后,人们坐姿明显升高,自然而然出现了一些高足家具,高足的桌子也就应运而生,逐渐成为人们最主要的吃饭、看书的家具。这些高足家具的出现,还引起了杯盘、碗碟等生活用具的改,变。到了宋代,很难再看到高足的餐具,碗、盘、杯等用具都变得玲珑精巧。这些变化直接影响到.人们生活习俗的改变。比如,人们进餐方式的变化,以前人们围坐在一起进餐很困难,一般是分餐制。椅子和高足的桌子出现后,人们开始固坐在一张桌子旁吃饭,分餐制也随之变成了舍餐制。
④椅子的出现更为重要的是强化了国人心中的皇权意识。椅子出现之前,人们在正式场合必须跽坐。皇帝和群巨议事,大臣向皇帝跪拜时,皇帝其实也基本是跪着的。这种坐姿的平等拉近了皇帝和臣子之间的关系,那时的君臣关系更像是事业上的合作伙伴,那时的“跪”
没有低下的含义,而是一种恭敬虔诚的表现。
椅子出现之后,“跪”的意义与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皇帝坐在椅子上居高临下,臣民们则跪拜在地上,这种礼节上的’巨大不平等奴化了国人,使国人潜移默化地奴颜婢膝起来,进而更加强化了国人心中皇权至上的意识。
⑤可能有人奇怪,欧洲人也“跪”,为什么没有出现奴化的现象呢?因为欧洲人的礼仪中,“跪”
是很少的,除了向上帝双膝跪下,对任何人都不用双膝跪下,就算见了本国的君主,也只是单膝跪地而已。而在我国古代,“跪”是最常用的礼仪,不光用于君臣之间,还广泛用于下级与上级之闻、百姓与官员之间。可见,“跪”在我国古代是更具不平等性的,尤其在椅子出现后,这种不平等性就逐渐显现出来,强化了国人的奴化心理。
⑥总之,从我国历史的发展来看,无论是像椅子这样不起眼的简单发明,还是像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样的大发明,都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影响了我们的文化。其实,发明原本就是一种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身边的发明越来越多,它们也在无形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影响着我们的文化,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有删改)
(1)通观全文,作者认为椅子的出现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分条作答。(3分)
(2)第④段主要采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请简要分析它在文中的作用。(2分)
(3)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其分写的部分能否调换顺序?请结合原文分析作答。(3分)
(4)作者认为“发明原本就是一种影响”,请你就此联系现实生活举例加以说明。(4分)
(1)①对房屋建筑结构及其内部布局产生的影响;②对人们生活习俗的改变的影响;③对国人心中皇权意识的强化。(语意相近即可)(2)将椅子出现前后人们“跪”这种行为的内涵进行比较,突出其变化,强调了椅子的出现对国人心理的影响。(语意相近即可)(3)不能。因为分写部分的内容采用了逻辑顺序,作者先说椅子的出现对房屋的建筑结构所产生的影响,再说到对人们生活习俗和心理的影响,这是由具体到抽象的说明顺序。(只有判断,无阐释不给分。语意相近即可)(4)示例:网络聊天软件的发明,促进了人们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比如像QQ聊天这样的交流方式,从形式上直接缩短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距离,使人们的联系更为广泛,视野更为开阔,这些都必然影响着我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推动着文化的发展。(能明确提出观点给1分,能围绕观点举例并准确阐释给2分,语言通畅给1分)
冬虫夏草是如何长成的
江祖
①自然界的变化,奥妙无穷,世界上就有这样一种身兼动物、植物的奇特生物。冬天的形状完全是虫,夏天的形状又像是草,所以取了这么一个形象生动的名字——冬虫夏草。
②清代的蒲松龄写得好:“冬虫夏草名符实,变化生成一气通。一物竟能兼动植,世界物理信无穷。”那么,这冬虫夏草究竟是怎样“变化生成一气通”的呢?
③在我国的青藏高原生息着一种叫蝙蝠蛾的昆虫,就像许多蛾类生物一样,蝙蝠蛾在长出翅膀之前,也经过蛹状幼虫阶段。蝙蝠蛾的幼虫极喜低温环境,它们生活在地表之下,以植物的根茎为食。当大雪飘飞的冬季来到时,它们纷纷潜伏于冻土层中。等到春暖花开的季节,气温逐渐上升,蝙蝠蛾幼虫就会来到土壤表层开始它们漫长的4年虫生。
④这是蝙蝠蛾本来应该拥有的正常虫生,然而偏偏在蝙蝠蛾极喜的生存环境里还有另外一种生物也同样极喜低温和高海拔,那就是一种叫虫草菌的真菌。同样喜欢低温和高海拔的虫草菌与蝙蝠蛾所不同的是虫草菌生活在地表上。
⑤分别生活在地面和地下的两种生物,本应该是井水不犯河水的,但是当虫草菌孢子随着雨水渗入地下,如果机缘巧合,孢子正好和蝙蝠蛾幼虫遭遇,便会粘附在蝙蝠蛾幼虫身上。在适宜的条件下,孢子就会萌发出牙管,这些尖状的牙管通过蝙蝠蛾幼虫的口腔、气孔等一切可能的通道侵入其体内,并在它的体内形成真菌丝。真菌丝充分利用蝙蝠蛾昆虫体内的有机物作为营养,在其体内迅速蔓延,把它的“五脏六腑”消耗得一干二净,真菌丝也就充满整个虫体。一种异物无端侵入体内并且不断蔓延,小小的蝙蝠蛾幼虫虽然也会为此烦躁、痛苦,它在人类看不到的地下苦苦挣扎。但最终,一切挣扎都是徒劳的。所以在表面看来,蝙蝠蛾幼虫仍然是一条虫的样子,实际上只是一个僵死尸体的空壳。到了夏季,冰冻的表层土壤消融,土壤温度升高,真菌丝就会穿通虫壳,破土而出,并逐渐长成一株紫红色的小草,顶端有一个菠萝状的囊壳。
⑥到此,原本普通至极的蝙蝠蛾幼虫在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之后,和同样普通至极的虫草菌珠联璧合,就生成了大名鼎鼎的冬虫夏草。
⑦冬虫夏草的变化是这样奇特,其神奇的功效也非常之多,它不但对人体各种脏器的功能具有调节作用,还存在某些直接抗病功能。因此,自古以来就被作为一种名贵中药材,与人参、鹿茸一起列为中国三大补药。早在1757年的《本草从新》中就有“冬虫夏草甘平保肺,益肾,补精髓,止血化痰,已劳咳,治膈症皆良”的记载。中医认为,虫草入肺肾二经,既能补肺阴,又能补肾阳,主治肾虚、阳痿遗精、腰膝酸痛、病后虚弱、久咳虚弱、劳咳痰血、自汗盗汗等,是唯一的一种能同时平衡、调节阴阳的中药。
《文房肆考》就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古代有个名叫孔裕堂的人,他的弟弟患虚弱症,出汗极多,但又怕风怕冷,即使是炎热的夏天,房门紧闭,处在帐中,仍然有怕风怕冷的感觉。得病三年,医药无效,病情愈来愈严重。后来有位亲戚从四川来,送他3斤虫草,他每天用虫草与肉类炖食,竟然一天天好起来,不久就完全痊愈。
⑨冬虫夏草这一奇特的高原精灵因功效卓著,而采集又特别困难,所以愈觉珍贵,身价百倍。素有“药中黄金”、“天下第一草”的美称。
(选自《语文主题学习》丛书)
15. 第②段引用清代松龄的诗有什么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冬虫夏草是“一种身兼动物、植物的奇特生物”,它的“奇特”体现在哪些方面?(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选文说明事物很有条理,结构严谨,浑然一体,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说明。(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读了第⑥段画线句子,你受到怎样的启迪?谈谈你的看法。(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分)15.(3分)(1)承上说明冬虫夏草的奇特;(2)启下写冬虫夏草的“变化生成一气通”;(3)增强了文章的文采和趣味性。
16.(3分)(1)形状奇特;(2)冬虫夏草的变化奇特;(3)功效奇特。
17.(3分)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1分)开头和结尾相呼应,突出了冬虫夏草的‘奇特’,中间两部分分别介绍冬虫夏草的奇特变化和药用上的奇特功效。(1分)另外,还用了“冬虫夏草究竟是怎样变化生成一气通”的呢?“冬虫夏草的变化是这样奇特,其神奇的功效是非常之多”这样承上启下的句子,使文章的结构有机统一。(1分)
18.(2分)(1)要想有所作为,必须付出痛苦艰辛的代价,有时甚至是生命;(1分)(2)同时还要搞好合作,珠联璧合。(1分)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畅,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12.画线句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13.“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一句中的“往往”一词能否去掉?为什
么?(2分)
12.(3分)引用说明(1分),表现了苏州园林池沼的布置合乎图画美这一特征(1分),引用诗句,充满诗意(增强文学色彩),使说明文语言更生动(1分)。(意对即可)
13.(2分)不能,“往往”指一般情况,说明并不是所有成河道模样的水面上都安排桥梁,也会有特殊情况(1分),去掉后,与事实不符,“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分)。
阅读下面说明文,完成19—23题。(11分)
爱恨交加说臭氧
①大气中臭氧层对地球生物的保护作用现已广为人知─—它吸收太阳释放出来的绝大部分紫外线,使动植物免遭这种射线的危害。为了弥补日渐稀薄的臭氧层乃至臭氧层空洞,人们想尽一切办法,比如推广使用无氟制冷剂,以减少氟利昂等物质对臭氧的破坏。世界上还为此专门设立国际保护臭氧层日。由此给人的印象似乎是受到保护的臭氧应该越多越好,其实不是这样,如果大气中的臭氧,尤其是地面附近的大气中的臭氧聚集过多,对人类来说 反而是个祸害。
②臭氧是地球大气中一种微量气体,它是由于大气中氧分子受太阳辐射分解成氧原子后,氧原子又与周围的氧分子结合而形成的,含有3个氧原子。大气中90%以上的臭氧存在于大气层的上部或平流层,离地面有10~50千米,这才是需要人类保护的大气臭氧层。还有少部分的臭氧分子徘徊在近地面,仍能对阻挡紫外线有一定作用。但是,近年发现地面附近大气中的臭氧浓度有快速增高的趋势,就令人感到不妙了。
③这些臭氧是从哪里来冒出来的呢?同铅污染、硫化物等一样,它也是源于人类活动,汽车、燃料、石化等是臭氧的重要污染源。在车水马龙的街上行走,常常看到空气略带浅棕色,又有一股辛辣刺激的气味,这就是通常所称的光化学烟雾。臭氧就是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成分,它不是直接被排放的,而是转化而成的,比如汽车排放的氮氧化物,只要在阳光辐射及适合的气象条件下就可以生成臭氧。随着汽车和工业排放的增加,地面臭氧污染在欧洲、北美、日本以及我国的许多城市中成为普遍现象。根据专家目前所掌握的资料估计,到2005年,近地面大气臭氧层将成为影响我国华北地区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
④研究表明,空气中臭氧浓度在0.012ppm水平时─—这也是许多城市中典型的水平,能导致人皮肤刺痒,眼睛、鼻咽、呼吸道受刺激,肺功能受影响,引起咳嗽、气短和胸痛等症状;空气中臭氧水平提高到0.05ppm,入院就医人数平均上升7%~10%。原因就在于,作为强氧化剂,臭氧几乎能与任何生物组织反应。当臭氧被吸入呼吸道时,就会与呼吸道中的细胞、流体和组织很快反应,导致肺功能减弱和组织损伤。对那些患有气喘病、肺气肿和慢性支气管炎的人来说,臭氧的危害更为明显。
⑤从臭氧的性质来看,它既可助人又会害人,它既是上天赐与人类的一把保护伞,有时又像是一剂猛烈的毒药。目前,对于臭氧的正面作用以及人类应该采取哪些措施保护臭氧层,人们已达成共识并做了许多工作。但是,对于臭氧层的负面作用,人们虽然已有认识,但目前除了进行大气监测和空气污染预报外,还没有真正切实可行的方法加以解决。
19.根据上下文,写出第①段中加点的“这样”所指代的内容(不超过8个字)。(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把第②段中划线的短句改写成一个长句,作为“臭氧”的定义。(3分)
臭氧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微量气体。
2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
A.、臭氧能吸收太阳释放出来的紫外线,能对地球生物起保护作用。
B.、臭氧是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成分,近地面的臭氧浓度快速增高会造成地面臭氧污染。
C.、臭氧几乎能与任何生物组织反应,如果在近地面空气中浓度超标,就会危害人类健康。
D.、臭氧既可助人又会害人,但只要进行大气监测和空气预报,就能克服负面影响。
22.第④段划线句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并结合上下文,说明其用意。(2分)
23. 根据文意,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比喻意义。(2分)
它既是上天赐与人类的一把保护伞,有时又像是一剂猛烈的毒药 。
①“保护伞”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毒药”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5753fce0f56a50e.jpg]
低头族,你错过了什么?
总有很多人低着头,手里拿着手机或是平板电脑,手指在触摸屏上来回滑动,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手中发亮的方寸屏幕,对身边的世界漠不关心——他们就是传说中的“低头族”。英文称之为“Phubbing”,由phone(手机)与snub(冷落)组合而成,传达出因专注于手机而冷落周围人的行为。
为什么有越来越多的人会忽略真实世界的存在,转而沉迷于小小屏幕中的虚拟世界?应该说,“低头族”是科技发展与人性需求共同作用的产物。
2007年起,全球正式进入移动互联网的3G时代,移动网络速率和质量的大幅度提升,促进了3G手机终端的迅猛发展。于是,以iPhone为代表的智能手机引领了一场通讯革命,与此同时,新型社交媒体与移动终端紧密结合,人与人沟通交流的渠道在时间和空间上都被急剧缩短。
移动网络和终端软硬件的发展史无前例地改变了人们的社交模式和生活习惯。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的时间被工作、应酬、聚会所占据,剩下的只有零散的时间。而移动终端上碎片化的信息刚好满足了人们的这一需求。其社交功能满足了人们随时随地与他人沟通交流的愿望,也为自我展示提供了最佳的平台。
然而,“低头族”的种种表现已经显现出科技进步带来的负面作用。
发表在《验光和视觉科学期刊》上的一项研究发现,人们通过手机阅读文本信息或上网时,眼睛会比手里拿着一本书或一张报纸离得更近,这意味着,眼睛聚焦手机图文更费劲,更容易导致头痛和双眼疲劳等问题。长时间使用智能手机,会导致眼部结膜血管充血,甚至出现刺痛、流泪、畏光等症状。而长期低头看手机还会引起颈椎问题,半个小时到1个小时的低头就可引起颈部的疲劳,时间长久会引起椎间盘退型性病变,骨质增生,进而压迫血管和神经。此外,长期玩手机还会引起失眠、听力下降、手指肌腱炎等健康问题。
此外,因专注于手机引发的各类事故早已不是新闻。研究表明,走路玩手机导致人们左右看的几率减少20%,遭遇交通事故的几率增加43%。美国俄亥俄州大学的一项统计显示,因专注于手机而导致的伤害事件近年来明显上升。2007年有600名行人因看手机而受伤,2010年这个数字增加到1500人。研究学者警告说:如果这一趋势继续的话,类似的伤害事件将在未来5年增长一倍。对于绝大多数“低头族”而言,也许冷落他人并非本意,但这样无心之举却可能带来致命的后果。
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77%的人每天开机12小时以上,33.55%的人24小时开机,65%的人表示“如果手机不在身边会有些焦虑”。超过九成人离不开手机。对手机的依赖使我们忽略了与自己的亲人、朋友、同事的交流。手机里的众声喧哗与手机外的众生沉默,反差强烈。可能谁都有过因为玩手机将别人或被别人晾在一边的经历。
如何看待“低头族”的兴起呢?应该说,这种现象是人们对于现实的某种逃避与冷漠。人们越来越喜欢在真实世界里伪装自己,却又选择在虚拟世界里表达真实的自我。或许“低头族” 所凸现的已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社会现象,而是引发我们思考应该如何处理科技与人类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手机虽是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若不加节制,找回人们对自身的控制力,必然会给生活带来麻烦,致使人际关系退化,甚至引发情感危机。
或许,“低头族”的兴起,只是人类科技与文明发展的阶段性产物,相信人们终将意识到,移动终端中的虚拟世界无论如何精彩,都始终无法代替现实世界的真实美好。科技只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而心与心的距离,还是需要在“线下”构建。(文/王稀君,选自《国际先驱导报》,有删节。)
5、文章围绕“低头族”讲了四方面的内容,下面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A. 描摹“低头族”的典型特征。 B. 分析“低头族”的形成原因。C. 揭示“低头族”的社会危害。 D. 呼唤“低头族”要正视现实。
6、作者认为“低头族”究竟错过了什么?下面表述符合作者最终表达意图的一项是
A. 错过了身体健康,出现头痛、眼疲劳、颈椎病等健康问题。B. 错过了对自身的控制力,生命安全存在隐患。
C. 错过了心理健康,出现对手机的心理依赖,情绪焦虑。D. 错过了现实世界的真实和美好,人与人的心灵之间产生了距离。
7、“对于绝大多数低头族而言,也许冷落他人并非本意,但这样无心之举却可能带来致命的后果。”下面案例不符合这一观点的一项
A.旧金山轻轨车厢里发生的一起枪击案,警方调出当时的监控录像显示,车厢内一名失去理智的男子突然掏出手抢不停挥舞,可就站在他身边的几名乘客由于只顾低头忙着玩手机和平板电脑,完全没有注意到危险的存在,直到该名男子最后勾动扳机酿成命案。
B.西华盛顿大学心理学教授艾勒·海曼在大学校园里曾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让一位小丑骑着马戏团的独轮车在校园里“招摇过市”,正在看手机的行人中,只有25%的人注意到了小丑的存在。在发布于《应用认知心理学》上的一篇文章中,海曼将这种现象称为“非注意盲视”。
C.南京一名男子在经过火车道口时,由于低头专注看手机,连火车鸣笛声都没听到,行驶过来的火车贴身而过,男子受惊倒地,幸好没有受伤。
D. 湖北十堰一名17岁女生与同伴外出聚餐时,一边走路一边玩手机,却不幸一脚踩空,跌入十五六米深坑不幸身亡。
5.C 6.D 7. B
塑料瓶装水真的“干净”吗(10分)
①出门在外,口渴的时候我们都习惯买一瓶水喝,瓶装水给我们的印象是干净方便,尤其是高档瓶装水都会标榜自己“出身清白”,“从未受到过人类污染”。例如,“王岛云雨”产自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岛,那里号称拥有世界上“最干净的空气”,雨水自然清洁无比;“公元前1万年”产自号称“地球上最古老的水源”——加拿大卑诗省沿岸的冰川,水质更是纯正无比。然而,科学家指出,塑料瓶装水也有可能“不干净”。
②英国化学研究人员威廉·肖迪克表示,装饮用水的塑料瓶生产过程就有污染隐患,因为在制造瓶子的过程中,会使用含有锑元素的化合物作催化剂,随着塑料瓶的成型,锑元素也进入了塑料中。塑料瓶可能会持续向瓶中的水溶解重金属元素锑,这种元素长期积聚在体内可能危害健康。威廉·肖迪克对15种热销瓶装水进行化学检验,结果发现天然地下水中的锑含量是万亿分之一,而刚出厂的瓶装水的锑含量平均为万亿分之一百六十。时间越长,塑料瓶中的锑元素在水中的溶解量越大,这个过程就像泡茶一样。出厂3个月后,瓶装水中的锑元素的含量竞然增加了一倍。然而,现在市场上大多数瓶装水包装上注明的保质期大多是24个月。另外,温度越高,锑元素在水中的溶解量越大,而人们对瓶装水需求量较大的季节是温度高的夏天。肖迪克表示,虽然摄入极少量的锑元素不会导致人生病,但是大量摄入则会诱发呕吐,甚至可能致命。
③美国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米歇尔等人发现,不少塑料瓶在加工过程中会加入名为双酚A.(BPA)的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与出生缺陷、发育问题以及心脏病和糖尿病患病风险高有关联。专家对它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影响表示担忧,而一些国家已将该物质正式列为有毒物质。
④此外,荷兰研究者发现,瓶装矿泉水经常被细菌和真菌污染,污染的瓶装矿泉水对健康个体致病的危险可能有限,但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和婴儿,则有更高的感染危险。
⑤英国“水与环境管理协会”的执行__尼克·里夫斯还表示,瓶装水对环境的污染也不容忽视。全世界每年用于制造塑料瓶的塑料为270万吨,这些塑料的原料大多是从石油中提取的,仅在美国,制造这些塑料瓶就要消耗150万桶石油,这些石油可以供10万辆汽车使用一年。86%的塑料水瓶最后都变成了垃圾,需要400年至1000年才能降解。这些塑料垃圾在燃烧时会产生有毒气体和含有重金属的灰烬。
15.第①段划线句子的说明方法是 ,作用是
。(3分)
16.第⑤段中加点词“大多”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全世界每年用于制造塑料瓶的塑料为270万吨,这些塑料的原料大多是从石油中提取的。
17.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是( )(2分)
A.、随着温度增高,时间增加,塑料瓶中的锑元素在水中的溶解量会越来越大。
B.、大部分的塑料水瓶最后都变成了垃圾,需要400至1000年才能降解。
C.、专家认为,在塑料瓶加工过程中所加入的名为双酚A.(BPA)的化学物质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
D.、重金属元素锑一旦被人体摄入,就会诱发呕吐,甚至可能致命。
18.现在同学们饮用塑料瓶装水的现象非常普遍,请用本文所学到的知识,劝解同学们不饮用塑料瓶装水。(2分)
15、举例子,具体说明了高档瓶装水都会标榜自己“出身的清白”,“从未受到过人类的污染”。 16、不能,“大多”指比例较多,说明不是所有的塑料的原料都是从石油中提取的,去掉后变成全部,与事实不符,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7、D 18、能运用本文知识答对以下两点给2分:①塑料瓶可能会持续向瓶中的水溶解可能危害健康的重金属元素锑;②塑料瓶在加工过程中会加入一种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的名为双酚A(BPA)的化学物质;③瓶装水经常被细菌和真菌污染。语言委婉,易被人接受l分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15. 选段的说明顺序是什么?(2分)
16.选段中划波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3分)
17. 选文中划横线的内容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15.逻辑顺序或总分(2分) 16.举例子,具体说明了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的特征。(方法1分,作用2分,计3分) 17.不能去掉,因为加上“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意味着“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及“阅兵式似的道旁树”换一种审美标准,也是可取的,如果去掉,就把这些全都否认了,不切合实际情况,语言表述不准确。(判断1分,理由2分,计3分)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