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淀,成就人生的高度 (20分)
徐新
我国南方湘粤一带有一种毛竹,漫山遍野,质地平凡而拙朴,在它一生最初的五年里,确实很平庸,几乎察觉不到它在生长。在别的竹类争先恐后攀比高度时,毛竹似乎不动声色。但是,当第六个雨季到来时,毛竹终于钻出地面,而后像施了魔法一样,以每天60厘米的速度生长,迅速达到30米的高度,在六个星期内就完成了它一生所要达到的高度,并把它的同类远远地甩在身后,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神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寻本溯源,毛竹最后的快速生长,所依赖的就是前五年的日积月累,它以一种不易被人发觉的方式向地下生根,在五年的时间内伸展出长达几公里的根系。积微成著,蓄势后发,才造就了毛竹的一柱擎天。
②黄山松坚韧傲然,美丽奇特,但生长的环境却十分艰苦,因而生长速度异常缓慢,一棵高不盈丈的黄山松,往往树龄上百年,甚至数百年,根部却常比树干长几倍、几十倍,而正是由于黄山松的根扎得很深,能够汲取岩石深处的养分,才能够坚强立于岩石之上,虽经历风霜雨雪却依然永葆青春。
③毛竹在蓄势后的“魔法生长”,黄山松在风雨中的“气定神闲”,都源于基础的深厚、稳固。正是在无声中积聚了破土而出的力量,才有了毛竹喷薄而出的奇迹,才有了黄山松悬崖峭壁上的从容。
④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如果我们在逆境中也能沉下气来,不被困难吓倒;在喧嚣中也能定下心来,不被浮华迷惑;专心致志积聚力量,也会实现自身的飞跃,成就辉煌的人生。
⑤十九世纪,一个美国男孩靠在火车上卖报纸和雪茄烟为生,可是当旅客们谈起有关投资方面的事情时,他总会全神贯注地听着,他梦想成为一个能预测未来的交易商。为了这个梦想,他长大后整天躲在狭小的地下室里,将数万根的K.线一根根画到纸上,并对着这些K.线静静地思索、潜心地研究。后来他干脆把美国证券市场有史以来的记录搜集到一起,在那些杂乱无章的数据中寻找规律。整整六年,他集中研究了美国证券市场的走势与古老数学、几何学和星象学的关系,终于发现了有关证券市场发展趋势的最重要的预测方法,命名为“控制时间因素”。于是,他在金融投资生涯中赚取了五亿美元,创造的理论被译成十几种文字,他就是威廉·江恩——世界证券行业尽人皆知的最重要的“波浪理论”的创始人。
⑥其实,生命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也是一个积淀的过程,每个人无时无刻不在为自己的人生埋下“伏笔”。在平凡的生活中,我们只有尽可能地积聚力量,不断坚实人生基础,才会在最恰当的时机,散发出耀眼的光芒,顺利地攀登上人生的新高度。
(摘自《思维与智慧》2010年10月上半月)
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6、作者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的?(4分)
7、第④段中“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这句话在文章中有何作用?(4分)
8、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⑤段的内容。(3分)
9、作者说“生命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也是一个积淀的过程,每个人无时无刻不在为自己的人生埋下”伏笔“,你怎样理解这句话?你是怎么做的?(6分)
5.积淀,成就人生的高度。
6.由毛竹和黄山松在无声中积聚了破土而出的力量从而成就了生命的奇迹,引出“积淀,成就人生的高度”的中心论点。
7 .起到了引出下文、深入论证的作用。由上文的毛竹、黄山松转入到论点的提出与论证。
8.威廉•江恩在潜心的研究中实现了人生梦想。
9.每个人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学习、成长、充实自己的过程,生命就在每一天的进步中成熟起来,丰盈起来,每个人走过的历程都在书写自己的未来。
我每天认真地学习、积极地锻炼,都是为今后的发展奠定知识基础、身体基础。
阅读下面文章,然后完成9~12题。(12分)
善于舍弃
①现代社会充满了各种__,这就需要我们在选择中善于舍弃。
②“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和熊掌都能得到,当然是最理想的,但这种可能往往是最小的。一般情况下需要在鱼和熊掌中做出选择,即使仅得到鱼。也是一种成功;如果哪一个都不愿舍弃,盲目地追求鱼和熊掌“二者得兼”。最后什么都没有得到,那才是悲剧。
③合弃需要勇气,也需要智慧。
④号称“飞禽之王”的欧洲金雕,一窝只生两只幼鸟。有时由于食物不足,两只幼鸟就会“手足相残”,强壮的一只便把弱小的一只挤出巢穴,摔死在崖下。金雕妈妈面对饿死两只幼鸟,还是保全一只幼鸟的现实,别无选择,只能容忍这种残酷的“舍弃”。东北狼被猎人的铁央央住后,面对断腿和丧失生命的两种选择,毅然把被夹的那条腿咬断,然后退生。东北狼凭着这种痛苦而果断的“舍弃”,保存了生命。
⑤世界顶尖级科幻小说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曾从事生物化学研究和教学。在研究和教学中。他发现自己有创作科幻小说的天才.于是他对自己作出了冷静客观的分析:我不大可能成为第一流的科学家,但我可能成为第一流的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觳然告别了大学课堂和实验室,回到家里,专门从事写作。
⑥阿西莫夫这一聪明的舍弃,成就了他一生创作480部科幻著作的辉煌业绩,也为他赢得了世界上最负盛名的科幻小说家的荣誉称号。舍弃有时是痛苦的。但如果不能忍受一时的痛苦,就有可能招柬终生的痛苦。阿西荚夫当时选择合弃自己朝夕相处的实验室和讲台内心无疑是痛苦的,但正是因为他挺住了一时的痛苦,而成就了后来的大业。不做出舍弃,那可能会造成阿西莫夫终生的痛苦和悔恨。也是世界的一个遗憾。阿西莫夫聪明的舍弃,是他本人的幸福,也是读者和世界的幸运。
⑦阿西荚夫的事例告诉我们,如果你本来在某些方面没有优势,却一再地坚持,总想将弱势变成优势,就很有可能一事无成。舍弃自己的短项,是为了强化自己的长项,从而让自己更接近成功的目标。
⑧在人生征途中.有迂回曲折的坎坷,也有峰回路转的机遇。面对挑战和机遇,需要你慎重思考,该舍弃时就舍弃,不能为了一棵小树而放弃了一片森林。
9.本文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章第②段是从哪个角度证明作者观点的?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简要分析⑤一⑦段的论证过程。(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结合自己的经历,说说怎样的舍弃才是有价值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我们要善于舍弃。
10.从善于含弃的重要性的角度证明了作者观点。对比论证,有力的论证了人要善于舍弃,如果哪一个都不愿意舍弃,最后什么都得不到。
11.首先举出阿西莫夫聪明地舍弃并取得成功的事例,然后从舍弃需要忍受痛苦才能取得成功的角度进行分析论证,最后得出扬长避短可以走向成功的结论。
12.对舍弃的正确理解(2分),结合经历谈(2分)。观点正确,言之有理即可。
①我常想读书人是世间的幸福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现实的世界是人人都有的,而后一个世界却为读书人所独有。由此我又想,那些失去阅读机会或不能阅读的人是多么的不幸,他们的丧失是不可补偿的。世间有诸多的不平等,如财富的不平等,权力的不平等,而阅读能力的有无却体现为精神的不平等。
②一个人的一生,只能经历自己拥有的那一份欣悦,那一份苦难,也许再加上他耳闻目睹的周围人的经历和经验,然而,人们通过阅读,却能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这样,具有阅读能力的人,无形间获得了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阅读不仅使他多识了草木虫鱼之名,而且可以上溯远古下及未来,饱览存在的与非存在的一切。
③更为重要的是,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人们从读书学做人,从那些往哲先贤以及当代才俊的著述中学得他们的人格。人们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史记》学得严肃的历史精神,从《正气歌》学得做人的原则,从马克思学得入世的激情,从鲁迅学得批判精神,从列夫·托尔斯泰学得道德的执著。歌德的诗句刻写着睿智的人生,拜伦的诗句呼唤着奋斗的热情。一个读书人,是一个有机会拥有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幸运人。
④一个人一旦与书本结缘,极大的可能是注定了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说“极大的可能”,指的是不排除读书人中也有卑鄙和奸诈者;况且,并非凡书皆好,在流传的书籍中,并非全是劝善之作,也有无价值的甚而起负面效果的。但我们所指的书,是以其优良品质得以流传的一类,这类书对人的影响总是良性的。我之所以常感读书幸福,是从喜爱文学书的亲身感受而发。一旦与此种嗜好结缘,人多半因而向往崇高,对暴力的厌恶和对弱者的同情,使人心灵纯净而富正义感,人往往变得情趣高雅而力避凡俗。或博爱、或温情、或抗争,大抵总引导人从幼年到成人,一步一步向着人间的美好境界前行。笛卡尔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这就是说,读书使人向善。雨果说:“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这就是说,读书使人避恶。
⑤所以,我说,读书人是幸福人。
12.第①段第一句话中“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指的是 世界。作者认为失去阅读机会或不能阅读的人是不幸的,这是因为
13.第③段中作者列举了一系列事例所论证的观点是
第④段末尾引用的笛卡尔和雨果的话属于 论据,这两句话所论证的观点是 。
14.根据全文内容,具体说说为什么读书人是幸福人?
答:
12.精神 他们只拥有现实世界,缺少更为浩瀚更为丰富的精神世界。
13.人们从读书学做人(或“人们从那些往哲先贤以及当代才俊的著述中学得他们的人格”,或“读书加惠于人们的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
道理(或理论) 读书可以使人向善避恶。
14.因为读书可以增广知识,陶冶精神,能使人不断追求崇高,情趣变得高尚。
可以就第3、4段的第一句话谈,言之有理即可。
不该遗忘的“自省”(共7分)
①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有一句名言:“认识错误是拯救自己的第一步。”古罗马哲人塞涅卡对它的解读是:一个人要是尚未认识到自己在做错事,他是不会有改正错误的愿望的;在改正错误以前,你得发现和承认自己犯了错误。惟有如此,及时反省,我们才能将自己从过失和失败中拯救出来。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曾子也说“吾日三省吾身”。看来,这些先哲们早已将自省当作一种自觉的行为了,他们所推崇的“自省意识”,千百年来一直作为精神财富施惠于人类。
②可是,在这个日渐浮躁的时代,我们面临着这样的尴尬:一方面是物质生活的高度富裕,另一方面却是精神世界的极度贫穷——自省意识的缺失便是明证。每当我们惹了麻烦,做了错事,伤害了他人,我们首先想到的不是主动承认错误而是如何逃避责任;每当我们遇到考试失利、求职碰壁、壮志难酬等困境时,我们最先想到的不是自身努力的不足、实力的欠缺、能力的差距,而是习惯在悲伤、沮丧、悒郁、愤懑的同时,将自身的过失和失利的原因归咎于他人的干预和外在的环境,却缺乏对自身灵魂的拷问,缺乏深沉的自省。于是,我们对心灵的防护能力和对神经的调控能力,越来越差,陷于困境的我们往往要在痛苦的深渊里艰难地挣扎,却难以及时觅到逃离苦难的出口和冲击成功的出路。
③缺乏自省可怕,不正确的自省同样可怕。有些人一旦陷于失败或遭受打击,惟有自怨自艾,强吞下失利的苦果,从此一蹶不振。还有些人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将自省意识等同于严苛的自责,他们对自己求全责备,这只能助长自卑的心理,不仅于事无补,还会加深内心的苦痛。
④自省既不等同于自怨自艾,也不是求全责备,它是精神层面上的反省,是对灵魂的追问。自省的前提是承认过失,即知其“失”,同时要知其所以“失”,进而在行动中纠其“失”。自省不是外在的强加,而应该像吃饭睡觉那样成为我们自觉的行为。
⑤具备了自省精神的人和民族注定是强大的、不可战胜的。
——选自《中华活页文选》
14.请你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观点。(2分)
答:
15.作者认为哪两种表现是“不正确的自省”? (2分)
答:
16.“具备了自省精神的人和民族注定是强大的、不可战胜的。”请你从“人”或“民族”的角度,具体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3分)
答:
14、我们需要自省。(或“我们不能遗忘自省”等)( 2 分)
15、自怨自艾;求全责备(严苛的自责):( l 点1 分,共2 分)(意思对即可)
16、示例一:一个人如果能经常自省,他就会不断地改正错误,不断地完善自己。这样的人是一个勇敢的人,无所畏惧的人,一个伟大的人,也必然会成为令后世永远铭记的人。示例二:一个民族如果经常反省.就能改正错误,不断进步,变得越来越强盛。像德国即使犯了二战这样严重的历史错误,只要能够反省,也能被全世界谅解、接纳,最后走向新生,走向强大。(3 分)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节选)
对此我完全赞同。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这方面的典型代表,首推约翰·古登贝尔克。他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出一种新产品。因为葡萄压榨机用来从葡萄中榨出汁,所以它在大面积上均等加力。而硬币打制器的功能则是在金币之类的__面上打出印花来。有一天,古登贝尔克半开玩笑地自言自语道:“是不是可以在硬币打制器上加上葡萄压制机的压力,使之在纸上印出印花来呢?”由此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
另一个例子是罗兰·布歇内尔。1971年的一天,不歇内尔边看电视边这么想:“光看太没意思了。把电视接收器作为实验对象,看它产生什么反应。”此后不久,他就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电子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7.选文论证的中心内容是什么?(1分)
8.为了证明这个中心内容,作者采用 论证的方法,一是
二是 (3分)
9.创造性的思维有哪些必须的要素呢?(3分)
10.文中加点的词“素材”是什么意思?(1分)
11.文中第二段“由此”的“此”指代的内容是什么?(1分)
7.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8.举例。 约翰将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 罗兰通过看电视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发明了游戏机。
9.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10这里是从广泛的意义上使用这个概念的。
11.硬币打制器上加上葡萄压榨机的压力。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1 8题。(14分)
人生需要一种化解
①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武功最强的是一位无名老僧,他轻描淡写的几招就把数位绝顶高手全部打败。无名老僧曾这样阐释过:练功者每练成一项少林绝技的同时,自己的身体都会遭受莫大伤害,并将有生命危险,所以,每练一种武功,都需要学习相应的佛法来化解其中的戾气。最终,是越慈悲的人,武功越是高强。
②想来,这位老僧道出了一个涵盖人生的大道理:人生中的任何事情都需要一种化解。
③我们的情绪需要化解。郁闷时,需要发泄来化解;伤心时,需要眼泪来化解;失意时,可一醉方休化解胸中块垒;仇恨时,则需胸襟与笑容来化解。化解后,心灵才会平衡,心绪平和,然后,人生会重新进入阳光地带。
④我们的身体也需要化解。每天__室内,或写着文字或面对着电脑屏幕,慢慢地,思维迟钝,视力下降。时间久了,身体的健康就会出现问题。这时,就需要以动“治”静。走出房间,来到自然中,用绿色养眼,用空气润肺,让乌语叫醒耳朵,借花香恢复嗅觉。经此化解,再回到学习或工作中去,我们必会精神百倍,心情舒畅,思维灵活,工作更加高效。
⑤几天前看到一则消息,是说比尔·盖茨将从微软帝国转向慈善世界。这也是一种化解,社会财富的总量是不变的,一些人攫取了过多的财富,另一些人的财富必然会减少,进而造成贫富不均的社会现象,随之而来的是仇富等社会问题。这时,像比尔·盖茨这样的富翁就会选择慈善来化解危机。以和谐社会关系,让别人认可自己。
⑥人生离不开化解,就象生命离不开阳光和空气。不懂化解的人,人生观必然畸形,人生道路必将褊狭,这样的人生必然存在危机;不懂化解的人,会拘泥不化,执迷不悟,钻入牛角尖、走进死胡同,以致自己四处碰壁,寸步难行,永远无法窥得人生的另一番境界,无法体会人生精彩有趣。
⑦化解,是一种人生智慧,懂得化解之道,就会于山重水复之际,走出迷津,豁然开朗,突见柳暗花明。化解,更是对某一件事件或某一生命时段的校正与反思。懂得化解之道,人生就有所悟,有所得,精神修养就达到一个新的境界。这时,我们离成功也更近一步了。
(选文略有改动)
15.文章的开头部分引用《天龙八部》中无名老僧的事例,其主要作用是:(1)引出 的论点;(2) 。(2分)
16.文章③、④、⑤三段,从情绪需要化解、 、 三个方面展开论述。(4分)
17.文章⑥、⑦两段采用对比的论证方法,以 与 进行对比,强调化解能让我们 ,更能让我们 的看法。(4分)
18.初三毕业班学习任务重,压力大,如何化解学习压力?谈谈你的体验或想法。(4分)
15.(1)人生中任何事情都需要一种化解(人生需要一种化解)(2)引发读者阅读兴趣(引起读者的关注思考)(每小题1分,共2分)
16.身体需要化解、危机(问题)需要化解(每处2分,共4分)
17.不懂化解(的人)、懂得化解(的人)走出迷津、走向成功(每处1分,共4分)
18.略。可从“合理安排时间,劳逸结合”“培养学习兴趣,缓解压力”“胸怀远大目标,增强动力”、“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抗压能力”等方面来谈。(4分,体验真切或想法合理占3分,语言通顺占1分:照抄原文的相关内容给1分)
珍惜弱点
① 人皆有弱点,但弱点不同于缺点。缺点是道德、行为上的不足之处,然而弱点,大都是心理性格上的不如人处,它与人自身的天生禀赋、性格、体质、阅历有关。若说缺点,可以改正,可以克服;作为人的弱点,与生俱来,说不定还要伴人一生。
② 事物本身都有正反两个方面。据说海南岛的柏油马路面很抗热,零上40 ℃ 以上也不熔化;哈尔滨的柏油马路面能抗寒,零下30 ℃ 不会裂开。反过来说,海南岛的柏油马路面最不抗寒;哈尔滨的柏油马路面最禁不得热。这个事例说明什么呢?事物的这方面愈强,它的反方面愈弱。可以这么说,弱点是强点优势的反衬,因而弱点也需珍惜。
③ 诸葛亮最大的弱点谁都知道,一生太谨小慎微了,当年大将魏延曾提出偷袭长安的奇计,但被诸葛亮所否,致使魏延至死认为是诸葛亮的大失误。然而街亭失守,诸葛亮被迫摆空城计,司马懿之所以不敢贸然进城,是诸葛亮凭借一生用兵谨慎的“弱点”赢得了这步险棋。可以这么说,弱点也是强点,所以弱点也需珍惜。
④任何一个物种身上都存在弱点,但这并不影响“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大规律。善用“弱点”者不仅不弱,反而会成为强中强。以老鼠为例,其相貌卑琐,鬼鬼祟祟,无犬之忠,无猫之乖,无牛羊之肉香,无鸟禽之美丽。正因为它的“弱点”,人不仅不驯化它,还要打杀之而后快。兵法上说“至于死地而后生”,这老鼠在千百年的厄运中反而存活,鼠的家族绝对数量超过人的数量。
⑤世界万物无绝对的强点和弱点。弱点于人不是什么赘疣,生出来便是人的累赘。因为弱点在任何一个物种中,犹如物体与影子的关系,根本谁也离不开谁。性格急躁失之鲁莽但决断性强,慢性子的人稳重有余但反应迟缓。世界上没有谁会有一个绝对的优势,也没有谁一点儿优势也没有,基于这一点我们任何人不须自卑,更不用自暴自弃。
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正视自己的弱点,进而利用自己的弱点,学业上事业上都能进取。譬如大画家黄宾虹,晚年双目几近失明,然而他凭借感觉绘画,反而开创另一境界,成一大家。
⑦珍惜弱点是人生的不气馁,是完善人格的进取,是在弱音上奏出强音的大手笔。利用自己的弱点是弥补,是反弹,可弱点一旦被他人利用便不是吉兆了。像吕布好色的弱点被人掌握,一个美女貂禅便让他如木偶般任人摆布,最后英雄身首异处。珍惜自己的弱点,别让他人利用弱点,在某种程度上是生存的保护色,是缺憾之中的聪明。
15.找出文中表明作者主要观点的句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弱点与缺点有哪些相同与不同之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你觉得文中用“空城计”的故事是要阐明的是什么道理?(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第⑦ 中“利用自己的弱点是弥补,是反弹”这句话如何理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珍惜弱点是人生的不气馁,是完善人格的进取,是在弱音上奏出强音的大手笔。。
16. 相同点:都是人的不足之处(2 分)。不同点:弱点是与生俱来,伴人一生的心理性格上的不如人处(1 分);缺点是道德、行为上的不足(1 分)。
17. 善用“弱点”者不仅不弱,反而成为强中强。。
18. 利用自己的弱点能填补自身的不足;能把弱点变成强点。
阅读下列短文,完成13—17题。
伯乐就是你自己
赵锁仙
①慧眼识珠者为人景仰,知人善任者功德无量。然而茫茫人海之中,这样的“伯乐”却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韩愈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我却要说:“千里马,你要做自己的伯乐!”
②美国著名心理学专家安东尼•罗宾曾经在《唤醒心中的巨人》一书中指出:“每个人身上都蕴藏着一份特殊的才能。那份才能犹如一位熟睡的巨人,等待着我们去唤醒他……上天不会亏待任何一个人,他给我们每个人以无穷的机会去充分发挥自己。”既然如此,我们还等什么,为什么不去做自己的伯乐呢?
③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有一句名言:“人贵能自我发现。”也就是说,你要做自己的伯乐。他本人经过多年的左冲右突,发现了自己写作方面的才能,寻求到一条通往成功的道路。正是因为他发现了自己,才勇敢地将自己的才能展示给了众人,他就是自己的伯乐!
④毛遂地位卑微,却果敢得令人钦佩,在赵国被秦军围困的关健时刻,他不顾旁人的鄙夷和耻笑,挺身而出,鼎力自荐。楚国宫殿之上,他凭借自己“三寸不烂之舌”,说服楚王出兵,救国民于水火之中,留下了“小蔺相如”的美称。毛遂之所以能够名垂千古,正是因为他敢于发现自我,欣赏自我,敢于做自己的伯乐。
⑤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千万别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当义无反顾地向毛遂学习,做自己的伯乐,发现自己的才能,然后以百倍的信心和勇气,把自己“荐”出去,去一展自己的风采,去实现自己的抱负。万万学不得那个才高八斗、计谋超群的姜子牙,他用几乎一生的时间来等待伯乐发现自己,要不是在垂老之年偶遇周文王,他的才华险些就被自己的消极等待给埋没了。
⑥我们常常惊羡别人的成功,却往往忽视自己的努力;常常嗟叹命运不公,却很少发掘自己的潜质。那么,从现在起做自己的伯乐吧,别让自己把自己埋没,努力地去发现自己的天赋和潜能,并将其发扬光大。把我们心中的巨人唤醒,让我们发现自己、赏识自己,看准正确的人生方向,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总有一天,我们会走进自己心中的圣殿。
(有删改)
13.本文采用了什么样的结构方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第④段运用了什么典故?(1分)
15.第⑤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第⑥段中加点的词能否去掉?为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就作者与韩愈的“人才观”展开辩论,请你将正反两方的观点提炼出来。(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总分式或总分总 14.毛遂自荐 15.对比论证 16.不能,去掉后语气过于绝对,加点词使论证更严密,有分寸。 17.参考1:正:千里马,要做自己的伯乐;反: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参考2:正:发现并赏识自己就能做千里马;反:要有伯乐发现,才能做千里马。(表述可以不同,观点相对即可)
第一要敬业。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易、直捷的法门,可惜被后来有些人说得太精微,倒变了不适实用了。惟有朱子解得最好,他说:“主一无适便是敬。”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人类既不是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认定一件事去做。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也是一件事。事的名称,从俗人眼里看来,有高下;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只要当大总统的人,信得过我可以当大总统才去当,实实在在把总统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拉黄包车的人,信得过我可以拉黄包车才去拉,实实在在把拉车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这叫做职业的神圣。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惟其如此,所以我们对于各种职业,没有什么分别拣择。总之,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至于我该做哪一种劳作呢?全看我的才能何如、境地何如。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惟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庄子》记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说道:“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翼之知。”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做的事来和他交换。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我信得过我当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你们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同一价值。大家同是替社会做事,你不必羡慕我,我不必羡慕你。怕的是我这件事做得不妥当,便对不起这一天里头所吃的饭。所以我做这事的时候,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曾文正说:“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方面说,便亵渎职业之神圣;从事实方面说,一定把事情做糟了,结果自己害自己。所以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庄子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孔子说:“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所说的敬业,不外这些道理。
10、试分析选文第二段划线句子证明了什么观点?(2分)
答:
11、简述选文第一段在论述“要敬业”的思路。(4分)
答:
12、作者引用了庄子和孔子的名言,去掉其中的一个好不好?为什么?(3分)
答:
1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选文第②自然段论述怎样才能做到“敬业”。
B.、选文第②自然段结尾引用名言来证明敬业的重要性,但同时引用庄子和孔子的话没有必要,显得重复。
C.、选文作者所说的“业”并不局限于狭义的职业。正如作者所言:“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因此,“敬业”的意义,就不只限于正式的谋生职业,也可以指生活中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
D.、选文语言通俗浅显,准确周密,概括有力。全篇讲演多用口语,明白如话,一听就懂;引用不少古代名言警句,又增加提炼了许多精辟的警句,都使语言显得概括有力。
10.(2分)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做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做的事来和他交换。
11.(4分)①首先引朱子的话解释什么是敬业。②其次从人类生存和个体生活的意义论证为什么要敬业。③接着得出结论: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④最后进一步强调敬业的重要性。(每点各1分)
12.(3分)不好。(1分)引用庄子的名言是从正面证明敬业的重要性,引用孔子的名言是从反面证明敬业的重要性。(1分)这两句话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了观点,去掉其中一个就少了一层含义,论证不严密。(1分)
13.(3分)B
阅读《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完成9-14题。(12分)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__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9.作者所要批驳的观点是什么?所要证明的观点又是什么?(2分)
答:
10.文中指出“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其充分的理由有哪两点?(2分)
答:①
②
11.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这两句话中黑体词语的含义是什么?(3分)
答:
12.为什么对方的论据都是事实,可结论却是错误的呢?(2分)
答:
13.作者通过分析批驳,得出了怎样的结论?应如何理解这一结论?(3分)
答:
14. 仿拟是英语语言学分支修辞学的重要修辞手法。它有意仿照人们熟知的现成的语言材料,根据表达的需要临时创造出新的词语、句子来,以使语言生动活泼,或讽刺嘲弄,或幽默诙谐,妙趣盎然。请从下面的两个仿词句中任选一个赏析其表达效果。(2分)
(1)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答:
(2)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答:
9、所要批驳的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错误观点。证明“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一观点。(1+1分)
10、①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②现在也不乏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继地战斗的人。(①1分,②1分,共2分)
11、“有人”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反动文人;第一个“中国人”指所有的中国人;第二个“中国人”是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反动文人。(每一点1分,共3分)
12、因为对方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2分)
13、作者的结论是:“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1分)要论有无自信力,就不要被统治者的官方文章所蒙骗,要着眼于人民大众,要看到人民大众不屈的斗志和伟大的力量。(2分)(共3分)
14、示例:(1)(2)“他信力”“自欺力”都是从“自信力”仿拟而来,生动地刻画了国民党当局仰人鼻息、自欺欺人的丑恶形象,表现出作者极其深刻的讽刺意味。(2分)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