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飞机
①近日,一架来自瑞士的奇怪飞机引起了国人的持续关注。这架名为“阳光动力”2号的飞机,其翼展达72米,但重量仅有2.3吨,狭小的机舱只能容纳一名飞行员。单看这些数据指标,“阳光动力”2号简直不值一提,但这架飞机却有个绝活——不需要传统燃料,因为它是一架太阳能飞机。
②太阳能飞机是以太阳辐射的光能为动力的飞机。与常规飞行器相比,太阳能飞机由于不需传统的石化燃料,因此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它通常在白天爬升至平流层20千米至30千米的高度,将太阳能最大限度地转存到储能电池中,夜晚则逐渐降至15千米至18千米的高度,低速、半滑翔飞行。太阳能飞机源源不断的动力,使它一次飞行可长达数月乃至数年。同时,由于太阳能飞机以太阳能为动力,故其燃油、维护和维修费用基本为零。
③为获得较高升力,以便在高空持续飞行,太阳能飞机在设计上通常采用大展弦比机翼,因此我们看到的太阳能飞机都会有一个巨大的机翼。这样设计,使太阳能飞机具备了很高的升阻比。目前,各国研制的太阳能飞机的升阻比普遍达到30至40左右,而常规飞机中升阻比最高的美国“全球鹰”无人机,升阻比也仅达到30左右。
④与常规飞机使用的航空燃油相比,太阳能提供的能量却十分有限。以“阳光动力”2号飞机为例,其机身太阳能电池面积达270平方米,但全部功率只有50千瓦左右,仅相当于一辆排气量为1.0升的小汽车。同时,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太阳能电池的能量转化率还比较低。“阳光动力”2号飞机上使用的单晶硅太阳能电池,在国际上属于领先产品,厚度只有135微米,相当于人类的一根头发,其能量转化率仅有23%。在经过太阳能电池、储能电池、电机等能量传递环节的消耗后,实际传递给螺旋桨的能量达到20%就不错了。由于这些限制,太阳能飞机的巡航速度普遍较慢,一般只能达到每小时几十公里。
⑤任何新技术的实用化都充满了无穷潜力,太阳能飞机也是如此。我们相信,只要在未来突破制约其发展的一些技术障碍,这种新能源飞行器必然会在应用中大放异
彩。
(摘自《世界军事》,有改动)
1.请简要概括太阳能飞机的主要特点。
2.导致太阳能飞机巡航速度普遍较慢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3.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4.请分析第④段加点词“只有”的表达效果。
太阳能飞机
1.①翼展大、重量轻、空间小;②持续飞行时间长;③燃油、维护和维修成本低;④巡航速度普遍较慢。
2.①太阳能提供的能量十分有限;②太阳能电池的能量转化率还比较低。
3.作比较。用常规飞机中升阻比最高的美国“全球鹰”无人机与太阳能飞机比较,突出强调了太阳能飞机大展弦比机翼的作用。
4. “只有”一词说明了单晶硅太阳能电池是非常的薄,更能体现它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也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意近即可)
花儿为什么有各种颜色
①自然界的花儿不仅形态各异,颜色更是五彩缤纷,那么,鲜花为什么会有各种颜色呢?原来,花瓣中含有各种色素,正是因为这些色素,才形成了花儿的五颜六色。
②造就花儿色泽最主要的色素,叫做“花青素”,它分布在细胞的液泡内,控制花的粉红色、红色、紫色及蓝色等颜色变化。花青素很调皮,在不同的环境下,会形成不同的颜色。在酸性溶液中,它呈现红色,酸性愈强,颜色愈红,比如一串红等。在碱性溶液中,它呈现蓝色, 碱性较强,会成为蓝黑色, 如墨菊、黑牡丹等。而当它处于中性环境的时候,则是紫色,比如桔梗花等。
③更为神奇的是有些花的颜色可以一日三变,比如牵牛花的花瓣在清晨是粉红色,之后变成紫红,最后变成蓝色。究其原因,也是花瓣表皮细胞的液泡内pH 值产生了变化, 花青素随之变化,而形成的花颜色变化。
④花青素虽然神通广大,但花的颜色并不全由它来控制,广泛存在于花瓣中的另一类色素,是类胡萝卜素。这种色素 “色如其名”,呈现出的色彩类似胡萝卜的颜色。目前已发现的类胡萝卜素有600多种以上,不同种类的类胡萝卜素能使花显出黄色、橙黄色、橙红色等。比如,黄色的迎春花花瓣内色素的主要成分就有类胡萝卜素。
⑤此外,影响花朵颜色的色素还有类黄酮、醌类色素、甜菜色素等。万紫千红, 五彩缤纷, 主要就是因为,不同植物花朵内的色素成分和比例都不同所造成的。至于白花,那是因为细胞液里不含色素的原因。而绿色花,则是含有叶绿素的缘故。
⑥由此看来,花朵内的色素对花色的形成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不过,色素并不是影响花色的唯一因素。花瓣组织结构的差异会影响对光的折射、反射,从而影响花朵颜色。同时生态因子也会影响花色,如光照、温度、湿度、土壤养分含量,会影响花瓣细胞的pH值, 酶、糖含量、花青素的稳定性等,进而影响花色素的合成或者导致有些花色素的分子结构改变, 造成花瓣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1.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
A.自然界的花五彩缤纷,万紫千红,全是因为它们花朵内的色素不同造成的。
B.牵牛花的颜色一日三变的原因是牵牛花细胞内的酸碱度发生了改变,导致花青素随之变化而形成了它的颜色变化。
C.花瓣里的色素——花青素、类胡萝卜素、类黄酮、醌类色素、甜菜色素等——对花的颜色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
D.花瓣内不同种类的类胡萝卜素能使花呈黄色、橙黄色、橙红色等
2.下列对文章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花儿为说明对象,准确地传授了自然科学知识。
B.文章采用从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清楚地介绍了花色形成的原因。
C.文章第④段运用作比较、列数据、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了类胡罗卜素广泛的存在于花瓣中,并控制着花的颜色。
D.本文先分说后总说,层次分明,语言平实。
3.下列句子划线词语去掉后对句子影响不大的一项是( )
A.花青素很调皮,在不同的环境下,会形成不同的颜色。
B.目前已发现的类胡萝卜素有600多种以上,不同种类的类胡萝卜素能使花显出黄色、橙黄色、橙红色等。
C.万紫千红, 五彩缤纷, 主要就是因为,不同植物花朵内的色素成分和比例都不同所造成的。
D.由此看来,花朵内的色素对花色的形成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不过,色素并不是影响花色的唯一因素。
1. A
2. B
3. D
从幻想走向现实的全息技术
余重秀
1从经典的《星球大战》到《钢铁侠》 ,立体全息影像在很多科幻电影中以特效的形式呈现给观众。影片中的人物可以跟在空气中形成的三维影像进行交流互动,不仅带来了震撼的视觉效果,也引发了人们对未来技术的憧憬。那么电影当中的这种技术距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到底有多远呢?
2全息,是指事物发射或散射的光的全部信息(包括光波的振幅和相位信息)。全息摄影不仅能够记录光的强度,还能记录光从哪里发出,朝哪个方向发射的信息(即相位信息)。
3普通摄影术在自然环境下既能拍摄成像。而全息摄影术需要利用特殊的光源(一般采用激光),记录物体发出的散射光。记录的时候将激光束分为两束,一束直接投射到记录介质上,成为参考光束;另一束投射到目标物体上,经过物体表面的散射作用形成物光束。让物光束投射在记录介质的同一区域上,它与参考光束在记录介质上产生干涉叠加,形成干涉条纹,再经过处理之后,就得到一张全息照片。从不同的角度去观看全息照片,看到的图像内容是不一样的,跟观看真实物体的感受一样。
41948年,全息术发明成功。经历了半个多世纪,它的实现技术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成熟。全息立体显示技术走出了实验室,在人们的生活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利用全息照片的艺术性和可观赏性,产生了全息商标、全息邮票、全息博物馆等,利用全息图的高科技特点产生了全息防伪,用于商品、钱币、证件等防伪。近年来又在发展全息电视、全息电影等三维立体显示技术。
51987年,我国发行了一枚全息邮折,这一年是丁卯年(兔年),在四方连邮折上有三只小兔子的全息立体照片。从不同的角度观看,可以看到小兔子的正面、侧面等不同的影像,确实可以用栩栩如生来形容了。
62010年4月21日,美国财政部和联邦储备局共同发布了发行新版100美元的设计方案,他们采用全息防伪技术,在美钞上设置了安全线。
7全息摄影术目前在产品展览、发布会、舞台节目等场合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利用这种技术可以产生立体的空中幻象,还可以使幻象与表演者产生互动,形成一种共同表演的错觉,产生令人震撼的演出效果。
8由于全息摄影术的条件严格,立体全息视频在实用方面目前仍难大规模应用。于是“伪全息”等裸眼立体显示技术应运而生。与全息显示在空间中再现物体的实像不同,“伪全息”主要模仿人眼立体视觉原理使观众感知到物体的立体感。立体视觉原理是指人的双眼在观看同一场景时,由于左右眼之间存在一定间距,左右眼视网膜上的成像来自于不同视角,左右视点图像之间存在着细胞的差异。大脑皮层通过对两幅图像进行融合,从而感受到立体效果。目前裸眼立体显示已经能达到较高的分辨率,正在逐步走向大众。
9近年来,全息技术又取得了一些突破。2014年底,一款智能全息投影仪研发成功,科幻电影中天马行空的想象似乎真的变为了现实。这台智能全息投影仪的外形像是一颗蛋,重5.5千克。它能直接在其上方的空中投射出3D影像,影像最高可达2.5米,十分生动逼真。它还配备有动态传感器和光传感器等,可以探测环境或动作的变化,并根据这些变化实时地改变投射、变幻的内容。这种全息投影不需要带上任何3D眼镜,就能观赏。人们甚至还能与投射的人物角色产生互动。在家里配这样一款全息投影仪,是不是很酷呢?
(选自《知识就是力量》2015年第1期,有删改)
1.文章开头从“科幻电影”谈起,有什么作用?
2.第3段中加点的“一般”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3.第5段运用的是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下面的说法或推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全息摄影只能记录光在某个方向的强度信息。
B.从不同的角度观看全息照片,可以看到相同的图像内容,跟观看真实物体的感受一样。
C.目前裸眼立体显示已经能达到较高的分辨率,正在逐步走向大众。
D.在电影院戴3D眼镜观看的3D影片,是用智能全息投影仪放映的。
1.作用:一是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二是引出本文说明对象--全息技术。
2.加点词不能删掉。“一般”表示通常情况下,起限制作用,说明全息摄影术在通常情况下是采用激光记录物体发出的散射光。但不排除有特殊情况存在,删去之后与事实情况不符,语言过于绝对。 “一般”用在这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3.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明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全息照片具有艺术性和可观赏性的特点,使说明更加清楚明白,增强了文章说服力。
4.C
超级智能住宅
叶卡捷琳娜·奥迦涅香
住宅终于建成了。建造期间丈夫可操劳够了:一会这里有毛病,需要修改,一会儿那里有出了问题,需要设法解决……总之,没有片刻休息。好了,现在总算结束了,住宅竣工了,大功告成了。
住宅是丈夫为讨妻子欢心而建成的,因为妻子不爱收拾房间,而且觉得烹饪、洗涤特别麻烦,对于读服装设计的妻子来说,财务收支就更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
妻子对新住宅非常满意:清洁卫生,物品存放,三餐烹饪,衣服洗涤,财务收支……全由屋子包办,甚至当主任外出时,回信,接电话,迎来送往……也由屋子代办。
每天清晨,当和煦的阳光透过窗户泻进房间时,妻子会在睡梦中自然醒来。在她淋浴的时候,厨房已经准备好了丰盛的早餐:牛奶、红茶、咖啡等饮料应有尽有,烤麸面包、芝士蛋糕、水果沙拉等食品一应俱全。喝着香醇的咖啡,尝着酥软的面包,听着音乐播放器自动为她选择的曼妙音乐,妻子觉得早晨的时光无比美妙。早餐结束后,衣柜自动地为女主人选好了衣服,化妆台上自动推出名牌香水,妻子根本不用为服饰、化妆而发愁。
傍晚下班归来,不用掏钥匙,门顶上的智能识别仪会自动开门,客厅、餐厅等处的灯会自动亮起。花瓶里每天会有一只妻子喜欢的花朵自动开放,芬芳弥漫。晚餐是妻子最爱的普罗旺斯名菜,妻子在肖邦的钢琴声中呷着波尔多葡萄酒,工作一天后的疲惫感荡然无存。餐毕,她坐在书房里随意读书,书柜里比牛津大学图书馆的藏书还多。
妻子觉得这栋住宅棒极了!
可到第二个月月末,妻子的态度就全然变了。
“它不给我绿裙子,还说我只适合穿蓝色的!”她向丈夫告状。
丈夫决定先弄清楚事情的真想。
“听着,房子,你太放肆了!快打开衣柜,把那条绿裙子拿出来给太太。你听见了吗?”
房子没有回答,柜子也未见打开。
“唉,你为什么就不能穿蓝色的呢?”丈夫转向妻子。
“什么?就听从这么一堆钢筋混凝土的支配?穿什么都要由它来决定?不行,亲爱的,我是这里的主人。发号施令的,应该是我,而不是你的房子。房子快把那条绿裙子拿来给我!”
房子拿出的仍是蓝裙子。僵局持续了一个小时,妻子什么地方也不想去了,只把自己闷闷不乐地锁在房间里。
过了一周,女主人又跟房子争执起来。而这一次,她照样讨了个没趣。
又过了一周,妻子忍不住要离家出走。临行前她向丈夫摊牌:
“要么我留下,要么这鬼房子留下!”
“它哪里又得罪你啦?”丈夫大吃一惊。
“我要做我想做的事,而不是它想要我做的事;我要穿我想穿的衣服,而不是它想要我穿的衣服。总而言之,我要做我想做的一切。”
“亲爱的,它也是关心我们嘛。”
“关心?可绝不能违背我的意愿来干。它这绝不是关心,而是在任意摆布我们!”
“但是……”
“我已经说过,要么我留,要么它留!”
“可我总不能把一幢好端端的房子毁掉吧?”
“既然这样,那你就跟你好端端的房子过日子吧!在你心目中,它完全可以取代我。对此我已深信不疑!”
门“啪”的一声关上了。妻子毅然走了。
丈夫自我安慰着,傍晚她肯定就会回来的。可过了一天,又过了一天,直到第三天,妻子仍不见回来。
“房子,我要去找她!在我们回来之前,请做好一道她最爱吃的茄汁沙司,并摆好饭桌!”
他走到门跟前,可这一次门没有像往常那样自动打开。
“嗯?你怎么搞的?睡着啦?你这房子,快给我开门!”
门一动不动。他只好自己动手去推门,但门就是开不了。他干脆用肩头去撞,门依然不开。
“门呀,你怎么啦?我需要去找她呀!”
“你不必去找她了,她只会给你增添麻烦。”房子心平气和地劝说。
“房子,我需要她。房子,我爱她!开门啊,快开!”
房子默不作声,门紧闭不动。
他试着去开窗子,窗框好像也被钉死。他想用椅子把玻璃砸碎,可是笨重的窗帘却有意缠住了他的手,并把他手里的椅子夺掉。
“放开我!”他大声呵斥着。
“你没什么理由要出去,”房子回答,“你不需要她。我会照料你,直到你老死。”
“你说什么?想把我一辈子困在这里,一辈子?”他气冲冲地问。
“我会照料你的,你什么都不必操心。”
“我不需要你来照料,放开我!”
沉默。
他挣脱窗帘,来到房子中央,在这里窗帘已够不到他。他把手伸进衣袋,摸到了打火机。他取出打火机,“嚓”一下把火打着,说道:“你现在不把门打开,我就把你烧掉!”
“可你要知道,那样一来,我们将同归于尽。”
“即便如此,我也要把你毁掉!房子,你听到了吗?”
“还是把打火机关了吧。”
“快开门,否则我要烧了!”
“不开。”
“我烧死你!”
“你烧不了我的。”
这时从柜子里滚出了一个箱子······
······
(有删改)
1.阅读小说,根据你对“超级智能住宅”的认识,在下面语段的横线处分别填入一个四字
词语。
当房子刚建成时,房子的表现可以概括为体贴入微,当妻子提出自己的要求时,房子的表现可以概括为 ① ;当丈夫与房子矛盾激化时,房子的表现可以概括为 ② 。
2.小说中的对话往往有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请你选择一处对话,简要分析在推动情
节发展中,这处对话所起的作用。
答:
3.在你看来,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根据你对小说主题的认识提出一个问题,并简要说
明理由。
小说主题:
你的问题:
你的理由:
1(1)固执任性 (2)蛮横无理
2
[7ea78eff6630c4f9.jpg]
3
[d7f1c2d87420d9f2.jpg]
昆虫般大小的机器人
①一部分研制机器人的专家认为:下一步的研究方向主要是机器人的大小,未来机器人的大小应该和昆虫相仿。
②大型机器人需要沉重昂贵的发动机和大量的动力消耗,需要接合的手臂和数千米的连线。控制所有这些硬件又需要数平方英寸的微晶片。而如果机器人的这些部件组装起来只有昆虫那样大小,那么它的造价不但会便宜得多,它所能从事的工作也会给人类生存带来很大影响。
③一般说来,目前机器人所能做的工作都可由相应的机器来取代。与工厂中固定的有强大动力的机器相比,许多工作由机器人来做不如留给相应的机器去做。但是小机器人所能做的工作却不是机器所能完成的,这正如微型飞机比大型飞机更适合用来观测农场作物的生长情况以及控制自动灌溉和施肥系统一样。比如只有微型机器人,才能沿着患者的血管,进入变窄了的冠状动脉去排除血管壁上沉淀的胆固醇,从而解除病人的危险。
④当然,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这种说法未免言过其实。不过研究人员确已成功设计出一种能进入煤气或自来水管道去修补裂缝或漏洞的微型机器人。这种机器人进入管道之后,可用自己的身体测量经过地方的电导,一旦测不到这种电导,就表明那里存在着裂缝或漏洞。于是该机器人便作出“自我牺牲”,用自己的身体来把裂缝或漏洞堵上。
⑤如果许多这样的微型机器人通力合作,其功用更是一般机械所无法比拟的了。比如说战场上可使用微型机器人兵士。这些“兵士”可轻易地偷偷爬过或飞过战场,而不被敌方的雷达系统发现,因为它们体积微小,且可超低空飞行(乘微型火箭)。一旦越过敌人的防线,它们便可成为摧毁敌方设施的生力军,就像毁掉农作物的蝗虫一样。
⑥这种昆虫般大小的机器人目前已不再是科幻小说里的主人公。当然要它们在现实生活中出现,还需克服一系列技术上的障碍。其中主要是如何把现在机器人所用的齿轮、杠杆、曲柄、弹簧和其它机械部件缩小到比头发丝还细的程度,同时把传感器、电动机、控制计算机及其他系统装配到一块微晶片上。
⑦当然目前制作微型动力部件的技术还处于刚刚研制阶段。1988年初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一个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制造出了只有1/5毫米长的带连接部件的曲柄和齿轮。这种齿轮的轮只有红细胞一般大小。新泽西州美国电报电话公司贝尔实验室的专家们已经研制出了比蚂蚱颚还要小的钳子。该实验室还研制出了只有半毫米大小每分钟24000转的气功涡轮机,其转速比许多喷气式飞机的发动机还要快。机器人微型化的另一个问题是动力问题。为微型机器人提供动力的装置要比电池小非常多才行。不过,微型发动机的研制工作也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
⑧微型机器人的大量生产恐怕还不是近年之内能办到的事情。然而,一旦这种机器人能批量生产出来,它们在科研和生产中所起的作用将是无法估量的。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大型机器人的发动机沉重昂贵。
B.许多微型机器人通力合作,其功用是一般机械无法比拟的。
C.机器人微型化的主要问题是动力问题。
D.微型机器人的批量生产不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2.将大型机器人与微型机器人进行比较,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机器人所能做的工作大都可由相应的机器来取代,而小机器人所能做的工作将不是机器所能完成的。
B.微型机器人的造价比大型机器人要便宜得多。
C.目前大型机器人所从事的工作对人类的生活影响不大,而微型机器人所能从事的工作将对人类生存带来很大影响。
D.大型机器人的主要缺点是控制硬件需要的徽晶片太大,而微型机器人生产的难度主要是制作技术要求太高。
3.分析文中加点词语和画线语句,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般说来”体现了说明性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说明了有些工作不能由机器来取代机器人完成。
B.“自我牺牲”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微型机器人用身体堵裂缝或漏洞的情境。
C.第(5)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作比较、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形象地说明了微型机器人功用强大的特点。
D.第(7)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列数字准确的说明了气功涡轮机形体小与转速快的特点;作比较,更加突出说明了气功涡轮机转速快。
4.微型机器人的研制生产要克服一系列的技术障碍,不属于此类障碍的选项是
A.动力问题。
B.要设计引爆装置,随时可以“自我牺牲”。
C.要把传感器、电动机、控制计算机及其他系统装配到一块微晶片上。
D.要把现在机器人所用的齿轮、杠杆、曲柄、弹簧和其它机械部件缩小到比头发丝还细的程度。
1C
2D
3C
4B
病菌影响心理与行为
病菌影响身体,不言而喻;可病菌影响心理和行为,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
病菌导致的传染病给人类和其他动物带来了沉重的生存压力。只有那些拥有能够抵御病菌威胁的身体和行为机制的物种,才能在一个遍布微型捕食者的世界里存活下去。如果把来自病菌的威胁看作一把锁,那么人类至少有两把可以开锁的钥匙。其中一把是我们熟悉的身体免疫系统,而另一把就是行为免疫系统。
不过,生物学家认为,身体免疫不是万能的,它不是免费的,需要付出代价。身体免疫可能发生识别错误,结果可能导致对自身正常细胞或者组织的攻击。身体免疫系统的运作需要耗费相当能量,可能会影响其他身体机能的发挥。身体免疫需要让一批细胞担任抗体,从而可能削弱或者破坏这些细胞原有的功能。因此,尽管身体免疫通常很有效,也不能经常使用。否则,没有几个人能受得了。身体免疫还具有滞后的特点,只有在病菌进入人体之后这一系统才会启动。
加拿大心理学家舍勒和邓肯提出了行为免疫系统的概念。这是一套包括了情绪、认知、动机和行为在内的复杂系统,其功能是在身体免疫系统启动之前,提早发现并远离可能存在病菌的场所或线索,从而减少疾病感染的可能。其实,很多动物都在这么做。比如,牛羊会避免在撒满粪便的草地上觅食,雌性牛蛙会避免跟已经染病的雄性牛蛙交配,一只得了小二麻痹症的黑猩猩会被其他黑猩猩孤立。
舍勒和邓肯指出,人类的不少社会心理类似于行为免疫。某些个体在形体和动作方面偏离常态,因而可能被无意思地感知为疾病症状,进而导致了针对他们的歧视。
舍勒在一项研究中发现,人们歧视某些人,是因为把他们当成了病菌携带者。认为自己身子弱容易染病的人,很少跟残疾人、肥胖者、破相者以及年老者交往。他们害怕染病,因此拒人于千里之外,虽然这些人可能并未携带病菌。
害怕病菌还会导致对陌生人的恐惧。人们对自己人的偏爱,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他们跟我们携带有相似的病菌,因而不太可能把致命疾病传染给自己。跟自己人相比,陌生人更可能导致疾病感染。同时,陌生人也更可能有意无意违背当地的习俗,而这些习俗不少都是用来防止疾病传染的。舍勒等人发现,人们面对陌生群体,越是觉得容易感染疾病,就越是容易怀有敌意,甚至有可能产生一种强烈的种族主义倾向。
当然,行为免疫虽然导致携带病菌者被别人孤立,但也给了他们自己观察世界的机会。写《我与地坛》和《病隙碎笔》的史铁生,疾病缠身,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只能跟轮椅亲密接触。他对世界的观察非常深刻,笔下不时会有富有哲理的句子。无独有偶,进化生物学的创始人达尔文也是一生为病困扰,身体不好,需要妻子照料。他长期深居简出,在孤独中笔耕不辍,完成了不少伟大的作品。
(选自《中国科普文学精选》,有删改)
1.下列对“身体免疫不是万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身体免疫系统在杀死病菌的同时可能会误杀我们体内的正常细胞。
B.身体免疫系统在发动攻击时可能会影响其他身体机能的发挥。
C.身体免疫系统的运作会消耗大量的能量,经常使用会对身体造成损害。
D.身体免疫系统虽然能有效阻止病菌进入我们的身体,但具有滞后的特点。
2.下列对“行为免疫”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行为免疫包含了情绪、认知、动机和行为等因素。
B.行为免疫是在身体免疫系统失败后启动的一种自我保护行为。
C.行为免疫能让人提早发现并远离病菌,从而减少疾病感染。
D.行为免疫可能会导致一些人产生针对他人的歧视心理。
3.下列对“人类的不少社会心理类似于行为免疫”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某些形体和动作偏离常态的个体因被怀疑为病菌携带者往往被歧视。
B.一些人因害怕被病菌感染,很少与残疾人、肥胖者、破相者以及年老者交往。
C.由于自己人可能携带更少的病菌,人们往往偏爱自己人。
D.因为对感染病菌的恐惧,一些人对陌生群体怀有敌意。
1D
2B
3C
植物演绎的“败战计”
①有些植物在与昆虫等强敌的斗争中,在没有棘、刺、毛等防御武器和致敌死命的化学武器的情况下,并没有甘为奴隶、任其宰割,而是与强敌玩起了智慧超群的“败战计”。
②前不久,英国研究人员证实,人们与植物谈话可助它们生长,而且女声比男声更能刺激植物成长。这个事实说明植物对声音非常敏感。不仅如此,美国科学家最近还发现,植物在受到敌害后,会马上发出一种只有声音探测仪才能听到的“独特声音”,意思是向周围的伙伴“报警”:狼来了,请大家做好迎敌准备!
③而“报警”的方法还不是仅此一招,还有其他招术,还可能是多招一起用。美国和加拿大研究人员发现,山艾树灌木之间就能够彼此“对话”和“报警”。他们用剪刀破坏了盆栽山艾树灌木的叶和茎,就像蝗虫破它们的效果一样。然后他们把一些已被破坏的和健康的山艾树灌木重新栽种在一起,以测试邻近山艾树灌木受侵害的程度。探测结果显示,被破坏过的植物很快就发出了“独特声音”,同时还散发出以前从没有被探测到过的化学物质。后来的检测结果显示,发出“报警”信号的山艾树灌木的近邻,遭受蝗虫的侵害最少,而与其相距较远的则受害较为严重,说明它们的“报警”让近邻受益匪浅。
④尽管研究人员还没能确定它们散发到空气中的化学物质的具体成分,但这个事实至少表明:每种植物似乎都有本家族由挥发性化学物质或声音构成的“家族语言”。
⑤德国拜罗伊特大学的一组科学家在厄瓜多尔南部丛林中考察时,发现在一种名为贝母的植物未被虫子啃咬过的绿叶上,竟然要比遭受虫子啃咬的绿叶留下的白斑数量要多得多。为什么健康的绿叶也会有大量的白斑呢?
⑥为了弄清楚真相,科学家在数百片健康的贝母树叶上,用白色修改液模仿出白斑。三个月过后他们发现,自然绿叶与长有白斑的绿叶和涂有白色修改液的绿叶相比,后两者遭受它们的天敌——矿蛾侵害的程度和频率要轻得多、低得多。
⑦科学家们对此相当惊讶,因为事实表明,长有白斑的绿叶实际上是在假装生病:它们为模仿那些已被矿蛾毛虫咬过的样子而长出白斑,这一招可以有效地阻止矿蛾毛虫在它上面产卵或继续产卵,而在已经长满白斑的叶子上,矿蛾毛虫会认为之前的幼虫早已吞掉了这些叶子的营养,再在这上面产卵已经没有意义,于是,这些害虫便会弃之而去。
⑧有的植物为了保全自己,还会变着法子玩隐身。
⑨如有的植物就喜好穿“迷彩服”来隐身。我国研究人员在江西西部的山林中考察时发现,以往所见的一些植物叶片都是单一的绿色,但在这个地方它们的绿叶上竟然镶满了白色花边。仔细研究后才明白,这些植物通过基因变异,给自己穿上了以白色花纹为主的“迷彩服”,因许多食草飞虫视力欠佳,它们在林中觅食时,会被离地面较近的植物叶片上出现的非绿色花边所迷惑,误认为这种白色花边是射入林中的光斑,因而抛弃它们而选择单纯的绿叶。
⑩科学家认为,植物所演绎的这一系列“败战计”,充分显示植物具有非同寻常的生存智慧,而解读它们的这些智慧,会大大拓宽人们防治植物病虫害的思路,并有利于人们找到更便捷、更有效的防治植物病虫害的妙法。 (摘自《大科技》)
1.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结合课文内容作具体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简要概括植物与强敌所玩的“败战计”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划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语言特点,说说这种语言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逻辑顺序第①段首先引出说明对象植物演绎的“败战计”接着②-⑨段具体介绍植物演绎的“败战计”最后第⑩段总结“败战计”对防治病虫害的作用。
2.秘密“报警”;假装生病;巧妙隐身
3.举例子,说明了植物“‘报警’的方法还不是仅此一招,还有其他招术,还可能是多招一起用”,使得说明更具体。
4.语段语言生动形象,将白色花纹比作“迷彩服”,“穿”“视力欠佳”“误认为”“抛弃”等词语赋予植物或食草飞虫以人的动作、心理,生动地说明了植物为保全自己而变着法子玩隐身的特点。
雾霾天气警惕PM2.5污染
①最近一段时间,随着媒体的关注,以PM2.5为代表的“超细灰尘”污染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它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PM2.5“超细灰尘”主要来自机动车尾气尘、燃油尘、硫酸盐、餐饮油烟尘、建筑水泥尘、煤烟尘和硝酸盐等,是雾霾有害细颗粒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2.5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气象专家和医学专家认为,由细颗粒物造成的灰霾天气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甚至要比沙尘暴更大。粒径10微米以上的颗粒物,会被挡在人的鼻子外面;粒径在2.5微米至10微米之间的颗粒物,能够进入上呼吸道,但部分可通过痰液等排出体外,也会被鼻腔内部的绒毛阻挡,对人体健康危害相对较小;而粒径在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不易被阻挡,被吸入人体后会直接进入支气管,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进入肺泡的微尘可迅速被吸收、不经过肝脏解毒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分布到全身,损害血红蛋白输送氧的能力。对贫血和血液循环障碍的病人来说,可能产生严重后果。例如可以加重呼吸系统疾病,甚至引起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心脏疾病。这些颗粒还可以通过支气管和肺泡进入血液,其中的有害气体、重金属等溶解在血液中,对人体健康的伤害更大。人体的生理结构决定了对PM2.5没有任何过滤、阻拦能力,而PM2.5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却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逐步暴露出其__的一面。
③大雾素来都有“杀手”之称,加上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空气中的灰尘、空气中的细菌和病毒等污染物,附着于这些水滴上。在日常生活和出行中,这些物质会对人体的呼吸道产生影响,很容易引起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气管支气管炎及肺炎、哮喘发作,诱发或加重慢性支气管炎等。专家分析,PM2.5吸附的大气里面的毒性物质,进入到呼吸道以后,被身体吸收,对体内的影响是全方位的。雾是由我们看不见的水滴构成的,但是霾是由肉眼看不见的颗粒及飞扬的尘埃物等构成的,对身体健康的危害很大。
④ 近30年来,我国公众吸烟率不断下降,但肺癌患病率却上升了4倍多。目前普遍认为这可能与雾霾天增加有一定的关系,很多人已经把雾霾天气比喻成为大自然的“吸烟室”。不但浓雾缠绕、能见度非常低的天气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时而有雾时而多云的天气也会有同样的问题。雾霾天对人体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也很严重,会阻碍正常的血液循环,导致心血管病、高血压、冠心病、脑溢血, 可能诱发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力衰竭等,使慢性支气管炎出现肺源性心脏病等。
⑤人体每天需要呼吸大约10立方米的空气,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就相当于一个移动的“空气过滤器”。该如何躲开PM2.5的危害?专家们支了几招:
⑥ 严禁近郊私__烧垃圾和枯草败叶。私__烧是很多农户和企业处理垃圾最便捷的方式。但私__烧所产生的二恶英、烟尘颗粒等有毒物质,会使周边的城市在不知不觉中陷入“毒雾”。
⑦减少外出。专家认为,对于雾霾天气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尽量减少外出。戴口罩可以防止一些灰尘进入鼻腔,能起到一定的防护作用。但对于最近引发热议的PM2.5,专家认为口罩的抵御能力有限,因为即便是专业的医用口罩,主要针对PM3以上的可吸入颗粒物,对于PM2.5以下的可吸入颗粒物抵御能力不强。
⑧不吸烟,远离二手烟;灰霾天气少开窗,室内可以养点花花草草;地上还可以经常洒一些水,使漂浮的粉尘易于沉淀和吸附在地面;使用空气净化器,市面上80%的空气净化器都以净化空气中的细微颗粒物为主,对PM2.5有很好的吸附效果,但在使用时要注意勤换过滤芯。
⑨此外,雾霾天日照少、光线弱、气压低,有些人会产生精神懒散、情绪低落的现象。建议大家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多饮水,饮食清淡,少吃刺激性食物,多吃些豆腐、牛奶等食品。多吃滋阴润肺的梨、百合、枇杷、莲子、萝卜等。
1.阅读全文,结合标题,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PM2.5对大气环境质量影响很大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段②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品析说明语言的特点。
(1)文段④中加点词语“可能”能否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段⑤ 中画线词语“空气过滤器”,体现了说明语言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什么是PM2.5;②PM2.5对人体健康的危害;③专家介绍怎样抵御PM2.5的危害。
2①富含大量的有害、有毒物质;②在大气中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
3.(1)分类别、作比较、列数字。(写出两种方法即可)(2)①分类别,条理清晰地说明了空气中不同粒径的颗粒物对人体所造成的不同程度的危害。②作比较,将由细颗粒物造成的灰霾天气与沙尘暴作比较,突出说明灰霾天气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更大的特点。③列数字,用具体准确的数字,说明不同粒径的颗粒物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程度不同。(写出其中两种说明方法的作用即可)
4.(1)不能。因为“可能”表示不确定,表推测,体现了说明语言准确性、严密性的特点。删后就变成了肯定,语意表达就不够准确了。(2)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人比喻成移动的“空气过滤器”,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地说明了人每天大量呼吸并过滤空气的特点。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科学性。
在大数据中“精准”生活
①万物皆互联,无处不计算。因为互联网、手机、无线传感器的普及,实时监测、远程协作、SOHO工作、数据管理已成为平常之事,信息像水电一样通过网络供应汩汩传输,计算机上有形数据转化为无形的财富,深入并造福于现实生活。
②这标志着云计算与大数据时代的开启。智能管理、社交网站、物联网、IPv6,当新技术风驰电掣般地驶入生活,我们如同搭上高铁列车,还来不及看清楚窗外的风景,就已呼啸着越过下一个站台。大数据应用于健康管理,几乎表征了新媒体技术层面的全部特征:电子档案高度个性化;人工智能帮助我们细分信息;远程协同记录用户的行为模式;数据挖掘预测人们的未来需要。而智能终端与“可穿戴”计算设备的出现,更使得行为、位置、生理数据等细微变化成为可供记录和分析的精准对象。
③尽管大数据这个名词并不新鲜,但社会对于大数据价值的认识尚在深化。20世纪80年代,美国人首先提出了这个概念。雅虎的科学家发现,得益于计算 机技术和海量数据库的发展,个人在真实世界的活动能够得到前所未有的记录。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更新,如今,大数据的概念逐渐拓展,涵盖了从数字图像、新闻跟 帖、文本记录、视频文档、社交平台互动所提供的所有信息。不仅如此,它还被视作一种能力,引发了社会和国家战略层面的深刻关注。
④大数据之“大”,不仅在于容量,更在于社会对其价值的洞悉:在大数据所重塑的后信息环境中,一个大规模生产、分享和应用数据的世界扑面而来。正如学者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所说,它的真实价值就像漂浮在海洋中的冰山,第一眼只能看到一角,绝大部分隐藏于表面之下。
⑤但即便如此,我们依然可以清楚察觉到大数据给社会带来的一些改变。从谷歌的流行病分析系统到沈阳浑南居民的数据查询终端,基于信息的创新成为服务 的先导,连接民生,可以救助更广泛的普通大众;以云计算为基础的信息存储、分享和挖掘手段,推动着数据的交换、整合和分析,可以帮助人们发现新知,创造新 的价值;作为新发明和新服务的源泉,大数据也影响到传统学科研究的分化,改变了人们的价值取向、知识结构和生活方式。有学者将大数据比作观察人类自身社会 行为的显微镜和仪表盘。而我们看到,这个新的测量工具,再一次引领新的繁荣,提供给人们更多的选择。
⑥作为发掘价值、征服数据的强大引擎,大数据所带来的更多改变蓄势待发。站在创新、竞争和生产率提高的前沿,思索大数据对于生活的意义,如何将数 据、信息转化为知识,扩大人类的理性,实现技术与智能服务的跨越?如何规避风险、应对它对管理世界所提出的挑战?如何借助于大数据的力量将人类的观察和理 解推向“精准”,并衍生出有效的解决方案?答案还存在于人类智慧的彼此交融之中。 (选自《人民日报》2014年5月,有删改。)
1.简要概括第五段中大数据给社会带来了哪些改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四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段中加点的“几乎”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的说法或推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大数据这个名词早已出现,社会对于大数据价值的认识也早已深化。
B.、我们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可以“精准”规避风险,成功应对所有挑战。
C.、大数据作为一种新的测量工具,将再次引领新的繁荣,提供给人们更多的选择。
D.、大数据之“大”,仅仅是因为它的容量大,数据大。
1.可以救助更广泛的普通大众;可以帮助人们发现新知,创造新的价值;改变了人们的价值取向、知识结构和生活方式。
2.打比方。把大数据的真实价值比作“漂浮在海洋中的冰山”,具体形象地说明了它巨大的价值还未被发现,有待于进一步开发。
3.不能删去。因为“几乎”是十分接近,差不多的意思,说明了“大数据应用于健康管理”差不多“表征了新媒体技术层面的全部特征”,删除后说法就太绝对了,不符合事实,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4.C
阅读下面的说明文段
①Wi-Fi是英文WirelessFidelity的缩写,是一种把以太网和无线通信结合起来的技术,能够让计算机和其它电子设备不用线路连接就可以在局域网中发送和接收高速数据。这种网络的唯一缺点是通信距离很短,只有几百米。但是如果使用定向天线来加强无线信号的话,通信距离就可以达到1公里以上。定向天线的构造十分简单,只要在一个金属圆筒中放入合适的能加强信号的介质就可以了。
②一台装有无线网卡的笔记本电脑,可以在任何一个Wi-Fi基站周围半径300米的范围内实现无线上网。无线网卡其实是一种带有天线的调制解调器,目前它所提供的上网速度可以达到每秒11Mb。
③连接的Wi-Fi网络可以覆盖公寓楼、校园和整个社区,无须为每栋楼挖开街道以铺设光缆,也不用搭建一座座发射塔,Wi-Fi技术可以既便宜又轻松地扩展网络连接光缆,其覆盖范围可以让所有信息流汇集到高速光纤主干网络的各个节点上。
④不过需要提醒的是,如果Wi-Fi使用不正确,也极可能对人体造成伤害。那么,作为普通用户,在使用无线路由器时应该注意什么呢?⑤首先,人体接受的辐射量跟频率有关,频率越高,伤害越大。因此,家中没有必要使用功率过大的无线路由器。
⑥其次,辐射危害大小还跟距离有关,距离越远,危害越小。如果家中有孕妇、小孩、老人或免疫力低下者,最好让无线路由器与他们的活动范围保持较远的距离。⑦第三,最好不要将Wi-Fi设备放置在卧室内,尤其是放在床边。如果不使用Wi-Fi,最好将无线路由器关闭,以降低不必要的风险。
⑧还有,别在腿上使用笔记本电脑,最好将电脑放在桌子或托架上。
1.下面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①段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有下定义、作比较和列数字。
B.文中⑤-⑧段运用从主到次的顺序说明了在使用无线路由器时的注意事项。
C.文中加点词语“目前”“极可能”是不能删去的,删去后内容与实际情况不符。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D.使用Wi-Fi网络的优点是上网速度快,设备简单,可以让所有信息流汇集到高速光纤主干网络的各个节点上;唯一缺点是通信距离很短,只有几百米。
2.读④—⑧段,概括使用无线路由器应注意的事项。
1.A
2.(1)家中没有必要使用功率过大的无线路由器。(2)最好让无线路由器与人的活动范围保持较远的距离。(3)不要将Wi-Fi设备放置在卧室内,尤其是放在床边。如果不使用,最好将无线路由器关闭。(4)别在腿上使用笔记本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