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14-17题。(12分)

说说马儿们的那些事儿

郭耕

①马,是一种哺乳动物,分类上属于奇蹄目马科。马科约十种,即亚洲野马、欧洲野马、亚洲野驴(蒙、藏两种)、非洲野驴(索马里、努比亚两种,非洲野驴是家驴的祖先)、斑马(包括细纹、格氏、查氏及山斑马)和一种1860年才灭绝的马科动物:斑驴。

②马的起源是在六千万年前恐龙消失的新生代,最早化石记录现于美洲,那时的马叫始祖马,身高不足30厘米,大小如狗,出没于灌丛,这不禁令人想起一个词“犬马之劳”。经过几百万年的演化,成为体态渐高的中新马。又经几百万年进化为上新马,这是因1200万年前的上新世得名,这时的马已经有100厘米高,并从三趾变为单趾。又经约五百万年的进化,上新马继续长个,发达的中趾成为蹄子,身高达到140厘米,成为现代马的直系祖先:真马。

③由于气候的异常,特别是地球的冰川活动,原始的马科动物逐渐从白令陆桥西移至东半球的欧亚大陆,西半球的马却绝迹了。真成了“马挪活,树挪死”。活跃于欧亚大陆的野马,开始在欧亚大陆发展并与古人类相伴。据考古学记录,地球上曾生存过的马达百种之多。到人类进入青铜器时代,它们就剩最后的两个种类:灰色的欧洲野马和黄色的亚洲野马。

④古人为果腹而猎马,马肉、马乳、马皮,都可维持生命,甚至“马革裹尸”。他们凭智慧而捕马,或集体驱赶轰下山崖,或制作陷阱及假人诱捕。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约8000年前,才开始对欧洲野马进行驯化,世界上最早的驯化马见于俄罗斯基辅的旧石器遗址,中国最早的驯化马记录出土于龙山遗址。之所以对马进行驯化,是由于猎杀的压力,自然界的马越来越少,约公元前6000年,世界上不同地区的人开始不约而同地控制马这种动物,当然,驯化之初,人类的目的主要是吃肉。大约公元前1000年,即3000年前,人类才跨上了马背。“马力”对人类外力的强化和弥补,使人类突破了自身行动的界限,改写了人类的时空概念。在西方,马匹开辟了一个时代:骑士时代;在东方,成就了一个帝国:蒙古汗国,成吉思汗的骑手纵横欧亚,在马背上打下一个帝国。

⑤驯化的成功,还取决于马这种动物自身的特殊性。马的食物是草,与人无争,随遇而安;繁殖、配种、选育都容易,全球的驯化马的品系达300种之多。人马的结合,是上天给予的完美配合,是动物驯化史上的一个奇迹。法国博物学家布丰说:“人类对马的驯服,不愧是最高贵的征服。”

(选文有改动)

14.本文说了马儿们的哪些“事”?请分条概括。(3分)

15.简析第②段中画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3分)

16.为什么说“人马的结合,是上天给予的完美配合”?(3分)

17.本文语言准确周密,请以具体词语为例加以分析。(3分)

14.(3分)(1)马的分类 (2)马的起源、进化 (3)人类对马的驯化(马与人类的关系) 15.(3分)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马进化的历程之长、/身高及肢体结构的变化。

16.(3分)迫于果腹(猎杀)的压力,人类开始驯化马;/马与人无争、容易繁殖等特殊性,使其更易被人类成功驯化;/当马成为人类工具时,马力强化和弥补了人类的外力,使人类更强大。 17.(3分)示例:第③段“据考古学记录”,/交代了“达百种之多”这一数据的来源,增加了可靠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其他如“约”“大约”“主要”等符合要求的词语均可)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8-10题。(8分)

手机是条“贪吃蛇”

①过去的10多年里,随着技术进步,手机已经越来越神通广大。它就像当年那款游戏中的“贪吃蛇”,在通话的“本能”之外,已经吃掉了演播上游戏机、卡片式相机,MP3音乐播放器、电子词典和录音笔等设备,现在,它又咬住了电子导航、移动支付等猎物,彻底改变了一些产业的形态,让卡西欧等老牌公司掘失惨重。

②个人用品也成了这只贪吃蛇进攻的目标,手环、手表、眼镜一类可佩戴设备,大有被它吞噬的趋势;就连牙刷这样的生活必需品,也被它叼进了嘴。最近,已经有生产商推出了一款电动牙刷,可以根据使用者刷牙时对手柄的压力,采集口腔中每颗牙齿的信息,在手机上生成牙齿情况的全息图,并定期生成牙齿情况报告,提出健康建议,甚至帮助使用者与牙医进行信息交流。

③手机已经进化成为社交生活的路由器,人们日惯了通过电话或微信联系,甚至离开它就无法正常沟通,手机依赖症和交流恐惧症开始在人类社会蔓延。

④手机,看上去已经无所不能。当客厅里的电视、书房里的电脑、卧室里的睡眠记录仪、盥洗室里的牙刷,乃至车库里的车辆都被手机一一攻克后,谁会是电子设备们最后的堡垒?

(选自《财经国家周刊》2014年第7期,有删改)

8.根据选文,说说手机的发展带来了哪些方面的影响。(3分)

答:

9.选文第②段主要运用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3分)

答:

10.第④段中加点词语“看上去”能否去掉?请说明理由。(2分)

答:

8.①彻底改变了一些产业的形态。②个人用品也成了它进攻的目  标。③手机已经进化成为社交生活的 路由器。

9.打比方;举例子。形象具体地说明了个人用品也成了手机进攻的目标。

10.不能。因为“看上去”是从表面现象而言,也许实质并非如此,说明手机“无所不能”还不是绝对的。

阅读《看云识天气》选段,回答问题。

(1)经验告诉我们: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2)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这种云很薄,阳光可以透过云层照到地面,房屋和树木的影子依然很清晰。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这就成了卷积云。卷云和卷积云的位置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常在两千米左右的天空,一朵朵分散着,映着温和的阳光,云块四周散发出金黄的光辉。积云都在上午开始出现,午后最多,傍晚渐渐消散。在晴天,我们还会遇见一种高积云。这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都是很美丽的。

(3)当那连绵的雨雪要来临的时候,卷云聚集着,天空渐渐出现一层薄云,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这种云叫卷层云。卷层云慢慢地向前推进,天气就要转阴。接着,云越来越低,越来越厚,隔着云看太阳和月亮,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这时的卷层云得改名换姓,该叫它高层云了。出现了高层云,往往在几个钟头内便要下雨或者下雪。最后,云压得更低,变得更厚,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天空被暗灰色的云块密密层层地布满了。这种新的云叫雨层云。雨层云一形成,连绵不断的雨雪也就开始下降。

(4)夏天,雷雨到来之前,在天空先会出现积云。积云如果迅速向上凸起,形成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就变成了积雨云。积雨云越长越高,云底慢慢变黑,云峰渐渐模糊,不一会儿,整座云山崩塌了,乌云弥漫着天空,顷刻间,雷声隆隆,电光闪闪,就会哗啦哗啦地下起暴雨来,有时竟会带来冰冰雹或者龙卷风。

16.选文中没有使用的说明方法是( )

A.作诠释 B.作比较 C.分类别 D. 打比方

17.对(3)(4)小节说明的中心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B. 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

C. 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D. 卷层云、高层云、积云、积雨云的演变过程。

18.对选段内容的理解和表示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段文字的语言特点是既通俗易懂又生动形象。

B.“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一句意在

说明卷云的特点“很薄”。

C.第(2)节的说明结构是先分后总。

D.“像棉花团似的白云”是从形态的角度说明积云的特点,“常在两千米左右的天空”是从位置的角度说明积云的特点。

19.对第(2)小节的说明顺序归纳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从主到次,从少到多。B.从高到低,从稀到密。

C.从主到次,从稀到密。D.从高到低,从少到多。

16、B     17、C    18、B   19、B

阅读下文,完成13~16题。(15分)

①所有动物的神经系统都具有一些共同的基本功能。②最明显的就是运动控制和感觉分析。③人类大脑与众不同的是,它能够学会很多比较专门的活动技能。④最突出的例子就是语言,没有一个人一生下来就懂某种语言,而实际上每一个人都能学会说话和听懂别人的话语。⑤各民族的人都可以学会阅读和书写。⑥在人类中,音乐也带有普遍性,没有受过专门训练的人也会分辨和重复不少乐曲。⑦与此相似,几乎每一个人都能画简单的图形,而且进行精确复制的能力也并不鲜见。

人脑的这些高级功能中至少有一部分是由神经网络控制的。一百年前人们就已知道,人脑皮质中至少有两个区域对语言能力至关重要,它们似乎完全是按照言语信息处理过程的需要而构成的。颞(niè)叶内下侧表面的某些组织,包括海马状突起,明显地对于长时记忆必不可少。在某些情况下,神经系统功能的专门化很强。在人脑皮质两侧各有一个区域专管脸形辨别。其他智力活动大概也与各个专门的神经系统相联系。

人脑的另一个特性是,它的两半球有各种功能的分工。人脑功能不是完全对称的,这一点可以从对日常生活的观察中举倒说明。大多数人惯用右手,而右手是左脑控制的。语言能力也基本上由左脑控制。由于这些原因,大脑左半球曾被认为是控制性的,而右半球是服从性的。近年来,这个概念已被修正,因为人们越来越清楚,大脑两半球各有其特殊的功能,由右脑控制的有音乐才能和复杂视觉图形的辨别能力等。右脑对感情的表达和分辨也更为重要。

13.本文第一段层次划分最合理的一项是(3分)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

14.下列说法,与文意完全相符的一项是(3分)

①人和动物都具有运动控制能力

②语言能力是左右脑共同控制的

③并非每一个人都具有精确复制图形的能力

④有些人分辨乐曲不需要接受专门训练

⑤人类会读写、懂音乐、能画图这些功能完全是由神经网络控制的

⑥感情的表达与分辨是右脑控制性的表现

A.①④⑥ B.①⑤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15.“这个概念已被修正”一句中“这个概念”是指

(4分)

16.从全文看,人脑的主要特性有两个:一个是“它的两半球有各种功能的分工”;还有一个是: (5分)

13.C14.D

15.“这个概念已被修正”一句中“这个概念”是指人脑左半球是控制性的,右半球是服从性的。

16.从全文看,人脑的主要特性有两个:一个是“它的两半球有各种功能的分工”;还有一个是能够学会很多比较专门的活动技能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8~21题。(24分)

蟋蟀的住宅 (法布尔)

居住在草地上的蟋蟀,差不多和蝉一样有名。它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歌唱,还由于它的住宅。

别的昆虫大多在临时的隐蔽所藏身。它们的隐蔽所得来不费功夫,弃去毫不可惜。蟋蟀和它们不同, 不肯随遇而安。它常常慎重地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它不利用现成的洞穴,它的舒服的住宅是自己一点一点挖掘的,从大厅一直到卧室。

蟋蝉怎么会有建筑住宅的才能呢?它有特别好的工具吗?没有。蟋蟀并不是挖掘技术的专家。它的工具是那样柔弱,所以人们对它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

在儿童时代,我到草地上去捉蟋蟀,把它们养在笼子里,用菜叶喂它们。现在为了研究蟋蟀,我又搜索起它们的巢穴来。

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不过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蟋蟀出来吃周围的嫩草,决不去碰这一丛草。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这就是蟋蟀的平台。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屋子的内部没什么布置,但是墙壁很光滑。

主人有的是时间,把粗糙的地方修理平整。大体上讲,住所是很简朴的,清洁、干燥、很卫生。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蟋蟀盖房子大多是在十月,秋天初寒的时候。它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搬掉较大的土块。它用强有力的后足踏地,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开。

工作做得很快。蟋蟀钻到土底下,如果感到疲劳,它就在未完工的家门口休息一会儿,头朝着外面, 触须轻微地摆动。不大一会儿,它又进去,用钳子和耙继续工作。我一连看了两个钟头,看得有些不耐烦了。

住宅的重要部分快完成了。洞已经挖了有两寸深,够宽敞的了。余下的是长时间的整修,今天做一点,明天做一点。这个洞可以随天气的变冷和它身体的增长而加深加阔。即使在冬天,只要气候温和,太阳晒到它住宅的门口,还可以看见蟋蟀从里面不断地抛出泥土来。

18、“蟋蟀的住宅”指的是什么?(3分)

答:

19.蟋蟀是怎样建造住宅的?(5分)

答:

20.读下面的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⑴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随遇而安”是什么意思?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不肯随遇而安”?)(5分)

答:

⑵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土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为什么说蟋蟀用来挖土的工具“是那样简单”?又为什么说蟋蟀的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5分)

答:

21.蟋蟀的住宅本来是一个小小的“简朴的”洞穴,作者为什么写得如此生动?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6分)

答:

19、它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搬掉较大的土块。它用强有力的后足踏地,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开。

20、(1)能适应各种环境,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满足。因为“它常常慎重地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追求生活质量,讲究生活享受。

(2)因为它挖土的工具只是自己的前后足及腿上的“钳子”、“锯”或“耙”,作者说蟋蟀住宅工程“伟大”,是与它“那样简单”的建筑工具相对比而言。蟋蟀用“那样简单”的工具建成这样的住宅,真是费尽了心血和力气,确实不容易,堪称超能量的发挥了。

21、因为作者能抓住蟋蟀“住宅”的特征进行细致的观察,并把观察和思考结合起来。启示:要把事物写得生动,必须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并把观察和思考结合起来。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17题。(10分)

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会出现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红色的,外层是紫色的。这种光圈叫做晕。日晕和月晕常常产生在卷层云上,卷层云后面的大片高层云和雨层云,是大风雨的征兆。所以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的说法。说明出现卷层云,并且伴有晕,天气就会变坏。另有一种比晕小的彩色光环,叫做“华”。颜色的排列是里紫外红,跟晕刚好相反。日华和月华大多产生在高积云的边缘部分。华环由小变大,天气趋向晴好。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有大雨。还有一种云彩常出现在清晨或傍晚。太阳照到天空,使云层变成红色,这种云彩叫做霞。朝霞在西,表明阴雨天气在向我们进袭;晚霞在东,表示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所以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 (节选自《看云识天气》)

15、本段说明的中心是什么?用文段中的原话回答。(2分)

答:

16、按照云的不同光彩,云可以分为哪四种?它们的色彩是怎样的?(4分)

答:

17、“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告诉我们什么样的天气规律?(4分)

答:

15、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

16、晕,里红外紫;华,里紫外红;虹,彩色圆弧;霞,红色。

17、朝霞在西,表明阴雨天气在向我们进袭;晚霞在东,表示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18、指蟋蟀的巢穴或洞穴。


竹,是极平凡的,然而,竹子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青青翠竹,全身是宝:竹竿既是

建筑的材料,又是造纸的原料;竹皮可编织竹器;竹沥和竹茹可供药用;竹笋味道鲜美,助消化,防便秘。翠竹真不愧是“绿色的宝矿”。然而,我更欣赏竹子那种顽强不屈的品格。自古至今,它和松、梅被誉为“岁寒三友”,历年竞相为诗人所题咏,画家所描绘,艺人所雕刻,游人所向往。当春风还没有融尽残冬的余寒时,新竹就悄悄地在地下萌芽了。春风一过,它就像一把利剑,穿过顽石,刺破冻土,脱下层层笋衣,披上一身绿装,直插云天。暑来寒往,迎风斗寒,经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充分显示了竹子不畏艰难,不惧压力的强大生命力。这是一种人们看见而确实存在的品格,竹子品格体现的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吗?作为我们每个人,需要的不也是这种精神吗?

13.这段短文写了竹子的______、____两个方面,重点写了竹子的______ 。(3分)

14.作者从建筑材料、造纸原料、_______、_______、______的用途写了竹子“全身是宝”。(3分)

15.结合短文,指出划线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1分)

16.“岁寒三友”是指松、竹、梅,请你调动自己的积累,选择其中一种,写一句赞美“岁寒三友”品格的诗句或名言。(1分)

17.作者在文中最后说:“我们每个人,需要的不也是这种精神吗?”你认为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什么样的精神?(2分)

13. 用途 ,生命力 ,顽强的生命力或“顽强不屈的品格”。14. 编织竹器 ,药用 ,竹笋可食。15.承上启下。16.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唯一)17. 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飞机黑匣子

①现代民航客机尽管采用大量新技术,采取许多安全防范措施,但意外坠机事件仍在所难免。一旦发生空难,人们总是千方百计寻找黑匣子,从中分析事故原因。

②黑匣子是一种飞行记录仪。它记录下飞行中的重要参数,例如,飞机相对地面状态、速度、高度、航向、航速、燃料等等。依照这些参数,就可以很容易标绘出航迹。信息随录随洗,但保留飞机失事前数小时的飞行信息。

③其实黑匣子并非黑色,而是桔红色。它之所以采用桔红色,主要为了与周围地形地貌颜色相区别,便于搜寻。除了桔红色外表外,为了更容易找到它,黑匣子还装有无线电信标,这种装置能自动、定时向外发射一定的无线电信号,便于专用的接收机接收。

④黑匣子外壳十分坚固。它能同时承受来自三个方向3.4公斤重的物体长达5分钟的撞击;能承受一件230公斤的重物从3米高度砸下的冲击;黑匣子表面覆涂隔热材料,能经受起火爆炸,并能在1100℃的烈火中烧半小时;能在3米深的水中浸泡30天。所以,在飞机遭遇不幸后,黑匣子往往是唯一的“幸存者”。

⑤为了保证黑匣子能正常工作,与所有航空航天设计一样,它在工作程序和故障考虑上有很高的“自保性”和“互保性”。这点好比进入银行金库的规章制度一样,目的是为了万无一失。例如黑匣子的电源供给很特殊。在正常情况下,黑匣子所需的直流电由飞机的发电系统供给。这种发电机是交直流变换机,将发出的交流电直接由直流电机变换成直流电。而一旦发电机出故障时,立即自动切换成由蓄电池供电,提供所需的电压。又如黑匣子的工作开关一般在飞机发动前应接通,但即使驾驶员忘记了也无妨。当飞机在跑道上滑行到一定速度后,起落架自动收回,黑匣子的工作开关因起落架支柱的压力而自动接通。

⑥目前正在研制中的黑匣子将趋于微型计算机化。这个电子装置被装在一个保护匣内,它由采集数据的接口卡片、存储器和把信息编入存储器的程序三个主要部分组成。它与传统的黑匣子相比有很大优越性,例如,它可以变换参数记录速度,当一出现不正常时,便自动加快记录速度,以备人们更加准确地进行分析,此外,它的体积也将被大大缩小。

15.本文说明对象是 。文章先介绍黑匣子的定义,然后从黑匣子易于寻找的原因、 、 等三个方面分别说明黑匣子的特点,最后阐述了黑匣子的发展趋势。(3分)

16.根据下列材料的要点,为“黑匣子”下定义(可以适当加进一些词语,将四个要点完整地整合在一起)。(2分)

①黑匣子用来记录飞机飞行中的各种资料

②飞机失事后可以依据黑匣子的记录分析飞机失事的原因

③黑匣子是一种飞行记录仪

④黑匣子装在飞机的座舱里

定义:

17.第④段加点词“往往”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18.第⑤段主要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共列举了两个例子,这两个例子能否删掉一个?请说说理由。(3分)

15. 飞机黑匣子    黑匣子外壳坚固    有很高的“自保性”和“互保性”。 (3分。每空1分。)16. 黑匣子是一种装在飞机座舱里,用来记录飞机飞行中的各种资料,并在飞机失事后可依其记录分析失事原因的飞行记录仪。(2分。能把4个要点整合成完整的话即可得分)17. 不能。“往往”说明的是通常情况,不排除特殊情况下有人生还的可能性,删去则不符合实际。这里从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2分。第一问1分,第二问1分)18. 不能删去。第一个例子具体说明了黑匣子具有很高的“自保性”(1分),第二个例子具体说明了黑匣子具有很高的“互保性”(1分)。如果删去一个,说明内容就不全面。(1分)(共3分。意思答到即可得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小题。(10分)

植物的意识

①2009年11月,美国弗吉尼亚州一个小城附近的树林里,一个伐木工被一棵突然倒下的树砸死。警察找不到这棵树倒下的原因,因为伐木尚未开始。有一位植物学家指出,这是树林在反击,树林里的树木不愿再受到砍伐,它们形成了一个警报链。伐木队一开进树林,这一报警链便活跃起来,最后有一棵树会以一种自杀行为对伐木工实行报复。这样的解释尽管让人费解,但也有不少人觉得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根据最近几年的统计,发现每10万名伐木工中便有81名死于与此相同的原因,伐木这一行当已经成为世界最危险的职业之一。

有一种会长红浆果的泻根植物,能感觉到一根重量不到百万分之一克重的线,而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一头动物能感觉到这么细微的线。植物还能感觉到温度的波动、重力、紫外线、地磁场和电磁场。植物根尖的某些细胞能分析土壤的质量、侦查土壤中的有毒物质。必要时还会给别的植物发一个信号,让它们往别处长。据报道,植物最多可“测出”22种参数。

③植物也有脑,长在根部,称“根脑”。一棵黑麦有600千米长的根系和140亿条根须,根脑处理来自感觉器官和根尖细胞的数据并做出恰当的反应。如果玉米的根发现土壤中有毒,在几秒钟内便会改变生长方向。

④有意思的是,要是植物在自己身上“诊断出”病毒感染,会分泌出制备阿司匹林的原料——水杨酸。

⑤植物的信号是溶于水的物质,它们随着植物汁水一起从下往上输送(比如从地下14米的根尖一直送到40米高的树冠)。作为个体,每一棵植株的智能不会很高,但植物善于发挥群体智能,也就是说,它们习惯于互相沟通。沙漠地区的植物在非常干旱的时候会发出人类听不到的超声波进行植株间的信息交流和沟通。有研究者认为,植株根系间的信息传递受到土壤中真菌丝的支持和牵系,如果没有海洋的话,植株间的通讯网就像一个万维网。

⑥植物是有意识的,但它们的意识没有人类的意识那么明显,所以被称为MC(微意识)。某些玉米品种用一种有意识的杀灭方法对付它们的第一号敌人玉米螟。只要有第一条玉米螟的幼虫啃咬某一植株,该植株便会进行唾液分析,确定敌人的种类,然后释放一种气味,向整片玉米地发出警报。其他植株纷纷响应,玉米地于是笼罩着这种气体,引来大群马蜂。马蜂在螯刺玉米螟虫茧时同时送进一枚卵,接着从茧内长出一只马蜂,关起门来吃掉玉米螟。最多两个星期,玉米地里所有的玉米螟幼虫便死于这场“血洗”。

⑦种种研究和结果使人们越来越相信,伐木工被树木压死的原因正是树木的反击。

15. 依据文章第⑥段内容,用四字短语完成填空。(2分)

某一植株玉米被咬→ →其他植株引来大群马蜂→

16.说说文中划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3分)

有一种会长红浆果的泻根植物,能感觉到一根重量不到百万分之一克重的线,而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一头动物能感觉到这么细微的线。

说明方法:

作 用:

17.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根据最近几年的统计,发现每10万名伐木工中便有81名死于与此相同的原因。

18. 根据全文内容,说说本文从哪几个方面说明了植物的意识?(分点概括,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小题。(10分)

15.某一植株玉米被咬—— 分析唾液  、确定敌人 释味报警 ——其他植株引来大群马蜂血洗幼虫。(2分)

16.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答出一个即得1分)

作用:列举一种长红浆果的泻根植物,列出百万分之一克的重量,再与世界上的一个人、一头动物相比较,从而有力地说明了植物感觉的敏锐。(2分)

17.

①不能,因为“便”强调死于这种原因的伐木工人人数之多,如果去掉则没有这种强调意味。(1分)

②不能,因为“便”不仅强调玉米的根很快改变生长方向(1分),而且表明这种行为是在假设的前提下产生的(1分),这种假设是为了突出了植物有“脑”这一点的(1分)。

18. ①遇到危险,植物群体中某一个体会做出自杀式的报复行为;②植物最多可“测出”波动、重力、紫外线、地磁场和电磁场等22种参数;③植物也有脑,长在根部,称“根脑”;④要是植物在自己身上“诊断出”病毒感染,会分泌出制备阿司匹林的原料——水杨酸;⑤植物善于发挥群体智能,它们习惯于互相沟通。(每点1分,答出2点即可)

别惹乌鸦

陈 庚

①有人认为鸟类的大脑根本没有容量可以用于思考,但实验证明,鸟类会思考,很有心计,也具有较强的记忆力。

②英国剑桥大学的比较认知学教授妮可·克莱顿发现西丛鸦的鸟经常会从学生的饭盒里盗取食物,还偷偷dì zàng 起来。而且通常很快又回到这些藏匿点,重新转移赃物。“它们做过贼,于是就疑心别的鸟也是贼”。更有趣的是它们藏匿食物时,如果当时有别的鸟在场,它会趁那些鸟不注意迅速藏好食物,或把嘴插进地里欺骗对方。可见,“聪明”很大程度上是在耍心眼的过程中锻炼出来的,而最聪明的动物往往是社会性动物,它们要与生活在这个世界的其他动物、人类斗智并生存,竞争并发展,形成了适应环境需要的类似于社会中人的具有普遍性的习性和智力。

③华盛顿大学的研究员做过一个实验,在校园里捉了一些乌鸦,做上标记,加以称量,再把它们放走。之后他们发现,那些被放走的乌鸦在校园里一见到他们,就会冲着他们哇哇大叫,并用翅膀扑打他们。即便离开一段时间再回来,那些乌鸦仍然记得他们。所以,千万别惹乌鸦。

④不仅如此,人类对动物智力生活的研究表明,动物与人类分享智力的许多方面。

⑤在塞内加尔大草原上,黑猩猩用牙齿啃咬木棍制造出“飞镰”捕杀小动物。瑞典动物园一只黑猩猩,每天早上收集笼子外的石头,等吵闹的游客到了,就拿它当武器攻击他们。日本东京大学一只7岁黑猩猩能在眨眼间识别并记忆电脑屏幕上闪过的数字的位置。《时代》杂志不久前有一期刊出一则封面故事,讲一只矮黑猩猩,自出生起就被当成人类小孩一样抚养长大,拥有384个单词,具有语言理解能力。采访时,他与记者边喝咖啡边聊天,显示了迷人的风度。

⑥然而。在制造工具方面,乌鸦比黑猩猩还复杂精细,比如南太平洋岛上的乌鸦,最喜爱的虫子生活在极窄的岩石缝里,它们便衔来一片尖尖的树叶,再用它的啮和爪子组成一个原始的钩子,将美餐钓上来。

⑦就长期记忆而言,一些鸟类更加惊人。北美星鸦能在方圆12平方英里数百个地点储存3万多颗种子,并且在285天之后仍然记得,迄今为止没有任何灵长类动物可以与之媲美。

⑧乌鸦的智商令人叹为观止。在英国,一只秃鼻鸦用冒烟的雪茄屁股把藏在它们翅膀下的虫子给熏了出来。伊索寓言里的故事,几千年后,在剑桥大学的实验室里变成了现实:事先没有做任何训练,一只秃鼻鸦气定神闲的挑了一块石头扔掉瓶子里,大小重量都恰到好处。我们不得不说它们具备一些基本的物理常识。在日本,乌鸦们发明了一种绝妙的吃果仁的办法:把坚果丢到车道上后飞到一边等汽车开过,等红灯亮时,他们再飞到马路中央安全的衔走那些被车碾碎了的果仁。

⑨或许这并不奇怪,2004年克莱顿纤细比较了乌鸦与黑猩猩的大脑,并得出结论:两者大脑与身体比例相当,智力上足以比肩。

⑩可见,人类与动物的界限并没有那么清晰,那些只属于人类的智力或情感特征,动物也有。

⑪人类能理解黑猩猩的智力,毕竟我们有大部分的基因是一样的,一样拥有前额叶皮层(这一区域一直被认为是智力产生的生物学基础),只不过小一点。即使海豚、大象、老鼠这些哺乳类动物展现出不同寻常的认知能力时,人们也不至于太惊讶,毕竟他们的大脑与人类有相似之处。但鸟类的大脑却是一种与人类完全不同的丛状结构,没有人类那种层层叠叠的大脑皮质,却有这样高的智力,其中深藏奥秘。2.8亿年前,鸟类与猿类的进化就已经分道扬镳,两者的大脑结构完全不同,却各自独立进化出了相似的高级认知能力。比如使用工具、思维的能力等。这推翻了传统的智力进化论——智力进化的终极是人类的大脑皮层。生命之树上,智力的构建单位很可能是一样的,只不过在不同的枝干上长出了不同的形状。

⑫今天人类统治地球也许只是一次进化的偶然,我们可以做另一种假想:我们有可能生活在一个由乌鸦统治的星球里,而人类只是鸟类主人的聪明玩偶。

16.从文中看,动物与人类分享智力的哪些方面?(4分)

17.“生命之树上,智力的构建单位很可能是一样的,只不过在不同的枝干上长出了不同的形状“这个结论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试作简要叙述.(3分)

18.举例说明本文所运用的一种主要说明方法及其作用(2分)

19.在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探索精神方面,你从本文中获得了怎样的感悟?(3分)

16.答案:会制造工具,长期记忆能力强,具有语言理解能力,具有高智商

17.答案:黑猩猩和人类有着大部分相同的基因,海豚等哺乳动物的大脑与人类有相似之处,因此,传统的智力进化论认为:“智力进化的终极是人类的大脑皮层”但是鸟类的大脑是一种与人类完全不同的丛装结构,却进化出高级认知能力由此推翻了传统智力进化论,进而推导出“生命之树上,智力的构建单位很可能是一样的,只不过在不同的枝干上长出了不同的形状”这一新的论断

18.答案:示例一:举例子,举出乌鸦偷藏食物、被捕捉做实验对实验人员的报复的事例,既具体生动,饶有趣味,又能有力地突出乌鸦社会性动物的特征

         示例二:作比较,将乌鸦与猩猩在制造工具、记忆力、智商等方面作比较,一方面突出了乌鸦等鸟类所具有的高级认知能力水平,另一方面为进化理论的创新提供前提

19.答案:科学研究和科学探索①需要长期细致地观察、大量反复地实验,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联想、科学的比较、缜密的分析,③需要具有挣脱传统思想束缚的创新精神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