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7题。(16分)

将兴趣进行到底

①2010年,台湾魔术大家刘谦亮技央视春晚,再度倾倒了全国的电视观众,掀起一阵魔术热。7岁那年超市的一次偶遇,让刘谦对魔术产生了兴趣,魔术的神奇魅力深深吸引了他。他着了迷,日思夜想,反复琢磨,“魔技”不断提高。12岁那年,刘谦获“台湾儿童魔术大赛”一等奖。从此,他领悟到“只要努力做一件事情,就会有回报”。终于,在兴趣的引领下,执著的刘谦,年纪轻轻就成了全世界最具知名度的魔术师之一。

②兴趣是刘谦的成功起点,将兴趣进行到底是刘谦成功的关键!

③兴趣是引导一个人成功的巨大力量。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方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方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

④我们的教师、家长是深谙此理的。因此,他们总是千方百计激起孩子的学习兴趣。可是,在现实中,人们的着眼点却只放在了“激发”孩子的兴趣上,把“兴趣”当成引起孩子有意注意的手段。心理学上讲,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经常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这也就是说,兴趣不仅是一种有意注意,更是一种探究事物奥秘、催人奋进的力量。它需要外界的刺激,更重要的是源自内心的强烈需求。如果只看到兴趣的“外在吸引”,而忽视了其“内在需求”,那只能使孩子的兴趣浅尝辄止,不能持久,也无助于敦促孩子的学习与进步,更无法引领孩子走向成功。

⑤兴趣不仅是孩子学习的入场券,而且是承载孩子事业远行的飞船。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不能只注重孩子兴趣的激发,而要注重挖掘孩子兴趣的内在需求,让兴趣引领孩子成功。

⑥要培养孩子持久的兴趣,就要找准孩子的兴趣所在。这就要求我们在培养孩子兴趣的过程中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帮他们点燃兴趣之火。在这个过程中,要反对两种倾向:一是“逼趣”。为了考试加分,强迫孩子去学钢琴,学奥数,学舞蹈……把兴趣强加给孩子,结果只能适得其反。二是“杀趣”。比如,无论孩子对足球多么热爱,也不论孩子有没有足球天才,只要不是升学的必考科目,一律统统封杀,不允许孩子涉“足”。这种做法很可能就把中国的“马拉多纳”扼杀在了摇篮之中。

⑦有兴趣,才会有动力,持久的兴趣,才会产生持久的动力。英国人塞缪尔•斯迈尔斯说过:“一个人对某一方面的兴趣越强烈,就越有可能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从而在与其兴趣有关的领域里采取惊人的举措,取得巨大的成功!”我国教育家蔡元培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教育的要义就是要探寻孩子的兴趣,培养孩子的兴趣,给孩子的兴趣发展提供广袤的空间和强有力的支持,让兴趣引领孩子前行,让兴趣引领孩子成功。

1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15.在培养孩子兴趣过程中,人们有哪些错误的做法?(4分)

16.“兴趣不仅是孩子学习的入场券,而且是承载孩子事业远行的飞船。”句中的“入场券”、“飞船”在文中分别比喻什么?(4分)

17.文中说“持久的兴趣,才会产生持久的动力”。请认真探究这句话的深刻含意,结合自己兴趣爱好方面的具体事例,谈谈你的体会。(5分)

com

14.“将兴趣进行到底”或“兴趣是成功的起点,将兴趣进行到底是成功的关键!”或“有兴趣,才会有动力,持久的兴趣,才会产生持久的动力。”(3分)

15. 一是“逼趣”。为了考试加分,把兴趣强加给孩子。(2分)

二是“杀趣”。只要不是升学的必考科目,一律统统封杀。(2分)

16.(1)对学习产生兴趣,开始认真学习。(2分)(2)对学习产生持久的动力。(2分)

17.例:我们要不断进步,就必须有持久的学习兴趣。过去,我对语文总是忽冷忽热,不能一直保持浓厚的兴趣,从而影响学习效果,成绩不理想。今后,我要调动语文学习积极性,像对待好朋友一样去对待它。(5分)

从“试试看”起步

①日本影片《典子》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典子要独自外出旅行,以考验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这对于一个没有双臂的姑娘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事。她的妈妈心疼了,不同意。这时候,,典子倔强地昂着头,一连对妈妈说了五六句“试试看” !这一声比一声高的“试试看”,把我的心震动了。典子最后是胜利者。

②“试试看”,这是勇敢者的宣言。

③一个人没有点志气,没有点精神,是不大敢说“试试看”的。有许多青年朋友,其实并不一定真的什么事也干不成,可是自卑感压抑了他们的聪明才智,于是遇事畏首畏尾,不敢说 “试试看”。无根据地把自己比作火炬当然不好,但连萤火虫也不敢自比就更不好了。应当去努力发光,切不可用深色的翅膀将原有的光也拼命遮掩起来。

④鲁迅先生说:“一定要有自信的勇气,才会有工作的勇气!这尤其是对的。”我以为,“试试看”应当成为我们的座右铭。我能不能在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得名次?试试看!我能不能写出成功的作品?试试看!我能不能搞成功这项小发明?试试看!试试看!……

⑤“试试看”的结果当然有两种,一是成功,一是失败。成功固然是大好事,失败了也可以获得反面的经验,总之是在前进,包含着成功的希望。而“不试试看” 呢?结果只有一种,那就是毫无成功的希望。这好比农民种庄稼,播种了,结果有两种,一是获得丰收,一是中途遇到天灾之类,歉收甚而至于颗粒无收;然而,倘若不去播种呢?那结果便就是一无所获。两相比较, 到底孰优孰劣,实在是很分明。因此我们应当去“播种”,去“试试看”。

⑥“试试看”就是实践。有的青年朋友常常喜欢说“我不行”,我以为这是要不得的精神状态。你不去实践,就说你自己“不行”,根据何在呢?可以建议这样的朋友把“我不行”的口头禅改一改,改成“试试看”。

⑦回顾我们国家发展的历史, “试试看”后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试试看”后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氢弹,“试试看”后拥有了第一架载人航天飞机。无论多么伟大的作家,其第一部作品都是“试试看”;任何了不起的科学家,革命家,其第一步行动都是“试试看”。我们应当从“试试看”起步,并且沿着这条道路继续走下去。

⑧朋友,重任在肩,愿你勇敢地对自己说“试试看”!

`11、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3分)

12、试分析文中第⑤自然段划线句的论证方法及作用。(3分)

13、“应当去努力发光,切不可用深色的翅膀将原有的光也拼命遮掩起来。”句中“深色的翅膀”和“原有的光”各喻指什么?(2分)

14、敢于“试试看”就有可能取得成功。生活中,相信你也有过类似的体验。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体会。(4分)

11、我们要勇敢地去“试试看”。(或“试试看”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只有勇于尝试,才能取得胜利;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从尝试开始)

12、正反对比论证,把“试试看”可能获得成功,也可能失败,和“不试试看”便一无所获形成对比,突出的论证了要勇敢去“试试看”的论点。

13、自卑感    聪明才智

14、要有例子,有感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17题。(10分)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真是不可以言语形容。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去,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15.选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请用自己的话说说本段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3分)

16.结尾处“这种作用”指的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3分)

17.文段论证论点的方法不止一种。请任选一种分析它的作用。(4分)

15.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16.尽责任所产生的效果。

17.本题意在考查分析能力,意近理通即可酌情给分。

阅读《小的决定大的》,完成14~17题。(16分)

①百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没有一个是经国大计,却为任何一个当政者所不能忽视。一场疯牛,几乎颠覆了英伦三岛。

②中国古典文学巨著以大开大合的情节见长,但感人肺腑,让人记下的却是“石卵化猴”、“桃园结义”,以及“玉在匣中”,“钗在奁内”这些生动的细节。

③几乎所有动植物繁衍的种子,都是核儿,很小很小的。风可以刮着走,鸟儿可以用嘴衔,被人不经心就可以忽略甚至丢弃的,却负载着生物自然的最伟大传承。

④任何庞然大物,都不能忽略小,只有小,才是最具繁衍力的。

⑤近代尽人皆知的重大发明、发现,从苹果落地发现地心引力,到开水冒气引发的蒸汽机的利用,无不是由偶发思端的小事影响整个世界的。

⑥一位生活在硅谷世界的人告诉我,微电子技术的诞生和发展,是从最初集成电路只包含几个几十个元器件,发展到一个小小硅片上可以制作出几十万个上百万个元件,形成微型电子电路的。正是这个微型电子电路,带来当今世界飓风般的各种生产方式大规模乃至超大规模变化。

⑦可见,未来最终改变我们这个世界、影响人们生活的,不在宇宙,乃在毫微。

⑧张艺谋初入社会,在生活的最底层当弹棉花的辅助工。那时候仅仅为了调节生活,他买了

台照相机,怎么也没想到就是这台小小的照相机,后来竟在他报考北京电影学院时派上用场。从此,陕西少了一个苦力,中国多了一个让世界刮目相看的电影导演。

⑨美国的麦当劳,就是从吸引小孩,改变幼年的饮食入手,从小让你喜欢我这种快餐方式,然后到你上学长大,多少年,仍然光顾我。这是真正做不起眼的大买卖!

⑩由此观之,小事还能致走向。

⑾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中国至圣老子说的话,值得我铭记一生。

⑿想行千里吗?想成大树吗?那么,从脚下开始,从毫末做起。

(选自《经典阅读集萃》,有删改 )

14.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4分)

15.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证中心论点的?(4分)

16. 文章第⑾段引用的老子的话属于什么论据?有什么作用?(4分)

17. 文章第⑥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分析其作用。(4分)

14.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4分)

“小的决定大的”,即要成大事应从小事做起。

15.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证中心论点的?(4分)

    1)只有小,才是最具繁衍力的 2)未来最终改变我们这个世界、影响人们生活的,不在宇宙,乃在毫微。(3)小事能致走向

16. 文章第⑾段引用的老子的话属于什么论据?有什么作用?(4分)

    道理论据。论证了“小的决定大的”这一中心论点。具有权威性,具有说服力。

17. 文章第⑥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分析其作用。(4分)

    举例论证法。举出“微电子技术的诞生和发展过程”的事例,论证了“未来最终改变我们这个世界、影响人们生活的,不在宇宙,乃在毫微”。真是可信,说服力强。

                                                                                

燕山区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0—22题。(共9分)

①眼界之于读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读书人欲从书本中汲取力量,高远的眼界是至关重要的。

②眼界决定了读书的目的。周__读书时,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的眼界为其发愤读书作了注脚。既立志于“中华之崛起”,就必须好读书、读好书,因为“中华之崛起”所呼唤的读书人,不仅要有报国之志,更要有报国之才。冯友兰先生曾在一篇文章里提到,作为一个学问家,做学术研究是要做全民族的智囊。这一点,对读书人很有启发。虽然读书人并非一定是学问家,但读书的眼界却力求要高,这样至少就不至于把读书当作可有可无的休闲娱乐,或使其陷入无聊的泥潭。

③眼界,也决定了读书的方法。从古至今,怎么读,以及怎么防止“死”读书,都需要从实践出发,形成适合每个人自己的读书方法。可以肯定,有着高眼界的读书人,一定会结合实践去读那些更富价值的书籍。当今的时代是一个面临变革、高速发展的时代,许多人基于认识、把握社会变革的内在规律的需求,纷纷去读经济类的经典著作,从而形成一股经济书籍阅读热。可见,对世事的体察,对未来的高瞻,决定了一个人读书时会选择有效有益的方法。

④另外,眼界还决定了读书的效果。季羡林先生笃信“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这样的眼界使他能畅游书海,撷取书籍的智慧,最终成为学贯中西、享誉中外的国学大师。一个拥有高远眼界的读书人,能够从书海中选择有智慧的书来读,启发自己的心灵,开辟自己的思想,从而获得最大的读书效益。

⑤怎样提升自身的眼界呢?应该努力扩展读书的宽度。达尔文常常几小时地阅读莎士比亚的剧作和拜伦的诗篇;我国数学家华罗庚、苏步青都非常喜爱古典文学。对自然科学家来说,了解文、史、哲方面的知识,会有助他们的逻辑思维变得更开阔,流转自如。同理,文学艺术方面的专家如能多读一点自然科学知识,在创作作品与表达自我的时候,往往也能够更加深刻。

⑥借助眼界,关注现实,解决实际问题,才是读书的关键所在。吕思勉先生说:“社会科学家,他必先对现状觉得不满,然后【甲】;【甲】,然后【乙】;【乙】,然后【丙】。”讲的也类似这个道理,更是读书人应该秉承的思想。

20.阅读第②—④段,简要分析高远的眼界是如何决定读书的目的、方法和效果的。(3分)

21.阅读第⑤段,简要分析这一段所用事例为什么可以证明本段的观点。(3分)

22.根据文意,将下面三个语句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丙】处(只填序号)。(3分)

①要研究学问 ②要求改革 ③要想法子

【甲】处应填 【乙】处应填 【丙】处应填

20. 高远的眼界能够使读书人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而读书;结合实践读更富价值的书籍;选择有智慧的书来读,启迪心灵,拓宽思想,获得最大的读书效益。(共3分。共3点,每点1分)

21. 达尔文、华罗庚、苏步青都非常喜爱阅读文学作品,努力扩展读书的宽度,阅读使他们的逻辑思维变得更开阔,流转自如,有效地提升了自身的眼界,所以,这几个事例能够证明本段的观点。(共3分。“扩展读书宽度”1分;“提升眼界”2分)

22. 【甲】 ②    【乙】 ③    【丙】 ①   (共3分。共3空,每空1分)

延庆县 阅读《宽容是美德》,完成第20—21小题。(8分)

宽容是美德

①看到题目,不禁想起了__来__的故事:一次,理发师给周__刮脸,__咳嗽了一声,刀子把脸刮破了,理发师十分紧张,不知所措。周__和蔼地说:“这不能怪你,我咳嗽前没有向你打招呼,你怎么知道我要动呢?”这桩小事启示我们宽容是美德。

②宽容可以赢得尊重。人与人交往,难免会有些小摩擦。只要是无恶意的,就应该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像__来那样主动承担责任,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当然受到全国人民的爱戴与尊敬。

③宽容可以获得支持、成就事业。每个人都会有这样那样的过错,如果对别人的过错能以宽容对待,就会赢得对方的支持。在唐朝王室争权中,魏征曾鼓励太子李建成杀掉李世民。李世民发动玄武门__夺取帝位后,不计旧恶,量才重用魏征。魏征为开创唐朝盛世立下了汗马功劳。再说秦王赢政,若不是听取了李斯“海河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的喻谏,收回逐客令,实行不计前怨、广纳贤才的政策,恐怕就会失去李斯等一大批客臣的支持,难以顺利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纵观历史,如果没有“海纳百川”的宽宏气度,不具备宽容的美德,开创一方事业只能是一句空话。

④不具备宽容的美德,心胸狭隘,斤斤计较,就会失道寡助。如慈禧太后,仅因为与一大臣下棋时,对方无意中说了一句:“我杀老佛爷的马。”就勃然大怒:“你杀我的马,我杀你全家”,于是这位大臣被满门抄斩,惨不忍睹。当今社会上有一些人,谁不小心碰了他—下,他就会破口大骂,甚至大打出手;还有的人“小肚鸡肠”,待人刻薄,时时想着揪别人的小辫子。这样的人还谈什么成大器,立大业呢?

⑤当然,对于那些蓄意冒犯或是破坏人民安定生活的人,也不能心慈手软盲目地宽容,一定要利用法律的武器予以回击。

⑥总之,宽容是一种美德,当今社会大有发扬之必要。只要我们本着“和为贵”的原则,不斤斤计较别人的过失,又多为别人考虑,就能建立起友善的人际关系,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使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和谐。

20.简答。文章作者证明自己观点的方法有哪些?(3分)

21.简要概括第③段的论证思路。(5分)

20.(3分)摆事实(例证)  讲道理(引证)  对比

21.(5分)示例:先提出宽容可以获得支持、成就事业的观点,再举李世民宽容魏征、秦始皇宽容客臣成就伟业的实例进行证明,最后从假设不宽容的后果的角度进行总结。

怀柔区 阅读《难得寂寞》,完成第20-22题。(共8分)

难得寂寞

李秋生

①傅雷先生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著名的翻译大师,他以卷帙浩繁、技术精湛的译著,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学术修养,被学术界称为一两个世纪也难得出现一位的巨匠。

②他16岁时赴法留学学习艺术理论,刻苦攻读,得以观摩了解世界级艺术大师的作品,大大提高了他的艺术修养。

③他1931年秋回国,曾任教于上海美专,因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而闭门译书,几乎译遍法国大师级作家伏尔泰、巴尔扎克、罗曼·罗兰等人的重要作品,并把法国著名艺术史家丹纳的《艺术哲学》引进中国人的视线,且形成了自己的翻译风格,堪称“傅译”。傅雷艺术造诣深厚,不仅在翻译方面,而且在文学、绘画、音乐等各个艺术领域,都有极渊博的知识。他自己没有弹过钢琴,却能培养出傅聪这样一位世界知名的钢琴家。他没有学过专业美术绘画,却能够赏识当时并不出名的著名国画家黄宾虹,显示出其独特高超的艺术鉴赏力。

④人们不免会对傅雷这样的“天才”产生兴趣。有人说,傅雷的成功来源于他的寂寞。傅聪曾经这样评价过他的父亲:“我父亲是一个文艺复兴式的人物,一个寂寞的先知,一头孤独的狮子,愤慨、高傲、遗世独立……”傅雷自己也曾一再告诫儿子傅聪,“要耐得住寂寞”。著名翻译家、傅雷好友杨绛女士在《忆傅雷》中讲道:“傅雷不止一次在钟书和我面前自比为‘墙洞里的小老鼠’。”“墙洞里的小老鼠”,有“躲进小楼成一统”之意,其内涵还是寂寞。寂寞是一种智慧。善于发现的雕塑家罗丹有独到的心得:“艺术是孤独的产物,因为孤独比快乐更能丰富人的情感。”这恐怕才是一切有成就的人无不喜欢寂寞的真正原因。鲁迅就有这样奇妙的体验,“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很充实;当我开口说话,就感到了空虚。”

⑤寂寞是一种磨炼。真正的寂寞是人们内心深处演绎、裂变、积淀的情愫。

⑥寂寞是一种享受。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寂寞不仅是痛苦,对一些心存大志、特立独行的人来说,孤独、寂寞、隔离,有时确是一种至高享受。

⑦当今社会,竞争激烈,想成才的人特别多。但首先得问一问自己,我能不能坚持我的初衷?现在热闹场面的__实在是多:结婚宴请,同学聚会,生日派对,母校校庆,考察学习,出境旅游,扑克麻将,彩票足球,度假休闲。稍不注意,就会被聚会【甲】,被喧哗【乙】,被欢乐【丙】,难以摆脱。

⑧寂寞无价。对当代人来说,更是如此。

20.阅读全文后,简要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2分)

21.根据文意,将下面三个词语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丙】处(只填序号)。(3分)

①左右 ②包围 ③缠身

【甲】处应填: 【乙】处应填: 【丙】处应填:

22.阅读第③段,简要分析这一段所用事例为什么可以证明本文的中心论点。(3分)

20.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就必须耐得住寂寞。

21.【甲】③   【乙】①   【丙】② 

22 .答案示例:本段介绍了傅雷在翻译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在文学、绘画、音乐等各个艺术领域,都有极渊博的知识。这一切成就,都是傅雷在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闭门谢客,寂寞孤独中取得的。这就有力证明了“要想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必须耐得住寂寞”这一中心论点。

评分说明:介绍成就1分,分析成就取得的原因1分,结论1分。

密云县 阅读《谈读书》,完成第20-22题。(共8分)

谈读书

朱光潜

①中学课程很多,你自然没有许多的时间去读课外书。但是你试着抚心自问:你每天真抽不出一点钟或半点钟的功夫吗?如果你每天能抽出半点钟,你每天至少可以读三四页,每月可以读一百页,到了一年也就可以读四五本书了。何况你在假期中每天不会只能读三四页呢。你能否在课外读书,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

②世间有许多人【甲】得多。许多人的学问都是在忙中做成的。美国有一位文学家、科学家和革命家富兰克林,幼时在印刷局里做小工,他的书都是在做工时抽暇读的。不必远说,你应该还记得孙中山先生,难道你比那一位奔走革命,席不暇暖的人【乙】些吗?他生平【丙】到什么地步,没有一天不偷暇读几页书。你只要看他的《建国方略》和《孙文学说》,你便知道他不仅是一个政治家,而且还是一个学者。不读书而讲革命,不知道“光”的所在只是窜头乱撞,终难成功。这个道理,孙先生懂得最清楚的,所以他的学说特别重“知”。

③人类学问逐天进步不止,你不努力跟着跑,便落伍退后,这固不消说。尤其要紧的是养成读书的习惯,是在学问中寻出一种兴趣。你如果没有一种正当嗜好,没有一种在闲暇时可以寄托你的心神的东西,将来离开学校去做事,说不定要被恶习惯引诱。你不看见现在许多叉麻雀抽鸦片的官僚们、绅商们乃至教员们,不大半由学生出身吗?你慢些鄙视他们,临到你来,再看看你的成就吧!但是你如果在读书中寻出一种趣味,你将来抵抗引诱的能力比别人定要大些。这种兴趣你现在不能寻出,将来永不会寻出的。凡人都越老越麻木,你现在已经比不上三五岁的小孩子们那样好奇,那样兴味淋漓了。你长大一岁,你感觉兴味的锐敏力便迟钝一分。达尔文在《自传》里曾经说过,他幼时颇好文学和音乐,壮时因为研究生物学,把文学和音乐都丢开了,到老来他再想拿诗歌来消遣,便寻不出趣味来了。兴味要在青年时设法培养,过了正当时节,便会萎谢。比方打网球,你在中学时喜欢打,你到老都喜欢打。假如你在中学时代错过机会,后来要发愿去学,比登天还要难十倍。养成读书习惯,也是这样。

20.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21. 根据文意,将下面三个语句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丙】处(只填序号)。(3分)

①无论忙 ②比你忙 ③还要忙

【甲】处应填: 【乙】处应填: 【丙】处应填:

22.列举达尔文的例子证明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要举这个例子?(3分)

20.答案:人在青少年时期,就要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共2分。共2个要点,每点1分)

21.答案:【甲】②    【乙】③    【丙】①(共3分。共3空,每空1分)

22.答案:兴趣的培养越早越好。以达尔文的例子强调读书的好习惯应该尽早培养。

(共3分。共2问,第一问1分,第二问2分)

平谷区 阅读《自尊》,完成第22—24题。(共8分)

自尊

①说到自尊,人们往往想到的是人的自我尊重,这自然是不错的。但是,最近看到几位大师逸闻,方知道,自尊是在尊重别人中实现的。

②钱学森家里的炊事员曾经说,钱老每次下楼吃饭,都穿得整整齐齐,从来不穿拖鞋、背心。这是看得起咱、尊重咱。钱老儿子钱永刚听了炊事员的话后,也学了父亲的样子,每逢去餐厅吃饭,都穿戴整齐,他也要做尊重他人的人。

③国学大师陈寅恪晚年已有眼疾,在岭南大学居住的两层楼房的一楼给学生上课。当时选修他课程的不过五六人,陈先生绝不因选课学生多少影响他的讲课。夏天,他身着便装与助手一起在楼下工作,每当学生到家里听课,他都要自己拄杖扶梯缓步上楼改换夏布长衫,然后才下来上课。看着老师摸索着下楼的身姿,学生们感动不已,为师的高大,在他们心中已然耸立。

④当前,在社会中,一些人关注更多的是自我尊重。他们目中无人,装模作样,虚伪失真,故作姿态,这种看似自我尊重的过分表达,表现出的却正是不尊重别人的自我膨胀,是没有自信的无意识流露。

⑤与这些人相反,有些大师甚至在遭受【甲】和侮辱,人格遭到【乙】的时候,还仍然具有表达尊重别人的强烈愿望。他们被【丙】了所有表达自尊的手段后,唯一可以表现的,就是穿戴整齐地向这个世界告别。傅雷先生在“__”时被抄家后,所有家具贴上封条,他太太到朋友家借了干净衣服,夫妇两人穿了整洁的衣服上吊自尽了。整洁的衣着成了他们表达对这个世界和对周围人尊重的最后方式。

⑥由此可见,在生活中,你保持着对人的谦恭,人们便在你的谦恭中读出涵养和文明,心中会由衷地尊敬着你。

22.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2分)

23.根据文意,将下面三个词语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丙】处(只填序号)。(3分)

①践踏 ②剥夺 ③欺凌

【甲】处应填: 【乙】处应填: 【丙】处应填:

24.阅读第③段,简要分析国学大师陈寅恪的事例为什么可以证明中心论点?(3分)

22.自尊是在尊重别人中实现的。(共2分)

23. ③①②(共3分)

24. 答案示例:国学大师陈寅恪晚年有眼疾,选修他课程的不过五六人,他也认真讲课。夏日,有学生上课时,大师都要上楼改换长衫再给学生讲课。体现了他对学生的尊重,使他在学生心中树立了高大的形象,赢得了学生对他的尊重,从而实现了自尊。所以,陈先生的事例能证明本文的中心论点。(共3分,事例1分,分析2分)(共3分)

房山区 阅读《蛋糕未必越大越好》,完成第20-22题。(共8分)

蛋糕未必越大越好

秦 海

①人们好像越来越好大了,所以“把蛋糕做大”已经成了官场相当流行的一句话。一些官员的“气吞万里如虎”的气概也常常由此张扬出来。

②不消说,如果质量一样,蛋糕大当然比小好,每个人可以分得更多,或者可供更多的人吃。但是,是不是蛋糕做得越大就一定越好呢?未必,未必。大而无当,就不但不好,反而坏了。

③记得改革开放之初,一些得改革风气之先的企业,成为改革开放的带头羊。但是,其中很有一些不久就举步维艰、销声匿迹了。原因有各种各样,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掌舵者头脑发热,一味追求大,手伸得太长,摊子铺得太大,结果是,或者市场不对路,或者资金不到位,或者管理跟不上,最后连原有的蛋糕都没有保住。 【甲】

④《红楼梦》中,王熙凤有一句名言:大有大的难处。贾府很大,在外人看来,在刘姥姥看来,气势非凡,要什么有什么。但同时也有外人、刘姥姥所不知的艰难。所以蛋糕大,且不说做大本身就不易,做大后,各方面要保持正常运转、安全运转,更不是简单之事。“高铁”就给了我们警示。由于在短期内就把“高铁”的蛋糕做得太大,大到“吃”不下去,反而出了事故。这逼得“高铁”不得不减少车次,不得不降低速度,也就是不得不把蛋糕缩小一些。如果当初就做到科学发展,可能就会免掉那些麻烦了。诚然,什么事情都不会一帆风顺,出现挫折是正常的、难免的, 【乙】

⑤看到一篇小文,说美国的苹果公司比美国政府更有钱。截至2011年7月27日,美国财政部的总运作现金余额是757.7亿美元,而苹果公司的现金及有价证券达到761亿美元。这得益于苹果公司坚守这样的原则:守好自己的边界,不轻易去搞自己不擅长的事情。为此它关掉了自己旗下的所有工厂,将所有的制造外包,使自己彻底变成了一家“轻公司”。又砍掉那些缺乏竞争力的项目,将公司有限的精力集中在几款核心产品上。一些公司财大气粗了,就收购其他公司,蛋糕做得越来越大,结果消化不良,不得不大幅裁员。而苹果从未收购过大型公司。正是不贪图把蛋糕做得越来越大,苹果公司的经营才越来越好。

⑥蛋糕做大当然好,但必须从实际出发。 【丙】 。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看起来小,反而还大。在这方面,苹果公司的经营理念实在很值得我们玩味和借鉴。克服浮躁情绪,在追求大上也照样有做不完的文章。

(选自《人民日报》2011年11月7日版,有删改)

20.试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蛋糕未必越大越好”作为文章标题的理解。(2分)

21.根据文意,将下面三个语句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丙】处(只填序号)。(3分)

①但脱离实际的贪大求快,还是应当也能够避免的。

②实际没有做大的可能,就不妨做小一点。

③追求大,反而跌倒在大上。

【甲】处应填: 【乙】处应填: 【丙】处应填:

22.第⑤段是怎样论证“守好自己的边界”这个观点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3分)

20.将事业比作“蛋糕”,将“事业规模”比作“蛋糕大小”,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题目表明作者态度,事业规模并非是越大越好,旗帜鲜明。(共2分。每点1分)

21.③①②(3分。每个1分。)(③是总结盲目追求大结果导致失败,“跌倒”照应“失败”,应填在甲处;①“能够避免”照应“正常的、难免的”;②“不妨做小一点”与“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内容衔接自然。)

22.第⑤段举苹果公司不轻易去搞自己不擅长的事情,而获得成功的例子,和一些公司盲目收购其他公司,将“蛋糕做得越来越大”,结果消化不良的例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证明“守好自己的边界”的观点。(共3分。概括事例1分,点明举例1分,指出对比论证1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