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云司马台长城

①司马台长城位于密云县东北部的古北口镇境内,全长5.4公里,敌楼35座,是唯一一段保留明长城原貌的古长城。由于其特殊的地形条件和修筑者们的智慧创造,长城随着刀锋般的山脊奔驰,时宽时窄,时起时落,城台、敌楼、障墙在很短的一段距离里形式之多,变化之大,在整个万里长城之中极为罕见。司马台长城以“惊、险、奇”著称,著名长城专家罗哲文教授赞誉道“中国长城是世界之最,司马台长城堪称中国长城之最”。

②司马台长城构思新颖、形态各异,它集万里长城众多特色于一地,形成了一段“奇妙的长城”。 这里长城的墙体,既有人所常见的“城墙类型”,也有适应悬崖峭壁的山势而建的“半边墙类型”;既有随缓坡而舒展的马道,也有陡坡上以大阶梯叠进的“天梯”。空心敌台形势多样,同样令建筑史家叹为观止。仅敌台上的望亭,就有一间房、三间房、三间房加前后廊,三间房加周围廊等几种,屋顶有歇山、悬山、硬山、卷棚和重檐悬山式多种。

③长城的最高处为“仙女楼”,需登“天梯”而上。天梯高达100米,坡度85度,几近垂直,无胆量的绝难征服。仰头上望,那砖石砌就的台阶仅可容脚,两侧悬崖陡壁,中间这一道台阶细如线,薄如刃,陡如立,不由人望梯兴叹,倒吸一口凉气。爬上仙女楼,景色果然更加壮美秀丽,俯首看脚下的悬崖,刀削斧劈一般,几缕雾岚挂在绝壁处,更显得陡峭惊险。西北边金山岭长城与司马台长城浑然一体,活像一条即将腾飞的苍龙。长城上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敌楼,恰到好处地建立在各个制高点上,威风凛然,冷峻挺拔。整段长城,完美和谐,气势磅礴,处处显示出她的巧妙、奇特、雄伟和壮丽。再看看连绵不断的燕山山脉奔涌而起,叠起无数的奇幻;看看辽阔的华北平原无边无际,一直铺向目不所及的天边,在这博大奇异的景色中,令人不禁惊叹:司马台长城——神奇!

15.阅读第①段,指出是什么原因成就了司马台长城“惊、险、奇”的特征?“之最”的内

涵都有哪些?(4分)

答:特征: 内涵:

16.第②段中的“奇妙的长城”都“妙”在何处?第③段中的有关“天梯”的描述文字与第①

段中的哪一句相呼应?(4分)

答:

15.答案:特征:特殊的地形条件和修筑者们的智慧创造。

     内涵:是唯一一段保留明长城原貌的古长城;城台、敌楼、障墙在很短的一段

距离里形式之多,变化之大。

   (4分。特征分, 内涵2分)

16.答案:妙处:墙体类型的多样;敌楼形势的多样;望亭的种类多样。

         呼应句:“长城随着刀锋般的山脊奔驰”。

  (4分。妙处3分,呼应句1分)

阅读《对联中的典故》,完成第14—15题。(共9分)

对联中的典故

①对联大家都不陌生。中华大地妙联佳对俯拾即是:“四面河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是镌刻在岳阳楼上的名联;“夜眠人静后,早起鸟啼先”是古代劝学的佳对;“虽然毫末技术,却是顶上功夫”是理发店的妙联。可见,生活处处有对联。

②对联,也叫楹联,俗称对子,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一般由上联和下联构成。若有横批,它应对对联内容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③根据内容和用途划分,常见的对联有节日喜庆联、婚丧嫁娶联,名胜古迹联、自勉联、题赠联等。__在长沙第一师范读书时改写的“贵有恒,何须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是很有名的自勉联。鲁迅先生写给瞿秋白的对联“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则是充满革命情谊的题赠联。

④典故是诗文中经常引用的,有来历出处又为人们所公认的故事或词语。它源于社会生活实践,早于文字就在民间口头流传了。比如有了丢羊补牢不算晚的生活经历,才会产生文字的“亡羊补牢,犹未晚也”的典故。

⑤对联用典故,多以典喻今,以典起兴,以典褒贬,以典修辞,以典美文,以典突出主题,以典达到思想、意境艺术完美统一的效果。可见,典故于对联的重要性。因此,运用典故,要熟悉典故,积累典故,善于选择,使典故用得妥贴妙切。

⑥一要了解历史。多读点古书,熟悉典故,掌握典故。我国的典故多来自经史子集,但也有用现代典故的范例。

⑦二是注意典故的思想性,重视典故的教育作用。不论什么形式的文艺都要求有健康的思想性,才能美化人的心灵,起到教育作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典故不仅是前人留给我们的思想成果和宝贵精神财富,而且自身还包含着深刻的历史经验和精辟哲理,读来发人深思,耐人寻味,使人受到启迪和教育。“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正说明典故教育意义的久远和巨大。

⑧三要典故用得新颖,使典故在对联中有新鲜感。做到这点,要能“见人之所未见,言人之所未言”。善于从中发掘别人所没见到的思想,从新的高度加以理解,才能写出立意新颖、主题深刻的好对联,以引起读者的新鲜感,增强对联的感染力。

⑨四要讲究匠心技巧,活用典故。典故是现成的,但不是简单的照搬或强拉硬扯就算用典了,应在原有典故的基础上,采用变通的手法,创造异乎寻常的用法。如朱自清晚年在贫病交困中写的自勉联:

但得夕阳无限好;
何须惆怅近黄昏。

⑩这是用李商隐《乐游原》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稍加变动,用以表示作者在艰困的境遇中,对反帝斗争的坚定及对新的希望持有的乐观态度。

14.阅读选文,根据对联用典的要求填空。(3分)

对联中所引用的典故,要想“妥帖妙切”,就要了解历史, 。(每空4字)

15.结合【材料一】【材料二】说明下面这幅对联是如何妥帖妙切地使用典故的?并体会典故所表达的意思?(6分)

两岁苦兵戈,一统山河,肯容吴楚东南坼;
重湖惊梦影,万家劫火,怕说乾坤日夜浮。

(陈逢元在民国初写的岳阳楼联)

【材料一】杜甫《登岳阳楼》诗句及赏析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这是杜甫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其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洞庭浩瀚无边的气魄,成为歌咏洞庭湖最负盛名的名章佳句。

“坼”“浮”两个字炼得好。“坼”,分裂;“浮”,漂浮荡漾。广袤数千里的吴、楚两地就因为有了这个湖,一下子断裂为二,这气势何等磅礴;而日、月、星辰仿佛都飘浮在这湖水上面,缓缓行进,这景象又何等宏丽。这两个字写出了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宏伟奇丽的景色,给读者勾勒出一幅气象万千的画面。

【材料二】

陈逢元,字桐喈。湖南大庸县人。擅长诗文联语,题联以川湘二省居多。他所生活的时代正值北洋军阀在帝国主义支持下分化为皖、奉、直三个派系时期。皖系军阀,主要首领是段祺瑞,掌握北系政府实权,控制安徽、浙江、山东、福建等省,靠日本支持和扶植。直系军阀,主要首领是冯国璋,其后为曹锟、吴佩孚。主要势力在直隶(今河北)、湖北、江苏、江西等省,由英、美两国扶植。奉系军阀,以张作霖为首,控制东北三省,依靠日本支持和扶植。

答:

14.答案要点:注意思想    用典新颖    讲究匠心

(共3分。共3空,每空1分)

15.答案要点:第一问:在杜甫《登岳阳楼》诗句的基础上,采用变通的手法,使典故另有一番新意,体现了对联用典的匠心。

第二问:反其意讽刺当年军阀割据。

(共6分。共2问。第一问4分;第二问2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第17-19题。(共10分)

文段一

陶瓷china,大写China,其意则为中国。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实践中发明了陶器。陶器的制作已有近万年的历史,人类自从开始懂得制作陶器,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制陶技术不断发展和提高的基础上,中国人发明了瓷器。1963年北京市崇文区元代墓出土的一件元青白釉多棱壶瓷器,壶体完全仿制草原民族常用的便于携带在马背上的皮革制奶茶壶造型,就连皮箍上的铆钉状装饰也都仿制出来了。可以说,陶是瓷的源,瓷是陶的流,源远流长的陶瓷,是古代华夏文明的起点。

陶器使用一般黏土为原材料即可制坯烧成,陶土经800至1000度的窑火烧成陶器,陶罐一般为盛水器,实用又纯朴。瓷器则需要选择特定的材料,瓷土经1200至1300度的窑火烧成瓷,瓷瓶大多供欣赏用,漂亮飘逸。陶的属性更多地带有男性的阳刚之气,瓷的属性更多地带有女性的阴柔之美。

17.根据文段一的内容概括出陶与瓷有哪些方面的不同。(5分)

文段二

陶瓷器的发明不仅解决了人们的生活问题,如生活用具、建筑材料等,还提供了艺术的享受。此外,陶瓷制品的造型、装饰、釉色、图案从某个侧面反映出当时社会生活的某些内容。陶瓷的发展就像是给我们讲述着一个个我国历史的时代进程。认识古代陶瓷,也是了解中国历史的一个途径。

在历史上,中国陶瓷与丝绸、茶叶同样是我国历来重要的进出口贸易品,它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打开贸易市场,而且这种贸易其实是有着十分可观的经济利益的。因为它自身的商品价值是十分高的,被认定为是赠予送人的非常贵重的物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人文化水准提高,收藏与鉴赏古代陶瓷,也成为一种投资手段。

18.根据文段二的内容说说陶瓷器除了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外,还有哪些价值?(3分)

19.文段二中写道陶瓷制品“从某个侧面反映出当时社会生活的某些内容。”请你说说文段一中提到的北京崇文区元代墓出土的“多棱壶”反映了元代人当时怎样的生活特点?(2分)

17.陶与瓷的不同之处:发明时间不同(陶先瓷后)、原材料不同、烧制温度不同、用途不同、给人的审美感受不同(或属性不同)。(5分,每点1分)

18.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经济价值。(3分,每点1分)

19.元代的草原民族习惯于马上生活,(1分)喜欢喝马奶(茶)酒。(1分)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第17-19题。(共11分)

文段一

①地图的起源,有人推测比文字还要早。在史前时代,古人就知道用符号来记载或说明自己生活的环境、走过的路线等。据学者考证,早在1万年前就出现了在地上用线划、简单符号表示地物的原始地图。现今保存最古老的地图是公元前27世纪苏美尔人绘制在陶片上的地图。

②每一幅地图,都是利用点、线、面组成的符号来表示各种地理事物,对这些点、线、面组成的符号的解释,叫做图例;用来说明各种地理事物名称的文字以及以及表示山高、水深的数字,叫做注记。符号系统和注记构成了地图独有的语言。地图是运用地图语言来描述地理事物的,这比其他的语言文字更形象、更直观。

③传统意义上,地图是表示真实世界的平面图,它不仅是现实世界的简单再现,而且更多地反映人们对自己的生活空间、对自然的认知水平,反映当时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思想意识等。可以这么说,地图能够折射出时代的影子。

17.文段一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与地图有关的信息,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每个信息不超过20字)(3分)

主要信息: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判断它与文段一的哪个段落的内容联系紧密,并简要陈述理由。(4分)

古希腊人赫加斯特绘制了一幅世界地图,他把希腊作为世界的中心,周围是一片海洋和小块的陆地。在海岸边,画着一个手持路牌的巨人,路牌上写着:“到此止步,勿再前进。”在那时的人看来,大海是神秘莫测的。

答:

文段二

①电子地图,也叫数字地图,它是通过使用专业的计算机技术,对地图信息以数字方式进行查阅和存储的一种地图。

②传统地图,通常是通过符号的结构、大小、色彩等来显示地理信息。例如,它用线的形状、宽度、颜色等不同符号表示公路的等级及其他信息。电子地图是以数字的方式存储信息。同样表示公路信息,电子地图可以记录公路等级、名称、路面材料、起止点名称、路宽、长度、交通流量等大量信息。此外,电子地图中除了可以看到具体目标的地理位置,还可以知道餐饮、住宿、天气等其他的服务信息。同时,电子地图能将多幅地图进行拼接,可以在一定的限度内放大、缩小甚至旋转,并且提供了多种搜索功能。

19.根据文段二的内容,说说与传统纸质地图相比,电子地图的优势是什么。(4分)

答:

17.答案要点:①历史悠久。②用地图语言直观地描述地理事物。③反映时代特点。

    (共3分。每个要点1分)

18. 答案示例:

赫加斯特绘制的这幅地图,把希腊作为世界的中心,地图上路牌的文字反映出人们对大海的认识,从中可以看出当时人们的认知水平和思想意识。这与第③段所说“地图能够折射出时代的影子”相符,所以与第③段内容联系密切。

   (共4分。判断1分,理由3分)

19.答案要点:①存储的信息量大        ②使用更为方便快捷。

(共4分。每个要点2分)

阅读下面有关“中国大运河”的文字,回答第17-20题。(共11分)

文段一

中国大运河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为便于北上伐齐,开通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运河——邗沟,用来运兵运粮。此后,秦、汉等朝都政整治改造过运河。因魏晋时期长期南北对峙,人民在思想、文化上差异极大,粮、煤等物资南北分布也极不均衡。所以,隋统一全国后,为调和南北差异,同时解决调兵速度缓慢的问题,隋炀帝开凿了以洛阳为中心,北起涿郡(北京),南至余杭(杭州)的大运河。它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长达2000多千米,是迄今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文段二

由于各段河道水位、水流等有很大差别,开凿运河需要解决很多技术上的难题,例如水位高度差的问题。大运河在山东境内与黄河形成了达40米的水位落差,船行进的动力不够,无法直接通过。为解决这一问题,河工们摒弃了河道直上直下的设计,而将运河修成“之”字形的弯道。因为弯曲的河道可以拉长船只航行的距离,减小船只在航行过程中与地平线形成的夹角,从而减小船只移动过程中所需要的动力。这种科学的设计体现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文段三

当年隋炀帝为巩固统一大业,更为了满足他下江南游玩的私欲,不断加快开凿进程。在大运河开凿的过程中,隋炀帝对征调的河工极其苛刻。他曾派人将木鹅从上游放下,如若搁浅,就会严惩甚至杀害负责施工的河工。运河通航后隋炀帝每年都要乘龙舟游江南,耗费无度,使沿途百姓倾家荡产。如此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最终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所以唐代诗人胡曾有诗云:“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大运河开通后,运河沿岸逐渐兴起了几十座著名城市。这些城市客商云集、贸易繁盛,成为运河上重要的商品集散地。伴随着城市的兴起,运河流域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运河文化”。它吸纳了吴越、齐鲁等地文化的精髓,还融合了外来文化的特色,具有多样性与包容性统一的特点。大运河有着如此巨大的作用,所以唐代诗人皮日休发出感叹:“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17.根据文段一的内容,说出夫差与隋炀帝开凿运河有哪些相同的目的。(2分)

答:

18.现代人在修建公路时,遇到山丘,经常采用环绕式的盘山公路。借助文段二中的相关知识,解释建筑师这样设计的原因。(2分)

答:

19.由胡曾与皮日休的诗可知,自唐时起,人们对隋炀帝修大运河的看法就有“罪在当代,功在千秋”之说。阅读文段三,请写出支持这种看法的依据。(4分)

(1)“罪在当代”:

(2)“功在千秋”:

20.根据以上材料的内容,可以概括出大运河具有①、②、里程世界第一、③ 和作用巨大等方面的特点。(3分)

17.便于南北物资运输;满足军事需要(共2分)

18.答案示例:

 盘山公路可以拉长车辆行驶的距离,减小车辆在行驶过程中与地平线形成的夹角,从而减小车辆移动过程中所需要的动力,从而解决车辆因动力不足而无法直接翻越山丘的问题。(共2分)

19.(1)赶工期,对待河工严酷;乘龙舟游江南,致使沿途百姓倾家荡产。(共2分)

  (2)运河沿岸逐渐兴起了几十座著名城市,运河流域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运河文化”。(共2分)

20.历史悠久,沟通五大水系,科技含量高(共3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第19-20题。(共6分)

文段一

北京的庙会始于辽代,兴起于明代,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庙会上不但有北京传统风味小吃爆肚、豆汁、灌肠、驴打滚等,还有民间技艺表演舞狮子、踩高跷、耍中幡、拉洋片等:这些都是老北京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文化。随着时间推移,各寺院庙会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如隆福寺与护国寺庙会以“百货俱陈而闻名”,白云观dào jiāo 庙会上的zōng jiāo 娱乐活动大多由神话故事衍生而出,藏传fó jiāo 寺庙雍和宫的庙会则以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九至二月初一的“跳布扎”(俗称打鬼,是藏传fó jiāo 驱魔除祟的法事活动)为主要活动。

19.根据文段一的内容,说说北京庙会的特点。(3分)

答:

文段二

①十至十一世纪,北京地区的佛道二教由兴而盛,上自皇室下至平民,皆热衷于zōng jiāo 活动,佛寺道观“冠于北方”。每逢zōng jiāo 节日,往寺内酬神敬神的信众或乘香车宝马或徒步而行,车流、人流充塞于途。北京的庙会即于此时应运而生。

②在都市社会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近代北京庙会总体规模趋向衰落。地处繁华闹市的庙会,商业贸易功能逐渐显现。庙会上货物多、品种全,贵重的有金玉绸缎,廉价的有粗碗废铁,高雅的有字画图书,日常的有小吃土产。民众云集的庙会集市,还为丰富多彩的民间游艺,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庙会上摊棚栉比,百戏竞陈,无奇不有。

③1985年,停办近20年的北京庙会开始恢复,庙会一般在春节举行。其中,最具文化特色的有地坛庙会、龙潭庙会、白云观庙会和大观园庙会。现在的庙会有许多不同于旧庙会的地方。在春节,人们会以庙会为中心,朋友相聚、全家同游、同事相随,增进感情。

20.根据文段二的内容,概述北京庙会功能的变化过程。(3分)

答:

19.(共3分)答案要点:历史悠久;代表了老北京民俗文化;各具特色。(评分说明:每个要点1分,意思表达准确即)

20.(3分)答案要点:起初是为了满足zōng jiāo 活动需要,到近代商业贸易和娱乐功能占据了主导地位,如今又具备了增进情感的交际功能。(评分说明:每个要点1分,意思表达准确即可)

我们的身体需要变“碱”吗

①最近一段时间,在“中国60%的人口都属于酸性体质”这一说法的影响下,“恐酸”的情绪在弥漫。人们纷纷购买含碱的保健品,每个人都希望能通过中和身体的酸碱度来找回健康。但是,事情真是这样吗?

②在今天,我们通常用pH值来衡量人体体液的酸碱度。其实人体的pH值是基本不变的,酸碱度不光不能决定我们的健康,甚至很难被改变。

③人体从消化系统到排泄系统,再到呼吸系统都精密地控制着酸碱平衡。就拿最先参与酸碱平衡调节的器官小肠来说,它可以根据食物的成分来调节胰液中碱的再吸收。无论摄入的是酸性还是碱性食物,到了胃里被强胃酸的胃液混合后,都会变成酸性,到了肠道又被碱性的胆汁、胰液、肠液混合,变成了碱性,从而来调节血液中酸碱的浓度。

④人体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血液的pH值精确保持在7.35~7.45之间,为弱碱性。因为我们的血液中含有碳酸氢盐、磷酸盐、血浆蛋白、血红蛋白和氧合血红蛋白等几大缓冲系统,使酸和碱无法兴风作浪引起血液pH值的急剧变化。当血液带着代谢产物经过肾脏时,肾脏会像一个泵一样将酸性物质排出体外,并回收碱性物质,同时还不断控制和调整酸性和碱性物质排出量的比例,以保持机体pH值恒定。

⑤另外,我们体内代谢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能与水结合生成碳酸,这是体内最多的酸性物质。但我们的肺也没闲着,不断地排出二氧化碳,调节酸碱平衡。

⑥我们大可不必“恐酸”,事实上,酸不但不可怕,人体中有几个地方,必须偏酸才算健康。第一个就是胃,大量的胃酸排出体外,反倒会引起轻度碱中毒。除此之外,人正常的尿液的pH值保持在5.5~7.5之间,多呈酸性。肾脏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把体内的酸性物质从尿液中排出去,如果一个人的尿液呈碱性,反倒是不健康的。

17.阅读文章,说说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2分)

答:

18.阅读下面材料,借助文章中相关知识,分析医生为什么这样劝说小李。(5分)

目前有不少专家纷纷表示,60%的中国人的身体正在变酸。小李听闻后赶紧到医院做了一个有关体液pH值的检查,结果显示小李血液的pH值是7.37,尿液的pH值是6.1。小李认为自己是严重的酸性体质,需要补碱。可是医生却劝说小李:“不用补,并且补也没有用。”

答:

17.(2分)答案要点:用生活中人们“恐酸”的现象引出下文对人体酸碱度说明。(评分说明:交代现象1分,引出酸碱度说明1分。)

18.(5分)答案要点:因为小李的血液和尿液的pH都在正常范围值之内,所以不用补碱。因为人体的pH值是基本不变的,人类从消化系统到排泄系统,再到呼吸系统都精密地控制着酸碱平衡;并且人正常的尿液的pH多呈酸性,如果一个人的尿液呈碱性,反倒是不健康的,所以补碱也没用。(评分说明:分析“不用补”2分,分析“补了也没用”3分,意思表达准确即可)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6—17题。(共12分)

文段一

天坛的主体建筑是祈年殿,每年皇帝都在这里举行祭天仪式,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祈年殿呈圆形,直径32米,高38米,是三重檐亭式圆殿,宝顶鎏金,碧蓝琉璃瓦盖顶;殿内九龙藻井极其精致,富丽堂皇,光彩夺目,装饰工艺十分精美。大殿结构十分独特,不用大梁和长檩,檐顶以柱和枋桷承重,中央的四根立柱高19.2米,代表一年中的四季,外围两排各有12根柱子,分别代表十二月和十二时辰。大殿建于高6米的三层汉白玉石台上,既造成向上的动感,又使人感到端庄、稳重。

16.根据文段一的内容,写出祈年殿被后人称道的两个最突出的特点。(4分)

答:

文段二

规模宏伟,富丽堂皇的天坛建于公元15世纪上半叶,位于北京__的东南,占地270万平方米,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上天和祈求丰收的场所,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有着较高的历史价值。

天坛从选位、规划、建筑的设计以及祭祀的礼仪和乐舞,无不依据中国古代《周易》阴阳、五行等学说,成功地把古人对“天”的认识、“天人关系”以及对上苍的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天坛又以大面积树林和丰富的植被创造了“天人协和”的生态环境,是研究古代生态环境的实物,极具科学价值,是皇家祭坛建筑群中杰出的范例。天坛在建筑设计和营造上集明、清建筑技术、艺术之大成,具有很高的建筑艺术价值。天坛已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把天坛这具有世界性突出价值的艺术杰作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将更有利于对它的保护,使其永久传世。

17.根据文段二的内容,写出天坛的价值以及认定这些价值的依据。(8分)

价值:

依据:

16.答案要点:

1工艺精美 2分2结构独特 2分

17.答案要点:

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建筑艺术价值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4分

依据:1建于公元15世纪上半叶,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 1分

2根据中国传统学说,成功的表达了古人的认识和愿望。1分

3在建筑设计和营造上集明、清建筑技术、艺术之大成。1分

4创造了“天人协和”的生态环境,是研究古代生态环境的实物。1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7—19题。(共10分)

文段一

中国在造纸术发明以前,甲骨、竹简和绢帛等是古代用来供书写、记载文字的材料。但是甲骨不易获得,且甲骨和竹简都比较笨重,不易携带;绢帛虽然轻便,但是成本非常昂贵,不能普遍应用于书写。到了汉代,由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甲骨和竹简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从而促使书写材料的改进——纸被发明出来。西汉时期,出现植物纤维纸,但由于技术上的限制,纸张质地粗糙,不适宜书写,一般只用于包装。而到东汉时期,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技术,他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作原料,制作成纸。这些纸的质地轻薄、细腻,更适合使用毛笔书写文字。人们将经过蔡伦改进的纸称作“蔡侯纸”。105年,蔡伦把他监制的第一批纸献给了汉和帝,深得和帝称赞。和帝下令把改进的造纸技术推向全国。蔡伦改进造纸术成为书写材料的一次革命。

文段二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首推造纸术,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自汉代起,尤其蔡伦改进造纸术后,造纸术不断扩大了原料的使用范围,降低了制造成本,提高了纸张的质量和产量,使“纸”这个物质广泛应用到平民的日常生活中。这也促使造纸术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逐渐向我国周边乃至世界推广,起先是把纸本书携往国外,然后造纸术也逐渐直接或间接外传。由于文字载体成本的大幅度下降,促使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和传播,抄书、藏书之风盛行,让精彩的、有影响力的文字得以保留下来。造纸术的不断推广和改进,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世界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总之,我国发明的造纸术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

17.根据文段一的内容,请你说出造纸术在汉代得到发展的原因。(3分)

18.根据文段一的内容,说出记载文字的材料不断改进的表现(4分)

19.根据文段二内容,请你用“不仅……而且……”的句式,概括出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对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意义。(3分)

17.答案要点:(1)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2)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术(3)汉和帝的大力支持

 (共3分。每点1分)

18.答案示例:记载文字的材料由笨重不易携带的甲骨、竹片发展到轻便、昂贵的绢帛,再到西汉时期的质地粗糙,不适宜书写的植物纤维纸,最后到轻便、取材广泛、造价低廉、质地细腻易书写的“蔡侯纸”。

(共4分。每点1分)

19.答案示例: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不仅促进了人类文化的发展和传播,而且还推动了世界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共3分,每点1分,语言1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