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0 1 2年安徽

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成长是一件怎样的事

乔 叶

和许多人一样,小时候,我一直以为成长是因为年幼。我学习,我锻炼,我劳动,都是因为我还小,还得成长。而一旦长大,就不需要再付出任何努力。仿佛成长是一种储蓄,只要存够了一定的数额,就可以坐享其咸,再无旁忧。

后来才明白,不是这样。

成长是一件最漫长的事情,漫长至终生。年龄阶段不同,成长的主题不同:一岁成长的是身体,十岁成长的走知识,二十岁成长的是情感,五十岁成长的是智慧……无论哪一方面的侧重,对于一个-有悟性的人来说,成长都是一种必然的状态。所谓“活到老,学到者”,学,就是成长的另一种说法.

成长是一件最丰饶的事情。因为成长,今天的麦苗是鲜绿的,明天就会变成金黄。因为成长,天的玫瑰是含苞的,明天就会娇艳绽放。但不是所有的成长都有着明朗绚丽的色调,有些成长,注定是那种深沉厚重的乐章。你知道种庄稼有一道程序叫“蹲苗”吗?就是天旱的时候也不去浇水,没有水庄稼就不能往上长了,但是盏互丘连,它们就会拼命地往下扎根,吸取土层深处的水。这样,它们的根就能扎得牢牢寥实的,再一浇水,就会长得又壮又稳。“蹲”,是一种必要的积蓄过程。不扎实地“蹲”,就不可能延展出发达的根系去获得最丰厚的滋养,就不可能在低潮之后充满爆发力地重新站起来。“蹲”,以一种外表的低姿态,隐含着一种內在精神的拔节。“蹲”,是另一种意义的成长。

成长是一件最深情的事情。每当我做了一件糟糕的事情,我就对自己说:不要紧,吸取,教训,如果明天遇到了相同的情况,你一定会做得好一些,因为,你还会成长。每当我看到镜子里又憔悴了一分的容颜,我就对自己说:别忧伤,谁的身体都会老去,幸亏你的内心还在成长,这比什么都重要。我清楚地知道,永远有比自己年轻的人。但我并不觉得任何比我年龄小的人都是年轻的,同时也不敢认为比我年龄大的人都比我衰老。因为有无数的人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年轻,没有让自己得到有效的成长,而粤正知道成长意义的人,往往都是那些在生理上不再年轻的人。我私下里认为,这是命运对于知晓学习的人的一种额外的奖赏。

一直感觉到自己的成长,一直知道自己在成长,这让我感觉幸福非常。

5.针对“成长”,本文提出了什么观点?请用一句话概括。

6.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说“和许多人一样”? (4分)

7.第二段在内容上强调什么?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3分)

8.第四段中,“蹲苗”的比喻是为了阐释什么道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分)

9.联系第五段内容看,画线句中“额外奖赏”指什么? (4分)

[7da4f1c0e3f5910b.jpg]

战胜残缺 拥抱美丽 (10分)

①毋庸讳言,残奥会上的运动员在肢体上都有这样那样的残缺,而残缺本身总是令人遗憾的。不知道是谁最早提出了“残缺美”的概念,这种独特的欣赏眼光,把残缺这种生活中几乎无处不在的遗憾,与理想境界中的至美连缀在一起,启发人们从残缺中提炼出美感,拓宽了人类的审美视野。

②谈到“残缺美”,自然会想起卢浮宫里的著名雕塑“断臂的维纳斯”。维纳斯的美从何而来?有人认为来自残缺——正是因为维纳斯断臂后不再完美,所以更显凄美;有人认为来自暗示——你可以把她的手臂想象成各种样式﹑姿态,故而美不胜收。

③不过笔者却认为,维纳斯的美不是缘于其所缺,而是来自其所有:如果不是由于断臂后的维纳斯,仍然拥有优美的曲线,健康的躯体,圣洁的神态……她身上折射出的美也就没有了存在的基础。尽管此身已残,但维纳斯所承载的无瑕的艺术之美,却仍旧执着地展现在世人面前,让这种美更加具有动人心魄的能量。所谓“残缺美”,应该在此。

④残奥会赛场上的各国运动员,没有谁因为残疾而放弃对生命的热爱,他们以自己在不幸面前所拥有的一往无前的勇气,战胜了残缺带给人生的遗憾,拥抱了健康,展现了活力,诠释了精彩。这是又一种美。

⑤观看残疾人选手的比赛,是一种审美的经历。如果说他们身上也散发出了一种“残缺美”,那么这种美不是来自残缺本身,也不是来自人们对这种残缺的同情,而是源于这种残缺没有也无法掩盖住那股旺盛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生命之大美。

⑥与残疾人相比,健全人无疑是幸运的。然而,漫漫人生路,难免道阻且长:考场上的失意,职场上的不顺,情场上的挫折……都可以打碎人们对生活的完美想象。把酒问青天,又有几人从不残缺?残缺美其实是一种普遍的美。让我们从残疾人运动员身上汲取力量吧,藐视生活中的一切烦恼和失意,战胜各种缺憾带来的人生挑战,始终不言弃,书写传奇!

17.请结合选文内容,概括出中心论点。(4分)

答:_________

18.下面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2分﹚

A.维纳斯的美是来自其断臂后仍然拥有优美的曲线,健康的躯体,圣洁的神态。

B.维纳斯的美来自残缺——正是因为维纳斯断臂后不再完美,所以更显凄美。

C.残疾人选手身上散发出的“残缺美”,不是来自残缺本身,而是源于这种残缺没有也无法掩盖住那股旺盛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生命之大美。

D.健全人能藐视生活中的一切烦恼和失意,战胜各种缺憾带来的人生挑战,始终不言弃,也是一种残缺美。

19.选文②③段在论述维纳斯的例子时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答:_________

17.     4       我们要战胜残缺,拥抱美丽。

18.     2        B﹙是作者摆出的一些人的观点,不是作者的观点。﹚

19.     4       运用了对比论证,证明“残缺美”不是缘于其所缺,而是来自其所有。

①“校车优先”,不仅是解决当前校车问题之需,更传递出强化“孩子优先”国家理念的信号。

②11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布《校车安全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明确接送幼儿、小学生的应是专用校车,还赋予校车三项优先权:交警指挥疏导校车优先通行;校车可以在公交专用车道以及其他禁止社会车辆通行但允许公交车辆通行的路段行驶;校车在道路上停车上下学生,后方车辆应当停车等待,不得超越等。

③ 尽管只是征求意见,但条例牵动人心。对孩子来说,这是交通优先的一小步,也是校车安全的一大步。虽然这“优先”,是一次次惨痛的事故倒逼出来的,但终于迎来的实实在在的制度赋权,既是对天堂里孩子们的告慰,也是对更多孩子和家长的宽慰与安全保障。

④而对于转变社会观念来说,条例则跨出了让“孩子优先”的一大步。

⑤我们有过刻骨铭心的记忆:17年前,在克拉玛依大火中,就是一句“让领导先走”,令孩子们错过了逃离火场的最佳时机;我们无比心疼地看到,在一些地方,成年人的活动,还在用未成年人作道具:顶着烈日出席企业庆典,穿着单衣雨中夹道欢迎领导视察……虽然是极端少数现象,但也折射出,“孩子优先”的理念并没有成为社会共识,也未获制度上的保障。

⑥因此,校车安全条例征求意见稿里的那些“优先权”,不仅是一种解决当前校车问题之需,更重要的是,它传递出强化“孩子优先”国家理念的信号。

⑦保护孩子,是一个文明国家的重要事情之一。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国家根据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给予特殊、优先保护,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和公共场所发生突发事件时,应当优先救护未成年人。”这是法律规范,也是道德准则。而刚刚颁布实施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也把保障儿童的优先发展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⑧当然,现在的关键是,如何将这些规定、要求,从纲要里、法律上落实到与孩子们相关的方方面面工作中,特别是落实到政府部门的相关制度设计中。

⑨对当前牵动人心的校车安全条例来说,“孩子优先”,体现在赋予校车种种“特权”;而对各级政府机构来说,“孩子优先”,是校舍的“安全防震”,午餐的“免费保障”,是不再让孩子们在透风漏雨的教室里读书,不再让孩子被拐离散、流浪街头,不再让留守儿童缺乏生活保障;对全社会来说,树立“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人文关怀,坚持“孩子优先”,应该成为一种社会的共识与责任。

⑩“校车之痛”带来了“校车优先”。希望“孩子优先”不要再用“痛”才能换来。一个坚持“孩子优先”的国家,一个“呵护未来”的社会,才会拥有美好的未来。

1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3分)

15 第二段列举“校车三项优先权”有什么作用? (2分)

用自己的话举三个例子证明全社会正在践行“孩子优先权”。(3分)

17、“对孩子来说,这是交通优先的一小步,也是校车安全的一大步。”这里用了“一小步”和“一大步”是否相互矛盾,为什么?(3分)

18、⑤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其作用什么?(3分)

14“孩子优先”应该成为全民理念  ;“孩子优先”应该成为国家理念。或全社会要树立“孩子优先”的意识   15为了论证 “校车优先”,不仅是解决当前校车问题之需,更传递出强化“孩子优先”国家理念的信号。或者由校车优先权引出中心论点“孩子优先”应该成为全民理念16现在正推行乡镇学生每天一次营养餐;有的地方政府为边远的孩子配备校车;学困生的培优补差问题;留守生的集中管理;等  17不矛盾,校车安全条例征求意见稿在孩子交通优先上初次形成了制度,是交通优先的刚刚起步,要落实交通优先路还很长;但校车安全条例征求意见稿强化了校车安全,提升了全社会的校车安全意识,因而同样的条例对校车安全工作来说已经迈出了更大的步子。18、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举出了三个反面的例子论证了“孩子优先”的理念并没有成为社会共识,也未获制度上的保障;或者论证了孩子优先成为国家理念的当务之急。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0-24题。 (12分)

幸福没有榜样

①有时,我们总是感到自己的生活不够幸福,不如人家的日子过得那样滋润甜美,还常常拿别人家的幸福作榜样,去寻找自己的幸福。“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可是,到头来,我们会发现,唯独这人追人寻、人见人爱的幸福,没有榜样,常常是求而不得,甚至徒生烦恼。

②幸福是什么?《现代汉语词典》给出的答案是“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但是,同样的“境遇和生活”,不同人却有不同的感觉。乞丐得到一顿饱饭,心情会很舒畅,感到幸福的降临;不说一顿饱饭,就是一桌山珍海味,在大款大腕那里,大概也激不起一点快乐的心情吧。作家史铁生的境遇,很让我们同情,他不幸患有尿毒症,但他说:“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并说:“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我们身体还算健康的人,能体验到不发烧也是一种幸福吗?会把幸福的底线放得这样低吗?

③其实,词典给出的幸福答案是不大准确的。即使同一境遇,人们对幸福的理解也是千差万别的。生活在大体相似的环境里,一百个人眼中的幸福观,或许还不止一百呢,有时同一个人,不同的时期就有不同的幸福观。幸福观的模糊,对幸福理解的个性化,这大概也告诉我们:幸福,没有模式;幸福,没有榜样。④幸福,没有榜样。梁实秋也这样说,“幸福与快乐,是在心里,不假外求。求即往往不得”。一位远房的侄女,日子本来过得很快活。一次同学聚会,看一位当处长的同学,居有豪宅,出有宝马,很是羡慕人家的幸福生活,抱怨自己的男人只会教书,不会捞钱。原有的快乐也因寻找幸福的榜样,而逃之夭夭。

⑤还有,我们眼中的别人的幸福,有时并不是那么一回事。我们常常喜欢用世俗的眼光看别人的幸福,常常认为有权势,有财富,有显赫的名声,有骄人的业绩,就会有幸福,有舒心的日子。其实,幸福有时恰恰与权势、与财富离得很远,与名声、与业绩也并不怎么亲近。侄女那个同学,近日,婚外恋闹得沸沸扬扬,幸福显然并不在她家。孟德斯鸠好像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仅仅希冀幸福,这不难做到;但期望像别人那样幸福,这总是难以做到,因为我们认为别人会比实际更幸福。“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然而,每个人对幸福的感悟又各有各的不同。这大概与人们的不同追求有关。勇敢的人,追求刺激,冒着生命危险或是攀登高山,或是漂游湍流,感到是种幸福;沉静的人,喜欢安闲,甘愿生活寂寞,或是一部《庄子》,或是一首古曲,也会心中溢满快乐。伟大的哲学家康德,把人生的追求归结为:“我是谁?我要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我如何去干?”幸福大概就是对这些问题的回答。能行风行风,能行雨行雨;能运筹帷幄,可当经理;有一身力气,蹬起三轮车也有歌声相伴。幸福,其实只是一种感觉,自己做了自己能做的事,感到活着是多么有意思,人生是多么美好,你感觉到了,你便拥有幸福,这和他人的评论毫不相干。

⑥幸福,完全在于自己。自己有个真实的人生,对自己的人生尽力了、负责了,对得起社会、对得起家人,就是充实的人生、快乐的人生。心存快乐,就是幸福。

⑦幸福,在自己的心中;幸福,没有榜样,也无需榜样。

20、文章告诉我们,幸福没有榜样,其中“榜样”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 2分)

21、“幸福”的对立面就是“不幸”,根据你平时的积累,请你为“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这句话写出相对的下一句。( 2分)

幸 福 的 家 庭 都 是 一 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 。

22、文中所说的“幸福观不一致”的原因有哪些?( 2分)

23、文章第②自然段主要运用的是论证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 。请从文中再找一例予以说明( 4分)

2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2分)

A.、幸福没有榜样

B.、幸福是一种感觉体会

C.、幸福是模糊的

D.、幸福属于自己

    20、( 2分)模式(自己心中的期望值 与别人攀比幸福的标准)

21、( 2分)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22、( 2分)①人们对幸福的理解也是千差万别的②不同人有不同的感受③不同时期也有不同幸福观(答对两点给满分)

    23、( 4分)举例论证( 1分)使文章表达具体充分,增强说服力。( 1分)

    示例:第④自然段用“远房侄女”的事例,具体有力的论证了“幸福就在心里”的观点。 ( 2分)

    24 、( 2分)A

阅读下文,完成8~11题。(12分)

天才就是非凡的傻劲

柯登地

关于天才,大小词典有相仿的释义:卓绝的聪明才智或具有卓绝聪明才智的人。不知从何时开始,我渐渐质疑甚至厌烦起这种说法来。

古今中外无数事例几乎都与辞典上的释义相左:李时珍写《本草纲目》用了30年时间;托尔斯泰写《战争与扣平》用了37年时间;哥德写《浮士德》用了60年时间;诺贝尔研制无烟炸药,屡败屡试,煎熬8年才出成果;陈景润为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拖着病体,顶着压力,于斗室之中、油灯之下埋头演算……真令人感叹!

以上人物,都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按通常的理解,他们都有卓绝的聪明才智,都属于天才。然而,我读他们,非但没有读出他们的聪明才智,反而读出了他们非凡的傻劲来。写一部书,有的几乎用了毕生精力,能说不傻?有的除了疯狂地埋头于自己的选择,简直不知世上还有其他可爱的事物,能说不傻?我们的世界丰富多彩,人生可享受的美妙也数不胜数,许多聪明的人,有条件享受的,就去充分享受;没有条件的,也挖空心思创造条件享受。哪像他们,糊涂到这般地步,连常人应有的享受也随便放弃了,而且千方百计自找苦头来吃。

这些人物取得杰出的成就,究竟是凭傻劲还是凭聪明?

一位国外心理学家,曾对1528名智力超常者进行了长这20年的追踪研究,研究后期,将其中300名男性中成就最大的20%与成就最小的20%作比较,发现两者最明显的差异不在智力而在性格。最有成就的20%者,性格明显带着傻劲儿。这位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有卓绝的聪明才智者,不一定有杰出的成就。那么有杰出的成就者,就一定有卓绝的才智吗?

一生拥有1300多项专利的天才发明家爱迪生肯定地说: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现代人才学家也开始关注这一问题,他们的研究结果是: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其专业知识或技术只起15%的作用,而其他方面要起85%的作用。这其他方面与“傻劲”有关,如执著、正义感、责任心、合作能力、意志毅力等。这个结论同样把聪明才智放在第二位。

如此看来,词典里的天才释义有些偏颇,建议对词典的“天才”释义重写,尽量强调有益于人类的成就,尽量突出“傻劲”的意义,尽量淡化聪明才智的作用。

(摘自2006年7月《中学生》,有删改)

8.解释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具体含义。(2分)

(1)相左:

(2)读:

9.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意义和作用。(4分)

10.以下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李时珍、托尔斯泰等例子充分证明:天才既要有卓绝的聪明才智,也要有非凡的傻劲。

B.对1528名智力超常者进行的追踪研究表明:有卓绝的聪明才智者,不一定有杰出的成就。

C.爱迪生关于天才与灵感、汗水的名言说明:做出杰出的成就,不一定要有卓绝的才智。

D.现代人才学家的研究结果也证实:一个人事业上取得成功,不一定要有卓绝的才智。

11.作者建议重写词典中“天才”的释义,依据作者的意思应该怎样重写呢?(3分)

8.(1)相左:相反,不一致。  (2)读:对人的认识了解。(各1分)

9.要点:虽是选择问句,但倾向于这样的意思:这些人物取得杰出的成就是凭“傻劲”。

  这句话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疑问句式更能引起读者的注意。

    (意义、作用各2分,宜宽松记分)

10.A

11.要点:天才主要是指能使人取得突出成就的非凡的非智力因素(优良的性格)或

    凭借非凡的非智力因素取得突出成就的人。(答“天才就是非凡的傻劲”记1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20—22题。(共8分)

①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和民间组织开始参与到公益事业中来,我们把这种平民公益叫做“微公益”。一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微公益”行动,让人如沐春风,心生暖意。

②参与“微公益”行动的人能力虽微,但其散发的人格魅力芬芳远播。八十多岁的甘肃老人陈尚义靠捡垃圾的微薄收入,二十多年收养了45个弃婴;天津老汉白芳礼几十年蹬三轮车挣钱助学,惠及学生三百多人;新疆维吾尔族大叔阿里木靠烤羊肉串的收入,八年中资助贫困学生上百名……他们都是普通人,像大地上的一粒粒微尘,像大海里的一滴滴水珠。也许有人认为他们渺小,但他们却用自己的行动温暖他人,诠释良知。他们灵魂深处溢出的芬芳,散发出人性的光辉,彰显着普通人平凡中的伟大和崇高。

③发起“微公益”行动的民间组织力量虽微,但其产生的“正能量”却不可低估。他们以自己的微薄之力催生爱心、传递善良,带给人们崇善向上的希望;他们以爱传爱,以善扬善,汇聚成一股股爱的暖流。在湖北钟祥,“小红帽义工”集合起一群个体劳动者,他们坚持走街串巷做好事,为城市增添了一道美丽风景;在江西丰城,活跃着一群“萤火虫”志愿者,他们以“萤火虫虽小,也要为社会送去微弱的光亮”的执著,将爱心传递。“众人拾柴火焰高”,当个人的想法上升为一个群体的意识的时候,当个体的行为演变为一个群体的自觉行动的时候,它的影响就会变得巨大而深远。

④乐善好施,扶危济困,早已深深融进我们的血脉,成为有口皆碑的道德美谈。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的人对此产生了疑虑、困惑。他们看不到个人力量对社会的影响,变成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看客,在他人需要帮助、遇到危难时态度冷漠。其实,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爱心、有责任感,坚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就能积小善为大善,变小德为大德。孟子曰: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微公益”,____________。

⑤在当今社会,倡导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参与“微公益”是非常必要的。随着“微公益”行动的滚雪球效应,扶危济困、助人为乐的美德必将传遍神州大地,结出丰硕的果实。

20.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答:

21.分析文章第①—④段的论证过程,按要求填空。(4分)

首先______________(不超过12字),其次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4字),然后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8字)。

22.请在第④段结尾横线处填写一句话,阐明“微公益”与孟子的话之间的联系。(2分)

答:

20.答案:在当今社会,倡导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参与“微公益”是非常必要的。

21.答案示例:

(首先)明确“微公益”的概念

(其次)从个人和民间组织角度论证“微公益”的意义

(然后)指出当前倡导“微公益”的原因

22.答案示例一:

人人皆可为,关键在于有无此心

   答案示例二:

每个人都能做到,关键看你做不做。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18-19题。(共7分)

①蜘蛛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之一。人类祖先很早就知道蛛丝强韧耐用,可以用它织成渔网。今天,波利尼西亚、汤加等太平洋岛国的居民,仍在使用这种原始工具捕鱼。获得一张这样的网比人工编织要方便多了,只需把特制的模型木架放入蜘蛛聚集出没的树林里,用不了一个月,密密的蛛丝就会把它包裹的严严实实,将蛛丝从模型上轻轻褪下,就是一张实用的天然渔网。

②神奇的蛛丝也引起了科学家的关注。

③科学家发现,蜘蛛腹部有六个丝腺,分泌着各不相同的蛋白质溶液或粘液。这些溶液或粘液,在蜘蛛腹下喷丝头的压力作用下产生六种丝。这当中最有韧性的一种是牵引丝,用来固定和支撑猎网。猎网上另一种一圈一圈的螺旋状蛛丝,具有很强的粘滞性,也极富弹性,将其拉长3倍后,仍然可以弹回原状。蛛丝的承受力和强度也是惊人的。专家实验证实,亚马逊密林里的游走蜘蛛吐的丝是同类中最强劲的,每一根细细的蛛丝可以经得住90克的拉力。假如能制造出一根铅笔粗的这样的蛛丝,它就能够勾住在航空母舰上降落的战斗机,其强度是同样粗细的合金钢缆的6倍,重量却轻得多。

④蜘蛛有吞食同类的习性,所以人工养殖蜘蛛几乎是不可能的。科学家便想到用转基因的方法获取“蛛丝” ,造福人类。遗憾的是,几经努力,科学家也没能通过转基因的方法得到与蛛丝特性相同的纤维。经过研究,他们发现,蜘蛛在它的喷丝头里不知怎么地就把粘液变成了扯不断的细丝——不湿也不脆,而且相当坚韧和富有弹性。也就是说,模拟蜘蛛怎样吐丝是最难办的事。

⑤蛛丝的奥妙还有很多,科学家们将继续对神奇的蛛丝进行探索。

18.文章第①段从生活实例说起,有哪些好处?(3分)

答:

19.阅读下面材料,借助上文中的相关知识,简要分析科学家是如何解决早期防弹衣存在的问题的。(4分)

【材料】

防弹衣是在作战环境中用来保护生命安全的。早期防弹衣只是在结实的衣服内搭接两块钢板,其重量一般有十几公斤,又重又硬,穿上以后活动不便,影响作战。而且这种防弹衣只能防护手榴弹碎片和普通手枪的射击,防护性能较弱。科学家根据蛛丝的特性研制出人工合成的纤维织物,成功制造出了性能较好的防弹衣。

答:

18.答案要点:①用具体事例突出蛛丝的神奇

②增强文章的可读性,激发阅读兴趣

③引出下文对蛛丝奥秘的说明。

19.答案示例:

    科学家利用蛛丝有韧性、弹性好、重量轻的特性,解决了钢板制作的早期防弹衣“又重又硬”穿上后“活动不便”的问题;利用蛛丝承受力强、强度高的特性,解决了防弹衣“防护性能弱”的问题。

阅读下文,完成10-12题。(14分)

每天进步一点点

赵华

美国的质量管理大师戴明博士传授了成功最简单的方法——每天进步一点点。

每天进步一点点,听起来好像没有冲天的气魄,没有轰动的声势,可细细地琢磨一下:每天、进步、一点点,那简直是在默默地创造一个意想不到的奇迹,在不动声色中酝酿一个真实感人的神话。

撑杆跳高王子布勃卡的纪录是一厘米、一厘米升高的;110米跨栏飞人刘翔的速度是0.01秒、0.01秒加快的。一个骄人的成就来自于一点一滴的进步,有赖于一步一步地积累。

每天一点点地进步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天天都有目标,时时都能努力,人人都可为之,仅此而言,已弥足珍贵。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最初也许只有一点点,随着时间的推移,便产生天壤之别,原因就在于平时进步积累的多与寡。每天自学一小时,一周就是七小时,一年累计365个小时,几年下来就可以完成大学本科课程的学习。每天用5分钟改进自己的工作,每周5个工作日都这么坚持改进,几年下来就会成为这个行业的行家里手。虽然每天只进步一点点,但每天都超越了昨天,如此日有所进、月有所变,用心写好每天进步一点点的加号,不论钻研什么学问、从事什么工作,都能享受胜利的喜悦,达到理想的高峰。

做到“每天进步一点点”并不容易,因为任何丝毫的进步都不会从天而降,都不能唾手可得,必须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每天进步一点点,贵在每天,难在每天。“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要每天进步一点点,就要耐得住寂寞,不因收获不大而心浮气躁,不因目标尚远而情移心摇,而应具有持之以恒的韧劲;就要顶得住压力,不因面临障碍而畏惧退缩,不因遇到挫折而垂头丧气,而应具有攻坚克难的勇气;还要抗得住干扰,不因灯红酒绿而分心走神,不因冷嘲热讽而犹豫停顿,而应有专心致志的定力。

每天进步一点点,使每一个今天充实而又饱满;每天进步一点点,终将使一生厚重而充实。

(选自《做人与处世》2012年第7期)

10.促使每天进步一点点的三个先决条件是什么?应如何克服所遇到的困难?(6分)

先决条件:

如何克服困难:

11.“每天进步一点点”具有哪些意义?请简要概括。(4分)

12.在论述过程中,作者是如何使中心论点更加鲜明突出的?(4分)

 (14分)

10.(6分)有目标  能努力  重积累    耐得住寂寞  顶得住压力  抗得住干扰(或“要有

  韧劲  要有勇气  要有定力”亦可)

11.(4分)要点提示:①创造奇迹,酝酿神话。(或“享受胜利喜悦,达到理想高峰”)  ②使人

  生厚重、充实。(每点2分)

12.(4分)首段直接提出中心论点,结尾处再次强化中心论点,主体部分更是处处紧扣中心论

  点反复强调。(或“通过列举典型事例、假设推理和引用诗句来证明论点,从而使中心论点

  更加鲜明突出”。若仅答“通过事实论据、道理论据来证明中心论点”的扣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1-24题。(10分)

谈耐心

李少春

①《易经》中有这样一句卦辞:“潜龙勿用。”其引申的含义是,当自己处于弱小时,须藏锋守拙,隐忍待机,不可轻举妄动。其实,无论做大事还是小事,都要有长久的耐心。如果产生急躁的情绪,往往就会跌入失败的深渊。

②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当年携灭楚霸王项羽的余威去攻击匈奴,认为这样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边患。孰料,此时由于自身力量不够强大却偏要挑战强敌,令自己深陷“白登之围”,险些成为阶下囚。第一次把中国人的足迹留在茫茫太空的英雄航天员翟志刚,曾先后落选“神五”和“神六”的载人发射,与飞天梦想失之交臂。然而他却毫不气馁,而是拿出更加刻苦的劲头训练,耐心等待时机到来,终于在42岁那年一飞冲天,成为中国“飞得最高、走得最快”的人。

③做到耐心其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一些年轻人,虽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也不缺乏“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抱负,但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往往就会失去耐心,变得不冷静。不冷静就会冲动,冲动之后难免会犯错误,使实现雄心的道路变得艰难。再比如,有的“新官”上任伊始,想踢好头三脚,烧好三把火。孰料,情况不明,仓促出手就会漏洞百出,给以后工作造成被动……以上种种,都应了一句俗语:“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④如何能做到遇事有耐心?我想,冷静的心态和坚定的信念是至关重要的。冷静的心态能让你对事物有最理性的认识,它能帮助你在正确的时间里作出正确的决定:弱小时韬光养晦,强大时乘胜追击。而坚定的信念能将你所有的力量集中到一个方向,能让你目标恒定,坚定自己的步伐,不到最后,决不言败。就像《士兵突击》中的主人公许三多,虽然先天条件并不优越,但在“不抛弃,不放弃”的信念支撑下,默默工作,坚韧执著,最终到达成功的彼岸。

⑤耐心,是一种坚韧,一种积累,更是一种信心和勇气。只要我们能对工作投以热情,对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阻碍抱以耐心,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就能架起一座通往成功的桥梁,实现自己的雄心抱负。

(选自《解放军日报》 2011.12.22,有删改)

2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2分)

22.第②段运用 两种论证方法,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观点。(2分)

23.请简要分析第④段的论证结构(3分)。

24.请把第④段画线部分改成于“目标恒定”结构类型一致的四字短语,并说明这样改的好处。(3分)

(1)改写:(2分)

(2)好处:(1分)

21.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长久的耐心。(2分,如答“只要抱以耐心,就能实现自己的雄心抱负”,得1分)

22.举例论证(例证) 对比论证(2分,每空1分)

23.第④段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先说说“冷静的心态和坚定的信念是至关重要的”,再从“冷静的心态”和“坚定的信念”两个方面分别论述。(3分,总分式2分,具体分析1分)

24.(1)改写:步伐坚定。(2分,必须改成主谓短语,否则不得分)

(2)好处:句式整齐,表现力强。(1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11-14题。(8分)

能力的真谛

①能力,就是做事的本事。什么样的人最有能力?在一定意义上说,善于思考的人最有能力。

②为什么相似的工作条件,相当的智力状况,有的人能出类拔萃,创出骄人的业绩,有的人则工作平平,见不到特色和浪花?绝大多数人看待优秀者,往往只关注他们工作的成果和辉煌的业绩,很少去跟踪和分析他们的行为习惯。换句话说,就是只羡慕别人篮子里的苹果多了,但没有留心是怎么多起来的。其实,每个人都有能力把本职工作干好,只不过有人还没有真正把握能力的真谛,而优秀者已经在思考的小路上踏出了闪光的足迹

③曾听过这样一个试验。一位老师用手指沾糖尿病人的尿样来尝味,然后让学生们都做一遍。学生们愁眉苦脸地照做了。这时老师说:“我在教你们观察和思考细节。谁观察和想到我伸进尿样的是拇指,舔的却是食指?”学生们的教训,一是没有认真观察,二是没有深入思考。

④船的力量在于帆桨,人的力量在于思考。山因势而变,水因时而变,人因思而变。一个善于并且会正确思考的人,才真正是一个有能力的人。拿破仑曾说,世界上有两种东西最有力量,一是剑,二是思想。而思想比剑更有力量。

。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建立,就经过了“十年的思考”。他说:“学习知识需要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黑格尔在著书立说之前,曾缄默6年,不露锋芒。在这6年中,他以思为主,专研哲学。哲学史学家认为,这平静的6年,其实是黑格尔一生中最富有成效的思考时刻。牛顿从苹果落地导出了万有引力,有人问他有什么诀窍,他回答说:“我并没有什么方法,只是对于一件事情作长时间的思考罢了。”他还说:“我的成功归功于精心的思索。”

⑥现实生活中,仔细研究我们周围的成功者,无一不是善于思考者。但也有一些人,要么整天忙忙碌碌地干这干那,要么无所事事地去东游西逛,就是不给自己留下一点思考的时间,也从来不注意培养自己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法。到头来,时间用上了,精力耗费了,工作却没有多大起色。

⑦思考是创新的第一步,是一座掘之不尽的能力宝库,没有思考能力就缺乏行动能力,就谈不到创新,谈不到创造性工作。只有努力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形成人人思考、自觉思考、终生思考的好风气,我们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才能提高。

11.本文的题目是“能力的真谛”,作者在文中告诉我们,能力的真谛是 。(1分)

12.本文语言生动,语意丰富深刻。请根据上下文意说说第2段划线句子的含义。(2分)

“而优秀者已经在思考的小路上踏出了闪光的足迹。”

13.第5段列举的名人事例表明了作者的观点。请你用一句话概括这一观点并填写在段落开头的横线上。(2分)

14.作者善于选择论据,运用多种方法沦证观点。文章第6自然段作者选择 作为论据,从 两方面表明了 的观点。(3分)

11、善于思考(1分)

12、优秀者通过思考和工作已经取得了成就。(2分)

13、拉开历史的帷幕就会发现,古今中外凡是有能力创造重大成就的人,都经过了一番艰苦的思考。(意思对即可,共2分)

14、现实生活  正反   思考造就成功(每空1分,共3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