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其实无关成败 陈鲁民(15分)
坊间有不少谈论细节重要的书籍,其中尤以《细节决定成败》最为畅销,被许多渴望成功者奉为圭臬,希望自己能通过完善细节,把握好细节,从而踏上成功之路,推开胜利之门。其实,所谓“细节决定成败”,不是误解,便是偏见,抑或故意夸大。
任何一项事业,一件事情,决定其成败的主要因素都是大势所趋、力量对比、主要矛盾、全局大节。至于那些边边角角的细节和花絮,最多能影响到成败的时间早晚和程度,或给成功锦上添花,或使失败雪上加霜,更多时候,则是有它不多,无它不少。
一个去应聘工作的人,如果比较注意细节,譬如衣冠整洁,举止得当,能捡起地上的碎纸,自然会给人一个好印象,但最终是否录用你,还是靠你的文凭、履历和笔试面试成绩。
一个搞设计的工程师,即便每个细节都无可挑剔,办公桌收拾得干干净净,非常礼貌地对待每个同事和老板,甚至连随手关灯、便后冲水的细节都堪称楷模,如果设计不出老板需要的东西,产品在市场上无竞争力,老板也会毫不犹豫地炒你鱿鱼。
(A.)我参观过一架在朝鲜战场屡立功勋的战斗机,飞机上弹孔累累,一个补丁挨着一个补丁,可是它依然成功击落敌机后安全返航,因为这些子弹都没打中要害。这就是细节,无关大局。可如果打中油箱或击中飞行员,则肯定机毁人亡。这就是决定成败的主要矛盾。
从军国大事、历史风云来看,更是如此。
楚汉相争,最后结果取决于人心向背、力量对比、指挥正误和作战决策。霸王别姬的动人细节,至今还被人传诵,令人叹息。但无论项羽别不别姬,怎么个别法,都无关大局,因为十面埋伏已经布好,四面楚歌已经响起,他的失败只是个时间问题。
(B)戊戌变法的失败,有人说是因为细节不慎而致,譬如错用了袁世凯,因为他的告密与投机而导致全盘皆输。其实,失败的关键原因在于保守派与维新派之间实力差别太大。即便不在这个细节上出错,没有袁世凯,也有张世凯、李世凯。还是谭嗣同总结得好:“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C)相传__来很关注细节,对许多小事都了然于胸。人们常津津乐道于他的细心和周到,但别忘了,他还有雄才大略的一面。他更关注国内外大形势、大趋势、大走向,要不然,他就不会是一个指挥若定的军事家、运筹帷幄的政治家、纵横捭阖的外交家,最多是一个细心负责的好管家。
人们常说“棋错一着,全盘皆输”,但如果能引起皆输局面,那就不叫细节了,而是大节,是关键。譬如失掉一个卒子,叫细节,无关紧要;丢了一个车,那就叫大节,事关全局。所以,我们固然需要注意细节,但千万不能夸大细节的作用。细节有时确实能影响成败的快慢,但绝不能决定成败的方向,不可能扭转乾坤,影响大局。
在日常工作中,如果过于注重细节,就会让我们变得谨小慎微,畏首畏尾,针头线脑,从而影响到我们掌控全局的大眼光、大视野、大手笔。看待历史的进程,倘若把细节抬到决定成败的高度,就会以偶然性代替必然性,最后势必陷入神秘主义、不可知论的泥潭。
的确,细节以其生动、直观的特点显得鲜活,富有魅力,为人所喜闻乐见。但无论如何不要忘记,看历史要看大势,看形势要看主流,看人物要看大节,是永远不会过时的真理。
11.根据语境,理解文中划线词语的含义。(4分)
圭臬:
针头线脑:
12.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13.下面一个论据是从原文中抽取出来的,若要还原,你认为最恰当的位置应该是A.、B.、C.三处中的( )处,理由是 。(4分)
明亡清兴,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崇祯皇帝之死就是巨变中的细节,他究竟是上吊吊死、喝药毒死、投水淹死、__烧死,都无关事态进展,最多再添点戏剧性,改变不了最后覆亡的命运。
14.《斜塔上的实验》一文重点讲述了伽利略站在比萨斜塔上做自由落体实验的过程。联系本语段内容说说,你认为伽利略如果不做斜塔实验,他能成为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吗?你的理由是什么?(5分)
11、圭臬:比喻典范、准则; 针头线脑:比喻细微的事物。(4分)
12、细节无关成败(2分)
13、B 根据上下文,作者举的例子是按照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的。(4分)
14、如果伽利略不做斜塔实验,他一样能成为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因为做不做实验,在哪儿做实验只是细节,关键在于伽利略不轻信权威,具有坚持用实验来检验真理、探索新理论的科学思想以及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即使没有这次实验,依然不妨碍他成为一名著名科学家。(5)
每个人都不完美 (15分)
①每个人对于自己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都应该有一个自我设计。但这种设计应该是相对模糊的,是不完美的和有待修正的。可生活中偏偏就有人跟自己较劲,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好,觉得实际中的自己距离设计中的自己相差太多,并因而痛苦不堪。其实这些人忽视了一个最基本的现实,就是人人都有缺陷。“玉,有点瑕疵才是真的。”
②有一位腿有残疾的私营企业主,经过自己十几年的奋斗拼搏,终于成了遐迩闻名的雕刻家和经营雕刻精品的大老板。有人对他说:“你如果不是有残疾,恐怕会更有成就。”他却淡然一笑说:“你说得也许有道理,但我并不感到遗憾。因为如果没得小儿麻痹症,我肯定早下地当了农民,哪有时间坚持学习,掌握一技之长?我应该感谢上帝给了我一个残缺的身体。”丘吉尔是英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首相,1953年获诺贝尔奖,但他也曾是一个贪睡、贪酒的人,还曾因吸食鸦片两次被赶出办公室,后来他改掉了自己年轻时的不良嗜好,经过不懈的努力,成就了伟大的事业。
③每个人都有不完美之处,而完美欲是人类的天性之一,有了它,人类才会永不满足地向前发展。我们要努力追求完美,但同时我们必须学会接纳我们的不完美。
④不能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源自我们常常拿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进行比较而产生的焦虑感。必须明白,理想的自我是要经过若干年或一生的不懈努力才能接近而始终不能百分之百达到的一个终极目标,只要每天进步一点,快乐一点,我们离目标也就近了一点。倘若因为不能接纳自己的缺陷而生出健忘失眠等痛苦,只能使我们离目标越来越远。不能接纳自己的不完美,还源自和别人不正确的比较而产生的自卑感。拿自己与高过自己一大截的人比,拿自己的缺点与别人的优点比,拿自己的各个方面分别与不同人的优点比,比较的结果是事事不如人,谁都比自己好。
⑤其实仔细想一想,每个人都有足以让自己确立自信的优于别人的长处。“一棵树,如果花不鲜艳,也许叶子会绿得青翠欲滴;如果花和叶子都不漂亮,也许枝干会长得错落有致;如果花、叶子和枝干都不漂亮,也许它处的位置很好,在蓝天的映衬下绰约多姿。”
⑥席勒曾经给成年人写过一篇童话:一个圆的一部分被切去了,它希望自己是一个完美的圆,因此它就四处去寻找它遗失的那一部分。但因为它不是一个完整的圆,所以只能慢慢滚动,由此得以沿途欣赏草的芬芒,阳光的灿烂,并与蚯蚓娓娓而谈。有一天,它终于找到了自己遗失的那部分,它高兴极了,因它又是一个完善的圆。它又开始飞快地滚动,它在快速滚动中发现世界整个变了样,许多美好的东西都失去了,于是它又停下来,毫不犹豫地将千辛万苦找回的部分丢在路边,然后慢慢滚动着向前走去……
⑦人生就是如此,不完美才是真的,只要我们真诚地面对,有点缺憾,人生照样精彩。
11. 本文作者对人的不完美持什么看法?(3分)
1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2段中的两个事实论据。(4分)
13. 从文中看,人们往往“不能接纳自己的不完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14. 文中作者引用席勒的童话有什么作用?(4分)
11.每个人都有不完美之处,我们要努力追求完美,但同时我们必须学会接纳我们的不完美。
12.一位残疾的私营业主坦然面对自己的缺陷努力奋斗做出了一凡事业。
丘吉尔改掉不良嗜好而成就了伟大的事业。
13.一方面源自常拿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进行比较而产生的焦虑感(或源自急于实现终极目标所产生的焦虑感),另一方面源自和别人进行不正确的比较而产生的自卑感(或源自采用不正确的比较方式二产生的自卑感)。
14.作为事实论据,运用举例论证(2分),有力地论证了“人生就是如此,不完美才是真的,只要我们真诚地面对,有点缺憾,人生照样精彩”的道理,进而论证了文章的中心论点。(2分)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16分)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__,争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__,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在李公仆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说得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公仆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__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7、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是怎样对待“说”和“做”的?(2分)
8、结合全文,请简要概括闻一多先生的形象。(2分)
9、说说对下面句子的理解(4分)
①“闻一多先生‘说’了”中“说”的意思。
②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10、选段中作者选取了哪几件事来表现作为“革命家的方面”的闻一多先生“言”“行”完全一致?(3分)
11、请在选文中找出穿插的形象描写写下来,并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3分)
12、最后两段,能不能合为一段,为什么?(2分)
7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一致”。(意思对即可,2分)
8.闻一多先生是一位精于学术,有钻研精神的学者;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意思对即可,2分)
9.①争取民主,反对__,宣传动员革命,对反动派的揭露与斥责。②作好了牺牲的准备,表达了闻一多英勇无畏,誓与反动派拼死一战的决心(意思对即可,4分)
10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__。(3分)
11.“他走到__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形象地突出闻一多先生争取民主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的精神,充满着对先生的颂扬和景仰之情。
12.不能,因为一方面强调闻一多是卓越的学者,优秀诗人,革命烈士,另一方面也突出闻一多是言行一致的伟人。
⑴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⑵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⑶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同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__,争取民主!
⑷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⑸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⑹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⑺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__,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⑻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小,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⑼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⑽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⑾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__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⑿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⒀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10.选文第⑴ ⑵两段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1分)
答:
11.概括选文所写的三件事。(每件不超过8个字)(3分)
答:
12.“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这句话表明了闻一多先生 的精神。(填一成语)(1分)
13.这部分是怎样写“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的闻一多先生的“说”与“做”的?这部分中的“说”和“做”揭示了闻先生的什么精神?(4分)
答:
10、起过渡或引出下文的作用
11.(1)起稿政治传单。 (2)群众大会演讲。(3)参加__。
12、视死如归
13、文章先写他的“说”,写他“说”的事实,写他“说”的内容与目的。再用三件事叙述他的“做”。用他的“说”和“做”揭示其争取民主、反对__的大无畏精神。
阅读下文,完成15~16题。(10分)
《礼记》中有一句颇有点辩证法精神的话:“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对于我们的文学艺术创作来说,这个规律是有启发性的。比如一首乐曲,光是一股劲儿的快,一股劲儿的紧,从头到尾都是最强音,那就显得很单调,没有什么节奏感了。在《琵琶行》中所描写的那支曲子,开始有“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的一段,接着有“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的一段,后来又有“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的一段,这倒是很合乎一张一弛的规律的,我相信,弹奏起来一定优美动听,可惜我们谁都没有听到过。
一幅画,也是如此。布景成局,全凭有疏有密;有浓有淡,相间相成,方能错落有致。只密不疏,则必嫌拥塞。只疏不密,则必嫌空松。只浓不淡,则嫌繁缛。只淡不浓,则嫌单薄。①虽然不同的艺术风格难免各有所偏,②一个作品总有一个作品的基调,③或以强烈见长,④或以柔和取胜,⑤但“单打一”的旋律和笔墨终究是容易使人感到单调的。
推而广之,写小说,写戏剧,甚至写评论文章,亦无不如此。假如小说中段段都是高潮,那么,高潮就反而不突出了;戏剧中场场都是密锣紧鼓,让观众的神经拉得像弓弦一般紧,就反而使人家不大想看下去了;文章中句句都加上着重点,主要的论点就反而不明确了。比如《水浒传》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那一回,写到林冲发现陆虞候来暗害他,特地买了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准备跟他拼个死活,可是作者在这里不肯急转直下,却又回过头来。写上林冲去看管草料场,在大雪中出门买酒吃那一段比较轻松的笔墨,然后再转向高潮。我看,这些都不是可有可无的闲笔浪墨,没有它们穿插在其中,就显不出一张一弛、一起一伏的妙用了。弛,正是为了张;伏,正是为了起。
有些同志不大懂得一张一弛、相间相成的道理,常常主张把作品中、文章中一些乍看起来似乎与主线主题并无直接关联,而其实与主线主题颇有些内在联系的所谓“闲笔浪墨”大笔勾销。他们这样做,似乎是为了艺术的完整性,实际上倒往往破坏了艺术的完整性。牡丹虽好,还仗绿叶扶持。” 不妨设想一下,假如把绿叶全部去掉,只剩下一朵光秃秃的牡丹花,那还有什么好看呢?
15.第3自然段画线的句子是一个多重复句,第一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16.结合全文,回答以下问题。(7分)
⑴第4自然段在论证过程中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 ,这是为了论证 的观点。(4分)
⑵第5自然段中作者引用了“牡丹虽好,还仗绿叶扶持”这句话,“牡丹”比喻
;“绿叶”比喻 (用文中词语回答)(3分)
15.(3分)A
16.(7分)⑴例证法或事例论证(1分)//对比论证法或对比法(1分)//弛,正是为了张;伏,正是为了起。(答案唯一,2分)
⑵主线主题(答案唯一,1分)//“闲笔浪墨”或所谓闲笔浪墨(2分)。评分标准:既没有引号,又没有“所谓”给0分。
阅读《钱的极点》(有删改,作者:毕淑敏)一文,完成文后各题(共10分)
现在无论同谁聊天,无论从哪说起,都会很快谈到钱。钱成了当今社会的极点。
我当过许多年的医生,虽是无钱之人,却凭医疗常识,想像钱的功能是有限的,理由从人的生理结构而来。钱能买来山珍海味,可再大的富豪也只有一个胃,一个胃的容积就那么大,至多装上两三斤的食物,外加一罐扎啤,也就物满为患了。你要是愣往里揣,轻则是慢性胃炎,重了就是急性胃扩张,后者有生命危险呢。更不屑说,长期的膏粱厚味,引起高胆固醇糖尿病等等。钱能买来绫罗绸缎,可再娇美的妇人也只有一副身段,一次只能向世人展现套在身体最外层的那套衣服。
人和动物在结构上实在是大同小异,从翩飞的蝴蝶到一只最小的蚂蚁,都有腹腔和眼睛。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思想,而恰恰在这一面钢铁盾牌面前,金钱折断了蜡做的枪头。比如理想,比如亲情,比如自由……都是金钱的盲点。它们可以因了金钱而卖出,却不会因了金钱而被买进。金钱只是单向的低矮的闸门,永远无法积聚起情感的洪峰。
造物给予人的躯体是有限的,作为补偿,造物给人以无限的精神。人的躯体的每一个细微之处,都是很容易满足的。造物以此来制约人对物质的欲望,鼓励思想的飞翔。于是人类在有了果腹的兽肉和蔽体的树叶之后,就开始创造语言、绘画和音乐……积蓄了一代又一代的精华,于是我们有了文学,有了艺术,有了哲学的探讨和对宇宙的访问……那都是永无穷尽的奥妙啊,只要人类存在一天,就会上天入地呕心沥血地寻找与提炼。
我们现在是站在钱的极点上,但人们在新的一轮物质需要满足之后,回过头来仍然要皈依精神,精神才是人类最大的财富。
15.通读全文,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地概括作者的观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联系上下文,简述“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思想,而恰恰在这一面钢铁盾牌面前,金钱折断了蜡做的枪头”这个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和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结合上文的相关内容,联系生活实际,简要阐述你对末节中“精神才是人类最大的财富”这句话的认识。(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钱是当今社会的极点,但精神才是人类最大的财富。(2分。只说一方面得1分)
16.“金钱折断了蜡做的枪头”是指金钱在思想面前不堪一击,从而突出了思想在物质世界的重要性。(4分。意对即可)
17.提示:观点明确,结合上文,有生活实例,阐述充分,表达流畅。 (参考答案:精神是人类最大的财富,比如,一个再有钱的人,也会有生老病死的一天,当你昏迷的时候,钱是帮不到你的,只有精神才能帮得到你,只有你有着求生的意志,才能醒过来,,钱是买不到精神的,但是精神是你培养出来的。钱不是万能的,只有追求高尚的精神才是至高无上的,钱只能帮你实现到物质上的愿望,但精神能帮你实现物质以外的愿望。所以说精神才是人类最大的财富。)(4分)
阅读下文,完成18~21题。(18分)
⑴只要拿起iPad,你会觉得自己进入了一个全然不同的互联网世界。用苹果公司总裁乔布斯的话说,“捧着它,你就像把互联网捧在了手上。”
⑵那么,这款产品的背后是谁在打工?目前一台iPad的最低售价是499美元,最高售价为829美元。业内人士指出,售价499美元的iPad成本仅为219.35美元,其平均成本为260美元左右。其中苹果开发的A.4处理芯片每个26.80美元,16G的存储芯片为29.5美元。它最贵的元件是9.7英寸的触摸显示屏,由韩国LG公司制造,每个95美元。LG要为iPad生产1000万个触摸显示屏,订单总价为8亿美元。目前苹果又与韩国三星签订了总价2.4亿美元的合同,三星将为iPad 提供300万个触摸显示屏。
⑶苹果为什么会选中LG作为这个最重要元件的供货商?LG显示屏总裁权瑛秀在一次股__会上透露,最重要的原因是LG在制造触屏中拥有的平面转换技术(ISP)。这项技术不但能够给苹果平板电脑带来清晰的图像,稳定鲜艳的色彩,而且还有高达178度的宽广视角。配合LED背光显示技术,它还能够大大节省电能消耗,令iPad电池一次充电使用时间达10小时以上。
⑷接下来的打工者是组装公司。和其它苹果产品一样,iPad的产地说明标注为:“苹果加州设计,中国组装”。如果据此认为中国工厂或工人也分到一杯羹,那就错了。苹果雇用的是数家台湾公司。这些台湾公司在大陆设厂最后让大陆工人完成了组装。那么苹果公司为“中国组装”支付了多少劳务费?一个名叫iSupply的公司说,苹果付出的“中国组装”费为每台11.20美元。组装费的大头无疑由台湾老板拿走,实际留给中国工人的可能已经微不足道。其实这也不是新闻。去年苹果公司的一种带视屏的mp3播放器,售价149美元,付给中国的装配成本仅5美元,苹果公司所得纯利润高达90美元。
⑸从这款苹果新产品的产业链可以看到,苹果凭借自己的原创设计拿走了利润的最大头,韩国公司凭借其掌握的技术也获得了可观利润,台湾公司拿去的只是小头,而中国工人得到只是微不足道的小利。不难发现,这个产业链上拥有原创技术和专利越多,获取的利润也越高。苹果公司和台湾人开的加工厂的利润差额高达20多倍,更不知比中国工人的那点微薄收入多了多少倍。
⑹中国人一直以最勤劳、最聪明的民族自誉。拥有聪明的民族和制造业大国头衔的中国为什么只能处于产业链的最低端?为什么中国的创新研发能力远不如欧美强国,近不如邻国韩国和一海之隔的台湾同胞?
⑺这不得不让人联想到另外一种“创新”——“山寨”和“忽悠”。这种“创新”与西方概念的创新反其道而行之。它追求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独创和对创新的尊重,而是把功夫用在尽量不尊重别人的创新和知识产权上。简单说来,无论别人有多么高科技的东西,我都能把你“山寨”了。从山寨手机、山寨药品和各种山寨名牌,应有尽有。在这样的环境里,会研发的未必能比会“山寨”的站在更高产业链上。会创新的可能不如会忽悠的站在更高产业链上。
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当山寨和忽悠成了中国的强项,创新和研发只能落荒而逃。山寨产品能够畅行无阻之时,没多少人会认真对待创新与研发,同样也不会有多少人对知识产权感兴趣。就像山寨和忽悠需要一定的制度才能繁荣一样,创新和研发更需要制度的保障。没有科技创新,中国永远只能停留在产业链的最低端。
(选自“凤凰博客”,有改动)
18.中国为何只能处在苹果产品链的最低端?请结合原文内容回答。(2分)
▲
19.作者通过列举苹果新产品的成本构成得出了一个怎样的结论?请摘录原句回答。(2分)
▲
20.第⑷段划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
21. 文章举LG被苹果公司选中作为最重要元件的供货商有何用意?(4分)
▲
18.(2分)一是我们的文化环境造就了没有人认真对待创新与研发,很多人把工夫用在“山寨”上(1分);二是因为缺乏制度的有力保障(1分)。(意思对即可)
19.(2分)这个产业链上拥有原创技术和专利越多,获取的利润也越高。
20.(4分)举例论证(1分)和对比论证(1分);证明了在苹果产业链上,拥有原创技术就能获取最大利润(1分),靠人工只能获取微不足道的小利(1分)。
21.(4分)说明LG公司技术有创新,产品附加值高(1分),进一步证明创新能使公司获得更多的利润(1分),与中国靠人工处于产业链末端形成鲜明的对比(2分)。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我们每天都生活在母语之中。关爱母语,往小里说,有助于人们顺畅地交流和自由地表达;往大里说,则关系到民族认同和文化接续的大话题。
我们深情地凝望美丽的、充盈着浓浓人文气息的母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诗人余光中的诗句为汉语蕴涵的人文精神做了生动的注解。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以汉语认识世界,接纳客体,并不断丰富完善我们的精神世界。孔子的汉语,李白的汉语,苏东坡的汉语,鲁迅的汉语,沈从文的汉语……中华文字列队而来,曾经和正在给予我们多少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陶冶!
我们也同样殷切地关注着母语表情达意的工具价值。专家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提出,“交流表达”能力是一个劳动者的核心技能之一。此方面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其自身吸纳信息和沟通外界的成效。
然而,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冷落母语的情形。无论是汉语的( )性还是( )性,在目前的社会生活里都没有受到应有的关切。可能我们习焉不察,可能我们顾此失彼,但一个不能否认的事实摆在我们的面前,汉语曾经的魅力正在逐渐消退。新八段文体的质木无文、套话连篇,部分网络语言的粗俗失范等等,都在提醒人们要关爱母语。
我们不一定赞同一些文化保守主义者的主张,但我们同样不赞同对汉语的( )、( )甚至( )。
由此我们郑重呼吁:要关爱、重视母语,要学好用好我们的母语。在社会层面,提倡说普通话,写规范字;在管理层面,有关方面应该将汉语能力列为一种评价制度,实事求是,规范要求;在文字使用频繁的一些行业,比如新闻、司法、经济、教育等领域,提倡规范使用汉语。
我们相信,越是在开放、发展的大语境下,母语的天空越是自由开阔!
12.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给本文拟一个醒目的标题(2分):
13.文中第②节中,“孔子的汉语,李白的汉语,苏东坡的汉语,鲁迅的汉语,沈从文的汉语……中华文字列队而来,曾经和正在给予我们多少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陶冶!”请同学们联系所学的诗文或所积累的名句,从上句中选取一个人物,谈谈他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心灵慰藉和精神陶冶?(3分)
14.根据第二、第三两个自然段的内容,填入第四自然段括号中的两个词应分别是(2分):
15.要将“冲击”、“践踏”、“冷落”三词还原于第五自然段中的括号中,其顺序是(3分):
16.请你任意组合至少两则材料,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从一个或多个角度思考,谈谈你对母语现状的认识。(4分,见解独到,语言精彩另加2分,字数40字左右)
相关链接:
①目前,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许多国家掀起了学习汉语的热潮。外国人中学习汉语的人数已超过2500万,35个国家的87个城市开设了汉语课。——《人民日报》
②很难以“bai ri yi shan jin ,huang he ru hai liu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29个字母上读出唐诗的韵味,应该更好地进行汉语的教学与传承。——《新华日报》
③某汉语言学家说:当前人们对外语的关注程度前所未有,已经对母语的学习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花大量时间学习外语究竟作用何在?对此,国人应深思。——《文摘周报》
12.由于本文是一篇议论文,故拟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思考作答:一是看本文议论的话题是什么,就可用论题作标题;二是看作者所持的观点是什么,即中心论点是什么,就可用揭示中心论点的语句作标题,参考示例:关爱我们共同的母语。
13.评分要求:心灵慰藉和精神的陶冶可以分开讲。如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可以从“心灵的慰藉”角度来谈;苏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和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从“精神的陶冶”来谈。能写出具体诗文句子来作例子为1分;写出具体感触为2分。
14.人文性与工具性。
15.三个词语的填写顺序应该是由程度轻到程度重,即冷落、冲击、践踏。
16.①母语的兴衰与综合国力的强盛有关。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的综合国力日趋增强,外国人学习汉语的人数越来越多。②重视汉语,兼顾英语学习,把英语作为了解世界的工具,汉语才是我们的根。③方块字表意丰富,历史悠久,从表现形式看,比拼音文字更有魅力。注重汉语汉字的教学与传承,很有必要,应热爱汉语,坚持学习汉语。
阅读《成功是成功之母》,完成第20-22题。(共8分)
成功是成功之母
高永华
①只有成功了才可能赢得下一次更大的成功。他大学毕业后,被分到电视台工作。他接到的本子都是名导演挑剩下的,是二流的本子。但是,他有自己的想法,当他接到第一个本子时,他就意识到自己失败不起,如果真的失败了,就永无出头之日;只有一鸣惊人,才能叫人刮目相看。于是,他面对二流本子,给自己提出目标:“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为此,他下苦功夫去改写,去创造,拍摄中倾尽全力。就这样他硬是把二流本子拍出一流的水平,播出后观众反响强烈;再拍第二部又获成功。于是,机会接踵而来。他先后拍出《孔繁森》《天路》《成吉思汗》《大染坊》等有影响的片子,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他就是著名导演王文杰。他深有体会地说:“对于青年人来说,失败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②【甲】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有时客观上不允许你失败,一旦失败了你就会失去发展机会,失去在这一领域存在的资格,只有成功了才可能赢得下一次更大的成功。
③【乙】王文杰能很快脱颖而出获得成功就得益于信奉“成功是成功之母”的理念。人们一旦接受了这种理念,心态就不同了,要求自己的标准也就高了,就会给自己加压,充分调动自己的潜能和聪明才智,使自己有超水平的表现,结果必定是少走弯路,或不走弯路,早日收获成功。
④对于青年人来说,谁认识这个问题早,谁就会走出“从成功到成功”的路子。著名节目主持人倪萍的主持生涯是从与明星同台主持开始的。当时她应邀在“人与人”系列片中担任第三主持人,其他两个是当时的大明星:一个是李小玢,一个是方舒。面对大明星,她感到压力很大。而且每一集都由李小玢与方舒先选剧本,剩下的才轮到她。这就更增加了主持的难度。但是,她没有气馁,她意识到自己失败不起,第一次当主持如果失败了就可能被淘汰出局,永远失去在这个领域发展的机会。她暗暗为自己鼓劲,竭尽全力,试图把每一集都做得精益求精,显出风采。结果系列录像非常成功,她表现出过人之处,从而使她崭露头角。不久,被中央电视台选中,很快成为著名节目主持人,为广大观众所喜爱。
⑤此例再次佐证了“成功是成功之母”的意义和价值。因此,一切有抱负的青年人,当你投身新的工作环境的时候,就要坚守“成功是成功之母”的理念,把成功当成惟一的目标,顶住各种有形的无形的压力,把工作做到极致,做到最佳,做到出类拔萃,从而为自己打开更大的发展空间。
⑥【丙】也许不能保证你的工作获得绝对成功,但是这种理念起码可以给你多一些成功的心理暗示,多几分成功几率。即使经过努力还是失败了,那也不妨碍你总结经验,摸索规律,从失败再到成功。
20.文章开头讲述王文杰的故事,有什么作用?(2分)
答:
21. 根据文意,将下面三个语句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丙】处(只填序号)。(3分)
A.从某种意义上说 B.当然,信奉“成功是成功之母” C.此言很有几分道理
【甲】处应填: 【乙】处应填: 【丙】处应填:
22.阅读第④段,简要分析这一段所用事例为什么可以证明“成功是成功之母”。(3分)
答:
20.引出对青年人来说,失败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的观点。(2分)
(只答出“引出作者的观点”给1分。)
21. 甲.C 乙.A 丙.B (共3分。每空1分)
22. 第四段写的是倪萍与明星同台主持,面对压力不气馁。主观上认为自己失败不起,必须成功才能获得发展的机会。于是自己给自己鼓劲,竭尽全力,精益求情,结果主持非常成功。从而被中央电视台选中成为著名节目主持人为广大观众所喜爱的事例。这一事例充分证明了青年人要想成功,就要坚守“成功是成功之母”的理念,为自己打开更大的发展空间。(共3分。事例概括分析2 分,表述1分。 )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