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人生如月》,完成17-21题。

①天上的月是我们最熟悉不过的了。最初的时候,它淡淡的,细细的,像是谁用橘黄的彩笔在湛蓝的天幕上轻轻画了一道,称这时的月为“牙”,真是形象得很。渐渐地,它大起来了,亮起来了,在天空驻足的时间长起来了。这时的月便是一把镰刀、一只小船了。到了阴历的十五,这月便圆圆的,大大的,亮亮的,似一只玉盘、一面明镜了。再后来,月由盈而亏,由亏而残如一块土豆、一块顽石了。由纤弱而圆满,由圆满而亏残,天上的月却是如此周而复始,循环不已,岁岁如斯。人生虽不尽是这般规律,但盈亏明暗却是如影相随,避不开,躲不开,无法拒绝的。

②有时候,人逢吉时好运一帆风顺,谋官则升迁,想钱便发财,真是心想事成万般如意,原来平淡人生这时真如望月中天,亮丽圆满了。此时,升官的不免满面春风,发财的不免财大气粗,即使评个职称、当个先进或晋一级工资也会沾沾自喜,觉得优人一等。然而,花开自有花谢时,月圆必有月缺日,且常常是花开之后便是谢,月圆之后即为缺。但人多鼠目寸光,有眼不识事物消长之理,得意便忘形,露出一副小人面目。人若能处顺境作逆境之思,方不失为人本色,保持一颗平常心。为官者不必因权柄在手而颐指气使、八面威风,有钱人不必因腰缠万贯而妄自尊大、暴殄天物。如此立身处世待人接物,便无骄横之气、霸道之态,不至于蜕变为隐形之盗贼,衣冠之禽兽,于人于己于社会皆有大益。

③有时候,人遭恶时厄运,常是坏事连连,处处不顺,原本光明的人生忽然黯淡下来,如月牙一现,如云遮残月。身处逆境之中,或心灰意冷、悲观厌世,或甘于沉沦、自暴自弃,或忧心如焚、白发搔短,或牢骚满腹、怨无天佑。其实,人若于月亏之日想到月圆之时,识得世事易变之理,即可于逆境之中志不衰、气不馁、态不失,达观以处世,宽心以养身,“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如此面对困厄,必不会怨天尤人蹉跎岁月,必不会奴颜婢膝玷污人格,必不会见利忘义为虎作伥。

④人生如月,皆有阴晴圆缺,我们大可不必颜随势改,气逐时移,得志时趾高气扬,失意时垂头丧气。我以为,无论顺逆得失,都平静的接受世界,从容地面对生活,这才是智者的活法。

(该文选自《佳作鉴赏》)

17、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            

18、从文中摘录一个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摘录:

理由:

19、阅读第②段或第③段,依据该段所谈观点举一个典型事例作为论据。

                                            

20、天上一轮月,人间万首诗。月,承载了人类太多的情感。在台湾光复六十周年纪念之时,《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读其中一段文字,选用后面有关月亮的诗句填在语段的空处。选项为(   )。

”。当年,在民族危亡、国难当头之际,两岸人民团结抗战,共御外侮,谱写了民族解放、国土光复的历史篇章;今天,海峡两岸的骨肉同胞依然是明月共赏,休戚与共。

A.、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B.、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D.、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21、有人说,人生是一幅画,一百个人看它就有一百种感受。请写一段话,表达出你对人生的感悟。

我说,人生如        

17、无论顺逆得失,都平静的接受世界,从容地面对生活,这才是智者的活法。

18、示例:它淡淡的,细细的,像是谁用橘黄的彩笔在湛蓝的天幕上轻轻画了一道,称这时的月为“月牙”,真是形象得很。这句话用细腻的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月初期的亮度、形状、颜色,给人以美的享受。

19、第②段论据示例:袁隆平荣获“杂交稻之父”的称号并获“国家科技进步奖”最高奖项,仍然过着朴素低调的生活,仍然坚守在农村田地里搞科研。居里夫人两次荣获诺贝尔奖,放弃申请镭的专利,淡泊名利,保持一颗平常心,全身心投入到科研工作中。

第③段论据示例:霍金疾病缠身,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与时间和病魔赛跑,不放弃对知识对科学对真理的探求,完成了《时间简史》等物理学巨著。南非前总统曼德拉遭受27年牢狱之灾,灾难没有使他消沉,反而使他变得更加成熟和坚强,出狱后凭借自己的威望和能力当上了总统。

20、B

21、示例:①人生如道路,有崎岖也有平坦,我们只有脚踏实地,从容走过,才能达到理想的终点。②人生如茶,有清香也有苦涩,用心品味,才能明白生活的真谛。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1-13题(9分)

精神栖身于茅屋

周国平

①如果你爱读人物传记,你就会发现,许多优秀人物生前都非常贫困。最著名的印象派画家凡•高,现在他的一幅画已经卖到了几千万美元,可是,他活着时,他的一张画连一餐饭钱也换不到,经常挨饿,一生穷困潦倒。要论家境,他的家族几乎控制着全欧洲的美术市场。作为一名画家,他有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可以像那些平庸画家那样迎合时尚以谋利,成为一个富翁,但他不屑于这么做。他说,他可不能把他惟一的生命耗费在给非常愚蠢的人画非常蹩脚的画上面,做艺术家并不意味着靠卖画挣钱,而是要去发现一个未被发现的新世界。

②另一个荷兰人斯宾诺莎是名垂史册的大哲学家,他为了保持思想的自由,宁可靠磨镜片的收入维持最简单的生活,谢绝了海德堡大学以不触犯zōng jiāo 为前提要他去当教授的聘请。

③我并不提倡苦行僧哲学。事实上,人的肉体需要是很有限的,无非是温饱,超于此的便是奢侈,而人要奢侈起来却是没有尽头的。你本来习惯于骑自行车,不觉得有什么欠缺,可是,当你看到周围不少人开上了汽车,你就会觉得你缺汽车,有必要也买一辆。富了还想更富,事实上也必定有人比你富,于是你永远不会满足,不得不去挣越来越多的钱。这样,赚钱便成了你人生的惟一目的。即使你是画家,你哪里还顾得上真正的艺术追求?即使你是学者,你哪里还会在乎科学的良心?

④所以,自古以来,一切贤哲都主张简朴的生活方式,目的就是不当物质欲望的奴隶,追求精神的富有。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说得好,“自由人以茅屋为居室,奴隶才在大理石和黄金下栖身”;柏拉图也说:“胸中有黄金的人是不需要住在黄金屋顶下面的。”我非常喜欢关于苏格拉底的一个传说,这位被尊称为“师中之师”的哲人在雅典市场上闲逛,看了那些琳琅满目的货摊后惊叹:“这里有多少我用不着的东西呵!”的确,一个追求精神财富的人必定淡然于物质的奢华,而一个人如果安于简朴的生活,他即使不是哲学家,也离哲学家不远了。

(选自《周国平文集》,有删改)

11.根据全文内容,标题中“茅屋”一词的含义是 。(2分)

12.文章①②两段列举凡•高和斯宾诺莎的例子有什么作用?(3分)

13.阅读课文《人的高贵在于灵魂》选段,结合上文内容答题。(4分)

珍惜内在的精神财富甚于外在的物质财富,这是古往今来一切贤哲的共同特点。英国作家王尔德到美国旅行,入境时,海关官员问他有什么东西要报关,他回答:“除了我的才华,什么也没有。”使他引以自豪的是,他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但他拥有不能用钱来估量的艺术才华。正是这位骄傲的作家在他的一部作品中告诉我们:“世间再没有比人的灵魂更宝贵的东西,任何东西都不能跟它相比。”xkb1.com

请结合以上材料和对《精神栖身于茅屋》一文的阅读感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一个人应该如何保持灵魂的高贵和精神的富有。(50字左右)

11、简朴的生活方式。12、作为事实论据,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一切贤哲都主张一种简朴的生活方式,目的就是为了不当物质欲望的奴隶,保持精神的富有”这一观点。13、不设统一答案,写出自己的感悟和体验,适当阐述即可。新课标第一网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7题。(16分)

将兴趣进行到底

①2010年,台湾魔术大家刘谦亮技央视春晚,再度倾倒了全国的电视观众,掀起一阵魔术热。7岁那年超市的一次偶遇,让刘谦对魔术产生了兴趣,魔术的神奇魅力深深吸引了他。他着了迷,日思夜想,反复琢磨,“魔技”不断提高。12岁那年,刘谦获“台湾儿童魔术大赛”一等奖。从此,他领悟到“只要努力做一件事情,就会有回报”。终于,在兴趣的引领下,执著的刘谦,年纪轻轻就成了全世界最具知名度的魔术师之一。

②兴趣是刘谦的成功起点,将兴趣进行到底是刘谦成功的关键!

③兴趣是引导一个人成功的巨大力量。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方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方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

④我们的教师、家长是深谙此理的。因此,他们总是千方百计激起孩子的学习兴趣。可是,在现实中,人们的着眼点却只放在了“激发”孩子的兴趣上,把“兴趣”当成引起孩子有意注意的手段。心理学上讲,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经常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这也就是说,兴趣不仅是一种有意注意,更是一种探究事物奥秘、催人奋进的力量。它需要外界的刺激,更重要的是源自内心的强烈需求。如果只看到兴趣的“外在吸引”,而忽视了其“内在需求”,那只能使孩子的兴趣浅尝辄止,不能持久,也无助于敦促孩子的学习与进步,更无法引领孩子走向成功。

⑤兴趣不仅是孩子学习的入场券,而且是承载孩子事业远行的飞船。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不能只注重孩子兴趣的激发,而要注重挖掘孩子兴趣的内在需求,让兴趣引领孩子成功。

⑥要培养孩子持久的兴趣,就要找准孩子的兴趣所在。这就要求我们在培养孩子兴趣的过程中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帮他们点燃兴趣之火。在这个过程中,要反对两种倾向:一是“逼趣”。为了考试加分,强迫孩子去学钢琴,学奥数,学舞蹈……把兴趣强加给孩子,结果只能适得其反。二是“杀趣”。比如,无论孩子对足球多么热爱,也不论孩子有没有足球天才,只要不是升学的必考科目,一律统统封杀,不允许孩子涉“足”。这种做法很可能就把中国的“马拉多纳”扼杀在了摇篮之中。

⑦有兴趣,才会有动力,持久的兴趣,才会产生持久的动力。英国人塞缪尔•斯迈尔斯说过:“一个人对某一方面的兴趣越强烈,就越有可能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从而在与其兴趣有关的领域里采取惊人的举措,取得巨大的成功!”我国教育家蔡元培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教育的要义就是要探寻孩子的兴趣,培养孩子的兴趣,给孩子的兴趣发展提供广袤的空间和强有力的支持,让兴趣引领孩子前行,让兴趣引领孩子成功。

1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15.在培养孩子兴趣过程中,人们有哪些错误的做法?(4分)

16.“兴趣不仅是孩子学习的入场券,而且是承载孩子事业远行的飞船。”句中的“入场券”、“飞船”在文中分别比喻什么?(4分)

17.文中说“持久的兴趣,才会产生持久的动力”。请认真探究这句话的深刻含意,结合自己兴趣爱好方面的具体事例,谈谈你的体会。(5分)

com

14.“将兴趣进行到底”或“兴趣是成功的起点,将兴趣进行到底是成功的关键!”或“有兴趣,才会有动力,持久的兴趣,才会产生持久的动力。”(3分)

15. 一是“逼趣”。为了考试加分,把兴趣强加给孩子。(2分)

二是“杀趣”。只要不是升学的必考科目,一律统统封杀。(2分)

16.(1)对学习产生兴趣,开始认真学习。(2分)(2)对学习产生持久的动力。(2分)

17.例:我们要不断进步,就必须有持久的学习兴趣。过去,我对语文总是忽冷忽热,不能一直保持浓厚的兴趣,从而影响学习效果,成绩不理想。今后,我要调动语文学习积极性,像对待好朋友一样去对待它。(5分)

从“试试看”起步

①日本影片《典子》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典子要独自外出旅行,以考验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这对于一个没有双臂的姑娘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事。她的妈妈心疼了,不同意。这时候,,典子倔强地昂着头,一连对妈妈说了五六句“试试看” !这一声比一声高的“试试看”,把我的心震动了。典子最后是胜利者。

②“试试看”,这是勇敢者的宣言。

③一个人没有点志气,没有点精神,是不大敢说“试试看”的。有许多青年朋友,其实并不一定真的什么事也干不成,可是自卑感压抑了他们的聪明才智,于是遇事畏首畏尾,不敢说 “试试看”。无根据地把自己比作火炬当然不好,但连萤火虫也不敢自比就更不好了。应当去努力发光,切不可用深色的翅膀将原有的光也拼命遮掩起来。

④鲁迅先生说:“一定要有自信的勇气,才会有工作的勇气!这尤其是对的。”我以为,“试试看”应当成为我们的座右铭。我能不能在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得名次?试试看!我能不能写出成功的作品?试试看!我能不能搞成功这项小发明?试试看!试试看!……

⑤“试试看”的结果当然有两种,一是成功,一是失败。成功固然是大好事,失败了也可以获得反面的经验,总之是在前进,包含着成功的希望。而“不试试看” 呢?结果只有一种,那就是毫无成功的希望。这好比农民种庄稼,播种了,结果有两种,一是获得丰收,一是中途遇到天灾之类,歉收甚而至于颗粒无收;然而,倘若不去播种呢?那结果便就是一无所获。两相比较, 到底孰优孰劣,实在是很分明。因此我们应当去“播种”,去“试试看”。

⑥“试试看”就是实践。有的青年朋友常常喜欢说“我不行”,我以为这是要不得的精神状态。你不去实践,就说你自己“不行”,根据何在呢?可以建议这样的朋友把“我不行”的口头禅改一改,改成“试试看”。

⑦回顾我们国家发展的历史, “试试看”后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试试看”后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氢弹,“试试看”后拥有了第一架载人航天飞机。无论多么伟大的作家,其第一部作品都是“试试看”;任何了不起的科学家,革命家,其第一步行动都是“试试看”。我们应当从“试试看”起步,并且沿着这条道路继续走下去。

⑧朋友,重任在肩,愿你勇敢地对自己说“试试看”!

`11、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3分)

12、试分析文中第⑤自然段划线句的论证方法及作用。(3分)

13、“应当去努力发光,切不可用深色的翅膀将原有的光也拼命遮掩起来。”句中“深色的翅膀”和“原有的光”各喻指什么?(2分)

14、敢于“试试看”就有可能取得成功。生活中,相信你也有过类似的体验。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体会。(4分)

11、我们要勇敢地去“试试看”。(或“试试看”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只有勇于尝试,才能取得胜利;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从尝试开始)

12、正反对比论证,把“试试看”可能获得成功,也可能失败,和“不试试看”便一无所获形成对比,突出的论证了要勇敢去“试试看”的论点。

13、自卑感    聪明才智

14、要有例子,有感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17题。(10分)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真是不可以言语形容。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去,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15.选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请用自己的话说说本段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3分)

16.结尾处“这种作用”指的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3分)

17.文段论证论点的方法不止一种。请任选一种分析它的作用。(4分)

15.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16.尽责任所产生的效果。

17.本题意在考查分析能力,意近理通即可酌情给分。

阅读《小的决定大的》,完成14~17题。(16分)

①百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没有一个是经国大计,却为任何一个当政者所不能忽视。一场疯牛,几乎颠覆了英伦三岛。

②中国古典文学巨著以大开大合的情节见长,但感人肺腑,让人记下的却是“石卵化猴”、“桃园结义”,以及“玉在匣中”,“钗在奁内”这些生动的细节。

③几乎所有动植物繁衍的种子,都是核儿,很小很小的。风可以刮着走,鸟儿可以用嘴衔,被人不经心就可以忽略甚至丢弃的,却负载着生物自然的最伟大传承。

④任何庞然大物,都不能忽略小,只有小,才是最具繁衍力的。

⑤近代尽人皆知的重大发明、发现,从苹果落地发现地心引力,到开水冒气引发的蒸汽机的利用,无不是由偶发思端的小事影响整个世界的。

⑥一位生活在硅谷世界的人告诉我,微电子技术的诞生和发展,是从最初集成电路只包含几个几十个元器件,发展到一个小小硅片上可以制作出几十万个上百万个元件,形成微型电子电路的。正是这个微型电子电路,带来当今世界飓风般的各种生产方式大规模乃至超大规模变化。

⑦可见,未来最终改变我们这个世界、影响人们生活的,不在宇宙,乃在毫微。

⑧张艺谋初入社会,在生活的最底层当弹棉花的辅助工。那时候仅仅为了调节生活,他买了

台照相机,怎么也没想到就是这台小小的照相机,后来竟在他报考北京电影学院时派上用场。从此,陕西少了一个苦力,中国多了一个让世界刮目相看的电影导演。

⑨美国的麦当劳,就是从吸引小孩,改变幼年的饮食入手,从小让你喜欢我这种快餐方式,然后到你上学长大,多少年,仍然光顾我。这是真正做不起眼的大买卖!

⑩由此观之,小事还能致走向。

⑾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中国至圣老子说的话,值得我铭记一生。

⑿想行千里吗?想成大树吗?那么,从脚下开始,从毫末做起。

(选自《经典阅读集萃》,有删改 )

14.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4分)

15.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证中心论点的?(4分)

16. 文章第⑾段引用的老子的话属于什么论据?有什么作用?(4分)

17. 文章第⑥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分析其作用。(4分)

14.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4分)

“小的决定大的”,即要成大事应从小事做起。

15.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证中心论点的?(4分)

    1)只有小,才是最具繁衍力的 2)未来最终改变我们这个世界、影响人们生活的,不在宇宙,乃在毫微。(3)小事能致走向

16. 文章第⑾段引用的老子的话属于什么论据?有什么作用?(4分)

    道理论据。论证了“小的决定大的”这一中心论点。具有权威性,具有说服力。

17. 文章第⑥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分析其作用。(4分)

    举例论证法。举出“微电子技术的诞生和发展过程”的事例,论证了“未来最终改变我们这个世界、影响人们生活的,不在宇宙,乃在毫微”。真是可信,说服力强。

                                                                                

燕山区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0—22题。(共9分)

①眼界之于读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读书人欲从书本中汲取力量,高远的眼界是至关重要的。

②眼界决定了读书的目的。周__读书时,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的眼界为其发愤读书作了注脚。既立志于“中华之崛起”,就必须好读书、读好书,因为“中华之崛起”所呼唤的读书人,不仅要有报国之志,更要有报国之才。冯友兰先生曾在一篇文章里提到,作为一个学问家,做学术研究是要做全民族的智囊。这一点,对读书人很有启发。虽然读书人并非一定是学问家,但读书的眼界却力求要高,这样至少就不至于把读书当作可有可无的休闲娱乐,或使其陷入无聊的泥潭。

③眼界,也决定了读书的方法。从古至今,怎么读,以及怎么防止“死”读书,都需要从实践出发,形成适合每个人自己的读书方法。可以肯定,有着高眼界的读书人,一定会结合实践去读那些更富价值的书籍。当今的时代是一个面临变革、高速发展的时代,许多人基于认识、把握社会变革的内在规律的需求,纷纷去读经济类的经典著作,从而形成一股经济书籍阅读热。可见,对世事的体察,对未来的高瞻,决定了一个人读书时会选择有效有益的方法。

④另外,眼界还决定了读书的效果。季羡林先生笃信“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这样的眼界使他能畅游书海,撷取书籍的智慧,最终成为学贯中西、享誉中外的国学大师。一个拥有高远眼界的读书人,能够从书海中选择有智慧的书来读,启发自己的心灵,开辟自己的思想,从而获得最大的读书效益。

⑤怎样提升自身的眼界呢?应该努力扩展读书的宽度。达尔文常常几小时地阅读莎士比亚的剧作和拜伦的诗篇;我国数学家华罗庚、苏步青都非常喜爱古典文学。对自然科学家来说,了解文、史、哲方面的知识,会有助他们的逻辑思维变得更开阔,流转自如。同理,文学艺术方面的专家如能多读一点自然科学知识,在创作作品与表达自我的时候,往往也能够更加深刻。

⑥借助眼界,关注现实,解决实际问题,才是读书的关键所在。吕思勉先生说:“社会科学家,他必先对现状觉得不满,然后【甲】;【甲】,然后【乙】;【乙】,然后【丙】。”讲的也类似这个道理,更是读书人应该秉承的思想。

20.阅读第②—④段,简要分析高远的眼界是如何决定读书的目的、方法和效果的。(3分)

21.阅读第⑤段,简要分析这一段所用事例为什么可以证明本段的观点。(3分)

22.根据文意,将下面三个语句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丙】处(只填序号)。(3分)

①要研究学问 ②要求改革 ③要想法子

【甲】处应填 【乙】处应填 【丙】处应填

20. 高远的眼界能够使读书人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而读书;结合实践读更富价值的书籍;选择有智慧的书来读,启迪心灵,拓宽思想,获得最大的读书效益。(共3分。共3点,每点1分)

21. 达尔文、华罗庚、苏步青都非常喜爱阅读文学作品,努力扩展读书的宽度,阅读使他们的逻辑思维变得更开阔,流转自如,有效地提升了自身的眼界,所以,这几个事例能够证明本段的观点。(共3分。“扩展读书宽度”1分;“提升眼界”2分)

22. 【甲】 ②    【乙】 ③    【丙】 ①   (共3分。共3空,每空1分)

延庆县 阅读《宽容是美德》,完成第20—21小题。(8分)

宽容是美德

①看到题目,不禁想起了__来__的故事:一次,理发师给周__刮脸,__咳嗽了一声,刀子把脸刮破了,理发师十分紧张,不知所措。周__和蔼地说:“这不能怪你,我咳嗽前没有向你打招呼,你怎么知道我要动呢?”这桩小事启示我们宽容是美德。

②宽容可以赢得尊重。人与人交往,难免会有些小摩擦。只要是无恶意的,就应该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像__来那样主动承担责任,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当然受到全国人民的爱戴与尊敬。

③宽容可以获得支持、成就事业。每个人都会有这样那样的过错,如果对别人的过错能以宽容对待,就会赢得对方的支持。在唐朝王室争权中,魏征曾鼓励太子李建成杀掉李世民。李世民发动玄武门__夺取帝位后,不计旧恶,量才重用魏征。魏征为开创唐朝盛世立下了汗马功劳。再说秦王赢政,若不是听取了李斯“海河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的喻谏,收回逐客令,实行不计前怨、广纳贤才的政策,恐怕就会失去李斯等一大批客臣的支持,难以顺利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纵观历史,如果没有“海纳百川”的宽宏气度,不具备宽容的美德,开创一方事业只能是一句空话。

④不具备宽容的美德,心胸狭隘,斤斤计较,就会失道寡助。如慈禧太后,仅因为与一大臣下棋时,对方无意中说了一句:“我杀老佛爷的马。”就勃然大怒:“你杀我的马,我杀你全家”,于是这位大臣被满门抄斩,惨不忍睹。当今社会上有一些人,谁不小心碰了他—下,他就会破口大骂,甚至大打出手;还有的人“小肚鸡肠”,待人刻薄,时时想着揪别人的小辫子。这样的人还谈什么成大器,立大业呢?

⑤当然,对于那些蓄意冒犯或是破坏人民安定生活的人,也不能心慈手软盲目地宽容,一定要利用法律的武器予以回击。

⑥总之,宽容是一种美德,当今社会大有发扬之必要。只要我们本着“和为贵”的原则,不斤斤计较别人的过失,又多为别人考虑,就能建立起友善的人际关系,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使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和谐。

20.简答。文章作者证明自己观点的方法有哪些?(3分)

21.简要概括第③段的论证思路。(5分)

20.(3分)摆事实(例证)  讲道理(引证)  对比

21.(5分)示例:先提出宽容可以获得支持、成就事业的观点,再举李世民宽容魏征、秦始皇宽容客臣成就伟业的实例进行证明,最后从假设不宽容的后果的角度进行总结。

怀柔区 阅读《难得寂寞》,完成第20-22题。(共8分)

难得寂寞

李秋生

①傅雷先生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著名的翻译大师,他以卷帙浩繁、技术精湛的译著,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学术修养,被学术界称为一两个世纪也难得出现一位的巨匠。

②他16岁时赴法留学学习艺术理论,刻苦攻读,得以观摩了解世界级艺术大师的作品,大大提高了他的艺术修养。

③他1931年秋回国,曾任教于上海美专,因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而闭门译书,几乎译遍法国大师级作家伏尔泰、巴尔扎克、罗曼·罗兰等人的重要作品,并把法国著名艺术史家丹纳的《艺术哲学》引进中国人的视线,且形成了自己的翻译风格,堪称“傅译”。傅雷艺术造诣深厚,不仅在翻译方面,而且在文学、绘画、音乐等各个艺术领域,都有极渊博的知识。他自己没有弹过钢琴,却能培养出傅聪这样一位世界知名的钢琴家。他没有学过专业美术绘画,却能够赏识当时并不出名的著名国画家黄宾虹,显示出其独特高超的艺术鉴赏力。

④人们不免会对傅雷这样的“天才”产生兴趣。有人说,傅雷的成功来源于他的寂寞。傅聪曾经这样评价过他的父亲:“我父亲是一个文艺复兴式的人物,一个寂寞的先知,一头孤独的狮子,愤慨、高傲、遗世独立……”傅雷自己也曾一再告诫儿子傅聪,“要耐得住寂寞”。著名翻译家、傅雷好友杨绛女士在《忆傅雷》中讲道:“傅雷不止一次在钟书和我面前自比为‘墙洞里的小老鼠’。”“墙洞里的小老鼠”,有“躲进小楼成一统”之意,其内涵还是寂寞。寂寞是一种智慧。善于发现的雕塑家罗丹有独到的心得:“艺术是孤独的产物,因为孤独比快乐更能丰富人的情感。”这恐怕才是一切有成就的人无不喜欢寂寞的真正原因。鲁迅就有这样奇妙的体验,“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很充实;当我开口说话,就感到了空虚。”

⑤寂寞是一种磨炼。真正的寂寞是人们内心深处演绎、裂变、积淀的情愫。

⑥寂寞是一种享受。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寂寞不仅是痛苦,对一些心存大志、特立独行的人来说,孤独、寂寞、隔离,有时确是一种至高享受。

⑦当今社会,竞争激烈,想成才的人特别多。但首先得问一问自己,我能不能坚持我的初衷?现在热闹场面的__实在是多:结婚宴请,同学聚会,生日派对,母校校庆,考察学习,出境旅游,扑克麻将,彩票足球,度假休闲。稍不注意,就会被聚会【甲】,被喧哗【乙】,被欢乐【丙】,难以摆脱。

⑧寂寞无价。对当代人来说,更是如此。

20.阅读全文后,简要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2分)

21.根据文意,将下面三个词语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丙】处(只填序号)。(3分)

①左右 ②包围 ③缠身

【甲】处应填: 【乙】处应填: 【丙】处应填:

22.阅读第③段,简要分析这一段所用事例为什么可以证明本文的中心论点。(3分)

20.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就必须耐得住寂寞。

21.【甲】③   【乙】①   【丙】② 

22 .答案示例:本段介绍了傅雷在翻译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在文学、绘画、音乐等各个艺术领域,都有极渊博的知识。这一切成就,都是傅雷在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闭门谢客,寂寞孤独中取得的。这就有力证明了“要想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必须耐得住寂寞”这一中心论点。

评分说明:介绍成就1分,分析成就取得的原因1分,结论1分。

密云县 阅读《谈读书》,完成第20-22题。(共8分)

谈读书

朱光潜

①中学课程很多,你自然没有许多的时间去读课外书。但是你试着抚心自问:你每天真抽不出一点钟或半点钟的功夫吗?如果你每天能抽出半点钟,你每天至少可以读三四页,每月可以读一百页,到了一年也就可以读四五本书了。何况你在假期中每天不会只能读三四页呢。你能否在课外读书,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

②世间有许多人【甲】得多。许多人的学问都是在忙中做成的。美国有一位文学家、科学家和革命家富兰克林,幼时在印刷局里做小工,他的书都是在做工时抽暇读的。不必远说,你应该还记得孙中山先生,难道你比那一位奔走革命,席不暇暖的人【乙】些吗?他生平【丙】到什么地步,没有一天不偷暇读几页书。你只要看他的《建国方略》和《孙文学说》,你便知道他不仅是一个政治家,而且还是一个学者。不读书而讲革命,不知道“光”的所在只是窜头乱撞,终难成功。这个道理,孙先生懂得最清楚的,所以他的学说特别重“知”。

③人类学问逐天进步不止,你不努力跟着跑,便落伍退后,这固不消说。尤其要紧的是养成读书的习惯,是在学问中寻出一种兴趣。你如果没有一种正当嗜好,没有一种在闲暇时可以寄托你的心神的东西,将来离开学校去做事,说不定要被恶习惯引诱。你不看见现在许多叉麻雀抽鸦片的官僚们、绅商们乃至教员们,不大半由学生出身吗?你慢些鄙视他们,临到你来,再看看你的成就吧!但是你如果在读书中寻出一种趣味,你将来抵抗引诱的能力比别人定要大些。这种兴趣你现在不能寻出,将来永不会寻出的。凡人都越老越麻木,你现在已经比不上三五岁的小孩子们那样好奇,那样兴味淋漓了。你长大一岁,你感觉兴味的锐敏力便迟钝一分。达尔文在《自传》里曾经说过,他幼时颇好文学和音乐,壮时因为研究生物学,把文学和音乐都丢开了,到老来他再想拿诗歌来消遣,便寻不出趣味来了。兴味要在青年时设法培养,过了正当时节,便会萎谢。比方打网球,你在中学时喜欢打,你到老都喜欢打。假如你在中学时代错过机会,后来要发愿去学,比登天还要难十倍。养成读书习惯,也是这样。

20.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21. 根据文意,将下面三个语句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丙】处(只填序号)。(3分)

①无论忙 ②比你忙 ③还要忙

【甲】处应填: 【乙】处应填: 【丙】处应填:

22.列举达尔文的例子证明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要举这个例子?(3分)

20.答案:人在青少年时期,就要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共2分。共2个要点,每点1分)

21.答案:【甲】②    【乙】③    【丙】①(共3分。共3空,每空1分)

22.答案:兴趣的培养越早越好。以达尔文的例子强调读书的好习惯应该尽早培养。

(共3分。共2问,第一问1分,第二问2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