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届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西片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题目。
①一辆镶有红边、流线型的白色列车在轨道上启动,当火车加速到每小时100千米的刹那间,整辆列车竟然升离路轨,在离轨面30厘米处继续向前加速行驶,此时滑行速度已超过每小时500千米,但火车行驶十分平稳,没有震动,更没有废气和噪声。这便是日本和德国制成的超导磁悬浮列车试验时的情景。
②从理论上讲,超导磁悬浮列车可以达到每小时1万千米的速度,这一速度远远超过子弹从枪膛里射出的速度,可以与洲际导弹的速度相媲美。这样,从北京到上海只需10分种,而以同样的时间,一架普通的民航客机只能飞很短一段距离。科学家们希望,在21世纪实施这一项先进的运输系统。
③超导磁悬浮列车的底部装有超导材料做成的超导磁体,它会产生强大的磁场,并且使地面的轨道上产生相同的磁场。由于磁的同性相斥的道理,于是整辆列车就由看不见的磁场支撑起来,悬浮在轨道上面。同时,在轨道上装有大型线圈,能在列车的前方产生一个磁极相反的磁场,利用磁的异性相吸的原理,吸引着车底的超导磁体,从而达到使列车飞驶向前的目的。
④ 超导磁悬浮列车的性能、速度都超过了飞机,所消耗的能源又极少。而且列车的能源是可以重复使用的,因为正在减速的列车可以将车身的动能转化为电能,人们就可以将这个电能重新用来推进另一列列车。科学家估计,磁悬浮列车的动能利用率可以达到97%。
⑤超导磁悬浮列车是在地下的真空隧道中运行的。采用真空隧道,可以免去气流与车身产生的摩擦,既加快了行车速度,又能使动能的损耗减小到很小很小。
⑥超导磁悬浮列车既然有这么多的优越性,那么什么时候它才能走进人们的生活当中呢?目前,超导磁悬浮列车还面临着两个难题。一个难题是,最好能再进一步提高超导体的临界温度(-190℃),这样,人们就有条件得到比较便宜、比较多的超导材料。在这方面,中国科学家取得了令人振奋的,使全世界为之瞩目的突破性进展。
⑦另一个难题是,要让超导磁悬浮列车通车,需要挖掘工程浩大的地下隧道,以便它能通过高山、雪地、平原、沼泽等不同的地理环境,达到便利交通的目的。
⑧为了降低开挖地下隧道的成本,科学家提出一个设计方案,名叫组合隧道方案。就是说,让隧道除了能使磁悬浮列车通行以外,还把输油管、电缆、光纤通讯等同时放进去,一道多用,这样就可以让各有关方面都来投资。
⑨将来,超导磁悬浮列车会是地球上一种主要的运输工具,因为它的高速度和低污染是人类社会所希望的。在地下行走还可免得受自然界气候条件变化的影响,有雾、刮风、下雨、下雪都不必担心。当然,从现在看,建造这样一个运输系统,需要天文数字的高额经费,这样多的费用应该成为一种国际性的投资。但是,由于它本身所具有的有用价值和贡献,比任何数量的投资都更为可贵。这就为超导磁悬浮列车早日投入运行奠定了基础。
⑩当然,如能让超导磁悬浮列车到地面上来行驶,这更是科学家们求之不得的事,他们正在为此而不懈地努力着,预计2020年将会走进人们的生活。
1.作者认为超导磁悬浮列车将会是地球上一种主要的运输工具,那么它有哪些优越性?
2.第②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1.高速度、低能耗、低污染、在地下行走还可免得受自然界气候条件变化的影响。
2.运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把磁悬浮列车同从枪膛里射出的子弹和洲际导弹的速度进行比较,突出了磁悬浮列车的理论速度之快。
火腿培根上致癌物新名单,你怎么看?
今日,隶属于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正式发布消息称,加工肉制品属于致癌食物,而且各种红肉属于2A级致癌食物。很多网友感叹说:肉还能健康地吃吗?
所谓加工肉制品,通常指超市销售的各种培根、火腿、灌肠、咸肉、腊肉、熏肉等,无论是中式风味还是西式风味,都算加工肉制品。其中通常要用盐和亚硝酸钠(或者硝酸钠、硝酸钾等)进行腌渍,产品的颜色是粉红色的。我国传统制作的一些肉制品,如镇江肴肉、平遥牛肉之类,也是要添加亚硝酸盐或硝酸盐来制作的,所以都属于加工肉制品。
日常家庭制作的卤牛肉、酱肘子、红烧肉等,因为不加盐腌渍,也不加入亚硝酸盐和硝酸盐,所以不算是加工肉制品。不过,一些烤肉店和餐馆里的肉,为了延长保质期,增加风味,保持粉红色的颜色,也会加入亚硝酸盐来腌制,因此也要列入加工肉制品的行列。
在加工肉制品的腌制过程中,会加入食盐和亚硝酸盐,主要是亚硝酸钠。如果人们拿起一个超市销售的包装好的肉肠、培根、火腿产品,只要是粉红色或深红色的产品,仔细看一下配料表,上面都会找到“亚硝酸钠”四个字。这个物质就是人们所恐惧的,所谓隔夜菜里可能产生的毒物。它的作用是帮助加工肉制品展现漂亮的粉红色,控制肉毒梭状芽孢杆菌的增殖风险,延长保质期,同时产生一种火腿特有的风味。至今世界上还没有找到什么物质能完全替代亚硝酸盐的作用,所以各国均许可使用它。
亚硝酸盐固然多吃时有毒,但它本身不致癌。一定要和蛋白质分解出来的胺类物质结合在一起,它才能变成“亚硝基化合物”这类致癌物,常见的是“亚硝胺”。肉类是蛋白质的大本营,在腌制、存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蛋白质分解产物,又遇到特意添加进去的亚硝酸钠,所以它必然会产生微量的亚硝胺。这种致癌物对食道癌、胃癌和肠癌都有促进作用。如果日常多吃加工肉制品,就意味着每天给自己的胃肠里送点亚硝胺致癌物进来。所以说,吃新鲜肉和吃加工肉制品,健康效果是不一样的。研究证据也确认,哪怕平均每天只吃两片培根那么少的加工肉制品,都会增加肠癌的风险。
加工肉制品的危害,在健康界早已尽人皆知。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经常吃加工肉制品会增加结直肠癌的风险,而且对前列腺癌、胰腺癌等的风险也有促进作用。部分研究还提示加工肉制品可能与乳腺癌的风险相关。也就是说,和不常吃加工肉制品的人相比,爱吃它们、常吃它们的人,有更大的机会患上以上癌症,特别是肠癌。
不过虽说如此,加工肉制品也不是一口都不能吃。砒霜只要吃一丁点就会致人死命,而加工肉制品是在多年之后才可能看到严重后果,它们的毒性不可同日而语。从致癌性角度来说,它也没有烟草那么因果明确。把火腿等加工肉制品和砒霜、烟草之类并列,只是说都有可能增加癌症风险的可靠证据,而不是说它们的毒性完全相同。
1.说说加工肉制品致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选文中“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经常吃加工肉制品会增加结直肠癌的风险,而且对前列腺癌、胰腺癌等的风险也有促进作用。”中加点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3.联系生活,谈谈你“对火腿培根上致癌物新名单”,该怎么看?
1.加工肉制品的腌制过程中,会加入食盐和亚硝酸盐,主要是亚硝酸钠,它和蛋白质分解出来的胺类物质结合在一起,变成“亚硝基化合物”这类致癌物。肉类是蛋白质的大本营,在腌制、存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蛋白质分解产物,又遇到特意添加进去的亚硝酸钠,所以它必然会产生微量的亚硝胺。
2.从说明文语言表达准确性分析即可
3.从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正确的饮食习惯、生活有节制角度谈即可。
阅读《病毒》一文
①病毒,我们都清楚,就是那个一心一意制造麻烦的主儿。那么病毒是一种生命吗?这个问题几百年来一直在讨论,直到今天也没有达成共识,而难以达成共识的最主要原因就是病毒太简单了。为什么这么说呢?细菌,我们都知道很小,非常小。它体长只在微米级。绝大多数细菌介于0.5至20微米之间。细菌这么小的主要原因,在于它是单细胞生物,就是说一个细菌只是由一个细胞构成的。但不要把细菌误解成与构成我们身体的细胞同样的东西,细菌在结构上比细胞更加简单和粗糙。而我们同蚊子、骆驼、变色龙以及沙丁鱼一样,都是“多细胞生物”。“多细胞生物”的细胞被称为“真核细胞”,而细菌则是一个“原核细胞”。
②但是,尽管如此,同我们身体中的细胞相比细菌却更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在进化过程中,多细胞生物由于变得越来越复杂,致使构成自身的细胞发生了结构上和功能上的分化。构成多细胞生物的每一个细胞,为了集体的利益而放弃了独立生活的能力。而细菌是可以独立生活的。
③但细菌毕竟只由一个原核细胞构成,非常简单。它没有大脑,没有思维。它看不见东西,闻不到气味,也听不见声音。当然,作为生物细菌需要吃东西。有的细菌(例如蓝细菌,也就是过去被称为蓝藻的东西,后来改名是因为发现它是原核生物)本身含有叶绿素,可以像植物一样进行光合作用;有些则需要靠吃现成的有机物来过活。尽管细菌很小,可供它进行室内装修设计的地方不多,但细菌还是颇具想象力地在内部设计了一些颗粒状的小空间,用来存储一些糖、淀粉粒和脂肪粒。虽然没有什么娱乐,但日子还得过啊。在食物丰沛的时候存储下一些能量以备不时之需,就是细菌的智慧。细菌也会对一些刺激有所反应,如果这个细菌碰巧生了一根鞭毛的话,它会拼命摆动几下,以逃离危险几个微米。
④细菌看起来已经简单到极点了,仅由一个细胞构成。但同病毒比起来,细菌却可以称得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结构了。
⑤还有什么会比一个细胞更简单呢?答案是一个不完整的细胞。病毒只是一段DNA或RNA外面包了一层蛋白质外壳。有些病毒(被称为类病毒)则只是一段赤裸的RNA,连蛋白质外壳都省掉了。由于病毒过于简单,以至不具备自主生活的必要功能。其实病毒除了像细菌一样没有视觉、味觉、嗅觉外,它甚至不能从外界获取食物,自身不能进行新陈代谢。病毒也没有感觉和运动器官,一句话病毒什么都没有,它只是一段DNA或RNA。
⑥那么,这样一个连新陈代谢都不能进行的东西能够被称为生命吗?换言之,病毒会是“活的”吗?病毒处于真核或原核细胞之外时,看起来的确不像个活物。你可以像处理化学物质一样,对病毒进行提纯和结晶,结晶后的病毒没有任何生命迹象,看起来和厨房中的食盐没有什么区别。
⑦然而,就如同检验一个炸弹的威力,只有当它落地之后才能知道。要讨论病毒是否是一种生命,得让病毒进入适合的环境——一个细胞——而后才会知道。一旦触摸到细胞,病毒就会把蛋白质外壳所包裹的DNA或RNA注射到细胞中,而把蛋白质外壳留在细胞外面。病毒基因中的编码指令会接管对细胞的控制权,命令细胞自身的复制体系利用细胞内的物质复制出病毒的DNA或RNA!还有病毒的蛋白质外壳!然后,这些DNA(或RNA)和蛋白质外壳会按照病毒的指令,自我装配成完整的小病毒。病毒大量复制之后,细胞会因不堪重负而破裂;而这些崭新的小病毒就很有抱负地上路,准备去干掉更多的细胞。
⑧毫无疑问病毒是活的,当然,病毒是可以“活的”最简单的生命形式。
1. 请简洁概括本文的内容。(不超过15字)
2. 第①段划线句子中加点词语“最主要”可否删掉?请你说说理由。
3. 第②段中的“如此”指代的是什么内容?
4. 阅读第④⑤两段,说说文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1.病毒虽然简单,却是一种生命。或:病毒是最简单的生命形式。
2.(1)不能删掉。最主要在这里表示起决定作用的原因,如果删掉就变成了难以达成共识的原因就是病毒太简单了,与原文不符,“最主要”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细菌非常小,仅由一个细胞构成,而且细胞结构简单和粗糙,是一个原核细胞。
4.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拿病毒与细菌作比较,突出了病毒的结构复杂。
空难“见证人”——黑匣子
①空难事故发生后,飞机往往解体,甚至被烈火烧毁。人们到现场救援的时候,总是会寻找一个东西,它的名字大家已经耳熟能详了,对了,这就是被誉为空难“见证人”的黑匣子。它可以给调查人员提供证据,帮助他们了解事故的真相。
②实际上,黑匣子并不是黑色的,而是色调较亮的“国际橘”。这种明亮显眼的颜色,以及记录仪外部的反射条带,使事故调查员在飞机失事后很快找到它。
③媒体很喜欢用“黑匣子”这个名称,但大多数专业人士不这样叫。航空专家通常把黑匣子叫作电子飞行数据记录仪。
④黑匣子由两个设备构成:飞行数据记录仪和舱声录音器。它们在任何一架商业飞机或喷气式飞机上都是必备的。黑匣子通常安装在飞机尾部,这样在飞机失事时,它们才更容易被保存下来。数据记录仪记录飞行速度、高度、垂直加速度和燃油流量等数据。舱声录音器记录驾驶舱内的各种声音,包括通话声、发动机声、爆炸声等。黑匣子记录的飞行数据、驾驶舱的各种声音能帮助人们分析事故原因。
⑤黑匣子是由澳大利亚人戴维·沃伦博士发明的。戴维·沃伦博士的父亲死于1934年的巴斯海峡飞机失事,当时戴维只有9岁。20世纪50年代初,沃伦博士萌生了一个念头:制作一个能记录飞行数据和驾驶室对话的装置,用于帮助分析人士了解飞机失事原因。他为墨尔本航空研究中心写了一篇名为《帮助飞机失事调查的设备》的备忘录,并于1956年发明了名为“ARL飞行记忆装置”的飞行记录仪。直到5年后,他的发明才得到广泛关注,该设备最终在英国和美国投产。
⑥黑匣子装有水下定位信标,一旦其感应器接触到水,就开始发射脉冲信号,每秒发射一次,共发射30天,然后会因电池电量耗尽而停止发射。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就会给搜寻带来巨大困难。法航447航班失事坠入大西洋后,搜索人员花了两年时间才找到并打捞起黑匣子。
⑦黑匣子通常由钛或不锈钢包裹两层,而且能经受恶劣的环境条件。包含记忆板的关键部分可承受带有钢钉的227公斤的物体从3米的高度砸到它上面。研究人员尝试在1100摄氏度的火中摧毁它,把它放进有压力的盐水罐中或浸入航空燃料中,但黑匣子都安然无恙,所以黑匣子实际上是无法毁灭的。但黑匣子的功能并不像你的手机那样强大。马航MH370事件之后,专家表示,可能是时候为搜集航空数据的手段升级了。当前飞机上的数据记录仪不能与外界进行实时沟通,还没有从大型飞机上传输大量数据的能力。
(选自《读者》2014年第10期,有删改)
1.请根据第①—④段内容,概括说出什么是黑匣子。
2.为方便飞机失事后查找黑匣子,人们在设计上采取了哪些措施?
3.说明文的特点之一是用语准确。请从下面两个句子中任选一句,做简要分析。
①它们在任何一架商业飞机或喷气式飞机上都是必备的。
②黑匣子通常由钛或不锈钢包裹两层,而且能经受恶劣的环境条件。
4.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舱声录音器记录飞行速度、高度等数据,记录驾驶舱内的对话和其他各种声音,它能帮助人们对事故原因做出正确的分析。
B.飞行记录仪发明出来之后,立即引起了广泛关注,5年之后在英国和美国开始投产。
C.第⑦段采用了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来说明黑匣子的坚固。
D.马航MH370事件之后,各国都升级了搜集航空数据的手段。
1示例:黑匣子又叫电子飞行数据记录仪,是安装在飞机上,用来记录飞行数据和驾驶舱声音,以帮助调查飞机失事原因的设备。
2 采用了明亮显眼的颜色(“国际橘”)和记录仪外部有反射条带;装有水下定位信标。
3 示例:①句中的“任何”一词从范围上进行限制准确说明黑匣子是所有商业飞机或喷气式飞机上必备的设备
示例: ②句中的“通常”一词说明了黑匣子在一般情况下由钛或不锈钢包裹两层,不排除有其他特殊情况,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 C
给地震波一个空间
①地震从来都是令人恐惧生畏的自然现象。在科学技术落后的旧时代,地震就如同一个暴君,人类只能任它鱼肉宰割。如今,科技发展一日千里,但对地震似乎也没有很好的办法。鉴于地震造成的巨大灾难大多是建筑物倒塌而导致的,人类不断提高建筑物的抗震等级,但却极大地增加了建筑成本。
②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法国马赛菲涅尔研究所的科学家们正在尝试换一种思路——用比较少的成本、简单易行的办法,减少或消除地震对人类的危害。
③我们知道,地震就是地震波造成的地面震动,而地震波又分为横波和纵波,当横波与纵波在地表混合形成“面波”时,它们的破坏性最强。
④法国科学家们想,地震波之所以能成为面波,是因为地震波形成之后,在地下找不到一个安身之处,便横冲直撞到了地面,造成地面建筑物成批倒塌,人员大量伤亡。鉴于此,他们开始了“给地震波一个空间”的研究。
⑤其方法是在地面钻孔。不过,这种“孔洞”不是在地面随便打上一些就能行的。科学家们通过预测地震波的波长范围,通过运用计算机模拟计算,最后得出结论,这些孔洞的直径应为o.3米,孔洞与孔洞之间的距离应为1.73米;由于面波只在地表传播,所以孔洞的最大深度只需5米。
⑥在地面打孔洞是受到“隐身衣”的启发。人们之所以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阻挡了光波通过,被阻挡的光波反射到了人的眼睛里就会成像。物体能“隐身”,是人们为物体穿上了某种衣服,即给物体表面涂上了一种特殊材料,此时光波会绕物体而行,如同没被阻挡一般,人们也就看不见物体了。
⑦在地面钻孔就如同在“视觉隐形”时给物体穿上特殊隐形衣,地震波的“眼睛”也就“看”不到地面的物体了,不能再对其形成破坏。不,此时的地震波并不需要“看”地面的物体,因为孔洞已经让它们在里面很舒适了。
⑧法国科研团队在法国阿尔卑斯山的某一处山脚下先后诱发了两次人工地震,监测发现孔洞让80%以上的面波消失于无形。
⑨不过,地质结构的复杂性和天气的多变性等不确定因素,要求孔洞这种“超材料”的位置必须高度精确。法国科研团队依靠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发现,运用超大功能计算机等设备,完全能够精确定位钻孔位置。
⑩精确定位后的孔洞能够对地震波传播介质造成突变,改变其折射方向,折射后地震波相互接触后产生共融,最终使本来可以造成天塌地陷的能量化为鸟有。目前,这项技术已被运用于对海啸的控制了。
11给地震波一个空间,是换一种思维方式对待地震,不是与之为敌,也不是被动地逃避,而是主动地为地震波准备一处歇脚的地方,让其与人类“共融”。如此,地震波也就会对我们“以礼相待”。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5年第3期,有删改)
1.第⑦段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1分)
2.请简要分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主动地为地震波准备一处歇脚的地方,让其与人类“共融”。如此,地震波也就会对我们“以礼相待”。
3.“地面钻孔”为什么可以消减地震灾害?请说明其中的道理。(3分)
4.科学家为“给地震波一个空间”开展了哪些研究工作?请结合全文概括。(3分)
1、打比方
2、答:运用拟人手法,赋予地震波艺人的特性,使语言更有趣味,生动地说明了“给地震波一个空间”的重要作用。
3、答:孔洞可以对地震波的传播介质造成突变,改变其折射方向,使折射后的地震波相互接触后产生共融。
4、答:①通过运用计算机模拟计算.确定孔洞的直径、深度和洞间距离。②两次诱发人工地震,并进行监侧。③依靠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发现能够精确定位孔洞位置。
当航天科技应用于生活
当人们一次又一次地把目光投向航天科技的时候,很多人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这要花多少钱?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好处?为什么不把钱花到其他地方?
实际上,航天科技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根据美国航天局的一份名单,太空探索所取得的成果中共有700多项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
航天科技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令人瞩目:激光血管造影术、新一代心脏起搏器、红外线温度计、热感应视频仪(不需要手术就可以确定人体内的病变情况)、血液分析仪等。现在,世界各大医院都设有重症监护病房,这是航天科技最重要的应用之一。重症监护病房中的各种设备,上世纪60年代时是用采监测在太空遨游的宇航员的身体状况的。
航天科技中的技术革命更是我们今天不可或缺的。便携式电脑就是其中之一。美国当年实施登月计划时,需要一种体积小的便携式计算机系统来监控太空旅行,便携式电脑的雏形就此诞生。或许,即使人类不努力登上月球,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各种高科技也会得到发展,但发展速度要比现在慢很多。尽管美国和其他国家为发展航天科技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但由此引发的电脑技术的高度发达足以回报投入的成本。
虽然航天科技中许多新技术的最初目标并不是为了在地球上应用,但它们最后都成为了造福于人类的手段。例如研究人类暴露在强辐射条件下的后果,寻找避免辐射对宇航员的血液造成危害的方法,使人们找到了治疗白血病、贫血等血液疾病的手段。
航天科技带给全世界人们的知识是丰富的,影响是深远的,把航天科技转化为可实施的工业生产力,转化为可以商用民用的技术,应该是人类共同努力的目标。
(有删改。选自《参考消息》2006年4月22日)
1.给下面的黑体字注音
遨游( )雏形( )
2.上文从哪三个方面说明航天科技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①
②
③
3.说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此”指代的具体内容。
①便携式电脑的雏形就此诞生。
答:
②但由此引发的电脑技术的高度发达足以回报投入的成本。
答:
4.体会句子中黑体词语的作用。
①现在,世界各大医院都设有重症监护病房,这是航天科技最重要的应用之一。
句中“之一”删去后,会影响表达的意思吗?请结合文句简要说明。
答:
②或许,即使人类不努力登上月球,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各种高科技也会得到发展,但发展速度要比现在慢很多。
删去“或许”似乎并不影响句子的表达,文章为什么还要这么说呢?请结合文句简要说明。
1.略
2.①航天科技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令人瞩目;②航天科技中的技术革命更是我们今天不可或缺的;③航天科技中的许多新技术最后都成为造福于人类的手段。
3.①美国当年实施登月计划时,需要一种体积小的便携式计算机系统来监控太空旅游。(意对即可)②美国和其他国家为发展航天科技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4.①删去“之一”后,会影响表达的意思。“之一”表示其中的一个,说明“重症监护病房”,只是航天科技在现代医学中的一项应用,航天科技在现代医学中还有其他的应用。/如果删去,就表明航天科技在现代医学中只有这一项应用。②“或许”,(即“也许”)表示不很肯定(猜测的语气),使后面假设的内容/(“即使……”)表达得更委婉(婉转)些,读起来(听起来)不显得生硬。
(三)
美国科学家闭门造人
①在美国马里兰州的洛克维里市有一个神秘的机构——基因研究院(TIGR)。这是一个专门收集分类研究基因的地方。据科学家估计,人类大概有8万余条基因。这显然是个很庞大的数目,但这8万余条基因中有多少是多余的废基因呢?剔除废基因后把有用的基因留下再经组合,人类就可以“造”出来了吗?TIGR__克莱尔·弗拉斯特领导的小组努力的方向正是如此:在试管中制造生命。
②为了证明废基因的存在,他们选择了一种寄生虫,该虫共有470条基因。他们把基因一条条剥离,结果发现有170条是多余的基因。也就是说,只要把有用的那300条基因一一加入试管,就可能“人造”出一条有生命的寄生虫!“这是多么美妙而又危险的禁区!我们必须停止实验。我们必须等待伦理学家拿出结论。”TIGR老板克莱格·文特下令暂停在实验室制造生命的研究。
③目前一个包括生命生态学家、哲学家、律师和伦理学家等组成的小组对“人造生命”这一命题进行论证。但有一点共识已经达成,那就是他们都认为,该项实验已经可以证实,不存在一种创造了生命的神秘的、魔术般的外力。
④不管怎样,一个可怕的前景已摆在人类面前:往试管中加入一条条的基因,最终这些化学物品却成了活生生的生命,甚至就是人类本身。
1.题目中的“造”字可用一个新近产生的词来诠释,这个新词是 。
2.这篇文章说明的内容是,说明顺序是,第②段运用的主要的说明方法是 。
3.第③段画波浪线句子的含义是什么?
4.从文章内容来看,美国科学家在基因研究方面取得了怎样的进展?作者对美国科学家闭门造人持什么态度?
1.克隆
2.美国科学家闭门造人(或“美国科学家创造生命”)逻辑顺序列数字
3.人和其他生命不是上帝创造的。
4.在试管中加入一条条有用的基因就可创造出活生生的生命。
作者认为利用基因创造生命对人类来说是一个可怕的前景。
克隆造福人类
克隆技术会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好处。例如,英国PPL公司已培育出羊奶中含有治疗肺气肿的A-I.抗胰蛋白酶的母羊。这种羊奶的售价是6000一升。一只母羊就好比一座制药厂。用什么办法能最有效、最方便地使这种羊扩大繁殖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克隆。同样,荷兰PHP公司培育出能分泌人乳铁蛋白的牛,以色列L.AS.公司育成了能生产血清白蛋白的羊。这些高附加值的牲畜如何有效地繁殖?答案当然还是克隆。
母马配公驴可以得到杂种优势特别强的动物──骡,然而骡不能繁殖后代,那么,优良的骡如何扩大繁殖?最好的办法也是克隆。我国的大熊猫是国宝,但自然交配成功率低,因此已濒临绝种。如何挽救这类珍稀动物?克隆为人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
除此之外,克隆动物对于研究癌生物学、研究免疫学、研究人的寿命等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不可否认,克隆绵羊的问世也引起了许多人对克隆人的兴趣。例如,有人在考虑,是否可用自己的细胞克隆成一个胚胎,在其成形前就冰冻起来。在将来的某一天,自身的某个器官出了问题时,就可从胚胎中取出这个器官进行培养,然后替换自己病变的器官。这也就是用克隆法为人类自身提供“配件”。
有关克隆人的讨论提醒人们,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科技越发展,对社会的渗透越广泛深入,就越有可能引起许多有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等问题。我想用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分子生物学家J.、D·沃森的话来结束本文:“可以期待,许多生物学家,特别是那些从事无性繁殖研究的科学家,将会严肃地考虑它的含义,并展开科学讨论,用以教育世界人民。”
1.文中总结全文的一句话是什么?
2.克隆技术在哪些方面造福人类?试根据文章内容概括。
3.选文第l、2段中的事例分别从哪两个方面谈克隆动物的好处?
4.试从文中找出三种说明方法并各举一例。
5.作为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在指出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好处,甚至使人类渴望“克隆”自身时,还应提醒人们注意什么?
1.克隆技术会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好处。
2.克隆特种乳羊乳牛,为人类健康服务;克隆杂种优势特别的动物──骡,为人类服务;克隆熊猫等,挽救珍稀动物;克隆动物还有利于癌生物学、免疫学、人的寿命等方面的研究。克隆人体器官,为人类自身提供“配件”.
3.巨大的经济效益;加强或挽救物种。
4.打比方:一只母羊就好比一座制药厂。举例子:例如,有人在考虑,是否可用自己的细胞克隆成一个胚胎,在其成形前就冰冻起来。列数字:这种羊奶的售价是6000美元一升。
5.注意克隆技术给人类伦理、道德、法律等方面带来的影响和冲击。
(一)
“多利”绵羊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呢?威尔莫特等学者先给“苏格兰黑面羊”注射促性腺素,促使它排卵。得到卵之后,立即用极细的吸管从卵细胞中取出核。与此同时,从怀孕三个月的“芬多席特”六龄母羊的乳腺细胞中取出核,立即送入取走核的“苏格兰黑面羊”的卵细胞中。手术完成之后,用相同频率的电脉冲刺激换核卵,让“苏格兰黑面羊”的卵细胞质与“芬多席特”母羊乳腺细胞的核相互协调,使这个“组装”细胞在试管里经历受精卵那样的分裂、发育而形成胚胎的过程。然后,将胚胎巧妙地植入另一只母羊的子宫里。到去年7月,这只“护理”体外形成胚胎的母羊终于产下了小绵羊“多利”。“多利”不是由母羊的卵细胞和公羊的精细胞受精的产物,而是“换核卵”一步一步发展的结果,因此是“克隆羊”。
“克隆羊”的诞生,在全世界引起了轰动。它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换进去的是体细胞的核,而不是胚胎细胞核。这个结果证明:动物体中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细胞与受精卵一样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也就是说,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也具有全能性。
1.“多利”创造出来的四个步骤是什么?
2.表明上述步骤的语言标志有哪些?
3.为什么说“多利”是“克隆羊”?
4.第一段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5.与“克隆羊”“多利”一同降生的生物学新见解是什么?
1.(1)从“苏格兰黑面羊”体内取出卵细胞,再取出核;(2)将“芬多席特”六龄母羊的乳腺细胞的细胞核取出,送入取走核的“苏格兰黑面羊”的卵细胞中;(3)用相同频率的电脉冲刺激换核卵,使卵细胞质与细胞核协调,使这个“组装”细胞经历分裂、发育而形成胚胎的过程;(4)将胚胎巧妙地植入另一只母羊的子宫里。
2.之后、与此同时、之后、然后。
3.“多利”不是由母羊的卵细胞和公羊的精细胞受精的产物,而是“换核卵”一步一步发展的结果。
4.“换核卵”的实验发展过程。
5.动物体中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细胞与受精卵一样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或“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也具有全能性。)
阅读下面文字
当今世界,光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医学、军事、工农业生产等领域,其中光学技术成果在
改善生态环境、推动农业技术发展等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光解油烟——让生命远离伤害
在现代家庭生活中,厨房油烟具有不容忽视的危害性。为了减少油烟污染,人们发明了
抽油烟机,但它仅能收集部分油烟,不能降解有害油烟成分,而且清洗抽油烟机的清洗液排
入下水道,还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光解油烟净化器的问世则改变了这种局面。净化器以
特制灯管发出的高能紫外线把油烟分子降解为微小的油脂分子,这些油脂分子一部分生成二
氧化碳和水,一部分与氧反应形成微量固态粉末,它们一并被风带走,从而达到清除油脂的
目的。此外,高能紫外线还能把异味分子降解为没有气味的物质,也可以杀灭微生物的生物
活性,因此可以高效去除油烟中的异味和杀死细菌。净化器具有的①、 ②和杀菌的
作用,大大降低了油烟对人体造成的伤害。
③——让室内空气更清新
净化室内空气的方法很多,其中光触媒空气净化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光触媒实际就
是光催化剂,在光照条件下其表面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光触媒主要成分为一种纳米级的二
氧化钛活性材料。这种活性材料喷涂于墙面之后可形成一层薄膜,通过吸收阳光中的紫外线
发生光催化作用,从而产生活性氧和氢氧基,对空气屯的有害气体进行降解,并能分解微生
物释放出来的毒素,同时还具备除臭、抗污、防霉、自净等功能。光触媒空气净化法最终的
反应产物为二氧化碳、水和其他无害物质,不会产生二次污染。在净化过程中光触媒本身也
不会发生变化和损耗,因此具有持续作用的优势。
光学防虫——让农作物免受虫害
为了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农业生产环节要减少或不用化学农药,因此需要大力推广
物理杀虫技术。灯光诱虫技术是成本最低、用工最少、副作用最小、效果最好的物理防治方
法。它利用生物的趋光性诱集并消灭害虫。不同种类的昆虫对不同波段光谱的敏感性不同,
如黄光对蚜虫具有较强的诱集力,紫外光对数百种害虫有较强的诱集力。实验证明,在安装
了这种新型光源装置的卷心菜种植区内,卷心菜的受害率仅为1/7;而在未安装的种植区
内,几乎100%的卷心菜都受到了害虫的侵害。
植物生长灯——④
阳光对于植物的意义,主要是通过光合作用来实现的。植物对光的喜好是有选择性的,
特殊波段的光能够促进植物的生长。科研人员据此研发了特殊的植物生长灯,用人工方法模
拟对植物有促进作用的最佳光谱,增加对植物的照射,促进其生长,从而提高其产量和品
质。他们用农用钠灯为草莓施“光学肥料”,延长了大棚草莓的光合作用时间,缩短了生长
周期,提高了30%左右的产量,同时增加了草莓的甜度,改善了草莓的色泽。使用绿色高
效的“光肥”,是生态农业的一项新举措。
光学技术不仅用于环境保护和农业生产中,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它的应用领域还
会更加广泛。
1.根据文意,在横线①②两处填写恰当的内容
净化器具有的①、 ②和杀菌的作用,大大降低了油烟对人体造成的伤害。
2.阅读文章,将横线③④两处的小标题补充完整
答:
3.在学校课外实践活动中,生物小组的同学准备建一个植物栽培室。作为光学科技小组的
一员,请你借助文中的相关知识,从充分利用光学技术的角度为植物栽培室的筹建提出
两条建议,并说明建议的理由。
答:
1.①去油(或“清除油脂”) ②除味(或“消除异味”)
2.示例:③光触媒(或“光催化剂”) ④让植物茁壮生长
3.示例:建议采用灯光诱虫技术。因为此技术能诱集并消灭害虫,保障植物的质量安全,而且是成本最低、用工最少、副作用最小、效果最好的物理防治方法。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