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如果一个物种在新的生存环境中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以及天敌伤害等诸多因素制约,它很可能会无节制地繁衍。1988年,几只原本生活在欧洲大陆的斑贝(一种类似河蚌的软体动物)被一艘货船带到北美大陆。当时,这些混杂在仓底货物中的“偷渡者”并没有引起当地人的注意,它们被随便丢弃在五大湖附近的水域中。然而令人始料不及的是,这里竟成了斑贝的“天堂”。由于没有天敌的制约,斑贝的数童便急剧增加,五大湖内的疏水管道几乎全被它们“占领”了。到目前为止,人们为了清理和更换管道已耗资数十亿美元。来自亚洲的天牛和南美的红蚂蚁是另外两种困扰美国人的“入侵者”,前者疯狂破坏芝加哥和纽约的树木,后者则专门叮咬人畜,传播疾病。

“生物入侵者”在给人类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的同时,也对被入侵地的其他物种以及物种的多样性构成极大威胁。二战期间,棕树蛇随一艘军用货船落户关岛,这种栖息在树上的爬行动物专门( )鸟类,( )鸟巢,( )鸟蛋。从二战至今,关岛本地的11种鸟类中已有9种被棕树蛇赶尽杀绝,仅存的两种鸟类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减,随时有绝种的危险。一些生物学家在乘坐由关岛飞往夏威夷的飞机上曾先后6次看到棕树蛇的身影。他们警告说,夏威夷岛上没有任何可以扼制棕树蛇繁衍的天敌,一旦棕树蛇在夏威夷安家落户,该岛的鸟类将在劫难逃。

1、请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动词。

2、如何理解“这里竟成了斑贝的‘天堂’”一句中的“竟”字,它起到了什么作用?

3、第1段中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过程中,强调“不受同类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这两个条件呢?

4、第1段中用两处事例来说明其危害,请说说作者在材料安排上有什么不同。11、“来自亚洲的天牛和南美的红蚂蚁是另外两种困扰美国人的“入侵者”,前者疯狂破坏芝加哥和纽约的树木,后者则专门叮咬人畜,传播疾病”句中的“前者”“后者”各指什么?

前者:

后者:

5、“生物入侵者’在给人类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的同时,也对被入侵地的其他物种以及物种的多样性构成极大威胁”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其中“以及物种的多样性”是否重复,能否去掉?为什么?

1、捕食;偷袭;吞食

2、“竟”是出乎意料的意思。表示由于人们的疏忽,几只斑贝的数量急剧增长,几乎“占领”了五大湖内的全部疏水管道,这是人们始料未及的。

3、生物的自然存在和发展,是有一定的规律的,这种规律就是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所总结的“物竞天择”和“适者生存”。如果“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那么“生物入侵者”就可以毫无节制地繁衍,肆意泛滥,就会对人类造成严重的危害及威胁。4、作者在这两处事例的安排上注意了详略处理。第一个“斑贝”事例说明得较为详细,其中运用了“几只”与“数十亿美元”进行对比,说明其危害之大;第二个“天牛和红蚂蚁”事例,说明得较为简略,主要说明了它的危害。4、“前者”指亚洲的天牛;“后者”指南美的红蚂蚁。

5、在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不是重复,不能去掉。这句话是说“生物入侵者”不仅对入侵地的其他物种构成威胁,而且对“物种的多样性”也造成威胁,使生物界的物种种类日趋减少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他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1、“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一句中“漂移”与“迁移”能否互换?为什么?

2、“板块构造”理论的特点是什么?

3、什么是泛大陆?

4、选文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

5、“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那时指________。

6、试分析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是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

(1)“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

(2)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19.生物入侵者

1、不能互换。因为漂移是指漂浮的物体朝某个方向移动;迁移是指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虽然都有“移动”的意思,但是二者又有不同之处。漂移强调在水中移动,而板块构造理论中认为:大陆就像漂浮在海洋上的物体一样随着板块运动而一起运动。

2、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3、板块的漂移,使地球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这个主要陆地就被称为泛大陆。

4、逻辑顺序

5、泛大陆时期

6、(1)“几乎”有差不多、接近的意思,说明“板块构造”理论解决了地质界的大部分问题,仍然有些疑难问题无从解决。由此可以体会到说明文语言的严谨与准确,符合事实。(2)“似乎”有好像的意思,在这里表推测,因为这里所涉及的问题本身就是一种假想。如果没有“似乎”一词,就表示十分了解当时恐龙所生活的环境,与事实不相符合,违背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1979年春,中国科学院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科学家,用鲫鱼囊胚期的细胞进行人工培养,经过385天59代连续传代培养后,用直径10微米左右的玻璃管在显微镜下从培养细胞中吸出细胞核。与此同时,除去鲫鱼卵细胞的核,让卵细胞留出空间做好接纳囊胚细胞核的准备。一切准备就绪后,把玻璃管吸出的核移放到空出位置的鲫鱼卵细胞内。得到了囊胚细胞核的卵细胞在人工培养下大部分夭亡了。在189个这种换核卵细胞中,只有两个孵化出了鱼苗,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渡过难关,经过80多天培养后长成8厘米长的鲫鱼。这种鲫鱼并没有经过雌、雄细胞的结合,仅仅是给卵细胞换了个囊胚细胞的核,实际上是由换核卵产生的,因此也是克隆鱼。

在克隆鲫鱼出现之前,英国牛津大学的科学家已经在1960年和1962年,先后用非洲一种有爪的蟾蜍(非洲爪蟾)进行过克隆实验。试验方式是先用紫外线照射爪蟾卵细胞,破坏其中的核,然后依靠高超的外科手术从爪蟾蝌蚪的肠上皮细胞、肝细胞、肾细胞中取出核,并把这些细胞的核A.地放进已被紫外线破坏了细胞核的卵细胞内。经过B.照料,这些换核卵中终于有一部分长出了活蹦乱跳的爪蟾。这种爪蟾也不是经过精细胞和卵细胞相结合产生的,所以也是克隆爪蟾。

对科学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鱼类、两栖类克隆的成功自然而然地使科学家把目光投向了哺乳类。美国和瑞士的科学家率先从灰色小鼠的胚胎中取出细胞核,用这个核取代黑色小鼠受精卵细胞核。实际上,这个黑色小鼠的受精卵在精细胞核刚进入卵细胞后,就把精细胞核连同卵细胞的核一起除去。灰鼠胚胎细胞的核移入黑色小鼠的去核受精卵后,在试管里人工培养了四天,然后再把它植入白色小鼠的子宫内。经几百次灰、黑、白这样的操作以后,白色小鼠终于生下了三只小灰鼠。

1、第1段中“一切准备就绪后”中的“一切准备”具体指什么?

2、“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渡过难关”一句中的“难关”一词如何理解?

3、为文中A.、B.处选择恰当的词语:精选;精确;精密;精心;精致

A.、 B.、

4、第3段中的前两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5、文中画线句子的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它有什么作用?

6、试概括各段的段落大意。

1、指用鲫鱼囊胚期的细胞进行人工培养,经过385天59代连续传代培养后,在显微镜下从培养细胞中吸出细胞核。同时除去鲫鱼卵细胞的核,让卵细胞留出空间做好接纳囊胚细胞核的准备。

2、“难关”本义指不容易度过的时期,在这里是指从换核卵细胞到成为一条幼鱼的生死关

3、A 精确B 精心

4、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5、列数字;说明了实验的艰难,表现了科学工作者面对困难不退缩,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与精神。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①首先是纬度。②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③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④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⑤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⑥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1、第2段的中心句是第_______句。( )

A.、第①句B.、第③句C.、第⑤句D.、第⑥句

2、第2段第一句话是个省略句,请把它补充完整。

3、第2段可分两层,这两层的关系是( )

A.、总分B.、并列C.、解说D.、补叙

4、第2段未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

A.、作比较B.、列数字 C.、举例子D.、打比方

5、“气候”是“气”与“候”的合称,我国有“二十四气,七十二候”的说法,请写出两个节气的名称。

6、选文第1段中能表明不止一个因素的词是________;选文第2段表明按主次顺序说明这些因素的词是_________。

7、选文第1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8、再写出两个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17.奇妙的克隆

1、A

2、物候现象的来临首先决定于纬度因素。

3、C

4、D

5、二十四节气名称选其二即可

6、“哪些”“首先”

7、设问 引起读者的注意,引人思考。

8、经度因素、高度因素、古今因素三者选其二

资讯爆炸时代

①这无疑是一个资讯爆炸的时代:今天一份《纽约时代》上的内容比17世纪一个普通英国人一生经历的还多;可用的资讯平均每4年就增加一倍;各种资料、信息、画面正排山倒海般涌现,人们已经被迫经年累月沉浸其中。我们每天被动地接受着各种加码的信息,在自以为更加自由的同时,却更加被塑造。资讯改变着我们的认识,甚至让我们迷失了自我。

②我们总读不完堆积如山的书刊,我们总对一些新事物一知半解。为了在竞争中生存,甚至在社会中立足,我们被迫追赶每分钟都在膨胀的知识,但我们的脚步总追不上周围的变化。

③在浩瀚的资讯面前,我们感到极度的恐慌和精神焦虑,我们感到了人的渺小和无力,害怕在如潮的资讯中灭顶,害怕被这个多变的时代所遗弃。

④我们需要跳出资讯的泥潭。

⑤资讯时代是为能运用资讯的人而准备的。那些把一切资料的碎片都当做资讯的人不可能正确的运用资讯;那些把一切有用和无用的东西都往脑袋里塞的人也不可能成功运用资讯。只有对你真正有意义的资料才称得上资讯,其他的都是垃圾,只会让你更加无知。也许我们都有过这样的“超载健忘症”,听完一场毫无意义的演讲,我们不仅没有记住一个字,反而连车停在什么地方都忘了。

⑥我们摄取新的资讯,是为了将其组合到旧有的经验中去,获得更佳的知识结构,而不是为了装点门面,甚至全面否定对自我的认识。面对扑面而来的种种资讯,如果不能够根据个人的兴趣、工作的需要进行选择,如果不加分析、理解、取舍而“照单全收”,必将造成资讯对你的严重伤害。富兰克林说:“一个饱读诗书的蠢材,往往比一个无知的蠢材更蠢。”

⑦我们完全可以从资讯焦虑中解放出来,以自己的方式去看待和处理问题。我们没有必要附庸风雅,也没有必要贪多求全。在资讯的大海里,如果你想做海绵,企图吸干所有的海水,无异于痴人说梦;不如做快乐的游鱼好了,自由地吞吐海水,汲取所需,摒弃所废。

⑧让资讯为我所用,而不是自己被资讯所左右,才能从资讯焦虑中彻底解放。

1本文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证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⑤段划线句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资讯焦虑中解放出来的有效途径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我们需要跳出资讯的泥潭。②我们怎样跳出资讯的泥潭。(或让资讯为我所用,而不是自己被资讯所左右,才能从资讯焦虑中彻底解放)

2举例论证,论证了滥取资讯的严重后果(危害)(或者“只有对你真正有意义的资料才称得上资讯,其他的都是垃圾,只会让你更加无知”),使论证充分有力。

3①将新资讯组合到旧有的经验中去。②根据个人的兴趣、工作的需要选择资讯。③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对资讯进行取舍。

天上有个“北斗”地上自由“行走”

①北京时间10月25日23时33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划破夜空,成功地将中国第16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升空并送入预定转移轨道。

②这是一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它将与先期发射的15颗北斗导航卫星组网运行,形成覆盖亚太大部分地区的服务能力。根据计划,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于明年初向亚太大部分地区提供正式服务。

③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对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保障国家安全等许多方面,无疑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但是,对于老百姓来说,北斗距离我们的生活是远还是近?其影响又有几何呢?

④从定义上来说,卫星导航是利用导航卫星发射的无线电信号,求出载体相对卫星的位置,再根据已知的卫星相对地面的位置,计算并确定载体在地球上的位置的技术。简单地说,就是利用天上的卫星,准确地知道地球上某地某物的位置。就我们的生活而言,常用的百度地图、驾驶路线导航、大众点评的美食定位等等都是基于卫星导航系统的应用。

⑤对于古代皇帝来说,管理疆土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就算有日行千里的宝马通风报信,但是广袤疆土上发生的大小事情还是很难及时传达到皇帝那里,并及时进行处理和回复。但是现在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和应用,就让我们可以随时知道世界另一端发生的事情了。

⑥全球第一个卫星导航系统由美国建立,在1967年开始民用。卫星导航系统概念的提出已有30年,但卫星导航全球性大众化民用刚刚开始,真正应用只有十来年。

⑦通常卫星导航的应用市场可以分为三大方面:专业市场、批量市场和安防市场。而有很多应用是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比如徒步旅行者、野外工作人员和户外活动者现在常应用袋式GPS定位器,配上电子地图,可以在草原、大漠、乡间、山野或无人区内找到自己的目的地。还有城市中车辆的监控管理、汽车导航与信息服务、行驶路线规划等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再比如,我们现在使用的车载报警装置、车载防盗装置、车载导航装置等等,都使用了卫星导航系统。

⑧也许有人要问:现在我们出门用手机搜地区、搜路线这么方便,已经有可以使用的系统了,为什么还要花大力气研究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呢?

⑨殊不知,虽然现在的卫星导航系统应用上已经成熟,但使用的都是外国的技术和设备,在中国国内导航市场,美国的GPS更是占据了95%以上的市场份额。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定位与通信系统(CNSS),是继美全球定位系统(GPS)和俄GLONASS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对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保障国家安全等许多方面,都具有十分重大和特殊的意义。

⑩短短8年时间,中国完成了16颗导航卫星密集发射的壮举。经过一段时间组网调试运行后,系统将具备稳定连续地覆盖包括中国在内的绝大部分亚太地区的服务能力,为用户提供定位、导航、授时以及短报文通信等服务。

1、本文说明的对象是 它有 及短报文通信的功能。

2、阅读全文,说说本文的题目“天上有个北斗地上自由行走”好在哪里。

3、我国花大力气研究诶都卫星导航系统的原因什么?

4、第⑦段中的画线句子援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5、第⑩段中加点词语能删去?为什么?

1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提供定位、导航、授时

2①指出了本文的说明对象及其一般作用;②语言生动、形象,读起来朗朗上口。

3因为建设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对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保障国家安全等许多方面,都具有十分重大和特殊的意义。

4举例子;有力地说明了卫星导航的应用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5.不能删去;“稳定”“连续”两个词语强调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高质量的服

务,体现了说明文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如果删去,则无这样的表达效果。

警惕!手机病毒

刘露

①伴随着3G的到来,手机上网将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电脑上实现的功能正在向手机上转移,但与此同时,手机病毒也随之而至。智能手机的流行更为手机病毒的滋生和肆虐创造了便利条件,手机病毒正在慢慢地接近并渗透我们的生活。

②手机病毒是一种以手机为攻击目标的电脑程序,具有传染性和破坏性。它们抓住手机的安全漏洞进行攻击,或者骗取手机用户执行相应病毒程序,或者利用发送短信、彩信、电子邮件,浏览网站,下载铃声等方式在手机的网络内进行快速传播。同电脑病毒相似,手机病毒当前主要以破坏性的病毒和间谍、监听监控的木马病毒为主。虽然目前已经发现的手机病毒仅400余种,但随着3G手机的广泛使用,预计到2012年底,手机病毒将在短期内突破万种,手机病毒的年度增长数量将有可能超过过去10年的总和。

③最早的手机病毒出现在2000年。当时,手机公司Movistar收到大量由计算机发出的名为“Timofonica”的骚扰短信,“Timofonica”通过西班牙电信公司Telefonica的移动系统向系统内的用户发送脏话等垃圾短信。直到2004年,智能手机开始普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手机病毒诞生了——它就是“卡比尔”蠕虫病毒。“卡比尔”是—种网络蠕虫病毒,它可以感染运行“Symbian”操作系统的手机。手机中了该病毒后,就会使用蓝牙无线功能对邻近的其他存在漏洞的手机进行扫描,看这些手机对它是否有防御系统、具有“抵抗力”。一旦发现可以入侵的对象,“卡比尔”就会通过无线设备从一部手机“跑”入另一部手机“行凶”。

④手机病毒除了直接攻击手机本身,还会攻击WAP服务器,使手机无法接收正常信息或攻击和控制“网关”,向手机发送垃圾信息,甚至攻击为手机提供内容服务的网站。而红外、蓝牙、GPRS等无线技术更为病毒传播提供了捷径。现在许多具备上网功能的手机都可能会被手机病毒入侵。

⑤手机病毒可能会导致用户手机死机、关机、资料被删、向外发送垃圾邮件、拨打电话等,甚至还会损毁SIM卡、芯片等硬件。

⑥如果发现手机已经感染病毒,应立即关机,如果手机死机则可取下电池,然后将SIM卡取出并插入另一型号的手机中(手机品牌最好不一样),将存于SIM卡中的可疑短信删除后,重新将卡插回原手机。如果仍然无法使用,则可以与手机服务商联系,通过无线网站对手机进行杀毒,或通过手机的IC接入口或红外传输接口进行杀毒。

⑦当前我们应该做好手机病毒的预防工作,力争做到下面几点:不要安装来历不明的软件,如通过不明蓝牙连接传来的软件,通过彩信传来的软件,在非软件官方网站下载的软件等等;在不使用蓝牙、红外等连接时,应将其关闭;注意手机资费的异常变动;定期为手机内的重要信息做备份。

⑧如果有条件的话,还可以选择安装一款手机杀毒软件,这是最方便、最安全的防范病毒的方法,可大大降低被手机病毒攻击的可能。对于安装的手机杀毒软件,要定期更新,最好打开病毒监控器,因为手机病毒还是应该以预防为主。

(摘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这篇文章依次介绍了手机病毒的产生背景、 、手机病毒的危害和 。(在空格上填上恰当的词语或短语)(2分)

2、第二段中画浪线的部分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3、第②段中“手机病毒的年度增长数量将有可能超过过去10年的总和”一句加点的“有可能”可以删去吗?为什么?(3分)

4、手机病毒有哪些危害?试结合有关内容分项列举。(3分)

1、手机病毒的发展、手机病毒的预防。

2、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手机病毒发展速度之快。(方法1分,作用2分)

3、不能删去。“有可能”表示具有某种可能性,并不肯定。如果去掉,就表示肯定的语气,与愿意不符,(1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分)

4、⑴直接攻击手机本身;

⑵攻击WAP服务器,甚至攻击为手机提供内容服务的网站;

⑶导致用户手机死机、关机、资料被删、向外发送垃圾邮件、拨打电话等,甚至还会损毁SIM卡、芯片等硬件。

阅读下面的文章
地震后为什么会有余震

①由于地球在不断运动和变化,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地带,造成岩层突然发生破裂,或者引发原有断层的错动,这就是地震。一个地震序列中最强的地震称为主震;而余震是主震之后接连发生的地震。

②余震一般在地球内部发生主震的同一地方发生,通常情况是一个主震发生以后,紧跟着一系列余震,它的持续时间可达几天甚至几个月。余震强度比主震小,大多数的余震都不会造成破坏。虽不足为患,但多次就成灾。打一个形象的比方,余震好比人说话的回声,虽然能量不及前面的大地震,但威力叠加起来,经过多次打击的建筑物可能就承受不住了。余震依发生时间顺序,在次数和强度上都逐渐减弱。科学家称,主震发生后的第二天,余震数量大约是第一天的一半,而到第10天,余震数量则是第一天的1/10。

③地震后为什么会有余震呢?

④地震主要起因于地壳上大陆板块彼此相对移动产生的压力累积。主震发生过后,时隔不久最多一两天,或者在震中也可以拉开一定距离,可发生称为余震的二次震动。A.到目前为止,科学家认为余震产生于主震引起的“静态压力①”改变,因为B.似乎只有它能够具有产生余震的这种机制。美国地球物理学家发现,余震的主要成因是由地震引起的“动态”地震波的冲击,而不是原先认为的缘于地震引发的断层附近的地壳重整。美国地质调查的Karen Felzer和加州大学的Emily Brodsky分析了近二十年发生在南加州的数以千计的中小型地震中余震的数据之后得出了这一结论。他们还发现,在距离震中50公里之外,余震的发生数量急剧下降。更确切地说,他们发现至震中距离与余震次数约呈指数-1.35左右衰减。这意味着一个平稳的量引发了整个运作过程,在50公里的距离中静态压力的改变几乎可以忽略不记,因此“动态应力②”是余震的罪魁祸首。

⑤研究者说这个结果将对地震过后预测余震的发生产生影响。

【注释】①压力:垂直作用于物体表面的力。
②应力:物体受外力作用时,内部任一截面单位面积上双方产生的相互对抗的力。

1.请概括余震的另外两个特征及余震产生的原因。

(1)余震的特征:① ;②强度小,大都不会造成破坏,多次就成灾;③

(2)余震产生的原因是

2.第②段采用的说明方法除打比方之外,还有 等的说明方法,其作用

3.第④段中加线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1.(1)特征:①同一地发生,持续时间可短可长;

③依发生时间顺序,在次数和强度上都逐渐减弱。

(2)原因是:①主震引起的“静态压力”改变,因为似乎只有它能够具有产生余震的这种机制。②主要成因是由地震引起的“动态”地震波的冲击。或“动态应力”是余震的罪魁祸首

2.①作比较或列数字。    ②其作用:(1)作比较:把第一天和第十天的余震强度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余震依发生时间顺序,在次数和强度上都逐渐减弱的特征。

(2)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余震依发生时间顺序,在次数和强度上都逐渐减弱的特征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任意回答一种即得1分)
3.不设统一答案,以下两个答案仅作参考。
A.“到目前为止”,是一表限制时间的短语,表达的意思只包含过去和现在,不包含将来(1分);若去掉后,与客观实际不相符(1分)。 B.“似乎”,是一个表推测的副词,可能是也可能不是(1分);若去掉后,表确定的意思,太绝对,与现实不相符(1分)。

哈勃,太空中的千里眼

①古往今来,人们用肉眼观察灿烂的星空,很多发现难免显得粗糙,甚至只是一些臆想。当伽利略等人将望远镜对准了茫茫太空后,人们才逐渐发现了太空的更多奥秘。

②在实践中,人们发现用地面的望远镜观测太空,存在两个缺陷:一是地球大气层会吸收红外线和紫外线,二是大气湍流导致地面光学望远镜的角分辨率很难优于1弧秒。1946年,美国天文物理学家斯皮策提出,在太空中安装一台望远镜将突破上述限制。

③1990年,这一设想终成现实。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将哈勃望远镜送入了太空。然而,哈勃望远镜探索宇宙奥秘的征途并非一帆风顺。升空伊始,哈勃望远镜就被发现患了“近视眼”,不能辨别140亿光年以外的物体。此后哈勃望远镜的陀螺仪、太阳能电池板、影像摄谱仪、绝热毯、冷却剂等都出现过故障,历经五次“手术”才恢复正常。然而哈勃望远镜面临的挑战,也激励着人们推动科研设备及制造技术的革新。每一次维修都让哈勃望远镜能够看得更清晰、更遥远。2009年第五次维修后,哈勃望远镜的观测能力已是最初设计的100倍。

④哈勃望远镜得到的数据引发了天文学的革命:它确定了宇宙历史为137亿年左右,证实超大质量黑洞处于大多数星系的中心,它让科学家更好地理解恒星和行星的形成,并探测到太阳系外存在有机物。20年来,科学家利用哈勃望远镜的数据发表了7 500多篇论文,使之成为历史上最有科学价值的仪器。美国资深宇航员马斯格雷夫说,哈勃望远镜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是一台强大的机器,而且在于它把宇宙论、神学、哲学和天文学贯穿了起来。它是人类的一面镜子,让人类自省: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宇宙?我们处在什么位置?我们是谁?我们该如何作为?

⑤虽然哈勃望远镜将于2014年退休,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将接过它的接力棒,将人类对深层太空的探索继续下去。

1.选文说明的对象是

2.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各有什么作用?

答:

3.选文第④段引述马斯格雷夫的言论有什么作用?

答:

4.第③段中加点词语“以外”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升空伊始,哈勃望远镜就被发现患了“近视眼”,不能辨别140亿光年以外的物体。

答:

5.请你对本文的题目作出客观的评价。

答:

1.【解析】此题考查对说明对象的辨析。这是一篇事物说明文,被说明的实体事物即是说明对象。

答案:哈勃望远镜

2.【解析】此题考查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理解。“两个缺陷:一是……二是……”是分类别;“1弧秒”是列数字,其作用是条理清楚、准确具体地说明了事物的某个特点。

答案:分类别,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地说明了用地面的望远镜观测太空存在两个缺陷。

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大气湍流对地面光学望远镜的角分辨率的影响程度。

3.【解析】此题考查对引用名人言论作用的分析。回答时,可结合可信度高、有说服力、权威性等特点来思考强调了哈勃望远镜的什么特点。

答案:体现了材料的权威性,突出了哈勃望远镜的意义和价值。

4.【解析】此题考查对说明语言的分析理解。回答时,一般先谈词语在句中的含义,再谈去掉后句子的含意,与实际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答案:不能删去。“以外”表明哈勃望远镜不能辨别的距离是不确定的数字,去掉后变成确定的数字了,句意与实际不符,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5.【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题目的评价。可从语言上、内容上、作用上、特点上来进行分析。

答案(示例):题目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点明了说明的对象,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哈勃望远镜的特点,非常新颖,吸引读者的注意,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美文品析

你家纳米了吗

“你家纳米了吗?”什么事几乎都能先知先觉、赶在潮头浪尖之上的新新一族近一时期常挂在嘴边的这句话,让绝大部分人感到莫名其妙,不知道“纳米”是何方“神圣”。北京国际周上,“纳米”与智能、宽带等字眼并肩排列,再加上刚出世时各媒体好一阵“热炒凉拌”,人们对“纳米”只是闻其名却不知其实。

  简单地说,“纳米”是一种极微小的长度单位,一纳米等于十亿分之一米,也等于千分之一微米,大约是三四个原子的宽度。纳米科技是20世纪90年代初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科技,其最终目标是人类按照自己的意志直接操纵单个原子、分子,制造出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纳米科技以空前的分辨率为我们揭示了一个可见的原子、分子世界。这表明,人类正越来越向微观世界深入,人们认识、改造微观世界的水平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有资料显示,2010年,纳米技术将成为仅次于芯片制造的第二大产业。

“清洁卫士”披挂上阵

人们越来越关注室内环境污染,长期在空调环境中工作、生活的人们不知不觉间可能会染上头痛、胸闷、咳嗽、困乏等“空调病”,纳米技术应用于空气净化过滤的消息给深受“空调病”困扰的人们带来一个惊喜。国内首批将纳米技术应用于空调机生产的上海欧臣纳米稀土空调就借其空气净化和水处理的国际技术背景,掀开21世纪健康空调的篇章。纳米是怎样充当“清洁卫士”,成为空气净化过滤材料的呢?

据悉,这种特殊材料是由多种稀土金属、稀有金属、多种氧化物通过高科技方法合成的,其中加入了特殊的纳米材料。在纳米材料与多种稀土金属、稀有金属联合作用下,便构成了对各种有机污染物有良好去除效果的微孔活动中心。这个中心在不改变空气自然状态的大前提下,过滤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增加室内空气的含氧量。

  经过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检测,这种合成稀土纳米材料对甲醛的去除率超过96%,对苯的去除率为89.8%,对氨的去除率为81.8%,对氮氧化物的去除率高达98%,对香烟烟雾的去除率为60.7%……总之,它能够把家庭和建筑装修以后散发的各种有毒、有害、致癌有机污染物进行有效地去除。主要表现在——无毒害、杀菌、吸附异味、高附着强度等几个特点上。

“筛子”好使却有点儿贵

如今,纳米技术被较多地运用于一些楼盘的内外墙粉刷,像作为奥运样板工程的首都体育馆的改造工程;复旦大学研制成功的可以自我清洁的“纳米二氧化钛光催化玻璃”已经运用到医院手术室器材、汽车后视镜等方面;在国外比如日本等地也已将纳米技术开发成功并投入使用。最早做户式中央空调的清华同方人工环境公司表示,下一步他们将研究室内的空气处理系统,不断地融合数字控制、纳米材料、充电效应、环保介质等现代高新技术,提供温度、湿度适宜,纯净新鲜的室内空气。

当更多的商家包括房地产商对“纳米”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将纳米作为一张强档绿色牌打给购房者时,人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纳米”的不成熟之处:一是纳米产品目前可以说是鱼龙混杂,趁许多人还不大了解有关知识,有些产品就硬往“纳米”上套;而国内外现在也缺乏真正权威的认证机构,无法进行有法律效力的认证。此外,并不是所有的家用电器或其他产品都适合采用纳米技术。最后,要提醒消费者注意的是,由于成本的加大,凡沾上“纳米”的东西都会比同类产品价格高一些。例如纳米空调比同品质普通空调贵10%到15%,消费者对此要有心理准备。

1.人类研究纳米科技的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根据上下文解释下面两句话的含意。

(1)不知道“纳米”是何方“神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纳米材料)刚出世时各媒体好一阵“热炒凉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纳米技术净化过滤空气的过程是,纳米材料先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联合作用,然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指出下面句子的说明方法,并谈谈它们的作用。

(1)“筛子”好使却有点儿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纳米等于十亿分之一米,也等于千分之一微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纳米”有哪些不成熟之处?怎样看待类似纳米的新兴科技在发展中的“不成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解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回答时认真读第二段,紧扣关键词“最终目标”不难找出。

答案:人类按照自己的意志直接操纵单个原子、分子,制造出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

2.答案:(1)不知道纳米技术是怎样的高科技。(2)(纳米材料)刚研制出来时,各媒体对此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多方面报道。

3.【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的提炼概括能力。从第三段的最后一句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应从第四段中提炼。

答案:多种稀土金属、稀有金属    构成微孔活动中心     在不改变空气自然状态的大前提下,过滤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增加室内空气的含氧量

4.【解析】此题考查对说明方法及作用的分析。“筛子”是打比方,“十亿分之一米”“千分之一微米”是列数字,其作用是生动、准确说明事物的某一特点。

答案:(1)打比方,生动说明纳米材料具有过滤净化空气的作用。(2)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纳米这种长度单位“极微小”的特点。

5.【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所持观点的表达。对内容的理解从末段抓关键词“不成熟之处”作答。所持的看法应从推动科技进步的角度回答。

答案:不成熟之处:纳米产品鱼龙混杂,无法进行有法律效力的认证;不是所有的产品都适合采用纳米技术;价格高。

看法:每一种新兴科技成果,都是伴随着它的不足产生的,正因为它存在不足,才促使了人们对它的进一步研究和改造,从而推动它不断向前发展。(意思对即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