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什么点亮黑夜
陈怡嘉
①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则科技新闻:有人在健身房的地板下装上特殊的装臵,收集人们跳健美操时蹦跶的能量,用来供应健身房本身的照明需要。我不由感叹现代人已经走进了一个怪圈:身上多余的热量成了脂肪,成了健康的负担,而我们同时又一直在向自然界索取能源。可惜,似乎这样的创新发明仍然无法大规模推广,离我们的生活仍然很远。我们生活中所使用的电好像一只只尾巴干净灵动、却顶着一脑袋脏泥巴的蝌蚪——在全球二氧化碳总排放量中, 37%是由电力生产所产生的。家中雪白干净的插座,那一头连接的却是大量能源损耗、极高的碳排放和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②火力发电的缺点人产早已知晓,以目前的技术水平,大致为1公斤煤产生3度电,同时会排放出很多有毒有害气体,并且发电过程中能量的损耗浪费非常严重。
③水力发电曾经被视为获取清洁绿色能源的有效途径,大江大河被视作取之不尽的能源宝库。但随着人们对生态系统的认识逐渐逐渐深入,“水电是否算得上真正的绿色能源”开始成了存在着巨大争议的问题。埃及阿斯旺水坝的故事说来真有点让人哭笑不得:
建坝发电、控水灌溉的眼前利益晃得埃及人兴奋不已,他们迫不及待地要摆脱从法老时代就靠尼罗 河泛滥吃饭的日子,待到他们兴师动众地转移了坝区里的若干历史文物遗址、筑坝蓄水之后,却发现得不偿失:没有尼罗河泛滥带来的淤泥,下游农地很快贫瘠下去,尼罗河入海口的水质也发生了变化,鱼类不再集在河口觅食,坝区在若干年后即将被泥沙淤积,蓄水量和发电量开始下降,血吸虫病也开始流行。而当地区局势不稳、有战争隐忧之时,大规模蓄水的阿斯旺水坝又会成为惹眼的目标,一旦被袭击,大片土地将成泽国……这水坝建得闹心,成了烫手的山芋。1998年,一篇《水坝与发展》报告,尖锐地提出了“水坝对环境破坏严重”的观点,在解决能源紧张与破坏生态环境之间,水电究竟更靠近哪一端?
④与水力发电一样,核能也备受争议,核能发电仅有50多年的历史,但1959—1995年间,全球就发生了18次重大核事故。2011年3月,日本地震引发的福岛核泄漏事故,可能会对全球环境造成严重影响。欧美大部分发达国家,出于安全及环保的需要,如今已基本上停建核电站或提前关闭了核电站。但在碳排放成为关注热点的时候,核能又开始受到青睐——日趋严重的气候变化促使国际知名环保人士挑战禁忌,他们认为,石油、煤等常规燃料对环境的威胁比核能更大,与其完全拒绝核能,不如思考如何解决核能的经济与安全等问题。
⑤火、水、核能都不是理想的发电能源,而太阳能和风能的发电还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当科技精英仍在上下求索之时,我们还是只能使用“脏脑袋”的电。
(选自《人与自然》2011年第3期有删改)
12.下列有关能源利用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火力发电最突出的问题是在发电过程中排放出大量有毒有害气体,能量的损耗浪费
严重。
B.水电作为真正的绿色能源,清洁无污染,但也可能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C.核能备受争议,主要是因为其在安全方面存在隐患。
D.太阳能和风能可算是理想的发电能源,但其发电能力还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1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头引用一则新闻材料,既引出了说明的对象,又增添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我不由感叹现代人已经走进了一个怪圈。”“怪圈”的意思是我们从自然界摄取了过多的热量成为脂肪,成了负担,忙着“减负”,而我们还不断地向自然界索取能源。
C.“在解决能源紧张与破坏生态环境之间,水电究竟更靠近哪一端?”这“哪一端”指的是解决能源紧张问题。
D. “脏脑袋”的电既指火力、水力发的电,也指核能发的电。
14.文中第①段划线句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B 13 、C
14 、打比方(1分);形象说明我们一头使用着清洁的电,别一头却在污染破坏着生态环境。(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6~19题。(11分)
中国皮影戏
易 树
皮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一般由三到五个艺人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
中国皮影戏有着悠久的历史。两千多年前,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武帝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术士李少翁一日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入夜围方帷,张灯烛,恭请武帝端坐帐中观看。武帝看罢龙颜大悦。这个载入《汉书》的爱情故事,被认为是皮影戏最早的渊源。
表演皮影戏要先制作皮影。其制作过程是:先将羊皮、驴皮或其他兽皮的毛、血去净,经药物处理,使皮革变薄,呈半透明状,涂上桐油,然后把皮革镂刻成所需的人物形象。皮人的头、四肢、躯干等各自独立,而又用线连成一体,分别以连杠由演员操纵,令其活动。
皮人涂有各种颜色,表达人物的善恶美丑。绘画也有一定的讲究,女性发饰及衣饰多以凤、花、草、云等纹样为图案,男性则多用龙、虎、水、云等纹样。人物造型与戏剧人物一样,生、旦、净、丑角色齐全,制成的皮影高的达55厘米,低的仅有10厘米左右。
皮影戏表演时,由三五个艺人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和弦乐。表演民间神话、武打、古代故事时,人物可以腾云驾雾,做出各种高难动作。这是其他戏剧难以做到的,因此深受观众喜爱。皮影戏在宋代已极为盛行,到明代,北京一带的皮影戏班竟达到四五十家。
皮影戏是一门结合了戏剧、音乐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段的表演形式,它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是最早传入西方的中国传统艺术之一。
13世纪,当时的蒙古军营中也演皮影戏,后来皮影戏被随军带到波斯、土耳其等国。之后,又在东南亚各国流传开来。中国皮影戏在18世纪中叶传到欧洲。1767年,法国传教士把它带回法国,并在巴黎、马赛演出,被称为“中国灯影”,曾轰动一时。后经法国人改造,成为“法兰西灯影”。中国皮影戏对丰富世界艺坛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16.文章在点明皮影戏的本质特征后,依次介绍了中国皮影戏的________________——皮影制作——________________——广泛流传。(3分)
17.文章引用《汉书》记载的爱情故事,其作用有两个,分别是什么?(3分)
18.阅读文中画线句,说说“之一”不能删去的原因。(2分)
19.山西省孝义市的皮影戏是中国皮影戏的重要支派。结合选文内容,阅读下面链接材料,概括说明孝义皮影戏的特点。(3分)
材料一:据专家考证,孝义皮影戏起源于战国。
材料二:1995年,孝义皮影中的武将形象作为邮票图案被全国人民认识。
材料三:孝义皮影戏的剧目很多,现收藏有两百余本。
孝义皮影戏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解析:分别结合文章的第2和第4、5段来概括。
参考答案:悠久历史 皮影表演
17.解析:说明文中引用故事的作用主要有两个:一是说明文相比较来说比较枯燥无味,引用故事可以增强文章的趣味性;二是所引用的故事补充说明说明对象。
参考答案:一是说明中国皮影戏历史悠久,二是增强文章趣味性。
18.传到国外的中国传统艺术很多,去掉“之一”显得绝对,表达就不准确了。
19.解析:结合选文内容和链接的内容来考虑。
参考答案:历史悠久、影响广泛、剧目丰富。
中国的茶道精髓
①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一种很有益的和美仪式。中国茶道是“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的有机结合,包括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导引这七种主要义理。中国茶道以“四谛”为总纲,即和、静、怡、真。
②“和”是中国茶道的灵魂,是中国茶道的哲学思想核心。中国茶道融合了儒、佛、道三家思想,而突出了道家“自恣以适己”的随意性;迎合了中国民众的实用心理。这正是区别于日本茶道的标志之一。和谐——中国茶文化不朽的灵魂。
3“以茶待客”是中国的习俗。有客人来,端上一杯芳香的茶,是对客人极大的尊重;即使客人不来,也可通过送茶表示亲友间的情谊。宋代的《东京梦华录》记载:开封人人情高谊,见外方人之被欺凌,必众来救护。或有新来外方人住京,或有京城人迁居新舍,邻里皆来献茶汤,或者请到家中去吃茶,称为“支茶”。
④在现代生活中,以茶待客,以茶交友,通过茶来表示深情厚意,不仅已深入到每家每户,而且也用于机关、团体,甚至成为国家礼仪。不论是宋代汴京邻里的“支茶”,还是现在的人们以茶待客和茶话会,茶都是礼让、友谊的象征,都是亲和、和谐的体现。
⑤“静”是中国茶道的精髓,“和”是因“静”而“和”的,没有“静”的氛围和境界,“和”只是一份残缺的心灵。中国茶道是修身养性之道,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之路。
⑥感悟到一个“静”字,就可以洞察万物、思如风云、心中常乐。道家主静,儒家主静,佛家也主静。古往今来,无论是羽士、高僧还是儒生,都把“静”作为茶道修习的必经之路。因为静则明,静则虚,静可虚怀若谷,静可洞察明鉴,体道入微。可以说:“欲达茶道通玄境,除却静字无妙法。”
⑦中国茶道正是通过茶事创造一种宁静的氛围和虚静的空灵的心境,当茶的清香浸润着你的心田的时候,你的心灵就会在虚静中显得空明,你的精神就会在虚静中升华,你将在虚静中与大自然融和交汇,达到“天人和一”的“天乐”境界。(有节选)
20. 中国茶道中的“和”含义是什么?(2分)
21. 第⑥段的语言特点。(2分)
22.“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唐代·灵一《与元居士青山潭饮茶》)结合文末的内容,理解诗歌中茶的作用。(3分)
20.答案示例:礼让、友谊,亲和、和谐。 共2分。
21.答案示例:文段语言句式灵活多变,整散结合,长短错落,音韵和谐。 共 2分。
22.答案示例:作者通过煮茶、饮茶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和虚静的空灵的心境,使自己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达到“天人和一”的境界。 共3分。
诡秘的深海
宫乃斌
①自从地球上出现海洋,深海便处于__、低温和__之中,亘古不变。
②与被阳光照耀到的海面完全不同,大海深处没有日夜和四季之分,有的只是永远的冰冷和漆黑。究其原因,是因为太阳辐射的电磁波很快被上层海水所吸收。可见光的波长范围在390-770纳米之间。其中波长为622-770 纳米的红光在海面下不足百米处就被完全吸收。然后是597 -622 纳米的橙色光、577 -597 纳米的黄色光和492 -577 纳米的绿色光陆续消失。到了水深300米处,只剩下455 -492 纳米的蓝靛色光和390 -455 纳米的紫色光还依稀存在。继续向下,即使海水非常清澈,在水深不足600 米处,紫色光也彻底消失。再往下就只有永远的__了。
③没有水却源源不断地沉入深海。虽然墨西哥湾暖流流过深海,许多海底火山口和热泉也会带来不少温暖,但对于约占地球表面一半的深海而言,这些热量实在是杯水车薪。因此,全球的深海大都冰冷刺骨,水温只有0 -1℃。
④至于海底的压力,水深每增加10米,就增加0.96个大气压。马里亚纳海沟深l.l万米,该处的压力接近了光照,深海也就失去了太阳的热量供给。与此同时,北冰洋和南极周围冷冰冰的海1100 个大气压,也就是说那里每平方厘米的压力超过1吨。即使在水深3000 米处,压力也已经达到288 千克/平方厘米。换句话说,所有存在于深海中的物体或生物,都必须能承受住如此巨大的压力。乍听起来,是不是有点不可想象?
⑤如此漆黑、冰冷、__的深海,却极有可能是地球生命的摇篮,是史前生物的留守处。
⑥2007年,中国和美国地质学家从河北的硫化物矿石中,找到了一些14.3 亿年前的深海微生物化石。借助于电子显微镜,研究人员发现已经成为化石的球状和丝状细菌。这些古老细菌极端嗜热,繁衍于海底深处火山口和热泉周围的高温、__矿液中。这一发现进一步证明了生命起源于海底。
⑦鉴于深海的神秘与亘古不变,许多科学家认为,多种史前生物可能就潜伏于此。事实上也的确如此。1976 年,美国罗格斯大学的罗纳博士和同事们在海底拍照,偶然发现了一种具有许多类似蜂巢的六角形小孔的活物。两年后,科学家将其命名为“不明无脊椎动物”。后来,借助于“亚特兰蒂斯号”科考船上的深海潜艇,罗纳拍到了上千张照片,证实了这种活化石的存在。它们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生物之一,尽管我们还不知其为何方神圣。科学界对深海的期待其实远不止于此。大家早已做好迎接更多发现的心理准备。如果某一天,有人从深海捕捉到了一条蛇颈龙或者巨齿鲨,无人会感到不可思议。他们可能会说:哇!原来如此!
12.文章主要从两大方面介绍诡秘的深海,这两大方面是: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2 分)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2 分)
13.结合文章内容,回答问题。(5分)
(1)第③段加点词语“杯水车薪”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2分)
(2)第⑤段的作用是 (1分)
(3)第⑦段中“科学界对深海的期待其实远不止于此”中的“此”指代什么?(2分)
14.文章第④段运用了 和 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4分)
12.(1)(2分)深海处于__、低温和__之中。
(2)(2分)深海极有可能是地球生命的摇篮,是史前生物的留守处。
13. (5分)
(1)(2分)指墨西哥湾暖流及海底火山口和热泉带给深海的温暖极为有限。(意思对即可)
(2)(1分)承上启下(过渡)
(3)(2分)科学家在深海中发现“不明无脊椎动物”。
14.(4分)列数字(1分) 举例子(1分) 具体准确地说明深海压力巨大的特点(1分),使说明更有说服力,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真实性)(1分)。
说明文阅读 (8分)
①自古以来,人类就渴望有一双能透视黑夜的眼睛。微光夜视仪的出现,使人类的这一渴望成为现实。充分利用夜晚微弱的光线,使我们能像白天一样地观察,这是微光技术的突出特点。
②在现代战争的新闻报道中,人们常常可以看到一幅幅黄绿色的反映夜间战场状况的影像,这些精彩的报道就得益于微光技术。事实上,不仅在新闻领域,而且在军事、海洋勘探、水下救援、天文观察、公安监控、野生动物研究等等领域,微光技术也大显身手。机场、车站的行李检查设备,银行、医院和家庭等地方所有的昼夜保安、监视或监护系统中,也常常使用微光专业产品;大家所熟悉的电视类型的医用X.射线透视检查系统,也应用了微光技术。
③在夜暗环境中存在着少量的自然光,如月光、星光、大气辉光等,统统称为夜天光。因为它们和太阳光比起来十分微弱,所以又叫做夜微光。人眼视网膜的感光灵敏度不高,在微光条件下不能充分“曝光”。 这是造成人们在夜暗环境中不能正确观察的一个原因。那么微光夜视技术是如何达到“化夜为昼”的呢?
④夜视技术是应用光电探测和成像器材,将肉眼不可视的目标转换(或增强)成可视影像的信息采集、处理和显示的技术。微光夜视器材依靠夜天的微光照明,首先把来自目标的人眼看不见的光信号转换成为电信号,然后再把电信号放大,并把电信号转换成人眼可见的光信号,这就是一切夜视器材实现夜间观察的共同途径。
⑤在微光夜视器材中,图像增强器是核心器件,利用图像增强器将夜空中微弱的自然光,如月光、星光、大气辉光增强几百倍甚至数万倍,达到使人眼能够进行远距离观察的程度。黄绿光是人眼最敏感的波长。因此,这种颜色的荧光屏常常被应用到增像器上,这也是新闻报道中黄绿色图像的来由。
⑥微光技术大大拓展了我们人类的视觉领域。它能弥补人眼在空间、时间、能量和光谱方面分辨能力的不足,而且能以人眼的自然观察习惯来显示图像,适合__夜间行动和作战。所以它一出现便引起各国军界的关注,成为夜视技术领域发展的重点。
⑦引领人们冲破__的微光技术,在被预言为“光电世纪”的21世纪里,还将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
16、修改选文第⑤段中划线的句子,把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选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选文第②段用了哪种说明方法?第④段划线句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微光夜视器材的工作原理是什么?(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黄绿光是人眼最敏感的光(或:黄绿光的波长是人眼最敏感的波长)
17、说明对象:微光技术; 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18、举例子,下定义;
19、首先把来自目标的人眼看不见的光信号转换成为电信号,然后再把电信号放大,并把电信号转换成人眼可视的光信号。
植物知道些什么 秦珍子
①一遇敌情,烽火台上的干柴便会被点燃,警报通过闪耀的火光迅速传递。大学专业课上的老师说,这是人类传播信息最古老的方式之一。
②和我一样,你也在为人类的这点儿本事而颇感得意吧?不过,要是如今有人说,总是“逆来顺受”的植物,也能对“邻居”发出险情警报,你有何感想?
③在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植物生物科学中心主任丹尼尔·查莫维茨的新书《一株植
物所知道的》中,你便可以看到这样的案例:当枫树甲受到臭虫的袭击时,它就会向空气巾释放一种信息素。接收到信息素的枫树乙丙丁们马上开始分泌化学物质,抵抗兵临城下的臭虫。
④我几乎有些微微地忐忑了。难道说,当我在案板上把一个土豆五马分尸的时候,另外一些待宰的土豆正在做好毒杀我的准备?
⑤别说我杞人忧天,要知道,按照丹尼尔的说法,尽管人们在谈到植物时,觉得它们和石头没什么两样,但实际上,植物们感知世界和传递信息的能力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
⑥一株捕蝇草如何适时关闭它多刺的叶片?一朵花如何得知春季的到来?丹尼尔的
新书给出了答案:植物能“看到“闻到”和“感觉到”,懂“社交”,甚至拥有记忆。他的研究发现了一种植物必需的独特基因组,决定哪些植物向往“光明”,哪些选择“__”,而相似的基因组也是人体DNA的一部分。
⑦清晨,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红光的照射就像“起床”命令,让植物们在阳光下尽情生长。傍晚,太阳在最后一缕远红光中落山,植物们“看”到指令,随之“入眠”。再看人类,同样也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⑧不过,植物们虽有“视觉”,却太容易被人类蒙蔽。“揠苗助长”早就过时了,最新“人工调节植物生长”的手段是,在夜里闪几下红光——效果几乎等同于白天好几个小时的日照。
⑨除了“视觉”,植物还有“嗅觉”。寄生植物菟丝子自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番茄是自然界中菟丝子最常见的寄主植物。为了证明菟丝子“深爱”番茄,科学家们想了种种办法,包括把它们关在看不到对方的盒子里,把茄汁抹在橡胶上或是引入“第三者”小麦。
⑩结果,菟丝子果真“嗅”到番茄释放于空气中的微量化学物质,总是坚定不移地扑将过去。
⑩比如,前文中受到臭虫攻击的树枝,会以分泌信息素的方式警告同根生的其他树
枝,与此同时,隔壁的树窃取到这种信号并从中获益。
⑧枝条并不是植物们互通情报的唯一信道。最新的研究发现,植物们还能通过相邻
的根系传递信号。干旱来临时,最先发觉的植物会“告诉”邻居做好缺水的准备。
⑩如果这些都还不算猛料,那么做好准备:科学家们已经证明,和人类一样,植物也拥有短期记忆、免疫记忆甚至隔代记忆。比如,小麦幼苗在开始孕育果实之前,记得它们已经度过寒冬。而一些在恶劣条件下存活的植物会将更强的抵抗力传给子孙。
⑩下一次我踏着草地、捧着鲜花或嚼着蔬菜时,也许会想起这本书,有那么一瞬间,我也会对这些事实上很“敏感”的生命充满爱怜。但这爱怜持续不了多久,因为我记得书里的另一件事:捕蝇草闭合的前提是叶子上的感觉毛有两根被昆虫触碰,所以它必须记住第一根感觉毛已经被触碰了。但是这短暂的记忆只能持续约20秒,然后它便忘记了。
⑩这仍然让我觉得,自己所属的物种,确实要高级一些。
13.结合全文,说说以“植物知道些什么”为题有哪些好处。(2分)
14.通读全文,说说文章介绍了植物的哪些特点。(4分)
15.本文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请选择一处并分析其作用。(3分)
16.本文的语言生动形象,风趣幽默,请从第⑨段任选一处加以分析。(3分)
13、结合全文,说说以植物知道些什么为题有哪些好处。(2)
答:题目采用拟人的修辞,赋予植物以人性特征,生动形象,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题目点出了说明对象。
14、通读全文,说说文章介绍了植物的那些特点(4)
答:能通过枝条对邻居发出险情警报,
能通过看、闻、感觉感知到外在信息,
还能通过相邻的根系,传递信号,
拥有短暂的记忆,免疫记忆甚至隔代记忆。
15、本文运用了那些说明方法?请选择一处并分析其作用
答:本文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如:当枫树甲受到臭虫来袭时,他就会向空气中释放一种信息素,接收到信息素的枫树乙丙丁们,马上开始分泌化学物质,抵抗兵临城下的臭虫。
16、本文的语言生动形象,风趣幽默,请从第⑨段任选一处加以分析。
答:例如第③处运用拟人手法,使用视觉、嗅觉、深爱 第三者等只有动物和人类才能有的特点,,既说明植物特点,又使文章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互联网的IPv6时代
(以下题目均为原创)
随着互联网编号分配机构(IANA)将最后一批IPv4地址分配完毕,IPv4地址总库正式宣布枯竭。这标志着我国的运营商(联通、电信等)只能依靠手中仅有的几千万个空闲IPv4地址支撑现有的庞大的网络需求。然而,预计多则5年,少则一到两年,这部分I.P.v4地址也将消耗殆尽。为了满足越来越广泛的网络需要,IPv6地址的应用也就显得尤为迫切。
用户上的网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发送访问请求到目的网站的“门牌号”;目的网站接受请求,将用户请求的内容发送给用户的“门牌号”。目前这个“门牌号”有两个版本:IPv4地址和IPv6地址。
IPv4地址池中,一共拥有43亿个可用地址。随着互联网膨胀时代的到来,IPv4地址的需求量与日俱增,不断分配出去的地址让人们渐渐意识到,43亿这个数字远远不能满足正常的需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网络工程师们研发了一种NAT(Network Addres Translation)技术,即多台机器公用一个I.P.v4地址。这一技术早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解决了I.P.v4地址消耗过快的问题,但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巨大的,那就是“网络拥堵”。
在我国“网络拥堵”现象尤为明显,我国约有2.77亿可用的I.P.v4地址,远远不能满足国内的I.P.v4地址需求,因此运营商广泛采用NAT技术来最大程度复用I.P.v4地址,这就导致我国的网络宽带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功效,进而影响上网速度。据统计,我国互联网网速平均速率仅为1.77兆,世界排名第71位,而韩国为20.4兆,日本达到15.8兆。
我国在1994年才首度介入国际互联网,比美国晚了将近30年。而当时是由美国等一批先介入互联网国家主导IPv4资源分配,中国只占到了全球的4.5%。时至今日,在全球互联网能够提供“域名解析”的多级服务器,唯一的主根服务器,怡然在美国。其余12个辅助跟服务器分配为:美国9个,欧洲2个,日本1个。在这种游戏规则下,我国无法设立根域名服务器。
正是基于I.P.v4时代总结的经验教训,我国对迎接I.P.v6时代的到来显得尤为重视。可能很多人会问,究竟I.P.v6时代会为我们带来怎样的实惠呢?我们用数字来说明。
作为I.P.v4的下一代网络协议,I.P.v6理论上可以产生近乎无数个IP地址,确切的说,是34后面带36个零。这个天文数字意味着,如果全球有1800亿亿台电脑,所有电脑同时上网,I.P.v6地址仍有富余。夸张一点来说,I.P.v6地址的确可以“让地球上的每一粒沙子都具有一个IP地址”。
由于I.P.v6地址的数量足够庞大,因此运营商不再需要进行繁琐的NAT转换,运营商的服务器只需用于数据转发以及安全维护,这样就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资金;另外,由于不需要太多的协议转换,家庭用户的上网速度提高。这是因为I.P.v6具有唯一的标识性,那么具有IPv6地址的用户可以直接互连,不需要特殊的服务器进行中转,这就意味着大幅减少了数据包在网络里盲目跳转的次数,进而大大提高了用户的上网速度。同时,大文件的高速传输、高质量视频的传送也都有可能成为现实。
在IPv6时代,家庭网络中的各种电器应用理论也都将成为可能。在我国,电信通信网、互联网、有线电视网的相互融合都必须依赖IPv6协议的发展。如果没一个家用电器都可以拥有唯一的IPv6地址标识,结合智能传感网络,我们就可以远程了解家电的运营情况,进而实现家电的远程控制。试想一下,我们可以通过手机控制电饭煲煮饭,利用电脑通知数字机顶盒记录电视内容,利用网络通知淋浴器为我们烧好热水,生活将会何等方便。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物联网。
随着3G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无线终端也被开发出来,这些终端也要通过IP网络进行承载。与移动IPv4不同,移动IPv6不需要异地代理,这意味着移动用户不需要进行本地移动配置就可以在任何地方与目标地址互联,真正实现了时时在线、处处互联。
相信在网络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我们在不久的将来就能正真体会到IPv6为生活带来的巨大改变。信息一体化、物联网、3G、三网融合都将以喷之势席卷而来。(文章选自《百科知识》2012年2B第23-24页)
15.第一段文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
16.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含义。(4分)
①用户上的网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发送访问请求到目的网站的“门牌号”。
②在这种游戏规则下,我国无法设立根域名服务器。
17.第四段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3分)
18.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IPv6时代会为我们带来哪些实惠? (4分)
15.(3分)说明IPv6的应用非常迫切,引出说明对象,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16.(4分)①IP地址;(2分) ②由先介入互谅王的国家主导资源分配。(2分)
17.(3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说明我国IPv4资源短缺,运营商广泛采用NAT技术来最大程度复用IPv4地址,导致我国互联网网速慢。
18.(4分)IPv6地址非常富余,不会出现“网络拥堵”的局面;不需要进行繁琐的NAT转换,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资金,大幅度提高家庭用户上网速度;家庭网络中的各种电器应用理论也都将成为可能;移动用户不需要异地代理,实现时时在线、处处互联。(每点1分)
人体的色彩科学
(1)色彩具有令人惊讶的特征之一是:它具有“重量”。我们不妨做这样一个试验:将同样重量的两份东西分装于两个盒子,再将一个盒子用白纸包封,另一个用红纸包封,然后用手掂量掂量,你一定会觉得
②戴尔教授在14年前首先发现色彩有“重量”。他经过多种复杂的试验后得出结论,各种颜色在人的大脑中都代表一定“重量”。他还将颜色按“重量”从大到小排列成如下顺序:红、蓝、绿、橙、黄、白。
③色彩学还告诉我们,颜色不仅具有“重量”,而且还有“味道”。这是因为我们不仅能用眼睛看清颜色,而且还能用其它器官分辨它们。每一种颜色都代表着某一具体波长的能。正是由于这种原因,许多盲人也能分辨颜色。
④根据这一发现,科学家们认为,人的皮肤吸收其喜爱的颜色,而拒绝其讨厌的颜色。例如,室内的颜色就左右着人体的状态。如果在一间没有窗户、壁纸及家具都是红色的房间度过两个小时,就会感觉像过了4个小时;而在全蓝色的房间则会感到仅过了1个小时。而且,人的体温也会因室内颜色的变化而变化。如果从红色房间移到蓝色房间,人的体温就会 。
⑤更为奇异的是,专家们发现:颜色可促进人体分泌荷尔蒙,而分泌荷尔蒙的多寡,能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天工作情绪。如黄、橙、红等色有优惠价使人振奋提神的作用,能提高天激发人们的积极性,促使进入兴奋状态;而蓝色、紫色、绿色等则有使人平心静气的特殊效用。因此前者能使工作环境产生活跃的气氛,刺激天增进生产活力;而后者则能使人镇定、平和,有利于完成各种复杂精细的工作。
15、选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专家们发现颜色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性。(1分)
16、第③段中加线句前后两个分句能否互换?为什么?(2分)
答:
17、第④段中加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直接说明了什么内容?(2分)
答:
18、在举重比赛中,为了使举重运动员发挥更好水平,你认为比赛场地的地毯应是什么颜色的?杠铃应是什么颜色?这有什么好处?(2分)
答:
15、介绍色彩的三种特性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有“重量”有“味道”能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和情绪。(2分)
雾霾常识知多少 (16分)
⑴2013年伊始,我国中东部多地遭遇雾霾天气,能见度降低,空气污染严重。1月9日下午,中央气象台发布大雾蓝色预警。随着影响程度的加重和范围的扩大,1月12日,中央气象台将预警从蓝色提高到最高等级黄色。这令人恐惧的雾霾天气到底是怎么形成的?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
⑵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马学款说,雾霾天出现前,在经历了大范围的低温之后,影响我国北方的冷空气出现了停歇。由于地面上方对流层中大气温度和湿度的垂直分布状况比较稳定,夜间辐射降温效应的出现,导致了雾的产生。雾本身是一种比较正常的天气现象,并没有污染,但是大雾形成时由于天气形势的相对稳定,造成空气中的污染物扩散困难,越聚越多的聚集效应,形成了我国中东部大范围霾的出现。
就是大家常说到的PM2.5,它的直径等于或者小于2.5微米,又被称为可入肺颗粒物。所以说,霾其实是一种污染物。
⑷在颜色上,我们常见的雾主要是由水体组成,水体在阳光或者是散射光照射下会呈偏白的颜色;而霾的颜色一般是黄色或者褐色。在城市里,雾和霾总是交织出现。
⑸我们都知道,天气系统具备一定的自我调节与净化能力,对于大范围的雾霾天气来说,这种消散作用需要冷空气所带来的大风。一些污染物长期暴露在空气中,也会产生物理化学反应,沉降、分解,通过雨雪进入到陆面或者海洋。当大气扰动明显时,除了水平方向的运动外,还会有垂直方向的扩散,空气中污染物的浓度便会被稀释。所以说,大风是突围雾霾天最有力的武器。
⑹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跃思认为,首先应从污染源头进行控制,也就是在削减一次排放的PM2.5的同时,大力削减PM2.5的主要气态前体物SO2、NH3等的排放。
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陈佐忠则从城市绿化的角度给出了治理空气污染的建议:“北京市区有几百万或者上千万株树,每株树坑1平方米,就是几百万或者上千万平方米的裸露土地。大风一起就是
沙尘来源。因此,要将裸露的土地尽可能覆盖起来,让黄土不露天。”同时,要乔灌草结合,不应过分强调乔木的作用,要根据水资源特点,合理安排乔灌草比例。
⑻不过,这些人工防控的措施,如果缺少人们节能减排的帮助,收效甚微。科学家认为,我国应对空气污染的长效之策仍是节能减排。正如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办公室博士__所说,每个人都是暴露在大气中的,都会是空气污染的受害者,这就要求每个人在自己的生活中能够尽量改变自己的行为,从自我做起。
⑼雾霾污染对人体健康的确有影响。敏感人群,如心血管疾病患者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若暴露在雾霾天气中,可能会加重病情,并需要住院。最严重者还可能引发死亡。去年年底,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发布报告称,现有的空气质量造成北京、上海、广州、西安四个城市早死人数高达8572人。
⑽如果避免不了在雾霾天气出行,就该考虑戴口罩。在雾霾天气下,在PM2.5非常高的时候,佩戴口罩可以阻挡一部分粒子进入体内。但是,普通口罩是不能完全挡住极其微小的PM2.5粒子的,只有N95口罩能有效阻挡它;当然,如果PM2.5浓度不高时,佩戴N95口罩则没有必要。
⑾一定的饮食应对措施,可能会给人体健康带来一定的好处。公众可以多吃清淡类食物,如含维生素或抗氧化物质多的食品。这些对于PM2.5引起体内自由基的增多、癌症的发生有一定的缓解作用。此外,如果PM2.5非常高的话,公众尽量不要开窗通风换气。此时,室内空气的质量非常重要,公众要讲究公共卫生,比如不要在室内吸烟,不要用污染性很大的生物燃料等。 (本文选自《气象知识》2013年第一期,有删改)
30、雾与霾有哪些区别?根据文意,分点简要回答。(3分)
31、文中多次出现专家、学者的观点。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3分)
32、指出下列说法的错误,并简述理由。(6分)
第一种说法——第⑻段引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的话,说明只要我们每个人有节能减排意识,就能避免雾霾天气的产生。
第二种说法——第⑼段列举了国际环保组织发布的报告,用列数字的方法说明北京、上海、广州、西安四个城市雾霾污染严重。
33、面对雾霾天气给人类健康带来的危害,我们该如何应对?请根据文意和你的认识简要回答。(4分)
30. ①雾本身是一种比较正常的天气现象,并没有污染;霾其实是一种污染物。
②雾由水汽组成,颗粒比较大;霾是比较干的颗粒物组成,颗粒非常小。
③雾呈偏白的颜色,霾的颜色一般是黄色或者褐色。
31.用具体的实例和言论,说明文中所写的关于雾霾的常识是经过科学分析和论证的,从而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内容的可信度。
32.⑴引用专家的话,不是为了说明我们每个人有节能减排意识,就能避免雾霾天气的产生,而是为了说明每个人都有节能减排意识对防控空气污染的重要性。
⑵用列数字的方法不是为了说明北京、上海、广州、西安四个城市雾霾污染严重,而是为了说明雾霾污染对人体健康的确有影响。
33.污染严重时,敏感人群要尽量减少外出活动;在雾霾天气戴口罩出行;多吃清淡类食物;不要开窗通风换气,保证室内空气质量。
打不碎的韧性陶瓷
①陶瓷,是用物理化学方法制造出来的最早的人造材料。一万多年以前,它的诞生使人类由旧石器时代进入了新石器时代。然而,陶瓷的脆性一直是它的致命弱点,如果能够克服这个弱点,再加上它原有的耐磨、耐高温、耐腐蚀等非常有价值的性能,那么陶瓷材料的前途将远远超过现代的优质合金。
②可喜的是,经过科学家的不懈努力,终于找到了克服陶瓷脆性的“药方”。
③首先,从改善内部结构着手。研究表明,在陶瓷的原料中添加少量的氧化钇、氧化镁、氧化钙等粉末,经高温炼制成氧化锆陶瓷后,其中的氧化锆便生成两种晶体:立方晶体和四方晶体。当陶瓷受到外力作用时,四方晶体便变成一种单斜晶体,体积迅速“膨胀”。由于晶体的体积急速增大,进而可阻止陶瓷中原先存在的细微裂纹的扩展,陶瓷就不会破裂了。有人在氧化铝坯料中加入二氧化锆,当加入量为基体体积的15%时,陶瓷的硬度可以提高3倍,有人称之为“陶瓷钢”。
④其次,将纤维均匀地分布于陶瓷的原料中,以提高陶瓷的强度和韧性,其原理与我们在石灰中加入纸筋相类似。这是因为,将纤维加入陶瓷原料中,具有以下三大作用:纤维不易拉断,在工作时可承担大部分外加负荷,减轻陶瓷的负担,使裂纹不易产生;纤维与陶瓷体结合在一起后,具有很大的摩擦力,于是,陶瓷的韧性可以大大增加;即使陶瓷出现了细微裂纹,纤维也能将它们紧紧拉住,使裂纹不至于进一步扩展开来。
⑤第三,还在改善陶瓷表面状态方面下功夫。一般来说,陶瓷的断裂大都从表面开始,因此,改善陶瓷表面状态就犹如为防止陶瓷的破损设下了一道屏障。具体方法为:通过化学和机械抛光技术消除陶瓷的表面缺陷;对氮化硅、碳化硅等非氧化物,只要通过控制表面氧化技术,就可消除表面缺陷或使裂纹尖端变钝;通过热处理也可达到表面强化或增韧的目的。
⑥经过特殊加工的陶瓷,再也不是那种碰不得、摔不起的“瓷娃娃”了,即使把它丢在水泥地上也毫无损伤。这种打不碎的陶瓷,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一些高科技领域,如用来制造汽车、飞机、快艇的发动机和其他重要零部件。这类陶瓷材料无疑将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12.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明第②段中加点词语为什么要加引号?(2分)
13.结合文章内容回答下列两题。(5分)
(1)写出文章第③段画横线的“当陶瓷受到外力作用时”不能删去的理由。(2分)
(2)说说第⑤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14.阅读下面链接材料,借助文中知识,分析韧性陶瓷能有如此性能的原因。(3分)
韧性陶瓷制作的菜刀,硬度极强,仅次于金刚石。用它处理食物不易粘连,能切出如纸一样薄的肉片,永不需要磨刀。即使面对冷冻肉品这样难处理的食材,陶瓷菜刀也不会崩刃,在韧性方面相对于传统陶瓷有了很大进步。
12. 用引号表示特殊含义,“药方”这里指克服陶瓷脆性的办法。
(共2分。每个要点1分)
13.(1) 如果删去画线语句就不清楚在什么条件下四方晶体变成一种单斜晶体,体积迅速“膨胀”。(共2分)
(2)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1分)把改善陶瓷表面比作为陶瓷的破损设下屏障,形象生动(通俗易懂)(1分)地说明了改善陶瓷表面的状态能提高了陶瓷的强度和韧性(1分)。
14. 答案示例:材料中说韧性陶瓷硬度极强是因为陶瓷改善了内部结构,硬度提高了;(1分)韧性增强是因为将纤维均匀地分布于陶瓷的原料中(1分);改善陶瓷的表面状态,提高了陶瓷的强度和韧性。(1分)
(共3分。按标志采分点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