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病毒》一文
①病毒,我们都清楚,就是那个一心一意制造麻烦的主儿。那么病毒是一种生命吗?这个问题几百年来一直在讨论,直到今天也没有达成共识,而难以达成共识的最主要原因就是病毒太简单了。为什么这么说呢?细菌,我们都知道很小,非常小。它体长只在微米级。绝大多数细菌介于0.5至20微米之间。细菌这么小的主要原因,在于它是单细胞生物,就是说一个细菌只是由一个细胞构成的。但不要把细菌误解成与构成我们身体的细胞同样的东西,细菌在结构上比细胞更加简单和粗糙。而我们同蚊子、骆驼、变色龙以及沙丁鱼一样,都是“多细胞生物”。“多细胞生物”的细胞被称为“真核细胞”,而细菌则是一个“原核细胞”。
②但是,尽管如此,同我们身体中的细胞相比细菌却更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在进化过程中,多细胞生物由于变得越来越复杂,致使构成自身的细胞发生了结构上和功能上的分化。构成多细胞生物的每一个细胞,为了集体的利益而放弃了独立生活的能力。而细菌是可以独立生活的。
③但细菌毕竟只由一个原核细胞构成,非常简单。它没有大脑,没有思维。它看不见东西,闻不到气味,也听不见声音。当然,作为生物细菌需要吃东西。有的细菌(例如蓝细菌,也就是过去被称为蓝藻的东西,后来改名是因为发现它是原核生物)本身含有叶绿素,可以像植物一样进行光合作用;有些则需要靠吃现成的有机物来过活。尽管细菌很小,可供它进行室内装修设计的地方不多,但细菌还是颇具想象力地在内部设计了一些颗粒状的小空间,用来存储一些糖、淀粉粒和脂肪粒。虽然没有什么娱乐,但日子还得过啊。在食物丰沛的时候存储下一些能量以备不时之需,就是细菌的智慧。细菌也会对一些刺激有所反应,如果这个细菌碰巧生了一根鞭毛的话,它会拼命摆动几下,以逃离危险几个微米。
④细菌看起来已经简单到极点了,仅由一个细胞构成。但同病毒比起来,细菌却可以称得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结构了。
⑤还有什么会比一个细胞更简单呢?答案是一个不完整的细胞。病毒只是一段DNA或RNA外面包了一层蛋白质外壳。有些病毒(被称为类病毒)则只是一段赤裸的RNA,连蛋白质外壳都省掉了。由于病毒过于简单,以至不具备自主生活的必要功能。其实病毒除了像细菌一样没有视觉、味觉、嗅觉外,它甚至不能从外界获取食物,自身不能进行新陈代谢。病毒也没有感觉和运动器官,一句话病毒什么都没有,它只是一段DNA或RNA。
⑥那么,这样一个连新陈代谢都不能进行的东西能够被称为生命吗?换言之,病毒会是“活的”吗?病毒处于真核或原核细胞之外时,看起来的确不像个活物。你可以像处理化学物质一样,对病毒进行提纯和结晶,结晶后的病毒没有任何生命迹象,看起来和厨房中的食盐没有什么区别。
⑦然而,就如同检验一个炸弹的威力,只有当它落地之后才能知道。要讨论病毒是否是一种生命,得让病毒进入适合的环境——一个细胞——而后才会知道。一旦触摸到细胞,病毒就会把蛋白质外壳所包裹的DNA或RNA注射到细胞中,而把蛋白质外壳留在细胞外面。病毒基因中的编码指令会接管对细胞的控制权,命令细胞自身的复制体系利用细胞内的物质复制出病毒的DNA或RNA!还有病毒的蛋白质外壳!然后,这些DNA(或RNA)和蛋白质外壳会按照病毒的指令,自我装配成完整的小病毒。病毒大量复制之后,细胞会因不堪重负而破裂;而这些崭新的小病毒就很有抱负地上路,准备去干掉更多的细胞。
⑧毫无疑问病毒是活的,当然,病毒是可以“活的”最简单的生命形式。
1. 请简洁概括本文的内容。(不超过15字)
2. 第①段划线句子中加点词语“最主要”可否删掉?请你说说理由。
3. 第②段中的“如此”指代的是什么内容?
4. 阅读第④⑤两段,说说文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1.病毒虽然简单,却是一种生命。或:病毒是最简单的生命形式。
2.(1)不能删掉。最主要在这里表示起决定作用的原因,如果删掉就变成了难以达成共识的原因就是病毒太简单了,与原文不符,“最主要”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细菌非常小,仅由一个细胞构成,而且细胞结构简单和粗糙,是一个原核细胞。
4.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拿病毒与细菌作比较,突出了病毒的结构复杂。
空难“见证人”——黑匣子
①空难事故发生后,飞机往往解体,甚至被烈火烧毁。人们到现场救援的时候,总是会寻找一个东西,它的名字大家已经耳熟能详了,对了,这就是被誉为空难“见证人”的黑匣子。它可以给调查人员提供证据,帮助他们了解事故的真相。
②实际上,黑匣子并不是黑色的,而是色调较亮的“国际橘”。这种明亮显眼的颜色,以及记录仪外部的反射条带,使事故调查员在飞机失事后很快找到它。
③媒体很喜欢用“黑匣子”这个名称,但大多数专业人士不这样叫。航空专家通常把黑匣子叫作电子飞行数据记录仪。
④黑匣子由两个设备构成:飞行数据记录仪和舱声录音器。它们在任何一架商业飞机或喷气式飞机上都是必备的。黑匣子通常安装在飞机尾部,这样在飞机失事时,它们才更容易被保存下来。数据记录仪记录飞行速度、高度、垂直加速度和燃油流量等数据。舱声录音器记录驾驶舱内的各种声音,包括通话声、发动机声、爆炸声等。黑匣子记录的飞行数据、驾驶舱的各种声音能帮助人们分析事故原因。
⑤黑匣子是由澳大利亚人戴维·沃伦博士发明的。戴维·沃伦博士的父亲死于1934年的巴斯海峡飞机失事,当时戴维只有9岁。20世纪50年代初,沃伦博士萌生了一个念头:制作一个能记录飞行数据和驾驶室对话的装置,用于帮助分析人士了解飞机失事原因。他为墨尔本航空研究中心写了一篇名为《帮助飞机失事调查的设备》的备忘录,并于1956年发明了名为“ARL飞行记忆装置”的飞行记录仪。直到5年后,他的发明才得到广泛关注,该设备最终在英国和美国投产。
⑥黑匣子装有水下定位信标,一旦其感应器接触到水,就开始发射脉冲信号,每秒发射一次,共发射30天,然后会因电池电量耗尽而停止发射。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就会给搜寻带来巨大困难。法航447航班失事坠入大西洋后,搜索人员花了两年时间才找到并打捞起黑匣子。
⑦黑匣子通常由钛或不锈钢包裹两层,而且能经受恶劣的环境条件。包含记忆板的关键部分可承受带有钢钉的227公斤的物体从3米的高度砸到它上面。研究人员尝试在1100摄氏度的火中摧毁它,把它放进有压力的盐水罐中或浸入航空燃料中,但黑匣子都安然无恙,所以黑匣子实际上是无法毁灭的。但黑匣子的功能并不像你的手机那样强大。马航MH370事件之后,专家表示,可能是时候为搜集航空数据的手段升级了。当前飞机上的数据记录仪不能与外界进行实时沟通,还没有从大型飞机上传输大量数据的能力。
(选自《读者》2014年第10期,有删改)
1.请根据第①—④段内容,概括说出什么是黑匣子。
2.为方便飞机失事后查找黑匣子,人们在设计上采取了哪些措施?
3.说明文的特点之一是用语准确。请从下面两个句子中任选一句,做简要分析。
①它们在任何一架商业飞机或喷气式飞机上都是必备的。
②黑匣子通常由钛或不锈钢包裹两层,而且能经受恶劣的环境条件。
4.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舱声录音器记录飞行速度、高度等数据,记录驾驶舱内的对话和其他各种声音,它能帮助人们对事故原因做出正确的分析。
B.飞行记录仪发明出来之后,立即引起了广泛关注,5年之后在英国和美国开始投产。
C.第⑦段采用了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来说明黑匣子的坚固。
D.马航MH370事件之后,各国都升级了搜集航空数据的手段。
1示例:黑匣子又叫电子飞行数据记录仪,是安装在飞机上,用来记录飞行数据和驾驶舱声音,以帮助调查飞机失事原因的设备。
2 采用了明亮显眼的颜色(“国际橘”)和记录仪外部有反射条带;装有水下定位信标。
3 示例:①句中的“任何”一词从范围上进行限制准确说明黑匣子是所有商业飞机或喷气式飞机上必备的设备
示例: ②句中的“通常”一词说明了黑匣子在一般情况下由钛或不锈钢包裹两层,不排除有其他特殊情况,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 C
给地震波一个空间
①地震从来都是令人恐惧生畏的自然现象。在科学技术落后的旧时代,地震就如同一个暴君,人类只能任它鱼肉宰割。如今,科技发展一日千里,但对地震似乎也没有很好的办法。鉴于地震造成的巨大灾难大多是建筑物倒塌而导致的,人类不断提高建筑物的抗震等级,但却极大地增加了建筑成本。
②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法国马赛菲涅尔研究所的科学家们正在尝试换一种思路——用比较少的成本、简单易行的办法,减少或消除地震对人类的危害。
③我们知道,地震就是地震波造成的地面震动,而地震波又分为横波和纵波,当横波与纵波在地表混合形成“面波”时,它们的破坏性最强。
④法国科学家们想,地震波之所以能成为面波,是因为地震波形成之后,在地下找不到一个安身之处,便横冲直撞到了地面,造成地面建筑物成批倒塌,人员大量伤亡。鉴于此,他们开始了“给地震波一个空间”的研究。
⑤其方法是在地面钻孔。不过,这种“孔洞”不是在地面随便打上一些就能行的。科学家们通过预测地震波的波长范围,通过运用计算机模拟计算,最后得出结论,这些孔洞的直径应为o.3米,孔洞与孔洞之间的距离应为1.73米;由于面波只在地表传播,所以孔洞的最大深度只需5米。
⑥在地面打孔洞是受到“隐身衣”的启发。人们之所以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阻挡了光波通过,被阻挡的光波反射到了人的眼睛里就会成像。物体能“隐身”,是人们为物体穿上了某种衣服,即给物体表面涂上了一种特殊材料,此时光波会绕物体而行,如同没被阻挡一般,人们也就看不见物体了。
⑦在地面钻孔就如同在“视觉隐形”时给物体穿上特殊隐形衣,地震波的“眼睛”也就“看”不到地面的物体了,不能再对其形成破坏。不,此时的地震波并不需要“看”地面的物体,因为孔洞已经让它们在里面很舒适了。
⑧法国科研团队在法国阿尔卑斯山的某一处山脚下先后诱发了两次人工地震,监测发现孔洞让80%以上的面波消失于无形。
⑨不过,地质结构的复杂性和天气的多变性等不确定因素,要求孔洞这种“超材料”的位置必须高度精确。法国科研团队依靠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发现,运用超大功能计算机等设备,完全能够精确定位钻孔位置。
⑩精确定位后的孔洞能够对地震波传播介质造成突变,改变其折射方向,折射后地震波相互接触后产生共融,最终使本来可以造成天塌地陷的能量化为鸟有。目前,这项技术已被运用于对海啸的控制了。
11给地震波一个空间,是换一种思维方式对待地震,不是与之为敌,也不是被动地逃避,而是主动地为地震波准备一处歇脚的地方,让其与人类“共融”。如此,地震波也就会对我们“以礼相待”。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5年第3期,有删改)
1.第⑦段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1分)
2.请简要分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主动地为地震波准备一处歇脚的地方,让其与人类“共融”。如此,地震波也就会对我们“以礼相待”。
3.“地面钻孔”为什么可以消减地震灾害?请说明其中的道理。(3分)
4.科学家为“给地震波一个空间”开展了哪些研究工作?请结合全文概括。(3分)
1、打比方
2、答:运用拟人手法,赋予地震波艺人的特性,使语言更有趣味,生动地说明了“给地震波一个空间”的重要作用。
3、答:孔洞可以对地震波的传播介质造成突变,改变其折射方向,使折射后的地震波相互接触后产生共融。
4、答:①通过运用计算机模拟计算.确定孔洞的直径、深度和洞间距离。②两次诱发人工地震,并进行监侧。③依靠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发现能够精确定位孔洞位置。
当航天科技应用于生活
当人们一次又一次地把目光投向航天科技的时候,很多人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这要花多少钱?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好处?为什么不把钱花到其他地方?
实际上,航天科技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根据美国航天局的一份名单,太空探索所取得的成果中共有700多项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
航天科技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令人瞩目:激光血管造影术、新一代心脏起搏器、红外线温度计、热感应视频仪(不需要手术就可以确定人体内的病变情况)、血液分析仪等。现在,世界各大医院都设有重症监护病房,这是航天科技最重要的应用之一。重症监护病房中的各种设备,上世纪60年代时是用采监测在太空遨游的宇航员的身体状况的。
航天科技中的技术革命更是我们今天不可或缺的。便携式电脑就是其中之一。美国当年实施登月计划时,需要一种体积小的便携式计算机系统来监控太空旅行,便携式电脑的雏形就此诞生。或许,即使人类不努力登上月球,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各种高科技也会得到发展,但发展速度要比现在慢很多。尽管美国和其他国家为发展航天科技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但由此引发的电脑技术的高度发达足以回报投入的成本。
虽然航天科技中许多新技术的最初目标并不是为了在地球上应用,但它们最后都成为了造福于人类的手段。例如研究人类暴露在强辐射条件下的后果,寻找避免辐射对宇航员的血液造成危害的方法,使人们找到了治疗白血病、贫血等血液疾病的手段。
航天科技带给全世界人们的知识是丰富的,影响是深远的,把航天科技转化为可实施的工业生产力,转化为可以商用民用的技术,应该是人类共同努力的目标。
(有删改。选自《参考消息》2006年4月22日)
1.给下面的黑体字注音
遨游( )雏形( )
2.上文从哪三个方面说明航天科技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①
②
③
3.说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此”指代的具体内容。
①便携式电脑的雏形就此诞生。
答:
②但由此引发的电脑技术的高度发达足以回报投入的成本。
答:
4.体会句子中黑体词语的作用。
①现在,世界各大医院都设有重症监护病房,这是航天科技最重要的应用之一。
句中“之一”删去后,会影响表达的意思吗?请结合文句简要说明。
答:
②或许,即使人类不努力登上月球,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各种高科技也会得到发展,但发展速度要比现在慢很多。
删去“或许”似乎并不影响句子的表达,文章为什么还要这么说呢?请结合文句简要说明。
1.略
2.①航天科技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令人瞩目;②航天科技中的技术革命更是我们今天不可或缺的;③航天科技中的许多新技术最后都成为造福于人类的手段。
3.①美国当年实施登月计划时,需要一种体积小的便携式计算机系统来监控太空旅游。(意对即可)②美国和其他国家为发展航天科技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4.①删去“之一”后,会影响表达的意思。“之一”表示其中的一个,说明“重症监护病房”,只是航天科技在现代医学中的一项应用,航天科技在现代医学中还有其他的应用。/如果删去,就表明航天科技在现代医学中只有这一项应用。②“或许”,(即“也许”)表示不很肯定(猜测的语气),使后面假设的内容/(“即使……”)表达得更委婉(婉转)些,读起来(听起来)不显得生硬。
(三)
美国科学家闭门造人
①在美国马里兰州的洛克维里市有一个神秘的机构——基因研究院(TIGR)。这是一个专门收集分类研究基因的地方。据科学家估计,人类大概有8万余条基因。这显然是个很庞大的数目,但这8万余条基因中有多少是多余的废基因呢?剔除废基因后把有用的基因留下再经组合,人类就可以“造”出来了吗?TIGR__克莱尔·弗拉斯特领导的小组努力的方向正是如此:在试管中制造生命。
②为了证明废基因的存在,他们选择了一种寄生虫,该虫共有470条基因。他们把基因一条条剥离,结果发现有170条是多余的基因。也就是说,只要把有用的那300条基因一一加入试管,就可能“人造”出一条有生命的寄生虫!“这是多么美妙而又危险的禁区!我们必须停止实验。我们必须等待伦理学家拿出结论。”TIGR老板克莱格·文特下令暂停在实验室制造生命的研究。
③目前一个包括生命生态学家、哲学家、律师和伦理学家等组成的小组对“人造生命”这一命题进行论证。但有一点共识已经达成,那就是他们都认为,该项实验已经可以证实,不存在一种创造了生命的神秘的、魔术般的外力。
④不管怎样,一个可怕的前景已摆在人类面前:往试管中加入一条条的基因,最终这些化学物品却成了活生生的生命,甚至就是人类本身。
1.题目中的“造”字可用一个新近产生的词来诠释,这个新词是 。
2.这篇文章说明的内容是,说明顺序是,第②段运用的主要的说明方法是 。
3.第③段画波浪线句子的含义是什么?
4.从文章内容来看,美国科学家在基因研究方面取得了怎样的进展?作者对美国科学家闭门造人持什么态度?
1.克隆
2.美国科学家闭门造人(或“美国科学家创造生命”)逻辑顺序列数字
3.人和其他生命不是上帝创造的。
4.在试管中加入一条条有用的基因就可创造出活生生的生命。
作者认为利用基因创造生命对人类来说是一个可怕的前景。
克隆造福人类
克隆技术会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好处。例如,英国PPL公司已培育出羊奶中含有治疗肺气肿的A-I.抗胰蛋白酶的母羊。这种羊奶的售价是6000一升。一只母羊就好比一座制药厂。用什么办法能最有效、最方便地使这种羊扩大繁殖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克隆。同样,荷兰PHP公司培育出能分泌人乳铁蛋白的牛,以色列L.AS.公司育成了能生产血清白蛋白的羊。这些高附加值的牲畜如何有效地繁殖?答案当然还是克隆。
母马配公驴可以得到杂种优势特别强的动物──骡,然而骡不能繁殖后代,那么,优良的骡如何扩大繁殖?最好的办法也是克隆。我国的大熊猫是国宝,但自然交配成功率低,因此已濒临绝种。如何挽救这类珍稀动物?克隆为人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
除此之外,克隆动物对于研究癌生物学、研究免疫学、研究人的寿命等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不可否认,克隆绵羊的问世也引起了许多人对克隆人的兴趣。例如,有人在考虑,是否可用自己的细胞克隆成一个胚胎,在其成形前就冰冻起来。在将来的某一天,自身的某个器官出了问题时,就可从胚胎中取出这个器官进行培养,然后替换自己病变的器官。这也就是用克隆法为人类自身提供“配件”。
有关克隆人的讨论提醒人们,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科技越发展,对社会的渗透越广泛深入,就越有可能引起许多有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等问题。我想用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分子生物学家J.、D·沃森的话来结束本文:“可以期待,许多生物学家,特别是那些从事无性繁殖研究的科学家,将会严肃地考虑它的含义,并展开科学讨论,用以教育世界人民。”
1.文中总结全文的一句话是什么?
2.克隆技术在哪些方面造福人类?试根据文章内容概括。
3.选文第l、2段中的事例分别从哪两个方面谈克隆动物的好处?
4.试从文中找出三种说明方法并各举一例。
5.作为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在指出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好处,甚至使人类渴望“克隆”自身时,还应提醒人们注意什么?
1.克隆技术会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好处。
2.克隆特种乳羊乳牛,为人类健康服务;克隆杂种优势特别的动物──骡,为人类服务;克隆熊猫等,挽救珍稀动物;克隆动物还有利于癌生物学、免疫学、人的寿命等方面的研究。克隆人体器官,为人类自身提供“配件”.
3.巨大的经济效益;加强或挽救物种。
4.打比方:一只母羊就好比一座制药厂。举例子:例如,有人在考虑,是否可用自己的细胞克隆成一个胚胎,在其成形前就冰冻起来。列数字:这种羊奶的售价是6000美元一升。
5.注意克隆技术给人类伦理、道德、法律等方面带来的影响和冲击。
(一)
“多利”绵羊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呢?威尔莫特等学者先给“苏格兰黑面羊”注射促性腺素,促使它排卵。得到卵之后,立即用极细的吸管从卵细胞中取出核。与此同时,从怀孕三个月的“芬多席特”六龄母羊的乳腺细胞中取出核,立即送入取走核的“苏格兰黑面羊”的卵细胞中。手术完成之后,用相同频率的电脉冲刺激换核卵,让“苏格兰黑面羊”的卵细胞质与“芬多席特”母羊乳腺细胞的核相互协调,使这个“组装”细胞在试管里经历受精卵那样的分裂、发育而形成胚胎的过程。然后,将胚胎巧妙地植入另一只母羊的子宫里。到去年7月,这只“护理”体外形成胚胎的母羊终于产下了小绵羊“多利”。“多利”不是由母羊的卵细胞和公羊的精细胞受精的产物,而是“换核卵”一步一步发展的结果,因此是“克隆羊”。
“克隆羊”的诞生,在全世界引起了轰动。它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换进去的是体细胞的核,而不是胚胎细胞核。这个结果证明:动物体中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细胞与受精卵一样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也就是说,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也具有全能性。
1.“多利”创造出来的四个步骤是什么?
2.表明上述步骤的语言标志有哪些?
3.为什么说“多利”是“克隆羊”?
4.第一段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5.与“克隆羊”“多利”一同降生的生物学新见解是什么?
1.(1)从“苏格兰黑面羊”体内取出卵细胞,再取出核;(2)将“芬多席特”六龄母羊的乳腺细胞的细胞核取出,送入取走核的“苏格兰黑面羊”的卵细胞中;(3)用相同频率的电脉冲刺激换核卵,使卵细胞质与细胞核协调,使这个“组装”细胞经历分裂、发育而形成胚胎的过程;(4)将胚胎巧妙地植入另一只母羊的子宫里。
2.之后、与此同时、之后、然后。
3.“多利”不是由母羊的卵细胞和公羊的精细胞受精的产物,而是“换核卵”一步一步发展的结果。
4.“换核卵”的实验发展过程。
5.动物体中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细胞与受精卵一样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或“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也具有全能性。)
阅读下面文字
当今世界,光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医学、军事、工农业生产等领域,其中光学技术成果在
改善生态环境、推动农业技术发展等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光解油烟——让生命远离伤害
在现代家庭生活中,厨房油烟具有不容忽视的危害性。为了减少油烟污染,人们发明了
抽油烟机,但它仅能收集部分油烟,不能降解有害油烟成分,而且清洗抽油烟机的清洗液排
入下水道,还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光解油烟净化器的问世则改变了这种局面。净化器以
特制灯管发出的高能紫外线把油烟分子降解为微小的油脂分子,这些油脂分子一部分生成二
氧化碳和水,一部分与氧反应形成微量固态粉末,它们一并被风带走,从而达到清除油脂的
目的。此外,高能紫外线还能把异味分子降解为没有气味的物质,也可以杀灭微生物的生物
活性,因此可以高效去除油烟中的异味和杀死细菌。净化器具有的①、 ②和杀菌的
作用,大大降低了油烟对人体造成的伤害。
③——让室内空气更清新
净化室内空气的方法很多,其中光触媒空气净化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光触媒实际就
是光催化剂,在光照条件下其表面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光触媒主要成分为一种纳米级的二
氧化钛活性材料。这种活性材料喷涂于墙面之后可形成一层薄膜,通过吸收阳光中的紫外线
发生光催化作用,从而产生活性氧和氢氧基,对空气屯的有害气体进行降解,并能分解微生
物释放出来的毒素,同时还具备除臭、抗污、防霉、自净等功能。光触媒空气净化法最终的
反应产物为二氧化碳、水和其他无害物质,不会产生二次污染。在净化过程中光触媒本身也
不会发生变化和损耗,因此具有持续作用的优势。
光学防虫——让农作物免受虫害
为了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农业生产环节要减少或不用化学农药,因此需要大力推广
物理杀虫技术。灯光诱虫技术是成本最低、用工最少、副作用最小、效果最好的物理防治方
法。它利用生物的趋光性诱集并消灭害虫。不同种类的昆虫对不同波段光谱的敏感性不同,
如黄光对蚜虫具有较强的诱集力,紫外光对数百种害虫有较强的诱集力。实验证明,在安装
了这种新型光源装置的卷心菜种植区内,卷心菜的受害率仅为1/7;而在未安装的种植区
内,几乎100%的卷心菜都受到了害虫的侵害。
植物生长灯——④
阳光对于植物的意义,主要是通过光合作用来实现的。植物对光的喜好是有选择性的,
特殊波段的光能够促进植物的生长。科研人员据此研发了特殊的植物生长灯,用人工方法模
拟对植物有促进作用的最佳光谱,增加对植物的照射,促进其生长,从而提高其产量和品
质。他们用农用钠灯为草莓施“光学肥料”,延长了大棚草莓的光合作用时间,缩短了生长
周期,提高了30%左右的产量,同时增加了草莓的甜度,改善了草莓的色泽。使用绿色高
效的“光肥”,是生态农业的一项新举措。
光学技术不仅用于环境保护和农业生产中,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它的应用领域还
会更加广泛。
1.根据文意,在横线①②两处填写恰当的内容
净化器具有的①、 ②和杀菌的作用,大大降低了油烟对人体造成的伤害。
2.阅读文章,将横线③④两处的小标题补充完整
答:
3.在学校课外实践活动中,生物小组的同学准备建一个植物栽培室。作为光学科技小组的
一员,请你借助文中的相关知识,从充分利用光学技术的角度为植物栽培室的筹建提出
两条建议,并说明建议的理由。
答:
1.①去油(或“清除油脂”) ②除味(或“消除异味”)
2.示例:③光触媒(或“光催化剂”) ④让植物茁壮生长
3.示例:建议采用灯光诱虫技术。因为此技术能诱集并消灭害虫,保障植物的质量安全,而且是成本最低、用工最少、副作用最小、效果最好的物理防治方法。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
仿生建筑
①仿生建筑的类型十分丰富。结构式仿生建筑,其建筑就像动物的骨骼一样,拥有最优的力学性能和结构体系,能够有效地减少材料的用量。表皮式仿生建筑所使用的建筑围护材料就像动物的皮肤一样,拥有防寒、透气、不透水等多重特性,而且随着外界气候条件的变化来改变表皮的透光、保温特性,从而创造出舒适的室内环境。功能式仿生建筑的构件能够像生物的毛细血管一样运作,可以调节温度、控制室内空气的流速和流向,而且相对于普通的空调系统,大大降低了材料使用成本。如果一个建筑同时具有上述的两点或三点,则统称为复合式仿生建筑。
②仿生建筑源于自然又回归自然,每一类仿生建筑都别具一格。人处其中,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气息。它们当中,有的能够像向日葵一样旋转,有的能够像仙人掌一样开花,有的能够像盛开的马蹄莲一样迎风招展。
③向日葵式的仿生建筑能够跟踪太阳的方向进行旋转。房子的旋转是根据太阳在天空中的方位进行的,白天朝东,黄昏朝西。且太阳落山以后,控制程序会让房子自动恢复到初始状态。这样的设计能使位于屋顶的太阳能电池板以最大日照角度对准太阳。建筑物四周的太阳能集热器也能面对直射的阳光,以获取更多的太阳能。此外,“向日葵建筑”旋转的动力全部来自自身的“光合作用”,即由屋顶的太阳能光电板和小型太阳能电动机提供动力,十分节能。
④仙人掌一般生长在干旱的沙漠里,每次降雨,仙人掌都会竭尽全力地吸收和储存水分。城市“仙人掌建筑”也是如此,大面积的户外阳台就是它们吸收和储存能量的“凸起”和“刺”。住户们将各种植物种植在自己的阳台上,整个建筑就像是一座小型的光合作用工厂,能够吸收城市中的有害气体,并且释放新鲜的氧气,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为住户提供清新、优雅的居住环境。
⑤花梗是马蹄莲的中轴部分,它除了是结构主体,还作为整株植物的能量传送带,使水分、养分及时地在根、花、果之间传送。“马蹄莲建筑”的塔楼作为整支“马蹄莲”的花梗,在其底部设有集热棚,利用温室效应加热空气,通过中心烟囱的内部气流,将热量源源不断输送给整座建筑。此外,塔楼的表面并不平整,像折过的纸一样,这样能够保证经过气流的最大化,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风能。而且为了提高顶部风力发电机组的效率,“花”被设计成双弧形界面,将风速提高为环境风速的4倍。当风吹过,“马蹄莲建筑”就会迎风招展,呈现着蓬勃的生机。
(选自《知识就是力量》2014年第11期,有删改)
1.第②段中划线句子在文中有何作用?
2.概括“马蹄莲建筑”的功能。
3.其实,大自然还有很多神秘之处,科技将产生无限可能。你认为未来还将会出现什么样的仿生建筑呢?请写出来并指出其原理或功能。
1.示例:结构:总领下文,三个分句分别和③、④、⑤段形成一一对应的关系,便于读者理清阅读层次;内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三种建筑的总体形态特征。
2.供热和发电
3.例:变色龙建筑—仿照变色龙生态特征,具有在不同的环境下呈现不同颜色的功能。
《 为什么说地震是不可顶报的》
①也许我们外太空的很多秘密,也有本事到那些附近的星体上做一些探索,可是对脚底下的地球,却所知有限,我们对脚底下的事并不比头上的事知道得多。如今,只有俄罗斯在地球表面的深度上钻探到了12里左右,我们中国的最高记录是6000米,也就是6公里,是他们的一半。可地球的半径有6000公里,假如地球是个鸡蛋,我们人不过是在它的薄壳上打了个很浅的,极其微小的洞而已。所以,我们对地球内部的了解非常间接,非常肤浅,就跟原始部落人对眼前的自然的了解程度一样。 ②人把自己不了解,无法预知的事都归之于神秘,而神秘却是谣言和牵强附会解释的源头。印度洋海啸大灾难没有任何国家和组织声称预测到了,这海底地震和大陆地震其实是一回事,在全世界,这个预测的问题都无法解决,关于地球,我们知道的太少了。专家说,印度板块每年都要向喜马拉雅方向运动,云贵,四川,甘肃,西藏都是地震高发区,但我们不知道也不了解,它实际上是怎么运动的,更无法知道它何时会运动,何时又保持平静,那只有天知道! ③有人说蟾蜍的迁徙就是地震的确切而明显的预兆,人完全可以防范于未然,这样的看法似乎很有道理,其实是站不住脚的。生物的本能行为很多都是人所不了解的,也是由很多自然因素造成的,也是属于神秘的领域,是不确定的,靠这种不确定的,偶然的现象,来预报地壳这种极为宏观的大陆板块的运动,一种灾害性事件——地震,简直就是开玩笑,也只能当成玩笑。至于谣言之离北京2008年8月8日还有88天,说是天意如此,更是迷信加愚蠢,属于胡说八道的没安好心之蛊惑人心了。
④在地震面前,人类中没有先知。只有事后的快速救灾,快速行动,减少灾害的直接破坏损失,相应地减少间接损害,才是最为明智的,也是必须做的,所以,像日本那样灾害频发的国家,就有一种健全的防灾体制,快速,灵活,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我们也应该有那样的健全的防灾救灾应急体制,才不仅能抵抗由于人类自身发展造成的对环境的破坏,自然对人类的强烈报复,更能有效地预防那些不可预测的自然灾害对人类物质财富乃至生命造成的严重损失。在自然灾害面前,迷信和抱怨都是愚蠢的,重要的是行动,是伸出互助友爱的手,共同抗击灾难!
(选文有改动)
1、第①段运用了 、 和 的说明方法, 准确而形象地说明了
2、下面两句话中点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请选择其中的一句,简要回答
①只有俄罗斯在地球表面的深度上钻探到了12里左右
② 但我们不知道也不了解它实际上是怎么运动的
我选( )句:
3、仔细阅第③段,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你对“蟾蜍迁徙”现象的认识。
答:
1 、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 我们对地球内部的了解非常间接,非常肤浅。
2、① 不能去掉,因为“左右”表示概数,准确地说明了“俄罗斯在地球表面的深度上钻探到了12里” 中的“12公里”只是一个概数,并非准确数,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确性。 ② 不能去掉, 因为“实际上”意思是实有的,具体的,准确地说明了我我们不知道也不了解它(印度板块)运动的具体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不设统一答案.要点:① 动物的本能行为很多是人类所不了解的;②蟾蜍迁徙是由多种自然因素造成的;③ 目前不能把它(蟾蜍迁徙)作为地震确切而明显的预兆。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