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月亮不见了
①假如月亮不见了,假如地球没有月亮陪伴,会是怎样的结果呢?
②地球能够适应人类的生存,有一个前提非常重要:地球的南北轴基本上是稳定的,这使得地球的南极、北极得以固定,地球上的气候相对稳定,一切动植物都在相对稳定的气候中生长。而这一切,必须归功于月亮。地球的自转和月亮围绕地球的旋转,使地球和月亮处于一种动态平衡,月亮就是地球的稳定器。如果没有月亮,后果会很严重。地球的南北轴会发生严重偏移,最大的偏移角度可能会达到90度。也就是说,南极、北极会变成赤道,赤道会变成南北极。如此一来,地球的气候彻底混乱,人类即便还能在地球上生存,也得经常搬家、迁徙。就算地轴偏移没那么大,几度的偏移也有可能使现在北极圈的极寒地区在加拿大、俄罗斯之间不断移动。非洲的撒哈拉沙漠,曾经是风调雨顺的地区,由于地球历史上曾经发生地轴小小的偏移,才形成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沙漠,少有人住,而那个偏移只有1度。
③然而,我们在庆幸地球能拥有一颗月亮时,有一个事实正在发生着:月亮正以每年不到4厘米的速度远离地球。未来月亮离地球会比现在远得多,地球甚至可能彻底失去月亮。
④月亮离地球的远近,对于地球会有什么影响?它会影响地球的自转速度。科学家认为,地球早期,一天的时间比现在要短,最短可能只有8小时。未来月亮离地球越来越远,地球每天的时间,就会超过24小时!那时每个人都有更多的时间睡觉了,但这只是一个幽默。
⑤随着时间的推移,月亮离地球越来越远,地球的稳定性将越来越差,地轴的大幅度偏移,会随着月亮的远去而逐步呈现。虽然那将是非常非常遥远的未来发生的事情,但已经有科学家开始为此设计解决方案了。
⑥总之,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有月亮相伴,实在是件值得庆幸的事情。
18. 根据第②段的内容填空。
文段中撒哈拉沙漠的事例告诉我们:
,作者列举这个事例是为了说明:
。
19. 请结合文章的相关内容,说出第③段画线句中“正以每年不到4厘米的速度”这几个字不能删去的两个理由。(2分)
答:
20.下面的材料印证了选文中的什么内容?(2分)
【材料】
鹦鹉螺的贝壳上有波状生长线,每天长一条, 一个月形成一隔。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鹦鹉螺每一隔里生长线的数目与月亮绕地球一周的天数恰好相同。现在鹦鹉螺每一隔的生长线在30条左右,而古鹦鹉螺化石显示:在距今约1.37亿年前的白垩纪,鹦鹉螺每一隔的生长线是22条;在距今约2.8亿年前的侏罗纪,每一隔的生长线是18条,到距今约4.2亿年前的奥陶纪,每一隔的生长线是9条,也就是说,那时月亮绕地球一周只需要9天,算起来,那时月亮与地球的距离仅为现在的43%。
答:
18.答案要点:告诉我们:地轴小小的偏移,对环境和人类生存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为了说明:月亮对地球的重要意义(或:没有月亮,后果很严重)。
(共4分。共两空,每空2分)
19. 答案要点:
删去以后,其一,就不能说明月亮远离地球是一个正在逐步发生的过程;其二,下文说明月亮远离地球是“非常非常遥远的未来发生的事情”也就缺乏依据了。
(共2分,共两个理由,每个1分)
20. 答案:随着时间的推移,月亮离地球越来越远。 (2分)
阅读《地震后为什么会有余震》一文,完成16—18题。(8分)
①由于地球在不断运动和变化,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地带,造成岩层突然发生破裂,或者引发原有断层的错动,这就是地震。一个地震序列中最强的地震称为主震;而余震是主震之后接连发生的地震。
②余震一般在地球内部发生主震的同一地方发生,通常情况是一个主震发生以后,紧跟着一系列余震,它的持续时间可达几天甚至几个月。余震强度比主震小,大多数的余震都不会造成破坏。虽不足为患,但多次就成灾。打一个形象的比方,余震好比人说话的回声,虽然能量不及前面的大地震,但威力叠加起来,经过多次打击的建筑物可能就承受不住了。余震依发生时间顺序,在次数和强度上都逐渐减弱。科学家称,主震发生后的第二天,余震数量大约是第一天的一半,而到第10天,余震数量则是第一天的1/10。
③地震后为什么会有余震呢?
④地震主要起因于地壳上大陆板块彼此相对移动产生的压力累积。主震发生过后,时隔不久最多一两天,或者在震中也可以拉开一定距离,可发生称为余震的二次震动。到目前为止,科学家认为余震产生于主震引起的“静态压力①”改变,因为似乎只有它能够具有产生余震的这种机制。美国地球物理学家发现,余震的主要成因是由地震引起的“动态”地震波的冲击,而不是原先认为的缘于地震引发的断层附近的地壳重整。美国地质调查的Karen Felzer和加州大学的Emily Brodsky分析了近二十年发生在南加州的数以千计的中小型地震中余震的数据之后得出了这一结论。他们还发现,在距离震中50公里之外,余震的发生数量急剧下降。更确切地说,他们发现至震中距离与余震次数约呈指数-1.35左右衰减。这意味着一个平稳的量引发了整个运作过程,在50公里的距离中静态压力的改变几乎可以忽略不记,因此“动态应力②”是余震的罪魁祸首。
⑤研究者说这个结果将对地震过后预测余震的发生产生影响。
【注】①压力:垂直作用于物体表面的力。②应力:物体受外力作用时,内部任一截面单位面积上双方产生的相互对抗的力。
12.请概括余震的另外两个特征及余震产生的原因。(4分)
⑴余震的特征: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强度小,大都不会造成破坏,多次就成灾;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余震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第②段划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第④段划线句中“到目前为止”“似乎”能否去掉?为什么?(提示:“到目前为止”和“似乎”任选其一作答,2分)
12.⑴特征:①同一地发生,持续时间可短可长(1分);③依发生时间顺序,在次数和强度上都逐渐减弱(1分)。
⑵原因是:①主震引起的“静态压力”改变。(1分)。②主要成因是由地震引起的“动态”地震波的冲击。或“动态应力”是余震的罪魁祸首(1分)。(意思接近即可)
13.列数字、作比较。(2分)具体、突出强调了余震依发生时间顺序,在次数和强度上都逐渐减弱的特征。(1分)
14.示例1:不能。(1分)“到目前为止”,是一表限制时间的短语,表达的意思只包含过去和现在,不包含将来(1分);若去掉后,与客观实际不相符(1分)。
示例2:不能。(1分)“似乎”,是一个表推测的副词,可能是也可能不是(1分);若去掉后,表确定的意思,太绝对,与现实不相符(1分)。
鹦鹉鱼的睡衣 (11分)
欧洲地中海生活着一种鱼,它色彩艳丽,脊背是紫红色的,体侧是玫瑰红色,胸部和腹部的鳍是淡黄色的,背鳍是灰黄色的,尾部镶白色的边,就像鹦鹉那样漂亮,所以人们叫它鹦鹉鱼。
罗马和古希腊人特别器重这种鱼,把它当作珍品,这倒不是因为鹦鹉鱼长得漂亮,而是它们的团结互助的精神。据研究这种鱼的学者发现,如果鹦鹉鱼一旦不幸碰上了针钩,在千钧一发之际,它的伙伴会很快赶来帮忙,咬断钓鱼线,从危险中救出同伙。如果有的被鱼筐围住了,别的伙伴就会用牙齿咬住它的尾巴,拼命从筐缝中把它拉出来。所以,一般的渔民很难捕获到这种鱼。
虽然鹦鹉鱼能够互相帮助,一般的危险奈何不了它们,可是,这并不等于鹦鹉鱼永远没有危险。因为鹦鹉鱼很怕死,常常在没有危险的时候也忧虑忡忡,它们想,白天遇到危险了,有同伴来救助,如果晚上同伴们都睡着了,谁来救自己呢?于是,鹦鹉鱼们想出了一种办法。它们每天傍晚都会给自己织一件睡衣穿,这样便确保了晚上的安全。
它们织睡衣的方法像蚕吐丝作茧似的,从嘴里吐出白色的丝,利用它的腹鳍和尾鳍的帮助,经过一两个小时就能从头到尾织成一个囫囵的壳,这就是它们的睡衣。每天晚上,它们睡在自己编织的睡衣里,确实能够防御敌人的侵害,并能安安静静地睡一晚。可是它们的睡衣织得太坚固了,第二天早晨要费很大力气才能把睡衣弄破,以便从里面钻出来。到了晚上,鹦鹉鱼再织一件新的睡衣穿在身上。
有时候,鹦鹉鱼生病了,晚上躺在睡衣里,早晨想出来的时候,因为没有足够的力气钻破睡衣,这就麻烦了,时间一长它必死无疑。因为,鹦鹉鱼从不救助困在睡衣里的同伴,它们会认为同伴还在睡觉,不便打扰。
所以,对于鹦鹉鱼来说,最大的危险不是来自外界的伤害,而是因为作茧自缚的自残。人类也拥有像鹦鹉鱼相似的一件睡衣,我们从来不缺乏互相帮助的精神,但却逃不脱作茧自缚的危险。 ( 选自《意林》2007年第5期)
18、从全文看,鹦鹉鱼有哪些特点?(4分)
19、第4段中加点的词“就能”、“才能”各有什么表达作用?(4分)
20、为什么说鹦鹉鱼“最大的危险不是来自外界的伤害,而是因为作茧自缚的自残”?(3分)
18、色彩艳丽 团结互助 很怕死 能织坚固的睡衣(4分) 19、就能:强调鹦鹉鱼编织睡衣时间之短 才能:突出鹦鹉鱼睡衣之坚固 (4分) 20、因为受到外界伤害时,其他鹦鹉鱼会很快来解救受困的鹦鹉鱼,而当鹦鹉鱼困在睡衣里时,就会因得不到同伴的救助而死亡。(3分)
阅读阅读王晓雨的《珍奇的稀有动物——针鼹》(节选),完成12—14题。(10分)
①针鼹和刺猬最大的不同是针鼹有锐利的爪子,善于掘土。它后腿上的爪子很长,也可用于打扫整理自身表皮,这种本领远非亚洲的刺猬可比。
②如刺猬一样把身体蜷成一团,像一个球,然后静候敌人不耐烦地走开,这种“消极”本领,针鼹虽然也具备,并且运用,但针鼹的“绝活”是掘洞逃跑。针鼹的爪子十分厉害,像人手又有点像鸡爪,挖土速度快,且比较深,一口气可挖 1.5 米左右。其速度之快不要说刺猬,野兔不及,就是用现代人的工具甚至机器也未必能赶上它。中国的穿山甲也不是它的对手。A.
③当你在灌木丛中发现一只黄澄澄的针鼹,在慢悠悠地爬着,你呼喊着同伴,朝它走去。可就在这几秒钟之间,你的眼皮底下,针鼹不见了!哪怕是一片草地,甚至一片沙地,刹那间它也能在你眼前消失,只在地表上留下一个堆有浮土的洞口。
④B.它的食物来源是澳大利亚草原,丘陵、沙漠、山地中的蚁类、蚯蚓等,包括澳大利亚人恨之入骨的白蚁。澳大利亚每年许多民房被白蚁毁掉,农民们喜欢可爱的小针鼹自然亦有这一因素在内。
⑤C.针鼹长着一支管状的长嘴,鼻孔就开在长嘴巴的喙尖,舌头也是针鼹的重要武器,可以伸出嘴外一尺多,舌尖上分泌一种很稠密的黏液,用来粘食蚁虫果腹。据估计, 它一天可吃上万只蚂蚁、白蚁。D.
⑥针鼹一般在白天活动,一天有18小时外出找食,用鼻子探测寻找蚁类和蚯蚓及其他无脊椎动物。它的口鼻可以发现、感受到十分细微的生物电子信号,敏捷地捕捉食物。晚上它睡在灌木丛中的土地里,空凹的原木中,石头缝里,甚至野兔和袋熊的洞穴中,因为这些动物均奈何它不得。当然,它也不去争夺别人的食物。它冬季蛰伏,在高山地区蛰伏时间甚至长达28周。在这段时间里,它动作、反应都十分迟钝。其实,澳大利亚的冬季并不冷,更无冰天雪地,北部和中部一些地区的气温还有零上15摄氏度呢。在春天的开头几天出洞找食的针鼹动作较迟缓,出来次数较多。针鼹走动速度较慢,如滚动状,但奇怪的是,它能游泳,像刺毛球一般漂在水上,样子十分逗人。
【注】针鼹(yǎn):哺乳动物,毛黑褐色,嘴尖,眼小。通称鼹鼠。
12.“当然,挖洞不是针鼹的主要职责。”这句话应该放在A.、B.、C.、D.中的哪一处?这句话结构上起什么作用?(2分)
______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针鼹的主要特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指出下列说法中的错误,并简述理由。(4分)
⑴选文第②段只运用了列数字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选文第⑤段划线句中加点词“据估计”可以删去,不影响句意的表达。(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11606b406b8265c.jpg]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6-20题。(12分)
猪饲料中的砷是砒霜吗?
①2013年3月份,黄浦江上游水域漂浮万头死猪的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网络上有报导称黄浦江死猪漂流的真相是养殖户为了让猪更有卖相,在饲料中违规添加了有机砷,也就是砒霜(《水浒传》里武大郎就是被潘金莲用砒霜毒死的),喂食四五个月后导致猪内脏腐烂而大批死亡。这死因见不得光,这样的死猪肉又不敢拿去市场上卖,养殖户只好把死猪抛到河里了事。大家都往河里一丢,猪尸们就在黄浦江大游行了。
②事实真的如此吗?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砷这个物质。
③通过对大量的猪、羊和鸡生长过程的研究,结果表明,砷是必需的微量元素,对于动物的生长,可以起到一些积极作用:杀灭肠道内的有害微生物和寄生虫,抑制病原菌的繁殖,具有类似于抗生素的作用;增强肠壁的通透性,从而促进肠道细胞的代谢,并与维生素B.12和一些抗生素有协同作用,促进生长;舒张毛细血管、改善皮肤营养,使皮肤粉红,毛发光亮,改善商品猪的品相,对改善鸡蛋颜色也有帮助。
④因此,在饲料中添加砷化合物一度成了世界畜牧业的普遍做法。不过,符合规范的砷添加剂都是有机砷制剂,因为无机砷具有很强的毒性,而无机砷中三价砷的毒性又大于五价砷,砒霜中的砷就呈三价。畜牧中使用的有机砷制剂多数是氨基苯胂酸和硝基羟基苯胂酸,它们和砒霜是两回事。
⑤有机砷在动物体内的利用率很低。有机砷被动物摄入后数小时后,90%以上即会以甲基化产物的形式排出体外,在组织内的沉积量很少。
⑥饲料中的有机砷制剂并没有致癌性,也没有明显的生殖毒性和遗传毒性。但长期大量摄入也可以在体内蓄集,引起慢性中毒。这种中毒过程缓慢、不易察觉,症状有精神沉郁、触觉减退、运动障碍等,可见主要是对神经系统的破坏。
⑦欧盟在1999年禁止将有机砷制剂作为饲料添加剂,但美国、拉美、日本等地仍在广泛使用。3月份沪浙地区猪集体死亡事件让人们再次将视线投向有机砷制剂。网络传言认为,猪群突然爆发死亡是由于三四个月前喂食了有机砷制剂,在四五个月后“毒发身亡”之前预计可以屠宰,但由于屠宰期延后就集体内脏腐烂而死亡。然而即使有机砷有一部分能在动物体内转化为无机砷,它发病也不会有如此精确的“潜伏期”,不会具有这种造成近万头猪同期死亡的定时炸弹般的功能。
⑧正常合规使用猪饲料有机砷添加剂并不会造成猪的大规模死亡。但是因为猪本身并不会在体内存留太多有机砷,也就意味着大部分砷元素随着粪尿等途径排入了农田、水体等自然环境。由于细菌等微生物的存在,自然环境中的有机砷容易转化为无机砷,并通过食物链不断累积,这才是最令人担忧的事实。如果继续大量使用有机砷制剂,那么它仍将会为自然界的重金属循环不断补充材料。为改善生存环境,逐渐抛弃有机砷制剂,寻找更加环保健康的添加剂作为替代品是大势所趋。
16.文章开头先从最近发生的新闻事件写起,有什么作用?(3分)
17.砷元素有哪些积极作用?请分点简要概括。(3分)
。
18.第⑥段画线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
。
19.第⑤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
20.文章第⑦段已经回答了题目提出的问题,那么最后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2分)
16.①引出说明对象(砷/有机砷/有机砷制剂);②从社会热点入手,引发读者关注;③使文章更贴近社会,实用性更强。
17.①灭菌杀虫;②促进生长;③改善品相。
18.“长期”说明食用时间之长,“大量”说明摄入量之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9.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通过“数小时后”90%以上会排出体外,准确地说明了“有机砷在动物体内的利用率很低”。
20.示例一:补充说明,在得出结论后,又补充说明猪排泄的有机砷会转化为无机砷污染环境,使文章内容更全面。
示例二:警示我们要保护环境,要为改善生存环境不懈努力。
扇子
黎戈
《东周列国志》里,看到过这样的插图:两个梳双髻的宫女,手执长柄大扇,立在对坐畅谈国事的公侯身后,这样的扇子多半是由奴仆执掌,象征性大于使用目的,它是表白强权的道具。准确地说,它是礼仪扇。
汉代的扇子,则是用竹篾编成,其形制类似于现在的大号菜刀,扇柄附于一侧而不是居中,且开始落入寻常百姓家。在古画中,常见一奴仆蹲踞扇火,大力使着一把扇子,扇子地位大跌。汉末有一些原理简单的机械扇,诸葛亮同学发明过诸葛扇,悬挂屋内,手拉使之转动生风。穿过千年时光隧道,在关于老上海的电影里,仍然可以看见理发店里有这种手拉的风扇。【A.】小伙计拉着一根绳,扇子左右缓移,时间也被拉长了,太太小姐们一边做头发:一边瘸一搭没一搭地扛呱家常。春日迟迟,欲睡昏昏。反正闲妇们有的是时间要打发,降那一.最点心火,微风徐来的排扇也够了。
魏晋南北朝的扇子是羽扇,不用说是仿生原理的朴素运用,羽扇有十羽和八羽之分,后来进化成比翼扇,即以竹木为骨架上糊以绢绸,只在末端象征性地饰以羽毛。羽扇是男人的物什,恪显名士做派的道具,羽扇名人有“羽扇纶巾”的公瑾侯及其政敌诸葛先生。真不能想象,诸葛先生要是丢了他的三件 套 —一羽扇、纶巾、四轮车,会不会风采全无呢?
隋唐时流行纨扇,又称团扇,早唐时盛行腰圆纨扇,中晚唐为满月式样,纨扇近于现代的绢扇,以竹木为骨,承风面大,手感轻盈,它的使用者转向深闺。“轻罗小扇扑流萤”,隋唐女子都是腴美人,如果是骨重身宽的羽扇,用来扑蝶扑流萤,动作的幅度太大,就失了娇羞劲儿。
宋元后期开始使用的折扇,轻便,价廉,易携带,袖藏即可。市民图耐用,多用油纸扇,文艺青年大多使用素纸扇,图它可以挥毫泼翰,题诗作画。
扇子还是艺术作品中高频出现的道具。
言情小说中,扇子可煽情,比如李香君血溅桃花扇;可定情,比如西施赠扇给范蠡;可抒情,<桃花扇》就是靠一把扇子来抒情,并且贯穿情节起落的;可绝情,《珍珠令》里,女主角赠男主角折扇一把,即可以示绝交,扇同“散”,和伞一样,是很不祥的赠物。
武侠小说里,儒化的博雅侠客,手持一把小扇,以显其书生性情。江南七怪里那个执扇的妙手书生,还在扇子里面藏暗器、毒针什么的。有的扇子本身就是兵器,比如玉扇真人那把。
西方艺术作品里也常看见扇子的身影。【B.】电影里的名媛贵妇手捏一把小折扇,一手牵裙角,莲步轻移,旖旎而行。歌剧中的淑女用一种很有趣的面具扇,上面开了两只眼睛一样的小洞,把自己的面孔藏起来,以示畏怯。
选自《私语书》,有删改)
18.这篇文章从扇子的发展史和____两个方面介绍了扇子。(2分)
19.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列表格。(4分)
朝代 | 扇子的特点和功用 |
东周 | ① |
汉代 | ② |
魏晋南北朝 | ③ |
隋唐 | ④ |
宋元后期 | 折扇轻便,价廉,易携带,耐用,可题诗作画。 |
20.文章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介绍扇子,有什么作用?请从文章最后四个自然段中举一例 分析。(3分)
答:
21.这篇文章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请任选文中一处画线句作具体分析。(4分)
答:
18.扇子在艺术作品中的功用。(答到“房子还是艺术作品中高频出现的道具”也可)(2分)
19.(1)长柄大扇,由奴仆执掌,表白强权,是礼仪扇。(1分)(2)用竹篾编成,扇柄附于一侧,落入寻常百姓家;机械扇,手拉使之转动生风。(1分)(3)羽扇(比翼扇)只用羽毛或以竹木为骨架上糊以绢绸饰以羽毛,属显名士做派。(1分)(4)团扇呈圆形,竹木为骨,承风面大,手感轻盈,使用者转向深闺,展现女子的娇养美丽。(1分)
20.文章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将扇子在艺术作品中的功用介绍得全面且层次分明,让读者一目了然。(1分)
示例1:文章从言情小说、武侠小说、西方艺术作品三个方面介绍了扇子在艺术作品中的功用。
示例2:文章从可煽情、可定情、可抒情、可绝情四个方面介绍了扇子在言情小说中的功用。
示例3:文章从电影和歌剧两个方面介绍了扇子在西方艺术作品中的功用。
(该题举例部分答出一个方面即可。)
21.这篇文章言辞优美、生动形象、诙谐幽默,富有生活气息。(2分)
(分析示例)(2分)
A处画线句:“春日迟迟”、“欲睡昏昏”等语 句富有诗意,文化气息浓郁。“闲妇们”、“太太小姐们”等风趣幽默,生活气息浓厚。“有一搭没一搭”、“拉呱”“打发”等词传神地写出了太太小 姐们的悠闲生活。
B处画线句:“捏”、“牵”、“莲步轻移”、“旖旎而行”等词句准确生动,形象细腻地表现出名媛贵妇高贵优雅的动作以及掩饰娇羞的动人姿态。
电磁辐射污染(15 分)
①电磁波是电场和磁场周期性变化产生波动并通过空间传播的一种能量,也称电磁辐射。它既可以造福人类,但同时也给环境带来负面影响。产生负面效应超过标准的电磁辐射强度就是电磁辐射污染,也被称为电子“烟雾”或电子垃圾。
②电磁辐射污染的来源可分为天然电磁辐射源和人为电磁辐射源。天然电磁辐射源是由大气中的自然现象引起的,比如自然放电、雷电、火山爆发等此类大气与空气污染源,具有黑子活动和黑子放射的太阳电磁场源,以及有恒星爆发、宇宙间电子移动等现象的宇宙电子场源。人为电磁辐射源是指人工制造的各种系统、电器和电子设备产生的电磁辐射,可以分为工频辐射源和射频辐射源。各类电磁波发射系统、工频辐射系统、利用电磁能的工业、科学、医疗设备等,甚至包括家用电器,均是电磁辐射的污染源(见下表)。
电磁辐射污染源
类别 | 设备名称 |
发射系统 | 广播发射台、干扰台;电视发射台、差转台;无线电台;雷达系统;移动通信系统 |
工频辐射系统 | __送、变电系统;工频设备;轻轨、地铁和干线电气化轨道等 |
工、科、医领域 | 介质加热设备、感应加热设备、电疗设备、工业微波加热设备、射频溅射设备等 |
放电致辐射 | __电线电晕放电;电器轨道、开关弧光放电;电气设备、发动机火花放电等 |
家用电器 | 电磁炉、微波炉、电热毯、电脑、电视机、手机、空调等 |
③电磁辐射污染危害严重。它会引发意外重大事故,可以使电爆装置、易燃易爆气体等意外爆炸、燃烧,甚至引起火箭发射失败、卫星失控。它会干扰信号,直接影响电子、仪器仪表的正常工作,使信息失真,控制失灵。例如,会引起火车、飞机、导弹或人造卫星失控。它还会危害人体健康,鱼暨幽王朝朝级评@摆邀五重变压四彩就组里,诱发癌症并加速癌细胞增殖,影响心血管系统和视觉系统等。
④现代生活中,处处离不开电子设备,我们要学会从日常生活中防止电磁辐射污染。购买通过国家电磁兼容性安全认证的电子产品;尽量使用座机,少用手机拨打电话;给有显示屏的电器安装电磁辐射保护屏;积极锻炼身体,多食用富含维生素人维生素C.及蛋白质的食物,还需作定期检查,有效防止电磁辐射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影响。
(选自《环保与生活》,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4年版,有删改)
14.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分)
15.电磁辐射污染的危害有哪些?(3分)
16.你从文章表格中获得了关于电磁辐射污染源的什么信息?(3分)
17.第①段是怎样说明电磁辐射污染的?(3分)
18.第③段中加点的“极易”一词能否换成“容易”?为什么?(3分)
[61d11a0fd6c29362.jpg]
阅读短文并完成11——15题(10分)
从古到今,沙尘暴一直是威胁着人类生存的自然敌人之一。在进入2l世纪的今天,沙尘暴在世界各地频频发生,其肆虐的势头有增无减。人们不禁要问:沙尘暴是怎样产生的呢?
沙源、强冷空气、冷暖空气相互作用是沙尘暴形成的基本条件。沙源来自于沙漠,乱垦滥伐、过度放牧导致退化的草地,没有任何植被的秃地以及一些违规操作的施工场地, 由于缺乏相应的维护掩盖措施,致使表土裸露,旋风刮来,易形成扬尘。冷暖空气相互作用产生一种垂直的上升运动,把沙尘吹扬了起来,形成沙尘暴。如果没有沙源这个条件,后两个因素只能造成大风或降雨等天气现象。专家通过对河西走廊沙尘暴的“策源地”武威、金昌等地的实地考察发现,强劲持久的大风是形成沙尘暴的驱动力,人为破坏的植物和风化的松散地表、干燥土层等沙源是造成沙尘暴的“罪魁祸首”,沙尘暴是伴随人类活动造成的生态平衡的破坏而产生的。
早在1860年至1890年,美国由于不合理地过度开发西部处女地9000万公顷,大片焚烧草原,盲目垦荒,导致发生了1934年5月震惊世界的沙尘暴。这场沙尘暴从土地破坏严重的西部刮起来,很快就发展成一条长2400公里、宽1500公里、高3公里的一个巨大黄色尘土带。连续3天,横扫了美国2/3土地。 当时天气含尘量每立方公里高达40吨,3亿吨土壤被卷入大西洋。这一年美国毁掉耕地4500亩,16万农民倾家荡产,逃离了西部大草原。
近几十年来,我国由于人口急剧增长,不少地方便以超垦、过牧和滥伐获取必要的生活资料。大片的树林草原被开垦成了农田,结果粮食没打多少,反而造成了土壤盐碱化和荒废了更多的土地,草原牧场不断地被过度放牧,又不进行补偿性保护种植,大大加重了草场退化;于是导致去年一场场席卷而来的沙尘暴频频袭击了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短短三个月间我国就发生了12次沙尘暴,波及大半个中国,不仅袭击了西北、京都地区、华北部分地区,就连长江以南省份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事实证明,人们无节制地垦荒开地,无限度地向大自然索取甚至掠夺,而不给其“休养生息”的机会,不断破坏自然生态的平衡,定会一次又一次地招致大自然无情的惩罚。痛定思痛,历史的教训不能忘记,人类应该真正行动起来,认真研究如何防治沙尘暴,努力改善地球生态环境,让绿色和生命永存。
11.本文说明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说明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请结合语境,理解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罪魁祸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休养生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从沙尘暴的形成来看,它与大风降雨的主要区别在于:产生沙尘暴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尽量用原文语句)
14.第三自然段中的“过度开发”是指什么?这段文字采用了大量的数字说明方法,请举一例简要说明运用数字说明的好处。
15.人类不注意与自然和谐相处,导致生态环境失衡,受到大自然无情的惩罚。请你举出一个这方面的例子,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
11、沙尘暴 沙尘暴产生的原因和严重危害12.沙源是造成沙尘暴灾害的首要因素 大自然经过休息调养,恢复元气,达到生态平衡 13.沙源的生态环境遭到人为破坏 14.大片焚烧草原,盲目垦荒 举例分析略。 15.(略)
椅子改变中国文化
①椅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家具之一,它源于东汉末年传入中原的一种名叫“胡床”的折叠板凳。到唐代中期,胡床逐渐演化为我们常见的有靠背、有扶手的椅子。之后,椅子在宋朝广泛流行。它的流行逐渐改变了人们跪坐在席子上的“跽(jì)坐”姿态,解放了人们的腿脚,更重要的是它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②首先是对房屋的建筑结构及其内部布局产生影响。在房屋建筑中,以前人们坐姿低矮,窗户的位置也相应较矮,椅子的出现使窗户的位置明显升高。同时,椅子的出现也对房屋内部布局产生了较大影响。传统的坐姿要求房屋的中间尽量空阔,以供人们席地而坐。而椅子出现后,人们就不需要为席地而坐预留太大的空间,家具的数量也因此增加起来。
③椅子的出现还影响了人们生活习俗的改变。椅子出现后,人们坐姿明显升高,自然而然出现了一些高足家具,高足的桌子也就应运而生,逐渐成为人们最主要的吃饭、看书的家具。这些高足家具的出现,还引起了杯盘、碗碟等生活用具的改变。到了宋代,很难再看到高足的餐具,碗、盘、杯等用具都变得玲珑精巧。这些变化直接影响到人们生活习俗的改变。比如,人们进餐方式的变化,以前人们围坐在一起进餐很困难,一般是分餐制。椅子和高足的桌子出现后,人们开始围坐在一张桌子旁吃饭,分餐制也随之变成了合餐制。
④椅子的出现更为重要的是强化了国人心中的皇权意识。椅子出现之前,人们在正式场合必须跽坐。皇帝和群臣议事,大臣向皇帝跪拜时,皇帝其实也基本是跪着的。这种坐姿的平等拉近了皇帝和臣子之间的关系,那时的君臣关系更像是事业上的合作伙伴,那时的“跪”没有低下的含义,而是一种恭敬虔诚的表现。椅子出现之后,“跪”的意义与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皇帝坐在椅子上居高临下,臣民们则跪拜在地上,这种礼节上的巨大不平等奴化了国人,使国人潜移默化地奴颜婢膝起来,进而更加强化了国人心中皇权至上的意识。
⑤可能有人奇怪,欧洲人也“跪”,为什么没有出现奴化的现象呢?因为欧洲人的礼仪中,“跪”是很少的,除了向上帝双膝跪下,对任何人都不用双膝跪下,就算见了本国的君主,也只是单膝跪地而已。而在我国古代,“跪”是最常用的礼仪,不光用于君臣之间,还广泛用于下级与上级之间、百姓与官员之间。可见,“跪”在我国古代是更具不平等性的,尤其在椅子出现后,这种不平等性就逐渐显现出来,强化了国人的奴化心理。
⑥总之,从我国历史的发展来看,无论是像椅子这样不起眼的简单发明,还是像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样的大发明,都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影响了我们的文化。其实,发明原本就是一种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身边的发明越来越多,它们也在无形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影响着我们的文化,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5、下列对于椅子的出现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影响房屋的建筑结构及内容布局。
B.影响人们生活习俗的改变。
C.强化了国人心中的皇权意识。
D.强化了国人的奴化心理。
6、下列表述不符合文章的一项是( )
A.椅子。源于东汉末年传入中原的“胡床”,在宋朝广泛流行。
B.椅子出现后,高足的家具也随之出现并逐渐成为人们最重要的家具,还引起杯盘、碗碟等生活用具的改变。到了宋代就看不到高足的餐具,碗、盘等用具也变得玲珑精巧。
C.椅子的出现,使“跪”的意义和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本的恭敬虔诚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为一种不平等的奴化,进而强化国人心中的皇权至上的意识。
D.椅子的出现和像造纸术这样的大发明一样,都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影响了我们的文化。
7、下列说法或做法不符合本文内容的一项是( )
A.教室里,小明指着老师的椅子对小华说:“像这种只有靠背的椅子,在我国唐代中期就有了。”
B.寒假时,同学约着聚餐。小倩举杯对大家说:“我们多幸福啊,可以围坐在一起吃饭聊天,在汉代可是分餐制哟。”
C.小明问爸爸:“爸爸,古代的人看见皇上都要下跪吗?”爸爸说:“其实最初黄帝也是跪着的,可是后来有了椅子,皇帝坐在椅子上,慢慢地就只有臣子跪拜皇帝了。”
D.小明学习四大发明的时候想起了椅子的发明,他觉得椅子也是一样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是一个很好的发明。
5、D
6、B 7、A
阅读说明文《黑匣子》,完成11-15题。(15分)
黑匣子
①马航MH-370航班失去联系很多天了,各国救援船只现在都在客机可能坠落的海域进行搜索,但马航波音777客机仍杳无音讯。马航航班失联事件,再次成为一个“史无前例的”事件,这一事件表明全球航空业的数据通信、数据备份实在太落伍。业者建议,黑匣子的数据,应该实时传回地面,这样无需在出现事故之后投入巨大人力物力进行寻找。
②所谓黑匣子,就是一种飞行数据记录仪。黑匣子的外壳坚实,为长方体,约等于四、五块砖头垒在一起一般大。黑匣子被漆成明亮的桔红色,这种明亮显眼的颜色,以及记录仪外部的反射条件,都使得事故调查员们可以在飞机失事后很快地找到记录仪,特别是当飞机坠落在水上时。为了承受飞机坠毁时的猛烈撞击和高温烈焰,黑匣子的外壳具有很厚的钢板和许多层耐热防冲击保护材料。根据欧洲的标准,黑匣子必须能够抵受2.25吨的撞击力,在1100℃高温下10小时仍不会受损。即便飞机已完全损坏,黑匣子里的记录数据也能完好保存。
③“黑匣子”是一位墨尔本工程师在1958年发明的。1908年,美国发生了第一起军用飞机事故。此后,随着飞行事故不断发生,需要有一种追忆事故发生过程原因的仪器。二战期间,飞行记录装备仪器在军用飞机上应用,后来又用到民航飞机上。飞行记录仪之所以被称为“黑匣子”可追溯到1954年,当时飞机内所有的电子仪器都是放置在大小、形状都统一的黑色方盒里。
④大多数的飞机上安装的黑匣子有两种。一是称为飞机数据记录器的黑匣子,专门记录飞行中的各种数据,如飞行的时间、速度、高度、飞机舵面的偏度、发动机的转速、温度等,共有30多种数据,并可累计记录25小时。起飞前,只要打开黑匣子的开关,飞行时上述的种种数据都将收入黑匣子内。一旦出现空难,整个事故过程中的飞行参数就能从黑匣子中找到,人们便可知道飞机失事的原因。另一种称为飞行员语言记录器的黑匣子,就像录音机一样,它通过安放在驾驶舱及座舱内的扬声器,录下飞行员与飞行员之间以及座舱内乘客、劫机者与空中小姐的讲话声,它记录的时间约为2个小时,录完后,会自动倒带从头录起,若发生空难,之前的两个小时会被完整保留,并持续发出讯号,直到断电为止。
11、选文开头由马航航班失联事件写起,有什么作用?(2分)
12、 根据文章第②段内容填空。(3分)
黑匣子是一种 、 , 的桔红色的飞行数据记录仪。
1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能否删掉,为什么?(3分)
黑匣子外壳坚实,为长方体,约等于四、五块砖头垒在一起一般大。
14、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3分)
15、时至今日,历时两个月的搜索,失联的马航MH-370航班黑匣子仍未找到,从中可以暴露出现在大多数航空公司使用的黑匣子存在着一些弊端,请结合内容说说这些黑匣子在使用上还存在什么问题? (4分)
11、(2分)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1分),引出本文说明对象——黑匣子(1分)。
12、(3分)抗撞击力强、耐高温,外型呈长方体
13、(3分)不能去掉,“约”表估计,说明了黑匣子相当于四、五块砖头那么大是作者的一种估计。去掉后就变成了黑匣子的外壳一定等于四、五块砖头垒在一起那么大,说法过于肯定,“约”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4、(3分)列数字(1分),具体准确地说明了黑匣子具有抗撞击力强、耐高温的特点。(2分)
15、(4分)飞行数据不能及时传回地面;黑匣子信号强度不高,不利于搜索;黑匣子使用范围有一定限制,一旦落入深海,很难被发现。(一点2分,两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