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业与乐业》选段 梁启超

①第一要敬业。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易、直捷的法门,可惜被后来有些人说得太精微,倒变得不适实用了。惟有朱子解得最好,他说:“主一无适便是敬。”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人类既不是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认定一件事去做。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也是一件事。事的名称,从俗人眼里看来,有高下;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只要当大总统的人,信得过我可以当大总统才去当,实实在在把总统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拉黄包车的人,信得过我可以拉黄包车才去拉,实实在在把拉车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这叫做职业的神圣。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惟其如此,所以我们对于各种职业,没有什么分别拣择。总之,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至于我该做哪一种劳作呢?全看我的才能何如,境地何如。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②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惟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庄子》记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说道:“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翼之知。”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做的事来和他交换。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予,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我信得过我当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你们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同一价值。大家同是替社会做事,你不必羡慕我,我不必羡慕你。怕的是我这件事做得不妥当,便对不起这一天里头所吃的饭。所以我做这事的时候,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曾文正说:“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方面说,便亵渎职业之神圣;从事实方面说,一定把事情做糟了,结果自己害自己。所以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庄子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孔子说:“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我说的敬业,不外这些道理。

19.选文中作者阐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分)

答:

20.选文第②段中划线句属于什么论据?其具体作用是什么?(2分)

答:

21.作者引用了庄子和孔子的名言,二者去掉一个好不好?为什么?(3分)

答:

22.“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依照作者这一标准来衡量,请从身边举一个这样“天地间第一等人”的例子并加以简评。 (2分)

答:

19.我们要敬业(2分)

20.道理论据。(1分)论证了不敬业的危害,从反面论证了论点。(意近即可)(1分)

21.不好。(1分)因为作者是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的,如果去掉一个,使论证内容不全面,论证过程不严密。(1分)

22.示例:扫大街的清洁工人,每天起早贪黑,不怕脏、不怕累,把街道打扫得干干净净。他们不嫌弃这种又苦又累的职业,总是脚踏实地、认认真真做好自己本分以内的事情,这种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精神值得我们敬重。(举例正确1分,评价合理1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16—20题(22分)

过有“容”的人生

①对于别人的过失,过错,是选择斤斤计较还是选择大度包容?

②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这种“不如意”除了来自物质、肉体方面外,也包括精神的苦痛。这苦痛产生的根源,究其因,多半是人们缺失了本应该具有的包容的气度。

③社会是一个大家庭,如何和谐相处,是一门交际艺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___人们彼此间不能够包容,___可能使已经存在的隔阂加大,鸿沟加深,更有甚者会使人想方设法、费尽心机地寻找机会报复对方,从而产生于人于己都不利的后果。因此,我们在生活中要学会包容别人。

④那么,我们如何做呢?

⑤要敞开胸怀。海洋纳百川,天空容众禽,草原蓄万物,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无私的包容。因为海洋浩瀚,鱼儿才可以悠然畅游;___,___;因为草原广袤,牛羊才可以闲庭信步。雨果说:“世界上最辽阔的是大海,比大海更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辽阔的是人的胸怀。”因此,我们应该敞开胸怀待人。

⑥要审视自己。我们往往容易看到别人的缺点,却不容易看到自己的不足。“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眼中的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我们面对别人的过错,能够严格审视自己,就可以更加理性地看待问题。这样我们就能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他人的过错,自然也会化解心中的不满、愤懑。

⑦要换位思考。三国时,蜀国主持朝政的蒋琬有容人之量。他与部下杨戏说话,杨戏总是只应不答,有人责其“怠慢”。蒋琬说:“人各有脾气秉性.让他当面说赞扬我的话,那不是他的本性;让他当着众人的面说我的不是,他会觉得我下不来台,所以只好不做声了。”蒋琬如此为他人着想,被人赞为“宰相肚里好撑船”。如果我们能够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的立场去考虑问题,那人际关系也就会和谐。

⑧当然,包容别人的过失、过错,并不是纵容别人去犯错,而是要让别人明白自己的错误并改正,避免因为一意孤行而犯更大的错误。如果放任其自流,一味地迁就,那是无原则和不负责任的表现,这也是非常有害的。

⑨其实,学会包容别人,最终受益的还是自己。虽然包容的根本出发点不是出于自己的私利,但实际上,在别人因为自己的包容而纠正错误并有所进步的同时,自己也有收获。

⑩人生容量的大小,往往体现于人的涵养与境界,它决定了人的成败与得失。我们要有“容人、容事”的雅量,学会包容别人,过有“容”的人生!

16.第⑥段中的“这个道理”指的是___。(2分)

17.根据上下文,填入第③段画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只有 才B.如果 就

C.既然 就D.虽然 但

18.根据第⑤段内容,在该段画线处填入恰当的语句,构成排比。(3分)

因为海洋浩翰,鱼儿才可以悠然畅游;__,__;因为草原广袤,牛羊才可以闲庭信步。

19.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第⑤~⑦段依次从(1)___;(2)___;(3)___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9分)

20.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哪一段中最恰当?请具体阐明理由。(5分)

娄师德多次推荐狄仁杰任宰相,但狄仁杰并不知情,常排挤他。对此,娄师德毫不介意。狄仁杰知道实情后感叹:“娄公品行之好我根本看不到边啊!”人们因此更敬重他。娄师德任将相多年,得以善终。

16.(2分)我们往往容易看到别人的缺点,却不容易看到自己的不足。

17.(3分) B

18.(3分)因为天空广阔,鸟儿才可以自由飞翔

19.(9分)我们要学会包容别人(3分)(1)敞开胸怀(2分)   (2)审视自己 (2分)

 (3)换位思考(2分)

20.(5分) 第⑨段,(1分)这段文字写的是娄师德包容别人而得善终,(2分)与该段论述的“学会包容别人,最终受益的还是自己”的观点一致。(2分)

阅读《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回答17—20题。(共8分)

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周国平

⑴我们活在世上,不免要承担各种责任,小至对家庭、亲戚、朋友,对自己的职务,大至对国家和社会。这些责任多半是应该承担的。不过我们不要忘记,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一项根本的责任,便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⑵每个人在世上都只有活一次的机会,没有任何人能够代替他重新活一次。如果这惟一的一次人生虚度了,也没有任何人能够真正安慰他。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对自己的人生怎么能不产生强烈的责任心呢?在某种意义上,人世间各种其他的责任都是可以分担或转让的,惟有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每个人都只能完全由自己来承担,一丝一毫依靠不了别人。

⑶不止于此,我还要说,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心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一个人惟有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建立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信念,他才可能由之出发,自觉地选择和承担起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正如歌德所说:“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因为这种爱,所以尽责本身就成了生命意义的一种实现,就能从中获得心灵的满足。相反,我不能想象,一个不爱人生的人怎么会爱他人和爱事业,一个在人生中随波逐流的人怎么会坚定地负起生活中的责任。实际情况往往是,这样的人把尽责不是看做从外面加给他的负担而勉强承受,便是看作纯粹的付出而索求回报。

⒁一个不知对自己的人生负有什么责任的人,他甚至无法弄清他在世界上的责任是什么。有一位小姐向托尔斯泰请教,为了尽到对人类的责任,她应该做些什么。托尔斯泰听了非常反感,因此想到:人们为之受苦的巨大灾难就在于没有自己的信念,却偏要做出按照某种信念生活的样子。当然,这样的信念只能是空洞的。这是一种情况。更常见的情况是,许多人对责任的关系确实是完全被动的,他们之所以把一些做法视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出于自觉的选择,而是由于习惯、时尚、舆论等原因。譬如说,有的人把偶然却又长期从事的某一职业当作了自己的责任,从不尝试去拥有真正适合自己本性的事业。有的人看见别人发财和挥霍,便觉得自己也有责任拼命挣钱花钱。有的人十分看重别人尤其上司对自己的评价,谨小慎微地为这种评价而活着。由于他们不曾认真地想过自己的人生使命究竟是什么,在责任问题上也就必然是盲目的了。

⑸所以,我们活在世上,必须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一个人认清了他在这世界上要做的事情,并且在认真地做着这些事情,他就会获得一种内在的平静和充实。他知道自己的责任之所在,因而关于责任的种种虚假观念都不能使他动摇了。我还相信,如果一个人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那么,在包括婚姻和家庭在内的一切社会关系上,他对自己的行为都会有一种负责的态度。如果一个社会是由这样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成员组成的,这个社会就必定是高质量的有效率的社会。

17.作者要通过本文表达一种什么观点?(2分)

18.第⑶段划线句使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你能再写一条有关“责任”的名言吗?(2分)

19.如何理解第⑸段中划线的句子。(2分)

20.阅读下面链接材料,结合文章谈谈你的认识。(2分)

【链接材料】我国9000万网民中82%为青少年,其中未成年网民就有1650万。而这1650万未成年人中的14.8%,也就是说有近245万未成年人不仅爱上网,而且着迷上瘾,难以自拔

17.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评分标准:(2分)无错字即可。

18.道理论证(引证法也可)。

示例:①我们应该不虚度一生,应该能够说:“我已经做了我能做的事。”(居里夫人)

②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列夫·托尔斯泰)

评分标准:(2分)前一问1分,后一问1分。有错字该问不得分。

19.示例:即一个人树立了自己人生的目标,并为努力奋斗,就不会因迷茫而浮躁,因空虚而无措。

评分标准:(2分)答案中体现“理想、目标”“奋斗”等字样,语句通顺,表意清晰即可。

20.示例:青少年的人生的初始,它不仅仅是属于自己的,更是属于社会、属于家庭的;青少年要为自己、家庭和社会的将来努力拼搏,而沉迷网络,虚度光阴是对自己人生的一种不负责任。

评分标准:(2分)扣论点答题,意对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为汉语的处境忧心不平 卢新宇
  ⑴最近,一则关于汉语的消息让人百感交集。
⑵上海举行的一项翻译大赛爆出冷门:由于缺乏最好的译文,大赛不仅一等奖空缺,还将二等奖颁给了一位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其原因不仅在于他突出的英文水平,更在于他“流畅、优美的中文表达”。相形之下,国内选手提交的相当多的作品言不达意,其中用词不精当、标点符号误用等小错误“更比比皆是”。
⑶这则消息让人隐约看到汉语的处境。
⑷身为一个中国人,让我们能时时牢记自己身份的,除了身体发肤之外,就该是我们的母语了。在无数中国人心里,古老优雅的汉语是我们五千年文明最美丽的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的文化标记。横平竖直的方块字将我们民族胸中的丘壑山水,化为不尽的纸上烟云。音分四声,律有平仄,构成了汉语诗文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音韵之美。千百年来,隽永有致的汉语承载着我们民族独特的思维,我们依靠它倾诉,运用它思想,通过它记载,凭借它穿越五千年历史文化隧道。
⑸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汉语正面临着危机。一方面,在“全民学英语”的热潮中,以在校学生为主的庞大“外语族”的中文书面表达能力严重退化,日常语言日渐单调。 应当承认,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外语教学十分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放弃母语、消解母语;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将汉语视为不学自能的天赋。诗人余光中说得好:英文充其量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种工具而已,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事实证明,忽视母语修养所导致的结果是十分严重的。它不仅造成了书写语言的失范,生活用词的平庸乏味,也让母语中独特的文化意韵在我们生活中日渐消褪。
⑹我们的后辈可能不知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不再会用“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只会说“芦苇开的很茂盛,清早的露水变成霜”、“我要和你结婚”。试想,一个将列祖列宗写成“劣祖劣宗”的人,怎能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一个不懂得“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人,又怎能感受精神世界的宏大深远?在我们这个时代,该如何守护那曾经被庄子、屈原、李白、杜甫骄傲地向世界展示过的、绵延着几千年文化命脉、最切近我们心灵的母语?
⑺发人深思的是,当汉语在故乡受到冷落时,全球“汉语热”却在持续升温。目前,世界上有100多个国家的2300余所大学开设汉语课程,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达3000万,汉语成为学习人数增长最快的外语。
⑻“语词破碎处,万物不复存”。纵然“汉语热”热遍全球,纵然我们的后代都能说一口标准的英语,但在汉语的故乡,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身边,倘若“汉语危机”的呼声一直不断,我们又怎能尽展欢颜?
⑼仅仅存于典籍之间的希腊文、拉丁文基本上死了,但汉语却一直活着,在一代代中国人的生活中血脉相延。它引领我们这个五千年古国一路风霜走到如今,它会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向何处去?
⑽汉语,我为你忧心,为你不平!

12.阅读第5.6段,简要回答在我们的生活中汉语正面临着怎样的危机。(2分)
答:

13.本文语言意蕴丰富,结合语境写出第9段加点的“死”和“活”各有什么含义。(4分)
答:

14.比较第6段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与“芦苇开的很茂盛,清早的露水变成霜”、“我要和你结婚”这两种不同的语言表达,你认为后者失去了汉语的哪些美感?(2分)
答:

15. 文中余光中说“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答:

12.(2分)

 答:中文书面表达能力严重退化,日常语言日渐单调,文化意蕴日益消褪。

13.(2分)

 答:“死”指希腊文和拉丁文已经不再使用;“活”指汉语充满生命活力,仍在使用;或指汉语一直在滋养着中国人;或指汉语在一代代中国人中血脉相传。

14.(4分)

答:后者丧失了汉语的音韵美(节奏美、韵律美)、意蕴美、凝炼美(简洁美)、含蓄美等。 (写出两点即可得分)

15.(4分)

 答:因为汉语是我们五千年文明最美丽的组成部分,承载着我们民族独特的思维,在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的生活、生命中血脉相延并滋养着我们的心灵。

阅读《低头与昂首》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低头与昂首

①富兰克林被称为美国之父。在谈起成功之道时,他说这一切源于一次拜访。在他年轻的时候,一位老前辈请他到一座低矮的小茅屋中见面。富兰克林来了,他挺起胸膛,大步流星,一进门,“砰”的一声,额头重重地撞在门框上,顿时肿了起来,疼得他哭笑不得。老前辈看到他这副样子,笑了笑说:“很疼吧!可这是你今天最大的收获。一个人要想洞察世事,练达人情,就必须时刻记住低头。”

②富兰克林把这次拜访当成一次悟道,他牢牢记住了老前辈的教导,把谦虚列为他一生的生活准则。

③要取得成功,首先就要学会低头。这恰如演奏一支高昂的曲子,起首往往是低调的。低头,既是正确认识自己,也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什么时候都高昂着头,实际上是抬高自己,看低别人。你瞧不起别人,人家干嘛要瞧得起你呢?因此,你再优秀,再有名,也没有人愿意与你合作。

④当然,低头并不意味着把自己不当人。低头不应该是流水,越流越低。一支曲子,越唱越低,就会唱不下去。有人把低头理解为唯唯诺诺、忍让一切,理解为逆来顺受、低声下气,这是不正确的。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公司招聘员工,门外排着长长的队伍,应聘者一个接一个进去接受考试。每进去一个,主考官不由分说,凌空劈来一记耳光。主考官问:“这是什么滋味?”捂着脸出来的人都落选了,他们是低头的人。后来有个年轻人进去,主考官同样劈来一记耳光,说:“这是什么滋味?”年轻人定了定神,以同样的速度,同样的力量,给主考官同样一记耳光,说:“就是这个滋味。”出人意料的是,这个年轻人被录用了。

⑤富兰克林以低头抵达成功,年轻人却以昂首被录用,这是不是矛盾的呢?

⑥不,其实为人处世真正的法则是把自己摆在一个恰当的位置上:在摆放自己处的位置时,我们应该是富兰克林;而在摆放我们自己心的位置时,我们必须是那个年轻人。也就是说,我们应该低头处世,昂首做人。

11、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2分)

12、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2分)

13、结合全文内容,说说应该怎样把握“低头”的尺度和“昂首”的尺度。(2分)

14、文中说低头不是“逆来顺受、低声下气”但生活中也有人赞赏忍气吞声甘受胯下之辱的韩信,称道曲意逢迎讨好夫差的勾践,认为正是当初他们肯“低头”,才让韩信日后有机会成为三军统帅,让勾践最终有机会吞并吴国。对此你是怎样认识的?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2分)

11、我们应该低头处世,昂首做人。(2分)

12、比喻论证  生动形象地证明了要取得成功首先就要学会低头的道理。(2分)

13、谦虚但不能放弃尊严    自尊但不能看低别人(2分)

14、观点鲜明,理由恰当,表述清楚。(2分) 

阅读下文,完成22—25题。(12分)

眼 界与 读 书 (赵 畅)

①眼界之于读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②眼界决定了读书的目的归宿。周__读书时,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__的眼界为其发愤读书作了注脚。即立志于“中华崛起”,就必须好读书,读好书,时时检点自己,提醒自己,因为“中华之崛起”所呼唤的读书人,不仅要有报国之志,更要有报国之才。冯友兰先生曾在一篇文章里提到,作为一个学问家,做学术研究是要做全民族的智囊。这一点,对读书人很有启发。虽然读书人并非一定是学问家,但读书的眼界却力求要高,这样至少就不至于把读书当作可有可无的休闲娱乐或者陷入无聊的泥潭。

③眼界也决定了读书人读书的方式方法和兴趣效果。自古至今,读什么书、怎么读,以及怎么防止“死”读书,都需要从实践出发,形成适合每个人自己的读书方式。可以肯定,有着高眼界的读书人,一定会结合实践去读那些更富价值的书籍。一个拥有高远眼界的读书人,能够牢记使命,超越功利樊篱。他们将读书视为一件高雅而神圣之事,并从广泛的阅读之中,从对历史的理解之中,获得一种对自己时代使命的高度自信并笃行之。

④读书的眼界,自然还取决于读书的宽度,这既关乎读书兴趣,亦关乎读书效果。在有些人看来,终日埋头进行科学研究的科学家是一些不近人情、枯燥乏味的“怪人”。事实上,对生活和事业的热爱,使不少科学家逐步成为自然美的追求者与发现者。达尔文“常常几小时地阅读莎士比亚的历史剧” 和“拜伦、华尔特·司各特的诗篇”;诺贝尔读过许多名人大家的文学作品,我国数学家华罗庚、苏步青都非常喜爱古典文学。也许对自然科学家来说,了解文、史、哲方面的知识,会有助他们的逻辑思维变得更开阔,流转自如。同理,文学艺术方面的专家如能多读一点自然科学知识,在创作作品与表达自我的时候,往往也能够更加深刻。

⑤读书不打开眼界,不联系思想实际、工作实际、社会实际,不从书籍中思考点什么、采取点什么、解决点什么,那么我们读书做什么?

⑥我以为,读书人欲从书本中汲取力量,高远的眼界是至关重要的。

(选自2011年3月29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22、阅读全文,说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分)

23、第②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24、第④段提出了什么见解?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段?(4分)

25、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2分)

22、 高远的眼界对于读书至关重要(或:眼界之于读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23、举例论证(或:事实论证) 、道理论证(或:引用论证)。   具体论证了“眼界决定了读书的目的归宿”这一观点。    24、见解:“读书的眼界,自然还取决于读书的宽度,这既关乎读书兴趣,亦关乎读书效果。”      该段从另一个角度补充论证读书的宽度对于读书的眼界的影响,强调怎样获得高远的眼界,使论证更加辩证严密。    25、我们不要一味地为功利而读书,要明确自己不只是为自己读书,还为民族、后人乃至世界而读书,树立远大的抱负和理想,担当起更大更多的责任。

不必在乎你的对手是谁  王飙
  ①当阿德尔曼统领着他的休斯顿火箭队在NBA大赛中凯歌高奏之时,面对记者的提问,他说:“不要以为我们上场赢球了,下一场想当然也会赢。在NBA中不能有这样的想法,我不在乎对手是谁,关键是自己在场上一定要有最好的表现,发挥自己最高的水平!”
  ②“不在乎对手是谁”,真可谓是一句豪气四溢的铿锵之语,个性张扬、自信满怀。人生在世,竞争可以说无处不在,只有努力去做最好的自己,我们才有可能超越对手得到“赢”的荣耀,挂在我们生命之树上的期待与梦想的蓓蕾,才有可能绽放她们的美丽。
  ③1990年,大学毕业不久的杨澜到中央电视台去参加主持人的招考,走进化妆室后,她明白了什么叫“美女如云”,当她得知这些美女们大都是来自表演或传媒学院的经过系统训练的学生时,她没有因为自己的专业是英语而被此时此刻的场景吓住,她对自己说:“我是来参加主持人的竞争的,又不是参加选美的,不管对手是谁,我还是先做一个最好的自己吧!”于是,她坦然自信地走进了考场。经过了数轮拼杀,她以出色的表现,从1000多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为她日后成为中国著名的主持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④俗话说,没有金刚钻,也揽不了瓷器活。自己心中没有一点底气的人,恐怕也不敢说“不在乎对手是谁”这样的话。那么,这底气究竟要来自何处呢?
  ⑤曾经在北京奥运会上一人独揽游泳8块金牌的菲尔普斯,可谓傲视群雄的典范,他曾毫不讳言地说:“我不在乎对手是谁,我只在乎成功!”可在平时的生活中,他却把那些与自己抗衡的游泳名将的照片帖在床头,每次睡觉前,他都会朝着照片说:“看着吧,我明天就超越你们!”第二天早上醒来,如果他想睡懒觉,只要看看床头照片上的那些对手,就会觉得他们仿佛在对他说:“小子,你落后啦,我们早已开始训练了!”于是,他便飞身起床,立即投入艰苦的训练之中……赛场上的“不在乎”正是来自平日的“在乎”,这或许就是菲尔普斯的底气之源吧!
  ⑥不在乎对手是谁,并不是目中无人、狂妄自大,而是我们不必把对手当成一座大山压在自己的心灵之上,是我们在不断地做好、做大和做强自己的同时,也把自己铸成一座他人难以登高的大山;有了这样的底蕴和气魄,不管面前的对手是谁,我们胸中都能涌起“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在人生的挑战和竞争中,唯有敢于不断地超越自我的人,他才能最终超越自己的对手。所以,我们应该常提醒自己的是:做最好的自己,不必在乎对手是谁!
  14.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2分)
  15.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3分)
  16.第③段和第⑤段的两个事实论据不能调换位置,为什么?(3分)
  17.“这底气究竟要来自何处呢?”请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用自己的话来回答。(2分)
  18. 选出下面不适合作本文论据的一项( )(2分)
  A. 刘翔期待能在三月的室内世锦赛上与世界纪录保持者罗伯斯碰面。他坦言罗伯斯实力很强,但自己并无压力,“罗伯斯特别厉害,打破了世界纪录,室内赛也跑出过7秒33的60米栏史上第二好成绩,不过对我来说输赢无所谓,只要成绩能证明自己,就是成功。”
  B. 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威震华夏,自此不把东吴吕、陆逊放在眼里,才导致丢失荆州,败走麦城。最终由于自负死于吕蒙之手。
  C. 孔子“每事问”,看见每样事物都要虚心向别人请教,终成圣人。
  D.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

14.做最好的自己,不必在乎对手是谁!
15. 引用阿德尔曼的话引出论点;作为道理论据支撑论点;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16.不可以;第②段杨澜[a4a65a4147d87f29.gif]的事例主要论证“做最好的自己,不管对手是谁”这一论点,而第④段菲尔普斯的事例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证“如何才能做最好的自己”这个问题,两者之间是递进关系,所以不能调换。
17.平日的勤奋刻苦。  18 C.

①我们常听到“博览群书,读书破万卷”,可是著名文学理论家唐瑜却提出“博览群书,读书破一卷”。他认为,要是“博览群书”,再加上“读书破万卷”,那只能一目十行,走马观花地看,结果什么也看不真切,成了过眼云烟。要是只“博览群书”,没有“读书破一卷”,这样治学就不会取得专一的突出成就。

②对这“读书破一卷”的主张,没想到很多有成就的学者,都不约而同地坚持实践。

③杨振宁在西南联大读书时,为写毕业论文,把世界代数界名人的一本小书《近代代数理论》认真地读了又读,尤其是其中仅有20页的一章,连读了好些天才释手。结果,他从中得到了真谛,论文在很高的起点上写了出来。

④有一位现代著名文学家也深深理解读书破一卷的真正含义。他在谈到自己反复读《阿Q.正传》时候说,看一遍,我们会笑得肚子疼;第二遍,才品出一点不是笑的味道……第七遍,阿Q.向自己身上扑来;第八遍,阿Q.与自己合二而—……第十三遍,觉得阿Q.是一面镜子;第十四遍,成了……

⑤历史学家范文澜说,他做学问是从攻读刘勰的《文心雕龙》一书入手的。他读这部古代文艺理论的书,觉得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都有很大收获,并有指导头脑开窍的功能,而且越读心里越明亮,越觉得研究有奔头。

⑥当然,“读书破一卷”的那“一卷”,必须是精选的,是各个专业中的权威著作。同时,这“一卷”也不是单独的,必须是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才行。

14. 本文阐明了什么观点?(2分)

15. 第⑥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分)

14.(2分)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又能“读书破一卷”,治学就会取得专一的突出成就。(从反面说,“要是只“博览群书”,没有“读书破一卷”,这样治学就不会取得专一的突出成就”也可。)

15.(2分)强调“读破一卷”中的那“一卷”必须是精选的权威著作,同时“读破一卷”必须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才行 ,作为补充论证,避免了议论的片面性,使论证更科学严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17题。(10分)

①然而,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②有人是这样回答的:“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六分钟之后,也可能在六个月之后,六年之后。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

  ③对此我完全赞同。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④这方面的典型代表,首推约翰·古登贝尔克。他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出一种新产品。因为葡萄压榨机用来从葡萄中榨出汁,所以它在大面积上均等加力。而硬币打制器的功能则是在金币之类的__面上打出印花来。有一天,古登贝尔克半开玩笑地自言自语道:“是不是可以在几个硬币打制器上加上葡萄压榨机的压力,使之在纸上打印出印花来呢?”由此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

  ⑤另一个例子是罗兰·布歇内尔。1971年的一天,布歇内尔边看电视边这么想:“光看太没意思了。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看它产生什么反应。”此后不久,他就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⑥不过,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

⑦某心理学专家小组以实际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与不从事此类工作的人为对象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得出如下结论:“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⑧认为“我不具备创造力”的人当中,有的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从而进行自我压制。不言而喻,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相反,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

⑨由此看来,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15.创造性思维必须有哪些必需的要素?(3分)

16.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④段和第⑤段的事例。(4分)

17.第⑥段在文章结构中起什么作用?(3分)

15.有渊博的知识;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持之以恒的毅力(或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意思对即可)

16.约翰·古登贝尔克发明印刷机和排版术(2分)  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2分)

17.承上启下(承接、过渡)(2分),使文章结构紧密,条理清楚。(1分)

阅读下文,完成16-19题。(17分)

世界以痛吻我

①世界以痛吻我,要我回报以歌。这凝重的诗句,是泰戈尔的。

②一个学生发来短信,说她被至爱的人辜负得很惨,她写道:“我恨他,因为他让我恨了这世界!”我连忙把泰戈尔的这两句诗发给她,并解释说,如果我们以痛报痛、以恨报恨,甚至无休止地复制、扩大那痛与恨,那我们可就蚀本了。她痛苦不堪地回复我说:“可是老师,我真的是无歌可唱!”

③是啊,世界不由分说地将那撕心裂肺的痛强加于我,我脆弱的生命,被“痛”的火舌舔得体无完肤了,连同我的喉咙——那歌声的通道——也即将被舔舐得焦糊了。

④我曾经是个不会消化痛苦的人。何止是不会消化,简直就是个痛苦的“放大器”。那一年,生活给了我一滴海水,我却以为整个海洋都被打翻了,于是,我的世界也被打翻了,我浑身颤栗,却哭不出来,仿佛是,泪已让恨烘干。后来,生活又给了我一瓢海水,我哭了,却没有生出整个海洋被打翻的错觉;再后来,生活兜头泼过来一盆海水,我打了个寒战,转而告诉自己,这不过是一盆海水,再凶狂,也淹没不了岸;终于有一天,生活打翻了海洋给我看,我悲苦地承受着,却没有忘了从这悲苦中抬起头来,对惦念我的人说“我没事儿,真的没事……”

⑤任何人,都不可能侥幸获得“痛吻”的豁免权。“痛吻”是生活强行赠予我们的一件狰狞物,要也得要,不要也得要。只是,当我站在今天的风中,回忆起那一滴被我解读成海洋的海水的时候,禁不住发出了哼笑。好为当年那个浑身战栗的自己难为情啊!如果可能,真想将自己送回岁月深处,让自己怡然倚在那个“一滴海水”事件上洒脱地唱几首歌。

⑥从不消化痛苦到消化痛苦,这一个比一个更深的悲戚足迹,记录一个人真正长大的过程。

⑦世界以痛吻我,要我回报以歌。说这话的人是个被上帝亲吻过歌喉的伟大歌者。他以自己的灵魂歌唱。而拙于歌唱的我们,愿不愿意活在自己如歌的心情之中呢——不因“痛吻”的狰狞而贬抑了整个世界;学会将那个精神的自我送到一个更高的楼台上去俯瞰今天那个被负面事件包围了的自我;不虐待自我,始终对自我保持深度好感;相信歌声的力量,相信明快的音符里住着主宰明天的神;试着教自己说:拿出勇气去改变那能够改变的,拿出胸怀去接受那不能改变的,拿出智慧去区分这两者。

⑧不仅仅是如歌的心情,我们甚至还可以奉上自己的“行为艺术”啊!永记那年夏天,我和妹妹外出遇到冰雹,我们慌忙学着别人的样子脱掉外衣,却不约而同地去对方头上遮挡……世界“痛吻”着太多的人,当你想到分担别人的痛苦的时候,你自己的痛苦就会神奇地减淡。

⑨盼着自己能够说:世界以痛吻我,我要回报以歌。

16、文章开头引用泰戈尔的诗句有什么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文中第④段除了运用举例论证现身说法外,还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作者说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学会不断消化痛苦的过程。作者为我们提供了哪两种消化痛苦的方法?请根据文意概括。(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从下面的备选名著中任选两部,再续写两个论据,来论证“世界以痛吻我,我要回报以歌”的观点。(6分)

备选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老人与海》《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童年》《名人传》

司马迁遭受宫刑的耻辱,却坚强地创作了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扣题,点明全文题旨,增添文章的文采(或:诗意、可读性等)。

17、还运用了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论证生活中总会频频遭遇痛苦;运用对比论证,突出强调良好心态对于消化痛苦的作用。

18、保持如歌的心情(或:保持洒脱、乐观、自信的心态),分担别人的痛苦。

19、略。每个论据3分,体现“世界以痛吻我,我要回报以歌”2分,语句通顺1分。句式与前句基本相似即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