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
科学素质是决定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重要因素,是人们过上美好生活的前提,更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础。在科技日新月异、迅猛发展的今天,科技深刻地影响着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公民科学素质已经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先进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之一,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国计民生和生活品质的直接因素。提高我国公民的科学素质,在当前是一个紧迫任务。
2011年,日本发生的9.0级强地震引发的核泄漏事故,在我国公众中掀起了一场抢盐__,这场__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无独有偶,2007年广东和海南等地“吃了得香蕉黄叶病的香蕉会得癌症”的谣言满天飞,致使香蕉价格不正常地大幅下跌,蕉农损失惨重。这里面的原因比较复杂,但公民科学素质不高显然是一个重要因素,这凸显出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紧迫性。
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讲求科学思维,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公民科学素质是可以测量的,国际上的通行做法是通过公民科学素质调查获得在“了解科学知识、理解科学方法、理解科技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三方面都达标的公民比例。2010年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为3.27%,预计2015年将超过5%。但是,这个水平仅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据中国科普研究所预测,到2020年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应超过10%,才能有效支撑创新型科技人力资源的产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可见,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时间紧迫,任务艰巨,意义重大。
1.请给选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2.选文第二段运用了两个事例,删去一个好不好?请说出理由
3.从选文来看,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科学素质有哪些
1.提高我国公民的科学素质是紧迫任务(简明、准确,意思对即可)
2.不好。本段中的两个事例论证了提高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的紧迫性,删去后不能充分地论证中心论点。(意思对即可)
3.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讲究科学思维,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威力超大的反物质炸弹
《少年科学》编辑部
①人类战争发展到热兵器时代之后,有一个很明显的“爱好”,就是凡打仗时必定要扔炸弹。人类制造的各式各样的炸弹威力越来越大,而正在研发的反物质炸弹威力已经超乎想象……
什么是反物质
②关于“物质”的科学常识是这样的:物质有许多微粒构成,其中有电子和质子两种微粒,电子带负电,质子带正电。
③科学家经过深入研究,发现了宇宙间竟然存在着带正电的电子和带负电的质子。科家就把这两种微粒称为反电子和反质子,统称“反粒子”。由反粒子构成的物质就称为“反物质”。
④科学家认为构成世界万物的“正物质”存在与之对应的“反物质”。“正物质”与“反物质”长得一模一样,只是“秉性”相反,类似于生活中“实际物体”与它的“镜中之像”的关系。
“去捉”反物质
⑤利用反物质造炸弹,只需“一丁点儿”反物质,可这“一丁点儿”的反物质也难以获得。
⑥地球上并不存在天然的反物质,反物质存在于宇宙空间里。早在 1997年4月,美国天文学家就在银河系上方约3500光年处发现了一个不断喷射反物质的反物质源,称为“反物质喷泉”,那里有大量的反物质,只是距离地球太远,无法被取来做“炸弹”。
⑦当下,在宇宙里取回可以造炸弹的反物质并非易事,那么能不能在实验室里制__物质呢?科学家把氢原子放进粒子加速器,让其原子核和质子高速对撞,结果撞出了一个“反氢原子”。
⑧一个“反氢原子”爆炸的能量太小,还做不成炸弹。于是科学家继续努力,不断在实验室里制造更多的“反氢原子”。只要不断制造,反氢原子越来越多,总有一天能达到制造炸弹的“足量”。
威力超级惊人
⑨同性相斥、异性相吸也是科学常识。反物质与正物质算是“异性”,所以它们相遇后会“相吸”,迅速结合,互相“湮灭”。
⑩“湮灭”过程中会释放出巨大能量。利用爱因斯坦给出的“质量能量关系式”测算,科学家发现1毫克反物质在“湮灭”后所释放出的能量高达18万兆焦耳。
⑪18万兆焦耳是多大的能量?相当于43吨TNT的爆炸当量。世界上威力最大的核弹是俄罗斯的“沙皇炸弹”,它的爆炸当量相当于5000万吨TNT炸药,而1.1克反物质在湮灭时产生的能量就会有这么大!
⑫美国对反物质炸弹的研制特别“着迷”,其空军进行的名为“革命性炸药”的武器开发项目,就是专门研制反物质炸弹的。
⑬为了验证反物质炸弹的威力,美国用电脑模拟了一次代号为“反物质特攻”的爆炸事件:一名美军士兵携带一枚反物质定时炸弹潜入C.国首都,在市中心邻近C.国总参谋部大楼的公共厕所内安装好后,美军士兵从容撤出。数天后反物质定时炸弹爆炸,C.国总参谋部大楼和附属设施顷刻间便化为灰烬!接着,美国轰炸机将另一枚反物质炸弹在C.国电力和通信网络上空引爆,刹那间,该国的军事和社会活动彻底瘫痪。而这两枚反物质炸弹只有五千万分之一克,连一粒尘埃的质量也不到。
⑭通过模拟爆炸,人们进一步发现反物质炸弹爆炸威力之巨大已经超乎想象,只需几克反物质炸弹就可以毁灭地球,这种炸弹比核武器更可怕。
⑮当然,反物质不只用于制造炸弹,还可以应用于和平事业。反物质专家发现1克反物质可以为23架航天飞机提供“永久”动力。用数十毫克反物质作为燃料,飞船6个星期就可以抵达火星。
⑯但愿反物质给人类带来更多和平福音,而不是战争的阴霾……
(选自《少年科学》2015年11期,有删改。)
18.本文介绍了反物质哪些方面的内容?
19.文中第⑪、⑬段主要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任选一段作答)
20.说说下面句子加点词语有什么表达效果?
于是科学家继续努力,不断在实验室里制造更多的“反氢原子”。
21.我们在第一单元接触了几篇战争题材的作品,当今国际局部地区战云笼罩,你对此肯定有自己的想法,试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与感悟。
[c945c57610043ee8.jpg]
人造肺:让人像鱼一样畅游
几个世纪以来,人们始终被鱼到底如何呼吸这个问题所困扰。于是,传说中的美人鱼和其他的两栖动物就成了世界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今天,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一个由化学家、物理学家和数学家组成的科研小组终于可以让人们实现像鱼那样在海洋畅游的梦想,因为他们发明了两种分别可以模仿鲤鱼和巨头鲸呼吸的人造肺,预计这种人造肺的第一个原型将在3年内研制成功,在5至10年内投向市场。
跟鱼类把水中的氧气直接输入血液中有所不同的是,人造肺是通过嘴上的呼吸器把氧气送入人的肺中的。从海水中提取氧气的过程是通过成千上百根由特殊复合材料制成的管壁极薄的超细纤维管来实现。当海水流过像细面条那样的密密麻麻的网孔的时候,海水中已经被溶解的氧分子就会通过薄薄的管壁成为可供人呼吸的气体。
目前人造肺的气体容量是10升。人造肺发明者之一松田法明认为,如果想把这种人造肺推广到市场上的话,那么其气体容量只需5升就可以了。海洋生物学家路易斯·威尔说:"人造肺的发明意味着人们在潜水的时候可以轻捷多了,用不着再背上笨重的氧气筒。在浅水中,带着人造肺的潜水者想在水中呆多久就可以呆多久。"但英国阿伯丁海洋实验室的海洋学家麦克·布莱恩对人造肺在深海商业潜水、比如说海底矿藏开发中的用途并不感到那么乐观,因为在海洋一定的深度,由于压力的关系,氧气变成毒气,危害人体健康。必须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才行。另外一些人担心人造肺在娱乐潜水中的运用会给环境带来不良的后果,海洋旅游资源已经受到过多业余潜水者的威胁。澳大利亚的大堡礁就因为潜水游客过多而受到危害。红海的珊瑚因为水下游客过多而受到破坏,现在不得不把游客限制在一定的海区内活动。不过,只要善加利用,相信这项新发明也必将能造福人类。
1.简要说明人造肺的功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鱼类与人造肺获取"氧"的方式分别是:
3.第4段中"必须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才行","这个问题"指的是什么?
4.分别概括第3段和第4段说明的主要内容,并指出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
1.带着人造肺的潜水者可以像鱼一样在海洋中畅游。
2.①鱼类是通过它的特殊器官把氧气直接输入血液。②a.人造肺是通过许多超细纤维管,b.将溶解在海水中的氧分子变成可供人呼吸的气体,c.再通过嘴上的呼吸送入人的肺中。
3.在海洋一定的深度,由于压力的关系,氧气变成毒气,危害人体健康。
4.①第3段:人造肺的特点;②第4段:人造肺的功用和潜在危害;③顺序:逻辑顺序,由特点到功用。
①近几十年来,人类发明了维生素、杀虫剂、雷达、发动机、原子反应堆、电子计算机……这一切构成了今天高度发达的技术环境,也称为"第二自然界",使地球上的物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大约每隔15年其数量增加一倍。在当今世界,人类正面临着自己建造的技术环境的严峻挑战。
②跟技术环境的速度相比,生物机体的速度极其缓慢。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都认为,原始人与现代人在大脑构造上相差无几。几千年来人对语言的反应速度并无差异,基本上是平均每秒钟接受2.5个单词。然而,从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以每秒钟运算5000次到当前的每秒钟几百亿次的大型电子计算机,才只有半个世纪的时间。
③人的大脑能否不断适应飞速发展的技术环境呢?有的人甚至认为将来人工智能也许会完全取代自然智能。难道果真如此吗?科学界的有识之士,对于第一点的回答是肯定的,而对于第二点则持否定态度。
④大脑是人类自然智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人的大脑里的神经元有140多亿个,构成了地球上最完美和效率最高的自然界的美妙绝伦的创造,是人类发明的任何最先进的信息技术工具或人工智能所无法超越的。
⑤总之,尽管人类创造的技术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向它的主人提出严峻的挑战,但是,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人类永远是技术环境的主人。
1.第②段中,通过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的比较,
具体说明了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比自然智能快。
2.从第③段的内容看,科学界有识之士肯定的是什么?否定的是什
么?
3.指出下面这句话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跟技术环境的速度相比,生物机体的速度极其缓慢。 ( ) 使地球上的物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大约每隔15年其数量增加一倍 。( )
4.从全文看,作者要表达的最主要的观点是什么?请用文中句子
1、电子计算机、人的大脑。
2、人的大脑能适应飞速发展的技术环境、将来人工智能也许会完全取代自然智能。
3作比较、列数字。
4、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人类永远是技术环境的主人。
在地球上空20至30千米的大气同温层中,聚集着占自然界总量90%的臭氧,这就构成了大气臭氧层。虽然其中臭氧的质量只占整个大气层的1/1000000,但它却能吸收来自太阳的99%的紫外线,使地球免遭太阳紫外线过强的辐射。正是臭氧层这一"生命之伞",庇护着人类及地球的所有生灵!
1985年5月,英国科学家首次发现南极上空出现了臭氧层"空洞",后来英国的"云雨7号"卫星探测出这个空洞的面积大如美国。科学家们还发现,北极、欧洲的上空,臭氧层也在受到侵蚀,形成臭氧稀薄区域。从全球来看,大气中的臭氧含量正在逐年减少。
致使大气中臭氧含量减少的原因很多,而人类生产和生活所产生的CFC类物质进入大气层,则是造成臭氧含量减少、臭氧层被破坏的主要原因。CFC类物质主要是各类气溶胶、制冷剂、除臭剂所释放的氟氯烃,如广泛使用于冰箱、空调器的氟利昂、氟氯甲烷等。这些化合物在大气低空中很稳定,经过漫长的时日,顽强地飘到同温层,经阳光中的紫外线照射,发生光化反应,释放由化学反应能力很强的自由氯原子。而一个自由氯原子就可以借助连锁反应破坏10万个臭氧分子!
臭氧层被破坏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例如:科学家研究表明,大气中臭氧每减少2.5%,就会给世界带来47万个皮肤癌患者。由臭氧层被破坏所带来的地球环境的变化,会造成农作物的大幅度减产。不仅如此,臭氧层被破坏还会使全球气候变暖,雨量增多,加速极地冰川的融化,海平面上升,导致大片海滨地区被淹没。为此,科学家们呼吁世界各国必须加强合作,采取措施,最大限度地避免臭氧层再遭进一步破坏,以保护人类自身。
1.为什么称臭氧层为"生命之伞"?
2.为什么说CFC类物质是造成臭氧含量减少、臭氧层被破坏的主要原因?请简要回答。
3.指出下面这句话使用的说明方法。
例如:科学家研究表明,大气中臭氧每减少2.5%,就会给世界带来47万个皮肤癌患者。 ( )( )
4.臭氧层被破坏,对人类生存有哪些危害?请简要回答。
1.因为臭氧层能吸收来自太阳的99%的紫外线,使地球免遭太阳紫外线过强的辐射,庇护着人类及地球的所有生灵。
2、CFC类物质(或氟氯烃)进入同温层,经紫外线照射,发生光化反应,释放出对臭氧分子有很强破坏作用的自由氯原子。
3.举例子 列数字
4.会带来大量的皮肤癌患者,会使农作物大幅度减产,导致大片海滨地区被淹没。
压力与高度 张前
①最近,生物学家发现了一种神奇的小昆虫——沫蝉。
②沫蝉栖息在植物叶子上,分布在世界各地。它的神奇之处在于跳起来的高度相当于它身高的100倍,这相当于一个人跳70层楼那么高。因沫蝉的相对弹跳高度打破了跳蚤保持的纪录,它被生物学家封为自然界新的“跳高冠军”。
③研究认为沫蝉弹跳能力如此发达是为了逃避来自鸟和其他昆虫的袭击。
④从事此项研究的剑桥大学动物学家麦克罗姆说:“沫蝉的弹跳能力令人难以置信。这使它们几乎不能被捕捉到。以前没有人对它的弹跳进行过测量。”他在《自然》杂志中描述:就身体长度而言,沫蝉惊人的跳跃能力超过自然界任何一种昆虫,跳跃高度超过了跳蚤,并且速度是跳蚤的4倍多。
⑤
⑥原来,它的后腿肌肉非常健壮,就像随即待发的弹弓,可以在瞬间跳跃中爆发后腿蓄力。沫蝉在起跳前双腿固定蓄力,起跳的初始速度为每秒3.1米,三倍于跳蚤的起跳速度。沫蝉起跳时承受的重力约为其体重的400倍。而有经验的喷气式飞机的驾驶员在起飞时最多只能承受其体重7倍的重力。相比之下,跳蚤的力量只是重力的135倍。
⑦沫蝉之所以能打破跳蚤的起跳纪录,是因为它能忍受起跳时约为其体重400倍的巨大压力。
⑧这一现象足以让我们反思:人世间,人和人所处的“高度”千差万别,就在于他们对待压力的态度不同。面对压力,有人畏首畏尾,退缩不前,致使一生担惊受怕,一事无成;有人从容不迫,坚强面对,于是在现实和众人的“挤压”下成就了人生的辉煌。
1.结合上下文,在第⑤段横线上补写恰当的句子
2.联系上下文,分析下列加点词语的作用。
(1)因沫蝉的相对弹跳高度打破了跳蚤保持的纪录,它被生物学家封为自然界新的“跳高冠军”。
(2)这使它们几乎不能被捕捉到。
3.选文第⑥段加线句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选文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1.沫蝉为什么能跳这么高呢?
2.(1)“跳高冠军”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沫蝉的弹跳能力强。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2)“几乎”表程度,表明沫蝉很难被捕捉到。(或者:若去掉这个词,原文的意思就成了“沫蝉肯定不能被捕捉到”,与实际情况不符。)它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列数字,作比较。真实具体地突出了沫蝉在起跳时的速度快。
4.示例:压力越大,能力越强;对待压力的态度不同,所处的“高度”也千差万别;科学发现无止境。
从“雾都”到“霾都”
①在中国有一座城市以雾而著称,就是“雾都”重庆。
②重庆多雾,因为它地处四川盆地东部,四面群山环绕,长江、嘉陵江在此交汇,空气温暖湿润,地面风速很低,江水蒸发不易扩散,潮湿的空气很轻易就会达到饱和状态而凝结成雾,不过气象部门的统计分析表明,近年来重庆浓雾呈逐年减少趋势,灰霾天气倒是呈逐年上升趋势。
③那么到底什么是雾,什么是霾呢?气象学上对“雾”的定义是: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导致水平能见度低于1000米的天气现象。雾和云可以说是一母同胞,过量的水汽与空气中的凝结核凝结在一起,它们悬浮在高空被称为云,如果悬浮在近地面的空气层里,就形成了雾。而词典对“霾”的解释是: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的烟、尘等微粒而形成的浑浊现象,能见度小于10公里。而201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则对“霾”给出了技术性的判识标准:“当能见度小于10千米,排除了降水、沙尘暴、扬沙、浮尘等天气现象造成的视程障碍,且空气相对湿度小于80%时,即可判识为霾。”所以雾与霾最大的区别是相对湿度:相对湿度达到95%以上的低能见度现象称为雾,相对湿度低于80%的为霾。
④据气象部门研究人员所说,“重庆由于二战时期的军工开发和以后的军工建设,一直是严重的‘霾都’,只是过去科学认识水平不够,误认为是‘雾都’。我们以前认为能见度降低都是雾造成的,其实很多情况下都是霾。”于是,“雾都”不再有美感,反而变成了刺耳的警报,令人忧心。而且,似乎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城市被冠上了“雾都”的名号:郑州被市民调侃为“宛若蓬莱仙境,郑州成‘雾都’”;乌鲁木齐被戏称为“西部雾都”“‘雾’鲁木齐”……曾经有媒体报道“北京盛夏季节30℃大雾弥漫”,我们已经知道雾是低温下饱和气块的标志,夏季30℃的高温条件下,水汽很难达到饱和程度,出现的肯定是霾。
⑤霾会降低空气能见度,这主要在于大气中颗粒物的散射、吸收带来的消光作用,而其中“贡献”最大的当属颗粒物的散射,颗粒物的家族被称为悬浮颗粒物,其组成部分PM2.5在2011年迅速蹿红。PM2.5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极大,会深入到人的肺部,造成人的循环系统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PM2.5的浓度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循环系统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急诊数量分别会增长5%和1%。
⑥中国的“霾都”已经越来越多,而且还在继续增多中。中国经济和工业较发达的地区,霾的日变化都呈现出增长趋势,而且这种趋势恐怕短期内也很难发生改变。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城市治理灰霾的前景不容乐观,悬浮在中国城市上空的灰霾还要很久才会消散。
(选自《读者》2014年第3期,有改动)
1.从文中看,“雾”和“霾”的区别体现在哪些方面?
2.第③段中划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3.阅读下面的句子,回答问题。
霾会降低空气能见度,这主要在于大气中颗粒物的散射、吸收带来的消光作用,而其中“贡献”最大的当属颗粒物的散射,颗粒物的家族被称为悬浮颗粒物,其组成部分PM2.5在2011年迅速蹿红。
⑴“主要”一词能否删去?结合句子内容说明理由。
⑵解释“蹿红”的含义。
4.作者说:“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城市治理灰霾的前景不容乐观。”请结合文本,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1.一是相对湿度的区别,二是构成成分的区别,三是能见度的区别,四是对人的危害性的区别,五是成因的区别。
2.运用打比方、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生动形象突出说明了雾与云的关系与区别:都是过量的水汽与空气中的凝结核凝结在一起,悬浮在高空被称为云,悬浮在近地面的空气层里,就形成了雾。(作用:打比方,形象生动地说明了雾与云的关系:都是过量的水汽与空气中的凝结核凝结在一起;作比较,把雾与云作比较,突出说明了两者的区别:悬浮在高空被称为云,悬浮在近地面的空气层里,就形成了雾。)
3.⑴不能删去。“主要”起限定作用。一方面说明颗粒物在霾降低空气能见度的作用中位置突出,另一方面说明在霾降低空气能见度的过程中,除颗粒物的消光作用外还有其他因素的影响,而此为主,其他为次。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⑵指迅速引起人们广泛关注,成为焦点。
4.示例1:我同意作者的看法,是不容乐观的。理由是:无论从文中还是现实来看,很多城市都已出现严重的灰霾,经济发展与治理灰霾的关系也难以处理好,而且,目前治理灰霾的技术还不够成熟。
示例2:我不同意作者的看法。我认为应该是乐观的。从文本看,目前人们对灰霾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对灰霾的危害越来越重视。只要下定决心,从现在做起,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治理灰霾还是有成功的希望的。
①从医学角度分析,噪音往往能引发身体的疲劳和不适,对人的心理也造成一定的伤害。
②60分贝以下的噪音一般不会引起人的厌烦。假如在超过70分贝噪音的环境中,想要更好地休息就得服用镇静剂或安眠药。当然,75分贝的噪音算中等级别,它能影响人的思维和情绪。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常有一些尖利的噪音,它们虽然比较短暂,但其激烈程度可以严重干扰人们的生活。例如:摩托车在行驶中的噪音可以达到100分贝~110分贝,其强度超过电锯锯木发出的声音;摇滚乐队的某些演奏可能产生140分贝的噪音,它大大超过喷气式飞机降落到距地面100米时产生的轰鸣。科学实验表明,超过115分贝的噪音能引起人的严重的烦躁和不安,这种情况相当于癫痫病发作时的一系列大脑变化;面对160分贝的噪音,动物有可能死亡。
③虽然我们生活在喧闹声中,但不是人人都能察觉。人的耳朵有一种“掩蔽”功能,能自动清除环境噪音,而把那些我们感兴趣的声音突现出来。因此,我们能听见站在人群中或公共场所的人对我们的讲话。耳朵还能将讲话人的声音分离出来,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忽略环境噪音。但这只是大脑的一种“应对”技巧,噪音已经丝毫不漏地进入我们的听觉和神经系统,其后果是,强烈和长时间的噪音会破坏声感细胞上的纤毛。这些纤毛就是我们的“传声器”,随着它们的逐渐被破坏,我们甚至可能失去听觉。长此以往,耳鸣和心悸将接踵而来,并且身体的平衡系统也会因此而遭到破坏。从国际上的一些统计数据可以发现,生活在喧闹地区的一部分居民的听力正在变得越来越差。在美国,64岁~75岁的兵的人介绍,现在有听力缺陷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选自《科学世界》)
1.本文主要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限10个字以内)
2.第③段画线句子表明人们的听力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子中,删去加点词语后对原句意思表达影响最小的一项是:( )
A.常有一些尖利的噪音,它们虽然比较短暂,但其激烈程度可以严重干扰人们的生活。
B.耳朵还能将讲话人的声音分离出来,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忽略环境噪音。
C.摇滚乐队的某些演奏可能产生140分贝的噪音。
D.面对160分贝的噪音,动物有可能死亡。
1.噪音对人的危害
2.变得越来越差 列数字 举例子 作比较
3 .A
《昆虫般大小的机器人》
①一部分研制机器人的专家认为,下一步的研究方向主要是机器人的大小,未来机器人的大小应该和昆虫相仿。
②大型机器人需要沉重昂贵的发动机和大量的动力消耗,需要数千米的连线。控制所有这些硬件又需要数平方英寸的微晶片。而如果机器人的这些部件组装起来只有昆虫那样大小,那么它的造价不但会便宜得多,它所能从事的工作也会给人类生存带来更大影响。
③一般说来,目前机器人所能做的工作都可由相应的机器来取代。与工厂中固定的有强大动力的机器相比,许多工作由机器人来做不如留给相应的机器去做。但是小型机器人所能做的工作却不是大机器所能完成的,这正如微型飞机比大型飞机更适合用来观测农场作物的生长情况以及控制自动灌溉和施肥系统一样。只有微型机器人,才能沿着患者的血管,进入变窄了的冠状动脉去排除血管壁上沉淀的胆固醇,从而解除病人的危险。
④当然,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这种说法还未免言过其实。不过研究人员确已成功设计出一种能进入煤气或自来水管道去修补裂缝或漏洞的微型机器人。这种机器人进入管道之后,可用自己的身体测量经过地方的电导,一旦测不到这种电导,就表明那里存在着裂缝或漏洞。于是该机器人便作出“自我牺牲”,用自己的身体来把裂缝或漏洞堵上。
⑤如果许多这样的微型机器人通力合作,其功用更是一般机械所无法比拟的了。比如说战场上可使用微型机器人士兵。这些“士兵”可轻易地偷偷爬过或飞过战场而不被敌方的雷达发现,因为它们体积微小,且可超低空飞行(乘微型火箭)。一旦越过敌人的防线,它们便可成为摧毁敌方设施的生力军,就像毁掉农作物的蝗虫一样。
⑥这种昆虫般大小的机器人目前已不再只是科幻小说里的主人公。当然要它们在现实生活中大量出现,还需克服一系列技术上的障碍。其中主要是如何把现在机器人所用的齿轮、杠杆、曲柄、弹簧和其它机械部件缩小到比头发丝还细的程度,同时把传感器、电动机、控制计算机及其他系统装配到一块微晶片上。
⑦当然目前制作微型动力部件的技术还处于研制的初级阶段。加利福尼亚大学一个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制造出了只有1/5毫米长的带连接部件的曲柄和齿轮。这种齿轮只有红细胞一般大小。新泽西州美国电报电话公司贝尔实验室的专家们已经研制出了比蚂蚱颚还要小的钳子。该实验室还研制出了只有半毫米大小每分钟24000转的气动涡轮机,其转速比许多喷气式飞机的发动机还要快。机器人微型化的另一个问题是动力问题。为微型机器人提供动力的装置要比电池小很多才行。不过,微型发动机的研制工作也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
⑧微型机器人的大量生产恐怕还不是近年之内能办到的事情。然而,一旦这种机器人能批量生产出来,它们在科研和生产中所起的作用将是无法估量的。 (选自《未来科学》)
1.从文中举出一处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第⑦段提到“机器人微型化的另一个问题是动力问题”,那么还有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请用文中的原话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语言严密有分寸,试举一例加以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本文内容,下面对未来微型机器人发展前景预测错误的一项是 【 】
A.与机器人相比,工厂中的机器还是有较大的优势,特别是机器有强大的动力。
B.虽然对微型机器人的应用前景目前还有点言过其实,但研究人员已经有了可喜的进展。
C.战场上的微型机器人士兵要想取得理想效果,让他们通力合作是一个好办法。
D.如果微型机器人的发展前景比较乐观的话,未来大型机器人将逐渐被全部淘汰。
1.答案举例:文章第②节中用大型机器人和微型机器人进行比较,说明微型机器人造价便宜,对人类的影响更大;第⑦节把专家们已经研制出的钳子跟蚂蚱颚进行比较,具体说明微型机器人部件微小的特点。
2.其中主要是如何把现在机器人所用的齿轮、杠杆、曲柄、弹簧和其它机械部件缩小到比头发丝还细的程度,同时把传感器、电动机、控制计算机及其他系统装配到一块微晶片上。
3. “下一步的研究方向主要是机器人的大小,未来机器人的大小应该和昆虫相仿。”句中“主要”一次体现了语言的严密性,说明还有其他的研究方向;“一般说来,目前机器人所能做的工作都可由相应的机器来取代。”句中“一般说来”限定了目前机器人所做的工作能由机器取代的范围,不是所有工作都可以取代;“为微型机器人提供动力的装置要比电池小很多才行。”句中“很多”交代了小的程度。
4.D
阅读《生物入侵者》节选
①当你在路边草地或自家庭院里发现一两只从未见过的甲虫时,你肯定不会感到惊讶。但在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们看来,这或许不是件寻常小事。专家们把这种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称为“生物入侵者”——它们不仅会破坏某个地区原有的生态系统,而且还可能给人类社会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
……
②如果一种物种在新的生存环境中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以及天敌伤害等诸多因素制约,它很可能会无节制地繁殖。1988年,几只原本生活在欧洲大陆的斑贝(一种类似河蚌软体动物)被一艘货物带到北美大陆。当时,这些混杂在仓底货物中的“偷渡者”并没有引起当地人的注意,它们被随便丢弃在五大湖附近的水域中。然而令人始料不及的是,这里竟成了斑贝的“天堂”。由于没有天敌的制约,斑贝的数量便急剧增加,五大湖内的疏水管道几乎全被它们“占领”了。到目前为止,人们为了清理和更换管道已耗资数十亿美元。来自亚洲的天牛和南美的红蚂蚁是另外两种困扰美国人的“入侵者”,前者疯狂破坏芝加哥和纽约的树木,后者则专门叮咬人畜,传播疾病。
③“生物入侵者”在给人类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的同时,也对被入侵地的其他物种以及物种多样性构成极大威胁。二战期间,棕树蛇随一艘军用货船落户关岛,这种栖息在树上的爬行动物专门捕食鸟类,偷袭鸟巢,吞食鸟蛋。从二战至今,关岛本地的11种鸟类中已有9种被棕树蛇赶尽杀绝,仅存的两种鸟类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减,随时有绝种的危险。一些生物学家在乘坐由关岛飞往夏威夷岛的飞机上曾先后6次看到棕树蛇的身影。他们警告说,夏威夷岛上没有任何可以扼制棕树蛇繁殖的天敌,一旦棕树蛇在夏威夷安家落户,该岛的鸟类将在劫难逃。
④许多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将“生物入侵者”的增多归罪于日益繁荣的国际贸易,事实上许多“生物入侵者”正是搭乘跨国贸易的“便车”达到“偷渡”的目的的。以目前全球新鲜水果和蔬菜贸易为例,许多昆虫和昆虫的卵附着在这些货物上,其中包括危害极大的害虫,如地中海果蝇等。尽管各国海关动植物检疫中心对这些害虫严加防范,但由于进出口货物数量极大,很难保证没有漏网之“虫”。此外,跨国宠物贸易也为“生物入侵者”提供了方便。近年来,由于引进五彩斑斓的观赏鱼而给某些地区带来霍乱病源的消息时常见诸报端。一些产自他乡的宠物,如蛇、蜥蜴、山猫等,往往会因主人的疏忽或被遗弃而逃出,为害一方。
……
⑤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已开始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例如,美国众议院已于1996年通过了一项议案,要求各有关机构加强对有可能夹带外来物种的交通工具的监控,为此,美国政府正在酝酿一个跨部门的监控计划。
1、关于本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说明的中心是“生物入侵者”给人类社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B.、“生物入侵者”是对入侵地某些物种造成威协,但客观上也为本地增加了一个物种,对于入侵地的生物多样性有利。
C.、“生物入侵者”对入侵地原有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和损害
D.、“斑贝”在美国五大湖区的大量繁殖,主要是因为当地环境污染造成的
2、下面对②③④⑤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和作用,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第②段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作诠释;作用:具体、准确说明物种在新的生存环境中若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以及天敌伤害等诸多因素制约,可能会无节制地繁衍,给人类造成危害和损失。
B.、第③段画线句运用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作用:具体、准确说明“生物入侵者”会对被入侵地的其他物种以及物种的多样性构成威胁。
C.、第④段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打比方;具体说明了生物入侵的人为原因。
D.、第⑤段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具体说明了目前世界各国对“生物入侵者”采取了相应措施。
3、下面关于选文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从说明顺序来看,选文先说路边的小草或自家庭院里的甲虫,再说欧洲大陆的斑贝、亚洲的天牛和南美的红蚂蚁,接着说关岛的棕树蛇,最后讲美国,可见:是按照空间顺序来说明的。
B.、从说明的内容来看,②③段是在说明“生物入侵者”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C.、从说明的语言来看,本选文语言生动、形象、准确。如:“入侵者”“便车”“偷渡”等就很生动形象;“它很可能会无节制地繁殖”中的“可能”就用得很准确。
D.、从说明对象来看,本选文的说明对象是: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生物。
4、请用自己的话概括甲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5、从甲文所叙事件中,可以看出陈涉是怎样的一个人?
1、C
2、 A
3、A
4、甲文:记叙沉声、吴广发动起义的过程。
乙文:写项梁夺取郡守的兵变过程。
5、富有谋略,机智勇敢,有一定的组织领导才能。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