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15-18题。(12分)
月球能源
①近年来,随着世界石油价格的持续飞涨,越来越多的国家和组织把目光转向了月球,因为在月球表面有大量的氦—3,而这种在地球上很难得到的物质是清洁、安全和高效的核聚变发电燃料,可提供便宜、无毒、无放射性的能源,被科学界称为“完美能源”。
②开发月球上的氦—3是划算的,因为在发电量相同的情况下,使用月球能源氦—3的花费只是目前核电站发电成本的10%,如以石油价格为标准,每吨氦—3价值约40—100亿美元,是月球上的超级“金矿”。
③有关氦—3在地球和月球上的储量目前说法不一:有的说在地球上氦—3储量为半吨,也有的说是15吨;有的说月球蕴藏的氦—3约为100万吨,也有的说沉积在月球上的氦—3约有5亿吨。俄罗斯专家估算,在10—15平方千米范围内挖掘并加工深度为3米的月壤,即可获得约1吨氦—3,足以保证一个功率为1000万千瓦的发电机组工作1年。
④由于100吨的核燃料氦—3就可以满足地球上1整年的能源需求,所以即使月球蕴藏氦—3只有100万吨,也可满足全球数千年的电力需要。就目前的核发电量来看,我国一年中大约只需要10吨氦—3。
⑤俄罗斯科学家认为,每燃烧1千克氦—3便可产生19兆瓦的能量,足够莫斯科市照明用6年多。美国航天专家指出,用航天飞机往返运输,一次可运回20吨液化氦—3,可供美国一年的电力。
⑥开发、运送月球上的能源还有很多难题需要解决。比如,要实现月球和地球之间的人、货运输,首先要有足够大推力的运载火箭,当年,因为没有研制出大推力的N—1巨型火箭,苏联在载人登月上败给美国;另外,要在没有大气包裹的月球表面着陆,主要只能靠反推火箭来缓冲,如何保障安全是一个大难题。
⑦就算解决了往返运载难题,如何从月壤中提出氦—3,怎样实现核聚变,科技上都还没有已知的答案。目前,核聚变的控制问题已进入攻坚战阶段。法国科学家最近宣布,2030年将使利用氦—3进行核聚变发电商业化。
⑧虽然人类已经对月球进行了很多次探索,取得了大量的数据,但要在月球上建立基地,实际开发利用月球资源,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各国科学家正围绕月球上氦—3的形成、储量、采掘、提纯、再贮存、运输及月球环境保护等问题悄然开展相关研究,但认为10年之内还难以实现。 选自马茹《宇宙的奥秘》,有改动)
15.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简要说明它的特征。(3分)
16.简要概括人类开发利用月球能源氦—3要解决的难题。(3分)
17.选文第②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你就其中一种说明方法谈谈它在本段中的作用。(3分)
18.第④段“就目前的核发电量来看,我国一年中大约只需要10吨氦—3”中“大约”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15.(3分)月球能源氦—3;(1分)它是清洁、安全和高效的核聚变发电燃料,可提供便宜、无毒、无放射性的能源。(2分)
16.(3分)⑴往返运载;⑵从月壤中提炼出氦—3;⑶实现核聚变。(意思相近即可,每答对一点得 1分,共3分)
17.(3分)说明方法:列数据、作比较、打比方。(答对其中两种即给1分,只答对一种不给分)说明作用2分,示例:⑴列数据,准确地说明开发月球能源氦—3是划算的;⑵打比方,形象生动地说明开发月球能源氦—3前景广阔;⑶作比较,把使用月球能源氦—3的花费与目前核发电成本进行比较,直观地说明开发月球能源氦—3是便宜的。
18.(3分)不能删去。“大约”表示估计、推测,在这里说明我国一年核发电量需要10吨氦—3还只是一种估计、推测,删去后与实际不符。“大约”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共3分,只答不能删去不给分,只答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给1分。)
阅读《“石油植物”领衔燃油新时尚》一文,回答15—18题。(11分)
“石油植物”领衔燃油新时尚
①近年来,作为代替石油的燃料,人们倾注的热点最多的是“生物燃料”。“生物燃料”是以甘蔗或玉米等为原料,制造出用于汽车的燃料。人们也把这类可以直接生产工业用燃料油或经过发酵、加工可生产出燃料油的植物,统称为“石油植物”。
② 那么,利用石油植物生产的生物燃料与汽油相同吗?不管使用什么原料,如果能够生成乙醇,则其性质是一样的。换言之,不管玉米还是甘蔗,还是其他石油植物,如果生成的是生物乙醇,那么,原材料的差异是不会影响性质的。
③ 生物乙醇燃烧时产生的能量约是汽油的60%,所以,掺合到汽油中的生物乙醇越多,每单位体积释放的能量越少。例如,掺合了10%生物乙醇的混合汽油与普通的汽油相比,混合汽油释放的能量只是普通汽油的96%。这个数字反映在燃料消费率上,也就是说,通常的汽油能够行使100千米,同量的混合汽油只能行驶96千米。
④ 在成本方面,生物燃料的成本比汽油要高。因为生物乙醇必须经过播种、培育、收割、加工等阶段。但石油是不可再生的能源,一旦用尽,便不能再生,它的枯竭是不可避免的。而生物燃料可以通过栽培、种植,能够无止境地重新生产。
⑤由于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不断增多,全球不断变暖,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生物燃料,希望使用生物燃料代替石油,以此减少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那么以生物乙醇为例,1千升生物乙醇究竟能够多大程度削减二氧化碳呢?从整个地球来看,每千升生物乙醇可减少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为1094千克。使用生物燃料不仅能减少化石燃料的消耗,还能减少化石燃料燃烧时排放的二氧化碳呀。
⑥石油植物是新一代的绿色洁净能源,在矿物质能源给当今生态环境带来严重污染的情况下,应用石油植物对保护环境十分有利。石油植物全身是宝,它不仅能在生产过程中消耗二氧化碳、降低温室效应。它们还可以通过生物分解,避免对土壤、地下水的污染。其次,这种植物不含碳化物,不会污染大气,不会形成酸雨。种植石油植物不仅可阻住土壤的流失,还可以重新建立新生土壤。石油植物分布面积广,属于可再生资源。若能因地制宜地种植,完全可以实现就地取材,化木为油,省却了矿物能源勘探、钻井、开采等过程,也减少了产油区与工业区之间的长途运输、管道运输等,大大降低了成本,易于普及推广。
⑦开发石油植物,还将逐步加强世界各国在能源方面的独立性,减少对石油市场的依赖,可以再保障能源供应、稳定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⑧石油植物的开发,是解决未来能源的有效新途径之一。生物质能源将成为未来可持续能源的重要部分,随着石油的日益稀缺和技术逐步提高,50年后“石油植物”将改变地球的能源结构。
⑨如今,美国种植的石油植物已扩展到10万公顷,产量超过500万吨。菲律宾种植了1万多公顷银合欢树。瑞士也准备种植10万公顷石油植物,帮助解决每年50%左右的石油需求量。
⑩随着世界各国积极行动起来,大面积种植石油植物,相信不但能抑制地球变暖,我们还将看到地球上空越来越清澈的蓝天。
15.第⑨段中,运用 和 的说明方法,说明石油植物已经得到了一些国家的重视,并有普及推广之势。(2分)
16.根据③④⑤段,说说利用石油植物生产的生物燃料与汽油相比有哪些优点和缺点。(4分)
17.下列选项说法与原文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石油植物是可以直接生产工业用燃料或经过发酵、加工可生产出燃料的植物。
B.使用生物燃料不但能减少化石燃料的消耗,而且能减少化石燃料燃烧时排放的二氧化碳。
C.石油植物不含硫化物,不会污染大气,不会形成酸雨。
D.开发石油植物,将逐步加强世界各国在能源方面的独立性,摆脱对石油市场的依赖。
18.结合实际谈谈你能为节能减排做哪些事?(写出三件事即可)(3分)
15.(2分)列数字,举例子
16.(4分)优点:①生物燃料可以再生②生物燃料可以减少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
缺点:①生物燃料单位体积释放的能量比汽油少②生物燃料的成本比汽油贵
17.(2分)D“摆脱石油市场的依赖”错误,原文为“减少对石油市场的依赖”
18.(3分)①尽量少开空调②减少驾车出行,尽量步行,骑自行车或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③减少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使用环保购物袋④节约用水用电
⑤减少一次性餐具的使用(写出三件事,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沙漠里的奇怪现象》选段,回答7-9题。(7分)
在沙漠里边不但光线会作怪,声音也会作怪。唐玄奘相信这是魔鬼在迷人,直到如今,住在沙漠中的人们还有相信的。群众把会发出声音的沙地称为“鸣沙”。现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县靠黄河有一个地方叫鸣沙山,即沙坡头地方,科学院和铁道部等机关在这里设有治沙站。站的后面便是腾格里沙漠。沙漠在此处已紧逼黄河河岸,沙高约一百米,沙坡面南座北,中呈凹形,有很多泉水涌出。这块沙地向来是人们崇拜的对象。据说,每逢农历端阳节,男男女女便在鸣沙山上聚会,然后纷纷顺着山坡翻滚下来。这时候沙子便发生轰隆隆的巨响,像打雷一样。两年前我和五、六个同志曾经走到这呜沙山顶上慢慢滚下来,果然听到隆隆之声,好像远处汽车在行走似的。据一些专家的意见,只要沙漠面部的沙子是细沙而干燥,含有大量石英,被太阳晒得火热后,经风的吹拂或人马的走动,沙粒移动磨擦起来便会发出声音,这便是呜沙。古人说:“见怪不怪,其怪自败。”沙漠里的一切怪异现象,其实都是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
7.选文首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2分)
8.这段文字说明了沙漠里的什么怪异现象?产生这一现象的条件有哪些?(3分)
9.说明文语言要求准确平实,本段文字中却使用了两个比喻句,谈谈你的理解。(2分)
7.(2分)承上启下,交代本段将说明沙漠里的声音现象
8.(3分)鸣沙 (1)面部沙子细而干燥, (2)含有大量石英,(3)啥的火热,(4)沙粒移动摩擦(四点共2分,回答一点不得分,2点-三点得一分,四点得两分。)
9.(2分)这里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形象说明沙子鸣响的巨大声音。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27—31题。(11分)
人脸识别技术的新发展
刘 露
①《谍中谍4》中有一些令人炫目的场景:身在茫茫人海中,一眨眼的功夫已被潜藏着的对手认出,随即被盯梢;对手迎面走来时,你的手机立刻发出嘀嘀的报警声,上面已经显示他的姓名和信息……我们不禁要问:这是真的吗?事实上,这些情景不仅仅是电影特技,人脸识别技术已经让科幻成为现实。
②人脸识别的过程其实并不复杂。首先是人脸检测,即判断输入图像中是否存在人脸,如果有,便给出每个人脸的位置、大小;其次是面部特征定位,即对找到的每个人脸,检测其主要器官的位置和形状等信息;最后进行人脸比对,根据面部特征定位的结果,与数据库中人脸对比,判断该人脸的身份信息。这种生物识别技术与传统的身份鉴定方式相比,有着自身的特点。人脸识别技术的最大特点就是识别过程精度高、速度快,运用起来就更具保密性和方便性。
③硬件设备方面,苹果正在研究一些方法让用户使用人脸识别技术方便地开关和控制电子设备。这种技术最终会让iPhone和iPad具备人脸解锁功能。联想在新款的笔记本电脑上也配备了人脸识别技术,凭借这种技术,笔记本电脑的主人在登录系统时,就可以免去输入密码的麻烦而直接进入系统。
④网络应用方面,尤其是社交网络应用,很多社交产品开始利用人脸识别使影像信息和用户的社交网络个人资料连接起来。使用人脸识别技术,让普通用户的面孔直接与网站上的背景资料、好友关系匹配。
⑤腾讯推出了“搜搜慧眼”,这是一个基于人脸识别的社交产品。用户将手机切换到人脸识别模式,启动“明星脸识别”功能,“慧眼”会自动识别照相镜头中的人脸,并将之拍下来;随后,它会在网上寻找与这张脸最相似的明星的脸显示出来,并对服饰、妆扮等细节进行点评。
⑥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高速发展的人脸识别技术将会有更广阔的舞台来展现其价值。也许就在明天,人脸将成为我们电子生活中的重要名片和标签。人脸识别技术将体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27.文章的说明顺序是 (2分)
28.根据文章内容,请你说说什么是“人脸识别技术”。(3分)
29.文章第①段《谍中谍4》中令人炫目的场景,侧重表现了人脸识别技术 的特点。(2分)
30.“之前,人脸识别大多用于门禁识别或公安机关追踪等大型应用。现在,人脸识别技术已经逐渐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比如登录电脑、方便网络社交等都可以用到这项技术。”这是从文中抽出的一段话,将其还原,正确的位置应是( )(2分)
A.①和②之间B.②和③之间
C.③和④之间D.⑤和⑥之间
31.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苹果正在研究怎样让用户在开关和控制电子设备时运用人脸识别技术。
B.联想新款笔记本电脑的主人在登录系统时不用输入密码。
C.在网上找出与照相镜头中的人脸相似的明星脸是“搜搜慧眼”的功能。
D.人脸识别技术运用前景广阔,并将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
27.逻辑顺序(1分)28.人脸识别技术就是基于人的脸部特征(1分)进行身份识别(1分)的一种生物识别技术。(1分)29.速度快(2分)30.B(2分)31.C(2分)
阅读《沙漠里的奇怪现象》选段,回答7—11题(10分)
在沙漠里边不但光线会作怪,声音也会作怪。唐玄奘相信这是魔鬼在迷人,直到如今,住在沙漠中的人们,却也还有相信的。群众把会发出声音的沙地称为“鸣沙”。在现宁夏自治区中卫县靠黄河有一个地方叫鸣沙山,即在今日沙坡头地方,科学院和铁道部等机关在此设有一个治沙站,站的后面便是腾格里沙漠。沙漠在此处已紧逼黄河河岸,沙高约一百米,沙坡面南座北,中呈凹形,有很多泉水涌出。此沙向来是人们崇拜的对象,据说,每逢夏历端阳节,男男女女便在山上聚会,然后纷纷顺着山坡翻滚下来。这时候沙子便发生轰隆隆的巨响,像打雷一样。两年前我和五、六个同志曾经走到鸣沙山顶上慢慢下来,果然听到隆隆之声,好像远处汽车中行走似的。据说,只要沙漠面部的沙子是细沙而干燥,含有大部分石英,被太阳晒得火热后,经风的吹拂或人马的走动,沙粒移动磨擦起来便会发出声音,这便是鸣沙,古人说“见怪不怪,其怪自败”,沙漠里的一切怪异现象,其实都是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
7、根据课文内容,说说“见怪不怪,其怪自败”这句话的意思是 ,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2分)
8、一切怪异现象,其实都是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请你举出生活中一个例子来证明这句话。(要求现象和道理都说清楚)(2分)
9、这段文字说明了沙漠里的什么怪异现象?产生这一现象的条件有哪四个?(3分)
10、这段文字是按什么顺序说明沙漠里的这个怪异现象? (1分)
11、从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看,这篇文章属于哪种类型的说明文?请说出这种文体的一个特点。(2分)
7、(2分)指见到怪异现象,要镇静对待,不必大惊小怪。引用。 8、(2分)例如月食,古人认为是天狗吃月亮,实际是由于地球挡在月亮与太阳之间,使月亮无法反射太阳光的缘故。 9、(3分)鸣沙。⑴面部沙子细而干燥,⑵含有大量石英,⑶晒得火热,⑷沙粒移动摩擦。 10、(1分)由现象到本质(逻辑顺序)。 11、(2分)事理说明文。示例:①介绍抽象事理,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介绍科学道理为主;②一般采用逻辑顺序(事物的因果、递进等关系);③选用合适的使用方法,常用的包括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引用、做比较、分类别等等;④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读下面的材料,概括什么是“绿色灾难”。(2分)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有主要外来杂草107种,其中62种外来杂草是作为牧草、饲料、蔬菜、观赏植物、药用植物、绿化植物等有意引进的。绿色植物的引种对我国农业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也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原产于南美洲,现已遍布我国华东、华南、华中许多地区的水葫芦,通常情况下在8个月内就能从10棵增至60万棵,是公认的生长最快的植物之一。由于在河湖水塘中疯长,不仅严重破坏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而且导致大量水生动植物的死亡。
外来物种的引种和侵入,导致近年来我国的松材线虫、湿地松粉蚧、美国白蛾等森林入侵害虫的危害面积每年达150多万公顷;稻水象甲、非洲大蜗牛、美洲斑潜蝇等农业入侵害虫的危害面积每年超过140万公顷;飞机草、大米草等肆意蔓延,已到了难以控制的局面,给农林业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每年高达574亿元。
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和华中的豚草和三裂叶豚草,它们的花粉还是引起人类花粉过敏的主要病原物。
不设统一答案,可以从生长速度快,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对动植物生长的危害,对生产、生活的危害等方面回答。(共4分。每答对一点得1分)例:绿色灾难是指某一种植物被引种到一个新的环境后,在适宜的自然条件中“反客为主”,大肆扩散蔓延,破坏当地动植物的生存环境,甚至使其他动植物无法生存,明显损害当地生态系统或景观,或者给当地的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的灾难性危害。
阅读《短期气候预测:帮你“听风便知雨”》,完成16—19题(8分)
①短期气候预测,就是每天电视广播里的天气预报吧?如果你这样想,那就大错特错了。我们收听、收看天气预报,三五天内的气温、温度、风力等“一切尽在掌握”,大大便利了日常起居。但是,想不想在酷夏里知道这个冬天冷不冷?想不想在寒冬中预知到明年夏天发不发洪水?——那就要靠“短期气候预测”了。
②中国是个多自然灾害的国家,旱涝、高温、冷害等气候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年均约1000亿元,死亡人数年均6000人以上。同时,中国又是农业大国,农业“靠天吃饭”,气象预测工作尤显重要。因此,刚刚过去的5年里,一个关于气候预测的“九五”攻关项目,引来全国105个单位、400多名科研人员为之奔忙,这个项目,就是“中国短期气候预测系统研究”。
③“短期气候预测”,是相较“长期气候预测”而言,后者做的是未来50年、100年的气候分析,难度极高。而“短期”,也不像天气预报时段那么“短”,它的时间概念不是“日”,而论“月”、“季”、“半年”、“一年”。它所要承担的是,帮助国家决策部门了解掌握未来数月里或一年里的气候变迁,减免不必要的人财物损失。
④例如,预测即将来临的冬天何时更冷,石油开采部门由此决定油井需要何时封井,稍有迟缓,冰就会像刀子般把油管割裂;天气冷到何种程度,便可预知某些海湾会不会结冰,破冰船之类的交通运输工具要不要及早调度;而农业部门也可根据预测的气候冷暖,提前选择明年播种的作物品种。甚至于,明年的空调产量乃至于扇子、饮料产量,相关行业都会随时看“短期气候预测”的“脸色”行事。农业、水利、文通、工业等等,短期气候预割的作用无处不在,说它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绝非夸张。
⑤短期气候预测,印度做了百余年,日本、俄罗斯做了七八十年,与之相比,中回这方面的“资历”同样不算短。1958年,我国首次发布“长期气候预报”,这就是“短期气候预测”的前身,40多年来经验积累了不少, 一直到90年代,我国始终处于各地零散研究的状态, 从未将之“业务化”,换句话说,完整的预测系钝尚未建立。
⑥科研的每一点进展都不会是来自一两个人的一蹴而就。预测系统包括全球各国的各种气候资料收集齐全,随之建立一个包括预报大气、海洋与大气耦合模式、中国及邻近区域地区细化、厄尔尼诺系统预报等繁杂的模式系统……这一切,意味着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5年奋战,终使“中国短期气候预测系统研究”大功告成。
⑦作为“九五”重中之重的科技项目,中国短期气候预测系统曾在“1988抗洪年”准确预报了长江、松花江洪水以及2000年的汛期。目前,该系统在国家气候中心用于年、月、季节、年及年际时间尺度的气候预测业务试报。
⑧与天气预报相比,短期气候预测面对更多不确定因素。凭啥判断下一个季是热是冷、是旱是涝?即便掌握征兆、周密演算,也还可能要面对一些不可预知的变数。
⑨1988年大洪水之所以能准确预报,正缘于一些重要征兆被我们及时抓住:1997年冬天,青藏高原大雪频频,与此同时,“厄尔尼诺现象”频频光顾我国。科学家通过系统中众多模式对其进行了繁杂的演算,从而判定,第二年有洪水。这套系统主攻的是汛期预报,每年4月间都会向有关决策部门通报当年夏天汛情预报结果。对于今夏还会不会干旱下去、雨水多不多,目前仍意见不一。
⑩气象变幻莫测,短期气候预测绝非万能,在误差中不断修正,气象科学才能进步。
16、本文围绕着“短期气候预测”,主要说明了哪些内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根据第三段的内容,用一个“是”字句给短期气候预测下一个定义。(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文中说:“对于今年夏天还会不会干旱下去,雨水多不多,目前仍意见不一。“短期气候预测绝非万能,在误差中不断修正,气象科学才能不断进步。”透过这些话,你对气象学研究的本身或说明文写作产生了怎样的认识?(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0.①冬天,母亲把老阳儿叠在被子里。②夏天,毕大妈把老阳儿煮在水里面。(3分。应至少包括人和事,写对一件的得1分。意对即可)
21.(1)把晒暖的被子叠起来保温。(2)水在阳光的照射下变得暖和了。(2分。一句1分,意对即可)
22.①大院里的人通常是用柴火烧水,“煮”字的联想自然贴切。②竭力保证全家温饱是母亲的责任,“煮”字的使用突出母亲日常挂念的事情。③“煮太阳”是很新颖独特的说法,给人以文学想像的空间和文字阅读的美感。(3分,答出1点得2分,写出两点的即可考虑给满分。只抄录原文的最多得1分。意对即可)
23.参考:母亲“把老阳儿叠起来”(或“把老阳儿煮在水里”、“让太阳成为了我们居家过日子必备的一种物件”)带给我们温暖与快乐。(2分)母亲这种“智慧和温暖的心”,尤其是“在艰苦日子里磨炼出的一点儿本事”,成为我们生命里不可或缺的太阳(老阳儿),母亲就是照亮和温暖我们生命的阳光(老阳儿),是我们所有幸福和感恩的来源。(2分)(共3分。意对即可)
阅读《榴莲 》完成15——16题(4分)
①榴莲,是热带一种非常奇特的水果。
②榴莲浑身上下长满了扎人的尖叫,它像性格泼辣的妇女,只看一眼,便不想去动它,偏它又散发出一种浓烈已极的香味来引诱你,呼唤你,于是,你会不由自主的向它走近、走近。用撬子战战兢兢在撬开它,躺在坚实果壳里的,是带核的果肉。果肉极香,香味如蛇,绕喉而下,整个人,都被这一股香熏得有点恍恍惚惚的。
③选购榴莲,是一门不易掌握的“学问”。根据此中行家指出:要买上好榴莲,要诀有二:一是嗅、二是听。把榴莲捧在手里,将鼻子凑近榴莲,闭上眼睛,全神贯注地,嗅!如果有一缕强烈的香味好像出弦弓箭一样的射入鼻腔内,那么,这榴莲的果肉,必然令人满意。有些榴莲,味道虽好,但是,核很大很大,果肉极薄,不耐咀嚼,亦不能算是上品。所以,嗅了以后,还要听。将香喷喷的榴莲高举至耳朵旁,以手用力摇一摇,如果有细微的响声发出来,表示肉厚核薄,上品也。如果响声太大,便明明白白告诉你,这榴莲核极大,不中吃,倘若嗅时无香而摇时又无声,那么,这榴莲,多半是半生不熟的,千万别买。知易行难,这两个要诀听起来好似很容易,然而,要在香味弥漫的市场里嗅出个别榴莲的味儿、要在闹声喧天的市集里静听个别榴莲的响声,真是谈何容易呀!
14.第②自然段中画线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何妙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第③自然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写出榴莲香味的浓郁和对人很强的吸引力。
15.分类别。将选购榴莲的方法概括为两类,条理清晰,简洁易懂。
阅读《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文选段,完成7—9题。(7分)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来看,昆虫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亿万年前,裸子植物在地球上出现的时候,昆虫还不多。花色素淡,传粉授精,依靠风力,全部是风媒花。后来出现了被子植物,昆虫也繁生起来。被子植物的花有了花被,更分化为萼和花冠(花被和花冠通称花瓣)。花瓣不再是绿色,而是比较显眼的黄色、白色或其他颜色。形状也大了,有的生有蜜腺,分泌蜜汁,有的散发芳香,这就成为虫媒花。“蜂争粉蕊蝶分香”,昆虫给花完成传粉授精的任务。
昆虫采蜜传粉,有一特殊的习性,就是经常只采访同一种植物的花朵。这个习性有利于保证同一种植物间的异花传粉,繁殖后代。这样可以固定种的特征,包括花的颜色。我们可以设想,假如当初有一种植物,花色微红,由于其中红色比较显著的花朵,容易受到昆虫的注意,获得传粉的机会较多,经过无数代的选择,在悠长的岁月中,昆虫就给这种植物创造出纯一、显著、鲜艳的红色花朵。昆虫参与自然选择的作用,造成各种不同的植物,也造成各种不同的花色。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最后要归功于人工选择。自然选择进程缓慢,需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显示它的作用。人工选择大大加快了它的进程,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显著成果。例如牡丹,由自然选择费了亿万年造成的野生原种,花是单瓣的,花色也只有粉红的一种。经过人工栽培,仅就北宋中叶(11世纪)那一个时期来说吧,几十年工夫,就由单瓣创造出多叶、千叶(重瓣)、楼子(花心突起)、并蒂等各种不同的姿态;由粉红色创造出深红、肉红、紫色、墨色、黄色、白色等各种不同的美丽色彩。再如大丽花,原产墨西哥,只有八个红色花瓣。人工栽培的历史仅二三百年,却已有上千种形状、颜色不同的品种。又如虞美人,经过培养,已有红、黄、橙、白各种颜色,却从来没有出现过蓝色。上一世纪末,美国的著名园艺育种家蒲班克,发现一株花瓣上好似有一层烟雾的虞美人,特意培养,到本世纪初,便育成了各种深浅不同的蓝色虞美人,为花卉园艺增添了新的品种。
7、请用一句话概括选文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所作的科学解释。 (2分)
8、与人工选择相比,自然选择在培育花卉中有哪些不足之处?(2分)
9、有人统计了4197种花卉的颜色,并作了分类(见下表)。从这一统计表中你能发现什么现象?请结合选文介绍的知识,简要说明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3分)
开放颜色 白 黄 红 蓝 紫 绿 橙 茶 黑
花卉种数 1193 951 923 594 307 153 50 18 8
7.(1)相类似(2)同"屈",弯曲(3)将近(4)装满,填满8.(1)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手卷下面的衣褶里。(2)洪水猛涨,把浮桥冲断,牵动铁牛沉入河底,河中府招募有办法打捞铁牛的人。9.B
10.王叔远“巧”在能用径寸之木,刻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怀丙和尚能利用浮力原理,打捞出重物。(言之有理即可)
附翻译:
宋朝河中府有一座浮桥,用八头铁牛连结它,一头铁牛将近几万斤。治平年间,洪水暴涨冲断浮桥,牵动铁牛,沉到河中府,招募能够捞出铁牛的人。真定有个名叫怀丙的和尚,用两只大船装满泥土,把铁牛系到船上,用大木头做成秤钩的形状钩住铁牛。慢慢地去掉船上的泥土,船浮出水面的同时铁牛浮上来了。转运使张焘听说了这件事,赐给他一件紫色裟衣。
越来越酸的海洋(10分)
①在第43个世界地球日到来前,《科学》发表的一篇文章,把人们关注气候变化与二氧化碳排放的视角从大气带到了海洋。这篇文章宣称,由来自不同大学的21位研究人员组成的科研小组,经过检测和评估地质记录后,得出结论:目前的海洋酸化速度是3亿年来的最高值。
②海洋酸化是指由于吸收大气中过量的二氧化碳,导致海水逐渐变酸的过程。人类活动向大气释放的二氧化碳,以每小时100万吨以上的速率被海洋吸收,在吸收过程中,二氧化碳与水反应释放出氢离子,使得海水的pH值下降。海水应为弱碱性,海洋表层水的pH值约为8.2。但到2012年,海水表层pH值降低了0.1。海水酸性的增加,会改变海水的种种化学平衡,使多种海洋生物乃至生态系统面临巨大威胁。因此,除了全球变暖,海洋酸化被称为与二氧化碳排放相关的另一重大环境问题。
③一份来自夏威夷附近海域20年的数据显示,工业革命以来,海水表层pH值从1960年的8.15下降到8.05,这表示,海水中氢离子浓度增加了30%。
④不仅如此,海洋酸化的速度也越来越快。最近一项研究表明,海表吸收二氧化碳的速率及其所导致的海洋酸化速率比两万年前的末次冰期快了近100倍,而末次冰期被认为是最近一次的二氧化碳急剧上升期。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预测,如按照目前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水平进行,本世纪末,海水pH值将下降至7.8左右。
⑤研究表明,在二氧化碳浓度加倍以后,大多数钙化生物的钙化速率均大幅下降。钙化速率的下降,不仅影响到了浮游性钙化生物,如颗石藻等向底层海洋的碳输送,还会影响到钙化动物的生长和发育。同时,珊瑚藻以及造礁珊瑚种类在加倍的二氧化碳条件下,其钙化速率平均下降30%。
⑥多项研究表明,海洋酸化还可能通过食物链,造成原本不同种间的配子受精成功并形成杂交种,造成种质混乱,影响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例如,某些浮游动物在喂食酸化海水中生长的浮游植物后,繁殖率显著下降。
⑦有研究者在模拟实验中发现,严重酸化的海水中,小丑鱼幼鱼将失去听力、视力、嗅觉,无法发现敌害,也丧失了相应的逃逸和生存能力。对甲壳类、贝类、鱼类及棘皮动物等海水养殖生物的研究表明,海洋酸化会显著地影响到幼体发育,降低成体的钙化率和呼吸活动,改变机体能量代谢方式,干扰感知和运动行为,抑制免疫防御系统的活性,引起生物体代谢异常、生长缓慢甚至死亡。已经有研究表明,海洋酸化是一种生理胁迫,会使藤壶的成活率显著下降,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同样会导致海胆的尺寸和重量均明显变小。
⑧由于人类从未经历过这种变化,并且不同种类的海洋生物对酸化引起的海水化学变化敏感性不同,以至于无法确定海洋酸化的生物学效应,也就无法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
12.通读全文,选出不是 “海洋酸化对海洋生物乃至生态系统造成的巨大威胁”的一项( )。(3分)
A.会改变海水的种种化学平衡。
B.会使大多数钙化生物的钙化速率大幅下降。
C.可能影响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D.会引起生物体代谢异常、生长缓慢甚至死亡。
13.以下分析或推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 浮游动物在喂食酸化海水中生长的浮游植物后,繁殖率在短时期内会显著下降。
B. 珊瑚藻以及造礁珊瑚在加倍的二氧化碳条件下,其钙化速率将会平均下降30%。
C. 即使大幅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到本世纪末,海水pH值将下降至7.8左右。
D. 虽然人类从未经历过海洋急剧酸化的过程,但仍能够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
14.王峰一家都是环保主义者。他们家最近准备购买热水器,妈妈主张买原来一直使用的燃气热水器(以天然气为燃料),爸爸主张买电热热水器,王峰则准备说服爸爸妈妈买太阳能热水器。请你根据本文内容,帮助王峰准备说服爸爸妈妈的理由。(4分)
12.(3分)A(巨大威胁的原因)
13.(3分)B(错因:A.在短期内;C.大幅度减少;D.能够预测)
14.(4分,每点1分。意近即可。)①人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导致海洋酸化越来越快,给海洋生物乃至生态系统造成巨大威胁。②燃气热水器以天然气为燃料,会排放二氧化碳。③电热热水器使用的电一部分来自热电(或:燃煤;或:燃油),也会造成二氧化碳排放。④只有太阳能热水器使用的能源最环保,不会排放二氧化碳。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