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16——18题。(8分)
又论富门寒教和寒门富教
①打开电视,翻开报纸,我们不时就会看到诸多“富二代”的是是非非。“富二代”也逐渐成为人们诟病的“反面教材”。最近著名歌唱家李双江之子打人事件又再次将“富二代”推上了风口浪尖。看到镜头中被打者满脸的鲜血时,我不敢相信打人者竟是一个未满十五岁的孩子。震惊之余,我不能不问一句“我们的教育到底怎么了?”
②中国有句古话,叫:再穷不能穷教育,再富不能富孩子。中国父母早已知dào jiāo 育的重要性,但是该如何教育孩子则成了个难题。“富门寒教”和“寒门富教”曾一度成为许多父母奉行的教育经典。今天,当我们再度重温“富门寒教”和“寒门富教”时,却尴尬地发现它竟成为了当下部分教育现状的真实写照。
③当今的“富门寒教”的让人震惊,更让人寒心。飞驰的车轮碾过两个年轻的生命,肇事者李启铭却大声地叫嚣着“我爸是李刚”;疯狂的赛车终结了一个青年的人生,“飙车手”胡斌却冷漠地与朋友谈笑风生;挥舞的拳头肆虐地砸向他人,打人者李天一却大喊“谁敢打110?”富门之子践踏生命的行为令人发指,而他们背后不停道歉的父亲们却让人痛心。面对受害者,父亲李刚几度哽咽地承认自己没有教育好儿子,父亲李双江也痛苦地承认自己没教育好儿子。子不教,父之过!仔细听听这些家长的道歉言论,我们不难看出他们在孩子教育上的严重失衡——“富“于物质却“寒”于教育。一个是公安局长,一个是歌唱大家,他们自身就是无数人学习的榜样,却没有教好自己的孩子。是能力不够还是方法不对?我想都不是,是他们过分溺爱自己的孩子,给予孩子的教育却太少了。教育的过程中,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父母的用心关爱而非随手可得的物质。这样的“富门寒教”不可取。
④然而,与“富门寒教”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寒门富教”。
⑤今天的“寒门富教”让人感动,更让人痛心。“再穷不能穷教育”是中国无数寒门家长一直坚守的信念。为了给孩子挣得学费,家长们背井离乡去做“农民工”。孩子们留守在家中,努力地用他们试卷上的分数点燃着父母的希望。到了暑假,这些留守儿童背上书包象成群的候鸟飞向父母的怀抱。很快,他们出现在父母的工地上,学着垒起砖瓦;他们出现在父母的菜摊前,学着斤斤计较;他们出现在父母的车间里,学着闹中取静。面对这些孩子,我们或许会为他们的艰难生活投去许多同情的目光,可谁又能真正明白他们笑脸下的快乐与满足呢?寒于物,却富于心。寒门家长用他们力所能及的方式去关爱子女,去培养和教育孩子。我们为这样的“寒门富教”而感动,但也为无数寒门学子而痛心。还记得__说过:“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班里农村的孩子几乎占到80%,甚至还要高,现在不同了,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农民收入逐步提高了,农村孩子上学的机会多了,但是他们上高职、上大学的比重却下降了。”在残酷的教育竞争中,无数寒门学子背负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
⑥富门“寒教”让孩子如“脱缰”的野马,释放着青春的个性一路狂奔,寒门“富教”让孩子如“带枷”的耕牛,负载着沉重的希望默默前行。贫穷不是羞耻,富贵也不是罪恶,粗茶淡饭与锦衣玉食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只要我们有爱,孩子们就会有笑容。父母要用关爱为孩子开辟出教育的沃土,社会要用公平为孩子浇灌出教育的花朵。教育无关乎穷与富,无论是“寒门”还是“富门”,我们都应做到“富”教。
16.文章第①自然段以李双江之子打人事件开篇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文中第③画线句采用举例论证的作用是什么?第⑥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运用新闻开头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引出下文论题;作为事实论据论证本文的论点。(答到其中两点即给2分)
17. “教育无关乎穷与富,无论是“寒门”还是“富门”,我们都应做到“富”教。”或“再穷不能穷教育,再富不能富孩子。”(2分,答标题不给分)
18.采用举例论证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当今的“富门寒教”的让人震惊,更让人寒心。”(2分)第⑥段画线句运用了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2分)
短文评改(6分)
感受成功
①成功是什么?不少同学往往有一种误解,认为成功只等于成名。可我认为成功只是一种感受,成功需要善于感受。
②我们要善于感受成功,只有送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成功。亲爱的同学,你独立做对了一道难题,这就是成功。就好比你是一位工人,你做零件经检验合格,这就是成功;就好比你是一位农民,你的播种有了收获,这就是成功。但有些同学认为只有像杨利伟那样的伟大壮举才算是成功;也有些同学认为像居里夫人那样在科学上取得显著成果才算是成功;更有的同学认为只有腰缠万贯的富翁才算是成功。其实每个人的点滴进步都是成功。人生是由无数的成功构建而成的整体,只不过是成功的大小不同而已。爱迪生之所以能成为伟大的发明家,是因为他善于感受成功。他认为他做的第三个板凳比前两个板凳有进步,这就是成功。正因为他能在每一次进步中都能感受到成功,鼓舞着他不断成功,所以他成为世界闻名的发明大王。
③是啊,取得成功的人往往从小就树立了远大目标。一位伟人曾说过:没有目标的生活,就像没有航标的船。因此,我们要有远大的理想,并为理想而努力奋斗,才能取得成功,可见理想的重要。
④成功是一种心灵的感受,在更多的时候,它不需要得到别人的认可,也不需要经过别人的鉴定。人人都品尝到成功的滋味,这样我们的人生才更美好。
⑤同学们,我们应该善于感受成功,从中汲取动力,从而获得更大的成功。
(1)任选两个角度简评本文的优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本文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修改意见。(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分)①本文结论清晰,层次分明,利用总分总的结构行文,先引出论点——成功需要善于感受,再通过举例和理论分析予以论证,最后得出结论,发出号召,结构合于理,条理清晰。②本文论证有力,运用概括的事例和道理来证明论点,如……使论点得到有力的证明。③还可以从语言的严密、准确等角度。
(2)(2分)第③段转换了论题,脱离了本文的论点,应删去或修改。
难得淡定(16分)
①苏轼有一首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读来读去,我读出了两个字:淡定。淡定,是近年来颇时髦的一个词,但作为一种情怀和境界,却是古已有之。
|
开,悟出“八风吹不动”一语,非常满意。忙遣书童把字送到江对岸的老和尚佛印那里指正。佛印看后,在下面写了一个“屁”字。苏轼不由恼火,过江来评理。佛印一笑,又添几字,成了“一屁过江来”。看来,苏轼在淡定上比佛印还差了一大截。
③淡定,是指面对危险和被动局面能做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的镇定态度。昔日,诸葛亮面对司马懿大军压境,镇定自若,方寸不乱,别出心裁地唱了一出“空城计”,化险为夷,留下千古美谈。2011年2月11日,印度外长克里希纳在联合国发言时,念错了稿子,引起底下一片骚动,那是相当的尴尬。可克里希纳却镇定自若,微微一笑,颇有大将风度地说:“啊,文件太多,忙中出错,看来文山会海真是害死人哪!”淡定的一句话就巧妙地化解了被动局面,台下传来了善意的笑声和掌声。
④淡定,也指在名利__面前不为所动的淡泊精神,得之淡然,失之泰然。太史公有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乾隆问和申:“运河上千帆竞发,船来船往,都运的是什么?”和申答曰;“一为名,一为利。”可见,自古至今,能轻名利者不多。东汉将军冯异算是一个,他为人谦逊低调,每当宿营时,将领们就坐在一起争功,冯异却常一个人躲在树下休息,人称“大树将军”。这是在名前的淡定。东汉大臣甄宇也是一个,每年腊月祭祀后,皇帝要赏赐给博士每人一头羊。羊有大小肥瘦,很不好分,常引争执,甄宇就主动牵走了最瘦小的羊,人称“瘦羊博士”。这是在利前的淡定。
⑤淡定,还指在胜败利钝面前从容不迫,胜不骄,败不馁。东晋时,淝水之战的捷报送到京城时,主帅谢安与客人正在下棋。他拿过捷报阅过,便随手放在一边,不动声色继续下棋,就好像什么也没有看到一般。他淡定如水,客人却忍不住问道:“前方战事如何?”他漫不经心地回答:“孩子们已打败了敌人。”依旧从容安详。这便是他的淡定涵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胜败都是过眼云烟。
⑥淡定,还有面对生死的自若精神。“千古艰难唯一死”,面对死亡仍能保持淡定,尤为难能可贵。金圣叹受“抗粮哭庙”案牵连而被朝廷处以极刑,泰然自若,临刑不惧,边酌边说:“割头,痛事也,快事也;割头而先饮酒,痛快痛快!”嵇康遭人陷害,临刑前,神色不变,如同平常,还在刑场上抚了一曲《广陵散》。曲毕,叹息道:“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说完后,嵇康从容就戮。
⑦时下,戾气太重,使人总处于紧张之中,幸福指数大打折扣。有了淡定情怀,大家才能心平气和,轻看身外之物,直面灾害和困难,做到“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云舒。”
18、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文中开头引用苏轼的词作有什么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联系全文,简要说说“淡定”的具体含义。(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请为文中第④段中作者表述的观点补充一个事实论据。(3分)
|
22、结合选文,联系你的学习和生活,谈谈你从文中获得的启示。(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2分)人生要有淡定的情怀(做人与处世,要有淡定的情怀)。
19、(3分)①引出“人生需要淡定”的论题;②增添文学趣味,激起读者的兴趣;③为论证中心论点作理论论据。
20、(4分)①面对危险和被动局做,能做到镇定;②在名利__面前不为所动的淡泊精神,得之淡然,失之泰然;③在胜败利钝面前从容不迫,胜不骄,败不馁;④面对生死的自若精神。
21、(3分)示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去彭泽县令,归隐田园,不为名利所动,远离世俗的纷扰,安贫乐道,淡泊名利,活得潇洒自在。
22、(3分)示例:人生难免起伏,在困难危险面前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从容镇定地面对,失败和不如意时,我们要心平气和地面对,从容安详地思考与处理,不过分看重身外之物,不为身外之物所困,始终保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怀。
低下头来(10分)
①有人问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你是天下最有学问的人,那么你说天与地之间的高度是多少?”苏格拉底毫不迟疑地回答:“三尺。”那人笑了:“先生,如果天与地之间只有三尺,我们这些五六尺高的人,不把苍穹戳破了?”苏格拉底也笑了:“是啊,凡是超过三尺的人,如果想立于天地之间,就要懂得低下头来。”
②这个故事,已经流传了2000多年。人生在世,真的需要低头吗?
③自然界的天地,是不需要低头的。“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尽情地挺起自己的胸膛,扬起自己的头颅,迈开自己的步伐。走自己想走的道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没有人敢让我们低头,我们也从不向任何人低头。越难,就越要闯;越硬,就越要碰。挺胸,方具丈夫气概;抬头,才显英雄本色。宁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
④但有些时候,我们却不得不低头。比如,前边有一个山洞,里边充满了神秘,你也想进去探个究竟。而山洞的洞口,却低于自己身体的高度。这时候,你是低下头来进去?还是扬起头来返回?当看见有人从这个山洞里背着珍贵的宝藏出来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低头也是我们所需要的。在很多情况下,低下头来,是一种聪明和智慧,也是一种大度和从容。能低者,方能高;能屈者,方能伸;能柔者,方能刚;能退者,方能进。
⑤有时,在现实面前需要低头。想象和现实,往往会有很大的距离。你想骑马飞驰,可眼前能找到的,只有一头驴。是坐在那里等马?还是骑上毛驴先行?想当元帅,必须先当士兵;想当爷爷,必须先当孙子。不低头,就会碰得头破血流。
⑥有时,在错误面前需要低头。人生在世,谁都可能犯错误。错误是对别人的伤害,只有低头才能弥补。低头不是屈辱,而是应该付出的代价。廉颇向蔺相如低头,不但没人笑话,反
而传为美谈。很多的矛盾和纠葛,也不是在硬碰中解决的,而是在低头中令人悦服。
⑦有时,在欲望面前需要低头。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就像海里的水,喝得越多,越感到口渴。职务,总是看着别人高;权力,总是看着别人大;金钱,总是看着别人多。只有低下头来,才会发现,很多东西,都是过眼烟云,身外之物。
⑧有时,在法律面前需要低头。法律是什么?是一个框框。每一个人,都必须在这个框框里进进出出。有人感觉不舒服,为什么让它束缚我们的手脚?也有人自作聪明,想从框外找个漏洞钻过去。但和法律较劲,实在是太危险了。即便得逞,也是心惊一生。
⑨在我们每个人的周围,都有这样两种人。一种是经常“低头”的人,一种是经常“仰头”的人。只要稍作对比,就会发现,那些人缘最好、事业最顺、进步最快的人,往往都是懂得“低头”的人。
9.文章开头的事例有何作用?(2分)
10.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观点。(2分)
11.文中的“低头”有哪些具体含义?请至少写出两条。(2分)
12.给第⑧段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13.本文对你有何启示?写在下面横线上。(2分)
9.引出本文论点,作为本文论据,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10.人在世界上,有时候要懂得低头。(“必须低头”不可以)
11.知错认错;承认现实;知足;守法
12.三鹿事件、李真等。(群体事件可不举名,个体事件必须举名)
13.要遵守法律;克制欲望;懂得退让;结合生活。
阅读下文,完成12-16题。(13分)
“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
汪金友
“希望同学们把深入实践作为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古人讲,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才成长的规律。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无不经过社会实践的历练和艰苦环境的考验。”在同中国农业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____讲了这样一番话。
“读万卷书”,是知识学问的博览。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智慧之门的钥匙,是先贤经验的结晶,是冷静可靠的朋友。所以从小学、中学、大学到参加工作,我们一直都在读书。既读课内书,又读课外书;既读专业书,又读修身书。越读越明白,知识就是力量。越读越清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
“行万里路”,是实践经验的积累。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世上有很多的路,而只有自己亲身走过的路,心里最清楚。种过地,才知道种地的艰辛;做过工,才知道做工的劳苦;求过人,才知道求人的难堪;跌过跤,才知道摔打的痛楚。也正是因为有了丰富的人生经历之后,人们才学会了分析和判断,并从中找出一条最适合自己的路。
“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光“读万卷书”,不“行万里路”,那就只能是纸上谈兵。想的很高,策划的很好,但一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往往处处碰壁。只“行万里路”,不“读万卷书”,那就更难成大事。尤其在现代社会,处处讲知识,样样要科技,一个“大老粗”,怎么干得下去?所以,“读万卷书”是我们所需要的,“行万里路”也是我们所需要的。只有把“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紧密结合起来,知识才能化为力量,书本才能变成财富。
比起“读万卷书”来,“行万里路”是一个更加艰难的奋斗历程。多彩的世界,给我们每个人都设计了一条独特的人生之路。但眼前的路有千条万条,自己的路究竟在哪里?这就需要迈开双腿,一条一条地去试,一条一条地去找。这一条走不通,再走下一条。寻找是一种磨练,也是一种积累。等找到最适合自己走的那一条路的时候,经验就丰富了,信心就提高了,成功就不远了。
“夫建大功于天下者,必先修于闺门之内;垂大名于万世者,必先行于纤微之事”。任何大事,都从小事起步。既然读了万卷书,就不怕再走万里路!
12.文章开头引用胡__的话的作用是 , 。(2分)
13.“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的关系是 ,两者紧密结合的意义或价值是 。(2分)
14.“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用现代汉语表述这句话,其大意是 ,所蕴含的深刻道理是 。(3分)
15.自选角度,谈谈本文是如何体现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3分)
16.我们青少年正处在“读万卷书”的年龄段。读书固然重要,“读万卷书”尤为可贵。但只“读万卷书”而不“行万里路”,这有悖于人才成长的规律。如果要你补上“行万里路”这一课,你该怎样去做?(3分)
12.引出论题 表明观点(各1分,2分)
13、关系:光“读万卷书”,不“行万里路”,是纸上谈兵;只“行万里路”,不“读万卷书”,更难成大事。(两者必须紧密结合)(分号前后各1分,共2分。答括号内的内容只得1分,或按逻辑联系阐释二者关系亦可)意义或价值:知识化为力量书本变成财富(1分)(不用原文作答能揭示两者的关系和意义亦可)
14.大意:物有甘苦之别,尝过的人才知道;路有平险之分,走过的人才知道。(2分)道理:实践出真知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分)
15.提示:科学的东西必然具备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反之,伪科学则不具备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示例:论证严密 举例真实可信 语言明白晓畅,说服力强 简析略(能自选一角度言之成理即可,3分)
16.略(言之成理即可,3分)
《读永恒的书》 (15分)
①古今中外,书籍不计其数,该读哪些书呢?从精神生活的角度出发,我们也许可以极粗略地把天下的书分为三大类。一是完全不可读的书,这种书只是外表像书罢了,实际上是毫无价值的印刷垃圾,不能提供任何精神的启示或有用的知识。二是可读可不读的书,因为它们只对有关的专业人员才可能是必读书,对于其余人却是不必读的,至多是可读可不读的.三是必读的书.所谓必读,是就精神生活而言的,即每一个关心人类精神历程和自身生命意义的人都应该读,不读便会是一种欠缺和遗憾。
②应该说,这第三类书在书籍的总量中只占极少数,但绝对量仍然非常大。它们是人类丈化宝库中千百年流传的那些不朽之作,即所谓经典。不论它们是文学作品还是理论著作,尔必定表-现了人类精神的某些永恒内涵。在此意义上,我称它们为永恒的书。要确定这类书的范围很难,事实上不同的人开出的书单一定会有相当的出入。不过,只要开书单的人确有眼光,就必定会有一些最基本的好书被共同选中。例如,他们决不会漏掉《论语》、《史记》、《红楼梦》这样的书,柏拉图、莎士比亚、托尔斯泰这样的作家。
③在我看来,真正重要的倒不在于你读了多少名著,古今中外的名著是否读全了,而在于要有一个信念,便是非最好的书不读.有了这个信念,即使你读了许多并非最好的书,你仍然会逐渐找到那些真正属于自己的最好的书,并且成为它们的知音。事实上,对于每个具有独特个性和追求的人来说,他的必读书的书单决非照抄别人的,而是在他自己阅读的过程中形成的,这个书单本身也体现出了他的个性。正像罗曼·罗兰在谈到他所喜欢的音乐大师时所说:“现在我有我的贝多芬了,犹如已经有了我的莫扎特一样。一个人对他所爱的历史人物都应该这样做。”
④费尔巴哈说: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这句话是对的。一个在阅读中与古今哲人文豪倾心交谈的人,与一个只读明星逸闻和凶杀故事的人,他们当然有着完全不同的内心世界。我甚至要说,他们也是生活在完全不同的外部世界上。因为世界本无定相,它对于不同的人呈现不同的面.我们从一个人的读物中大致可以判断他的精神品级。
12.在文中,(1)“永恒的书”有哪些方面的含义? (2)就读书而言,你如何理解“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这句话? (5分)
⑴ (2分)
(2) (3分)
13.结合全文看,(1)就读书这个话题,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按作者的主张,一个人怎样才能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最好的书”来阅读? (5分)
答⑴ (2分)
(2) (3分)
14.文章认为《论语》、《史记》、《红楼梦》属于永恒的书,请你以其中一例来说明。也可列举语文课本中其他名著一例来说明。(5分)
12.(1) ①它是千百年流传的不朽之作:②它必定表现了人类精神的某 些永恒内涵。(2) 从一个人的读物中(阅读兴趣)可以判断他的 精神品级(是什么人)。也可答“读不同品位的书籍的人有着不同的 内心世界”。 13. (1) 读书要读永恒的书(2) 要有非最好的书不读的信念,在阅读过 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最好的·书 14. 本题是开放性的,但答题要扣住“表现了人类精神某些永恒内容” 这一要点。 例:《论语》经历了两三千年的历史,至今是世界优秀文化中的精品,其中许多关于治学、修身、治国的学说在现代社会仍在发挥巨大作用。(该答题可评4分;若再结合到个人可额外加1分)
注意:以上主观性试题考生答题大意对即可,不必强求与参考答案一模一样。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18题。(13分)
交往的距离
马德
⑴交往的质量在于距离。
⑵在友谊的框架内,你第一个想起的人,一定是最好的朋友。当然,他若第一个想起的也是你,那么,你俩一定是两心相悦的至交。
⑶你会发现,你与那个一辈子都要好的朋友之间,是有距离的。这个距离,不远,也不近,不疏,也不密,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不绝欣赏,是一段情对另一段情的永恒仰望。
⑷交往过度其实是很致命的。这有点像吃饭,无论多么顺口的珍肴,是不能总吃的。胃不说什么,大大咧咧,但一颗敏感的心,早已变得挑剔,厌烦。这时候,极平常的一句话,极微小的一件事,都会引起交往的一次海啸。
⑸是的,山珍海味也有吃腻的时候。在交往的理想结果上,你不要期待永远的如胶似漆,你能不断地接近与契合,就够了。
⑹平素间,推杯换盏,称兄道弟,鞍前马后,阿谀逢迎的人,不是朋友,是利益的结合体。超出常情的亲密无间,不是在交往,是在勾结,在利用,在狼狈为奸。这样的结合体,聚得快,散得也快,刚才还好得一塌糊涂,转眼间,就可以翻脸到分崩离析。
⑺费了心思的交往,叫周旋,累;耍了心机的交往,叫算计,阴。真正的交往,是至简至真的,一扇春天的门开了,一扇含笑的门阖上,然后,天地淡然。
⑻ 如果一个人一辈子都没有与别人真正交往过,不是孤高自傲太过超脱,就是品性卑琐不被人所容;当然了,若许多人都是你结交的朋友,恐怕,更多的是狐朋狗友。佛无至爱,只有众亲,我们不是佛,我们的心里,一辈子,真正接纳的,只会是有限的几个人。更多的,都成了我们生命中的匆匆过客。
⑼交往的质量,在一定意义上成就着生命的质量。
⑽“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投靠司马氏之后,平步青云。有一次,他想推荐同为“竹林七贤”的好朋友嵇康做官,嵇康觉得自己高洁的情操与志向受到了凌辱,于是,愤怒地给山涛写了一封信,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就这样,嵇康与好友山涛渐行渐远,却因此,在魏晋名士中,嵇康成就了自己独一无二的名声。
⑾我觉得,最好的交往,不是双方有意识地吸附与粘合,而是彼此间无意识的渗透与融入。吸附与粘合,常常怀有目的性和功利欲,或含蓄,或浓烈,总之,看起来,有些心怀鬼胎;而渗透与融入,则不然。云淡风轻的,风倏忽间来,云恬淡着去,无欲无求,是心灵最真挚的握手,是情感最纯净的需求。
⑿历史上,俞伯牙与钟子期,高山流水,贵为知音。钟子期死后,俞伯牙黯然地把琴摔了。也许,在他看来,世界再美的乐声,如果无知音来赏,不如,任天籁的香魂归去,让它成为绝唱。
——选自《青年文摘》
15、说说文章开头的好处。(2分)
16、第⑷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析此论证方法在文中的作用。(3分)
17、嵇康为保持高洁情操毅然与故交新贵山涛绝交而成就了自己“生命的质量”,请用简洁的语言再举出一个本文以外的类似事例。(4分)
18、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在新时代我们应该如何交友?(4分)
15、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鲜明醒目,成为下文论述的总纲。(2分)
16、比喻论证。以生活中常见的吃饭问题比喻,生动形象地论述了“交往过度其实是很致命的”这一观点。(1+2分)
17、如:东汉时,管宁与华歆为同窗好友,管宁在相处中发现华歆有羡慕富贵之意,认为华歆并非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便割席分坐,再也不以华歆为友。(4分)
18、论点1分+阐述3分,略。(4分)
阅读《诚信:做人的自我诠释》,完成第20-22题。(共8分)
诚信:做人的自我诠释①
①历代中国人一直把诚实守信看作是做人的根本,将诚信称为“五常之本,百行之源”。古人说“不诚无物”,认为不讲诚信,什么事都做不成。由此可见,诚信是一个人做人的自我诠释。
②诚信实际上是一个人对自己做人的一种态度,是对自己做人的尊严的一种肯定。不讲诚信的人常常以为吃亏的是别人,得到好处的是自己,其实大谬。明代思想家李贽说:“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假人者,说白了就是人不成其为人,这是对自己的真实存在和做人的尊严否定。当然,这种人也就无法得到他人的信任、相信与信奉。自古以来人们是不耻于与这种人打交道的,也就是说,人们不会把他看作自己的同类。
③诚信是人对自己的道德人格的确证,是对自己做人的社会责任的担当。一个人的道德人格的高下与否,最根本的就要看他对自己应有的社会责任的态度及其行为上的实际担当。这种态度与实际担当,首先就表现在诚信上。 实际上,一个人的任何一个约定和承诺,不论是语言上的还是见诸文字和契约的,其中都包含着对一定责任的认定,对一份人格的担保。如果你能言出必行,言行一致,信守承诺,这正是表现你对这种责任的担当,对自身人格的确证。反之,如果你言而无信、出尔反尔、背信弃义则使你的道德人格蒙羞。
④诚信也是使人实现自身的价值,成就自己事业的内在的精神力量。英国大学者斯迈尔斯也说:“诚实本身尚不足以塑造一个伟人,但它是伟大品格中最重要的因素。”为什么呢?因为诚信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对自身的信任、相信、信奉。一个讲诚信的人总是以对自身的信任、相信、信奉为前提的。有了这种信任、相信、信奉,就可以产生对自己的无穷信心,激发出自己的内在潜能,形成排除万难,去实现承诺的精神力量。这正是一个人能成就自身、开拓事业、造福社会的道德前提与精神基础。
⑤人是船,诚信就是帆,只有扬起诚信的帆,人这只船才能走得更远。当今,还有一些人对“诚信”还存在着误读,认为“诚信吃亏”。深入地思考诚信的本质与重要性,明晰诚信与做人的关系,应该说,是会得到很多有益的启迪的。
【注】 ①诠释:说明,解释。
20.阅读全文,说说诚信与做人的关系是怎样的?(3分)
答:
21.根据文意,下面的三句话填入文中第③段画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甲】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说:“没有诚信,何来尊严?”
【乙】爱国将军冯玉祥说:“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
【丙】圣人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意是“一个人不讲信用,可以干嘛呢?”)
22.分析文章结尾划线语句的作用。(3分)
答:
20.答案要点:①诚信实际上是一个人对自己做人的一种态度,是对自己做人的尊严的一种肯定。②诚信是人对自己的道德人格的确证,是对自己做人的社会责任的担当。③诚信也是使人实现自身的价值,成就自己事业的内在的精神力量。
评分标准:共3分。共3点,每点1分。【答半句没分】
21.答案:丙
评分标准:2分。
22.答案示例:运用比喻论证,将人与诚信的抽象关系形象地比作船与帆的关系,更为生动具体地强调了坚守诚信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
评分标准:共3分。比喻关系1分,生动具体1分,重要意义1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20—22题。(共8分)
①关于读书与治学,章太炎先生在日本东京对中国留学生做的一次演讲中,打了两个非常有趣的比方。
②第一,是本钱和利息的比喻。他说:“大概看前人已成的书,仿佛是借钱一样,借了来,会做买卖,赢得许多利息,本钱虽则要还债主,赢利是自己所有。若不会做买卖,把借来的钱,死屯在窖子里头,后来钱还是要还债主,自己却没有一个赢余,那么就求了一千年的学,施了一千年的教,一千年后的见解,还是和一千年前一样,终究是向别人借来的,何曾有一分自己的呢!”
③第二,是写信人和送信人的比喻。章太炎指出,有学问的人,好比是写信的人;向这个人求学的,则是收信人;收信人学成之后,又向别人传授知识,那么,他就成了送信的人。搞学术研究,应当努力争取到写信人的地位,而不是永远都扮演送信人的角色。
④章先生打的这个比方,大意无非是说,学习别人的知识,要经过思考,要消化吸收,使之变成自己的思想养分,并从中滋生出新的见解,以有益于世道人心。无论是读书还是做学问,最为关键的事情,就是独立思考,融会贯通,有所创见。否则,书读得再多,也只不过是【甲】,方法刻板,不知变通;【乙】,读了一些无实际用处的书;【丙】,不懂得将书中的道理运用于实际生活。学问再渊博,也只不过是贩卖二手货。
⑤德国哲学家阿图尔·叔本华说:“如果一个人几乎整天大量阅读,空闲的时候则只稍作不动脑筋的消遣,长此以往就会逐渐失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就像一个总是骑在马背上的人最终就会失去走路的能力一样。许多学究就遭遇到这种情形:他们其实是把自己读蠢了。”叔本华的本意,当然并非反对读书,而是反对读书不动脑筋的迂腐之举。读书不动脑筋,难免就会越读越傻。
⑥那些人云亦云炒冷饭,或是炮制一些伪问题,乃至趋炎附势的所谓“学问”,只会把世界弄得乌烟瘴气,惟有鲜活的、有创见的、有独特价值的学问,才是照亮世界的明灯——退一步来说,即使他们只是星星之火,也会给人带来光明与温暖的希望。
20.①—③段举出章太炎演讲的事例,有何作用?(2分)
答:
21.根据上下文,将下面三个词语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丙】处。(只填序号)(3分)
①死读书 ②读书死 ③读死书
【甲】处填: 【乙】处填: 【丙】处填:
22.阅读第⑤段,具体阐述叔本华的言论为什么可以证明中心论点?(3分)
答:
20.答案要点:
①—③段举出章太炎先生关于读书与治学的一段演讲,用本钱与利息、写信人与送信人两个有趣的比方,引出下文对学习知识要经过思考的论述,从而得出“无论是读书还是做学问,最为关键的事情,就是独立思考,融会贯通,有所创见”的中心论点。
(共2分。共2个要点,简要分析1分,中心论点具体内容1分)
21.答案:【甲】① 【乙】③ 【丙】②
(共3分。共3空,每空1分)
22.答案示例:
叔本华的言论首先提出假设只阅读不思考,就会逐渐失去独立思考能力,接着用总骑马的人最终不会走路的比喻,指出不独立思考的危害,然后用现实中学究将自己读蠢的现象,从反面证明了中心论点。
(3分,有层次地分析叔本华言论内容2分,总结出从反面印证中心论点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8分)
天价文物和贱价文化
朱大可
最近20年中,古器物又以波澜壮阔的方式大规模复活,并颠覆了器物史和器物工艺史的陈旧格局。中国的每一寸土地几乎都遭掀翻,而埋藏于2-8米内的中浅层古器物,均被挖出地面,被迫面对21世纪的贪婪阳光。
古器物的黑市贩卖网络,支撑着这个庞大的出土器物阵营。乡村贩子从农民手中以低价购入,再层层转卖给城市藏家,继而以工艺品名义流向港台和海外,最终被国内藏家以亿万以上的惊人高价拍回。鉴于其不可复得性,古器物的市场价值早已高于黄金,而潜在的价值,甚至直逼钻石,比毒品的利润更高,成为隐藏于中国民间的最大财富。
在古器物大爆炸的同时,各种__层出不穷。2009年,一件清代镂空粉彩瓶,在伦敦被某浙商以5.5亿高价拍下,制造了华夏器物拍卖史的奇迹,但该瓶子除了工艺比较精良以外,没有多少玩味之处,器型、色彩、纹饰,都散发出乾隆时代的艳俗气味。在我看来,该器的实际价值,顶多只是其成交价的一成而已。
接踵而至的__,露出中国古器物市场的三种弊端:第一,艺术智商低下,不具备起码的艺术鉴赏力;第二,缺乏古器物鉴别能力,无法对古器物的真伪作出正确评判;第三,鉴于上述两种缺失,贩藏者只能以赌徒的身份参与,押宝心理支配了整个交易过程。
这种文物市场的博彩化,是古器物收藏及其文明传承的最大误区。古器物市场正在转型为超级卡西诺(巨型连锁超市),成为资本赌徒冒险的乐园。这是中国股市命运的戏剧性重演。赌场效应摧毁了古器物收藏和流通的基本逻辑。它只能制造一大堆超级赌徒,而无法培育器物文化的热爱者、鉴赏者与保护者,更不能将其转换为推动文化复兴的良性动力。
尽管文物的市价被越抬越高,形成巨大的财经泡沫,而器物藏贩者的文化水准,却在一路狂跌,而中国文化的地位,从未变得如此摇摇欲坠。中国最大的文物藏家和文化象征——故宫,近年来多次书写反面传奇,展示其文化败退的严重迹象。故宫博物院垄断公共文化资源,将其变成少数人的敛财工具,更揭示出文化所面对的真正敌人,其实就是侵吞和垄断文物的官僚权力。2011年故宫的演剧表明,腐烂早已没有边界,修缮得金碧辉煌的传统文化地标,散发出浓烈的臭气。
一方面是文物价格的惊天哄抬,另一方面是总体文化价值的崩盘,这种对比形成了尖锐的讽喻。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如此诡异的场景。文物市场和紫禁城的故事向我们证实,作为公共资源的历史文化遗产,被肆意侵吞、炒作、瓜分、消耗、贬损和荼毒。当古文化沦为牟取暴利的工具之时,华夏文明正在从古老历史的悬崖上坠落。全体民众都听见了它痛苦的尖叫。
(《新世纪》2011年第22期,有删改)
【注】2011年5月,一名盗贼从“戒备森严”的故宫盗窃7件贵重文物:公安机关随后快速侦破此案,故宫制作了一幅锦旗表达谢意,但将“捍祖国强盛”的“捍”误写作“撼”,被网友指出后,故宫非但未承认错误,还一再为错别字辩解;7月底,一件国家一级文物发生了严重的人为损坏事故;8月,又连发4起珍贵文物人为损坏事故。此前,故宫还发生珍贵古籍丢失、私自拍卖藏品、隐瞒事故不报等多起事故。
14.本文批判了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清代镂空粉彩瓶”为何被藏家以惊人高价拍下?(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怎样理解划线句中“传统文化地标,散发出浓烈的臭气”?(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