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成功是成功之母》,完成第20-22题。(共8分)

成功是成功之母

高永华

①只有成功了才可能赢得下一次更大的成功。他大学毕业后,被分到电视台工作。他接到的本子都是名导演挑剩下的,是二流的本子。但是,他有自己的想法,当他接到第一个本子时,他就意识到自己失败不起,如果真的失败了,就永无出头之日;只有一鸣惊人,才能叫人刮目相看。于是,他面对二流本子,给自己提出目标:“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为此,他下苦功夫去改写,去创造,拍摄中倾尽全力。就这样他硬是把二流本子拍出一流的水平,播出后观众反响强烈;再拍第二部又获成功。于是,机会接踵而来。他先后拍出《孔繁森》《天路》《成吉思汗》《大染坊》等有影响的片子,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他就是著名导演王文杰。他深有体会地说:“对于青年人来说,失败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②【甲】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有时客观上不允许你失败,一旦失败了你就会失去发展机会,失去在这一领域存在的资格,只有成功了才可能赢得下一次更大的成功。

③【乙】王文杰能很快脱颖而出获得成功就得益于信奉“成功是成功之母”的理念。人们一旦接受了这种理念,心态就不同了,要求自己的标准也就高了,就会给自己加压,充分调动自己的潜能和聪明才智,使自己有超水平的表现,结果必定是少走弯路,或不走弯路,早日收获成功。

④对于青年人来说,谁认识这个问题早,谁就会走出“从成功到成功”的路子。著名节目主持人倪萍的主持生涯是从与明星同台主持开始的。当时她应邀在“人与人”系列片中担任第三主持人,其他两个是当时的大明星:一个是李小玢,一个是方舒。面对大明星,她感到压力很大。而且每一集都由李小玢与方舒先选剧本,剩下的才轮到她。这就更增加了主持的难度。但是,她没有气馁,她意识到自己失败不起,第一次当主持如果失败了就可能被淘汰出局,永远失去在这个领域发展的机会。她暗暗为自己鼓劲,竭尽全力,试图把每一集都做得精益求精,显出风采。结果系列录像非常成功,她表现出过人之处,从而使她崭露头角。不久,被中央电视台选中,很快成为著名节目主持人,为广大观众所喜爱。

⑤此例再次佐证了“成功是成功之母”的意义和价值。因此,一切有抱负的青年人,当你投身新的工作环境的时候,就要坚守“成功是成功之母”的理念,把成功当成惟一的目标,顶住各种有形的无形的压力,把工作做到极致,做到最佳,做到出类拔萃,从而为自己打开更大的发展空间。

⑥【丙】也许不能保证你的工作获得绝对成功,但是这种理念起码可以给你多一些成功的心理暗示,多几分成功几率。即使经过努力还是失败了,那也不妨碍你总结经验,摸索规律,从失败再到成功。

20.文章开头讲述王文杰的故事,有什么作用?(2分)

答:

21. 根据文意,将下面三个语句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丙】处(只填序号)。(3分)

A.从某种意义上说  B.当然,信奉“成功是成功之母” C.此言很有几分道理

【甲】处应填: 【乙】处应填: 【丙】处应填:

22.阅读第④段,简要分析这一段所用事例为什么可以证明“成功是成功之母”。(3分)

答:

20.引出对青年人来说,失败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的观点。(2分)

(只答出“引出作者的观点”给1分。)

21. 甲.C     乙.A   丙.B (共3分。每空1分)

22. 第四段写的是倪萍与明星同台主持,面对压力不气馁。主观上认为自己失败不起,必须成功才能获得发展的机会。于是自己给自己鼓劲,竭尽全力,精益求情,结果主持非常成功。从而被中央电视台选中成为著名节目主持人为广大观众所喜爱的事例。这一事例充分证明了青年人要想成功,就要坚守“成功是成功之母”的理念,为自己打开更大的发展空间。(共3分。事例概括分析2 分,表述1分。 )

阅读议论文《花开半时偏妍》,回答20——22题(共8分)

花开半时偏妍

李光烈

①相对完整而言,“半”无疑是未完成的一种状态,是令人遗憾的一种缺失,然而,“半”又何尝不是一种高妙的境界?

②你一定懂“泰极而否”的道理,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向它的对立面转化了。水满则溢,月盈则亏。花儿美艳盛放之时,就是残败零落之日。

③花开半时偏妍,人生中,我们要拥有“半”的智慧。

④生活中处处存在着“半”中隐美的道理。爬山的过程最美,半山腰的感觉最好。攀爬中掺进了人们对美景的想象,虚实相生之间,美便无限扩伸与延展。一旦爬到了山顶,一切景色尽收眼底时,反而会有一丝失落感隐隐而生。

⑤“半”的智慧也表现在艺术创作的留白上。众所周知,绘画中描摹可观可触的有形之物不是什么难事,要让抽象无形的语言、声响和思维等入画,就不那么容易了。齐白石的水墨画《蛙声十里出山泉》就是留白的经典之作。齐白石用几只蝌蚪在急流的山泉中游动的画面,为我们展示了“蛙声十里出山泉”这一蕴含极丰的神奇意境。蛙声在整个画面中难觅踪迹,可以说,齐白石只画出了一半,但妙就妙在通过虚出的一半,撩拨起观众二度创作的强烈欲望与冲动,使“蛙声”这_难以描摹的意象,在人们的想象中得以生动而鲜活地再现.有限的画面与无限的想象形成珠联璧合的完美融合。齐白石的成功给我们以启迪:运用“半”的智慧,成就艺术留白,使艺术创作达到至高的境界。

⑥“半”,还可理解为一种为人处世的修养。人们常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不把事情做得太过,留有回旋余地的“半”,是为自己,也是为别人开启了一扇门。“半”,是一种宽阔的胸襟!

李密诗云:帆张半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半中岁月尽幽闲,半里乾坤宽展。

⑧愿我们 【甲】 【乙】 【丙】 ,无边受用“半”的恩赐与智慧。

20.作者在文中提出了怎样的观点?(2分)

21.阅读第⑧段,根据上下文,从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丙】处(只填序号)(3分)。

①达到“半”的修养 ②知晓“半”的道理 ③掌握“半”的艺术

【甲】处应填: 【乙】处应填: 【丙】处应填:

22.请简要分析第⑤段是如何论证“‘半’的智慧也表现在艺术创作的留白上”的? (3分)

20. 我们要拥有“半”的智慧。(共2分,意思对即可)

21. ② ③ ①      (共3分)

22. 首先阐述抽象无形之物难以入画;接着举出齐白石留白的经典之作的例子,阐明留白产生的艺术效果;最后得出结论:运用“半”的智慧,可使艺术创作达到至高境界。(共3分,每个要点1分,意思对即可)

杂草与乐园

①杰克·伦敦写出《马丁·伊登》后,文名鹊起,财源滚滚,不仅在加利福尼亚州建了别墅,而且在大西洋海滨购置了豪华游艇。然而拥有这一切之后,厌倦、空虚、落寞和无聊也接踵而至,最后他被这些给弄疯了,1916年在自己的大别墅里开枪自杀。

②法捷耶夫29岁就登上了苏联文坛,并以《青年近卫军》一书坐上苏联作协__的交椅。然而,自此以后,他再没有写出一篇小说,因为他忙着出访、开会、作报告去了。

③一座花园无论多么美丽,如果不经常拔草和修剪,仅一个夏季,就会彻底荒芜。一些有建树或想有建树的人,如果不注意排除掉无聊的东西是非常危险的。

④在这个世界上,人是最容易被毁掉的动物,因为在人的一生中充满__——金钱的威力,地位的荣耀,名誉的光环等等,它们其中的任何一种只要在人的身上滋生蔓延开来,都足以使生命的火焰减弱或熄灭。然而人又是最不容易被毁掉的动物,因为人有理智和良知,有爱和向往,有意志和判断力,它们如养料一样滋养着人、激励着人。

⑤在一生中,你的花园是否能四季如春、绚丽多彩,关键是看你对待杂草的态度。

14.请概括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文章开头两段连续列举了两个故事,其作用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2分)一个人要想有所建树必须拒绝金钱、地位、名誉的__。

15.(2分)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出论题,同时证明本文的中心论点。

课内阅读。(17分)
  ①另一个例子是罗兰·布歇内尔①。1971年的一天,布歇内尔边看电视边这么想:“光看太没意思了。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看它产生什么反应。”此后不久,他就发明了对战型的乒乓球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②不过,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
  ③某心理学专家小组以实际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与不从事此类工作的人为对象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得出如下结论:“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④ 认为“我不具备创造力” 的人当中,有的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从而进行自我压制。不言而喻,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相反,那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子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时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
  ⑤由此看来,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10、解释下列的词语。(2分)
  ①不言而喻:______________ ②推敲: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这两段文字主要用了________ _____论证方法。(3分)
  13、分析上述文字,下面观点不属于作者观点的是 ( )(3分)
  A.要有创造力,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
  B.要有创造力,就不能满足于一个答案,而要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
  C.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楔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D.并非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
  14、本文第二小节的句式有何特点?在本文结构上有何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读了以上语段后,你认为自己有创造力吗?说说你的理由。(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

10、①不用说就可以明白。②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11、富有创造力的特征和形成。12、道理13、D   14、设问句式,过渡引起下文  15、略(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20~23题。(13分)

关掉你那个破浏览器

①有个二十出头的记者来采访我,我跟她聊了一个多小时,发现她并不知道该怎样采访,她的脑子是乱的。这个记者告诉我,她经常上网看别人怎样采访,怕自己被淘汰。我告诉她,以后不要总是上网浏览,去看书吧,五年后你或许就能成一个名记者了。

②我不建议中学生上“豆瓣”这样的传播知识的网站,我不喜欢被太多种类的知识骚扰,我只喜欢了解我想知道的知识。互联网对我这个年纪的人来说,有些信息是有用的,A.但对中学生这个年纪的人来说,是碎片,没有任何用处,就像那个记者一样。

③现在,接受知识的方式与过去有些不一样了。那时接受知识有限,所以才有很大的想象空间,才有更多的时间去消化。现在,所有人对互联网带来的知识共享津津乐道。对于一个有判断力的成年人来说,的确方便了许多,但是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说,弊多利少。互联网上只会告诉你答案,不会告诉你产生这个答案的过程,它会让你慢慢丧失思考能力。你想变成那样的人吗?

④知识共享要有可以接受知识能力的前提。如果你对文艺感兴趣,别去看那些影评、乐评、书评等各类评论。我就是写书评的,我写出来自己很爽,别人看了只知道我是评论了,不知道我是为什么评论的。真正的体验要靠你自己。这些评论看似有帮助,实际上却是在绑架你的判断力。看那些所谓的文艺评论,跟吃别人嚼了一遍吐在你嘴里的馍的感觉是一样的——多恶心啊。我知道吃第五个馒头饱了是什么滋味,你直接吃第五个馒头能有饱的感觉吗?即使有了,也是假饱,时间长了,你就会营养不良甚至饿死的。

⑤如果你想真正掌握一些知识,并且通过这些知识让你更加明白清楚,那你就关掉你的浏览器。有时间去看看书,不要看我这个岁数(包括我)以下的人写的书,因为他们不比你高明多少。去看那些比你大五十岁以上的人写的书吧。另外,B.千万不要让别人推荐你看什么书,因为你不是他。按照你的兴趣去买书,别看封面、腰封上那些推荐语,很多人自己都没有看过这本书就不负责任地加以推荐。

⑥珍爱你的青春,关掉你那个破浏览器。

20.通读全文,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3分)

答:

21.第①、④段中的事实论据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作简要说明。(4分)

答:

22.从文中看,作者为什么说,对于中学生来说,上互联网弊多利少?(3分)

答:

23.你同意文中两个画线句的观点吗?请选择一句表明你的态度,并结合自身体验加以简要阐述。(3分)

答:


20.(3分)

   青年学生不要总是上网浏览,要多读(年长者写的)书。

21.(4分)

第①段中“新闻记者采访”这件事是借“总是上网浏览”的害处提出观点。(2分)第④段中的论据“我写书评”,则用自己的亲身体验来证明观点。(2分)

22.(3分)

互联网上只会告诉你答案,不会告诉你产生这个答案的过程,它会让你慢慢丧失思考能力。

23.(3分)

此题答案具有开放性,只要是自己的体验且能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一:我同意B处。因为每个人的经历、个性、审美眼光都有差异,读什么书,喜欢什么样的书,就好像吃菜,有人爱咸,有人爱淡。如果一个爱吃辣的人把重庆火锅推荐给一个根本就不能吃辣的人,那么即使火锅本身味道很美,很有特色,对不爱辣的人来说也等于白说。庄子说:“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你和我,彼此了解尚且如此之难,何况是别人推荐的书呢?因此,“新鲜的馍”还是自己亲自选,亲口尝为好。

示例二:我不同意B处。我认为读别人的评论可以帮助自己快速了解想知道的内容。在了解的基础上,如果没有兴趣,可以不读,反之,可以进一步深究。何况,中学生的阅历浅,学习紧,面对知识甚多,鱼目混珠的信息,拓展阅读,确实需要有人帮我们精挑细选一些书目。初中新课标附录就推荐了必读书目。通过对推荐文学作品的阅读,自我感觉并没有什么坏处,相反,通过书目,我还了解了其他许多名家作品。可以这么说,推荐书目让我的视野开阔了。因此,读有信度的人推荐的书是中学生的选择之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12分)

缺少阅读的民族,“穿越”不远

姜泓冰

“五一”小长假,你是怎么过的——是宅在家里看“宫斗”连续剧,还是赶在门票继续上涨之前去了某个热门景点去扎堆儿?

  每次长假、短假,总有许多人会选择出游。在“黄金周”缩水之后,每每也总有人精心计算、早早在网上发布攻略,怎样利用上双休日和一点带薪休假,让假期延长,以便可以将游程安排得更远,欧美、东南亚、非洲,如今在每个中国的节假日里几乎满眼皆是令当地笑逐颜开的中国观光客们。

  “行万里路”,对中国城市中等收入阶层以上的人们,尤其是年轻人而言,渐渐成了现实,甚至是一种流行的生活方式。这固然意味着进步,值得激赏。但这一句话的另一半,“读万卷书”的现实反应,却着实令人忧虑。

  几天前的第十七个世界读书日,有一项权威性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公布,显示高达九成受访者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很少”或“一般”,六成以上国民希望当地有关部门举办阅读活动。九成国民不读书或很少读书,这样的调查结果,相信不会是“自谦”,而是现实读书状况的真实反映。环顾我们周遭,甚至就是我们自己,除了在某些特殊时期,为了应对考试或工作之需而紧急“恶补”读书之外,每天、每周、每月、每年,究竟有多少时间花在了阅读上?还有,有多久没有进书店买过一本书了?

  答案恐怕多少有些令人沮丧。原本遍布各大街区的“新华书店”已逐渐收缩远去,即使留下,也大多蜕变成了中小学生教辅书的专卖店;虽然中国国民手机消费世界领先,公共场所专注盯着手机方寸天地的人越来越多,但据调查,人们手机阅读的内容主要是网络小说、穿越小说等,读者集中在年轻人和学历较低者——电视荧屏上,胡乱穿着历史衣服、满眼勾心斗角和争风吃醋的“穿越剧”走红,恰与这种阅读取向相应和。除了教导“办公室政治”和人际权谋之外,既逃避现实,又缺乏基本历史常识,更多低俗、不健康内容,这样的网络阅读即便呈上升之势,也不能带来欣悦。

  “读书日”一时的热闹已成过去,国民的不读书、浅阅读仍在继续。当我们慨叹一些国民精神世界贫瘠苍白、缺少理性思考能力,身在价值多元、信息混杂的环境中很容易陷入偏激、盲从、冲动时,我们是否想到,它可能正是缺少了静心阅读的结果。

  在全社会重新倡扬读书风尚,尤其是重视低端大众性读物的内容质量,将全年都当成读书日而不是某一天,认真策划一些贴近大众的阅读活动,应该被放到关乎民族未来、关乎社会建设根本的高度上去认识和重视。一个民族的精神要由贫瘠入富足,一个社会要重建起理性秩序、理想信念和稳定价值观,培养阅读习惯,无疑都是一条便捷而有效的路径。对于中华民族、中国社会,这正是当务之急。

没了书香与理性的时代,纵然可以凭着孤勇或幻想暂时“穿越”,终究也只能在现实功利念头里盘桓,行之不远。朋友,在忙着 “行万里路”之余,还请稍读几本书。

(2012年05月02日人民网,略有改动)

9.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10.文章开头例举“五一”小长假的事例,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

11.文中说:“据调查,人们手机阅读的内容主要是网络小说、穿越小说等,读者集中在年轻人和学历较低者——电视荧屏上,胡乱穿着历史衣服、满眼勾心斗角和争风吃醋的“穿越剧”走红,恰与这种阅读取向相应和。 这句话中的“这种阅读取向”指什么?(3分)

12.阅读下列链接材料,联系文意,写出你的探究结果。(3分)

【相关链接】

材料一:以色列有句老话:“人不能只靠面包活着。”这句话出自《shèng jīng 》,以色列人以此激励自己,养成了求知好学的习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项调查显示:全世界每年阅读书籍排名第一的是犹太人,一年平均每人是64本。上海在中国排名第一,只有8本。而中国13亿人口,扣除教科书,平均每人一年读书一本都不到。 (新华网)

材料二: “在学校里,阅读要跟没完没了的习题做斗争,走出校门还要跟各种遥控器做斗争。”杭州天长小学副校长、著名儿童阅读推广人蒋军晶说。

(2012年5月4日《中国青年报》)

材料三:著名教育家朱永新先生指出:“如果把精神成长与躯体成长做个比较的话,躯体的成长更多是受遗传和基因的影响,个体的精神成长却不完全依靠基因和遗传,而与后天阅读息息相关。”“个体的精神发育历程是整个人类精神发育历程的缩影。每个个体在精神成长过程中,都要重复祖先经历的过程。这一重复,是通过阅读来实现的。”

(2012年1月6日《人民日报》)

9.(3分)缺少阅读的民族,“穿越”不远( 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合乎文章内容,也可)  10.(3分)作者用这个事例,具体说明“行万里路”已经渐渐成了现实, 继而引出了作者的忧虑——“读万卷书”的现实反应,着实令人忧虑,切入本文论题,[8d27594300242009.gif]自然真实,引发读者的思考。  11.(3分)网络阅读(手机阅读,浅阅读)  12.(3分)略(合乎文意题意,情感健康即可) 示例:阅读有利于个人的精神成长,更有利于一个民族的精神的培养和一个社会重建理性秩序、理想信念和稳定价值观,然而中国的国民阅读现实,令人忧虑,培养中国的国民阅读,对于中华民族、中国社会,正是当务之急。

阅读下文,完成16——18题。(8分)

又论富门寒教和寒门富教

①打开电视,翻开报纸,我们不时就会看到诸多“富二代”的是是非非。“富二代”也逐渐成为人们诟病的“反面教材”。最近著名歌唱家李双江之子打人事件又再次将“富二代”推上了风口浪尖。看到镜头中被打者满脸的鲜血时,我不敢相信打人者竟是一个未满十五岁的孩子。震惊之余,我不能不问一句“我们的教育到底怎么了?”

②中国有句古话,叫:再穷不能穷教育,再富不能富孩子。中国父母早已知dào jiāo 育的重要性,但是该如何教育孩子则成了个难题。“富门寒教”和“寒门富教”曾一度成为许多父母奉行的教育经典。今天,当我们再度重温“富门寒教”和“寒门富教”时,却尴尬地发现它竟成为了当下部分教育现状的真实写照。

③当今的“富门寒教”的让人震惊,更让人寒心。飞驰的车轮碾过两个年轻的生命,肇事者李启铭却大声地叫嚣着“我爸是李刚”;疯狂的赛车终结了一个青年的人生,“飙车手”胡斌却冷漠地与朋友谈笑风生;挥舞的拳头肆虐地砸向他人,打人者李天一却大喊“谁敢打110?”富门之子践踏生命的行为令人发指,而他们背后不停道歉的父亲们却让人痛心。面对受害者,父亲李刚几度哽咽地承认自己没有教育好儿子,父亲李双江也痛苦地承认自己没教育好儿子。子不教,父之过!仔细听听这些家长的道歉言论,我们不难看出他们在孩子教育上的严重失衡——“富“于物质却“寒”于教育。一个是公安局长,一个是歌唱大家,他们自身就是无数人学习的榜样,却没有教好自己的孩子。是能力不够还是方法不对?我想都不是,是他们过分溺爱自己的孩子,给予孩子的教育却太少了。教育的过程中,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父母的用心关爱而非随手可得的物质。这样的“富门寒教”不可取。
④然而,与“富门寒教”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寒门富教”。

⑤今天的“寒门富教”让人感动,更让人痛心。“再穷不能穷教育”是中国无数寒门家长一直坚守的信念。为了给孩子挣得学费,家长们背井离乡去做“农民工”。孩子们留守在家中,努力地用他们试卷上的分数点燃着父母的希望。到了暑假,这些留守儿童背上书包象成群的候鸟飞向父母的怀抱。很快,他们出现在父母的工地上,学着垒起砖瓦;他们出现在父母的菜摊前,学着斤斤计较;他们出现在父母的车间里,学着闹中取静。面对这些孩子,我们或许会为他们的艰难生活投去许多同情的目光,可谁又能真正明白他们笑脸下的快乐与满足呢?寒于物,却富于心。寒门家长用他们力所能及的方式去关爱子女,去培养和教育孩子。我们为这样的“寒门富教”而感动,但也为无数寒门学子而痛心。还记得__说过:“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班里农村的孩子几乎占到80%,甚至还要高,现在不同了,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农民收入逐步提高了,农村孩子上学的机会多了,但是他们上高职、上大学的比重却下降了。”在残酷的教育竞争中,无数寒门学子背负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

富门“寒教”让孩子如“脱缰”的野马,释放着青春的个性一路狂奔,寒门“富教”让孩子如“带枷”的耕牛,负载着沉重的希望默默前行。贫穷不是羞耻,富贵也不是罪恶,粗茶淡饭与锦衣玉食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只要我们有爱,孩子们就会有笑容。父母要用关爱为孩子开辟出教育的沃土,社会要用公平为孩子浇灌出教育的花朵。教育无关乎穷与富,无论是“寒门”还是“富门”,我们都应做到“富”教。

16.文章第①自然段以李双江之子打人事件开篇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文中第③画线句采用举例论证的作用是什么?第⑥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运用新闻开头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引出下文论题;作为事实论据论证本文的论点。(答到其中两点即给2分)

17. “教育无关乎穷与富,无论是“寒门”还是“富门”,我们都应做到“富”教。”或“再穷不能穷教育,再富不能富孩子。”(2分,答标题不给分)

18.采用举例论证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当今的“富门寒教”的让人震惊,更让人寒心。”(2分)第⑥段画线句运用了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2分)

短文评改(6分)

感受成功

①成功是什么?不少同学往往有一种误解,认为成功只等于成名。可我认为成功只是一种感受,成功需要善于感受。

②我们要善于感受成功,只有送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成功。亲爱的同学,你独立做对了一道难题,这就是成功。就好比你是一位工人,你做零件经检验合格,这就是成功;就好比你是一位农民,你的播种有了收获,这就是成功。但有些同学认为只有像杨利伟那样的伟大壮举才算是成功;也有些同学认为像居里夫人那样在科学上取得显著成果才算是成功;更有的同学认为只有腰缠万贯的富翁才算是成功。其实每个人的点滴进步都是成功。人生是由无数的成功构建而成的整体,只不过是成功的大小不同而已。爱迪生之所以能成为伟大的发明家,是因为他善于感受成功。他认为他做的第三个板凳比前两个板凳有进步,这就是成功。正因为他能在每一次进步中都能感受到成功,鼓舞着他不断成功,所以他成为世界闻名的发明大王。

③是啊,取得成功的人往往从小就树立了远大目标。一位伟人曾说过:没有目标的生活,就像没有航标的船。因此,我们要有远大的理想,并为理想而努力奋斗,才能取得成功,可见理想的重要。

④成功是一种心灵的感受,在更多的时候,它不需要得到别人的认可,也不需要经过别人的鉴定。人人都品尝到成功的滋味,这样我们的人生才更美好。

⑤同学们,我们应该善于感受成功,从中汲取动力,从而获得更大的成功。

(1)任选两个角度简评本文的优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本文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修改意见。(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分)①本文结论清晰,层次分明,利用总分总的结构行文,先引出论点——成功需要善于感受,再通过举例和理论分析予以论证,最后得出结论,发出号召,结构合于理,条理清晰。②本文论证有力,运用概括的事例和道理来证明论点,如……使论点得到有力的证明。③还可以从语言的严密、准确等角度。

(2)(2分)第③段转换了论题,脱离了本文的论点,应删去或修改。

难得淡定(16分)

①苏轼有一首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读来读去,我读出了两个字:淡定。淡定,是近年来颇时髦的一个词,但作为一种情怀和境界,却是古已有之。

第4页(共8页)

②东坡对自己的淡定是很自信的,一生坎坷,几经沉浮,就是靠淡定情怀才没有被打垮,而且活得很潇洒。不过,还有比他更淡定的。一天,东坡坐禅,茅塞顿


开,悟出“八风吹不动”一语,非常满意。忙遣书童把字送到江对岸的老和尚佛印那里指正。佛印看后,在下面写了一个“屁”字。苏轼不由恼火,过江来评理。佛印一笑,又添几字,成了“一屁过江来”。看来,苏轼在淡定上比佛印还差了一大截。

③淡定,是指面对危险和被动局面能做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的镇定态度。昔日,诸葛亮面对司马懿大军压境,镇定自若,方寸不乱,别出心裁地唱了一出“空城计”,化险为夷,留下千古美谈。2011年2月11日,印度外长克里希纳在联合国发言时,念错了稿子,引起底下一片骚动,那是相当的尴尬。可克里希纳却镇定自若,微微一笑,颇有大将风度地说:“啊,文件太多,忙中出错,看来文山会海真是害死人哪!”淡定的一句话就巧妙地化解了被动局面,台下传来了善意的笑声和掌声。

④淡定,也指在名利__面前不为所动的淡泊精神,得之淡然,失之泰然。太史公有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乾隆问和申:“运河上千帆竞发,船来船往,都运的是什么?”和申答曰;“一为名,一为利。”可见,自古至今,能轻名利者不多。东汉将军冯异算是一个,他为人谦逊低调,每当宿营时,将领们就坐在一起争功,冯异却常一个人躲在树下休息,人称“大树将军”。这是在名前的淡定。东汉大臣甄宇也是一个,每年腊月祭祀后,皇帝要赏赐给博士每人一头羊。羊有大小肥瘦,很不好分,常引争执,甄宇就主动牵走了最瘦小的羊,人称“瘦羊博士”。这是在利前的淡定。

⑤淡定,还指在胜败利钝面前从容不迫,胜不骄,败不馁。东晋时,淝水之战的捷报送到京城时,主帅谢安与客人正在下棋。他拿过捷报阅过,便随手放在一边,不动声色继续下棋,就好像什么也没有看到一般。他淡定如水,客人却忍不住问道:“前方战事如何?”他漫不经心地回答:“孩子们已打败了敌人。”依旧从容安详。这便是他的淡定涵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胜败都是过眼云烟。

⑥淡定,还有面对生死的自若精神。“千古艰难唯一死”,面对死亡仍能保持淡定,尤为难能可贵。金圣叹受“抗粮哭庙”案牵连而被朝廷处以极刑,泰然自若,临刑不惧,边酌边说:“割头,痛事也,快事也;割头而先饮酒,痛快痛快!”嵇康遭人陷害,临刑前,神色不变,如同平常,还在刑场上抚了一曲《广陵散》。曲毕,叹息道:“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说完后,嵇康从容就戮。

⑦时下,戾气太重,使人总处于紧张之中,幸福指数大打折扣。有了淡定情怀,大家才能心平气和,轻看身外之物,直面灾害和困难,做到“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云舒。”

18、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文中开头引用苏轼的词作有什么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联系全文,简要说说“淡定”的具体含义。(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请为文中第④段中作者表述的观点补充一个事实论据。(3分)

第5页(共8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结合选文,联系你的学习和生活,谈谈你从文中获得的启示。(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2分)人生要有淡定的情怀(做人与处世,要有淡定的情怀)。

19、(3分)①引出“人生需要淡定”的论题;②增添文学趣味,激起读者的兴趣;③为论证中心论点作理论论据。

20、(4分)①面对危险和被动局做,能做到镇定;②在名利__面前不为所动的淡泊精神,得之淡然,失之泰然;③在胜败利钝面前从容不迫,胜不骄,败不馁;④面对生死的自若精神。

21、(3分)示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去彭泽县令,归隐田园,不为名利所动,远离世俗的纷扰,安贫乐道,淡泊名利,活得潇洒自在。

22、(3分)示例:人生难免起伏,在困难危险面前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从容镇定地面对,失败和不如意时,我们要心平气和地面对,从容安详地思考与处理,不过分看重身外之物,不为身外之物所困,始终保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怀。

低下头来(10分)

①有人问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你是天下最有学问的人,那么你说天与地之间的高度是多少?”苏格拉底毫不迟疑地回答:“三尺。”那人笑了:“先生,如果天与地之间只有三尺,我们这些五六尺高的人,不把苍穹戳破了?”苏格拉底也笑了:“是啊,凡是超过三尺的人,如果想立于天地之间,就要懂得低下头来。”

②这个故事,已经流传了2000多年。人生在世,真的需要低头吗?

③自然界的天地,是不需要低头的。“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尽情地挺起自己的胸膛,扬起自己的头颅,迈开自己的步伐。走自己想走的道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没有人敢让我们低头,我们也从不向任何人低头。越难,就越要闯;越硬,就越要碰。挺胸,方具丈夫气概;抬头,才显英雄本色。宁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

④但有些时候,我们却不得不低头。比如,前边有一个山洞,里边充满了神秘,你也想进去探个究竟。而山洞的洞口,却低于自己身体的高度。这时候,你是低下头来进去?还是扬起头来返回?当看见有人从这个山洞里背着珍贵的宝藏出来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低头也是我们所需要的。在很多情况下,低下头来,是一种聪明和智慧,也是一种大度和从容。能低者,方能高;能屈者,方能伸;能柔者,方能刚;能退者,方能进。

⑤有时,在现实面前需要低头。想象和现实,往往会有很大的距离。你想骑马飞驰,可眼前能找到的,只有一头驴。是坐在那里等马?还是骑上毛驴先行?想当元帅,必须先当士兵;想当爷爷,必须先当孙子。不低头,就会碰得头破血流。

⑥有时,在错误面前需要低头。人生在世,谁都可能犯错误。错误是对别人的伤害,只有低头才能弥补。低头不是屈辱,而是应该付出的代价。廉颇向蔺相如低头,不但没人笑话,反

而传为美谈。很多的矛盾和纠葛,也不是在硬碰中解决的,而是在低头中令人悦服。

  ⑦有时,在欲望面前需要低头。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就像海里的水,喝得越多,越感到口渴。职务,总是看着别人高;权力,总是看着别人大;金钱,总是看着别人多。只有低下头来,才会发现,很多东西,都是过眼烟云,身外之物。

  ⑧有时,在法律面前需要低头。法律是什么?是一个框框。每一个人,都必须在这个框框里进进出出。有人感觉不舒服,为什么让它束缚我们的手脚?也有人自作聪明,想从框外找个漏洞钻过去。但和法律较劲,实在是太危险了。即便得逞,也是心惊一生。

⑨在我们每个人的周围,都有这样两种人。一种是经常“低头”的人,一种是经常“仰头”的人。只要稍作对比,就会发现,那些人缘最好、事业最顺、进步最快的人,往往都是懂得“低头”的人。

9.文章开头的事例有何作用?(2分)

10.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观点。(2分)

11.文中的“低头”有哪些具体含义?请至少写出两条。(2分)

12.给第⑧段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13.本文对你有何启示?写在下面横线上。(2分)

9.引出本文论点,作为本文论据,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10.人在世界上,有时候要懂得低头。(“必须低头”不可以)

11.知错认错;承认现实;知足;守法

12.三鹿事件、李真等。(群体事件可不举名,个体事件必须举名)

13.要遵守法律;克制欲望;懂得退让;结合生活。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