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邱裕华的《有一种成功叫速度》一文.完成15—17题。(10分)

①很多人都知道,在我国广袤的沙漠地区,生长着一种普通的植物——梭梭。众所周知,沙漠地区环境十分恶劣,要想立足其中,困难自然不小。但是,梭梭做到了。作为灌木植物,它们虽然一般只有三四米高,外形也不出众,可是却顽强挺立,迎风顶沙,给沙漠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成为沙漠独特的景观,也成了戈壁沙漠最优良的防风固沙植被之一。

②当然,被称为“沙漠植被之王”的梭梭,成功并非来自于侥幸。它们成功的秘诀就在于速度,无与伦比的速度。专家经过研究发现,梭梭的种子是世界上发芽时间最短的种子,只要遇上雨水,短短的两三个小时之内它就能萌发新的生命。而,即使是面对着干旱异常的天气,面对着恶劣的自然环境,梭梭的种子也从来不观望,不犹豫,不拖泥带水,只要雨水一来,它们就在几小时内迅速生根发芽,快速地生长繁殖,蔓延成片.

③这样快捷的速度,不能不让人吃惊。其实,细想一想,我们追求成功又何尝不应当如此呢?可以说,对于生活,对于人生,我们谁都有许多想法,但由于迟迟没有付诸行动,结果多少光阴过去,却只能停留在计划中。如果有朝一日忽然发现,我们因为缺乏当机立断的决心,已经错过了生活,那会让人多么难受与悲伤。

④要想拥有成功,就需要赋予人生足够的速度。在我们的一生中,没有人会为你等待,没有机遇会为你停留,成功也需要速度。带着积极的心态,及时抓住机会,不断进取,不停拼搏,才有可能创造成功。如果按部就班、谨小慎微,在应该起而行动时,坐等机会溜走,就会时时落后、事事落后。要知道,光说不做,只想不行动,既然不能增加成功的砝码,也无法增加人生的能量。

1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文章中的原句回答)(2分)

16.文章开头介绍沙漠中普通植物“梭梭”的有哪些作用?(4分)

17. 文章第④节中的划线句有什么作用? (4分)

15.要想拥有成功,就需要赋予人生足够的速度(2分)

16.引出议论的话题;为论点提供事实论据。(4分)

17.具体分析不讲速度的严重后果;从反面角度论述文章的观点(4分)

阅读张沛文的《吃苦是一种资本》,完成15—17题。(10分)

①吃苦,是一种资本。说你可怜,你一定没吃过苦,你就不具备这种资本。只是在影片里见过那位被击倒的拳击手,他躺在地上喘着粗气,浑身伤痕累累,嘴里还淌着血,却没有一个人给他送花,给他鼓掌;只是在旅途中看过那赤脚的纤夫,喊着震天动地的号子,弯腰垂首将沉重的纤绳勒进隆起的胸肌……

②你充其量是个旁观者。

③没有经历饥饿的历史,你便不知道一粒米的可贵,不知道那些被太阳晒黑了皮肤的耕耘者,当然更无从体会到饿得头昏眼花或者伸手乞讨的乞丐的感受。终日打着饱嗝的人,除了需要一两根牙签剐剔牙齿,爱心和同情对他们来说都是多余的东西。

④没有尝过寄人篱下的滋味,听不到风凉话,看不到冷脸,过多的奉承让你长出发育不全的性格。突然某一天,你背靠的大树倒了,你开始走,在坑坑洼洼的路上,你绝对不如别人那样行走自如。

⑤苦,可以折磨人,也可以锻炼人;蜜,可以养人,也可以害人。

⑥《中国青年报》驻宁记者在盛夏满怀深情地写下《火炉南京:栖身墙下啥滋味?》,文中描述了那些进城谋生的农民在蚊虫的叮咬和酷热的烘烤中,夜宿墙下、桥下、树下的艰辛。而农民却说:“日子过得比老家好。”

⑦《金陵时报》一篇专稿报道,武汉市蔡甸区一位年仅十九岁的姑娘何伶俐,因“考后感到一点信心没有”,虽考分超过高校录取线七分,却在成绩单发下的前一天悬梁自尽。她是船长的女儿,父母的心肝宝贝,一直泡在蜜罐子里长大。蜜喝多了,竟会这般神经兮兮,这般脆弱。

⑧聪明的德国人,在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前已经洞察了这种病变。据说,为了让大和民族的后代依然保存父辈创业的秉性,不少学校特地设立劳动场所,让孩子们使用锉刀、榔头,目的是学会吃苦。

⑨相比之下,我们这一代未免过于娇嫩了,还是狠狠心把自己推到大自然和社会中去吧,在成长的季节,吃苦经历是人成长的养分。以后你就会知道这种养分价值无穷!

15. 本文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6.文章第⑥、⑦自然段写了两则报道,有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1)文章第⑧自然段的加点词语“这种病变”是指什么?(用原文回答)(2分)

(2)文章第⑨自然段的加点词语“成长的季节”该作何理解?(2分)

14.通过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科学、具体的说明了凝石技术的应用可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15.吃苦,是一种资本(要肯吃苦,敢于吃苦)。

16.通过举例,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了“苦,可以折磨人,也可以锻炼人;蜜,可以养人,也可以害人”的道理。

17.(1)蜜喝多了,竟会这般神经兮兮,这般脆弱。

(2)指青少年时期。(或人的成长阶段)

读书易犯的几个傻

⑴读书让人聪明,也让人犯傻。

⑵纯粹的读书人,不存在犯傻,因为傻也是修得的正果之一。大智大愚,正是读书最高境界的两面。本文所说的“犯傻”,是专门针对我辈“读了点书的人”而言的。

⑶“读了点书的人”与“读书人”,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世上有不少“读了点书的人”,但真正算得上“读书人”的没几个。自称“读书人”,或弄得“像煞”读书人的,十之八九或无知、或狂妄。真正的读书人,很少自称读书人,更不会“像煞”怎样怎样。

⑷读书,让人谦卑。书中有人间万象,世事百态,读书让人知道世界很大、人生很丰富、个人很渺小……

⑸读书,易让人犯哪些傻呢?

⑹前些天,有位书友推荐《侯卫东官场笔记1-3》。双休日,我随着侯卫东这厮,走进村官、乡官、县官群体之中,随他去见识大千世界各式人等。短短几十小时,我不仅走进多面的官场、多彩的世事,还走进各路角色的内心世界。半部小说,(这本书还没出完)便让人阅历大增。

⑺一个人看上10部官场小说,对官场那一套也许比在官场里混了一辈子的人见得还多、悟得还深、看得还透。但官场小说,大多出自文人之手,字里行间的气息,难免让读者多有鄙夷和不屑。

⑻见多识广,可以自娱娱人;鄙夷不屑,却是情绪的毒药。你鄙夷,可有什么样的官场就有什么样的社会,你还得在这社会里生活;你不屑官场,官场会在乎你?读了点书的人,最易犯的第一个傻,便是把什么都看清了,也把自己看得牢骚满腹、“傲气”冲冲了。牢骚是负面情绪,“牢骚太盛防肠断”。读书读出铮铮傲骨是好事,但读得傲气冲冲却是犯傻。

⑼既然“世事洞明”了,何不就势学学“人情练达”?比“白眼看鸡虫”更有用的是慧眼识人生。

⑽读书,是人对书的占有,也是书对人的占有。人生就那么点精力,就这么几十年。读书多了,打牌搓麻将,与朋友一起聊天喝酒的时间便少;纸上得来多了,现实中得来就少;想得多说得多了,行为的能力就相对差。读书人第二个最易犯的傻可能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我劝读了点书的朋友,一定不要太高看了自己!说小的,换个灯泡爬个梯,书生不如工人;说大的,能成一番大事业的大多不是书生。

⑾读书,要入得去,更要出得来。书呆书呆,呆就呆在钻进牛角尖里,读而不化,成了书奴书蠧、两脚书橱。说“百无一用是书生”,有点残酷,但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镜花水月终虚话”,还是很有道理的。要让读书真正有用,还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

⑿读书,让人思维缜密,对语词的理解和表述会相对“精准”。这种精准有双刃的意义。读了点书的人,第三个易犯的傻,便是过敏、小气。

⒀读书,让人胸中气象、眼中世界会比一般人大。可是现实生活中为什么人们常常觉得读书人小气、纠结呢?这与读书人对词语的感觉敏锐、表述精准有一定关系。一般人听不出的语音毛病、词语毛病,你听出来了;一般人听不出的潜台词、弦外音,你听出来了,听出来就听出来了呗,千万别较真!读书写文章应追求细腻精准,过日子嘛,该模糊的地方就一定要模糊。读书要读出大气大度、读出潇洒豁达,而非越读越小样。

⒁书读到一定份上,什么没见过?什么没想通?既然已达此境,还不通达圆融,还不云淡风轻,那真是枉读诗书了! (选文有删改)

10. 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着重讲理,对“读书易犯的几个傻”展开论述,给读者以有益的启迪。

B.文章以书友推荐的《侯卫东官场笔记1-3》为例,意在告诉读者,阅读官场小说是了解官场的捷径。

C.本文在论述中多处引用诗句名言,语言准确而生动,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D.“书读到一定份上,什么没见过?什么没想通?”两个反问句强调:读书读到了一

定的境界,人就不会犯傻了。

11. 作者认为读书有何作用?请阅读全文简要回答。(4分)

12. 结合课文观点并联系实际谈谈你认为应该怎样读书才不犯傻?(6分)

10.(3分)B

11.(4分) 读书让人聪明,也让人犯傻;读书,让人谦卑;读书,让人思维缜密;读书,让人胸中气象、眼中世界会比一般人大。

12.(6分)(1)读书要读出铮铮傲骨,不可读得傲气冲冲;(2)读书,要入得去出得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3)读书要读出大气度,读出潇洒豁达。(6分,每点2分)

阅读(10分)

成 功

季羡林

①什么叫成功?顺手拿来一本《现代汉语词典》,上面写道:“成功:获得预期的结果”,言简意赅,明白之至。

②但是,谈到“预期”,则错综复杂,纷纭混乱。人人每时每刻每日每月都有大小不同的预期,有的成功,有的失败,总之是无法界定,也无法分类,我们不去谈它。

③我在这里只谈成功,特别是成功之道。这又是一个极大的题目,我却只是小做。积七八十年之经验,我得到了下面这个公式:

  ④天资+勤奋+机遇=成功

  ⑤谈到天资,首先必须承认,人与人之间天资是不相同的,这是一个事实,谁也否定不掉。今天,学术界和文艺界自命天才的人颇不稀见,我除了羡慕这些人“自我感觉过分良好”外,不敢赞一词。对于自己的天资,我看,还是客观一点好,实事求是一点好。

  ⑥至于勤奋,一向为古人所赞扬。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等故事流传了千百年,家喻户晓。韩文公的“焚膏油以继晷(guǐ),恒兀兀以穷年”,更为读书人所向往。如果不勤奋,则天资再高也毫无用处。事理至明,无待饶舌。

  ⑦谈到机遇,往往为人所忽视。它其实是存在的,而且有时候影响极大。就以我自己为例,如果清华不派我到德国去留学,则我的一生完全不会像现在这个样子。

⑧把成功的三个条件拿来分析一下,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也无能为力。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决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上狠下工夫。在这里,古人的教导也多得很。韩文公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两句话是大家都熟悉的。

⑨我认为,这三方面,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选文略有删节)

15.请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并说说作者是怎样提出的。(2分)

答:

16.联系上下文,说出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每小题1分,共2分)

(1)言简意赅:

(2)羡慕:

17.请用一句话概括第⑦段的内容。(2分)

答:

18.第⑥段中作者使用了哪些具体论据。(2分)

答:

19.本文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说出其中两种,并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中一种论证方法的作用。(2分)

答:

15.中心论点:天资+勤奋+机遇=成功;或者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也可,概括不完整,酌情扣分(2分)。  作者先说出词典中成功的含义(1分),然后说出自己对词典中的成功解释的看法(1分),最后提出自己的观点(1分)。

16.(1)言语简洁,意思完备。

(2)原指“看见别人有某种长处、好处或者有利条件而希望自己也有”,在文中讽刺那些自我感觉过分良好的人。(意思对即可)

17机遇对成功的影响巨大,却往往被人们忽视。用原文中的“谈到机遇,往往为人所忽视。它其实是存在的,而且有时候影响极大”一句回答也可。(意思对即可)

18(1)使用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等故事作为论据。(2)引用韩文公的“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的名言作为论据。

19.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写出其中两种即可,)

作用:举例论证,作者举清华大学派我到德国留学的例子,论证了机遇对人的成功影响巨大,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说服力。   引用论证,作者引用韩文公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这句名言,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说明“勤”巨大作用。  对比论证,作者将勤奋的人和不勤奋的人进行对比,论证了勤奋的重要性,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阅读议论文《文化需要相互凝视》,完成第15-17题。(10分)

①当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赢得万千瞩目的时候,一个文化中国的形象似乎仍不清晰,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文化的误读、偏见和不平等现象时有发生。一位美国汉学家翻译了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找到美国一家出版社。出版社认为小说写得确实不错,但恐怕不卖钱,建议将书名改为《上海小姐》,可以考虑出版。这显然是一种不平等!要是换一个同样优秀的英语作家,出版社就不会轻易要求把他作品的名字改掉。

②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如何做到相互平等地凝视与对话,并且保持自己的尊严,是我们经常需要面对的问题。

③一味的迎合偏见,只能扩大偏见,我们应当鲜明地说出我们的观点。在一次中美文学论坛上,一位知名的美国教授在演讲中说到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语气不无轻慢。在现场提问环节,中国作协__铁凝坦诚陈述了她的批评和看法,那位教授也由此意识到自己的轻率和偏颇。这种争论之后的和解,让双方都有收获。那天论坛结束时大家都舍不得离开,最后是一位美国汉学家主动走到大厅弹奏钢琴,让琴声作为这次交流的结束。

④中国文化目前在国际文化竞争中处于弱势,原因很多。首先我们对西方文化的了解,远比对方对我们的了解要多得多。还有历史原因,一边是中国屈辱的近代史,一边是西方文艺复兴以来欧洲文明迅速勃兴形成的优越感。也有技术原因,汉语太美太难掌握,世界上精通现代汉语的学者相对还太少,这造成了交流的障碍。另外由于文化的差异,有些西方学者也容易从某种印象出发作出主观的判断。这样的现实,并非一日形成。

⑤文化相互凝视可以使双方找到并感受人类共通的良知、道德和美。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的文化取向之间常会有一些误解,但绝大多数不是恶意。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充满惊异和好奇,但普通外国民众对中国、特别是对当代中国社会真正的活力知之甚少。中国应该向世界打开自己,特别是最能触动人心灵的文学、文化的交往,这种沟通不是为了让人们变得相同,而是为了理性平等地认识、欣赏并尊重彼此的不同。

⑥在文化的相互凝视中,中国人应有自己健康的文化自信。处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变革时代,中国作家应该潜心地而不是花哨地,诚实地而不是用讨某一个“他者”喜欢的心态去创作。老话说“酒好不怕巷子深”,好酒不是兑出来而是酿出来的,能否酿出好酒最终要看我们能不能更踏实地潜入到这个时代的深部。只有酿出好酒,才能“走出去”。2006年中国作协启动了“中国当代文学百部精品对外译介工程”、“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文学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

⑦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不是即兴的展示,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奢望一两次论坛和书展就能够万事大吉。它需要我们更自觉,更有耐心和耐力。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文化需要相互凝视,相互对话。在促进国际文化平等交流方面,我们要做的事情还很多。

15.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论述“文化需要相互凝视”这一观点的?(3分)

16.第③段中的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作简要分析。(3分)

17.结合文意,正确理解“好酒不是兑出来而是酿出来的”一句的含义。(4分)

15.①一味的迎合偏见,只能扩大偏见,我们应当鲜明地说出我们的观点。②文化相互凝视可以使双方找到并感受人类共通的良知、道德和美。③在文化的相互凝视中,中国人应有自己健康的文化自信。(每点1分)

16.画线句运用了举例论证(1分),举铁凝没有一味迎合西方学者的偏见,而是鲜明地陈述自己的观点,通过坦诚交流赢得对方尊重的事实论据(1分),具体很有说服力地论证了“一味的迎合偏见,只能扩大偏见,我们应当鲜明地说出我们的观点”这一观点(1分)。

17.那些创作态度花哨,用迎合某些人喜欢的心态去创作,不能潜入到时代深部的中国作家,创造出的作品,质量一定不高;(2分)而潜心创作,踏实地潜入到时代的深部,创作出真实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家,其作品一定很优秀。(2分)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6-19题。(15分)

把屈辱当做鞭子

一个男孩,上小学四年级时,随父母来到了河南五七干校,在五七干校的子弟学校读书。一天,语文老师布置了一篇命题作文,题为《早起的鸟儿有虫吃》,13岁的他“改”了标题,写了一篇叫《早起的虫子被鸟吃》的文章。于是,他和老师围绕这个命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老师让他当着班上同学的面说100遍自己是最没出息的人。男孩委屈极了,他的委屈变成了愤怒的喷发,结果他被学校开除了

  1977年,恢复高考,许多人想通过高考改变自己的命运。然而,他记忆不好,不擅长考试,成了“负状元”,名落孙山,当了一名工人。后来,他恋爱了,但女友的父母认为女儿必须嫁给一个知识分子,好出人头地。于是女友便离他而去。他又一次委屈极了,而且痛苦不堪,一周内瘦了10公斤!上天好像就是这样捉弄着他。那时他产生了一个“特农民”的想法,开始自嘲能找出一条不上大学也能让对方后悔的方法。他想起自己小时候作文还不错,于是决定写作,写童话。未曾想,他写的童话孩子们很喜欢。他就不停地写呀写呀,这一写就是20年,写了1000万字的童话。他就是中国童话大王“皮皮鲁”之父郑渊洁。

  委屈的郑渊洁,为了排遣心中的愤懑,洗刷以往的屈辱,勇敢地拿起了笔,孜孜不倦,不屈不挠,终于用自己手中的笔证明了自己的能力。

  这也使人想起以前美国有一位毫无声望的年轻律师。一次,他为了一件重要的诉讼事件赶到芝加哥。当地几位著名的律师对他毫无欢迎的表示。他跑去拜访他们,也到处受人白眼。因为那些律师自视清高、目中无人,认为自己和这样一个年纪轻轻、资格浅的人来往未免有失身份。然而,他并未因此而灰心丧气、意志消沉,而是从中受到警策,锐意进取、挑战自我。他说:“我从人们的白眼中,看出自己的学识经验实在还远不够用。我发现我自己应该学习和尚未学习的事还多着哩!”于是,他发奋努力,矢志不渝,果然获得了很高的地位,当上了总统。他就是亚伯拉罕·林肯。

  人处在逆境,会遭到挫折、贫穷以及世俗的磨难、压迫和围困。弱者会因此自暴自弃,一蹶不振,强者则愈挫愈勇,勇往直前。因此,如果你正处在逆境中,你不妨将你所受的屈辱与委屈看做是一根鞭子。只要你正确对待这根“鞭子”,它就会鞭策、激励着你,书写新的辉煌。

16、本文论述的中心是什么?为了论述中心作者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17、请解释“把屈辱当做鞭子”一句中“鞭子”的含义。(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18、作者记叙两件事,都是最后才揭示人物的名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19、文中郑渊洁和亚伯拉罕·林肯两个人都是把屈辱当做鞭子后而成就一番事业的,请你举出这样的一个事例来,用简洁的语言概述。(30字左右)(4分)

16、  论证的中心是“把屈辱当做鞭子”(2分),主要采用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2分)

17、鞭策、激励着你书写新的辉煌的动力。3分

18、设置悬念,他们都是名人,最后揭示他们名字,更能震撼读者(2分),使读者理

解在屈辱中奋斗的意义(2分)。

19、略(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4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8~12题。(12分)

什么叫做文化

①文化是随一个人迎面走来的——他的举手投足,他的一颦一笑,他的整体气质。他走过一棵树,树枝低垂,他是随手把枝折断丢弃,还是弯身而过?一只长了癣的流浪狗走近他,他是怜悯地避开,还是一脚踢过去?电梯门打开,他是谦抑地让人,还是霸道地推人?一个盲人和他并肩路口,绿灯亮了,他会搀那盲者一把吗?他与别人如何擦身而过?他如何低头系上自己松了的鞋带?他怎么从卖菜小贩手中接过找来的零钱?他,独处时如何与自己相处?
②文化其实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在一个文化厚实的社会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生命。
③胡兰成描写他所熟悉的江南乡下人。俭朴的农家妇女也许坐在门槛上织毛线、拣豆子,穿着家居的粗布裤,但是一见邻居来访,即使是极为熟悉的街坊邻居,她也必先进屋里去,将裙子换上,再出来和客人说话。穿裙或穿裤代表什么符号会因时代而变,但是认为“礼”是重要的——也就是一种对自己和对他人的尊重,在农妇身上显现的其实是一种文化的底蕴。
④何谓底蕴,不过就是没有学问、不识字的也自然会知道的礼数,因为祖辈父辈代代相传,因为家家户户耳濡目染,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于焉而形,这就是文化。农妇或许不知道仲尼曾经说过“尔爱其羊,吾爱其礼”,但是她举手投足之间,无处不是“礼”。
⑤希腊的山从大海拔起,气候干燥,土地贫瘠,简陋的农舍错落在荆棘山路中,老农牵着大耳驴子自橄榄树下走过。他简单的家,粉墙漆得雪白,墙角一株蔷薇老根盘旋,开出一簇簇绯红的花朵,映在白墙上。老农不见得知道亚里士多德如何谈论诗学和美学,但是他在刷白了的粉墙边种下一株红蔷薇,显然认为“美”是重要的,一种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对待环境的做法。他可能不曾踏入任何美术馆,但他起居进退之间,无处不是“美”。
⑥在台湾南部乡下,我曾经在一个庙前的荷花池畔坐下。为了不把裙子弄脏,便将报纸垫在下面。一个戴着斗笠的老人家马上递过来自己肩上的毛巾,说:“小姐,那个纸有字,不要坐啦,我的毛巾给你坐。”字,代表知识的价值,斗笠老伯坚持自己对知识的敬重。
对于心中某种“价值”和“秩序”的坚持,在乱世中尤其黑白分明起来。今天我们看见的巴黎雍容美丽一如以往,是因为,占领巴黎的德国指挥官在接到希特勒“撤退前彻底毁掉巴黎”的命令时,决定抗命不从,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保住一个古城。梁漱溟在日本军机的炮弹在身边轰然炸开时,__院落中,继续读书,思索东西文化和教育的问题。二者对后世的影响或许不同,“抵抗”的姿态却是一致的。
⑧对“价值”和“秩序”有所坚持,对破坏这种“价值”和“秩序”有所抵抗,就是文化。

8、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在一个文化厚实的社会里人们体现出怎样的文化修养?(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本文主要采用什么论证方法?试举例说明其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④⑤⑥⑦段是怎样关系?可否把⑦置于④⑤⑥之前?(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文中写道,“所谓底蕴……是因为家家户户耳濡目染,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而形成,结合实际生活谈谈你的看法。(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中心论点:对“价值”和“秩序”有所坚持,对破坏这种“价值”和“秩序”有所抵抗,就是文化。

9、在一个文化厚实的社会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人掠夺,因为不掠夺所有有永读的生命。

10、举例论证。举出典型事例,证明了在这些人身上所显示出的文化底蕴。充分典型有代表性的事例增强了文章说服力。

11、④⑤⑥段为并列关系,它们和第⑦段之间形成递进关系。不可这个顺序安排和第⑧段是一致的,体现了议论文的逻辑性。(或如果掉换,则破坏了内在的逻辑性)

12、略。结合实际。

今天你低碳了吗(9分)

①据《羊城晚报》报道,某知名网站推出的一个话题赢得了很高的点击率,题目为《白领,你的名字叫环保杀手》,列举了危害环保的“七宗罪”,包括出行不离汽车,过度使用空调,爱用一次性筷子,点菜不适量等。很多白领看过之后,都承认自己确实有“罪”。

②说到环保,不能不说时下流行的一个概念,叫低碳生活。这里的碳当然不是煤炭什么的,而是“二氧化碳”,因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包括因这“七宗罪”而大量排放的温室气体,已经使地球面临越来越严重的气候危机。  

③网上有一种“碳排放计算器”,它有一套精确的计算公式,告诉你,如果你用了100度电,那么你就排放了78.5千克二氧化碳,为此,你需要植一棵树;如果你自驾车消耗了100升汽油,那么你就排放了270千克二氧化碳,为此,你需要植3棵树……有人根据这个公式自测了一下,发现自己的年碳排放量体积,竟然超过了两个奥运会专用泳池,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

看来。如今衡量所谓健康生活的指标,已经不仅仅是什么“低脂”,“低盐”、“低糖”,还包括“低碳”。“今天你低碳了吗”是某环保网站提出的一句口号,这口号很令我动心。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曾经发表了一份报告,对个人采取“低碳生活方式”提出了好些小建议,比如把在电动跑步机上45分钟的锻炼改为到附近社区慢跑,可以减少将近100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如果去8公里以外的地方,乘坐轨道交通比乘汽车减少170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不用洗衣机甩干衣服,这可以减少230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看来,我们每一个人的减碳空间是很大的,据说已经有低碳达人每天在自己的博客上公布自己的碳排放量了。我想,如果有人组织一个碳排放PK大赛,应当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⑤环保是一种科学知识,更是一种生活理念。在这个世界上,有人在胡吃海喝,在进行各种炫耀性消费,也有人在种树,在买运输里程很短的商品,在坚持爬楼梯,这是为了“低碳”,更是基于对生活的简单本质的认知。这跟孔子所说的“惠而不费”是一个道理——我们要实惠,但不要浪费,要尊重人的正当需求,但限制人的过分贪欲。那种简单的、朴素的生活理念应当被更多人信仰,否则,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我们总不能在有能力搬迁到别的星球之前,就将这资源给消耗了吧。

8.本文说明的中心内容是什么?开头为何引用《羊城晚报》的一则报道?(3分)

9.说说第④段画直线的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2分)

10.文中加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有何表达效果?(4分)

说明方法:

表达效果:

8、倡导做“低碳生活”的践行者,开头的引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的环保话题,进一步引出说明的对象“低碳生活”。〈意对即可〉

9、承上启下,过渡作用,引出下文用“低碳”理念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意对即可〉

10、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表达效果:准确具体,令人信服,说明低碳生活方式可大大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突出个人的低碳空间之大。

阅读下列短文,完成22—25题。(11分)

伯乐就是你自己

赵锁仙

①慧眼识珠者为人景仰,知人善任者功德无量。然而茫茫人海之中,这样的“伯乐”却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韩愈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我却要说:“千里马,你要做自己的伯乐!”

②美国著名心理学专家安东尼•罗宾曾经在《唤醒心中的巨人》一书中指出:“每个人身上都蕴藏着一份特殊的才能。那份才能犹如一位熟睡的巨人,等待着我们去唤醒他……上天不会亏待任何一个人,他给我们每个人以无穷的机会去充分发挥自己。”既然如此,我们还等什么,为什么不去做自己的伯乐呢?

③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有一句名言:“人贵能自我发现。”也就是说,你要做自己的伯乐。他本人经过多年的左冲右突,发现了自己写作方面的才能,寻求到一条通往成功的道路。正是因为他发现了自己,才勇敢地将自己的才能展示给了众人,他就是自己的伯乐!

④毛遂地位卑微,却果敢得令人钦佩,在赵国被秦军围困的关健时刻,他不顾旁人的鄙夷和耻笑,挺身而出,鼎力自荐。楚国宫殿之上,他凭借自己“三寸不烂之舌”,说服楚王出兵,救国民于水火之中,留下了“小蔺相如”的美称。毛遂之所以能够名垂千古,正是因为他敢于发现自我,欣赏自我,敢于做自己的伯乐。

⑤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千万别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当义无反顾地向毛遂学习,做自己的伯乐,发现自己的才能,然后以百倍的信心和勇气,把自己“荐”出去,去一展自己的风采,去实现自己的抱负。万万学不得那个才高八斗、计谋超群的姜子牙,他用几乎一生的时间来等待伯乐发现自己,要不是在垂老之年偶遇周文王,他的才华险些就被自己的消极等待给埋没了。

⑥我们常常惊羡别人的成功,却往往忽视自己的努力;常常嗟叹命运不公,却很少发掘自己的潜质。那么,从现在起做自己的伯乐吧,别让自己把自己埋没,努力地去发现自己的天赋和潜能,并将其发扬光大。把我们心中的巨人唤醒,让我们发现自己、赏识自己,看准正确的人生方向,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总有一天,我们会走进自己心中的圣殿。

2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23.第④段运用的典故概括为成语是什么?在文中属于什么论证方法?(2分)

24.第⑤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本文作者与韩愈《马说》的“人才观”不同,如果展开辩论,本文作者为正方,请你将正反两方的观点写出来。(4分)

正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千里马,你要做自己的伯乐(2分)

23.毛遂自荐   举例论证(2分)

24.对比论证  把毛遂的成功和姜子牙坐等“伯乐”险些才华埋没进行对比论证, 突出表明我们要有自信,敢于做自己的伯乐,去展现自己的风采,实现自己的抱负。(3分)

25.正:千里马,要做自己的伯乐;反: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正:发现并赏识自己就能做千里马;反:要有伯乐发现,才能做千里马)。(表述可以不同,观点相对即可)

(4分)

阅读《谈 “ 摆 阔 ”》,回答17---20小题。(9分)

(1)一篇论摆阔、崇阔及效阔的文章说:“摆阔之风不足虑,崇阔之风不可刮,效阔之风为害最烈。”这一论断说对了三分之二,偏偏在要害的“摆阔”上出了毛病。因这“摆阔”不但自身实不足取,而且是“崇”、“效”二风之源。“摆阔”从不像搞核武器秘密进行,而是在光天化日之下、灯火辉煌之中、众目睽睽之所招摇过市,“崇阔”之风焉能滥刮?“摆阔”又不像发疟疾,其状苦不堪言,而是飘飘欲仙乐不可支,焉能不诱发人们去“效”?“摆”风如绝,三风俱灭;“摆”风一起,三风俱烈,最足虑者就是三风中的首恶:“摆阔”。

(2)用公款“摆阔”,其危害自不待言,连参与者也自知理亏,当不在“不足虑”之列。那么自掏腰包而“摆阔”呢?该文说“无论摆到种阔度,都听之任之可也”。此语大可商榷。

(3)对那些花几十万元玩一条狗,花1500元让外国按摩女洗一次脚,出35万元让厨师做一桌酒席,是不应“听之任之”的。因为这与用这些钱投资再生产、投资教育、救灾扶贫、赞助文体事业是不能同日而语的。后者造福社会有益于个人,前者呢?挥霍一空,付与流水。“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4)由于“摆阔”“崇阔”“效阔”之风骤起。而“崇”与“效”最终仍是落实在“摆”,你“摆”我“摆”,大“摆”特“摆”,“摆”的先决条件是有钱。竞相摆阔,就会诱导人们疯狂的“一切向钱看”,疯狂聚敛来的金钱又用来疯狂地“摆”,疯狂地挥霍一空之后,自然又得疯狂地去攫取。周而复始,焉有不损人害己,败家误国之理?

(5)有人说“摆阔”者皆是“劳动致富”,是“能挣会花”,我很怀疑此说。劳动,无论是体力劳动不是脑力劳动都是极其艰苦的。辛辛苦苦挣来的钱一掷千金,不是常人的心态。而钱如魔术师变扑克牌,捻指之间,铺天盖地滚滚而来,那钱不去“摆阔”也属罕见。“奢”者来钱必易,而劳动致富是不易的,同时,“劳动致富”者当属劳动人民的范畴,而劳动人民的本色就是勤俭。为何独在这些“摆阔”的人的身上却不见这一本色?

(6)有人说大款“摆阔”可以利流通,促生产,增税收,利国利民,这纯属天真的误解。“奢于身者,惠不及其亲”,将社会共同创造的物质精华,将用外汇进口的高档名牌,集于一身消耗殆尽,对他人于国家何利之有?有谁能从《红楼梦》中薛蟠的身上获益呢?

(7)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对人类的巨大贡献,有哪个“摆阔”的大款可比?可他说:“我强烈地向往着俭朴生活,并且时常发觉自己占有了同胞的过多劳动而难以忍受。”我们“摆阔”的大博士学位诸公有这样的感受吗?

(8)“节俭则昌,淫佚则亡”——这一警钟应该长鸣。

17、作者在批驳“自掏腰包摆阔可听之任之”这一观点的时候,主要是运用了什么 论证方法?引用“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这一警句的作用是什么?(2分)

18、作者在第(4)段中连用了5个“疯狂”,这有什么表达作用? (2分)

19、作者在第(5)段说:“我很怀疑此说”,请从文中找出作者“怀疑”的两条根据。(2分)

(1) ;

(2)

20、第(8)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怎样理解这段话的含义? (3分)

17、对比论证   有力地论证“摆阔”的危害之大,对人有警醒作用,增强说服力。 

18、反驳“大款”、“摆阔”可以“利流通、促生产、增税收、利国利民”这一谬论。

19、(1)辛辛苦苦挣来的钱而一掷千金,不是常人心态。  (2)劳动人民的本色是勤俭。 

20、(1)在驳斥敌论的基础上,鲜明地提出自己的见解。(2)告诫人们要深刻认识“节俭则昌淫佚则亡”这一真理,时时不忘节俭,力戒挥霍摆阔。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