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选文,然后回答14—17题(12分)。
读 山 品 水
山水之美,古来共谈,然而人们谈得最多的,还是山的灵性和水的神韵。孔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仁者在山的稳定、博大和丰富中,积蓄和锤炼自己的仁爱之心;智者则步水而行,望水而思,以碧波清流洗濯自己的理智和机敏。这就是山水可以陶冶人的情操的根本原因。人们通过读山品水,可以领悟到世事的兴衰变迁,人生的喜怒哀乐,寻觅到自己精神家园的相通之处,故历代文人墨客无不徜徉于名山大川以寻求灵感。登高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水,吐纳珠玉之声,卷舒风云之色,仪态万状,咫尺千里。
读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各有各的读法。远读其 ,近读其 ,精读其 ,细读其 ,读青、读绿、读和谐、读静谧……视角不同,意境也不同。“不登高山,不知平地”,是一种发现;“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是又一种发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是一种境界;“重于泰山,轻于鸿毛”,是又一种境界。“咬定青山不放松”,是一种坚守;“砥柱触天立中流”,是另一种坚守。“五千仞岳上摩天”,是一种豪壮;“夕阳山外山”,是又一种豪壮。不要以为山是凝固的,山是岿然的活物。
品水,由于各人的气质不同,心境不同,也各有各的品味。在文人眼里,水是温柔的,因此他们常常把柔情蜜意的水与悠悠无尽的爱联系起来。水之悠长,好像爱情之天长地久;水之曲折,有如爱情之好事多磨;水之深广,仿佛爱情的深沉广远;水之波动,似若爱情的起伏波澜。在哲人眼里,水是运动的,悟出的是人生的哲理。孔子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感叹的是人生之有限而宇宙之无穷。孟子说“民归之犹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比喻民心似流水,谁也无法抵挡。荀子对政权与人民的关系,给后人留下了发人深省的警句:“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老子呢?他既说“天下莫柔弱于水”,又看到了水“莫能御之”的力量。
云山苍苍,江水茫茫,读山品水,意味深长。
14、将系列词语依次填入第二段的横线处。(3分)
豪放 清幽 苍茫 深沉 A. B C D
15、人们“读山品水”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感受?(3分)
答:
16、从全文来看,题目“读山品水”的含义是什么?(3分)
答:
17、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乐:以……为乐)
B.、“砥柱触天立中流”,是另一种坚守。(中:中央)
C.、孔子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逝:过去的时间)
D.、他既说“天下莫柔弱于水”,又看到了水“莫能御之”的力量。(御:抵挡)
[b7616a47ce9dd094.jpg]
阅读下文,完成28——31题(12分)
①现代西方教育中有“尝试错误”的理论;五百年前,明朝人沈君烈就提出“终日学终日误,终日误终日学”的观点。可见,在错误中学习,勇于尝试,就有机会获得成功。
②楚汉相争时,项羽的失败,就在于他不知道在错误中学习。每当他有所主张,左右总是连声称“善”,钦佩拜伏。一直到死他还错误地认为是“天之亡我,非战之罪”。平时在百战百胜中,他愈来愈自负。大难临头了,还在高唱“力拔山兮气盖世”。项羽难以放下身段,从自负的巅峰走下来,弄到无颜回江东去的地步,结果只有死路一条。
③刘邦的成功,得益于在错误处注意学习。有人当面指责他,不应该一面洗脚一面和长者说话;有人暗暗提示他,不应该在韩信求封齐王的使者面前发脾气;有人忠告他,不应该迷恋各国佳丽,要赶快迁都回关中去……他总会翻然醒悟,在错误中学到很多,终于获得事业的成功。
④由此想起《潜虚》上的一句名言:“项羽日胜而亡,高祖日败而王。”因为缺少学习改进的机会,自始至终固守一套僵化的战略,所以日胜反而灭亡;因为在失败之中善于学习,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所以日败反而称王。
⑤古语也有“学书纸费,学医人费”的说法。不费纸,学不好写字;不费人,学不好医术。一位成名的书法家,送你一幅字,在背后不知他撕毁了多少张纸,才成就这一幅字。更不要去细数他当年学习过程中墨池皆黑、废纸成堆的境况了。一位医术精湛的大夫,必然诊治得多、观察得多,也累积了许多误诊的教训。古谚说“巧者不过习者之门”。只要不怕错误,反复学习,便能达到巧妙的境地。
⑤“逐日淘沙定有金,成功的金砖就是从淘洗错误的沙砾中诞生的。有志者,不但不应为错误、失败而气馁,反而应该以失败为师,在错误中汲取教训,从而走向成功的彼岸。
28.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29.选文②③两段的顺序能否调换?请说出理由。(3分)
30.请简要分析选文第⑤段的论证思路。(3分)
31.请为选文补充一个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3分)
[e1f85566bfc6722a.gif]
29、不能:因为第②段写项羽,第③段写刘邦,第④段引用名言和论述的内容与②③段的顺序相对应,体现了议论文的结构的严谨。
30、先用古语作为道理论据,接着用学书、学医两个事例进行阐释并作为事实论据,论证中心论点;最后以古谚作精道理论据,再一次论证中心论点。
31、示例一:爱迪生在发明电灯过程中,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在失败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最后才获得了成功。示例二:失败是成功之母。
①生命,对每个人都是铁面无私的。那么,一个人可以活两次,不是很可笑吗?
②其实不是。
③我不妨举两个例子。生长在17世纪的英国人威仁爵士,他原来是格里汉学院与牛津大学的天文学教授。但他在四十八岁那年,突然异想天开,他要改变自己的职业,开始过另外一种陌生的生活,从事一个新的创造性事业。于是他把自己的后半辈子献给了城市建设。他在后半生的四十年中,一共建造了五十三座教堂与坐堂,单单伦敦的保罗座堂就使他名垂千古。称誉他的人都说,威仁爵士活了两次。
④中国唐代诗人温庭筠年轻时放荡不羁,出入于歌楼妓馆,“能逐弦吹之声,为侧艳之词”,为当时士大夫所不齿。他人到中年之后,一改旧习,先后任方城尉与国子监助教,治理地方,颇有政绩;为人师表,作风严谨。连他昔日的朋友都说温庭筠完全变了一个人。
⑤威仁改变职业,在人生的道路上取得另一项成就;温庭筠再塑人生,从风流才子变成了诲人不倦的老师。对他们来说,不是等于活了两次吗?
⑥在这个意义上说,一个人活了三次,甚至四次都是可以做到的。美国博士史威原来研究zōng jiāo ,是神学院博士,他后来改学音乐,成为音乐学院博士,又成了当时最杰出的风琴师之一。他中年之后,舍弃舒适的物质生活,去毒蛇猛兽出没的蛮荒野林之中考察。经过多年研究,终于成为一个优秀的医学博士。
⑦为了使自己生活得更充实,我们不妨在某一领域取得成就之后,改变一下自己的爱好,把其他方面的潜能表现出来,让生命之舟驶向另一个成功的彼岸。由些可见,在生命的过程中要为自己另创新路,开拓新的人生境界。这对于充满活力的年轻人来说,尤其必要。
⑧有一位先哲曾经说过:“当一扇门向你关闭之际,另一扇门将向你打开。”
23.请给选文拟一个合适的题目,写在下面,并说明理由。(3分)
24.找出选文的中心论点,写在下面。(3分)
25.选文主要采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26.选文第⑧段有什么作用?(2分)
27.读完选文,你觉得自己有什么潜能可以开发?谈谈你将如何开发它。(3分)
23.示例:《谈潜能与成功》(2分) 提出了论题(1分)答案不唯一,符合议论文题目特点,大意对,理由正确即可,共3分。
24.在生命的过程中要为自己另创新路,开拓新的人生境界。3 25.举例论证,(2分)举出了威仁改变职业(可温庭筠再塑人生、史威多次改变爱好)的事例,具体论证了本文(在生命的过程中要为自己另创新路,开拓新的人生境界这一)中心论点。(2分)共4分
26.充当道理论据,证明中心论点;总结全文,发人深思等。(2分)
27.示例:我乐感强,热爱音乐,有弹钢琴的天赋,读本文后启发我开发这一点,我要抓紧业余时间,向专业教师请教,把这一爱好培养成我的专长,帮助我获取人生另外一把打开成功大门的钥匙。 (要求:合情合理,语言流畅,思想积极向上,3分。)
有为有不为(14分)
①“为”,就是“做”。应该做的事,必须去做,这就是“有为”。不应该做的事必不能做,这就是“有不为”。
②在这里,关键是“应该”二字。什么叫“应该”呢?这有点像仁义的“义”字。韩愈给“义”字下的定义是“行而宜之之谓义”。“义”就是“宜”,而“宜”就是“合适”,也就是“应该”,但问题仍然没有解决。要想从哲学上,从伦理学上,说清楚这个问题,恐怕要写上一篇长篇论文,甚至一部大书。我没有这个能力,也认为根本无此必要。我觉得,只要诉诸一般人都能够有的良知良能,就能分辨清是非善恶了,就能知道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了。
③中国古人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可见善恶是有大小之别的,应该不应该也是有大小之别的,并不是都在一个水平上。什么叫大,什么叫小呢?这里也用不着烦琐的论证,只须动一动脑筋,睁开眼睛看一看社会,也就够了。
④小恶、小善,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可见,比如,在公共汽车上给老人和病人让座,能让,算是小善;不能让,也只能算是小恶,够不上大逆不道。然而,从那些一看到有老人或病人上车就立即装出闭目养神的样子的人身上,不也能由小见大看出了社会道德的水平吗?
⑤至于大善大恶,目前社会中也可以看到,但在历史上却看得更清楚。比如宋代的文天祥。他为元军所虏。如果他想活下去,屈膝投敌就行了,不但能活,而且还能有大官做,最多是在身后被列入“贰臣传”,“身后是非谁管得”,管那么多干嘛呀。然而他却高赋《正气歌》,从容就义,留下英名万古传,至今还在激励着我们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
⑥通过上面举的一个小恶的例子和一个大善的例子,我们大概对大小善和大小恶能够得到一个笼统的概念了。凡是对国家有利,对人民有利,对人类发展前途有利的事情就是 A. ,反之就是 B. 。凡是对处理人际关系有利,对保持社会安定团结有利的事情可以称之为 C. ,反之就是 D. 。大小之间有时难以区别,这只不过是一个大体的轮廓而已。
⑦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俗话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拿眼前常常提到的贪污行为而论,往往是先贪污少量的财物,心里还有点打鼓。但是,一旦得逞,尝到甜头,又没被人发现,于是胆子越来越大,贪污的数量也越来越多,终至于一发而不可收拾,最后受到法律的制裁,悔之晚矣。也有个别的识时务者,迷途知返,就是所谓浪子回头者,然而难矣哉!
⑧我的希望很简单,我希望每个人都能有为有不为。一旦“为”错了,就毅然回头。
14.作者在文中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分)
15.根据上文内容,在文中横线上补写恰当的的内容。(2分)
A. B. C. D.
16.文中在论述何为大小恶和大小善时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特点?(3分)
17.这篇文章引用了许多名言和警句,请摘出其中一句,并说出它的作用?(2分)
18.简要分析③—⑦段的论证思路。(3分)
19.本文题是“有为有不为”,但文中却用大量的笔墨谈论“善”与“恶”的大小,是否离题?谈谈你的看法。(2分)
14.每个人都能有为有不为,一旦“为”错了,就毅然回头。(2分)
15. A.大善 B.大恶 C.小善 D.小恶 (2分)
16. 举例论证 一反一正 一古一今 (3分)
17. 示例:①引用“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论述应该不应该和善恶一样,也是有大小之别的。②引用“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是为了论述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③引用“行而宜之谓之义”是为了阐述什么是应该。(2分)
18. 提出善恶有大小之分的观点---用事例论述什么是小恶小善和大善大恶,并得出结论---进一步补充论述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3分)
19. 不离题。因能分辨清是非善恶,就会分清什么事因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即什么是有为,什么是有不为。(2分)
独处也是一种能力 周国平
⑴人们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种能力,却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且在一定意义上是比交往更为重要的一种能力。反过来说,不擅交际固然是一种遗憾,不耐孤独也未尝不是一种很严重的缺陷。
⑵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非任何人任何时候都可具备的。具备这种能力并不意味着不再感到寂寞,而在于安于寂寞并使之具有生产力。人在寂寞中有三种状态。一是惶惶不安,茫无头绪,百事无心,一心逃出寂寞。二是渐渐习惯于寂寞,安下心来,建立起生活的条理,用读书、写作或别的事务来驱逐寂寞。三是寂寞本身成为一片诗意的土壤,一种创造的契机,诱发出关于存在、生命、自我的深邃思考和体验。
⑶独处是人生中的美好时刻和美好体验,虽则有些寂寞,寂寞中却又有一种充实。独处是灵魂生长的必要空间,在独处时,我们从别人和事务中抽身出来,回到了自己。这时候,我们独自面对自己和上帝,开始了与自己的心灵以及与宇宙中的神秘力量的对话。一切严格意义上的灵魂生活都是在独处时展开的。和别人一起谈古说今,引经据典,那是闲聊和讨论;唯有自己沉浸于古往今来大师们的杰作之时,才会有真正的心灵感悟。和别人一起游山玩水,那只是旅游;唯有自己独自面对苍茫的群山和大海之时,才会真正感受到与大自然的沟通。
⑷从心理学的观点看,人之需要独处,是为了进行内在的整合。所谓整合,就是把新的经验放到内在记忆中的某个恰当位置上。唯有经过这一整合的过程,外来的印象才能被自我所消化,自我也才能成为一个既独立又生长着的系统。所以,有无独处的能力,关系到一个人能否真正形成一个相对自足的内心世界,而这又会进而影响到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⑸怎么判断一个人究竟有没有他的“自我”呢?有一个可靠的检验方法,就是看他能不能独处。当你自己一个人呆着时,你是感到百无聊赖,难以忍受呢,还是感到一种宁静、充实和满足?
⑹对于独处的爱好与一个人的性格完全无关,爱好独处的人同样可能是一个性格活泼、喜欢朋友的人,只是无论他怎么乐于与别人交往,独处始终是他生活中的必需。在他看来,一种缺乏交往的生活当然是一种缺陷,一种缺乏独处的生活则简直是一种灾难了。
⑺世上没有一个人能够忍受绝对的孤独。但是,绝对不能忍受孤独的人却是一个灵魂空虚的人。世上正有这样的一些人,他们最怕的就是独处,让他们和自己呆一会儿,对于他们简直是一种酷刑。只要闲了下来,他们就必须找个地方去消遣。他们的日子表面上过得十分热闹,实际上他们的内心极其空虚。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想方设法避免面对面看见自己。对此我只能有一个解释,就是连他们自己也感觉到了自己的贫乏,和这样贫乏的自己呆在一起是顶没有意思的,再无聊的消遣也比这有趣得多。这样做的结果是他们变得越来越贫乏,越来越没有了自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 选自《人与永恒》)
7.文章第(2)段列举了人在寂寞中的三中状态,作者更欣赏哪一种?请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8.第(3)段画线处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方法,简析其作用。(3分)
9.有读者认为第(6)段画线句中的“简直是一种灾难”应替换为“是另一种缺陷”,如果是你,会选用哪种说法?请结合语境说明理由。(4分)
10.正值青春的你怎样看待独处?阅读下面的素材并结合全文,谈谈你的发现。(4分)
【素材一】《孤独之旅》中的少年杜小康在辍学养鸭的历练中“长大了,坚强了”。
【素材二】缅甸女英雄昂山素季出狱后更受人民拥戴,可在软禁的无数日子里,她能面对的只有收音机。
【素材三】某博友编发微博:喜欢独处、甘于独处,也能沉下心来独处,不过这只能作为一种休闲方式。一个脱离现实生活的社会人,还能生存吗?
7.寂寞本身成为一片诗意的土壤,一种创造的契机,诱发出关于存在、生命、自我的深邃思考和体验。(2分,答“更欣赏第三种”得1分,未回答完整酌情扣分)
8.有力的论证了“一切严格意义上的灵魂生活都是在独处时展开的。”(3分)
9.(4分)原句表达效果更好。原句表明爱好独处的人始终把独处看作是生活的必需,比读者的说法语气更强烈,“灾难”一词表明如若不能独处,将给生命带来重大伤害,“简直”强调突出独处的重要性。(4分,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即得满分)
读者的说法更好。表明爱好独处的人始终把独处看作是生活的必需,比原句语气缓和些,缺乏独处和缺乏交往同样都是一种缺陷,更客观,更理性。(4分,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即得满分,意思相近即可)
10.(4分)示例一:素材中的人物都没有被独处打败,都能在独处中历练自我,获得成长,更加坚强。独处不仅是一种休闲方式,更是一种能力。
示例二:现代人需要交往,更需要学会独处,因为我们只有在独处中彩梦开展自己与自己的心灵以及与宇宙中的神秘力量的对话,而这是现代人成长、成功必要的前提。(4分,意思相近皆可给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给分)
谈 自 立
①常言说大树底下好乘凉,然而庇护在大树底下的小树苗是长不成参天大树的。同样,人也是如此,不求自立是不会成才的。
②自立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只有自立才能有发展的前途。世界著名的大发明家爱迪生的自立本领就很强。他十三四岁时为了建造实验室,常常到车站卖报,同时还在自己的后院里种植蔬菜,收获时再拿到市场上去卖。他用这些钱为自己建造了一间实验室,在此基础上他的发明也层出不穷。由此可见,自立对一个人的成功多么重要,要想成才,先得自立。
③相反,一个人如果不自立,样样都依赖别人,那么他是不会成大器的。球王贝利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能成为球王,而我的儿子是不会成为球王的。”他说的话是有道理的。贝利能成为球王是因为他有很强的自立本领,而他的下一代却在富足的环境下产生了依赖的心理,缺乏吃苦的精神,这就决定了球王的儿子永远成不了球王。
④球王贝利认识到了这一点,可是,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庇护子女的现象却十分严重。含辛茹苦的家长们为子女们样样操心,尽力为子女们减轻一切负担,然而这却使不少少年养成了过度依赖的坏习惯。殊不知我们当代的少年是跨世纪的一代,肩负着历史的重任。视子如宝的家长们,你们应该还自己子女一份自由,让他们自立,为他们将来建设祖国打下基础。
⑤自立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想成才的青年朋友们,让我们一起摆脱别人的庇护去自立吧!
16、本文采用了什么论证方式?其中心论点是什么?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请用简洁的语言叙说本文论证的过程。(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请以“自立”为比喻的本体,仿照示例写两个句子。(2分)
示例:自立,是那荒山上挺拔的松柏,四季常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富二代”指的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早一代民营企业家“富一代”们的子女,他们靠继承家产来拥有丰厚的财富。“富二代”在《鲁豫有约》栏目粉墨登场后已经成为一个社会热词,但随着一部分“富二代”的负面新闻事件曝光,“富二代”几乎成了堕落、炫富的负面词汇。请结合本文思考,你认为当今的“富二代”们应当怎样做才能真正健康地发展?(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论证方式:立论。中心论点:人不求自立是不会成才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3分,每一问1分)
17.开篇使用俗语引出论点,接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对比论证,最后归纳强调论点。(2分)
18.参考示例(2分,每一句1分):
(1)自立,是那石缝间翠绿的小草,坚韧顽强。
(2)自立,是那波浪中高扬的风帆,乘风破浪。(符合题目要求,符合句式特点即可)
19.(3分) 答题要点:要有吃苦的心理准备和精神,要自立、自强,要摆脱父辈的庇护;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感恩社会和报效国家;要学好文化知识,练好创业本领,科学地、发展地继承家业、创新家业等。(能围绕自立自强答出其中一点即可给满分)
论爱生命(12分)
周国平
①热爱生命是幸福之本,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敬畏生命是信仰之本。
②人生的意义,在世俗层次上即幸福,在社会层次上即道德,在超越层次上即信仰,皆取决于对生命的态度。
③ 一种西方的哲学教导我们趋乐避苦。一种东方的zōng jiāo 教导我们摆脱苦与乐的轮回。可是,真正热爱人生的人把痛苦和快乐一齐接受下来。
④生命是宇宙间的奇迹,它的来源神秘莫测。是进化的产物,还是上帝的创造?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用你的心去感受这奇迹。于是,你便会懂得欣赏大自然中的生命现象,用它们的千姿百态丰富你的心胸。于是,你便会善待一切生命,从每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到一头羚羊,一只昆虫,一棵树,从心底里产生万物同源的亲近感。于是,你便会怀有一种敬畏之心,敬畏生命,也敬畏创造生命的造物主,不管人们把它称作神还是大自然。
⑤生命享受和物欲是两回事。一方面,生命本身对于物质资料的需要是有限的,物欲决非生命本身带来的,而是社会刺激起来的。另一方面,生命享受的疆域无比宽广,相比之下,物欲的满足就太狭窄了。那些只把生命用来追求物质的人,实际上既怠慢了自己生命的真正需要,也剥夺了自己生命享受的广阔疆域。
⑥生命所需要的,无非空气、阳光、健康、营养、繁衍,千古如斯,古老而平凡。但是,骄傲的人啊,抛开你的虚荣心和野心吧,你就会知道,这些最简单的享受才是最醇美的。
⑦生命是人的存在的基础和核心。个人建功创业,致富猎名,倘若结果不能让自己安身立命,究竟有何价值?人类齐家治国,争霸称雄,倘若结果不能让百姓安居乐业,究竟有何价值?
⑧生命原是人的最珍贵的价值。可是,在当今的时代,其他种种次要的价值取代生命成了人生的主要目标乃至唯一目标,人们耗尽毕生精力追逐金钱、权力、名声、地位等等,从来不问一下这些东西是否使生命获得了真正的满足。
⑨在事物上有太多理性的堆积物:语词、概念、意见、评价等等。在生命上也有太多社会的堆积物:财富、权力、地位、名声等等。天长日久,堆积物取代本体,组成了一个牢不可破的虚假的世界。
⑩在市声尘嚣之中,生命的声音已经久被遮蔽,无人理会。
让我们都安静下来,每个人都向自己身体和心灵的内部倾听,听一听自己的生命在说什么,想一想自己的生命究竟需要什么。
每个人都只有一个人生,她是一个对我们从一而终的女子。我们不妨尽自己的力量引导她,充实她,但是,不管她终于成个什么样子,我们好歹得爱她。
生命害怕单调甚于害怕死亡,仅此就足以保证它不可战胜了。它为了逃避单调必须丰富自己,不在乎结局是否徒劳。
有无爱的欲望,能否感受生的乐趣,归根到底是一个内在的生命力的问题。
情欲是走向空灵的必由之路。本无情欲,只能空而不灵。
生命与生命之间的互相吸引。我设想,在一个绝对荒芜、没有生命的星球上,一个活人即使看见一只苍蝇,或一只老虎,也会发生亲切之感的。
12. 阅读全文,说说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观点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2分)
13. 怎样才能做到热爱生命呢?(2分)
作者认为:①要善待生命、敬畏生命;② ③
14.“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用你的心去感受这奇迹”句中加点的“这”分别指代什么?(2分)
15. 文章第⑤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16.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全文内容,写出你的阅读所得。(3分)
【材料一】
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孔子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
【材料二】张锐1954年12月出生,省委党校在职大学学历。曾任青岛市地方税务局党委书记、局长,青岛市人民政府市长助理,青岛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等职,张锐利用担任青岛市地方税务局局长、市长助理、副市长等职务之便,为他人谋取利益,先后多次接受青岛市某开发公司等6个单位以各种形式给予的财物折合人民币360余万元。此外,张锐还于1996年1月至1999年3月间贪污公款58万元,于2001年至2005年间挪用清算组资金6000万元。市中级法院一审以受贿罪、贪污罪、挪用公款罪三罪并罚,判处有期徒刑二十年。
12.(2分) 热爱生命是幸福之本
13.(2分)② 不能只把生命用来追求物欲
③ 要充实、丰富生命
14.(2分) (前)指代生命的起源,(后)指代生命
15.(3分) __对比论证_。有力地论述了生命享受与物欲的区别。
16.(3分)__示例:生命是宝贵的,也是短暂的,我们应该利用有限的生命去做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_____ 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议论文,完成21——25小题(13分)
当节约细化到生活的每个角落
一个同事,用着20年前大学时期破烂不堪的雨伞,冬天也穿着常被人嘲笑的地摊上买的便宜羽绒服,相对他不低的收入,他是节俭呢还是吝啬?如果我告诉你,他是江苏一个小山村出来的大学生,而且身体有一些残疾,童年吃了很多的苦,很早就懂得了生活的艰辛,物质的匮乏在他心中打下了很深的烙印,那么你会说他是节俭还是吝啬呢?节俭与吝啬,虽然两词褒贬截然不同,然而其间的界限却真是不易把握的。
人对价值或者行为的认知来自周围环境,对于价值观的培养和接纳也有各自不同的方式。同学就是一个大环境,有一种普遍的价值观,就像我的那个同事,他一定会受到大家的嘲笑,虽然他坚定地秉持了自己的原则。而一些人对“节约之星” 之类的榜样或者模范作用的抵触,才是在一个社会奉行节约所遇到的最大的问题。
其实调节个人与整个环境(节约型社会)的价值观问题很简单: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节俭,如何把这种观念让个人真正地接受与执行。
首要原则是“和谐”。和谐意味着不与环境发生不必要的冲突,例如:一个人可以有一些漂亮的,可以穿很久的衣服,用不着总是衣着破旧以彰显自己的节俭;也不用过分痴迷易变的时尚或者名牌。节俭是一种意识,一种与他人的共识,一种默契,存在于社会与个人的集体意识之中。任何时代都有穷奢极欲的人,然而如果在一个社会中,人们追求浪费,并把这种炫耀式追求和个人的财富地位相联时,这个社会便存在问题!“节约型社会”需要解决“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节俭”的问题,这也是建立大众节俭意识的过程。
而如何完善地建立“节约”的标准,是一个非常细化的庞大事业,需要点点滴滴的行动,简单的口号与教条化教育无法达到我们期望的效果。2005年夏天,6家民间环保组织发起了“26℃空调节能行动”就是一个非常细节化的行动,而且效果非常显著。当人们从身体健康以及整个环保与节约意识中懂得这个道理时,行动起来就快捷有效了。2006年“每月少开一天车”活动也是这种细化的教育活动。一次我去参观一个同事的新居,看到洗衣机的下水管搭在一个大水桶上,问起他,他才解释说是把洗衣机的排水存下来可以冲厕所用。当时我很惊讶,因为我平时并没有感觉到自己身边这个并不张扬的人竟有这样很细节化的节约意识,从那之后我对他便有了一种新的认识。我有充足的理由相信他绝对不是一个吝啬的人。我相信只有在很小的事情上真正形成了一种普遍意识时,一切便都是自然而然了。
回到“节俭还是吝啬?”当人们认为你怎样的时候,那就是怎样,这就是公共意识!如果进一步,如何让人们认为我是节俭而不是吝啬呢?说大呢,那是社会的事情,老百姓呢,还是节俭点儿好,毕竟也是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先不说是不是在继承传统,毕竟省了不少钱啊(还不会被人们背后说是吝啬鬼),这才是“节约型社会”对普通个人的真正好处。大有大的思想、计划和考虑,小有小的算盘和实际生活,让节约的观念和行动细化到生活的每个角落,像春雨般地“润物细无声”,才是最实际和最现实的做法。而要不要“节约之星”的漂亮帽子,就变得不甚重要了。
2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22文章开头讲同事的事,有什么作用?(3分)____________________
23文章第四自然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第五自然段运用同事新居中洗衣机的下水管搭在一个大水桶上的论据,是要证明什么观点?你能从生活中举出类似的例子吗?(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文中说节俭“毕竟也是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你能写出有关节约的古诗文或者格言吗?(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大有大的思想、计划和考虑,小有小的算盘和实际生活,让节约的观念和行动细化到生活的每个角落。
22引出节俭还是吝啬的讨论,提出文章的论题。
23 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24应该有这样很细节化的节约意识。例子略。
25示例: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__)
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怎么上得去?科学技术这么落后怎么行?要承认落后,承认落后就有希望了。现在看来,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科学技术和教育整整落后了二十年。科技人员美国有120万,苏联90万,我们只有20多万,还包括老弱病残,真正顶用的不很多。日本人从明治维新就开始注意科技,注意教育,花了很大力量。明治维新是新兴资产阶级干的现代化。我们是无产阶级,应该也可能干得比他们好。
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育。从小学抓起,一直到中学、大学。我希望从现在开始做起,五年小见成效,十年中见成效,十五年二十年大见成效。办教育要两条腿走路,既注意普及,又注意提高。要办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要经过严格考试,把最优秀的人集中在重点中学和大学。
要从科技系统中挑选出几千名尖子人才。这些人挑选出来之后,就为他们创造条件,让他们专心致志地做研究工作。生活有困难的,可以给津贴补助。现在有的人家里有老人孩子,一个月工资几十元,很多时间用于料理生活,晚上找个安静地方读书都办不到,这怎么行呢?对这些人的政治要求要适当。他们在政治上要爱国,爱社会主义,接受党的领导。他们做好研究工作,出了成果,就对政治有利,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好处。
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不论脑力劳动,体力劳动,都是劳动。从事脑力劳动的人也是劳动者。将来,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更分不开来。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有许多工人的工作就是按电钮,一站好几小时,这既是紧张的、聚精会神的脑力劳动,也是辛苦的体力劳动。要重视知识,重视从事脑力劳动的人,要承认这些人是劳动者。
在军队中,科研和教育也要一起抓,进行现代战争没有现代战争知识怎么行?要使军队领导干部自己有知识而且尊重知识,要办各级学校,经过训练,使军队领导干部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现代战争知识;同时使我们的__干部年轻化。六十岁的人当军长是不行的。
科技和教育,各行各业都要抓。大的企业都要有科学技术研究机构,有科学技术研究人员。每个部门都要进行科学研究。
11.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科学技术现状怎样?(用自己的话来说)(3分)
(1)
(2)
12.怎样才能改变我国科学技术落后的现状?(4分)
13.用一句话来概括改变我国科学技术现状的主要措施是
(2分)
1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3分)
15.就以第一段为例,找出两种论证方法,并列举出运用的语句。(4分)
(1)第一种: 论证方法,例句是
(2)第二种: 论证方法,例句是
11.(1)比发达国家整整落后二十年 (2)科技人员数量少,还包括老弱病残,真正顶用的不很多
12.(1)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育 (2)从科技系统中挑选几千名尖子人才 (3)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4)在军队,科研和教育要一起抓
13.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14.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
15.(1)举例科技人员,我们只有20多万,还包括老弱病残 (2)对比 “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科学技术和教育整整落后了二十年”、“明治维新是新兴资产阶级干的现代化,我们是无产阶级,应该也能干得比他们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