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语文不能要求速成
①我常常接到这样的信,信上说,“我很想学语文,希望你来封信说说怎样学。”意思是,去一封回信,他一看,就能学好语文了。又常常有这样的请求,要我谈谈写作的方法。我谈了,谈了三个钟头。有的人在散会的时候说:“今天听到的很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哪有这么容易?哪有这么快?希望快,希望马上学到手,这种心情可以理解;可是学习不可能速成,不可能画一道符,吞下去就会了。学习是急不来的。为什么?学习语文目的在运用,就要养成运用语文的好习惯。凡是习惯都不是几天工夫能够养成的。比方学游泳。先看看讲游泳的书,什么蛙式、自由式,都知道了。可是光看书不下水不行,得下水。初下水的时候很勉强,一次勉强,两次勉强,勉强浮起来了,一个不当心又沉了下去。要等勉强阶段过去了,不用再想手该怎么样,脚该怎么样,自然而然能浮在水面上了,能往前游了,这才叫养成了游泳的习惯。学语文也是这样,也要养成习惯才行。习惯是从实践里养成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全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写完一句话要加个句号,谁都知道,一年级小学生也知道。但是偏偏有人就不这么办。知道是知道了,就是没养成习惯。
②一定要把知识跟实践结合起来,实践越多就知道得越真切,知道得越真切就越能起指导实践的作用。不断学,不断练,才能养成好习惯,才能真正学到本领。
③有人说,某人“一目十行”,眼睛一扫就是十行。有人说,某人“倚马万言”,靠在马旁边拿起笔来一下子就写一万字。读得快,写得快,都了不起。一目十行是说读书很熟练,不是说读书马马虎虎;倚马万言是说写得又快又好,不是说乱写一气,胡绉不通的文章。这两种本领都是勤学苦练的结果。
④要学好语文就得下工夫。开头不免有点勉强,不断练,练的工夫到家了,才能得心应手,心里明白,手头纯熟。离开多练,想得到什么秘诀,一下子把语文学好,是办不到的。想靠看一封回信,听一回演讲,就解决问题,是办不到的。
⑤有好习惯,也有坏习惯。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譬如现在学校里不少学生写错别字,学校提出要纠正错别字,要消灭错别字。错别字怎么来的呢?不会写正确的形体吗?不见得。有的人写错别字成了习惯,别人告诉他写错了,他也知道错,可是下次一提笔还是错了。最好是开头就不要错,错了经别人指出,就勉强一下自己,硬要注意改正。比方“自己”的“己”和“已经”的“已”搞不清楚,那就下点儿工夫记它一记,随时警惕,直到不留心也不会错才罢休。
17、这篇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18、请根据选文的第①段的论证思路,填写出相应的内容(3分)
选文的第①段先针对 的现象,提出中心论点;接着以 为例,论证了 的观点。
19、选文第④段中,作者反复说“是办不到的”,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20、举出你学习语文的一个好习惯(或坏习惯),并谈谈这一习惯对你的影响。(4分)
[c2403fbe34db9298.gif]
学会转身
①一个木匠丢了一块手表,几个热心的邻居一起帮他找,他们将地上的刨花、工具箱,以及木匠身上的每一个口袋都翻烂了也没有找到,结果却让一个孩子找到了。木匠很惊讶,问那孩子是怎么找到的。孩子说,很简单啊!你知道,手表是有声音的,我只是在你们都安静下来的时候坐到刨花旁听,然后沿着声音的方向走过去,就找到了。
②事实上,在遇到困难时只要稍稍转个身,我们看到的就会是一个崭新的天空,就像丢失在刨花里的那块表,大人们翻烂了刨花,找遍了工具箱,甚至木匠的口袋,都没能找到,而那个孩子只是换了一个寻找的角度,即凭借手表指针“嘀嗒、嘀嗒”的走动声就轻易地找到了。
③换个角度看问题,往往可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卡耐基说:“一个人要想让自己的生活愉快、自在,在事业上取得重大的成就,学会变通是很重要的。”一次,爱迪生让助手帮助自己测量一下一个梨形灯泡的容积。助手接过后,立即开始了工作,他一会儿拿游标卡尺测量,一会儿在稿纸上计算,后来甚至还动用了一些复杂的数学公式。可几个小时过去了,他忙得满头大汗,还是没有算出结果。就在助手搬出大学里学过的知识,准备再一次计算灯泡的容积时,爱迪生进来了。爱迪生看到助手面前摆满了各种工具书和身旁的那一堆稿纸,立刻就明白了怎么回事。于是,他拿起灯泡,朝里面倒满水,递给助手说:“你去把灯泡里的水倒进量杯里,就会得出我们所需要的答案。”这时,忙得满头大汗的助手才恍然大悟:自己想的太复杂了。看来,学会变通,善于让自己的思维转身是很重要的。
④是的,我们很多人就像爱迪生的助手一样,做事不知道变通,结果是花费了很多力气,到头来却一事无成。遇到看似难解的问题,学会换一种思维,从不同角度看,这样,“无法解决”的问题就变得简单化了,而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⑤1916年,美国犹他州的小镇准备修建一座银行。镇长买好了地,备好了建筑图纸,可最后在砖头上出现了问题。因为,从盐湖城用火车运砖过来,每磅要2.5美元。这个价格远远超出了镇里的预算。后来,大家又想了许多种货运方式,甚至包括空运都不行。就在人们束手无策的时候,不知谁说了句,邮寄砖啊!结果是,包裹每磅邮费是1.05美元,比火车便宜了一半多。
⑥这样,小镇的居民很骄傲地拥有了他们的第一家银行。更为有趣的是,这个故事后来还被西点军校作为案例选入了教材,用来诠释一条校训:要保持“头脑简单”,敢于去干所谓“办不到”的事情。
⑦通过邮局邮寄货物,这无疑是最常见的运输方式,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常见、简单而又便捷的方式,很多人就是想不到。为什么呢?他们就是将简单问题复杂化了。把最复杂的变成最简单的,才是最高明的(达芬奇语)。细想,我们生活中我们缺少的,不正是达芬奇说的这种将问题简单化的思维嘛。 娆雪教学网
⑧同一件事,如果依照同样的习惯思维去运作,肯定不会有新的改变。但若能改变一下固有的思维方式,转个身,用不同的方法去开拓,自然会结出不同的硕果。学会转身,学会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从而把看似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你就会发现人生其实好简单,成功其实离你也并不远。
14、下列各项中对选文内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那个孩子找到了手表是因为他换了一个寻找的角度。
B.、爱迪生的助手在测量灯泡容积时,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C.、西点军校的校训告诉我们只要保持头脑简单就会把任何事情做好。
D.、人们常常想不到用简单、便捷的方式解决问题,是因为不懂得坚持。
15、(1) 第①段有什么作用?(2分)
(2) 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16、下面有关宋濂的事例能否作为本文的事实论据?为什么?(4分)
事例:明代宋濂幼时家贫,努力克服困难,刻苦求学,终于成为“明代诗文三大家”之一。
[b2b74da9c0a18123.gif]
守住孤单 (15分)
①电影《梅兰芳》刻画了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截然不同的两面人生:舞台上神采飞扬,光鲜亮丽;生活中却木讷寡言,不谙世事,甚至不懂幽默。在其经纪人邱如白看来,正是由于平日里的这种孤单,才使得梅兰芳事业高度专一、成就卓然不群。
②孤单耶?寂寞也。“古来圣贤皆寂寞”。历代成大器者,几乎无一不承受着自己那份孤单。周文王被拘禁而推演出《 》,孔子在困厄中著述《春秋》,屈原被放逐写出《 》,左丘明双目失明作成《国语》,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这些往圣先贤的旷世之才、盖世之功、万世之名,都是在磨难痛苦后的长期孤单中孕生的。不过他们的孤单均带有外在强制性,是难以抗拒状态下的无可奈何。但后来许多仁人志士悟透了孤单的真谛,便躲避尘世、主动隐居、自寻孤单。正如诸葛亮所说:“非淡泊无以明志,________________”
③孤单与其说是一种闲静,不如说是一种煎熬。它需要远离奢华,远离功名,甚至远离感官和肉体的幸福。古人宁静孤单难,今人宁静孤单更难。市场经济大潮营造了一个缤纷绚丽的世界。这个信息过剩、眼花缭乱的时代,__太多、浮躁日盛,守住孤单实在不易。
④交往甚广者难守孤单——这样的人整天忙着应酬,马不停蹄地穿梭于各种酒场饭局之间,左右逢源,八面玲珑,无所不能企及,仿佛跟谁都可以套瓷,把驾驭人脉关系当资本,以结织官款星腕为荣耀,将通达人情世故作美誉,结果交际圈越大越是心无定所,神不守舍。
⑤物欲甚重者难守孤单——吃要星级酒楼,穿要品牌档次,住要豪华寓所。他们也许会得到暂时好处,但就其一生而言,却是得不偿失。
⑥守住孤单,不是倡导过古人那种田园牧歌、闲云野鹤式的生活,而是希望人们不染浮躁,保持一份心灵的恬静。
⑦当然,孤单不是孤僻、孤冷、孤傲,不是旁若无人的自恃清高,也不是心灵封闭的孤芳自赏。我们追求的孤单,应当是超凡脱俗的豁达、心如止水的意境。孤单者须有云消气度松柏精神,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浮躁的社会生态环境中,孤单是修身明志的心灵空调。做自己命运的船长,当自己灵魂的舵手,就得守住孤单。
14、补全诸葛亮名句.(1分) “非淡泊无以明志,__________________ 。”
15、阅读文章②段,请在书名号内填上人物的作品,并横线处补上两个事实论据。(6分)
周文王被拘禁而推演出《 》,------屈原被放逐写出《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面对市场经济大潮营造了一个缤纷绚丽的世界,本文论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④-⑤段列举是为了论述怎样一个道理?(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文章大量运用事实论证外,还运用哪些主要论证方法?
(2分)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19、作为一个学生,你觉得“守住孤单“对我们有何意义?(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非宁静无以致远(1分)
15、《周易》 《离骚》(各1分)
孙膑被处膑刑修成《孙子兵法》;司马迁身受腐刑著成《史记》(各2分)
16、观点:做自己命运的船长,当自己灵魂的舵手,就得守住孤单。(2分)
17、这个信息过剩、眼花缭乱的时代,__太多、浮躁日盛,守住孤单实在不易。(2分)
18、引用论证 对比论证 理论论证(三选二)(各1分)
19、从“孤单其实是一种专注的精神、坚韧的品质、淡泊的心境,这些品质对我们学习的有益之处”这个意义上去理解,意思对即可。(2分)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0分)
①我常想读书人是世间的幸福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现实的世界是人人都有的,而后一个世界却为读书人所独有。由此我又想,那些失去阅读机会或不能阅读的人是多么的不幸,他们的丧失是不可补偿的。世间有诸多的不平等,如财富的不平等,权力的不平等,而阅读能力的有无却体现为精神的不平等。
②一个人的一生,只能经历自己拥有的那一份欣悦,那一份苦难,也许再加上他耳闻目睹的周围人的经历和经验,然而,人们通过阅读,却能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这样,具有阅读能力的人,无形间获得了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阅读不仅使他多识了草木虫鱼之名,而且可以上溯远古下及未来,饱览存在的与非存在的一切。
③更为重要的是,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人们从读书学做人,从那些往哲先贤以及当代才俊的著述中学得他们的人格。人们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史记》学得严肃的历史精神,从《正气歌》学得做人的原则,从马克思学得入世的激情,从列夫·托尔斯泰学得道德的执著,从鲁迅学得批判精神。歌德的诗句刻写着睿智的人生,拜伦的诗句呼唤着奋斗的热情……一个读书人,是一个有机会拥有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幸运人。
④一个人一旦与书本结缘,极大的可能是注定了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说“极大的可能”,指的是不排除读书人中也有卑鄙和奸诈者;况且,并非凡书皆好,在流传的书籍中,并非全是劝善之作,也有无价值的甚而起负面效果的。但我们所指的书,是以其优良品质得以流传的一类,这类书对人的影响总是良性的。我之所以常感读书幸福,是从喜爱文学书的亲身感受而发。一旦与此种嗜好结缘,人多半因而向往崇高,对暴力的厌恶和对弱者的同情,使人心灵纯净而富正义感,人往往变得情趣高雅而力避凡俗。或博爱、或温情、或抗争,大抵总引导人从幼年到成人,一步一步向着人间的美好境界前行。笛卡尔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这就是说,读书使人向善。雨果说:“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这就是说,读书使人避恶。
⑤所以,我说,读书人是幸福人。
15.请为本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不超过7个字): 。(2分)
16.第①段第一句话中“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指的是 世界。作者认为失去阅读机会或不能阅读的人是不幸的,这是因为
(2分)
17.第③段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1分)
答:
18.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第④段的论证思路。(3分)
答:
19.文中说:“人们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我们在课内也学过《论语十则》请任意引用其中一则,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你的思考和体会。(2分)
引文:
思考和体会:
15.(2分)读书人是幸福人
16.(2 分,每空1分)精神 他们只拥有现实世界,缺少更为浩瀚更为丰富的精神世界。
17.(1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提出上段和本段的分论点。
18.(3分,意思对即可)
先提出本段论点读书使人追求崇高情趣高尚(1分),然后从正反两方面对比论证读书对人的良性影响,再举自身的事例论证读书给人的幸福,最后引用笛卡尔和雨果的名言,用道理证明读书可以使人向善避恶(1分),从而论证读书人是幸福人的中心论点(1分)。
19.(3分)开放题。
引文正确书写无误(1分), 思考和体会扣住引文观点(2分)
不必在乎你的对手是谁
王飙
①当阿德尔曼统领着他的休斯顿火箭队在NBA大赛中凯歌高奏之时,面对记者的提问,他说:“不要以为我们上场赢球了,下一场想当然也会赢。在NBA中不能有这样的想法,我不在乎对手是谁,关键是自己在场上一定要有最好的表现,发挥自己最高的水平!”
②“不在乎对手是谁”,真可谓是一句豪气四溢的铿锵之语,个性张扬、自信满怀。人生在世,竞争可以说无处不在,只有努力去做最好的自己,我们才有可能超越对手得到“赢”的荣耀,挂在我们生命之树上的期待与梦想的蓓蕾,才有可能绽放她们的美丽。
③1990年,大学毕业不久的杨澜到中央电视台去参加主持人的招考,走进化妆室后,她明白了什么叫“美女如云”,当她得知这些美女们大都是来自表演或传媒学院的经过系统训练的学生时,她没有因为自己的专业是英语而被此时此刻的场景吓住,她对自己说:“我是来参加主持人的竞争的,又不是参加选美的,不管对手是谁,我还是先做一个最好的自己吧!”于是,她坦然自信地走进了考场。经过了数轮拼杀,她以出色的表现,从1000多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为她日后成为中国著名的主持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④俗话说,没有金刚钻,也揽不了瓷器活。自己心中没有一点底气的人,恐怕也不敢说“不在乎对手是谁”这样的话。那么,这底气究竟要来自何处呢?
⑤曾经在北京奥运会上一人独揽游泳8块金牌的菲尔普斯,可谓傲视群雄的典范,他曾毫不讳言地说:“我不在乎对手是谁,我只在乎成功!”可在平时的生活中,他却把那些与自己抗衡的游泳名将的照片帖在床头,每次睡觉前,他都会朝着照片说:“看着吧,我明天就超越你们!”第二天早上醒来,如果他想睡懒觉,只要看看床头照片上的那些对手,就会觉得他们仿佛在对他说:“小子,你落后啦,我们早已开始训练了!”于是,他便飞身起床,立即投入艰苦的训练之中……赛场上的“不在乎”正是来自平日的“在乎”,这或许就是菲尔普斯的底气之源吧!
⑥不在乎对手是谁,并不是目中无人、狂妄自大,而是我们不必把对手当成一座大山压在自己的心灵之上,是我们在不断地做好、做大和做强自己的同时,也把自己铸成一座他人难以登高的大山;有了这样的底蕴和气魄,不管面前的对手是谁,我们胸中都能涌起“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在人生的挑战和竞争中,唯有敢于不断地超越自我的人,他才能最终超越自己的对手。所以,我们应该常提醒自己的是:做最好的自己,不必在乎对手是谁!
20.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21.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3分)
22.第③段和第⑤段的两个事实论据不能调换位置,为什么?(3分)
23.“这底气究竟要来自何处呢?”请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用自己的话来回答。(2分)
24. 选出下面不适合作本文论据的一项( )(2分)
A. 刘翔期待能在三月的室内世锦赛上与世界纪录保持者罗伯斯碰面。他坦言罗伯斯实力很强,但自己并无压力,“罗伯斯特别厉害,打破了世界纪录,室内赛也跑出过7秒33的60米栏史上第二好成绩,不过对我来说输赢无所谓,只要成绩能证明自己,就是成功。”
B. 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威震华夏,自此不把东吴吕、陆逊放在眼里,才导致丢失荆州,败走麦城。最终由于自负死于吕蒙之手。
C. 孔子“每事问”,看见每样事物都要虚心向别人请教,终成圣人。
D.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
20.做最好的自己,不必在乎对手是谁! 21. 引用阿德尔曼的话引出论点;作为道理论据支撑论点;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22.不可以;第②段杨澜的事例主要论证“做最好的自己,不管对手是谁”这一论点,而第④段菲尔普斯的事例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证“如何才能做最好的自己”这个问题,两者之间是递进关系,所以不能调换。23.平日的勤奋刻苦。 24.C
阅读《学会做人》,回答文后的题目。(14分)
学会做人
①一个初中学生对我说,老师要我们“学会做人”,难道我们这些学生不是人吗?我们有头脑、有五官、有四肢,我们本来就是会说话、会思考的人,为什么还要“学会做人”?
②这的确是一个古老的话题,朱熹曾说过,“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做人”;曾国藩也说过,“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他们所说的“做人”、“圣贤”,固然都有着历史的局限,甚至还有着封建礼教的糟粕,但他们强调的是“做人”要有道德标准。随着时代的发展,“做人”的内涵也在与时俱进。
③比如“圣贤”、“好人”的标准,在今天都有着不同的诠释和妙解。被誉为“共同致富的红色亿元村”的南街村,镌刻在街头的是:“大公无私是圣人,先公后私是贤人,公私兼顾是好人,先私后公是庸人,损公利私是坏人。”“当代毕昇”王选院士对“好人”是这样诠释的:“我赞成季羡林先生关于‘好人’的标准:考虑别人比考虑自己稍多一点儿就是好人。不过,我以为,这个标准还可以再降低一点儿,就是考虑别人与考虑自己一样多的就是好人。”北京师范大学一位哲学系教授,把“标准”又降低了一点儿:“下品:一辈子损人利已的人;中品:一辈子偶尔损人利已的人;上品:一辈子都不损人利已的人。”
④对照这些箴言,大家不妨对号入座,看看自己属于哪种人?你是大公无私,还是先公后私?是考虑别人和考虑自己一样多?还是一辈子从不损人利已?如果能做到这些,你即使不像白求恩、__、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牛玉儒、任长霞等人那样“毫不利已,专门利人”,也是一个了不起的“好人”。
⑤倘若你是一个“损公利私”、“考虑自己总是比考虑别人多”,抑或是“一辈子损人利已的人”,那就危险了,你“做人”的资格,就值得怀疑了。虽然你也有头脑、五官、四肢,但你只不过是一个徒具肉身,而缺乏高尚灵魂的人;如果你是一个贪官,那么,你就是蛀虫、硕鼠;如果你和歹徒勾勾搭搭,那么,你和他就是狼狈为奸;如果你当面一套,背后一套,那么,你就是变色龙;如果你抢劫杀人,那么,你就残毒如蛇;如果你能把稻草说成金条,骗人上当,那么,你就是狡猾的狐狸;如果你一见权势人物,就点头哈腰,不讲原则,一味讨好,那么,你可能就是一条摇头摆尾的叭儿狗……正因为如此,人们对那些行为猥琐、心理阴暗、唯利是图、贪得无厌的人,称之为衣冠禽兽,或者称之为禽兽不如。
⑥你看,人和禽兽之间,仅仅就是一纸之隔。人和人都有灵与肉,但不同的却是那个“灵”字,有的灵魂高尚、有的灵魂卑下、有的灵魂亮丽、有的灵魂龌龊,怎样“做人”?关键是塑自己的灵魂。
⑦____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是我们塑造灵魂的一面镜子。面对是非、善恶、美丑,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要旗帜鲜明,要知荣明耻,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
(选自《福州晚报》 略有改动)
13.本文作者认为我们应该做一个怎样的人?(3分)
答: 。
14.第③段对“好人”的诠释有不同的标准,请找出并写在下面横线上。(4分)
(1)南街村人的标准: 。
(2)季羡林先生的标准: 。
(3)王选院士的标准: 。
(4)北师大教授的标准: 。
15.请简析第⑤段运用一连串比喻句的表达效果。(3分)
答:
。
16.白求恩、__、焦裕禄、孔繁森……都是大家心目中的榜样,文中却说即使不像他们,也是一个了不起的“好人”。对此你有何感悟联想?写一则100字左右的读书笔记。(4分)
答:
。
13. 做一个受人尊敬的人。
14. (1)公私兼顾。 (2)考虑别人比考虑自己稍多一点儿 。(3)考虑别人与考虑自己一样多 (4)一辈子偶尔损人利己 (每空1分,共4分。)
15.这一连串的比喻,列举了衣冠禽兽的种种表现,有力地阐明了这些人做人资格值得怀疑的看法,语言形象生动,具有辛辣的讽刺意味。
16.示例①“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在我的心目中是遥不可及的,总觉得做这样的好人太难了。读了本文后我才明白,只要你在考虑自己利益的同时也考虑别人的利益,你在利己的同时不损人,就可以成为了不起的好人。可见,做个好人并不难。 示例②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作为普通人,总会有犯错误的时候,不能因为犯了错误,就认为他不是好人或不能成为好人。即使我们犯了错误,不像白求恩、__那样做到大公无私,我们也要努力争取做到公私兼顾,至少做到“考虑别人与考虑自己一样多”,不做损人利己的事,成为一个好人。 示例③“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但是做人最重要的是能够明辨是非、分清美丑。作为一个中学生,能遵纪守法,尊师敬老,与同学友好相处·不自满自负,不自私自利,不撒谎不攀比,就是一个好学生了。
阅读《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节选),完成14~17题。(9分)
对此我完全赞同。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这方面的典型代表,首推约翰·古登贝尔克。他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出一种新产品。因为葡萄压榨机用来从葡萄中榨出汁,所以它在大面积上均等加力。而硬币打制器的功能则是在金币之类的__面上打出印花来。有一天,古登贝尔克半开玩笑地自言自语道:“是不是可以在几个硬币打制器上加上葡萄压榨机的压力,使之在纸上印出印花来呢?”由此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
另一个例子是罗兰·布歇内尔。1971年的一天,布歇内尔边看电视边这么想:“光看太没意思了。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看它产生什么反应。”此后不久,他就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14、选文论证的中心内容是什么?(2分)
15、文中第二段“由此”的“此”指代的内容是什么?(1分)
16、为了证明这个中心内容,作者采用 论证的方法,一是
;二是
。(3分)
17、创造性的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3分)
14、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15、硬币打制器上加上葡萄压榨机的压力。
16、举例。一是约翰将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二是罗兰通过看电视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发明了游戏机。
17、必须有探求新事物,(1分)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1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1分)
阅读下文,18~22题。(13分)
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①每个人的人生定位不同,生活态度自然就不同。打算把自己置于生活的哪个层次、何种境界,是每一个严肃生活的人都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也决定了这个人基本的生活方式。鲁迅立志揭出劣根性,以引起疗救的注意,所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把别人用来喝咖啡的时间用于读书写作。哈佛大学集中了全美甚至世界最优秀的学生,他们的校训正是“追求卓越”。是的,雄鹰不甘宇下,骏马难守圈栏。一个志存高远的人,必定是将追求优秀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作为一种近乎本能的习惯。
②所谓习惯,是一种常态,一种下意识,一种自动化,一种经过长期培养历练而形成的自然而然的状态,一种无需思考即可再现的回忆。其程序好像早已置于大脑和肌肉中,成为一种特殊的记忆,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是优秀的外化和证明,都会使人眼前一亮,为之折服和赞叹。
③优秀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可以有一个明确的起点,但肯定没有固定的终点。但只要不断追求,每一个阶段性的成果都会成为一个新的起点。即便生命个体终结,后来者依然可以从他倒下的地方起步,向着更高的境界跋涉。
④优秀和勤勉是天然的盟友,是孪生兄弟。优秀的人无一不是勤勉的,而勤勉的人即便不是最优秀的,起码是比较优秀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勤勉本身就是优秀的代名词。所有天才无不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请千万不要轻易相信天才的神话,那种似乎不需练习就能演奏的神童,那种不费吹灰之力就品学兼优的学子,我们听说过,但没见过,不可太当真。即便有莫扎特那样的特例,于我等也毫无借鉴之可能,不可作为榜样盲目复制。道理很简单,你是你,你不是莫扎特。你我遍地都是,莫扎特只有一个。哲学常识告诉我们,特例不揭示必然性。聪明的人从来不把自己当特例,聪明人只知道下笨功夫。
⑤因为追求优秀,做什么都必须有“争创一流”的意识。食人俸禄,尽其本分,是常人的标准,而在优秀的人看来,是起码的德性;考上名牌大学,获得全优成绩,将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是一般人梦寐以求的理想境界,而在优秀的头脑中,仅仅是一个通向优秀的起点而已。因为定位于优秀,别人可以睡的懒觉自己不能睡,别人可以敷衍的责任自己不能推,别人可以视而不见的工作自己不能躲,别人可以心安理得的生活自己不能忍。
⑥优秀作为一种品质,当然离不开客观环境。但真正优秀的人懂得:命运只有把握在自己手里,才是真正的命运。平庸的人总是把别人的成功归结为环境好、条件好、人缘好、运气好,而把自己所有的失败归结为外在原因。优秀的人心里明白成功离不开客观条件,但从不过分依赖客观条件。他们懂得: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他们成功的时候往往以感恩之心面对社会、面对所有帮助过他们的人,把成功的功劳归结于客观条件。他们失败的时候,往往把原因归结为自己努力不够。优秀的人总是说自己不行,认为自己无知;平庸的人总是利用各种机会表白、粉饰自己。在真正优秀的人看来,世界上没有比这更愚蠢的事情了。
⑦优秀是一种酵母,把它用到生活中会产生一种奇特的效果。套用一句诗人的话:优秀是优秀人的通行证,平庸是平庸者的墓志铭。
18.认真阅读全文,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用原文语句回答。(3分)
19.文章首段引用鲁迅、哈佛大学的事例的作用是什么?(3分)
20.读文归纳填空:“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一是要不断追求;二是要勤勉;三是
;四是 。(2分)
21.文章第⑥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22.如果把文章第④段中的“优秀的人无一不是勤勉的”一句作为观点,请你参照下面示例再写一个具体事例作论据。(所举事例限制在所学初中教材的范围内,不用仿照句式。)(2分)
示例:闻一多日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终于写成了《唐诗杂论》。
18、一个志存高远的人,必定将追求优秀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作为一种近乎本能的习惯。(3分)
19、①引出中心论点,②作为论据证明中心论点,③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3分,每个要点1分)
20、做什么都要有“争创一流”的意识;不过分依赖客观条件(或:把命运把握在自己手里)(意对即可)
21、对比论证。把“优秀的人”与“平庸的人”的不同认识加以对比,强调突出了“优秀的人”不过分依赖客观条件的观点。(答道理论证和对比论证也给分;只答道理论证不给分。论证方法1分,作用2分,共3分。)
22、示例:居里夫人埋头在实验室里用了三年零九个月,从8吨废沥青中提炼出一克镭。
(凡举教材中所涉及的事例,如海伦·凯勒、邓稼先、宋濂、司马迁等均可)(2分)
阅读傅全章的《学会在过程中享受》一文,完成11 一13 题。(10 分)
① 很多人做事都只重结果。
② ②农人种庄稼,都认为是辛苦、劳累的,而只在粮食收获时才感到喜悦。收获多少与喜悦的程度是成正比的。学生学习被认为是枯燥的,辛苦的,只有在考试后取得了好成绩才会高兴。文学爱好者认为创作是艰辛的,只有发表了才认为没有白写。绘画者认为是辛苦的,只有画作被人买了才认为没有白画。习书法者认为只有坚持苦练才会有长进,而“成功”的标志就是能否让作品参展、能否参加协会、作品能否有价值。旅游者的旅途是辛苦的,只有到达目的地后才开始欣赏风景……
⑧人的一生总是在一次次做事的过程中度过的。学会在过程中享受,会使我们更加热爱学习和工作,更加热爱生活,热爱人生。 (《思维与智慧》2012年第10期)
11.本文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2 分)
12.作者在第②段列举了不同人的种种想法,目的是什么?(4 分)
答:
13.选文和下面一则链接材料所持的观点基本相反,结合自己的阅读或成长体验,说说自己更赞成哪一种观点,并阐明理由。(4 分)
【链接材料】人生如奔驰的列车,车窗外景色在不断变幻,错过观览窗外的美景、奇景并不是多么不得了的事,关键是我们不能错过预定的到站。
这样,在人生的终点上,我们就能含笑地说:我虽然错过的很多很多,却毕竟把握了最关键最美好的。“错过”仿佛是碧绿的叶片,把 “收获”这朵鲜花映衬得格外明艳! (八下课文 刘心武《错过》)
答:
[5af0d081e55f49bb.jpg]
君子不器
孔子说:“君子不器”。
这句话的内涵之一:器不是君子。 器,即工具或用具,只有特定的用途。 君子岂能像一件让别人称心称手的工具? 君子应当有自己的主心骨,他应该作为“人”而存在,而不是作为“工具”而存在。
人若是器,便只能在特定的技术领域有用处。比如一个修鞋匠,或电脑工程师,假如他们的知识和兴趣只局限于修鞋或电脑,只在这两项事务中有见解,他们就只是一个“器”。而当他们对人类一般事务都关心,并有出于正义的判断,他们便可能是一个“君子”。
君子的能力不局限于一个行业,君子关注的对象更不局限于一个特定的专业,他关注人类一般事务,并保持自己的良心。对人类一般事务,或整体命运与未来,他都有基于正义的判断,基于判断的见识,基于见识的行动。他在一切人类事务上,都能立足于人类整体利益作价值判断。
这句话的内涵之二:君子不是器。
君子要有良心,有道德,有理想。君子要有是非判断。君子要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假如君子仅仅是一个“器”,比如是一把刀,让他去切菜也行,让他去砍杀无辜也行,那他还能叫君子吗?
所以,君子要有根据良心和正义作是非判断的能力和愿望,要有不为外力所胁迫而坚持正义的勇气。有了这个是非判断和勇气,假如他是一把刀,他可能帮人砍柴,帮人切菜,但决不会自己去或为人胁迫去杀害无辜。这样的刀,有精神的刀,就不再是器不仅仅是器。
兹举两例。
比如雨果。法国上尉巴特雷,随英法联军侵略中国并参与了劫掠圆明园。随后他写信给法国文豪雨果,征询他的“意见”,雨果回信如下:“在地球上某个地方,曾经有一个世界奇迹,它的名字叫圆明园一天,两个强盗走进圆明园,一个抢掠,一个放火。可以说,胜利是偷盗者的胜利,两个胜利者一起彻底毁灭了圆明园在历史面前,这两个强盗分别叫做法兰西和英格兰。但我要抗议,而且我感谢你给我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统治者犯的罪并不是被统治者的错,政府有时会成为强盗,但人民永远不会。”
巴特雷本想得到大文豪的赞誉,没想到得到的却是愤怒的谴责。雨果为什么对看起来与他毫不相干的事如此愤怒?因为他不是器。法国是他的祖国,巴特雷是他的同胞,可是,他为什么站在与他毫无瓜葛的中国一边,谴责他自己的祖国,得罪自己的朋友?因为他是君子。君子永远只站在正义一边。
再看爱因斯坦。
日军侵华时,爱因斯坦与罗素等人于1938年1月5日在英国发表联合声明,斥责日本侵华,呼吁世界援助中国。当国民党政府逮捕抗日运动的领袖“七君子”时,他与美国15名知名人士于1937年3月发出声援电。
这些发生在远东的事件,离他的生活,离他从事的专业,太远了,与他何干?他甚至不惜“干涉他国内政”,指手画脚?
因为他是不器的君子。
正因为这样,他才赢得了我们的崇高敬意 不仅在物理学上,更在人格精神上。君子是一些什么样的人?就是雨果这样,就是爱因斯坦这样不仅仅对自己的专业有判断力,更有对是非善恶的判断力,并且公开站在正义的一边,用自己的力量,增加正义的胜算。
10、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阐释“君子不器”的?(2分)
11.第②段列举修鞋匠和电脑工程师的事例有什么作用?(3分)
12.阅读文章,简要分析文章列举的雨果和爱因斯坦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3分)
13、下列句子不符合文中“君子”标准的是( )(3分)
A.、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B.、先天性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C.、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D.、讷于言而敏于行。
10、 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阐释“君子不器”的?(2分)
仅专注于特定的专业的人不是君子:君子要有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与勇气。
11.第②段列举修鞋匠和电脑工程师的事例有什么作用?(3分)
示例:证明“人,如果只能在特定的技术领域有用途,便只是‘器’了”,引出下文对“君子不器”内涵的阐释。(共2分。“证明”1分,“引出”1分)
12.阅读文章,简要分析文章列举的雨果和爱因斯坦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3分)
相同:两位名人都站在正义的一边。
不同:雨果为了正义谴责自己的祖国,得罪自己的朋友:爱因斯坦的正义举动与自己的生活和专业及生活毫不相干。
13、下列句子不符合文中“君子”标准的是(C )(3分)
A、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B、先天性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C、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D、讷于言而敏于行。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