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28—31题。

善待挫折

①漫漫人生,茫茫人海,生活道路上无不充满坎坷。如生活困难,高考落榜,升职无望,体质不佳,办事受阻,无端受控等等。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不管你愿意不愿意, 挫折随时都可能降临。

②应该怎样看待挫折,怎样去面对挫折呢?

③历史上许许多多仁人志士在与挫折斗争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发愤著书,写出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名著《史记》 。音乐家贝多芬,一生遭遇的挫折是难以形容的。他17岁失去母亲,26岁耳聋,接着又陷入了失恋的痛苦之中。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这打击是多么的大啊! 可贝多芬不消沉, 不气馁,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这绝对办不到。”他始终顽强地生活,艰难地创作,成为世界不朽的音乐家。

④挫折虽给人带来痛苦,但它往往可以磨练人的意志,激发人的斗志;可以使人学会思考,调整行动,以更佳的方式去实现自己的目的,成就辉煌的事业。科学家贝佛里奇说:“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的。”可以说,挫折是造就人才的一种特殊环境。

⑤当然,挫折并不能自发地造就人才,也不是所有经历挫折的人都能有所作为。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挫折就像一块石头,对于弱者来说是绊脚石,让你却步不前;而对于强者来说却是垫脚石,使你站得更高。” 只有抱着崇高的生活目的,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并自觉地在挫折中磨练,在挫折中奋起,在挫折中追求的人,才有希望成为生活的强者。 ( 有删改 )

28、 第③自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采用这种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 第④段“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的” 一句中“往往” 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 文章第⑤段加点的“绊脚石” 和“垫脚石” 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2分)

答: 绊脚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垫脚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本文所论述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请针对这一论点补充一个事实论据并作简要分析。 (4 分 )

答:

28、(3分)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方法。文中运用司马迁和贝多芬的事例,更有力地论证了历史上许许多多仁人志士在与挫折斗争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这一观点,进一步增强了说服力。(明确方法计1分;准确说出好处计2分,意思相近即可)

  29、(3分)不能删。(1分)因为往往一词强调了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常常是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如果去掉,就显得过于绝对。(2分;语意相近即可)

  30、(2分)绊脚石:人生路上遇到的挫折或障碍。垫脚石:人生路上不断前进的铺垫或凭借 (明确两者内涵各计1分,不够准确酌情扣分)

31、(4分)论述的中心论点是要善待挫折(或:要在挫折中磨练,在挫折中奋起,在挫折中追求,成为生活的强者)(2分;意思相近即可);举例1分(只要与观点相吻合即可);结合事例分析计1分(不够准确酌情扣分)。

阅读从《敬业与乐业》一文中节选的文字,回答19——21题

第一要敬业。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易、直捷的法门,可惜被后来有些人说得太精微,倒变得不适实用了。惟有朱子解得最好,他说:“主一无适便是敬。”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人类既不是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认定一件事去做。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甲】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也是一件事。事的名称,从俗人眼里看来,有高下;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只要当大总统的人,信得过我可以当大总统才去当,实实在在把总统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拉黄包车的人,信得过我可以拉黄包车才去拉,实实在在把拉车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这叫做职业的神圣。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惟其如此,所以我们对于各种职业,没有什么分别拣择。总之,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至于我该做哪一种劳作呢?全看我的才能何如,境地何如。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19、引用朱子的话,从论证方法的角度说,应该是( )

A.比喻论证B.道理论证C.对比论证D.举例论证

20、对“甲”句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在俗人眼里,当大总统和拉黄包车有高低贵贱之分,从学理上讲,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B.在俗人眼里,当大总统和拉黄包车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从学理上讲,却有高低贵贱之分。

C.无论在俗人眼里还是从学理上讲,当大总统和拉黄包车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D.无论在俗人眼里还是从学理上讲,当大总统和拉黄包车都有高低贵贱之分。

21、统领本段内容的一句话是( )

A.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B.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

C.第一要敬业。D.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B A C

阅读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中节选的文字,完成15~18题。

①不过,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

  ②某心理学专家小组以实际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与不从事此类工作的人为对象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得出如下结论:“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③认为“我不具备创造力”的人当中,有的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从而进行自我压制。不言而喻,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相反,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

  ④由此看来,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⑤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15.段①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是( )

A.承上启下 B.总结上文 C.统领下文 D.开门见山

16.失去创造力的原因是( )

A.经常保持了好奇心 B.不满足于一个答案

C.自我压制 D.相信灵感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17.拥有创造力的人的主要表现是( )

A.没有渊博的知识 B.没有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C.没有持之以恒的毅力 D.留意自己很小的想法或灵感

18.段②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

A.举例论证 B.比喻论证 C.因果论证 D.类比论证

A C D A

阅读从《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节选的文字,完成9—14题。

①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②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③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④“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⑤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⑥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__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污蔑。

⑦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9.段②中“一条新生路”指的是( )

A.自夸“地大物博” B.信“国联”

C. 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D.相信自己的力量,号召全国民众团结起来抗日救亡

10.段⑦中“脂粉”的修辞方法和含义是( )

A.借代,指为国民党反动派涂脂粉的人 B.借喻,比喻国民党反动派的御用文人

C.借代,指国民党反动派的欺骗宣传 D.借喻,比喻国民党反动报刊上的欺骗宣传

11.段⑥“这一类的人们”指代错误的一项是( )

A.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等

B.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 C.被喻为“中国的脊梁”的人们

D.“有确信,不自欺”的中国人

12.选文正面立论的论点句是( )

A.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B.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C.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D.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13.段⑤中除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外,还运用了( )

A.引用论证 B.对比论证 C.比喻论证 D.正反论证

14.作者在文中运用的驳立结合的方式是( )

A.先驳后立 B.先立后驳 C.边驳边立 D.边立边驳

D D B C C A

企业如人 重在其神

张 真

说起企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有说,企业是社会的细胞;有说,企业是赚钱的机器。有说,企业是员工的“家园”;有说,企业是员工的“平台”。有说,企业是经济实体;有说,企业是小小社会。

依我之见,企业恰如人。

企业如人,其形相似:人有貌别,企有行别;人有性别,企有品别;人有高矮,企有大小;人有胖瘦,企有盈亏。

更重要的,企业如人,其神相近:人有高下,企有优劣;人有善恶,企有好坏。人的高下善恶,在荀子的笔下曾被描述为“四种人”,曰:“国宝”、“国器”、“国用”、“国妖”。这“四种人”,也恰如四种企业:

一是“口能言之,身能行之”的“国宝”式企业。这样的企业,言必信,行必果,始终把国家利益、消费者利益、员工利益放在至高、至上、至大的位置。企业凝聚力强:近悦远来;产品辐射力大:内外闻名;利税贡献力高:遥跑前列,是国民经济的“顶梁柱”。

二是“口不能言,身能行之”的“国器”式企业。这样的企业,干得比说得好,往往是潜心做事,低调做人,不求“报上有名,电台有声,网上有论,电视有影”,只求产品过得硬,企业日子好,员工幸福感强,能为社会多提供就业岗位,能为国家多提供财政收入,是国家经济的坚实基础。

  三是“口能言之,身不能行”的“国用”式企业。这样的企业,上懂天文地理,下知鸡毛蒜皮,提供咨询、法律等服务,解人之困,帮人之难,助人之力,让人在困境中看到希望,在危难中得到帮助,从而开始新生活,创造新业绩,是国家与社会所不可或缺的。

四是“口言善,身行恶”的“国妖”式企业。这样的企业,往往挂的是羊头,卖的是狗肉;外表是“糖衣”,实际是“炮弹”。为了一己一企之利益,不惜牺牲大众消费者之利益,甚至不惜以身试法、谋财害人:把假品当真品、把毒品当营养品,诸如树胶变蜂胶、三聚氰胺毒奶粉等就是这类企业的“代表作”。

企业如人,人有思维。思维的动力在于人的本性中有一种“人往高处走”的“基因”。往高处走,就要依据规律,科学发展。科学,是一门学问。没有老实的态度,没有求真的欲望,只想投机取巧,只靠花言巧语,也许能得势于一时,但永远得势于一生,更难得势于子子孙孙。

《汉书·司马迁传》中有句名言:“凡人所生者神也,所托者形也。”企业如人,就要如人一样,生,要有一种精神:重文化、重品位、重境界;托,要有一种形体:重产品、重品牌、重名牌。毕竟,企业之“ ”需“ ”为基;企业之“ ”需“ ”而立。

——选自2011年 第四期《新湘评论》

14.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有哪几个分论点?(4分)

15.根据语境,在横线上选词填空。(2分)

备选词语:形 神

企业之“ ”需“ ”为基;企业之“ ”需“ ”而立。

16.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试分析其论证作用。(3分)

17.“没有老实的态度,没有求真的欲望,只想投机取巧,只靠花言巧语,也许能得势于一时,但永远得势于一生,更难得势于子子孙孙。”中“难”能换为“不能”吗?为什么?(3分)

14.中心论点是:企业如人,重在其神。三个分论点分别是:企业如人,其形相似;更重要的,企业如人,其神相近;企业如人,人有思维。(每点1分)

15.神 形;形 神(填对一个给0.5分)

16.比喻论证。(1分)把不同的企业比作不同的四种人,这样就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生动形象地证明“企业如人,重在其神”,增强了文[269c0183b1aa6e19.gif]章的说服力。(2分)

17.不能。“难”字用于“得势一生”是准确的,表明几率小但是有,(1分)如果换为“不能”就排除了任何

可能性,语言显得绝对,(1分)不符合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要求。(1分)(只回答“能”与“不能”不给分)

阅读下面议论文,完成18—2l题。

读“磨脑子”的书

书有许多种。有的明白晓畅,使人轻松;有的艰深晦涩,让人费解。而真正值得我们阅读的,往往是那些“磨脑子”的书。

与一般的书籍比较起来,“磨脑子”的书具有更加密集的信息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往往是前人思想的精华、阅历的浓缩。它不是那种读起来驾轻就熟的书,而是不静下心来深入思考就不能理解的书,是要经常在笔记本上记下大量困惑和疑问的书。读这种书的感受就好像啃骨头,费劲,却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吃现成的肉当然也好,但终究不如啃骨头来得有劲A.。

读“磨脑子”的书,能够提高人的理解力和思维水平。生物学告诉我们,人的智力是用进废退的。能否经常给自己出难题,面对困难超越自我,本身就是一个人素质高下的集中表现。燕雀安于暖巢,只有雄鹰才能在风雨中翱翔。常读一览无余的书,会使原本聪慧的头脑退化。

人的愉悦程度大抵与其付出的劳动量和劳动时间成正比。读“磨脑子”的书有点像高强度的体育运动,不花上吃奶的力气就不能达到应有的水平。惟其如此,它所带来的快乐才非同一般,它赐给我们的礼物才格外珍贵。试想,上珠穆朗玛峰的快乐岂是随便踏上哪个土包儿可以比拟的?

俗话说,宁尝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B.。“磨脑子”的书正像鲜桃,而大量克隆的信息垃圾充其量只配叫做“烂杏”。读一本“磨脑子”的书,还是一次与智者的对话。它使人暂别琐碎与平庸、浮躁与虚妄,而变得神清气爽,心灵宁静。对于这样一种难得的体验,聪明人是不该长久疏远的。

真正的读书人都有同感,好书一定要精读。一目十行的读法或许适合一般读物,但对于“磨脑子”的书绝不适宜。真正的好书甚至使我们有意放慢阅读速度,就像一个贪婪的孩子舍不得一口吃完手中的糖果一样。

要真正读一本“磨脑子”的书,还要学会适当地拒绝。著名作家李敖先生夜晚从不看电视,全用来阅读那些经过时间检验和沉淀的“老书”。拒绝,还意味着,既不为某些时髦的写作分心,也不对人为的热点动心,更不为虚假的创造操心。不仅如此,网络的精彩,球赛的热闹,酣睡的香甜, ,都是应该适当拒绝的。否则的话,什么时候“磨脑子”呢?

l8.阅读全文,说说读“磨脑子”的书有哪些益处。

19.文中划线的A.、B.两句都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句中“现成的肉”、“烂杏”各指什么?

答:

20.联系实际,你认为文中空格处还可以填入哪些“应该适当拒绝”的内容,请写在下面的空格内,句式与上文一致。

答:

21.名著往往是“经过时间检验和沉淀”的“磨脑子”的书。请从下列名著中任选一部,简要地写出你熟悉的一个情节,并说说对这一情节的体验和感悟。

名著:《水浒》《西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滨孙漂流记》《童年》

答:

18.能够提高人的理解力和思维水平得到非同一般的快乐;是与智者的对话。   19.第一问:比喻论证。    第二问:“现成的肉”指不磨脑子的书;“烂杏”指大量克隆的信息垃圾。     20.例:游戏的畅快,电脑的奇妙,影视的缤纷,旅游的轻松,散步的悠闲等。     21.能简要写出一个情节。写出与情节有关的体验和感悟,并言之成理。

学会微笑 (11分)

①和谐,是需要微笑的。

②这是因为:微笑是一个标志。它标志着:面部的武装已经解除,嘴上的哨兵已经撤岗。这种标志,犹如联合国大厦门前的那个雕塑:枪管已经扭曲,子弹已经不存,隐喻着要和平,不要战争的思想。

  ③微笑是一种宣示。它宣示着:与人疏远的沉默已经结束,与人接近的叙说已经开启。这种宣示,犹如开岁发出的春令:来吧,我们是朋友;滋荣吧,嫩绿的百卉;斗芳吧,艳丽的百花。微笑是一面旗帜。它表达着:吾心谦和,与人为善;相逢一笑,重金胜玉。这种旗帜,犹如君子之交,虽形淡如水,却道直如弦,心心相印。微笑是可亲的。因为微笑传递出的是快乐。《论语·宪问》曾言:“乐然后笑。”可见,笑由喜悦来,相从心头生。微笑是可敬的。因为微笑传递出的是友善。北宋时期有一个叫程颐的哲学家、教育家在其《外书》卷二中曾言:“乐取于人以为善。”可见,为善使人乐,好善乐天下。微笑是可贺的。因为微笑传递出的是再造。早在1900年,法国学者柏格森在其出版的《笑之研究》中就认为:笑是对不合和谐、不合生命、不合社会的惰性、刻板、造作等现象的一种智力反应和纠正,具有使人恢复灵活生命、适应社会的功利性。可见,一笑失百忧,生命如逢春。

  ④微笑在心。心动笑发。心之精微,有时虽口不能言、书不能文,却可喜形于色,挂在脸上。这种表现,如王安石《游土山示蔡天启秘校》诗云:“纵言及平生,相视开笑靥。”

  ⑤微笑在诚。诚动笑出。诚就是真心实意。诚还是无所隐伏。诚可生情,情可生笑。虽说“含娇含态情非一”,但毕竟惟有“披心腹”、心见诚,才可“见情愫”、笑溢出。

  ⑥只要微笑,成功不远。美国有位企业家在谈到用人的成功经验时说:“宁雇一名满脸微笑的小学毕业的职员,也不雇一位面孔冷淡的哲学博士。”可见,微笑,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中、特定的情况下,是多么的重要。

  ⑦学会微笑,以柔克刚。《伊索寓言》中有则显示强大的故事说得分明:大风靠狂怒以显示强大,让地上的老人把衣服脱掉,结果却适得其反。风越大,老人把衣服裹得越紧,而且恨不得再多穿上几件衣服;太阳则相反,靠微笑以显示其力量。结果感动得老人不断地增加热量,不断地擦去汗水,最后心甘情愿地把衣服脱下。这说明,在一定时候、一定条件下,微笑比狂怒更有力、更能取得成绩!

  ⑧民间有一俗语:“莫笑莫开店。”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科技含量高的好产品还不够,还要有好态度、好服务。只有相逢开口笑,才能盼得人气旺、生意火,从而“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

14.请归纳出文章的中心论点。(3 分)

15.第⑦段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 分)

16.作者认为微笑是“可亲、可敬、可贺的”,请你分别解释“可亲”、“可敬”的原因。(4 分)

14.我们要学会微笑。(写“和谐,是需要微笑的”或“学会微笑”的给1 分)

15.举例论证、对比论证。证明“学会微笑,以柔克刚”的道理.(或证明“微笑比狂怒更有力、更能取得成绩”的道理)

16.可亲:微笑是由内心的喜悦传递出来的,故面相和善,让人觉得亲切。

可敬:微笑传递出的是友善,为善者乐善好施,令人尊敬。

(答对一个给2 分,两个都对给4分,只抄原文没有解释的给l 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18题。(11分)

善待苦难

章剑和

①如果你只剩下一只眼睛,你会不会哭泣?如果你少了一条腿,你会不会悲伤?如果你失去了一双手,你是不是会痛不欲生?如果你同时失去了一只眼睛、一条腿、一双手,你还活得下去吗?

②然而就有这样一个人,在他16岁那年,因事故失去了一条腿、一双手,后来又失去了一只眼睛。他不仅活了下来,而且还活出了风采,活出了快乐。

③他就是台湾青年奖章获得者、台湾十大杰出青年谢坤山,他用嘴咬着笔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出的自传《我是谢坤山》在台湾出版后立即引起了轰动并成为畅销书,现又被香港特区政府推荐为“十大好书”之一。几年来,他在国内外的演讲超过百次,由他参加的自传体电视剧即将开机,美国的〈读者文摘〉将用 19种语言向全世界隆重推出其挑战生命极限的传奇故事。

④谢坤山的经历,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那就是要学会寻找快乐,遇事多往光明处想,这样,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儿。在一次与内地少年儿童的对话中,有观众问谢坤山有什么礼物送给孩子们时,他答道:“珍惜你们现在拥有的吧,要知道你们现在有多幸福,不要只计较自己没有的,而要多想想已经拥有的,这样的人才会快乐,遇到挫折才不会绝望。想想看,就算天塌下来,你们也比我多两只手撑着啊!”

⑤残缺是一种痛苦,它会让你伤心落泪;残缺也是一种财富,它会让你得到更有价值的东西:坚强、坚韧。

⑥苦难并不意味着永远苦难、幸福也不意味着永远幸福。生活有时会违反常规,以另一种形式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在许多时候,幸福往往会变成一过减法题,一点点减去你的命志和气魄;而苦难却成为一道加法题,不断地加上你的梦想、努力和汗水,累积起来,你就拉上了成功的手。

⑦人们最出色的成绩往往是在身处逆境下做出的,思想上的压力,甚至肉体上的痛苦,都可能成为精神上的兴奋剂:美国曾抽查了1000位财富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富翁.调查了他们的生活,结果发现,他们大都出生在普通人家,甚至有一部分人的少年是在贫民窟里度过的。生活有时真的像魔术,会变幻出令人难以置信的结果。

⑧苦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没有认识到苦难本身蕴会着无尽的契机。如果你认为苦难是一道减法题。那么它的答案作已经知道,它将减去你所有的一切,包括生命;如果你认为苦难是一道加法题,那么演算的结果,可能就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⑨在人生的长河中,失败与苦难都是难免的,关键是你如何对待它们。

15、本文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分)

16、第⑥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17、“人们最出色的成绩往往是在身处逆境下做出的”,你能够举出一个例子来证明这句话吗?(3分)

18、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我们该如何善待苦难?(3分)

15、我们要善待苦难(2分,意思对即可)

16、比喻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答出其中一种即可);比喻论证的作用:把苦难比作是加法题,生动形象地证明了“苦难并不意味着永远苦难”的观点,通俗易懂,使论证更有力。对比和道理论证作用略。(3分,论证方法1分,作用2分)

17、示例:司马迁身受酷刑,但完成了伟大的历史著作《史记》;曹雪芹举家食粥却写出了中国古典小说里程碑式的作品《红楼梦》(3分)

18、联系生活实际1分,如何善待苦难2分,答案略。

智 者 无 言

大海的深处是平静的。

花朵的一生是无声的。

巍峨的山峦是缄默的。

大自然中有许多蔚为壮观的生命往往是以沉默示人,而人的生命是否亦当如此?

有这么两个人应考厨师。甲一开言便说了个天花乱坠,从传统的中国名菜到洋派的西式糕点,从每道菜的用料到火候调味,似乎无一不精。乙则静候一旁一语不发。待问及他时,他只是说:“给我30分钟的时间,我做一道菜出来看看便是。”不用说,“讷于言”厨师被录取了。

机智和美妙的语言有时只不过是一种一瞬的智慧和淋漓的表达,但智慧和表达这本身并不证明结果。朴实的行动才是开在成功路上的鲜花。

认识一个人,不要光听他怎么说,而要看他怎么去做,因为有的语言言不由衷,就像认识一棵树,不需急于去看它春天开什么花,因为有一种事实叫华而不实。你可以等到秋天,那时侯你去看树上的果实,果实是花的语言,也是树的诠释。

芸芸众生,那个与你仅有一面之交便一览无余的人,你会觉得索然无味,因为他说得太多。而那个一直不吭声以沉默示人的人,你不仅仅对他印象深刻,而且产生了探询他的愿望——因为那沉默带给女性的是典雅矜持,带给男性的是深邃练达。你要记住,生活中有些东西藏在心里便是一种真实,一种深刻;说出来,反而索然无味,比如一生一世的爱情。

我小时候妈妈对我说:你看在街上吵嘴的人,声嘶力竭的人往往理屈词穷。因为真理不在他的那边,他想先声夺人来掩饰自己的心虚。而那个那个沉默者一身正气,于是不动声色,因为沉默是强有力的蔑视。

一个浅显的道理是:乌鸦和知了无疑是最善叫的,但它们都不是人类的宠物。

火山爆发那一声震天的巨响,那力拔山兮的气概,令人叹为观止。但这一奇观不会随时可见,为那一瞬间的壮观,它在地层深处沉寂了千年万年!

有两种方法可以是世界变大:登上山峰远眺,闭上眼睛沉思。它们与语言无关。由此看来,世界不是语言描绘得大的,想必人也盖同此理。

智者无言。

19.细读全文,说说作者的观点是什么?(2分)

20.文章开头写了大海,花朵和山峦,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3分)

21、第五段讲述了两个厨师应考的故事,其中运用的论证方法主要有哪两种?(2分)

22. “世界不是用语言描绘得大的,想必人也盖同此理。”这句话中的“此理”说的是什么道理?(2分)

23.你是否同意本文作者的观点,请谈谈你的看法。(3分)

19.智者无言。20.以沉默示人    引出下文对人生的思考。21.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22.人不能靠语言来显示高大。23.略

关注核电事故,心存自然之敬畏(共6小题,计12分)

发展核电,对自然界要有一丝敬畏

①自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事故以来,不断有专家出来宣示,国内核电站如何如何安全,设计标准动不动“万年一遇”,给人的感觉是将一切灾害后果都考虑在内,安全不在话下。

②核电站安不安全由多方面因素决定,设计标准固然是一方面,自然灾害本身的不可预测及难以认知是最主要的一方面。面对难以预知的自然灾害,专家们保持一定的敬畏之心是最起码的要求。面对专家宣示,民众不但没有增强多少安全感,反而更感觉心里没底。原因在于专家们为宣示而宣示,对自然界缺乏一丝敬畏。老百姓发自内心地知道,灾害一旦来临,宣示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而灾害的来临跟专家们的宣示没有任何关系,象福岛核电站一样,该来的都会来,包括不可预知的伤害。

③对自然保持敬畏,是积极探索未知世界的动力。对自然的敬畏表示自然界有一些东西确实是我们还不了解的。有不了解才要去了解。如果一切都确定了,就如核专家们宣示的那样确定,自然界还有什么值得我们去探索的呢?核电站这么安全,以后所有的核电站就按现在的标准设计就好了。事实不是如此,人们的探索无穷无尽,人们的认知也无穷无尽,核电站安全设计标准不断提高。正因为自然界有许多未知的因素,科学知识才显得重要,专家们才显得重要。一切都是确定的,还要专家干什么?

④只有对自然保持敬畏,做起事来才不会太过分。许多人以为,大自然的一切报复,源于人类的太过自信。此话虽有绝对,但反映了人类现阶段面对自然的态度。明明不了解,硬说自己了解了,明明不清楚,硬说自己清楚了,明明不到位,硬说自己到位了。说一说不要紧,关键是要去做。自然界不会说话,不会讲道理,有的只是用人类无法抗拒的力量去拒斥一切过分的行为。当然,对自然界保持认知热情是必要的,但往往人们采取行动的时候忘乎所以。

⑤对自然的敬畏,说到底是对人类自身的关怀。正因为自然界有许多不可预知的因素,人类才更关心自己,以全人类的力量才能与自然相抗衡。专家们动不动以怀有确定的信心来对付自然界和自己的听众,将话说得满满,这样的话实不可信,而且有欺骗的嫌疑。不敬畏自然是专家无知。反过来,如果话语中保持一定的敬畏,说起来不那么满,说的话自然更亲切可信。孔子曾说“ , ,是知也”,有的时候,承认自己的无知和局限,并不是放弃自己的责任,而是更负责的表现。现在,如果有专家说,哪种情况核电站不安全,我会觉得他的话更可信。

21、请用同义或近义词替换“宣示”一词。(1分)答:

22、本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2分)

答:

23、结合全文来看,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论说了自己的观点?(3分)

答:

24、在作者看来,决定核电站安不安全的因素有哪些?(2分)

答:

25、细读第③段,说说对于自然与科学知识,我们应该持怎样一种态度?(2分)

答:

26、 请补全第⑤段孔子所说的话。(2分)

答: , ,是知也。

21、(1分)示例:宣告,宣称,宣布,公告等均可。

22、(2分)发展核电,对自然界要有一丝敬畏。

23、(3分)对自然保持敬畏,是积极探索未知世界的动力;只有对自然保持敬畏,做起事来才不会太过分;对自然的敬畏,说到底是对人类自身的关怀。(每答对一点得1分)

24、(2分)①设计标准 ②自然灾害本身的不可预测及难以认知。

25、(2分)自然界确实有一些东西我们还不了解,人们的探索无穷无尽,认知也无穷无尽,对未知世界的认知遵循循序渐进的认知原则,正是因为自然界有许多未知的因素,科学知识才显得重要。(意同即可)

26、(2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