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地震波一个空间
①地震从来都是令人恐惧生畏的自然现象。在科学技术落后的旧时代,地震就如同一个暴君,人类只能任它鱼肉宰割。如今,科技发展一日千里,但对地震似乎也没有很好的办法。鉴于地震造成的巨大灾难大多是建筑物倒塌而导致的,人类不断提高建筑物的抗震等级,但却极大地增加了建筑成本。
②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法国马赛菲涅尔研究所的科学家们正在尝试换一种思路——用比较少的成本、简单易行的办法,减少或消除地震对人类的危害。
③我们知道,地震就是地震波造成的地面震动,而地震波又分为横波和纵波,当横波与纵波在地表混合形成“面波”时,它们的破坏性最强。
④法国科学家们想,地震波之所以能成为面波,是因为地震波形成之后,在地下找不到一个安身之处,便横冲直撞到了地面,造成地面建筑物成批倒塌,人员大量伤亡。鉴于此,他们开始了“给地震波一个空间”的研究。
⑤其方法是在地面钻孔。不过,这种“孔洞”不是在地面随便打上一些就能行的。科学家们通过预测地震波的波长范围,通过运用计算机模拟计算,最后得出结论,这些孔洞的直径应为o.3米,孔洞与孔洞之间的距离应为1.73米;由于面波只在地表传播,所以孔洞的最大深度只需5米。
⑥在地面打孔洞是受到“隐身衣”的启发。人们之所以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阻挡了光波通过,被阻挡的光波反射到了人的眼睛里就会成像。物体能“隐身”,是人们为物体穿上了某种衣服,即给物体表面涂上了一种特殊材料,此时光波会绕物体而行,如同没被阻挡一般,人们也就看不见物体了。
⑦在地面钻孔就如同在“视觉隐形”时给物体穿上特殊隐形衣,地震波的“眼睛”也就“看”不到地面的物体了,不能再对其形成破坏。不,此时的地震波并不需要“看”地面的物体,因为孔洞已经让它们在里面很舒适了。
⑧法国科研团队在法国阿尔卑斯山的某一处山脚下先后诱发了两次人工地震,监测发现孔洞让80%以上的面波消失于无形。
⑨不过,地质结构的复杂性和天气的多变性等不确定因素,要求孔洞这种“超材料”的位置必须高度精确。法国科研团队依靠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发现,运用超大功能计算机等设备,完全能够精确定位钻孔位置。
⑩精确定位后的孔洞能够对地震波传播介质造成突变,改变其折射方向,折射后地震波相互接触后产生共融,最终使本来可以造成天塌地陷的能量化为鸟有。目前,这项技术已被运用于对海啸的控制了。
11给地震波一个空间,是换一种思维方式对待地震,不是与之为敌,也不是被动地逃避,而是主动地为地震波准备一处歇脚的地方,让其与人类“共融”。如此,地震波也就会对我们“以礼相待”。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5年第3期,有删改)
1.第⑦段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1分)
2.请简要分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主动地为地震波准备一处歇脚的地方,让其与人类“共融”。如此,地震波也就会对我们“以礼相待”。
3.“地面钻孔”为什么可以消减地震灾害?请说明其中的道理。(3分)
4.科学家为“给地震波一个空间”开展了哪些研究工作?请结合全文概括。(3分)
1、打比方
2、答:运用拟人手法,赋予地震波艺人的特性,使语言更有趣味,生动地说明了“给地震波一个空间”的重要作用。
3、答:孔洞可以对地震波的传播介质造成突变,改变其折射方向,使折射后的地震波相互接触后产生共融。
4、答:①通过运用计算机模拟计算.确定孔洞的直径、深度和洞间距离。②两次诱发人工地震,并进行监侧。③依靠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发现能够精确定位孔洞位置。
当航天科技应用于生活
当人们一次又一次地把目光投向航天科技的时候,很多人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这要花多少钱?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好处?为什么不把钱花到其他地方?
实际上,航天科技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根据美国航天局的一份名单,太空探索所取得的成果中共有700多项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
航天科技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令人瞩目:激光血管造影术、新一代心脏起搏器、红外线温度计、热感应视频仪(不需要手术就可以确定人体内的病变情况)、血液分析仪等。现在,世界各大医院都设有重症监护病房,这是航天科技最重要的应用之一。重症监护病房中的各种设备,上世纪60年代时是用采监测在太空遨游的宇航员的身体状况的。
航天科技中的技术革命更是我们今天不可或缺的。便携式电脑就是其中之一。美国当年实施登月计划时,需要一种体积小的便携式计算机系统来监控太空旅行,便携式电脑的雏形就此诞生。或许,即使人类不努力登上月球,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各种高科技也会得到发展,但发展速度要比现在慢很多。尽管美国和其他国家为发展航天科技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但由此引发的电脑技术的高度发达足以回报投入的成本。
虽然航天科技中许多新技术的最初目标并不是为了在地球上应用,但它们最后都成为了造福于人类的手段。例如研究人类暴露在强辐射条件下的后果,寻找避免辐射对宇航员的血液造成危害的方法,使人们找到了治疗白血病、贫血等血液疾病的手段。
航天科技带给全世界人们的知识是丰富的,影响是深远的,把航天科技转化为可实施的工业生产力,转化为可以商用民用的技术,应该是人类共同努力的目标。
(有删改。选自《参考消息》2006年4月22日)
1.给下面的黑体字注音
遨游( )雏形( )
2.上文从哪三个方面说明航天科技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①
②
③
3.说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此”指代的具体内容。
①便携式电脑的雏形就此诞生。
答:
②但由此引发的电脑技术的高度发达足以回报投入的成本。
答:
4.体会句子中黑体词语的作用。
①现在,世界各大医院都设有重症监护病房,这是航天科技最重要的应用之一。
句中“之一”删去后,会影响表达的意思吗?请结合文句简要说明。
答:
②或许,即使人类不努力登上月球,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各种高科技也会得到发展,但发展速度要比现在慢很多。
删去“或许”似乎并不影响句子的表达,文章为什么还要这么说呢?请结合文句简要说明。
1.略
2.①航天科技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令人瞩目;②航天科技中的技术革命更是我们今天不可或缺的;③航天科技中的许多新技术最后都成为造福于人类的手段。
3.①美国当年实施登月计划时,需要一种体积小的便携式计算机系统来监控太空旅游。(意对即可)②美国和其他国家为发展航天科技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4.①删去“之一”后,会影响表达的意思。“之一”表示其中的一个,说明“重症监护病房”,只是航天科技在现代医学中的一项应用,航天科技在现代医学中还有其他的应用。/如果删去,就表明航天科技在现代医学中只有这一项应用。②“或许”,(即“也许”)表示不很肯定(猜测的语气),使后面假设的内容/(“即使……”)表达得更委婉(婉转)些,读起来(听起来)不显得生硬。
(三)
美国科学家闭门造人
①在美国马里兰州的洛克维里市有一个神秘的机构——基因研究院(TIGR)。这是一个专门收集分类研究基因的地方。据科学家估计,人类大概有8万余条基因。这显然是个很庞大的数目,但这8万余条基因中有多少是多余的废基因呢?剔除废基因后把有用的基因留下再经组合,人类就可以“造”出来了吗?TIGR__克莱尔·弗拉斯特领导的小组努力的方向正是如此:在试管中制造生命。
②为了证明废基因的存在,他们选择了一种寄生虫,该虫共有470条基因。他们把基因一条条剥离,结果发现有170条是多余的基因。也就是说,只要把有用的那300条基因一一加入试管,就可能“人造”出一条有生命的寄生虫!“这是多么美妙而又危险的禁区!我们必须停止实验。我们必须等待伦理学家拿出结论。”TIGR老板克莱格·文特下令暂停在实验室制造生命的研究。
③目前一个包括生命生态学家、哲学家、律师和伦理学家等组成的小组对“人造生命”这一命题进行论证。但有一点共识已经达成,那就是他们都认为,该项实验已经可以证实,不存在一种创造了生命的神秘的、魔术般的外力。
④不管怎样,一个可怕的前景已摆在人类面前:往试管中加入一条条的基因,最终这些化学物品却成了活生生的生命,甚至就是人类本身。
1.题目中的“造”字可用一个新近产生的词来诠释,这个新词是 。
2.这篇文章说明的内容是,说明顺序是,第②段运用的主要的说明方法是 。
3.第③段画波浪线句子的含义是什么?
4.从文章内容来看,美国科学家在基因研究方面取得了怎样的进展?作者对美国科学家闭门造人持什么态度?
1.克隆
2.美国科学家闭门造人(或“美国科学家创造生命”)逻辑顺序列数字
3.人和其他生命不是上帝创造的。
4.在试管中加入一条条有用的基因就可创造出活生生的生命。
作者认为利用基因创造生命对人类来说是一个可怕的前景。
克隆造福人类
克隆技术会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好处。例如,英国PPL公司已培育出羊奶中含有治疗肺气肿的A-I.抗胰蛋白酶的母羊。这种羊奶的售价是6000一升。一只母羊就好比一座制药厂。用什么办法能最有效、最方便地使这种羊扩大繁殖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克隆。同样,荷兰PHP公司培育出能分泌人乳铁蛋白的牛,以色列L.AS.公司育成了能生产血清白蛋白的羊。这些高附加值的牲畜如何有效地繁殖?答案当然还是克隆。
母马配公驴可以得到杂种优势特别强的动物──骡,然而骡不能繁殖后代,那么,优良的骡如何扩大繁殖?最好的办法也是克隆。我国的大熊猫是国宝,但自然交配成功率低,因此已濒临绝种。如何挽救这类珍稀动物?克隆为人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
除此之外,克隆动物对于研究癌生物学、研究免疫学、研究人的寿命等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不可否认,克隆绵羊的问世也引起了许多人对克隆人的兴趣。例如,有人在考虑,是否可用自己的细胞克隆成一个胚胎,在其成形前就冰冻起来。在将来的某一天,自身的某个器官出了问题时,就可从胚胎中取出这个器官进行培养,然后替换自己病变的器官。这也就是用克隆法为人类自身提供“配件”。
有关克隆人的讨论提醒人们,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科技越发展,对社会的渗透越广泛深入,就越有可能引起许多有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等问题。我想用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分子生物学家J.、D·沃森的话来结束本文:“可以期待,许多生物学家,特别是那些从事无性繁殖研究的科学家,将会严肃地考虑它的含义,并展开科学讨论,用以教育世界人民。”
1.文中总结全文的一句话是什么?
2.克隆技术在哪些方面造福人类?试根据文章内容概括。
3.选文第l、2段中的事例分别从哪两个方面谈克隆动物的好处?
4.试从文中找出三种说明方法并各举一例。
5.作为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在指出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好处,甚至使人类渴望“克隆”自身时,还应提醒人们注意什么?
1.克隆技术会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好处。
2.克隆特种乳羊乳牛,为人类健康服务;克隆杂种优势特别的动物──骡,为人类服务;克隆熊猫等,挽救珍稀动物;克隆动物还有利于癌生物学、免疫学、人的寿命等方面的研究。克隆人体器官,为人类自身提供“配件”.
3.巨大的经济效益;加强或挽救物种。
4.打比方:一只母羊就好比一座制药厂。举例子:例如,有人在考虑,是否可用自己的细胞克隆成一个胚胎,在其成形前就冰冻起来。列数字:这种羊奶的售价是6000美元一升。
5.注意克隆技术给人类伦理、道德、法律等方面带来的影响和冲击。
(一)
“多利”绵羊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呢?威尔莫特等学者先给“苏格兰黑面羊”注射促性腺素,促使它排卵。得到卵之后,立即用极细的吸管从卵细胞中取出核。与此同时,从怀孕三个月的“芬多席特”六龄母羊的乳腺细胞中取出核,立即送入取走核的“苏格兰黑面羊”的卵细胞中。手术完成之后,用相同频率的电脉冲刺激换核卵,让“苏格兰黑面羊”的卵细胞质与“芬多席特”母羊乳腺细胞的核相互协调,使这个“组装”细胞在试管里经历受精卵那样的分裂、发育而形成胚胎的过程。然后,将胚胎巧妙地植入另一只母羊的子宫里。到去年7月,这只“护理”体外形成胚胎的母羊终于产下了小绵羊“多利”。“多利”不是由母羊的卵细胞和公羊的精细胞受精的产物,而是“换核卵”一步一步发展的结果,因此是“克隆羊”。
“克隆羊”的诞生,在全世界引起了轰动。它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换进去的是体细胞的核,而不是胚胎细胞核。这个结果证明:动物体中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细胞与受精卵一样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也就是说,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也具有全能性。
1.“多利”创造出来的四个步骤是什么?
2.表明上述步骤的语言标志有哪些?
3.为什么说“多利”是“克隆羊”?
4.第一段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5.与“克隆羊”“多利”一同降生的生物学新见解是什么?
1.(1)从“苏格兰黑面羊”体内取出卵细胞,再取出核;(2)将“芬多席特”六龄母羊的乳腺细胞的细胞核取出,送入取走核的“苏格兰黑面羊”的卵细胞中;(3)用相同频率的电脉冲刺激换核卵,使卵细胞质与细胞核协调,使这个“组装”细胞经历分裂、发育而形成胚胎的过程;(4)将胚胎巧妙地植入另一只母羊的子宫里。
2.之后、与此同时、之后、然后。
3.“多利”不是由母羊的卵细胞和公羊的精细胞受精的产物,而是“换核卵”一步一步发展的结果。
4.“换核卵”的实验发展过程。
5.动物体中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细胞与受精卵一样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或“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也具有全能性。)
阅读下面文字
当今世界,光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医学、军事、工农业生产等领域,其中光学技术成果在
改善生态环境、推动农业技术发展等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光解油烟——让生命远离伤害
在现代家庭生活中,厨房油烟具有不容忽视的危害性。为了减少油烟污染,人们发明了
抽油烟机,但它仅能收集部分油烟,不能降解有害油烟成分,而且清洗抽油烟机的清洗液排
入下水道,还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光解油烟净化器的问世则改变了这种局面。净化器以
特制灯管发出的高能紫外线把油烟分子降解为微小的油脂分子,这些油脂分子一部分生成二
氧化碳和水,一部分与氧反应形成微量固态粉末,它们一并被风带走,从而达到清除油脂的
目的。此外,高能紫外线还能把异味分子降解为没有气味的物质,也可以杀灭微生物的生物
活性,因此可以高效去除油烟中的异味和杀死细菌。净化器具有的①、 ②和杀菌的
作用,大大降低了油烟对人体造成的伤害。
③——让室内空气更清新
净化室内空气的方法很多,其中光触媒空气净化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光触媒实际就
是光催化剂,在光照条件下其表面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光触媒主要成分为一种纳米级的二
氧化钛活性材料。这种活性材料喷涂于墙面之后可形成一层薄膜,通过吸收阳光中的紫外线
发生光催化作用,从而产生活性氧和氢氧基,对空气屯的有害气体进行降解,并能分解微生
物释放出来的毒素,同时还具备除臭、抗污、防霉、自净等功能。光触媒空气净化法最终的
反应产物为二氧化碳、水和其他无害物质,不会产生二次污染。在净化过程中光触媒本身也
不会发生变化和损耗,因此具有持续作用的优势。
光学防虫——让农作物免受虫害
为了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农业生产环节要减少或不用化学农药,因此需要大力推广
物理杀虫技术。灯光诱虫技术是成本最低、用工最少、副作用最小、效果最好的物理防治方
法。它利用生物的趋光性诱集并消灭害虫。不同种类的昆虫对不同波段光谱的敏感性不同,
如黄光对蚜虫具有较强的诱集力,紫外光对数百种害虫有较强的诱集力。实验证明,在安装
了这种新型光源装置的卷心菜种植区内,卷心菜的受害率仅为1/7;而在未安装的种植区
内,几乎100%的卷心菜都受到了害虫的侵害。
植物生长灯——④
阳光对于植物的意义,主要是通过光合作用来实现的。植物对光的喜好是有选择性的,
特殊波段的光能够促进植物的生长。科研人员据此研发了特殊的植物生长灯,用人工方法模
拟对植物有促进作用的最佳光谱,增加对植物的照射,促进其生长,从而提高其产量和品
质。他们用农用钠灯为草莓施“光学肥料”,延长了大棚草莓的光合作用时间,缩短了生长
周期,提高了30%左右的产量,同时增加了草莓的甜度,改善了草莓的色泽。使用绿色高
效的“光肥”,是生态农业的一项新举措。
光学技术不仅用于环境保护和农业生产中,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它的应用领域还
会更加广泛。
1.根据文意,在横线①②两处填写恰当的内容
净化器具有的①、 ②和杀菌的作用,大大降低了油烟对人体造成的伤害。
2.阅读文章,将横线③④两处的小标题补充完整
答:
3.在学校课外实践活动中,生物小组的同学准备建一个植物栽培室。作为光学科技小组的
一员,请你借助文中的相关知识,从充分利用光学技术的角度为植物栽培室的筹建提出
两条建议,并说明建议的理由。
答:
1.①去油(或“清除油脂”) ②除味(或“消除异味”)
2.示例:③光触媒(或“光催化剂”) ④让植物茁壮生长
3.示例:建议采用灯光诱虫技术。因为此技术能诱集并消灭害虫,保障植物的质量安全,而且是成本最低、用工最少、副作用最小、效果最好的物理防治方法。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
仿生建筑
①仿生建筑的类型十分丰富。结构式仿生建筑,其建筑就像动物的骨骼一样,拥有最优的力学性能和结构体系,能够有效地减少材料的用量。表皮式仿生建筑所使用的建筑围护材料就像动物的皮肤一样,拥有防寒、透气、不透水等多重特性,而且随着外界气候条件的变化来改变表皮的透光、保温特性,从而创造出舒适的室内环境。功能式仿生建筑的构件能够像生物的毛细血管一样运作,可以调节温度、控制室内空气的流速和流向,而且相对于普通的空调系统,大大降低了材料使用成本。如果一个建筑同时具有上述的两点或三点,则统称为复合式仿生建筑。
②仿生建筑源于自然又回归自然,每一类仿生建筑都别具一格。人处其中,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气息。它们当中,有的能够像向日葵一样旋转,有的能够像仙人掌一样开花,有的能够像盛开的马蹄莲一样迎风招展。
③向日葵式的仿生建筑能够跟踪太阳的方向进行旋转。房子的旋转是根据太阳在天空中的方位进行的,白天朝东,黄昏朝西。且太阳落山以后,控制程序会让房子自动恢复到初始状态。这样的设计能使位于屋顶的太阳能电池板以最大日照角度对准太阳。建筑物四周的太阳能集热器也能面对直射的阳光,以获取更多的太阳能。此外,“向日葵建筑”旋转的动力全部来自自身的“光合作用”,即由屋顶的太阳能光电板和小型太阳能电动机提供动力,十分节能。
④仙人掌一般生长在干旱的沙漠里,每次降雨,仙人掌都会竭尽全力地吸收和储存水分。城市“仙人掌建筑”也是如此,大面积的户外阳台就是它们吸收和储存能量的“凸起”和“刺”。住户们将各种植物种植在自己的阳台上,整个建筑就像是一座小型的光合作用工厂,能够吸收城市中的有害气体,并且释放新鲜的氧气,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为住户提供清新、优雅的居住环境。
⑤花梗是马蹄莲的中轴部分,它除了是结构主体,还作为整株植物的能量传送带,使水分、养分及时地在根、花、果之间传送。“马蹄莲建筑”的塔楼作为整支“马蹄莲”的花梗,在其底部设有集热棚,利用温室效应加热空气,通过中心烟囱的内部气流,将热量源源不断输送给整座建筑。此外,塔楼的表面并不平整,像折过的纸一样,这样能够保证经过气流的最大化,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风能。而且为了提高顶部风力发电机组的效率,“花”被设计成双弧形界面,将风速提高为环境风速的4倍。当风吹过,“马蹄莲建筑”就会迎风招展,呈现着蓬勃的生机。
(选自《知识就是力量》2014年第11期,有删改)
1.第②段中划线句子在文中有何作用?
2.概括“马蹄莲建筑”的功能。
3.其实,大自然还有很多神秘之处,科技将产生无限可能。你认为未来还将会出现什么样的仿生建筑呢?请写出来并指出其原理或功能。
1.示例:结构:总领下文,三个分句分别和③、④、⑤段形成一一对应的关系,便于读者理清阅读层次;内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三种建筑的总体形态特征。
2.供热和发电
3.例:变色龙建筑—仿照变色龙生态特征,具有在不同的环境下呈现不同颜色的功能。
《 为什么说地震是不可顶报的》
①也许我们外太空的很多秘密,也有本事到那些附近的星体上做一些探索,可是对脚底下的地球,却所知有限,我们对脚底下的事并不比头上的事知道得多。如今,只有俄罗斯在地球表面的深度上钻探到了12里左右,我们中国的最高记录是6000米,也就是6公里,是他们的一半。可地球的半径有6000公里,假如地球是个鸡蛋,我们人不过是在它的薄壳上打了个很浅的,极其微小的洞而已。所以,我们对地球内部的了解非常间接,非常肤浅,就跟原始部落人对眼前的自然的了解程度一样。 ②人把自己不了解,无法预知的事都归之于神秘,而神秘却是谣言和牵强附会解释的源头。印度洋海啸大灾难没有任何国家和组织声称预测到了,这海底地震和大陆地震其实是一回事,在全世界,这个预测的问题都无法解决,关于地球,我们知道的太少了。专家说,印度板块每年都要向喜马拉雅方向运动,云贵,四川,甘肃,西藏都是地震高发区,但我们不知道也不了解,它实际上是怎么运动的,更无法知道它何时会运动,何时又保持平静,那只有天知道! ③有人说蟾蜍的迁徙就是地震的确切而明显的预兆,人完全可以防范于未然,这样的看法似乎很有道理,其实是站不住脚的。生物的本能行为很多都是人所不了解的,也是由很多自然因素造成的,也是属于神秘的领域,是不确定的,靠这种不确定的,偶然的现象,来预报地壳这种极为宏观的大陆板块的运动,一种灾害性事件——地震,简直就是开玩笑,也只能当成玩笑。至于谣言之离北京2008年8月8日还有88天,说是天意如此,更是迷信加愚蠢,属于胡说八道的没安好心之蛊惑人心了。
④在地震面前,人类中没有先知。只有事后的快速救灾,快速行动,减少灾害的直接破坏损失,相应地减少间接损害,才是最为明智的,也是必须做的,所以,像日本那样灾害频发的国家,就有一种健全的防灾体制,快速,灵活,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我们也应该有那样的健全的防灾救灾应急体制,才不仅能抵抗由于人类自身发展造成的对环境的破坏,自然对人类的强烈报复,更能有效地预防那些不可预测的自然灾害对人类物质财富乃至生命造成的严重损失。在自然灾害面前,迷信和抱怨都是愚蠢的,重要的是行动,是伸出互助友爱的手,共同抗击灾难!
(选文有改动)
1、第①段运用了 、 和 的说明方法, 准确而形象地说明了
2、下面两句话中点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请选择其中的一句,简要回答
①只有俄罗斯在地球表面的深度上钻探到了12里左右
② 但我们不知道也不了解它实际上是怎么运动的
我选( )句:
3、仔细阅第③段,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你对“蟾蜍迁徙”现象的认识。
答:
1 、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 我们对地球内部的了解非常间接,非常肤浅。
2、① 不能去掉,因为“左右”表示概数,准确地说明了“俄罗斯在地球表面的深度上钻探到了12里” 中的“12公里”只是一个概数,并非准确数,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确性。 ② 不能去掉, 因为“实际上”意思是实有的,具体的,准确地说明了我我们不知道也不了解它(印度板块)运动的具体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不设统一答案.要点:① 动物的本能行为很多是人类所不了解的;②蟾蜍迁徙是由多种自然因素造成的;③ 目前不能把它(蟾蜍迁徙)作为地震确切而明显的预兆。
青蒿素
2015年10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因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的贡献,与另外两位科学家共享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那么,什么是青蒿素呢?
青蒿素是从植物黄花蒿茎叶中提取的有过氧基团的倍半萜内酯药物。
青蒿素主要用于间日疟、恶性疟的症状控制,以及耐氯喹虫株的治疗,也可用以治疗凶险型恶性疟,如脑型、黄疸型等。亦可用以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与盘状红斑狼疮。
青蒿素对鼠疟原虫红内期超微结构的影响,主要是疟原虫膜系结构的改变,该药首先作用于食物泡膜、表膜、线粒体、内质网,此外对核内染色质也有一定的影响。提示青蒿素的作用方式主要是干扰表膜——线粒体的功能。可能是青蒿素作用于食物泡膜,从而阻断了营养摄取的最早阶段,使疟原虫较快出现氨基酸饥饿,迅速形成自噬泡,并不断排出虫体外,使疟原虫损失大量胞浆而死亡。体外培养的恶性疟原虫对氚标记的异亮氨酸的摄入情况也显示其起始作用方式可能是抑制原虫蛋白合成。
从青蒿中提取青蒿素的方法是以萃取原理为基础,主要有乙醚浸提法和溶剂汽油浸提法。挥发油主要采用水蒸汽蒸馏提取,减压蒸馏分离,其工艺为:投料—加水—蒸馏—冷却—油水分离—精油;非挥发性成分主要采用有机溶剂提取,柱层析及重结晶分离,基本工艺为:干燥—破碎—浸泡、萃取(反复进行)—浓缩提取液—粗品—精制。
青蒿素的合成方法:
化学合成
半合成路线:从青蒿酸为原料出发,经过五步反应得到青蒿素,总得率约为35~50%。
第一步:青蒿酸在重氮甲烷/碘甲烷/酸催化下与甲醇反应,再在氯化镍存在的条件下,被硼氢化钠选择性还原得到二氢青蒿酸甲酯;
第二步:二氢青蒿酸甲酯在四氢呋喃或乙醚溶液中用氢化铝锂还原成青蒿醇;
第三步:青蒿醇在甲醇/二氯甲烷/氯仿/四氯化碳溶液中被臭氧氧化后得到过氧化物,抽干后再在二甲苯中用对甲苯磺酸处理得到环状烯醚;
第四步:环状烯醚溶解于溶剂中,在光敏剂玫瑰红/亚甲基蓝/竹红菌素等存在下进行光氧化合生成二氧四环中间体,再用酸处理得到脱羧青蒿素;第五步:脱羧青蒿素在四氧化钌氧化体系或铬酸类氧化剂的作用下氧化得到青蒿素。
全合成路线:可由多种路线对青蒿素进行全合成。如Schmil等1983年报道了一条应用关键化合物烯醇醚在低温下的光氧化反应引进过氧基的全合成路线,反应以(-)-2-异薄荷醇为原料,保留原料中的六元环,环上三条侧链烷基化,形成中间体,最后环合成含过氧桥的倍半萜内酯。许杏祥等于1986年报道了青蒿素的化学合成途径,其合成以R.-(+)-2香草醛为原料,经十四步合成青蒿素。
生物合成
青蒿素等倍半萜类的生物合成在细胞质中进行,途径属于植物类异戊二烯代谢途径,可分为三大步:由乙酸形成FPP,合成倍半萜,再内酯化形成青蒿素。FPP→4,11-二烯倍半萜→青蒿酸→二氢青蒿酸→二氧青蒿酸过氧化物→青蒿素。在青蒿芽、青蒿毛状根和青蒿发根农杆菌等培养体系中进行的青蒿素合成技术极有可能被应用于工业生产。
(根据网络文章改编)
1.说说下列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非挥发性成分主要采用有机溶剂提取。
2.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1)青蒿素是从植物黄花蒿茎叶中提取的有过氧基团的倍半萜内酯药物。
(2)从青蒿中提取青蒿素的方法是以萃取原理为基础,主要有乙醚浸提法和溶剂汽油浸提法。
3.请说说青蒿素治疗疟疾的科学原理。
4.本文的说明顺序是( )
A.程序顺序B.时间顺序
C.空间顺序D.逻辑顺序
1.“主要”起限制作用,说明青蒿素非挥发性成分的提取的方法有多种,但采用的有机溶剂提取是第一大途径,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1)下定义,揭示了青蒿素的本质特征,说明青蒿素是一种有过氧基团的倍半萜内酯药物,它是从黄花蒿这种植物的茎叶中提取的。
(2)分类别,准确说明了从青蒿中提取青蒿素的两种方法,使下面的说明条理更清楚。
3青蒿素作用于食物泡膜,从而阻断营养摄取的最早阶段,使疟原虫较快出现氨基酸饥饿,迅速形成自噬泡,并不断排出虫体外,使疟原虫损失大量胞浆而死亡。
4. D
阅读《人类与技术环境》
近几十年来,人类发明了维生素、杀虫剂、电视、雷达、原子反应堆、电子计算机……这一切构成了今天高度发达的技术环境,也称为“第二自然界”,使地球上的物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大约每隔15年其数量增加一倍。在当今世界,人类正面临着自己建造的技术环境的严峻挑战。
跟技术环境的①速度相比,生物机体的②速度极其缓慢。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都认为,原始人和现代人在大脑构造上相差无几。几千年来人对语言的反应速度并无差异,基本上是平均每秒钟接受2.5个单词。然而,从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每秒运算5000次③到当前的每秒钟几十亿次的大型电子计算机,还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
人的大脑能否不断适应飞速发展的技术环境呢?有的人甚至认为将来人工智能也许会完全取代自然智能。难道果真如此吗?科学界的有识之士,对于第一点的回答是肯定的,而对于第二点则持否定态度。
大脑是人类自然智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人的大脑里的神经元有140多亿个,构成了地球上最完善和效率最高的自然信息系统,这是自然界美妙绝伦的创造,是人类发明的任何先进的信息技术工具或人工智能所无法超越的。
总之,尽管人类创造的技术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向它的主人提出严峻的挑战,但是,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人类永远是技术环境的主人。
1、文中①②③三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 变革 发展 演变B.、 变革 演变 发展
C.、 发展 变革 演变D.、 演变 变革 发展
2、本文通过 和人脑的比较,具体说明了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比自然智能快。
3、从第三段内容看,科学界的有识之士肯定的是
否定的是 。
4、下面能体现本文主旨的一项是( )
A.、在当今世界上,人类正面临着自己建造的技术环境的严峻挑战。
B.、大脑是人类自然智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C.、人工智能正处在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
D.、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人类永远是技术环境的主人。
1、B
2、电子计算机
3、人的大脑能不断适应飞速发展的技术环境;将来人工智能也许会完全取代自然智能。
4、D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