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阮华君的《身在“辐”中要知“辐”》一文

①手机有辐射、电脑有辐射、微波炉有辐射、太阳光也有辐射……可是,我身边很多人对于“辐射”两字,可以说是谈“辐”色变。如果是这样,那说明你身在“辐”中不知“辐”,因为辐射远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可怕。

②“辐射”是科学上常用的一个名词,指的是物体以电磁波或粒子的形式向周围发射能量的过程,也称为“放射”。

③依据能量高低及电离物质的能力大小,可以把辐射分为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

④所谓“电离”,一般而言,是指电子被高能辐射从电子壳层中击出,使原子带正电。拥有足够高能量的辐射可以把原子电离,人们因而称之为“电离辐射”。核辐射就是一种高强度的电离辐射。人体组织中的每一个 细胞,一旦受到核辐射,就会无差别地破坏人体细胞 中原子的化学键。当破坏的程度非常之大,人体自身无法修复时,就会出现致癌、致死等情况。更可怕的是,为了修复被破坏的原子化学键,人类的基因可能会发生突变。一旦生殖细胞基因发生了突变,就有可能遗传给后代。据说,1986年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后,当地有些老鼠受到核辐射,基因发生突变,如今有的老鼠已经和猪仔差不多大了。

⑤非电离辐射,是指含有的能量很低,不足以让原子电离,它是由电场和磁场交互作用产生的电磁波向外释放形成的,所以也被称为电磁辐射。例如紫外线、激光、微波都属于非电离辐射。生活中最容易接触到的就是太阳光和一般家用电器发出来的非电离辐射。

⑥我们天天接触的都是非电离辐射,事实上我们一点也不用怕它。

⑦首先,家用电器的功率很小,相对的辐射“剂量”也很有限,一般不足以对人体造成伤害。在家用电器中,微波炉算是“辐射剂量”超大的了,但微波是无法穿透金属的。一般微波炉都是全金属外壳,所以,一个合格的微波炉是不可能让微波出来游逛的。

⑧其次,“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人类早就发明了很多防范辐射的方法。比如,给微波发生器加上金属罩;医院的放射治疗室用特殊材料制造,以免辐射外泄……

⑨再次,对于自然界中的辐射,如太阳光,因为人类从古到今一直面对它,已经产生了一定的抵抗力和适应性,人体皮肤完全可以吸收小剂量的辐射,并把它转化成热量。

⑩当然,辐射也并不是总干坏事的,它也能为人类造福。我们熟知的一些医疗手段,比如癌症放疗、核磁共振检查、X.光检查、CT扫描,都是利用了辐射。如此看来,我们身在“辐”中要知“辐”,这样我们才能很好地利用辐射为我们的生活服务,也就不会谈“辐”色变了。

1. 本文采用逻辑顺序,依次说明了什么是辐射、 、 辐射并不可怕的原因、 等,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条理清晰

2.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说明第④段画线句的表达作用。

3.爷爷最近胸部有些不舒服,想去做个CT,看看有没有心脏病。(CT检查就是进行X线检查,CT的辐射属于电离辐射),结合本文知识,你会对爷爷说:

1.辐射的类型、辐射的用途。

2.这句话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了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后,当地有些老鼠受到辐射后基因突变的示例,具体真实地说明了受到核辐射的基因可能会发生突变,遗传给后代的可怕后果。

3示 例:爷爷,您应该先去医院内科听听大夫的诊断,是否做CT要根据大夫的诊断来决定。做CT的辐射属于电离辐射,有致癌的可能,所以不到万不得已,还是不做CT的好。

数字时代,我们的大脑被改变了

  人类的大脑是可塑的,当人类生活方式改变时,大脑也将会发生变化。当远古人类首次发现如何使用工具时,人类的大脑就受到迅速而明显的影响。数字时代,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我们每天离不开网络、离不开手机时,我们的大脑是否也被改变了?科学家认为,对网络科技的尝试依赖,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也改变了人类的大脑结构。

  人类并不是天生就会阅读的。在正常情况下,理解和运用口头语言的能力由人类基因决定的程序形成,而阅读能力的形式却需要每个人的刻苦练习。这些在我们浏览网站时是体会不到的。虽然两种行为都被称为阅读,但对书籍的深阅读与在网页上为了获取信息耐蚝的阅读是不一样的,两者有不同的阅读体验,并且培养出不同的阅读技能。

  传统阅读需要耐心,而数字阅读堪称“耐心杀手”。以微博为例,浏览一个微博页面只要几分钟,眼睛在每条微博上停留的时间只有几秒。不断地扫视、浏览、搜寻感兴趣的关键词,点击阅读——这个过程因为信息的丰富性、多样性而足够刺激,但显然不足以锻炼耐心。一本优秀的图书是有内在的逻辑框架的,只有进入这一逻辑框架,才能说是阅读。而网络内容特别是微博这样的社交媒体每一条都互不关联,跳跃性的阅读当然谈不上深入和逻辑了。

  大脑和肌肉一样,是很有适应能力的,给它什么刺激就会发展什么样的模式。习惯于数字阅读的快速、跳跃、浏览,就难以适应传统的慢速、口味和思考的阅读方式。

数字时代,智能手机和互联网已经完全渗入到了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在信息时代长大的“数


字原住民”,因长时间用拇指操控智能手机和上网,从而改变了大脑形成神经通路的方式,更适应碎片化信息,也更善于利用网络资源,但结交线下朋友的能力却越来越弱。

  (选自2015年《百科知识》,有删改)

  链接一:

  人们可以分成两种类别:数字原住民(出生于数字时代)和数字移民(出生在数字时代前,但现在开始应用数字工具的人)。前者更依赖于用招待费输入,而后者阅读他人表情的能力则更胜一筹。上网时,前者和后者的大脑受到的训练是不一样的,尤其在社交和学习能力上,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模式。科学家发现,互联网虽然影响着所有年龄层的人群,但受影响最大的还是数字原住民。

  (节选自加里·斯莫尔《网络化大脑:适应现代大脑的技术变革》)

  链接二:

  “过去几年中,我一直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觉得某些人或某些东西正在摆弄我的大脑,重塑中枢神经系统,重置记忆。我的大脑正在变化,我目前的思考方式与过去相比已经截然不同,当我阅读时,能最为强烈地感觉到这一点。全神贯注于一本书或一篇长文,曾经是易如反掌之事,我的大脑能够抓住叙述的演进或论点的转折,我曾耗费数个小时徜徉在长长的诗行里。但如今不再如此,往往阅读两三页后我的注意力就开始漂移了。我变得焦虑不安,开始寻找其他事情来做。我感觉我一直在试图将自己任性的大脑拽回到书本,过去曾经甜美如蜜的阅读已变成一场战斗。”

  (节选自美国 尼古拉斯·卡尔《网络也有__一面》)

  链接三:

  美国心理学家玛丽安娜·沃尔夫说:“我们并非只被阅读的内容影响,我们也被阅读的方式所影响。”网络所倡导的将“丰富”与“时效性”置于首位的新阅读方式,可能已经削弱了我们进行尝试阅读的能力。几百年前的印刷术,让阅读长而深奥的作品成为寻常之事,也让人们能坐下来静心阅读,而在线阅读时,我们只不过就是个“信息解码器”而已。我们对文句的诠释,尝试阅读时形成的丰富精神联想,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弃我们而去。

  (摘自网络,有删改)

  链接四:

  与我们平时在网上进行的浅阅读相反,深阅读是一种渐渐被忽视的阅读行为。深阅读的消失将不利于伴随着网络长大的后代的智力和情感发展,也会影响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长篇小说、史诗等文学类型的传承,这些作品只有经过阅读训练的人才能欣赏。近期研究已经证明,深阅读是一种慢速的、沉浸式的、有着丰富的感官细节和复杂的情感、精神体会的阅读,是一种独特的阅读体验,与单纯的认字型的阅读完全不一样。虽然严格说来,深阅读的载体不一定非得是传统的纸质书,但印刷品的天然的限制对于深阅读体验却是十分有益的。比如,纸质书上是没有超链接的,这样读者就少了一些干扰——不用纠结是不是得点开链接,从而能保持全身心地沉浸在书中的文字里。

 1.阅读上述材料,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古人学会了使用工具,现代人学会了使用网络,他们的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变化。

  B.阅读能力不是先天就有的,它由人类基因决定的程序形成,需要刻苦学习才行。

  C.网络时代所倡导的新阅读方式,可能使人难以坐下来静心阅读长而深奥的作品。

  D.网络上的超链接模式,是纸质书上没有的,它会对读者的深阅读产生一些干扰。

  2.下列对传统阅读与数字阅读的概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传统阅读可以锻炼人们的阅读速度;数字阅读可以锻炼人们的阅读耐性。

  B.传统阅读的内容都非常具有逻辑性;数字阅读的内容都非常具有跳跃性。

  C.传统阅读让人关注内容的深度;数字阅读让人关注内容的丰富和时效性。

  D.传统阅读使人的社会交往能力增强;数字阅读使人的线下交往能力减弱。

  3.数字时代,我们的大脑是如何被改变的?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网络科技的深度依赖,已经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并且改变了人类的大脑结构。

  B.不断扫视、浏览、搜寻、点击阅读,使过于关注丰富多样的信息而不能深入阅读。

  C.长时间地使用拇指操控智能手机和上网,致使大脑形成神经通路的方式发生了改变。

  D.某些人或某些东西通过摆弄、重塑中枢神经系统,重置记忆,促使人们的大脑变化。

  4.请分析下面语句中加点词的表述效果。

  过去曾经甜美如蜜的阅读已变成一场战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链接四”中提到,深阅读的消失“会影响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长篇小说、史诗等文学类型的传承”。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观点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B 

2. C  

3. D

4. 加点词运用比喻和对比的手法,“甜美如蜜”一词形象地表现了过去令人愉快、陶醉的阅读感受;“战斗”一词,则写出了现在难受、挣扎的阅读感受。两个词语对比,说明了网络阅读带来的不良影响,表达了“我”焦虑的心情。

5.我赞同这个观点。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数字时代的到来,网络阅读的发展导致我们深度阅读的能力大大下降甚至消失,这是令人担忧的,而长篇小说、史诗等文学类型的传承是离不开深度阅读的,缺乏深度阅读能力的后代将无法欣赏这一文学类型,更无法体会当中的价值,这必然不利于文化的传承 。所以,我们应该培养深度阅读的能力,提升文学素养,传承和发扬这一文学类型。

(广安中考改编)

知冷知热的地球彩衣

①地球有各式各样的衣裳,五颜六色,绚丽多彩,而且会随岁月的更替而改变。

②蓝色的衣裳是海洋湖泊,冬天暖和,夏天凉爽。这是因为水所能吸收容纳的热量特别多,使1立方厘米的水升高1℃所需的热,足以使3000多立方厘米的空气或是5立方厘米的花岗岩也升高1℃。当阳光强烈时,水把大量的热吸去,起到了降低气温的作用;当天气转冷后,水又把热陆续放出来,使气温不致降得太低。

③地球上约有71%的面积遮盖着蓝色的衣裳,而在大陆上又有大约1/5的土地穿着黄色的衣裳。这是沙漠或半沙漠地区,它使那里的气温热时特别热,冷时特别冷,不是雪中送炭而是火上浇油,起着与海洋相反的作用。在沙漠中,昼夜温差常常达到好几十摄氏度。

④黄色衣裳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效果,一方面由于它本身吸收容纳热量的能力比水要差许多,同时也因为它不能像海洋那样经常把大量水蒸气输送到空中,使那里的空气保持比较潮湿的状态。

⑤大气是调节地球“体温”的透明衣裳。它阻挡着太阳射来的热,同时也阻拦地面的热向宇宙中散失,假使没有大气,被太阳照着的地方就太热,而晒不到的地方就太冷了。空气中还含有水蒸气,其含量越多,吸热能力就越强,所以海洋上潮湿的空气比沙漠上干燥的空气更能吸热保暖,调节温度。

⑥在高山上,空气稀薄,水蒸气的含量也少,热量来的虽多,但去得也快,到了一定高度,热量支出便超过了收入,那里常常终年被积雪所掩盖。

⑦两极也是终年穿着白色衣裳的地区,那里因所处地理位置的影响,阳光是斜射的,阳光在大气中旅行的路线长,沿途被拦截的热就多,所以到达地面的热量少,因此两极的气候严寒。地面得到的热量已经少了,白色的衣裳更将这些热大量反射掉。刚落下的白净的雪能把射到地面的90%左右的热反射回去,这就使地面温度更低了。

⑧包括两极和高山地区在内,地球上约有1/10的陆地终年穿着白色的衣裳。冬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穿上白衣裳的地区就更多了。这些白色的衣裳对地球上的气候有重要的影响,我国气象学家吕炯等已发现,北方海洋的结冰量和我国长江流域旱涝现象的形成有一定的关系。至于那种面积广大的终年积雪的地区,更是冷空气的制造厂,广泛地影响着天气的变化。

⑨能够使地球上冷暖干湿更加适合人类需要的,是绿色的衣裳。植物掩盖着地面,掩盖得最密的是森林,它对改善气候起着重要的作用。可惜的是,和我国辽阔的领土面积比较起来,森林面积显得太少了。

⑩地球的衣裳和气候的关系如此密切,因此我们必须要使它穿得合适。这是有可能做到的,目前也正在做。修水库、扩大水田是为了使陆地上有更多的地区穿上蓝色的衣裳;黑化冰川,使白色衣裳变黑的工作也已开始了。还有更多的为大地剪裁衣裳、描龙绣凤的工作要我们进行。我们一定能使地球上的气候一天天变得更好。

1.选文中“蓝色衣裳”指什么?它的作用是什么?

2.文章第⑤段画线部分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简要分析它的作用。

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刚落下的白净的雪能把射到地面的90%左右的热反射回去,这就使地面温度更低了。

4.文章第④段中“黄色衣裳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效果”,句中“这样”一词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5.文章第⑩段中写道:“我们一定能使地球上的气候一天天变得更好。”请你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生活实际,谈谈怎样做才能使地球上的气候一天天变得更好。

1“蓝色的衣裳”是海洋湖泊。它的作用是调节气温,使气温不至于太高或者太低。 

2作比较。将海洋和沙漠上的空气作比较,说明了空气中含的水蒸气越多,吸热能力就越强。 

3不能删除。因为“左右”表示估计,是个限制性的词语,而一般说明文的限制性词语都是说明文语言严密性、准确性和科学性特点的体现。 

4沙漠中的昼夜温差比较大。 

5.示例:①植树造林,合理密植;②修建水库,扩大水田;③低碳生活,节能减排等。

转基因蚊子

袁 越

蚊子不但会咬人,还能传播疾病,比如每年导致全球5000万人感染的登革热就是依靠蚊子传播的。巴西是登革热的重灾区。在巴西北方热带地区很难通过减少积水来防蚊子,只能用蚊帐或者喷洒灭蚊剂来控制登革热疫情,但效果都不太好。于是巴西政府祭出撒手锏,于2014年4月10日批准引入了一种转基因蚊子,使得巴西成为全球第一个批准向环境释放转基因昆虫的国家。这种蚊子是由一家英国公司研制出来的,转了基因的雄蚊子产生的精子有遗传缺陷,导致其后代没办法正常发育,最终绝大部分夭折在幼虫阶段,无法变成蚊子咬人。

不过这个方法有个先天缺陷,那就是必须不断地向自然界补充新鲜的转基因雄蚊子,原因在于转了这个基因的雄蚊子几乎没有后代,转入的新基因遗传不下去,一旦停止人工补充,蚊子的种群数量就会缓慢恢复。转基因蚊子的培育是很花钱的,这就意味着这个方法很难大面积推广。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英国伦敦帝国学院的科学家改良了这个技术,成功培育了一种新的转基因蚊子。这种蚊子被转入了一种来自黏菌的基因,其编码的蛋白质专门破坏精子生成过程中的X.染色体,所以它的后代性别比例发生了改变,95%以上都是雄性的。

“这么做有两个好处,一来雄蚊子不咬人,所以转基因蚊子释放后的第二年就可以见到成效。二来转入的基因可以遗传给大约一半的后代,不会消失,所以只要向环境中释放一次,理论上就可以使这种蚊子最终彻底灭绝。”这项研究的负责人安德里亚·克里桑提博士介绍说,“另外我们还转入了多个拷贝,使得蚊子对这个基因出现抗性的可能性变得非常小。”

为了证明此法可靠,克里桑提和同事们在4个箱子里各引入了100只雌雄各半的蚊子,模拟自然的状态。然后在每个箱子里引入30只转基因雄蚊子。4代之后箱子里的雌蚊子数量便大幅度减少,又经过了2~3代之后,其中的3只箱子里便找不到一只雌蚊子了,这就意味着这个封闭种群已经被彻底消灭了。

克里桑提博士将实验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2014年6月10日出版的《自然—通讯》期刊上,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反对者认为这件事就相当于人类主动地灭绝一种生物,太不人道了。

确实,虽然人类无意之中让很多生物走向灭亡,但真正主动消灭的只有两个物种:天花和牛瘟。这两个物种都是致命的病毒,所以没有太多争议。但蚊子毕竟是一种昆虫,反对的声音恐怕会很大。不过,一位和此项实验无关的生物学家卢克·阿尔菲认为这件事不值得大惊小怪。“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蚊子都不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角色。”阿尔菲说,“更重要的是,这个转基因实验的对象是冈比亚按蚊,只有这种蚊子才会传播疟疾,另外3000多种蚊子都不会。”

疟疾每年都会导致超过100万儿童死亡,绝大部分在非洲。转基因技术只杀死了一种蚊子,却能挽救成千上万名儿童的生命,这才是真正的人道主义。

1.分析“于是巴西政府祭出撒手锏”一句中“撒手锏”一词的语境义。

2.新的转基因蚊子有何特点?能起到什么作用?

3.“不过,一位和此项实验无关的生物学家卢克·阿尔菲认为这件事不值得大惊小怪”一句中的“和此项实验无关”能否删掉?为什么?

4.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5.你是否同意用转基因蚊子来消灭蚊子的做法?请简述理由。

1指一种向环境释放转基因蚊子,使其后代绝大部分都夭折在幼虫阶段,无法变成蚊子咬人,以控制登革热疫情的方法。 

2特点:这种蚊子被转入了一种来自黏菌的基因,其编码的蛋白质专门破坏精子生成过程中的X染色体,所以它的后代性别比例发生了改变,95%以上都是雄性的。作用:雄蚊子不咬人,释放后的第二年就可以见到成效;转入的基因可以遗传给大约一半的后代,不会消失,所以只要向环境中释放一次,理论上就可以使这种蚊子最终彻底灭绝。 

3不能删掉。因为“和此项实验无关”起限制作用,说明这位生物学家的身份与转基因蚊子的研究并无关联,强调他的观点的公正性。 

4举例子、列数字。说明转基因蚊子确实能起到消灭雌蚊子的作用。 

5.示例:我完全赞同这种做法。因为蚊子咬人之后会让人皮肤红肿、发痒,更重要的是它能传播登革热、疟疾等多种疾病。每年都会有上百万的儿童死于疟疾,用转基因蚊子来消灭蚊子的做法并不会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但却能拯救人的生命,是一种真正的人道主义。

向太空索取能源和资源

李大光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电力消耗日益增快,能源不足的矛盾相当突出。另一方面,过分使用煤和石油还可能导致地球自然环境被破坏;更大规模发展核电站又担心会构成对人类生命安全的威胁。于是,很多科学家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太阳能。太阳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当前全球所消耗能量的10万亿倍。太阳把辐射到宇宙空间能量的大约20亿分之一穿过1.5亿千米的路程投射到地球上。这能量相当于173万亿千瓦的功率,或者说,约等于每秒钟把550吨原煤的能量输送给地球,这是多么大的财富呀!

最早提出太阳能卫星计划是在1968年,但据初步估计,这个项目需要投入1万亿美元左右,造价如此之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宇航员将必须留守在太空,要建造相应的设备。如今机器人可完成这项工作,成本降低为之前的百分之一。

过去10年间,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一直为本国的空间太阳能电站系统(SSPS)提供稳定支持。目前,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的研究人员将微波和激光看作是传输太阳能的可能选择。如果用聚焦光束传输大量太阳能,太空中的传输天线的直径需达到2000米(约合1.2英里)左右,地球上也必须建造一条同等规模或规模更大的接收天线。另一选择就是使用激光。这一选择的优势在于,激光所需的传输和接收设备是微波所需设备的十分之一。另外,激光不存在干扰通信卫星的风险,使用微波却存在这种问题。然而,激光不能像微波那样可以闯过云层,所以说,如果使用激光,那么约半数的射束能量会在中途丧失。

总体看来,设想中的空间太阳能发电系统基本上由三部分组成:太阳能发电装置、空间微波或激光转换发射装置和地面接收转换装置。整个过程是一个太阳能、电能、微波或激光、电能的能量转变过程。

目前,科学研究已经知道,月球和其他行星上,存在着大量铁、硅等资源。科学家对从月球上采回的样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月球表面的尘埃里含有大约4亿吨铁、55种矿物,其中6种是地球上从未发现的矿物。另据发现,月球表面还存在有储量为100万吨的氦-3物质,氦-3是核聚变反应堆的理想原料。如果用氦-3取代核聚变中的氘,不仅能解决能源危机,还可以大大减少核污染。据称,仅数十吨氦-3核聚变所产生的能量,就可以满足全球21世纪所需要的全部电能。现在氦-3作为一种重要资源,已引起世界各国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的密切关注。

大规模开发空间资源,甚至实现空间居住等大胆设想,已成为世界各国航天活动的主旋律。21世纪,人类将登上月球或其他小行星去采矿,发射太阳能发电卫星。美国航天界人士预言,在不久的将来,将有在地球与近地轨道之间航行的新型航天货运客机问世,把在太空中生产的新材料运回地面。在未来30多年内将可能陆续建成太空港,人类将在月球、火星以及其他一些小行星上居住,建立太空工厂,开矿,发展农业经济。

(摘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本文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2.人类为什么要向太空索取能源和资源?

3.文中画线句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下面句中的加点词语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月球表面的尘埃里含有大约4亿吨铁、55种矿物。

1逻辑顺序。 

2电力消耗日益增快,能源不足的矛盾相当突出;过分使用煤和石油还可能导致地球自然环境被破坏;更大规模发展核电站又担心会构成对人类生命安全的威胁。 

3列数字、作比较。运用准确的数字和鲜明的对比,突出用激光传输太阳能在传输和接收设备方面比用微波有更大的优势。 

4不能删去。“大约”表示估计,说明这些数值只是一种大概的估算。如果删去,就变成了准确的数字,与实际情况不符,它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阅读《中国神药——青蒿素》一文,完成后面题目。

①随着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纳入囊中,其所研究的青蒿素也被誉为“中国神药”。青蒿素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有效的疟疾治疗药物。

②疟疾是一种很古老的疾病,也是人类目前最大的杀手之一。全世界每年有5亿人被感染(多数在非洲),非洲每2年有100万人死于疟疾。

③如何治疗疟疾?人类对付疟疾最有力的药物,是法国科学家19世纪初从植物金鸡纳树皮上提取出的奎宁。但是在上世纪60年代,疟原虫对当时常用的奎宁类药物已经产生了抗药性,治疗效果极不乐观。1971年,屠呦呦受到中医药典籍启发,带领她的团队提出用乙醚低温提取青蒿有效成分(即青蒿素),并且报告了青蒿素的抗疟效果。中国的古人在数千年前就开始用青蒿作为处方药治疗疟疾,它有明显的退烧功效。2004 年5月,世卫组织正式将青蒿素复方药物列为治疗疟疾的首选药物;英国权威医学刊物《柳叶刀》的统计显示,青蒿素对恶性疟疾的治愈率达到97%。

④屠呦呦等科学家一直在研究青蒿素杀死疟疾寄生虫的机理。她的研究团队部分人员认为,青蒿素中有一种名为氧化氢桥的化学结构,它在被铁离子分解后会形成活跃的自由基,能够对一系列蛋白质及其它的生物分子展开攻击,这种攻击对疟疾寄生虫而言是致命的。另外一种观点是,与氯喹(治疗疟疾的常见药物之一)的工作原理类似,青蒿素能够阻断疟疾寄生虫消耗人体血红蛋白时产生的有毒副产品血红素在体内的传输。

⑤近年来,人类对青蒿素的研究又有了新的进展。基于青蒿素中的氧化氢桥分子杀死疟疾寄生虫的特点,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医学中心、瑞士热带研究所、澳大利亚维多利亚药学院等的研究人员合作对青蒿素的这种分子进行了轻微的改变,由此制成了新药RBx-11160。他们对青蒿素中的氧化氢桥分子进行了修饰,在其中增加了一个化学基,从而让这种分子制成的药物能够溶于水且更加稳定。更好的溶解性意味着这种药物能够通过口服或静脉注射的方式使用。稳定性意味着在这种药物到达寄生虫所在的血浆的过程中只有极少数的化合物会分解。而且这种新药疗效更强,当被感染的小鼠服用这种新药后,4天之中95%~100%的寄生虫都消失了,而传统的青蒿素药物需要服用一周的时间才能清除95%的寄生虫。

⑥青蒿素拯救了数以百万计生命,对世界抗疟疾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1.文章依次介绍了“青蒿素”哪三个方面的内容?试加以概括。

2.第⑤节划线句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人类治疗疟疾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取得突破的过程,联系上文,并结合下面这则材料,说说我们可以从这些杰出人物身上学到哪些科学精神?

材料: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做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悼念玛丽·居里》爱因斯坦)

1①治疗疟疾的功效;②杀死疟疾寄生虫的机理; ③最新进展

2.运用了作比较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鲜明地突出了新药的疗效更强,从而进一步说明近年来,人类对青蒿素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使说明准确而具体。

3.①造福人类精神   ②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 ③团队合作精神

越来越酸的海洋

①在4月22日第43个世界地球日到来前,《科学》发表的一篇文章,把人们关注气候变化与二氧化碳排放的视角从大气带到了海洋。这篇文章宣称,由来自不同大学的21位研究人员组成的科研小组,经过检测和评估地质记录后,得出结论:目前的海洋酸化速度是3亿年来的最高值。

②海洋酸化是指由于吸收大气中过量的二氧化碳,导致海水逐渐变酸的过程。人类活动向大气释放的二氧化碳,以每小时100万吨以上的速率被海洋吸收,在吸收过程中,二氧化碳与水反应释放出氢离子,使得海水的pH值下降。海水应为弱碱性,海洋表层水的pH值约为8.2。但到2012年,海水表层pH值降低了0.1。海水酸性的增加,会改变海水的种种化学平衡,使多种海洋生物乃至生态系统面临巨大威胁。因此,除了全球变暖,海洋酸化被称为与二氧化碳排放相关的另一重大环境问题。

③一份来自夏威夷附近海域20年的数据显示,工业革命以来,海水表层pH值从1960年的8.15下降到8.05,这表示,海水中氢离子浓度增加了30%。

④不仅如此,海洋酸化的速度也越来越快。最近一项研究表明,海表吸收二氧化碳的速率及其所导致的海洋酸化速率比两万年前的末次冰期快了近100倍,而末次冰期被认为是最近一次的二氧化碳急剧上升期。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预测,如按照目前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水平进行,本世纪末,海水pH值将下降至7.8左右。

⑤研究表明,在二氧化碳浓度加倍以后,大多数钙化生物的钙化速率均大幅下降。钙化速率的下降,不仅影响到了浮游性钙化生物,如颗石藻等向底层海洋的碳输送,还会影响到钙化动物的生长和发育。同时,珊瑚藻以及造礁珊瑚种类在加倍的二氧化碳条件下,其钙化速率平均下降30%。

⑥多项研究表明,海洋酸化还可能通过食物链,造成原本不同种间的配子受精成功并形成杂交种,造成种质混乱,影响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例如,某些浮游动物在喂食酸化海水中生长的浮游植物后,繁殖率显著下降。

⑦有研究者在模拟实验中发现,严重酸化的海水中,小丑鱼幼鱼将失去听力、视力、嗅觉,无法发现敌害,也丧失了相应的逃逸和生存能力。对甲壳类、贝类、鱼类及棘皮动物等海水养殖生物的研究表明,海洋酸化会显著地影响到幼体发育,降低成体的钙化率和呼吸活动,改变机体能量代谢方式,干扰感知和运动行为,抑制免疫防御系统的活性,引起生物体代谢异常、生长缓慢甚至死亡。已经有研究表明,海洋酸化是一种生理胁迫,会使得藤壶的成活率显著下降,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同样会导致海胆的尺寸和重量均明显变小。

⑧由于人类从未经历过这种变化,并且不同种类的海洋生物对酸化引起的海水化学变化敏感性不同,以至于无法确定海洋酸化的生物学效应,也就无法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

1.阅读第二段,下列推断不正确的是?( )

A.海洋酸化是指海洋由于吸收大气中过量的二氧化碳,导致海水逐渐变酸的过程

B.海洋可以吸收人类活动向大气释放的二氧化碳

C.海水酸性的增加,会改变海水的种种化学平衡,使海洋生物链面临巨大威胁。

D.海洋酸化是地球最大的环境问题。

2.以下分析或推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浮游动物在喂食酸化海水中生长的浮游植物后,繁殖率在短时期内会显著下降。

B. 珊瑚藻以及造成礁珊瑚在加倍的二氧化碳条件下,其钙化速率将会平均下降30%。

C. 即使大幅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到本世纪末,海水pH值将下降至7.8左右。

D. 虽然人类从未经历过海洋急剧酸化的过程,但仍能够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

3.海洋酸化对海洋生物乃至生态系统造成的巨大威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阅读全文简要回答。

1.D

2.B

3.(1)“会是大多数钙化生物的钙化速率大幅下降;(2)可能影响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3)会引起生物体代谢异常、生长缓慢甚至死亡。

(2014,包头)阅读下面说明文

植物不失眠

乔娟

①植物也要睡觉。合欢树的睡态很美,叶片柔柔地低垂,耷拉着脑袋,不用酝酿,只要叶片低下来,它们很快就会入睡。但并不是所有的植物都用叶子来睡眠。像睡莲,就是叶子醒着花儿睡。黄昏池塘边,白天还是昂首怒放的睡莲,随着晚风飞舞,它将花瓣儿慢慢收拢,紧紧闭合。一朵、两朵,后来所有的花朵全部闭合成了一个个小球儿。

②花儿不劳作,也不创造,它们为什么要睡觉呢?

③一百多年前,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就发现了植物的睡眠现象。他对69种植物的夜间活动进行了长期观察,发现那些积满了露水的叶片更容易受伤。他把叶片固定住,也得到了同样的结果。达尔文由此断定,叶片睡眠可以保护其不受伤害,并可以抵御夜间寒冷。

④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印证了达尔文的观点。植物睡眠可以减少热量散失和水分蒸发。像合欢树,不仅夜晚用睡眠保护自己,当遭遇狂风骤雨时,叶片也会逐渐合拢,以防叶片受到暴风雨的摧残。美国科学家恩瑞特还发现了一个更有趣的现象,他用一根温度探测针在夜间测量多种植物中叶片的温度,发现不睡眠的叶子温度总比睡眠的叶子温度低1℃。正是1℃的微小差异,成为阻止或减缓叶子生长的重要因素。因此,结论也来了:在相同环境中,睡眠的植物生长速度较快,比不睡眠的植物具有更强的生存竞争能力。科学家还发现:某些植物不仅夜晚睡觉,白天竟然与人一样还要午睡。它们中午11时至下午2时,关闭叶子气孔,光合作用明显降低,这就可以减少水分散失,增强它们的抗旱能力。

⑤植物也一样,夜晚睡眠,可以避免寒露和霜冻侵袭,减少水分蒸发,保持湿度;白天睡眠,可减少水分蒸发,还可避免昆虫骚扰。羡慕的是人有候受情或疾病的困而失眠植物却不会受到任何影响到了时间什么情况它都能准入睡。第二天再见时,一准儿是神采奕奕,精神抖擞。

(选自网络有删改)

1.文章第②段有什么作用?

2.现代科学家与达尔文对植物睡眠的原因分别如何解说?

3.第⑤段中画线句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4.这篇说明文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请简要说明。

5.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植物也会睡眠,不同的植物睡眠的形式不同,有的用叶子睡眠,有的用花朵睡眠。

B.夜间气温低,容易产生露水,而叶片上如果积满了露水,叶片更容易受到伤害。

C.在夜晚,不同植物的叶子温度存在着微小的差异,这种差异是由植物是否进入睡眠而造成的。

D.有些植物还会“午休”,为的是降低光合作用,从而使叶子气孔关闭,增强它们的抗旱能力。

1.(1)结构上承上启下(或引起下文)。(2)内容上提示下文内容发起对植物睡眠原因的探讨。

2.(1)现代科学家认为植物睡眠可以减少热量散失和水分蒸发。(2)达尔文认为叶片睡眠可以保护其不受伤害并可以抵御夜间寒冷。

3.(1)作比较。(2)把植物睡眠与人的睡眠进行比较。(3)作用在于突出植物的睡眠只与时间有关。

4.(1)逻辑顺序。(2)先讲植物也有睡眠现象再探讨植物产生睡眠现象的原因。

5. D

太阳和霓虹灯

①这是我们来到北京的第三天,这一天的任务是采访三位文化艺术界名人。

②早晨,我们先来到一位著名女演员家里。用北京人的土话说,这位“大腕”现在正“火”。从见面到讲述完自己的奋斗经历,她的眼神一直是冷漠孤傲的。讲述完毕,“大腕”严肃地说:“你们的文章写好以后一定要让我过目。”快出门的时候,她又叮嘱我们:“如果没有把握写好的话,我可以为你们推荐作者。”我们谢绝了她的好意。

③第二个采访对象是某电视台节目主持人。见面地点定在京广大厦,这是主持人要求的。从顶层临窗的位置往下看,大街上的人如蚂蚁一样渺小,马上使人产生一种君临天下的感觉。主持人也的确给这种环境争气,不时打着标准的领袖手势,言语间也常常引经据典。他偶尔也有卡壳的时候,说出文章中的一句甚至半句话后愣怔片刻,然后一挥手说:“你们回去再查吧,这么简单的东西还用从头到尾说完吗?”这使我们对他的“敬仰”又增加了一分。

④来到季羡林老人家里已是傍晚了。秘书出来挡驾,为难地说,老人今天已接待过几个外国代表团了,最好明天再来吧。我们的日程安排得很紧,明明知道老人很累,依然抱着试一试的态度。(甲)书进老人竟答了。秘书把时间限定为20分钟。

⑤老人的相貌、衣着和我们想象的竟非常吻合,这可能因为那个真实的故事:几年前一个新生入学,看见路边一个淳朴得像农民一样的老者,以为是工友,便让老人帮他看管一大堆行李。这位老人欣然同意,并尽职看管达半个小时之久。几天以后,北京大学举行新生入学典礼,这个学生惊讶地发现,坐在__台正中的,被介绍为北京大学副校长的,正是那天为自己看管行李的老者。

⑥来之前就听说老人有两套房子,我们展开俗人的想象,非常羡慕。但看了才知道,室内空间大部分被书占据着,而供老人活动的空间极小。老式家具,陈设简单、朴素。

⑦虽然某些问题问得幼稚,但在交谈的过程中,我们每提出一个问题,(乙)老人都要思考片刻有两次竟手抚额头陷入长时间的思考。老人留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便是认真思考,这可能已经成为老人生活中的一种习惯。由此可以看出老人的两种美德:一、尊重知识,用老人的话说就是“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说半句空”。二、尊重别人,用老人的话说就是“我的自知之明有些过了头”。

⑧一个多小时眨眼之间就过去了。采访结束,老人一直把我们送到门口,一一握手告别。

⑨紫禁城的傍晚很美。太阳悬挂在地平线上,光线柔和。它是至高无上的,但在某些时候却情愿寻求平等,因为它知道这种姿态更有利于交流。都市的霓虹灯也亮了起来,五彩缤纷并且极富动感,竭力招揽着人们的目光。太阳和霓虹灯同时出现,看上去竟不觉得有什么不和谐,也许因为它们都发光吧。

1.文中甲、乙两处画线句子中的“竟”都含有 的意思,甲句中的“竟”暗含着作者的 之情,乙句中的“竟”暗含着作者的 之情。

2.文章第①-⑧段多处使用了对比手法,请从不同角度举出两例,并分析其作用。

3.文章的第⑨段有何作用?

4.结合文本谈谈你能从季羡林先生身上学到哪些优秀品质。

1.文中甲、乙两处画线句子中的“竟”都含有出人意料的意思,甲句中的“竟”暗含着作者的惊喜之情,乙句中的“竟”暗含着作者的敬佩或赞美之情

2①将女演员、主持人和季羡林先生的言行思想进行对比突出季羡林先生的人物形象。②将作者对女演员主持人与对季羡林的感情进行对比体现作者对前两者的不满和对季羡林的赞美和敬仰。

3.①内容上:太阳指季羡林、霓虹灯指女演员和主持人作者借太阳和霓虹灯委婉含蓄地表达作者对季羡林和女演员、主持人的情感和评价。②结构上:照应题目深化了对季羡林地位崇高人却平易近人的精神的赞美这一主旨。

4.①平易近人。替青年学子看管行李明明很累也接待采访。②生活简朴。室内空间被书占据老式家具陈设简单朴素。③尊重知识。认真思考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④尊重他人。即使一个简单的问题也认真思考认真回答。

昆虫般大小的机器人

①一部分研制机器人的专家认为:下一步的研究方向主要是机器人的大小,未来机器人的大小应该和昆虫相仿。

②大型机器人需要沉重昂贵的发动机和大量的动力消耗,需要接合的手臂和数千米的连线。控制所有这些硬件又需要数平方英寸的微晶片。而如果机器人的这些部件组装起来只有昆虫那样大小,那么它的造价不但会便宜得多,它所能从事的工作也会给人类生存带来很大影响。

一般,目前机器人所能做的工作都可由相应的机器来取代。与工厂中固定的有强大动力的机器相比,许多工作由机器人来做不如留给相应的机器去做。但是小机器人所能做的工作却不是机器所能完成的,这正如微型飞机比大型飞机更适合用来观测农场作物的生长情况以及控制自动灌溉和施肥系统一样。比如只有微型机器人,才能沿着患者的血管,进入变窄了的冠状动脉去排除血管壁上沉淀的胆固醇,从而解除病人的危险。

④当然,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这种说法未免言过其实。不过研究人员确已成功设计出一种能进入煤气或自来水管道去修补裂缝或漏洞的微型机器人。这种机器人进入管道之后,可用自己的身体测量经过地方的电导,一旦测不到这种电导,就表明那里存在着裂缝或漏洞。于是该机器人便作出“自我”,用自己的身体来把裂缝或漏洞堵上。

⑤如果许多这样的微型机器人通力合作,其功用更是一般机械所无法比拟的了。比如说战场上可使用微型机器人兵士。这些“兵士”可轻易地偷偷爬过或飞过战场,而不被敌方的雷达系统发现,因为它们体积微小,且可超低空飞行(乘微型火箭)。一旦越过敌人的防线,它们便可成为摧毁敌方设施的生力军,就像毁掉农作物的蝗虫一样。

⑥这种昆虫般大小的机器人目前已不再是科幻小说里的主人公。当然,要它们在现实生活中出现,还需克服一系列技术上的障碍。其中主要是如何把现在机器人所用的齿轮、杠杆、曲柄、弹簧和其他机械部件缩小到比头发丝还细的程度,同时把传感器、电动机、控制计算机及其他系统装配到一块微晶片上。

⑦当然目前制作微型动力部件的技术还处于刚刚研制阶段。1988年初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一个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制造出了只有1/5毫米长的带连接部件的曲柄和齿轮。这种齿轮的轮只有红细胞一般大小。新泽西州美国电报电话公司贝尔实验室的专家们已经研制出了比蚂蚱颚还要小的钳子。该实验研制出了只有半毫米大小每分24000的气功涡轮速比气式机的发动要快。机器人微型化的另一个问题是动力问题。为微型机器人提供动力的装置要比电池小非常多才行。不过,微型发动机的研制工作也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

⑧微型机器人的大量生产恐怕还不是近年之内能办到的事情。然而,一旦这种机器人能批量生产出来,它们在科研和生产中所起的作用将是无法估量的。

1.与大型机器人相比,微型机器人的优势有哪些?

2.下列选项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大型机器人的发动机沉重昂贵。

B.许多微型机器人通力合作,其功用是一般机械无法比拟的。

C.机器人微型化的所有问题是动力问题。

D.微型机器人的批量生产不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3.简要说明第③④段加点文字的语言特点。

4.第⑦段画线句运用了列数字与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分别说明其作用。

5.微型机器人批量生产后会在生产生活中起到什么作用?试举一例。(文中例子除外)

1.微型机器人造价便宜得多;所能从事的工作也会给人类生存带来很大影响。

2. C

3.“一般说来”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排除了有的机器不能取代机器人做工的可能性;“自我牺牲”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微型机器人用身体堵裂缝或漏洞的现象。

4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气功涡轮机形体小与转速快的特点;作比较更加突出说明了气功涡轮机转速快的特点。

5.能轻松地清洁高层建筑外部的玻璃。能自如地从高大树木上采摘果实。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