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谈“自省”》,完成下列各题。(8分)
谈“自省”
①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有一句名言:“认识错误是拯救自己的第一步。”古罗马哲人塞涅卡对它的解读是:一个人要是尚未认识到自己在做错事,他是不会有改正错误的愿望的;在改正错误以前,你得发现和承认自己犯了错误。惟有如此,及时反省,我们才能将自己从过失和失败中拯救出来。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曾子也说“吾日三省吾身”。看来,这些先哲们早已将自省当作一种自觉的行为了,他们所推崇的“自省意识”,千百年来一直作为精神财富施惠于人类。
②可是,在这个日渐浮躁的时代,我们面临着这样的尴尬:一方面是物质生活的高度富裕,另一方面却是精神世界的极度贫穷——自省意识的缺失便是明证。【甲】每当我们惹了麻烦,做了错事,伤害了他人,我们首先想到的不是主动承认错误而是如何逃避责任;每当我们遇到考试失利,求职碰壁,壮志难酬等困境时,我们最先想到的不是自身努力的不足,实力的欠缺,能力的差距,而是习惯在悲伤、沮丧、悒郁、愤懑的同时,将自身的过失和失利的原因归咎于他人的干预和外在的环境,却缺乏对自身灵魂的拷问,缺乏深沉的自省。于是,我们对心灵的防护能力和对神经的调控能力,越来越差,陷于困境的我们往往要在痛苦的深渊里艰难地挣扎,却难以及时觅到逃离苦难的出口和冲击成功的出路。
③缺乏自省可怕,不正确的自省同样可怕。有些人一旦陷于失败或遭受打击,惟有自怨自艾,强吞下失利的苦果,从此一蹶不振。还有些人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将自省意识等同于严苛的自责,他们对自己求全责备,这只能助长自卑的心理,不仅于事无补,还会加深内心的苦痛。
④自省既不等同于自怨自艾,也不是求全责备,它是精神层面上的反省,是对灵魂的追问。【乙】自省的前提是承认过失,即知其“失”,同时要知其所以“失”,进而在行动中纠其“失”。自省不是外在的强加,而应该像吃饭睡觉那样成为我们自觉的行为。
⑤具备了自省精神的人和民族注定是强大的、不可战胜的。
——选自《中华活页文选》
20. 文章第一段告诉我们什么道理?(2分)
答:
21. 作者认为“缺乏自省”为什么“可怕”?(4分)
答:
22. 根据文章内容,从下面三句话中选出两句,分别填入文中【甲】【乙】处(只填序号)。(2分)
【甲】处应填:________ 【乙】处应填:__________
①前苏联作家高尔基说:“反省是—面莹澈的镜子,它可以照见心灵上的玷污。”
②日本名言中有这样一句话:“给自己唱赞歌的人,听众只有一个。”
③希腊名言中有这样一句话:“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
20. 及时反省,我们才能将自己从过失和失败中拯救出来。(或:反省很重要)
评分:本题 2分
21. 缺乏自省,心灵的防护能力和对神经的调控能力,越来越差,陷于困境的我们往往要在痛苦的深渊里艰难地挣扎,却难以及时觅到逃离苦难的出口和冲击成功的出路。
评分:两个要点,每点2分
22.【甲】处应填③ 【乙】处应填 ①
评分: 共2分,每空1分
阅读《发问的精神》,完成第23—25题。(共8分)
发问的精神
启凡
①我们日常所见所闻所接触的事物里,有很多的道理。大家因为时常见到听到接触到,都觉得那些事物平淡无奇,不足介意。其实这是一种损失。
②事物里的道理,不比课本的文字,教师的讲解,看了听了就懂。这种道理犹如封锁在密库石室里的珍奇,我们要用一把钥匙去开启。
③这把钥匙就是发问的精神。
④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能发问,勤发问的人,头脑自然会日益丰富,眼光自然会日益敏锐。别人不肯动脑筋的地方,他偏会想出惊人的见解;别人以为平常的事物,他偏会看出不平常的道理。这样的人,古今中外都有的是。
⑤苹果落地,是多么平常的事情,牛顿看见了,却要问出个所以然来,结果创立了“万有引力”说,支配了人类思想。
⑥壶水滚沸,谁不常常见到?只有瓦特把它当作问题研究,因而发明了蒸汽机,使人类至今蒙受其利。
⑦生、老、病、死,都是极普遍的人生现象,shì jiā móu ní 偏偏要寻根究底,求个解答。他因此抛弃尊位和家庭,独自去潜修静想,终于创立了fó jiāo 。
⑧我们中国的孔子,也是个好问的人。他到太庙里去,看见每样事物都要问。他知道老子熟悉典籍,就去向老子问礼。他能够成为万世景仰的圣人,难道真是天生的?
⑨够了,够了,不必多举了。举出这几个人物,无非要证明发问精神的可贵。我们虽然不一定人人能成为大科学家大思想家,但是我们不能不求知识,不能不明道理。要求知识,明道理,处处都会碰到问题。不能勤于发问,是多么可惜啊!
⑩有人也许会说,知识和道理,可以从书上读到,老师也会给我们讲解,只要努力学习,牢牢记住就成了,何必多问?说这话,大概自以为是。可是仔细想想,就会看出漏洞。
第一,书本的记载,老师的讲解,大都是前人思想和研究的结果。可是世界是天天在变动,在进步的。变动和进步又不断地给我们带来许多新道理,新知识,新问题,往往不是前人留下的知识和道理所能包含的,有时甚至彼此冲突。假使墨守旧说,不能发问,那怎样能研究,文明又怎样能进步呢?
其次,知识和道理,是各个人研究出来的。各个人或少数人的见识有限,不免要弄出错误来。而各种知识和道理,经过传播,往往会有歪曲和失实的地方。我们若是一味吸取,不去审问,岂不会把错的、伪的当作了对的、真的,使那些对的、真的反而永不可见?再说,即使我们所吸取的都是真的、对的,经过反复的审问,真的自会益见其真,对的自会益见其对。这样一来,我们可以得到切实和透彻的了解,获得正确的定论。
更进一步说,求知识,明道理,不光是懂得了、记住了就算完事,更要紧的,是把知识和道理贯穿到生活和习惯里去。必须这样,知识和道理才能让我们终身受用,才不会失去学习的价值。怎样贯穿到生活和习惯里去呢?第一步就要把书本上看到的,教师那里听到的,同实际生活里的事物参照比较。在参照比较中,发问是最重要的。发现的问题越多,对于事物一定看得越清楚;同时对于自己的所学也一定更有把握,知道怎样把它安排到生活里去。
你忍心让你的智慧之门永闭吗?你愿意永远盲目地让别人带着你走吗?你愿意永远只做两脚书柜吗?假如你的答复是否定的,那么,你万不可忘记带那把钥匙,你得能发问,勤发问。
23.简要概括文章第④-⑨段的论证过程。(3分)
答:
24.作者在文中举出的反面观点是什么?(2分)
答:
25.文章最后一段中的划线句子有什么特点?其作用是什么?(3分)
答:
23.答案:首先提出正面观点;其次分别列举了牛顿、瓦特、shì jiā móu ní 和孔子的事例;最后强调列举事例意在证明发问精神的可贵,劝勉我们要勤于发问。
(共3分。共3点,每点1分)
24.答案:知识和道理,可以从书上读到,老师也会给我们讲解,只要努力学习,牢牢记住就成了,何必多问?
(共2分)
25.答案:连用三个反问句。语气强烈,强调了“能发问,勤发问”的必要性。
(共3分。第一问1分;第二问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9-21题。(共8分)
①眼界之于读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读书人欲从书本中汲取力量,高远的眼界是至关重要的。
②眼界决定了读书的目的。周__读书时,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的眼界为其发愤读书作了注脚。既立志于“中华之崛起”,就必须好读书、读好书,因为“中华之崛起”所呼唤的读书人,不仅要有报国之志,更要有报国之才。冯友兰先生曾在一篇文章里提到,作为一个学问家,做学术研究是要做全民族的智囊。这一点,对读书人很有启发。虽然读书人并非一定是学问家,但读书的眼界却力求要高,这样至少就不至于把读书当作可有可无的休闲娱乐,或使其陷入无聊的泥潭。
③眼界,也决定了读书的方法。从古至今,怎么读,以及怎么防止“死”读书,都需要从实践出发,形成适合每个人自己的读书方法。可以肯定,有着高眼界的读书人,一定会结合实践去读那些更富价值的书籍。当今的时代是一个面临变革、高速发展的时代,许多人基于认识、把握社会变革的内在规律的需求,纷纷去读经济类的经典著作,从而形成一股经济书籍阅读热。可见,对世事的体察,对未来的高瞻,决定了一个人读书时会选择有效有益的方法。
④另外,眼界还决定了读书的效果。 一个拥有高远眼界的读书人,能够从书海中选择有智慧的书来读,启发自己的心灵,开辟自己的思想,从而获得最大的读书效益。
⑤怎样提升自身的眼界呢?应该努力扩展读书的宽度。达尔文常常几小时地阅读莎士比亚的剧作和拜伦的诗篇;我国数学家华罗庚、苏步青都非常喜爱古典文学。对自然科学家来说,了解文、史、哲方面的知识,会有助他们的逻辑思维变得更开阔,流转自如。同理,文学艺术方面的专家如能多读一点自然科学知识,在创作作品与表达自我的时候,往往也能够更加深刻。
⑥借助眼界,关注现实,解决实际问题,才是读书的关键所在。吕思勉先生说:“社会科学家,他必先对现状觉得不满,然后要求改革;要求改革,然后要想法子;要想法子,然后要研究学问。”讲的也类似这个道理,更是读书人应该秉承的思想。
19.文章从哪些方面来论证“读书人欲从书本中汲取力量,高远的眼界是至关重要的”这一观点的?(3分)
答:
20.根据文意,从下面选择最适合的语句填在第④段划线处。(只填序号)(2分)
①高尔基说:“我读的书愈多,就愈亲近世界,愈明了生活的意义,愈觉得生活的重要。”
②季羡林先生笃信“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这样的眼界使他能畅游书海,撷取书籍的智慧,最终成为学贯中西、享誉中外的国学大师。
答:
21.文章第⑥段中“这个道理”指的是什么?(3分)
答:
19.眼界决定了读书的目的;眼界决定了读书的方法;眼界决定了读书的效果。(3分)
20.② (2分)
21.借助眼界,关注现实,解决实际问题,才是读书的关键所在。 (3分)
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
①语文的学习方法固然很多,但我以为最基本的也是最简单的办法之一就是背书。xiezuo.eD.topzj.cs NO:]D_S+A(|
②一切知识都是以记忆为基础的。语文学习更是如此。要达到一般阅读、书写水平,你总得记住几千个汉字;要进一步使文字自然、流畅、华丽、优美,你就得记住许多精词妙句;如要再进一步使文章严谨、生动、清晰、新奇,你就得记住许多体式、结构。正像跳舞要掌握基本舞步一样,只有肚子了滚瓜烂熟地装上几十篇范文,才能循规为圆,依据成方,进而方圆自如,为其所用。至于文章内容的深浅,风格的高下,那其他方面的修养,又当别论。
③当然,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便于记忆,所以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要尽量讲清字、词、文章的含义。但遗憾的是人脑的生理规律正好相反,年轻时长于记忆,稍长时间长于理解,如果一切等理解之后再记便会“失之东隅”。因此有必要少时先背诵记一些优秀诗文,以后再慢慢加深理解。普希金的诗歌,让学生背诵。这种知识的积累方法,好比先贮存上许多干柴,以后一有火种,自然会着。前不久,我在娘子关看瀑布,那飞泉后的半壁山上长满青苔葛藤,密密麻麻,随风摆动。我观察良久,总难对眼前景物加以描绘。猛然想起柳宗元《小石潭记》里“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描写何其传神!当初对柳文只是记住了,理解得并不深,现在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印证,便立即融会贯通。这有点像老牛吃草,先吃后嚼,慢慢吸收。但是假如牛事先不吃进草去。它闲卧在树下,就是把自己的胃囊全翻出来,也是不会反刍出新养分的。
④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文章之“炊”,就是由字、词、句之“米”组成的。要使自己的语言准确生动,便要有足够的后备词句来供选择,这就要记、要背。比如那鸟的动作吧,小时作文只须一个“飞”字,就全部解决。后来背的诗多了,脑子里记下许多“燕剪春风、鹰击长空、雁横烟渚、莺穿柳浪“等,以后再遇到写鸟时,就很少以一“飞”字搪塞了。可现在也常遇到这种情况,那笔握再手里,却晃来晃去,半晌落不下去,好象笔干得流不出墨一样,其实是脑子里干得想不出恰当的词。这是就更恨当初记得少。写作之友yVk!U&{4`*m
⑤强调背和记,决不是限制创选,文学是继承性很强的,只有记住了前人的东西,才可能进一步创新。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名句都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作。宋词人秦观“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就是从那个暴君隋炀帝杨广“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的诗中化来;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则脱于瘐信的“落霞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就是__诗词中也不少如“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取于古人的句子。试想王勃肚子里如果不装有前人的那么多佳词丽句,决不可能即席挥就那篇《滕王阁序》。高明的文学家在熟读前人文章的基础上,不但能向前人借词、借句,还能在不断帝学习、创造、再学习;再创造。你看,人们现在不是都记住了秦、王等后人的名篇佳句,倒忘了杨、庾等人的旧作吗?这正说明文学在继承中前进。我们应该多记多背最新最美的诗文。好去提高语文的水平,到时也会压倒秦观、王勃。 (作者:梁衡)
1.找出下列词语中表现“飞”的意思的字。(2分)
①燕剪春风: ②鹰击长空: ③雁横烟渚: ④莺穿柳浪:
2.第②段指出语文学习可分三步,请用简洁语句加以概括。每步不超过8个字。(3分)
3.第③段中“贮存上许多干柴,以后一有火种,自然会着”句中的“干柴”“火种”和“会着”,在文中分别具体比喻的是什么?(3分)
4.本文提出背书对写作有三种好处,请用简洁语言概括出来,每条不超10字。(3分)
5.本文分别运用了对比和比喻认证方法,请从文中各找出一个例子来。(2分)
6.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背书与理解”或“背书与创新”的看法,50字左右。(4分)
1.剪 击 横 穿;2.第一步:记住几千汉字,第二步:记住精词妙句,第三步:记住许多体式结构;3.“干柴”比喻该记住的东西(或知识积累),“火种”比喻生活种的观察和印证(或生活环境的启发),“会着”比喻融会贯通(理解消化记住的知识);4.背书是写作的基础,背书能积累语言材料,背书是创新的基础;5.对比论证:第④段例子;比喻论证:以牛、柴、米作比(答对其一即可);6(观点1分、内容2分、语言1分)。
阅读《成功》(节选),完成14—17题。(共12分)
谈到天资,首先必须承认,人与人之间天资是不同的,这是一个事实,谁也否定不掉。十年浩劫中,自命天才的人居然大批天才,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至今不解。到了今天,学术界和文艺界自命天才的人颇不稀见,我除了羡慕这些人“自我感觉过分良好”外,不敢赞一词。对于自己的天资,我看,还是客观一点好,实事求是一点好。
至于勤奋,一向为古人所赞扬。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等故事流传了千百年,家喻户晓。韩文公的“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更为读书人所向往。如果不勤奋,则天资再高也毫无用处。事理至明,无待饶舌。
谈到机遇,往往为人所忽视。它其实是存在的,而且有时侯影响极大。就以我自己为例,如果清华不派我到德国去留学,则我的一生完全不会像现在这个样子。
把成功的三个条件拿来分析一下,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也无能为力。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决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上狠下功夫。在这里,古人的教导也多得很。还是先举韩文公。他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两句话是大家都熟悉的。
王静安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静安先生第一境写的是预期。第二境写的是勤奋。第二境写的是成功。其中没有写天资和机遇。我不敢说,这是他的疏漏,因为写的角度不同。但是,我认为,补上天资与机遇,似更为全面。我希望,大家都能拿出“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来从事做学问或干事业,这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14.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选段的主要观点。(3分)
15.联系选文内容,就文中加点词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1)“十年浩劫中,自命天才的人居然大批天才,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至今不解。”一句中划线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我不敢说,这是他的疏漏,因为写的角度不同。”联系上下文,解释划线词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
16.对于成功所需条件的看法,从不同的角度看可能观点未必相同,作者认为成功需要天资、勤奋和机遇,你认为成功需要什么条件?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阅读体验谈谈。(4分)
17.近年来,湖南卫视的“快乐女声”、上海卫视的“加油,好男儿”、央视的“梦想中国”等活动成为了综艺节目的主流,收视率一路攀高,许多人梦想通过这一形式走向成功。你怎样看待这种社会现象?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由。(4分)
14. 勤奋是成功的必由之路。(3分。意对即可。)
15. ①对自我标榜唯物主义却大行迷信的丑恶行为深恶痛绝。或:表达作者对自命天才的人的讽刺和愤恨。(2分。意对即可)
②“不敢”是“没有胆量”意思,表示尊重,也没有足够的根据说是王国维的疏漏,表明作者治学态度的严谨和谦虚。(2分。意对即可)
16.不设统一答案, 按要求言之有理即可。(4分,视内容语言分别以4、3、2、1给分。)
17.不设统一答案,赞成与反对均可。赞成者可从参赛者努力并抓住机遇的角度阐述理由;反对者可从成功需要勤奋而不是靠一夜成名的角度阐述理由。(4分。作出判断1分,阐述理由3分。鼓励有独特的见解。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理由充分,语言通顺,可得3分;有独特见解,但理由不充分或语言欠通顺,或见解一般,但语言通顺,得2分;见解肤浅,语言欠通顺,得1分;完全不知所云,不得分。)
一个人可以活两次
曹正文
①生命,对每个人都是铁面无私的。那么,一个人怎么可以活两次呢?
②事实却是可以的。
③我不妨举两个例子。生长在17世纪的英国人威仁爵士,他原来是格里汉学院与牛津大学的天文学教授。但他在48岁那年,突然产生一个想法,他要改变自己的职业,开始过另一种陌生的生活,从事一个新的创造性事业。于是他把自己的后半辈子献给了城市建设。他在后半生的40年中,一共建造了53座教堂与座堂,单单以伦敦的保罗座堂就使他名垂千古。称誉他的人都说,威仁爵士活了两次。
④中国唐代诗人温庭筠年轻时浪荡不羁,“能逐弦吹之声,为侧艳之词”,为当时士大夫所不齿。他人到中年之后,一改旧习,先后任方城尉与国子监助教,治理地方,颇有政绩;为人师表,作风严谨。连他昔日的朋友都说温庭筠完全变了一个人。
⑤这两个例子至少可以说明,人的可塑性是很大的。威仁改变职业,在人生道路上取得另一项成就;温庭筠再塑人生,从风流才子变成了诲人不倦的老师。对他们来说,不是等于活了两次吗?
⑥在这个意义上说,一个人活三次,甚至四次都是可以做到的。美国博士史威原来研究zōng jiāo ,是神学院博士,他后来改学音乐,成为音乐院博士,又成了当时最杰出的风琴师之一。他中年之后,舍弃舒适的物质生活,去毒蛇猛兽出没的蛮荒野林之中考察。经过多年研究,终于成为一个优秀的医学博士。由此可见,为了使自己生活得更充实,我们不妨在某一领域取得成就之后,改变一下自己的爱好,把其他方面的潜能表现出来,让生命之舟驶向另一个成功的彼岸。这对充满活力的年轻人来说,尤其有必要。
⑦【甲】这句名言启示我们,不要为失去的“月亮”而哭泣,在适当的时机进行“转身”,有利于我们进行一种新的创造。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出现了异彩纷呈,登峰造极的繁荣。到了宋朝,尽管也出现了许多天才横溢的诗人,但终究不能超越唐诗,于是出现了大量填词的作者,宋代的文人让词成为宋代文学的骄傲。这是一代人的选择,同样,元朝的杂剧与明清时代的小说,也是后人的理智选择。
⑧不仅文学是如此,人生道路的选择也是如此。当我们从事某一方面的发展,而无法取得成功之际,完全不必要走进死胡同而不转弯。【乙】也就是说,换个角度,经过对主观条件与客观条件的从容冷静的思考,可以变换你的人生追求的目标。
⑨当你向往人生多活几次之际,你有必要对舍弃与憧憬的一切,作一番重新估量。调节心理状态,改变生活方式,其中最主要的是努力学习。学习和吸收新的知识,认识新的事物。在学习中反省自己的言行,发展你的优势,改去你的弱点,把握住自己的命运之舟。
⑩但是,青年人如何选择“转身”,从而选择另一条道路,这很需要有谨慎的态度。
⑪我以为第一条是量力而行,在设计自己人生的蓝图时,首先是正确估量自己的潜在能量,把兴趣、爱好与能力作平衡的选择。不妄自菲薄,但也切忌夜郎自大。第二,不要以为“转身”是可以轻易成功的,如果你是一个缺乏恒心的意志薄弱者,那么你做不好这件事,也未必能在那件事上取得成功。因此,恒心与坚忍不拔的意志是一切成功的基点。
18.阅读全文,说说标题“一个人可以活两次”指什么?(可用文中的语句)(2分)
19.把第④段中的“温庭筠再塑人生”的事例换为“范进中举”好不好?请简要说说理由。(3分)
20.阐述文章第⑥段的论证思路。(3分)
21.根据文意,将下面两句名言分别填入文中【甲】【乙】处(只填序号)。(2分)
A.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曾经说过:“当一扇门向你关闭之际,另一扇门将向你打开。”
B.英国文学家哈代曾告诫人们:“从这一个方向看,这是一个可怕的陷阱,但从另一个方向看,你将会迎来光明。”
【甲】处 【乙】处
22.简要阐述文章第⑩⑪段不能删去的理由。(2分)
18.(2分)经过对主观条件与客观条件的从容冷静的思考,可以变换你的人生追求的目标。
19.(3分)不好,换了与本文论点不一致(1分)。“温庭筠再塑人生”从风流才子变成了诲人不倦的老师,有力地证明了作者观点“一个人可以活两次” (1分);而“范进中举”中范进醉心于科举,活着就是为了中举,最终混迹官场,一生目标未曾有改变(1分)。
20.(3分)文章首先摆出一个人甚至可以活三次或四次的观点(1分),然后举美国博士史威的例子加以证明(1分),最后得出“为了使自己生活得更充实,我们不妨在某一领域取得成就之后,改变一下自己的爱好,把其他方面的潜能表现出来,让生命之舟驶向另一个成功的彼岸”结论(1分)。
21.(2分)【甲】A 【乙】B
22.(2分)这两段交代了“青年人如何选择“转身””,强调“恒心与坚忍不拔的意志是一切成功的基点”(1分),使文章的论证更加严密(如果去掉,论述显得不够严密,中心论点就显得太片面、太绝对)(1分)。(意近即可)
阅读《站在烦恼里仰望幸福》一文,完成文后15-17题。
①人生烦恼无数。
②先贤说,把心沉静下来,什么也不去想,就没有烦恼了。先贤的话,像扔进水中的石头,先贤甚至什么都没想,就沉静下来了,而芸芸众生,在听得“咕咚”一声闷响之后,烦恼便又涟漪一般荡漾开来。
③真是层出不穷。
④幸福总围绕在别人身边,烦恼总纠缠在自己心里——这是大多数人对幸福和烦恼的理解。差学生以为考了高分就可以没有烦恼,贫穷的人以为有了钱就可以得到幸福。结果是,有烦恼的依旧难消烦恼,不幸福的仍然难得幸福。
⑤烦恼永远是寻找幸福的人命中的劫数。
⑥寻找幸福的人,有两类。一类像是在登山,他们以为人生最大的幸福在山顶,于是,气喘吁吁,穷尽一生去攀登。却发现,永远登不到顶,最终也看不到头。其实他们并不知道,幸福这座山,原本就没有顶没有头。
⑦另一类人也像在登山,但他们并不刻意要登到哪里。一路上走走停停,看看流岚,赏赏霓虹,吹吹清风,心灵在放松中,得到某种自足。尽管不得大愉悦,然而这些琐碎而细微的小自在,萦绕于心扉,一样芬芳身心,恬静自我。
⑧对于心灵来说,人奋斗一辈子,如果最终能挣得个终日快乐,就已经实现了生命最本质的价值。
⑨有的人本来幸福着,却看起来很烦恼;有的人本来该烦恼,却看起来很幸福。
⑩活得糊涂的人,容易幸福;活得清醒的人,容易烦恼。这是因为,清醒的人看得真切,生活中便烦恼遍地;而糊涂的人,计较得少,虽然活得简单粗糙,却因此觅得了人生的大滋味。
⑾所以人生的烦恼实是自找的。不是烦恼离不开你,而是你撇不下它。
⑿这个世界,为什么烦恼的都有。为权,为钱,为名,为利。人人行色匆匆,背着这个沉重的布囊,装得越多,牵累得也就越多。
⒀几乎所有的人都在追逐着人生的幸福。然而,就像卞之琳《断章》诗所写的那样,我们常常看到的风景是:一个人总在仰望和羡慕着别人的幸福,一回头,却发现,自己正被别人仰望和羡慕着。
⒁其实,谁都是幸福的。只是,你的幸福,常常感受在别人心里。
15.这篇文章阐述的主要道理是什么?
16.阅读⑥⑦两段思考作者如何形容“寻找幸福的人”的?给你怎样的启示?
17.第⑨段“有的人本来幸福着,却看起来很烦恼;有的人本来该烦恼,却看起来很幸福。”如何理解?请举例分析。
15.(3分)要站在烦恼里仰望幸福。
16.(3分)文章通过比喻论证形容“寻找幸福的人”,一种登山人一路上毫无幸福可言,另一种登山人一路享尽幸福,启发我们思考幸福是琐碎而细微的,幸福其实就在身边。人生不应该是寻找幸福,而是享受眼前的幸福,哪怕幸福只是“芝麻”,只是最小的“麦穗”。
17.(2分)要把心态放平,欲望不要过高;要宽宏大量,不要斤斤计较;要淡泊名利,抛弃烦恼,享受幸福。(2分)举例:山区的孩子没有学习的机会,他们把求学想象成最美的梦,而我们却身在福中不知福;身体健全的人整天唉声叹气,残疾人却能排除万难,争取成为生活的强者。(举一例即可)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28—31题。
善待挫折
①漫漫人生,茫茫人海,生活道路上无不充满坎坷。如生活困难,高考落榜,升职无望,体质不佳,办事受阻,无端受控等等。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不管你愿意不愿意, 挫折随时都可能降临。
②应该怎样看待挫折,怎样去面对挫折呢?
③历史上许许多多仁人志士在与挫折斗争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发愤著书,写出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名著《史记》 。音乐家贝多芬,一生遭遇的挫折是难以形容的。他17岁失去母亲,26岁耳聋,接着又陷入了失恋的痛苦之中。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这打击是多么的大啊! 可贝多芬不消沉, 不气馁,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这绝对办不到。”他始终顽强地生活,艰难地创作,成为世界不朽的音乐家。
④挫折虽给人带来痛苦,但它往往可以磨练人的意志,激发人的斗志;可以使人学会思考,调整行动,以更佳的方式去实现自己的目的,成就辉煌的事业。科学家贝佛里奇说:“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的。”可以说,挫折是造就人才的一种特殊环境。
⑤当然,挫折并不能自发地造就人才,也不是所有经历挫折的人都能有所作为。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挫折就像一块石头,对于弱者来说是绊脚石,让你却步不前;而对于强者来说却是垫脚石,使你站得更高。” 只有抱着崇高的生活目的,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并自觉地在挫折中磨练,在挫折中奋起,在挫折中追求的人,才有希望成为生活的强者。 ( 有删改 )
28、 第③自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采用这种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 第④段“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的” 一句中“往往” 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 文章第⑤段加点的“绊脚石” 和“垫脚石” 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2分)
答: 绊脚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垫脚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本文所论述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请针对这一论点补充一个事实论据并作简要分析。 (4 分 )
答:
28、(3分)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方法。文中运用司马迁和贝多芬的事例,更有力地论证了历史上许许多多仁人志士在与挫折斗争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这一观点,进一步增强了说服力。(明确方法计1分;准确说出好处计2分,意思相近即可)
29、(3分)不能删。(1分)因为往往一词强调了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常常是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如果去掉,就显得过于绝对。(2分;语意相近即可)
30、(2分)绊脚石:人生路上遇到的挫折或障碍。垫脚石:人生路上不断前进的铺垫或凭借 (明确两者内涵各计1分,不够准确酌情扣分)
31、(4分)论述的中心论点是要善待挫折(或:要在挫折中磨练,在挫折中奋起,在挫折中追求,成为生活的强者)(2分;意思相近即可);举例1分(只要与观点相吻合即可);结合事例分析计1分(不够准确酌情扣分)。
阅读从《敬业与乐业》一文中节选的文字,回答19——21题
第一要敬业。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易、直捷的法门,可惜被后来有些人说得太精微,倒变得不适实用了。惟有朱子解得最好,他说:“主一无适便是敬。”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人类既不是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认定一件事去做。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甲】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也是一件事。事的名称,从俗人眼里看来,有高下;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只要当大总统的人,信得过我可以当大总统才去当,实实在在把总统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拉黄包车的人,信得过我可以拉黄包车才去拉,实实在在把拉车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这叫做职业的神圣。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惟其如此,所以我们对于各种职业,没有什么分别拣择。总之,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至于我该做哪一种劳作呢?全看我的才能何如,境地何如。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19、引用朱子的话,从论证方法的角度说,应该是( )
A.比喻论证B.道理论证C.对比论证D.举例论证
20、对“甲”句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在俗人眼里,当大总统和拉黄包车有高低贵贱之分,从学理上讲,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B.在俗人眼里,当大总统和拉黄包车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从学理上讲,却有高低贵贱之分。
C.无论在俗人眼里还是从学理上讲,当大总统和拉黄包车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D.无论在俗人眼里还是从学理上讲,当大总统和拉黄包车都有高低贵贱之分。
21、统领本段内容的一句话是( )
A.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B.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
C.第一要敬业。D.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B A C
阅读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中节选的文字,完成15~18题。
①不过,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
②某心理学专家小组以实际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与不从事此类工作的人为对象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得出如下结论:“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③认为“我不具备创造力”的人当中,有的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从而进行自我压制。不言而喻,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相反,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
④由此看来,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⑤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15.段①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是( )
A.承上启下 B.总结上文 C.统领下文 D.开门见山
16.失去创造力的原因是( )
A.经常保持了好奇心 B.不满足于一个答案
C.自我压制 D.相信灵感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17.拥有创造力的人的主要表现是( )
A.没有渊博的知识 B.没有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C.没有持之以恒的毅力 D.留意自己很小的想法或灵感
18.段②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
A.举例论证 B.比喻论证 C.因果论证 D.类比论证
A C D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