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蚂蚁的奉献(15分)

(1)巴西的甘蔗田里,生存着两种蚂蚁,一种是体形比较小的黑蚂蚁,另一种则是体形剽悍、生性凶残的行军蚁。

(2)黑蚂蚁生性温和,以植物和腐食为生,而行军蚁则是任何可吃的东西都不会放过,在饿极了没有食物时,它们甚至会吃掉身边的同伴。行军蚁最喜欢的美餐是黑蚂蚁,所以一旦它们与黑蚂蚁相遇,就意味着黑蚂蚁在劫难逃。按照弱肉强食的逻辑,与强敌生活在一片土地上的黑蚂蚁,其结局必然是不断被吃掉,数量会越来越少。但事实恰恰相反,近几年来,甘蔗田里的黑蚂蚁依然生活得很好,倒是那些行军蚁,数量在逐年下降。

(3)为什么会这样?带着这个问题,生物学家对两种蚂蚁进行了长时间观察,结果他们有了惊讶的发现。在每天傍晚的时候,浩浩荡荡的黑蚂蚁大军都会准时返回巢穴里,而每次,都有二十多只蚂蚁没能进入洞穴。生物学家开始认为它们是掉队的蚂蚁。但是接下来的一个场景却令他们动容。一天傍晚,像往常一样,黑蚂蚁大军急匆匆地钻进巢穴,排在队伍最后面的黑蚁却没有进去。其实,它们本来是有机会进去的,但它们却守在洞口,看着已经进入巢穴的同伴从里面忙碌地封闭着洞口,然后,它们开始到附近搬来沙粒,刻意地隐蔽着洞口外部,它们大约忙碌了十多分钟,直到洞口和周围的环境完全融为一体,才停下来。就在这时,上千只游猎的行军蚁突然出现了。它们朝眼前的二十几只黑蚁猛扑过去,一会儿工夫,黑蚁便被全部吃光了。意犹未尽的行军蚁又四处寻找猎物,但始终没有发现黑蚁的巢穴入口,最后,它们开始上演同类相残的惨剧,大约有三分之一的行军蚁被吃掉了。

(4)黑蚂蚁是非常脆弱的,失去巢穴的保护,即使没有外敌来攻击,它们也会在外部恶劣的环境中消耗尽体内的糖和水分而死去。让生物学家震惊不已的是,这种小小的蚂蚁竟然有为了集体而不惜牺牲自己的奉献精神。

(5)正是黑蚂蚁这种舍己为人的举动,让庇护同胞的巢穴永远不会被天敌发现,这也使黑蚂蚁们能在行军蚁出没的地带一直生存繁衍下来,并且数量越来越多。而那行行军蚁虽然强大,但相残同类的习性使它们越来越少,趋于灭绝的边缘。

(6)如果人人都能勇于去为集体的利益而牺牲,换来的就会是这个集体的繁荣和强大;如果人人都为了个人利益而相互争斗,那么这个集体灭亡之期就不会遥远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集体垮掉了,其中的个体也不会存在了。

8、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4分)

( ) 穴( ) 繁( ) 于( )

9、第(3)段中加点的词“这样”指代的内容是什么?(3分)

10、文中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现文章的主题,其作用是什么?(4分)

11、用文中的话解释第(6)段中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意思,并根据自己的生活实践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8、  zhè  cháo  yǎn  qú 

9、“这样”指代的内容是:黑蚂蚁数量增多,而以黑蚂蚁为食的行军蚁的数量却减少 。

10、对比手法。 通过黑蚂蚁和行军蚁的对比,突出了黑蚂蚁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

11、集体垮掉了,其中的个体也不会存在了。(学生自己的理解:只要能围绕集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或者集体对个体的重要性来答,言之成理即可。)

①由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环境污染、温室效应、干旱和浪费,正使人类面临着严重的水危机

②解决水危机,既要节流,更要开源开发新的水源,如海水淡化等,已引起许多国家的重视除向大海要水外,大气已成为重点开发对象,科学家认为,大气是个天然水库,据统计,地球上每年降水总量达5. 7 x 1014吨,地球表面约有30%被云层覆盖,一块不大的积云,所含的水分竟达10万升至100万升,人类早已采用人工降雨的方法向大气要水了

③除了云以外,雾也是极具开发价值的对象,雾是水的同质异态物,可以直接转化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的淡水捕雾取水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干旱的山区、沙漠地区及海岛、海轮等解决淡水不足的重要途径一门新的技术体系—“雾水工程”正在兴起

④雾水工程的原理非常简单,雾是由密度很大的细小水珠组成的,可以吸附在各种物体的表面,遇冷就会结成大的水珠,凝聚成水露水就是由雾遇冷而凝结成的为了从雾中大量取水,采用散热快的金属,如铭,制成表面光洁的圆筒,竖立于多雾的空气中,其表面附着的雾很快便凝聚成水,不断地往下流,源源不断地去生成淡水在沙漠地区和一般性陆地,晚上湿度大,而在海岛及海洋中(如舰船上),白天和晚上湿度都很大,均可因地制宜利用这一原理从雾水中取水国外不少舰船,已采用这项技术,在航行中不断补给淡水在一些多雾地区,效果更为理想如智利圣地亚哥以北的琼贡果村,地处阿塔卡马沙漠,背靠圣金佛山,白天气温很高雨水很少,年降水量仅有400毫米,生产和生活用水十分紧张但圣金佛山顶是一个多雾区,且湿度很大科学家在山腰装置了巨大的雾水转换装置—网眼极细的塑料纤维巨网,每夜可采水一万多升,在多雾季节每昼夜可采水10多万升,从而解决了居民的用水困难

⑤西班牙科学家还发明了一种可使沙漠变良田的人造树,这种人造树的枝叶皆由吸水性很强的酚泡沫塑料制成,树干则由多层密度不同的聚氨基甲醋塑料制成将这种树“种植”于雾区,由于酚泡沫塑料吸水性能非常强,与雾的接触面积又很大,散热很快,所以吸附的雾和凝聚的水分相当可观,这些水分通过树干渗入沙漠中白天沙漠地区空气干燥,水分又通过树干、树枝蒸发出来,使周围的空气湿润,温度降低,甚至能形成冷空气团和云,出现降雨据说,大量“种植”这种人造树,10年内可使沙漠地区的生态环境大为改善,有可能成为绿洲

⑥科学家认为,雾水工程近期可为干旱山区、海岛、沙漠地区解决饮用水不足问题,从长远来看是人类解决水危机的一条重要途径

1.对文中“雾是水的同质异态物”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同质就是本质相同;异态就是不同形态

B.“同质异态”强调的是形态

C.“同质异态”是说雾与水都是同一来源,而形态则有所不同

D.“同质异态”是说水与雾并没有什么区别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向大气要水与向雾要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B.露水的水珠是由雾转化而成的

C.“人造树”实质上解决的是沙漠中水的吸取与散发这一难题

D.人类向自然要水的领域是十分宽广的,关键问题取决于科学技术的发展

3.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所谓“雾水工程”就是利用雾能吸附于各种物体,并且遇冷会结成水珠,这一特点而建造的吸水工程

B.由于技术难题尚未解决,目前向雾要水还没有形成工程技术体系

C.由于沙漠地区很少有雾,所以只能用“人造树”取水

D.由于人工降雨的问题已经解决,所以向云要水也是目前解决水危机的主要途径之一

4.对文中画线部分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晚上湿度大,那么晚上就是温热的天气

B.海洋中白天、晚上因为湿度都很大,所以气候不是很热

C.湿度越大,气温就越低,适宜于雾的冷凝,从而便于吸水

D.“人造树”的功能就是吸水性强、散热快

1.【答案】A(“同质”,其实说明雾也是水,“异态”表明水是液态,雾是气态)

2.【答案】A (向大气要水与向雾要水其实都是解决水危机,只是方法不同,目的一致) 

3.【答案】A(B.原文第四段,智利就是成功的范例C.原文第五段“与雾的接触面积又很大”,“人造树”只是增加接触面,并非沙漠里没有雾D.原文最后一段“雾水工程近期可为干旱山区、海岛、沙漠地区解决饮用水不足问题”,从整个文章来看,介绍向雾要水占篇幅很大,所以向雾要水是主要途径)

4.【答案】A(根据第四段可知,湿度大,是说明“多雾”,并非是“湿热”)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的弓合拢在一起,做成一个弧形的桥洞。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就连桥上的石栏石板出雕刻得古朴美观。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12.从整体结构上看,赵州桥和卢沟桥的主要区别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3.“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作者引用张鷟的话,既说明了赵州桥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突出了桥的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2分)

14.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讲究用语的分寸。请从选文中找出一个例句,划出关键词语,并分析其作用。(3分)

例句:

作用:

[e15663a7c7132392.jpg]

中国第五大发明——汉字

①汉字是当今世界上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文字。从甲骨文算起,已有3 500年以上的历史了。古埃及的圣体字、巴比伦的楔形文字、中美洲的古玛雅文字等相继成为历史的陈迹,唯汉字独存。中国人用数千年的聪明才智创造出来的奇迹,在世界文字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它承载了中国五千年灿烂文明,至今仍旧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尤其是汉字计算机输入的优越性,使汉字的奇迹更令世人惊叹和信服。汉字堪称中国“第五大发明”。

②汉字具有超越方言和古今语言差别的功能。著名学者安子介先生说:“中国由黑龙江到云南,汉字全通。”“中华文化连绵五千年,是用汉字记载的。”“西方字母的形式,根据历史说也是由象形而来,后来变成拼音,各国文字不同,相互联结的纽带断了,结果欧洲分成大小十数个国家。如果中国早年也走这条路,早已出现江苏国、广东国了。我国方言这样多,汉字的语音无法在‘语音学’上统一,但在文字使用上自古及今都是一脉相承的。汉字对汉族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凝聚作用。”可见,汉字具有超越方言和古今语言差别的功能,这对汉民族的形成和中国的统一具有重要的作用。

③汉字可以引发想象和联想。由于汉字以形表意,使用汉字时观其形而得其意,其中必定有想象和联想产生。并非仅仅由象形字直接演化过来的字如此,如“日”“月”等。会意字也是如此,如“休息”的“休”字,由“人”和“木”两部分组成,就是“人”靠着“树”歇息。我们从字形的拼组关系中便可想象出这字的意义。其实,有些形声字的声旁也是表意的,如“文盲”的“盲”字,声旁“亡”既表音也表意,“盲”就是“亡”了“目”。因此,汉字引发想象和联想的强大作用值得我们重视。

④汉字有利于发展大脑智力。从神经心理学和神经语言学的研究成果看,拼音文字是偏向大脑左半球的“单脑文字”,而汉字是大脑左、右两半球并用的“复脑文字”;拼音文字认知中“语音编码”方式起主要作用,而汉字认知中则是利用“多重编码”方式,语音、字形和语义编码兼用。学习汉字可以开发大脑左、右半球的潜力,有利于发展大脑智力。因此,从音、形、义三者结合上去学习汉字是科学的方法。

⑤与中华文明共存共荣的古老汉字,具有独特的形式和经久不息的生命力。我们要重新认识汉字的价值,充分发掘汉字的奥秘,以迎接汉字“发挥威力”的新时代。

13.根据第①段文字,就内容方面提出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选文第②段引用安子介先生的话意在说明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根据选文第④段,你认为西方学者针对拼音文字提出的“开发右脑”的主张,是否适合使用汉字的中国人?请说明理由。(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依照下面示例,从“尘、吠、诽”中任选一个,说出这个字引发了你怎样的想象和联想。(4分)

示例:“悟”左面是“心”,右面是“吾”,合在一起就是“我经过思考而有所领会”。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解析】此题是一道开放性题目。只要是围绕第①段内容而提问,且问题有思考价值即可。

答案:示例一:为什么汉字堪称中国“第五大发明”?

示例二:世界上古文字相继成为历史陈迹,为什么唯汉字独存?

14.答案:说明汉字具有超越方言和古今语言差别的功能,对汉民族的形成和中国的统一具有重要的作用。

15.【解析】此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文段中提到“汉字”是“复脑文字”,具有开发大脑左、右半球的作用,所以西方学者提出的主张不适合中国人。

答案:不适合。西方学者的主张是针对“单脑文字”提出来的,而汉字是“复脑文字”,已经具有开发大脑左、右半球的作用,所以不适合使用汉字的中国人。

16.答案(示例):“尘”上面是“小”,下面是“土”,合在一起就是“细小的土”。

“吠”左面是“口”,右面是“犬”,合在一起就是“狗叫”。

“诽”左面是“言”,右面是“非”,合在一起就是“言非其实”。

人的口味为何不同?

蒋 葳

①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同样的食物有人吃上一口就欲罢不能,而有人则感觉难以下咽,拒之于千里之外,这到底是为什么呢?科学研究告诉我们,人们喜欢或不喜欢某一种食品其实不仅在于食品本身的味道,还在于人们的不同感觉,而这种饮食习惯一旦形成,就难以改变。

②“味觉专家”早已认定:味觉在本质上是一种“化学感觉”。这就是说,食物中的化学物质跟味蕾发生反应并产生一个信号,信号在传入大脑后立即被精确地予以分析,由此甜、酸、苦、辣一一体味出来。一个正常人的味觉器官是十分高效的,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正确地区分出数千种物质的不同滋味来。

③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味觉反应仅仅限于舌头的味蕾上。但后来科学家又惊奇地发现,其实舌头的各个部位都有其特定的分工。比如,只有舌尖才能品尝出咸味,而酸味、甜味和苦味则分别由舌侧、舌中和舌根“负责”。不过,科学家最近又有了新发现。他们在实验中先将志愿者的舌部麻醉,这时接受实验者便失去了品尝咸和甜的能力;接着他们又麻醉了接受实验者的上颚,结果发现其对酸和苦都已不能体味;最后他们再将接受实验者的舌部和上颚统统麻醉,这时接受实验者便连盐水和淡水都难以分辨了。然而,新的奇迹又出现了:当有名实验者不慎吞下一小口盐水时,他却皱着眉头做了个鬼脸,这是因为喉部也长有味蕾!科学家证实,舌头上的味蕾多达300颗,密度最大,上颚次之,而喉部则更次之。味蕾的再生能力也极强,受损或割去后马上又能长出新的味蕾。

④由于每个人的生长发育所处的环境不同,个人味蕾的发育也不相同。因此每个人的味蕾是有一定的差异的:有的人感受酸味强一些,有的人则感受甜味强一些,那么很少的这种味觉刺激就能引起他的味觉冲动。但是如果你感受某味觉的味蕾比较少,那么你的这一味觉就比较迟钝,就需要很强的刺激才能引起你的冲动。这就是为什么每个人的口味不同了。其实不管每个人的口味轻还是口味重,适合他们自己口味的菜吃到嘴里的感觉是一样的。

(选自《百科知识》2012年第15期)

19.这是一篇    (事物 事理)说明文,主要介绍了               。(3分)

20.文中第③段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说明了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第④段中画线句子使用的“有一定的”一词,有什么好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请结合全文内容说一说文题“人的口味为何不同?”的妙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答案:事理 人的口味不同的原因

20.【解析】此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阅读本段找出所运用的说明方法,题目中的“哪些”表明说明方法为多种。然后再联系开头、结尾句,分析其说明内容。

答案:分类别、做比较、列数字。说明了味觉反应不仅局限于舌头的味蕾上,还有上颚以及喉部的味蕾。

21.【解析】此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解答时先回答“有一定的”的意思,再联系本句内容分析“有一定的”在这里所表达的意思。

答案:“有一定的”作为限制性词语,突出了每个人的味蕾的差异是有限制的,突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2.【解析】此题考查对文题作用的理解能力。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角度考虑。这个标题,内容上告诉我们文章说明的是“人的口味不同”的原因;还要从其疑问句句式特点上,思考其表达作用。

答案:以“人的口味为何不同?”为题的妙处:一方面点明了文章说明内容;另一方面设置悬念,引起读者思考,吸引读者阅读文章。

种 子 银 行

赵涵漠

①一座巨大的保险库矗立在距离北极点仅有1 100多千米的永冻土上。

②每年,只有1 900多名捕鲸的渔民或游客和5 000多只北极熊会登陆保险库所在的挪威斯瓦尔巴群岛。尽管人迹罕至,但保险库却拥有可与美国国家黄金储藏库相媲美的安全等级,甚至能够抵御原子弹爆炸的冲击和6级地震。

但是,人们在这座零下18摄氏度的地窖里找不到黄金、钻石或价值连城的艺术品,这里只有约1亿粒来自世界各地的农作物种子。这座保险库就是鲜为人知的“种子银行”。

④建立这座“种子银行”的全球农作物多样性信托基金会负责人相信:即便地球经历气候剧变、核战争或__主义袭击,“种子银行”都能够让人类在这个星球上重新建立农业生产。它是送给全人类的礼物,它为地球农业购买了一份保险。

⑤这并不是危言耸听。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一份报告,全球已有3/4的农作物品种在20世纪消失,其中80%的玉米种类在20世纪30年代便宣告消亡。在美国,84%的豌豆品种不再生长。粮食品种多样性已经陷入了一个大麻烦。

⑥在南美洲安第斯山区,世世代代的农夫都知道,如果在一块田地里种同一个品种的粮食,一群嗡嗡飞过的蝗虫或一次突如其来的降温就可能让他们颗粒无收。相反,如果在许多片田地里种上几百个品种的庄稼,那就稳妥得多。

⑦如今,似乎只有闭塞的乡村才遵守千百年来的古老守则。在更多的现代化农庄里,玉米秆和豆秧像等待检阅的卫兵一样整齐排列。《纽约时报》曾发表评论称:“如今在许多农田里,农民为了提高产量,仅种植一到两种作物。与‘纯种的狗更娇贵’的道理一样,如此培育出来的植物更易受到害虫侵袭。”

⑧把时间往回推几十年,人们惊讶地发现,竟然是一次农业史上的重大胜利引起了粮食品种的锐减。1944年,墨西哥的小麦遭受流行性秆锈病的侵袭,美国植物病学家诺曼·博洛格展开了自己的研究。他使用来自世界各地的多种小麦进行杂交,最终培育出一个抗锈病而高产的新品种,最终使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小麦产量陡增近一倍,为10亿人解除了饥荒警报。

⑨作物的高产暂时挽救了人类,可依赖于单一品种的作物种植会给人类带来危险。在18世纪初以土豆为主食的爱尔兰人大多种植一个名为“拉姆泼”的品种。这种土豆尽管高产,但抵抗力很弱,一碰上马铃薯晚疫病菌,就会像小麦碰上锈病一样迅速死亡。灾难发生在1845年,致命的晚疫病菌孢子在爱尔兰全境扩散,饥荒导致数百万人被饿死或逃难。

⑩由此可见,保存粮食品种的多样性意义非凡,“种子银行”为此发挥了巨大作用。

(选文有删改)

19.概括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第⑨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文中画线句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掉?为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结合文章内容和下面的链接材料,请你对如何保护地球物种多样性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3分)

【链接材料】据统计,全世界每天有75个物种灭绝,每小时有3个物种灭绝。科学家预计,在未来50年中,地球陆地上四分之一的动物和植物将遭到灭顶之灾,在2050年地球上将有100万个物种灭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答案:建立“种子银行”的意义。(或:保存粮食品种的多样性意义非凡,“种子银行”为此发挥了巨大作用。)

20.【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阅读第⑨段,本段为了说明中心句 (第一句话),举了关于土豆的例子。

答案(示例):举例子。具体说明了“依赖于单一品种的作物种植会给人类带来危险”(或:“作物的高产暂时挽救了人类,可依赖于单一品种的作物种植会给人类带来危险”)这一内容。

21.【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文的语言。分析画线句子,理解句子内容,判断能否删去。回答“约”的本义和在此处的意思,指出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答案(示例):不能删掉。“约”是“大约”的意思,表估计,说明“种子银行”中有1亿粒左右的农作物种子,如果删掉,语意过于绝对,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22.答案(示例):①保护动物栖息地;②不购买野生动物制品;③适度放牧;④不乱砍滥伐。

说明文阅读(6分)

动物和气象有着密切关系,他们的一举一动向人们揭示着气象的变化。在大气探测手段迅速发展的今天,作为先人留给我们的这些民间看天经验,仍不失为必要参考资料。引起动物行为异常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是缺氧引起的动物异常。在阴雨天气到来之前,往往出现天空云量增多、气压降低、气温升高、湿度增大、风力变小等现象。这些现象容易造成溶解水中的氧气减少,满足不了水生动物的生活需要,致使鱼虾将头浮出水面或跳出水面来呼吸氧气。因此。在群众中有“鱼起浮有雨”和“河里鱼跳,风雨之兆”等经验。同样,由于气压降低、湿度增大等使土壤中的水分增多、氧气减少,会出现“旱天蚯蚓出洞,有雨必凶”和“蚯蚓路上爬,雨水乱如麻”的现象。

二是带电粒子变化而引起的动物异常。实验证明,带正电粒子和带负电粒子对动物的反映是不同的。正离子吸入体内可使动物烦躁不安、神经兴奋;而负离子吸入体内可使动物感到舒适、心情愉快。另外,雷雨、冰雹、大风、风暴、龙卷风、台风等天气都会产生次声波。根据研究得知,台风产生的次声波是一种周期为4~8秒、近似正弦的振动。在1 000~2 000千米处,它的声压一般有几百帕。在台风外围的强风区可以产生10赫左右的次声波。这种次声波人们是感觉不到的,但往往被一些动物所感知。据初步分析,泥鳅、蚂蝗的异常行为与伴有雷雨大风的冷锋或切变线天气的活动有关。这可能是引起“泥鳅跳,风雨到”的一种原因。

三是动物本能的反映。例如,生在陆上、长在水中的甲鱼,每到夏秋季节上岸生蛋,一般都在夜间单独行动,但是大多数甲鱼生蛋的时期和生蛋的位置大体相近。因此,在群众中有“甲鱼生蛋一条线”的说法。不少地方在群众中流传着“甲鱼放蛋窝,洪水到窝边”的谚语。据说,甲鱼生蛋后一般20天左右会出现一场较大降水或河水猛涨的现象。据分析,这可能是甲鱼本能的反映。因为从甲鱼生蛋到孵出小甲鱼,一般在夏秋季节需要20天左右。如果正当小甲鱼出壳时,河水少、蛋位高,刚出生的小甲鱼因爬到水中去的路长,容易干死在半路;如果蛋位低,甲鱼蛋容易遭到洪水冲毁。甲鱼为了繁殖后代,在世代进化中逐渐形成了防止幼子遭受灾害的本能。类似这种情况的动物还有许多。如“母猪衔草,大雪会落”“喜鹊做窝高雨水大;喜鹊做窝低雨水少”等。

四是天气气候变化的影响。自然天气季节的变化可引起动物的变化。例如,“群雁南飞天转暖”“雁过十八天有霜”“燕子来得早,春天回暖早”等谚语。大雁、家燕、天鹅等候鸟,每到冬天就飞向温暖的南方去越冬,一到春天再飞回北方。它们每年从繁殖地到越冬地,又从越冬地到繁殖地,行程数千千米而不迷航,都返回到原来地区。这种奇异的行为,有的说是候鸟的本能,有的说是由于候鸟具有适应空中生活的敏锐视力,并能记忆熟悉的广大范围。据说人类的视野半径为9.6千米,而飞翔在2 000米高空中鸟的视野可达100多千米。无论哪种说法都不否认,候鸟迁徙时间的迟早是由自然天气季节的变化引起的。因此在群众中广泛流传着利用候鸟的迁徙时间来判别当年天气季节变化的谚语。

五是天气反常的影响。由于某时段天气出现反常可引起动物的行为异常。例如,在湖南等地广为流传着“正月青蛙叫,秧子撒两道”的谚语。它的含义是,在正月上中旬,若听到青蛙的叫声时,早稻育秧时期将有寒潮天气。由于青蛙是冷血动物,它的体温随着环境温度而变化,所以它又叫变温动物。根据实验和实地观测得知,一般青蛙在环境温度8℃以下时开始进入休眠期,当环境温度在0℃以下时即可造成其死亡,环境温度在10~15℃时是其最佳活动条件。在我国长江以南地区,每年到秋末,日平均气温在10℃以下时,青蛙就钻进水塘潮湿的地面或杂草堆下越冬。有的趴在水中,把背露在外面,用皮肤进行呼吸。到了冬末春初,当气温回升到10℃以上时,青蛙即可恢复其活动。往往在午后可听到微弱的“呱呱”叫声。根据研究证明,湖南一些地区在2月上旬末到中旬初的时段内,若出现连续3~5天的日平均气温回升到10℃以上,其中有l~2天的平均气温在15℃以上时,一般在3月底4月初将会出现低温阴雨天气,早稻秧苗易受冻害,造成严重烂秧现象。群众的这种经验就是利用动物的异常行为来分析判断后期天气变化的。

可见,动物测天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

(摘自《气象知识》)

14.对全文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作比较 举例子 下定义B.列数字 作诠释 下定义

C.做引用 分类别 摹状貌D.列数字 举例子 作比较

15.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第4段中加点的“据说”一词可以删去,因为删去后不会影响语言表达的准确严谨。

B.第5段中加点的“这种奇异的行为”是指“它们每年从繁殖地到越冬地,又从越冬地到繁殖地,行程数千千米而不迷航,都返回到原来地区。”

C.青蛙是恒温动物,在正月上旬,若听到青蛙的叫声时,就意味着早稻育秧时期将有寒潮天气。

D.“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这句谚语所表现的是动物因缺氧引起的异常现象。

13、【答案:B,A答案说法错误,其他答案不完整】

14、【答案:D】

15、【答案:B。解析:A,语言的严谨;C,青蛙是冷血动物;D带电粒子变化而引起的动物异常】

阅读《“燃冰为火”只需10年》一文,完成12—14题。(10分)

①日本12日宣布成功从近海地层蕴藏的可燃冰中分离出甲烷气体,并称这标志可燃冰开采商业化进程迈出关键一步。而我国著名海洋地质学家、同济大学汪品先院士不久前也在南京预言:10年后,人们就将大规模利用“可燃冰”。

②什么是“可燃冰”、为何如此引人关注?汪品先解释说,“可燃冰”学名叫“水合天然气”,平时我们接触到的甲烷天然气通常呈气态,而在海底低温、__条件下,它可与水结合,呈固态埋在海底。“可燃冰”看似冰,一点火则可以烧起来,就像火烧冰激凌一样。其原因是,大量甲烷分子被锁在水分子里,如果把甲烷从冰中释放出来,体积将是水的160多倍,其能量密度是煤的10倍,常规天然气的2~5倍,燃烧后几乎无污染。可以说,天然气水合物是甲烷的天然储库。

③“可燃冰”大量存在于海底大陆坡上段500-1000米处,有人预测,全球水合天然气的总量,相当于人类用过的所有化石能源总量再乘以2。不少专家预言,到2050年后,中国将面临煤炭和石油危机。汪品先认为,海洋资源是今后中国能源开发的很好方向。50年后,中国大陆架上的石油有枯竭的危险,但深海石油与天然气的开采刚起步,尤其是“可燃冰”作为新能源,前景广阔。

④“可燃冰”离我们并不遥远。早在五六年前,我国已在南海北部采到深海“可燃冰”。据测算,南海可燃冰资源量达700亿吨油当量,相当于我国目前陆上油气资源量总数的一半。 (2013年3月14日《新华日报》 吴红梅)

12.结合全文,请给“可燃冰”下一个恰当的定义。(不能超过30字)(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说说第④段中划线句子的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联系全文,结合下面资料链接,说说开采利用可燃冰有哪些利和弊?(4分)

【资料链接】对可燃冰这座能源宝库,科学家还存在不少争议。许多科学家认为,在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方面,甲烷所起的作用比二氧化碳要大10倍~20倍。所以这种矿藏在遭到破坏后,会导致甲烷气的大量散失,从而使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急剧增加。除此以外,由于“可燃冰”埋藏于海底的岩石中,和石油、天然气相比,它不易开采和运输,世界上至今还没有完美的开采方案。

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可燃冰”是一种海底大陆坡上的固态甲烷气体的水合物。 (不得超过30字,意思对即可。 

13、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2分)具体、突出了我国南海可燃冰资源的丰富。(2分)

14、利:①能量大;②几乎无污染;③储量大,能很大程度解决能源问题。(任两点,2分)

弊:①会导致甲烷气的大量散失,从而使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急剧增加;②不易开采和运输。(2分)

阅读《垃圾变水泥》,,完成13~16题。(13分)

垃圾变水泥

①资料显示,我国历年垃圾堆存量已达60亿吨,占用耕地5亿平方米。全国2/3的城市被垃圾围困,1/4的城市已经没有地方处理日渐增多的生活垃圾,更严重的是,城市生活垃圾以平均每年8%—10%的速度增长,传统的垃圾处理技术已不堪重负。

②据专家介绍,目前国内外处理生活垃圾的主要方法有:填埋法、焚烧发电法、堆肥

和综合处理法这些处理生活垃圾的方法弊端较多,不仅占用了大量土地资源,而且对土壤、地下水和空气会造成二次污染,同时,垃圾焚烧产生有害气体二恶英等,以及飞灰飞渣难以处理。

③通过对国内外垃圾焚烧技术的研究,中信重工研发出目前国内外最先进的利用水泥生产系统处理混合收集的生活垃圾技术,利用水泥窑将生活垃圾变成生产水泥的原料。

④记者在生产现场看到,一车车未经分类的生活垃圾直接被倒入全封闭的巨大处理间,随即被专用抓手投入到破碎机破碎后的垃圾由板式喂料机经专用皮带传送系统送入垃圾焚烧炉,经由原水泥生产系统引入850℃以上的热风进行高温处理,生成灰渣固化物进入原水泥生产系统,经原料立磨、水泥烧成系统磨碎再烧,最终成为水泥熟料。

⑤该技术具有传统的垃圾填埋和焚烧方式无可比拟的优势;能有效地抑制二恶英的合成与排放,飞灰与炭灰渣通过煅烧全部进入水泥熟料的晶格中,避免了产生二次污染的可能;垃圾储存和输送均处于负压状态,防止了异味对空气的污染;L.型垃圾焚烧炉能够调节焚烧时间,非常适合处理目前我国混合收集的生活垃圾利用水泥生产系统处理城市生活垃圾技术,还能用垃圾中的可燃物替代部分燃料,完全达到了垃圾处理“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要求。

⑥中信重工的这项创新与建一条日处理500吨垃圾的垃圾焚烧厂相比,每天可节约煤48吨,为水泥厂节约矿石65吨,也就是说,像洛阳这样的城市,两条月生产5000吨水泥的生产线,就基本上可以把城市每月的全部生活垃圾处置并充分利用。

13.“垃圾变水泥”的新技术与传统处理垃圾技术相比,最大的优点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不超过10个字)(3分)

14.认真阅读文章第④段,写出“垃圾变水泥”的生产流程(4分)

破碎垃圾→ →生成灰渣→ →水泥成分

15.文章第①段主要用了哪种说明方法?请分析其作用。(3分)

16.通读全文,说出本文的说明顺序,并结合③一⑤段内容作简要分析。(3分)

13.(3分)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

14.(4分)破碎垃圾→高温处理(或焚烧垃圾)→生成灰渣→磨碎再烧→水泥成分 

15 .(3分)数字说明(或列数字),通过 列举一系列数字,准确具体地说明了城市生活垃圾日益增多,传统垃圾处理技术不堪重负。

16.(3分)逻辑顺序(1分),先概况介绍垃圾变水泥这项新技术,再具体介绍垃圾变水泥的生产流程和巨大优势。(2分)

赵州桥横跨在洨河上,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也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现在已经1300多年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到解放的时候,桥身有些残损了,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彻底整修,这座古桥又恢复了青春。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的弓合拢在一起,做成一个弧形的桥洞。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就连桥上的石栏石板出雕刻得古朴美观。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就是一位杰出的工匠,在桥头的碑文里还刻着他的名字。

13.“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现在已经1300多年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这句话所表现的石拱桥的特点是什么?(2分)

14.第二自然段主要从哪方面对赵州桥进行说明的? (2分)

15.根据你对第一段中划线句的理解,画一幅简单的赵州桥示意图。(3分)

16.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讲究用语的分寸。请从选文中找出一个例句,并将关键词语用曲线标示出来。(2分)

17.选段文字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各抄写一个例句。(4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结构坚固   历史悠久

 14.是从赵州桥四个方面的特点来说明的。其中(一)(二)(三)着重说明了它的技术水平;(四)着重说明它的艺术价值。

15.示意图

[fe699714148ab221.jpg]

    16.示例: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或“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

17.打比方、列数字。(例句略)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