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下头来(10分)
①有人问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你是天下最有学问的人,那么你说天与地之间的高度是多少?”苏格拉底毫不迟疑地回答:“三尺。”那人笑了:“先生,如果天与地之间只有三尺,我们这些五六尺高的人,不把苍穹戳破了?”苏格拉底也笑了:“是啊,凡是超过三尺的人,如果想立于天地之间,就要懂得低下头来。”
②这个故事,已经流传了2000多年。人生在世,真的需要低头吗?
③自然界的天地,是不需要低头的。“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尽情地挺起自己的胸膛,扬起自己的头颅,迈开自己的步伐。走自己想走的道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没有人敢让我们低头,我们也从不向任何人低头。越难,就越要闯;越硬,就越要碰。挺胸,方具丈夫气概;抬头,才显英雄本色。宁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
④但有些时候,我们却不得不低头。比如,前边有一个山洞,里边充满了神秘,你也想进去探个究竟。而山洞的洞口,却低于自己身体的高度。这时候,你是低下头来进去?还是扬起头来返回?当看见有人从这个山洞里背着珍贵的宝藏出来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低头也是我们所需要的。在很多情况下,低下头来,是一种聪明和智慧,也是一种大度和从容。能低者,方能高;能屈者,方能伸;能柔者,方能刚;能退者,方能进。
⑤有时,在现实面前需要低头。想象和现实,往往会有很大的距离。你想骑马飞驰,可眼前能找到的,只有一头驴。是坐在那里等马?还是骑上毛驴先行?想当元帅,必须先当士兵;想当爷爷,必须先当孙子。不低头,就会碰得头破血流。
⑥有时,在错误面前需要低头。人生在世,谁都可能犯错误。错误是对别人的伤害,只有低头才能弥补。低头不是屈辱,而是应该付出的代价。廉颇向蔺相如低头,不但没人笑话,反
而传为美谈。很多的矛盾和纠葛,也不是在硬碰中解决的,而是在低头中令人悦服。
⑦有时,在欲望面前需要低头。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就像海里的水,喝得越多,越感到口渴。职务,总是看着别人高;权力,总是看着别人大;金钱,总是看着别人多。只有低下头来,才会发现,很多东西,都是过眼烟云,身外之物。
⑧有时,在法律面前需要低头。法律是什么?是一个框框。每一个人,都必须在这个框框里进进出出。有人感觉不舒服,为什么让它束缚我们的手脚?也有人自作聪明,想从框外找个漏洞钻过去。但和法律较劲,实在是太危险了。即便得逞,也是心惊一生。
⑨在我们每个人的周围,都有这样两种人。一种是经常“低头”的人,一种是经常“仰头”的人。只要稍作对比,就会发现,那些人缘最好、事业最顺、进步最快的人,往往都是懂得“低头”的人。
9.文章开头的事例有何作用?(2分)
10.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观点。(2分)
11.文中的“低头”有哪些具体含义?请至少写出两条。(2分)
12.给第⑧段补充一个事实论据。(2分)
13.本文对你有何启示?写在下面横线上。(2分)
9.引出本文论点,作为本文论据,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10.人在世界上,有时候要懂得低头。(“必须低头”不可以)
11.知错认错;承认现实;知足;守法
12.三鹿事件、李真等。(群体事件可不举名,个体事件必须举名)
13.要遵守法律;克制欲望;懂得退让;结合生活。
阅读下文,完成以下问题。(8分)
学会拒绝
①溪流拒绝了湖泊的挽留,把活力送到了无边的大海;小草拒绝了绿荫的庇护,把坚强展现于烈日风霜;繁星拒绝了__的__,向大地撒下点点星辉……
②学会拒绝,为我们的心灵守候一片净土,为我们的生活擦亮美好的明天。
③“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陶渊明是我们熟知的清高的典范。他于四十一岁时拒绝了官位俸禄,归隐田园。拒绝,让他得到了心灵最终的归宿。与之相仿的隐士林和靖拒绝了热闹,不问世事,以梅为妻,以鹤为予,在宁静的生活中悠然自得,写出了“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咏梅绝唱。
④在我们人生的道路上,有希望之光的照耀,也会遇到藏在海底的暗礁。触礁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我们要学会拒绝失望的心理。诗仙李白官场失意后并没有心灰意冷、怨天尤人,而是积极地调整情绪。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潇洒地让自己脱离了许多仕途失意者无法脱离的苦海。
⑤然而,世上许许多多__人心的东西,都有着华丽的外衣,也有许许多多的人走向了__,坠入了深渊。这是因为他们不会拒绝。
⑥清代大贪官和坤便是一例。和砷一生贪赃枉法,家中累积的财富不可胜数。正因为他对钱财来者不拒,换未了他人生的悲哀——嘉庆赐死,家产查抄,他一生费尽心机,换来的不过是一卷破席,更多的则是后世的唾弃。他不是愚昧之人,却做了让自己身败名裂的愚昧之事。在钱财的__面前,他没有学会拒绝。
⑦在这个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的时代里,学会拒绝是我们每个人必备的良药。学会拒绝不义之财,学会拒绝非法利益,学会拒绝贪图享乐,学会拒绝嗟来之食……让我们用拒绝换来良知,换来无私,换来正直,换来尊严,换来我们每一个人的无愧之心!
⑧学会拒绝吧!让我们给自己的航程点亮明灯,带上我们快乐的心情,还有明天的希望,顺利远航。
1、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2分)
答:
2、文章第⑥段引用和坤的事例在内容和表达效果上有何作用? (2分)
答:
3、“陶渊明拒绝了官位俸禄”、“林和靖拒绝了热闹”,你对此有何评价? (2分)
4、作为学生你觉得我们应该拒绝什么?请举一例,并说说理由。(2分)
答:(2分)
1、 学会拒绝,可以使我们的心灵得以净化,生活更加美好。(回答“学会拒绝”或“学会拒绝不义之财,学会拒绝非法利益,学会拒绝贪图享乐,学会拒绝嗟来之食……” 得1分;回答“让我们用拒绝换来良知,换来无私,换来正直,换来尊严,换来我们每一个人的无愧之心!” 得2分)
2、内容上,从反面证明了不懂得拒绝不良__的后果;(2分)运用正反对照的论证方法,逻辑更严密,文章更具说服力。(2分)
3、他们生活在__的封建时代,他们的拒绝表现了他们对当时社会的不满;表现了他们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这在当时是进步的,值得肯定的。(言之成理即可,2分)
4、在今天这种民主进步的社会里如果一味拒绝,就会失去实现个人价值和对社会员献的机会。(额外加2分) 示例:拒绝懒惰,因为业精于勤荒于嬉,懒惰会虚度光阴,使人意志消沉,难成大器。(本题为开放性的,举出例子得1分,理由言之成理即可Xkb1.co
阅读下文,完成16—21题(23分)
学问与智慧
①学问与智慧,有显然的区别。学问是寸积铢累而来的,常是各有疆域独自为政的。它可吸收人生的兴趣,但是它本身却是人生的工具。智慧是一种透视,一种反想,一种远瞻;它是人生含蕴的一种放射性;它是从人生深处发出来的,同时它可以烛照人生的前途。
②有人以为学问就是智慧,其实有学问的人,何曾都有智慧?世界上有不少学问渊博的人,可是食古不化,食今亦不化,不知融会贯通,举一不能反三,终身都跳不出书本的圈子,实在说不上智慧二字。反过来说,有智慧的人也不见得都有很好的学问。有一种人,读书虽然不多,但他凭借经验,运用心得,对于人情事理,都很通达,这样的人,你能说他没有智慧吗?
③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没有智慧的学问,便是死的学问。有许多人从事研究工作,搜集了很多材料,但往往找不到问题的中心,得不到任何的结果,纵有结果,亦复无关宏旨——这便是由于没有智慧。而有智慧的人则不然,他纵然研究一个极小的问题,也能探骊得珠;其问题虽小,而其映射的范围,却往往甚大。譬如孟德尔研究豆子的交配,居然悟出遗传的定律,奠下了遗传学和优生学的基础,就是一个例子。当代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有人称他为牛顿后第一人,他的相对论是科学上一个稀有的创获,但是他自己却对人说:“我的发明其实很简单,只是你们看不见罢了!”他能看见别人所看不见的,便是他的智慧过人之处。
④学问固然不能离开智慧,同时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有学问的人,虽然不一定就有智慧,正和有智慧的人不一定有很深的学问一样,但是智慧却必须以学问做基础,才靠得住。无学问的智慧,只是浮光掠影,瞬起瞬灭的。它好像肥皂泡一样,尽管可以五光十色,但是一触即破。惟有从学问中产生出来的智慧,才不是浮光,而是探照灯,可以透过云层,照射到青空的境地。惟有从学问中锻炼出来的智慧,才不是瞬息幻灭的肥皂泡;它永远像珍珠泉的泉水一般,一串串不断地从水底上涌。也惟有这种有根底的智慧,才最靠得住,最为清澈,最可宝贵。
⑤若把学问譬做建筑材料,那智慧便是建筑师的匠心。有木、有石,甚至有水泥钢骨,决不能成为房子;就是懂得材料力学、结构原理,也只可以造成普通的房子,而决不能造成庄严壮丽的罗马圣彼得或巴黎圣母教堂。这种绝代的美术作品,是要靠艺术家的匠心的。但是材料愈能应手,匠心愈能发挥;构造的原理愈进步,艺术家愈能推陈出新。材料与技术对于作风的影响,整个美术史,尤其建筑史,都可以证明。所以学问与智慧是相辅为用,缺一不可的。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作者 罗家伦 选文有删改)
16.“探骊得珠”是指泅入深水,得到价值千金的珠子。在本文第③段中它的意思是
(2分)
17.第②段主要运用了 的论证方法,其作用是 。(4分)
18.第④段中加点词“必须”不能删去的理由是 。(3分)
19.说说你对第⑤段中画线句的理解 。(4分)
20.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3分)
A.学问与智慧,有显然的区别。
B.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没有智慧的学问,便是死的学问。
C.学问固然不能离开智慧,同时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
D.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2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题目(7分)
(1)全文围绕“学问和智慧”展开论述,第一部分(①②段)阐述了 ;
第二部分(③④⑤段)阐述了
(2)全文的论证结构属于 关系
A.总分B.并列C.层进D.对照
16.2分。对问题探究很深,能把握核心。
17.4分,各2分。对比论证 通过对有学问没智慧和有智慧没有很好学问的人的对比,鲜明地论证了学问并非智慧。
18.3分。“必须”表明学问对于智慧的重要性,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
19.4分。作者强调了学问是智慧的基础;学问和智慧融合得越好,就越能创新。
20.3分。D
21.(1)学问和智慧的区别 学问和智慧的关系 (2)C
阅读《人生如月》,完成17-21题。
①天上的月是我们最熟悉不过的了。最初的时候,它淡淡的,细细的,像是谁用橘黄的彩笔在湛蓝的天幕上轻轻画了一道,称这时的月为“牙”,真是形象得很。渐渐地,它大起来了,亮起来了,在天空驻足的时间长起来了。这时的月便是一把镰刀、一只小船了。到了阴历的十五,这月便圆圆的,大大的,亮亮的,似一只玉盘、一面明镜了。再后来,月由盈而亏,由亏而残如一块土豆、一块顽石了。由纤弱而圆满,由圆满而亏残,天上的月却是如此周而复始,循环不已,岁岁如斯。人生虽不尽是这般规律,但盈亏明暗却是如影相随,避不开,躲不开,无法拒绝的。
②有时候,人逢吉时好运一帆风顺,谋官则升迁,想钱便发财,真是心想事成万般如意,原来平淡人生这时真如望月中天,亮丽圆满了。此时,升官的不免满面春风,发财的不免财大气粗,即使评个职称、当个先进或晋一级工资也会沾沾自喜,觉得优人一等。然而,花开自有花谢时,月圆必有月缺日,且常常是花开之后便是谢,月圆之后即为缺。但人多鼠目寸光,有眼不识事物消长之理,得意便忘形,露出一副小人面目。人若能处顺境作逆境之思,方不失为人本色,保持一颗平常心。为官者不必因权柄在手而颐指气使、八面威风,有钱人不必因腰缠万贯而妄自尊大、暴殄天物。如此立身处世待人接物,便无骄横之气、霸道之态,不至于蜕变为隐形之盗贼,衣冠之禽兽,于人于己于社会皆有大益。
③有时候,人遭恶时厄运,常是坏事连连,处处不顺,原本光明的人生忽然黯淡下来,如月牙一现,如云遮残月。身处逆境之中,或心灰意冷、悲观厌世,或甘于沉沦、自暴自弃,或忧心如焚、白发搔短,或牢骚满腹、怨无天佑。其实,人若于月亏之日想到月圆之时,识得世事易变之理,即可于逆境之中志不衰、气不馁、态不失,达观以处世,宽心以养身,“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如此面对困厄,必不会怨天尤人蹉跎岁月,必不会奴颜婢膝玷污人格,必不会见利忘义为虎作伥。
④人生如月,皆有阴晴圆缺,我们大可不必颜随势改,气逐时移,得志时趾高气扬,失意时垂头丧气。我以为,无论顺逆得失,都平静的接受世界,从容地面对生活,这才是智者的活法。
(该文选自《佳作鉴赏》)
17、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
18、从文中摘录一个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摘录:
理由:
19、阅读第②段或第③段,依据该段所谈观点举一个典型事例作为论据。
20、天上一轮月,人间万首诗。月,承载了人类太多的情感。在台湾光复六十周年纪念之时,《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读其中一段文字,选用后面有关月亮的诗句填在语段的空处。选项为( )。
“ , ”。当年,在民族危亡、国难当头之际,两岸人民团结抗战,共御外侮,谱写了民族解放、国土光复的历史篇章;今天,海峡两岸的骨肉同胞依然是明月共赏,休戚与共。
A.、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B.、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D.、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21、有人说,人生是一幅画,一百个人看它就有一百种感受。请写一段话,表达出你对人生的感悟。
我说,人生如 , 。
17、无论顺逆得失,都平静的接受世界,从容地面对生活,这才是智者的活法。
18、示例:它淡淡的,细细的,像是谁用橘黄的彩笔在湛蓝的天幕上轻轻画了一道,称这时的月为“月牙”,真是形象得很。这句话用细腻的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月初期的亮度、形状、颜色,给人以美的享受。
19、第②段论据示例:袁隆平荣获“杂交稻之父”的称号并获“国家科技进步奖”最高奖项,仍然过着朴素低调的生活,仍然坚守在农村田地里搞科研。居里夫人两次荣获诺贝尔奖,放弃申请镭的专利,淡泊名利,保持一颗平常心,全身心投入到科研工作中。
第③段论据示例:霍金疾病缠身,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与时间和病魔赛跑,不放弃对知识对科学对真理的探求,完成了《时间简史》等物理学巨著。南非前总统曼德拉遭受27年牢狱之灾,灾难没有使他消沉,反而使他变得更加成熟和坚强,出狱后凭借自己的威望和能力当上了总统。
20、B
21、示例:①人生如道路,有崎岖也有平坦,我们只有脚踏实地,从容走过,才能达到理想的终点。②人生如茶,有清香也有苦涩,用心品味,才能明白生活的真谛。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1-13题(9分)
精神栖身于茅屋
周国平
①如果你爱读人物传记,你就会发现,许多优秀人物生前都非常贫困。最著名的印象派画家凡•高,现在他的一幅画已经卖到了几千万美元,可是,他活着时,他的一张画连一餐饭钱也换不到,经常挨饿,一生穷困潦倒。要论家境,他的家族几乎控制着全欧洲的美术市场。作为一名画家,他有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可以像那些平庸画家那样迎合时尚以谋利,成为一个富翁,但他不屑于这么做。他说,他可不能把他惟一的生命耗费在给非常愚蠢的人画非常蹩脚的画上面,做艺术家并不意味着靠卖画挣钱,而是要去发现一个未被发现的新世界。
②另一个荷兰人斯宾诺莎是名垂史册的大哲学家,他为了保持思想的自由,宁可靠磨镜片的收入维持最简单的生活,谢绝了海德堡大学以不触犯zōng jiāo 为前提要他去当教授的聘请。
③我并不提倡苦行僧哲学。事实上,人的肉体需要是很有限的,无非是温饱,超于此的便是奢侈,而人要奢侈起来却是没有尽头的。你本来习惯于骑自行车,不觉得有什么欠缺,可是,当你看到周围不少人开上了汽车,你就会觉得你缺汽车,有必要也买一辆。富了还想更富,事实上也必定有人比你富,于是你永远不会满足,不得不去挣越来越多的钱。这样,赚钱便成了你人生的惟一目的。即使你是画家,你哪里还顾得上真正的艺术追求?即使你是学者,你哪里还会在乎科学的良心?
④所以,自古以来,一切贤哲都主张简朴的生活方式,目的就是不当物质欲望的奴隶,追求精神的富有。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说得好,“自由人以茅屋为居室,奴隶才在大理石和黄金下栖身”;柏拉图也说:“胸中有黄金的人是不需要住在黄金屋顶下面的。”我非常喜欢关于苏格拉底的一个传说,这位被尊称为“师中之师”的哲人在雅典市场上闲逛,看了那些琳琅满目的货摊后惊叹:“这里有多少我用不着的东西呵!”的确,一个追求精神财富的人必定淡然于物质的奢华,而一个人如果安于简朴的生活,他即使不是哲学家,也离哲学家不远了。
(选自《周国平文集》,有删改)
11.根据全文内容,标题中“茅屋”一词的含义是 。(2分)
12.文章①②两段列举凡•高和斯宾诺莎的例子有什么作用?(3分)
13.阅读课文《人的高贵在于灵魂》选段,结合上文内容答题。(4分)
珍惜内在的精神财富甚于外在的物质财富,这是古往今来一切贤哲的共同特点。英国作家王尔德到美国旅行,入境时,海关官员问他有什么东西要报关,他回答:“除了我的才华,什么也没有。”使他引以自豪的是,他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但他拥有不能用钱来估量的艺术才华。正是这位骄傲的作家在他的一部作品中告诉我们:“世间再没有比人的灵魂更宝贵的东西,任何东西都不能跟它相比。”xkb1.com
请结合以上材料和对《精神栖身于茅屋》一文的阅读感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一个人应该如何保持灵魂的高贵和精神的富有。(50字左右)
11、简朴的生活方式。12、作为事实论据,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一切贤哲都主张一种简朴的生活方式,目的就是为了不当物质欲望的奴隶,保持精神的富有”这一观点。13、不设统一答案,写出自己的感悟和体验,适当阐述即可。新课标第一网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7题。(16分)
将兴趣进行到底
①2010年,台湾魔术大家刘谦亮技央视春晚,再度倾倒了全国的电视观众,掀起一阵魔术热。7岁那年超市的一次偶遇,让刘谦对魔术产生了兴趣,魔术的神奇魅力深深吸引了他。他着了迷,日思夜想,反复琢磨,“魔技”不断提高。12岁那年,刘谦获“台湾儿童魔术大赛”一等奖。从此,他领悟到“只要努力做一件事情,就会有回报”。终于,在兴趣的引领下,执著的刘谦,年纪轻轻就成了全世界最具知名度的魔术师之一。
②兴趣是刘谦的成功起点,将兴趣进行到底是刘谦成功的关键!
③兴趣是引导一个人成功的巨大力量。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方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方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
④我们的教师、家长是深谙此理的。因此,他们总是千方百计激起孩子的学习兴趣。可是,在现实中,人们的着眼点却只放在了“激发”孩子的兴趣上,把“兴趣”当成引起孩子有意注意的手段。心理学上讲,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经常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这也就是说,兴趣不仅是一种有意注意,更是一种探究事物奥秘、催人奋进的力量。它需要外界的刺激,更重要的是源自内心的强烈需求。如果只看到兴趣的“外在吸引”,而忽视了其“内在需求”,那只能使孩子的兴趣浅尝辄止,不能持久,也无助于敦促孩子的学习与进步,更无法引领孩子走向成功。
⑤兴趣不仅是孩子学习的入场券,而且是承载孩子事业远行的飞船。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不能只注重孩子兴趣的激发,而要注重挖掘孩子兴趣的内在需求,让兴趣引领孩子成功。
⑥要培养孩子持久的兴趣,就要找准孩子的兴趣所在。这就要求我们在培养孩子兴趣的过程中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帮他们点燃兴趣之火。在这个过程中,要反对两种倾向:一是“逼趣”。为了考试加分,强迫孩子去学钢琴,学奥数,学舞蹈……把兴趣强加给孩子,结果只能适得其反。二是“杀趣”。比如,无论孩子对足球多么热爱,也不论孩子有没有足球天才,只要不是升学的必考科目,一律统统封杀,不允许孩子涉“足”。这种做法很可能就把中国的“马拉多纳”扼杀在了摇篮之中。
⑦有兴趣,才会有动力,持久的兴趣,才会产生持久的动力。英国人塞缪尔•斯迈尔斯说过:“一个人对某一方面的兴趣越强烈,就越有可能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从而在与其兴趣有关的领域里采取惊人的举措,取得巨大的成功!”我国教育家蔡元培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教育的要义就是要探寻孩子的兴趣,培养孩子的兴趣,给孩子的兴趣发展提供广袤的空间和强有力的支持,让兴趣引领孩子前行,让兴趣引领孩子成功。
1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15.在培养孩子兴趣过程中,人们有哪些错误的做法?(4分)
16.“兴趣不仅是孩子学习的入场券,而且是承载孩子事业远行的飞船。”句中的“入场券”、“飞船”在文中分别比喻什么?(4分)
17.文中说“持久的兴趣,才会产生持久的动力”。请认真探究这句话的深刻含意,结合自己兴趣爱好方面的具体事例,谈谈你的体会。(5分)
com
14.“将兴趣进行到底”或“兴趣是成功的起点,将兴趣进行到底是成功的关键!”或“有兴趣,才会有动力,持久的兴趣,才会产生持久的动力。”(3分)
15. 一是“逼趣”。为了考试加分,把兴趣强加给孩子。(2分)
二是“杀趣”。只要不是升学的必考科目,一律统统封杀。(2分)
16.(1)对学习产生兴趣,开始认真学习。(2分)(2)对学习产生持久的动力。(2分)
17.例:我们要不断进步,就必须有持久的学习兴趣。过去,我对语文总是忽冷忽热,不能一直保持浓厚的兴趣,从而影响学习效果,成绩不理想。今后,我要调动语文学习积极性,像对待好朋友一样去对待它。(5分)
从“试试看”起步
①日本影片《典子》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典子要独自外出旅行,以考验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这对于一个没有双臂的姑娘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事。她的妈妈心疼了,不同意。这时候,,典子倔强地昂着头,一连对妈妈说了五六句“试试看” !这一声比一声高的“试试看”,把我的心震动了。典子最后是胜利者。
②“试试看”,这是勇敢者的宣言。
③一个人没有点志气,没有点精神,是不大敢说“试试看”的。有许多青年朋友,其实并不一定真的什么事也干不成,可是自卑感压抑了他们的聪明才智,于是遇事畏首畏尾,不敢说 “试试看”。无根据地把自己比作火炬当然不好,但连萤火虫也不敢自比就更不好了。应当去努力发光,切不可用深色的翅膀将原有的光也拼命遮掩起来。
④鲁迅先生说:“一定要有自信的勇气,才会有工作的勇气!这尤其是对的。”我以为,“试试看”应当成为我们的座右铭。我能不能在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得名次?试试看!我能不能写出成功的作品?试试看!我能不能搞成功这项小发明?试试看!试试看!……
⑤“试试看”的结果当然有两种,一是成功,一是失败。成功固然是大好事,失败了也可以获得反面的经验,总之是在前进,包含着成功的希望。而“不试试看” 呢?结果只有一种,那就是毫无成功的希望。这好比农民种庄稼,播种了,结果有两种,一是获得丰收,一是中途遇到天灾之类,歉收甚而至于颗粒无收;然而,倘若不去播种呢?那结果便就是一无所获。两相比较, 到底孰优孰劣,实在是很分明。因此我们应当去“播种”,去“试试看”。
⑥“试试看”就是实践。有的青年朋友常常喜欢说“我不行”,我以为这是要不得的精神状态。你不去实践,就说你自己“不行”,根据何在呢?可以建议这样的朋友把“我不行”的口头禅改一改,改成“试试看”。
⑦回顾我们国家发展的历史, “试试看”后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试试看”后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氢弹,“试试看”后拥有了第一架载人航天飞机。无论多么伟大的作家,其第一部作品都是“试试看”;任何了不起的科学家,革命家,其第一步行动都是“试试看”。我们应当从“试试看”起步,并且沿着这条道路继续走下去。
⑧朋友,重任在肩,愿你勇敢地对自己说“试试看”!
`11、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3分)
12、试分析文中第⑤自然段划线句的论证方法及作用。(3分)
13、“应当去努力发光,切不可用深色的翅膀将原有的光也拼命遮掩起来。”句中“深色的翅膀”和“原有的光”各喻指什么?(2分)
14、敢于“试试看”就有可能取得成功。生活中,相信你也有过类似的体验。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体会。(4分)
11、我们要勇敢地去“试试看”。(或“试试看”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只有勇于尝试,才能取得胜利;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从尝试开始)
12、正反对比论证,把“试试看”可能获得成功,也可能失败,和“不试试看”便一无所获形成对比,突出的论证了要勇敢去“试试看”的论点。
13、自卑感 聪明才智
14、要有例子,有感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17题。(10分)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真是不可以言语形容。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去,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15.选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请用自己的话说说本段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3分)
16.结尾处“这种作用”指的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3分)
17.文段论证论点的方法不止一种。请任选一种分析它的作用。(4分)
15.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16.尽责任所产生的效果。
17.本题意在考查分析能力,意近理通即可酌情给分。
阅读《小的决定大的》,完成14~17题。(16分)
①百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没有一个是经国大计,却为任何一个当政者所不能忽视。一场疯牛,几乎颠覆了英伦三岛。
②中国古典文学巨著以大开大合的情节见长,但感人肺腑,让人记下的却是“石卵化猴”、“桃园结义”,以及“玉在匣中”,“钗在奁内”这些生动的细节。
③几乎所有动植物繁衍的种子,都是核儿,很小很小的。风可以刮着走,鸟儿可以用嘴衔,被人不经心就可以忽略甚至丢弃的,却负载着生物自然的最伟大传承。
④任何庞然大物,都不能忽略小,只有小,才是最具繁衍力的。
⑤近代尽人皆知的重大发明、发现,从苹果落地发现地心引力,到开水冒气引发的蒸汽机的利用,无不是由偶发思端的小事影响整个世界的。
⑥一位生活在硅谷世界的人告诉我,微电子技术的诞生和发展,是从最初集成电路只包含几个几十个元器件,发展到一个小小硅片上可以制作出几十万个上百万个元件,形成微型电子电路的。正是这个微型电子电路,带来当今世界飓风般的各种生产方式大规模乃至超大规模变化。
⑦可见,未来最终改变我们这个世界、影响人们生活的,不在宇宙,乃在毫微。
⑧张艺谋初入社会,在生活的最底层当弹棉花的辅助工。那时候仅仅为了调节生活,他买了
台照相机,怎么也没想到就是这台小小的照相机,后来竟在他报考北京电影学院时派上用场。从此,陕西少了一个苦力,中国多了一个让世界刮目相看的电影导演。
⑨美国的麦当劳,就是从吸引小孩,改变幼年的饮食入手,从小让你喜欢我这种快餐方式,然后到你上学长大,多少年,仍然光顾我。这是真正做不起眼的大买卖!
⑩由此观之,小事还能致走向。
⑾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中国至圣老子说的话,值得我铭记一生。
⑿想行千里吗?想成大树吗?那么,从脚下开始,从毫末做起。
(选自《经典阅读集萃》,有删改 )
14.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4分)
15.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证中心论点的?(4分)
16. 文章第⑾段引用的老子的话属于什么论据?有什么作用?(4分)
17. 文章第⑥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分析其作用。(4分)
14.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4分)
“小的决定大的”,即要成大事应从小事做起。
15.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证中心论点的?(4分)
(1)只有小,才是最具繁衍力的 (2)未来最终改变我们这个世界、影响人们生活的,不在宇宙,乃在毫微。(3)小事能致走向
16. 文章第⑾段引用的老子的话属于什么论据?有什么作用?(4分)
道理论据。论证了“小的决定大的”这一中心论点。具有权威性,具有说服力。
17. 文章第⑥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分析其作用。(4分)
举例论证法。举出“微电子技术的诞生和发展过程”的事例,论证了“未来最终改变我们这个世界、影响人们生活的,不在宇宙,乃在毫微”。真是可信,说服力强。
燕山区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0—22题。(共9分)
①眼界之于读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读书人欲从书本中汲取力量,高远的眼界是至关重要的。
②眼界决定了读书的目的。周__读书时,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的眼界为其发愤读书作了注脚。既立志于“中华之崛起”,就必须好读书、读好书,因为“中华之崛起”所呼唤的读书人,不仅要有报国之志,更要有报国之才。冯友兰先生曾在一篇文章里提到,作为一个学问家,做学术研究是要做全民族的智囊。这一点,对读书人很有启发。虽然读书人并非一定是学问家,但读书的眼界却力求要高,这样至少就不至于把读书当作可有可无的休闲娱乐,或使其陷入无聊的泥潭。
③眼界,也决定了读书的方法。从古至今,怎么读,以及怎么防止“死”读书,都需要从实践出发,形成适合每个人自己的读书方法。可以肯定,有着高眼界的读书人,一定会结合实践去读那些更富价值的书籍。当今的时代是一个面临变革、高速发展的时代,许多人基于认识、把握社会变革的内在规律的需求,纷纷去读经济类的经典著作,从而形成一股经济书籍阅读热。可见,对世事的体察,对未来的高瞻,决定了一个人读书时会选择有效有益的方法。
④另外,眼界还决定了读书的效果。季羡林先生笃信“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这样的眼界使他能畅游书海,撷取书籍的智慧,最终成为学贯中西、享誉中外的国学大师。一个拥有高远眼界的读书人,能够从书海中选择有智慧的书来读,启发自己的心灵,开辟自己的思想,从而获得最大的读书效益。
⑤怎样提升自身的眼界呢?应该努力扩展读书的宽度。达尔文常常几小时地阅读莎士比亚的剧作和拜伦的诗篇;我国数学家华罗庚、苏步青都非常喜爱古典文学。对自然科学家来说,了解文、史、哲方面的知识,会有助他们的逻辑思维变得更开阔,流转自如。同理,文学艺术方面的专家如能多读一点自然科学知识,在创作作品与表达自我的时候,往往也能够更加深刻。
⑥借助眼界,关注现实,解决实际问题,才是读书的关键所在。吕思勉先生说:“社会科学家,他必先对现状觉得不满,然后【甲】;【甲】,然后【乙】;【乙】,然后【丙】。”讲的也类似这个道理,更是读书人应该秉承的思想。
20.阅读第②—④段,简要分析高远的眼界是如何决定读书的目的、方法和效果的。(3分)
21.阅读第⑤段,简要分析这一段所用事例为什么可以证明本段的观点。(3分)
22.根据文意,将下面三个语句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丙】处(只填序号)。(3分)
①要研究学问 ②要求改革 ③要想法子
【甲】处应填 【乙】处应填 【丙】处应填
20. 高远的眼界能够使读书人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而读书;结合实践读更富价值的书籍;选择有智慧的书来读,启迪心灵,拓宽思想,获得最大的读书效益。(共3分。共3点,每点1分)
21. 达尔文、华罗庚、苏步青都非常喜爱阅读文学作品,努力扩展读书的宽度,阅读使他们的逻辑思维变得更开阔,流转自如,有效地提升了自身的眼界,所以,这几个事例能够证明本段的观点。(共3分。“扩展读书宽度”1分;“提升眼界”2分)
22. 【甲】 ② 【乙】 ③ 【丙】 ① (共3分。共3空,每空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