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有些话穿耳而过
段奇清
①李肇星曾在一篇文章中记述了他儿子3岁时的一些充满意趣的奇言妙语。有次他儿子在回答“人为什么会长两只耳朵”时说:“可以一个耳朵进,一个耳朵出,光进不出就会装不下。”
②由此,我想起了一句话:让有些话穿耳而过。
③譬如某一天,你无意中听到一些诽谤和中伤你的话语,就让它穿耳而过。那也许是别人对你某一个不经意的行为、某一句不经意的话产生了误解。你要相信,浊者自浊,清者自清,只要假以时日,他一定会看出你的初衷与本真。于是你便拥有了一颗平静安宁的心。
④如果偶尔听到有人指责你太不细心,未能做到未雨绸缪、防微杜渐,要让它穿耳而过。尽管他的指责是善意的,可是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渺小的,谁也不能保证自己不踏入认识上的歧途。不要太过相信“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话,无论自己对将来有多少设想,可它终究没有发生。最为紧要的是要抓住今天,认认真真活在当下。如此,才会在有限的生命中不为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浪费自己宝贵的光阴,才会不为那些旁逸斜出的枝杈失去自己的吟咏与歌唱。你才能听到妻儿的欢声笑语,才能淋浴到金色的夕阳、绚烂的晚照。即便风雨骤然而至,也依然轻裘绶带,玉树临风。
⑤如果有人说你才貌双全,要让它穿耳而过。那才华学识本是天外有天、山外有山,那形貌亦是父母的遗传并非自己的努力,原本不值得他人夸奖。
⑥如果有人说你出类拔萃,却白璧微瑕,也要让它穿耳而过。是否出类拔萃姑且不说,不完美本是人生的一种常态,如此,你就能摆脱“一次失败就成永远颓势”的阴影,就能走出“局部不完美就泛滥成整体否定”的误区,就始终能保持清醒的头脑。
⑦对于一些冷漠无情或者耍小聪明的话,对于一些玩世不恭,不知轻重的话,对于一些上下之势、高低权争、男女绯闻的话,都要让它穿耳而过。这样,你就会秋波无痕,素心如玉。纵然那些对你有用,却让你智所不能逮、力所不能及,以致抢夺了幸福与快乐的话语,就要让它们穿耳而过,随风而逝。
⑧ 人生是一个容器,可这个容器的容量实在是非常有限。愁苦与畏惧多了,欢乐与勇气就少了;局促与紧张多了,潇洒与轻松就少了;傲慢与骄矜多了,恭谨与谦虚就少了。一些不需要的话语存放太多了,一些箴言就会无处落脚。让有些话穿耳而过。
1、从结构上看,③④⑤⑥段之间的关系是 。
2、认真阅读《让有些话穿耳而过》这篇文章,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3、第①段事例的作用是 。
4、③段中有一个短评“平静安宁的心”,请从第⑦段中找出意思与之相近的两个词语。
5、读完全文后,给你的人生启示是 。
1、并列关系
2.解析:文章的题目是“让有些话穿耳而过”,第一个自然段作者运用一个事例引出论点,第二段紧接着提出自己的观点“让有些话穿耳过”,在开头的部分提出自己的观点。第三到第六自然段分别列举了那些话让我们穿耳而过。第七段在三到六段的基础之上,概括说明了那些话我们可以让它穿耳而过,并进一步解释了让有些话穿耳过的好处。第八自然段总结全文。答案:2、让有些话(语)穿耳而过
3、增强可读性;引出中心论点 4、秋波无痕 素心如玉 5、示例一:人生是一个容量有限的容器,因而要选择欢乐与通气、潇洒与轻松、恭谨与谦虚,让有些话语穿耳而过。示例二:对于一些冷漠无情,耍小聪明、玩世不恭、不知轻重、上下之势、高低权争的话语都
要让它们穿耳而过。
关掉你的浏览器。
①有个20出头的记者来采访我,我跟她聊了一个多小时,发现她并不知道该怎样采访,她的脑子是乱的。这个记者告诉我,她经常上网看别人怎样采访,怕自己被淘汰。我告诉她,以后不要总是上网浏览,去看书吧,五年后你或许就能成一个名记者了。
②我不建议中学生上豆瓣这样的传播知识的网站,我不喜欢被太多种类的知识骚扰,我只喜欢了解我想知道的知识。互联网对我这个年纪的人来说,有些信息是有用的,(A.)但对中学生这个年纪的人来说,是碎片,没有任何用处。就像那个记者一样。
③现在,接受知识的方式与过去有些不一样了。那时接受知识有限,所以才有很大的想像空间,才有更多的时间去消化。现在,所有人对互联网带来的知识共享津津乐道。对于一个有判断力的成年人来说,的确方便了许多,但是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说,弊多利少。互联网上只会告诉你答案,不会告诉你产生这个答案的过程,它会让你慢慢丧失思考能力。你想变成那样的人吗?
④知识共享要有可以接受知识能力的前提。如果你对文艺感兴趣,别去看那些影评、乐评、书评等各类评论。我就是写书评的,我写出来自己很爽,别人看了只知道我是评论了,不知道我是为什么评论的。真正的体验要靠你自己。这些评论看似有帮助,实际上却是在绑架你的判断力。看那些所谓的文艺评论,跟吃别人嚼了一遍吐在你嘴里的馍的感觉是一样的——多恶心啊。我知道吃第五个馒头饱了是什么滋味,你直接吃第五个馒头能有饱的感觉吗?即使有了也是假饱,时间长了你就会营养不良甚至饿死的。
⑤如果你想真正掌握一些知识,并且通过这些知识让你更加明白清楚,那你就关掉你的浏览器。有时间去看看书,不要看我这个岁数(包括我)以下的人写的书,因为他们不比你高明多少。去看那些比你大五十岁以上的人写的书吧。另外,(B.)千万不要让别人推荐你看什么书,因为你不是他。按照你的兴趣去买书,别看封面腰封上那些推荐语,很多人自己都没有看过这本书就不负责任地加以推荐。
⑥珍爱你的青春,关掉你那个破浏览器。
1、概括第二段的内容。
2、认真阅读《关掉你的浏览器》这篇文章,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3、第①段中的事实论据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作简要说明。
1.答:网络上的知识对于中学生来说没有用。
2.解析:第一个自然段作者由一个记者的例子引出“不要总是上网浏览,去看书吧”的观点。第二段、第三段和第四段具体分析上网浏览的弊端。第五自然段写要获得知识要读年长人写的书。第六段总结。联系全文来看,文章说的是青年学生上网和看书的问题。第一自然段作者强调不要总上网,应该去看书。第五自然段作者强调要年长人写的书。所以本文的中心论点应该是青年学生不要总是上网浏览,要多读(年长者写的)书。
3、第①段中“新闻记者采访”这件事是借“总会网上浏览”的害处提出观点。第④段中的论据“我写书评”,则用自己的亲身体验来证明观点
让信念点亮生命
①如果说生命是一座庄严的城堡,那么信念就是那穹顶的梁柱;如果说生命是一只飞翔的小鸟,那信念就是那有力的翅膀。
②信念,让人拥有前进的动力。艾森·豪威尔年幼时与母亲玩牌,几次发到手中的牌都很烂,以至于老是输。于是,他就抱怨牌不好,母亲却抚摸着他的头说:“人的生活就像玩牌一样,发牌的是上帝,权利不在你,无论拿到怎样的牌,都应尽力地打好它。”这句话给艾森·豪威尔很大的启示,以后每逢遇到困难和棘手的事情,他都燃起一种信念:不管事情有多困难,我都要竭尽全力做到最好。这种信念是他一步一步迈向成功殿堂的动力,终于成就他成为美国第34任总统。
③信念给人不屈的力量。林肯被成为美国最伟大的总统,可有谁真正的了解他那坎坷的一生呢?他七岁时,全家被赶出住宅,开始居无定所的生活;长大后,创业多次失败,竞选参议员也多次被除名……他一生经历十五次重大挫败,但他从未被命运打败,跌到了再爬起来,这种不屈的信念让他有了无穷的力量,最终成就了生命的辉煌。
④信念助人在苦难中成才。作家丁玲说过,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苦难都能忍受,什么环境都能适应。是啊,信念是战胜苦难的利剑,信念又是一位高明的老师,让你在苦难中茁壮成长。
⑤信念哺育心灵,绚丽人生,滋润着成功的花朵。它催人奋进,给人力量,助人成才。愿每个人都用信念点亮自己的人生,乘着信念的翅膀飞向理想的彼岸。
1、概括文章第三段的内容。
2、认真阅读《让信念点亮生命》这篇文章,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3、作者在第二段所要论述的观点是什么?
4、在本文中作者运用了 、 的论证方法。
5、仿照第①段话的句式,续写一个句子。
如果说生命是 ,那么信念就是 。
6、给文章第④段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1、信念给人不屈的力量。
2.解析:文章的第一个自然段运用比喻的修辞说出了信念的重要性,第二自然段说明信念让人拥有前进的动力。第三自然段说明信念给人不屈的力量。第四自然段说明信念助人在苦难中成才。第五自然段总结信念催人奋进,给人力量,助人成才。从总体上来说这篇文章在最后总结出自己的观点,水到渠成。答案:2、信念催人奋进,给人力量,助人成才。
3、信念,让人拥有前进的动力。4、摆事实 讲道理 5、一支在风浪中穿梭的小舟,获取动力的船桨。6、贝多芬小时候家庭贫困没能上学,17岁后伤寒、天花、肺病、关节炎等疾病接踵而到,26岁失去听觉。在这样的苦难中,他“扼住命运的咽喉”,最终成为享誉全球的音乐家。
有时,我们需要将脚步放慢一点
①几乎所有的人都察觉到,这个世界的节拍越来越快了。不停奔走的现代人已经收不拢脚步,这个世界早就变成了一个匆匆赶路的意象。
②快,有快的好处。快速发展的高科技,快速更新的各种信息。宽带网的口号是“极速世界”。据说,现今人们每天的信息量相当于古人一年的所见所闻——这不是多活出几辈子了吗?
③然而,人们很快又发现,一味的加快速度显然是不行的。到处是快餐,以及快餐式的旅游、快餐式的阅读、快餐式的家庭生活……还有那快餐式的心情!草草地掠过生活,往往会把细节当做累赘抛掉,生活便仅仅剩下了梗概。
④有时,我们确实需要将脚步放慢一点。
⑤将脚步放慢一点,我们才能尽情领略大自然之美。现代人旅行,从海南岛到哈尔滨,波音757只要几个小时。旅行感都还来不及出现,旅客已经从夏季飞进了冬季。可是,呼啸的飞行既看不清长江,也看不清泰山。古人骑一头毛驴上路,歇歇停停地走了三个月。他们不在乎哪一天抵达目的地,但他们说得出哪里草长马肥,哪里风高雪厚。小桥流水,黄土高坡,只有一程一程地慢慢走过,人们才可能真正认识江山。否则,我们只不过认识一张地图罢了。
⑥将脚步放慢一点,我们才能潜心阅读,品尝文学经典的醇香。忙忙碌碌的现代人,在滚滚红尘中,离“心清自得诗书味”的境界越来越远了。然而,阅读就像与一位慢条斯理的智者交谈,是急躁不得的。读一本巨著是如此,读一篇美文、一首好诗亦是如此。不细细品味,你如何能读出“煮酒论英雄”的那份豪情与智慧?不跟随陶渊明一路寻觅,你如何到达宁静优美的“世外桃源”?不让心灵带着想像的翅膀翱翔,你如何领略得到“春风又绿江南岸”的诗韵?
⑦将脚步放慢一点,我们才能听到别人的心声和自我灵魂的独白。没有人会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完全暴露给别人,也没有人能够不让自己的愿望从言语中流露出来。因此,与他人沟通的最好方式就是倾听。然而,倾听是需要一种定力的。“高山流水逢知音”,琴师伯牙与樵夫钟子期演绎了千古知音情。倘若钟子期当时步履匆匆,就不可能听清楚,更谈不上欣赏伯牙弹奏的“高山流水”了。心浮气躁的人,既无暇听清别人的心声,也很难静心聆听自我灵魂的独白。孙子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其实,“知彼”难,“知己”更难。因此,我们不妨将脚步放慢一点,多多聆听心灵的激情呼唤或喃喃低语。
⑧亲爱的朋友,处在争先恐后的浮嚣尘世里,我们不要只顾手忙脚乱地往前飞奔。“水流心不竞”,有时将脚步放慢一点,温习另一个久违的世界,我们会渐渐地平静,甚至大彻大悟。
1、通读全文后,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作者具体是从哪几方面告诉我们“有时,我们需要将脚步放慢一点”的?
2、认真阅读《有时,我们需要将脚步放慢一点》这篇文章,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3、第七段所要论述的问题是什么?
4、第③段提及“快餐式的阅读”。请联系文章内容和生活体验,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什么叫做“快餐式的阅读”?
5、细读第⑦段,具体说说作者引用“高山流水”的典故有何作用?
6、本文作者认为“一味的加快速度显然是不行的”,“有时,我们确实需要将脚步放慢一点”。但也有人认为“现代社会飞速发展,慢就意味着会被时代抛弃,快才是制胜的法宝”。你是怎样看待“快”与“慢”的?请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感悟具体谈谈。
1.本文分别从“尽情领略大自然之美”,“潜心阅读”,“倾听别人的心声和自我灵魂的独白”三个方面告诉读者“有时,需要将脚步放慢一点”。
2.解析:文章的第一、二自然段写出了世界的快节凑给我们带来的好处。第三自然段列举了一系列的快节凑的现象,总结出一味的快,生活便仅仅剩下了梗概。第四自然段承接第三自然段说出“我们确实需要将脚步放慢一点”。 第⑤段说明将脚步放慢一点,我们才能尽情领略大自然之美。第⑥段说明将脚步放慢一点,我们才能潜心阅读,品尝文学经典的醇香。第⑦段说明将脚步放慢一点,我们才能听到别人的心声和自我灵魂的独白。第⑧总结全文。文章的所有问题都围绕“我们需要将脚步放慢一点”这一问题展开,所以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有时,我们需要将脚步放慢一点”。答案:2、有时,我们需要将脚步放慢一点。
3、将脚步放慢一点,我们才能听到别人的心声和自我灵魂的独白。4、指的是阅读时只知大概,未能进入作品理解其内涵,未能与作者对话理解其心路、旨意。(语意对即可)5、“高山流水”是广为流传的故事,用此典故形象地说出了放慢脚步之于人际交往乃至于现代生活的重要,同时增强文章的文化内涵和品味。6、例一:现代社会求发展,就要加快速度,这是毋庸置疑的,但人的内心世界却无需如此加速度。生命是美好的,一举手一投足,俯下身去,抬头望天,皆可发现美丽。这些都是可以在短暂的生命中被浓墨重彩地去书写,去感悟,去体验。例二:快,才能跟得上飞速发展的社会,但我们不能被纷繁的生活所左右,要学会不断调整自己的生活节奏,不要一味行色匆匆,要在快与慢中找到一个平衡,给自己的心灵留一个空间。例三:一味快节奏的生活,人们将没有喘息的机会;一味地慢节奏,将难以跟上时代生活的脚步。因此,生活中,当快则快,当慢则慢。生活因为有快慢相间的节奏而丰富多彩。
失败不是成功之母
阿元
①“失败是成功之母”可能是中国最著名的一句格言,它在我们生活中出现的频率是相当的高。原因之一是几乎所有人都经历过失败,原因之二是在失败之后人们需要用这句话来安慰自己破碎的心灵。
②但阿元认为,“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用来自我安慰当然不错,但用它来指导我们的生活就未必有效。
③ 其实,失败和成功之间,绝对没有无法割裂的联系。关于这一点,历史上有无数的例子可以证叫。比如说项羽,从江东起来,从来没有打过一次败仗,但垓下之败让他永无翻身之地,因为他自杀了。还有李自成,现在的历史学家研究表明,李自成占领北京之后,至少有五次机会可以战胜满清,过足当皇帝的瘾,但最终他被杀掉了。可能有人会说,这些人的失败之所以没有成为成功之母是因为,他们失败之后就死了,根本没有机会。那么咱们就举一个失败之后没死的,世界上最著名的军事统帅——拿破仑。在拿破仑的一生中有两次致命的失败,一次在莫斯科,一次在滑铁卢。两次失败的主要原因也差不多,因为拿破仑的扩张让他成为了欧洲的公敌。就像俗话说的,双拳难敌四手,好虎难顶群狼,拿破仑的两次失败都是败在了欧洲其它国家的联合上,一代天骄拿破仑最终是死在了圣赫勒拿岛上。
④ 以上的例子充分地证明,失败并不必然就是成功之母。失败要成为成功之母是需要一些条件的,比如说失败的当事人要能正确认识失败,合理评估自己。
⑤美国一个非常著名的推销员在谈到他为什么会成功的时候,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次他在推销《幼儿百科全书》时对一家人说,他的这套书能解答孩子们提出的任何问题。然后他又对那家的孩子说:“小朋友,你随便问我一个问题,看我怎么从书上找到你想知道的答案。”这个小朋友的问题是:“上帝坐的是什么牌子的车子?”这个推销员说,当时他是面红耳赤,只能收拾起他的书,灰溜溜地走了。
⑥从这次经历,这个推销员总结出一个经验,话不能说得太满,牛皮不能吹得太爆,从而他走上了成功之路。
⑦这个故事说明了,如果你对于失败能够有个理性的分析.那么失败为成功之母。
而在生活中,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失败,不能合理评估自己,失败只能带来更大的失败。
⑧要想让失败成为成功之母,除了要对错误有合理的分析之外,还要有从头再来的勇气和永不放弃的毅力。
⑨项羽的对手刘邦,和项羽交手,从来没有打胜过。最惨的时候,他的老爸老妈老婆孩子全都被项羽抓起来了,项羽还威胁说,如果你不投降,我就把你老爸煮了,当饭吃。对此,刘邦的反应是,我们是兄弟,我爸就是你爸,如果你要煮你爸,你就送一碗给我吃。
⑩虽然刘邦的话有点耍无赖的意思,但正是他永不放弃的勇气才让他在一次次大败之后又站了起来,并最终成为一代强汉的开国皇帝。
⑾所以说失败不是成功之母,并不是让否定这句名句,而是想告诉大家,如果对于这句话没有一个正确的分析和运用,很可能会让这句话成为逃避失败的借口,成为一块不敢正视失败的挡箭牌。
1、失败要成为成功之母需要哪些条件?
2、认真阅读《失败不是成功之母》这篇文章,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3、第⑧——第⑩段为我论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4、结合语境,解释加点词。
致命:
挡箭牌:
5、本文主要采用了那种论证方法?
6、结合全文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论据“李自成占领北京后被杀”、“刘邦打败项羽成为开国之君”的作用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证明“失败和成功之间绝对没有无法割裂的联系”这一分论点的。
B.第三自然段中拿破仑的例子显得多余,应该删去。
C.作者通过否定名句“失败是成功之母”,告诉我们要独立思考,要用批判的眼光来对待名言的道理。
D.“失败是成功之母”作为格言被人们广泛认同,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几乎所有人都经历过失败,另一个是在失败之后需要用它来安慰自己破碎的心灵。
1.要想让失败成为成功之母,需要的条件是:要对错误有合理的分析,还要有重头再来的勇气和永不放弃的毅力。
2.解析:我们先从整篇文章的内容来看,文章的第一个自然段说明人们作用“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的原因。第三自然段作者论述和失败和成功之间没有必然的关系。第四段总结得出结论,失败并不必然就是成功之母。第五到第十自然段分析了失败转化为成功所需要的条件是要对错误有合理的分析,还要有从头再来的勇气和永不放弃的毅力。所以说本文所有的问题都是围绕“失败并不必然就是成功之母”这一句话展开议论的,为了证明这一中心论点,作者又设立了两个分论点,一是失败转化为成功需要对错误有合理的分析;二是失败转化为成功要有从头再来的勇气和永不放弃的毅力。答案:2、失败并不必然就是成功之母。
3、失败转化为成功要有从头再来的勇气和永不放弃的毅力。4、致命:可使丧失生命。 挡箭牌:盾牌,比喻推托或掩饰的借口。5、举例论证 6、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7题。(共9分,每小题3分)
成功不需要太多条件
《鸟类世界》一书中记载了一种海鸟,它能飞越太平洋,靠的仅仅是一小截树枝儿。飞行时,它把树枝衔在嘴里,累时,它把树枝放在水里,然后站在上面休息一会儿。饿了,就站在上面捕食;困了,就站在上面睡觉。谁能想到小鸟飞越太平洋依靠的仅仅是一小截树枝?试想一下,如果它带上鸟巢和足够的食物,它还能飞得动,飞得远吗?同样,成功也不能一味苛求条件,如果一味苛求条件,再好的条件也只能成为你捆绑在翅膀上的黄金,它不仅无助你成功,反而会拖累你前进的步伐。人类的生存与创造也是如此,成就伟大事业的那些人反倒没有什么优越的物质条件。
弱者等待条件,强者创造条件。真正的成功者就应善于在没有条件中创造条件。就像那只飞越太平洋的小鸟,仅仅依靠一小截树枝就能立足、生存、飞翔。就像历史上的犹太民族,在丧失了生存的家园,遭受了灭顶之灾后,他们漂泊世界各地寄人篱下,反倒强化了他们的生存能力。没有土地做工厂,他们有发明创造,没有广袤的国土立足,他们有智慧。按人口比例算,哪个民族都没像犹太人那样产生过那么多的教授、专家、学者。条件是国家、个人发达与成功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因素。
如今许多人总是把自己平庸的人生归咎于条件不好,可条件都好了,我们还用奋斗吗?
海湾地区那些王室成员家族的后代很少有科学家、艺术家、奥运冠军的,他们优越的生活条件就是他们翅膀上的黄金。今年的欧洲金球奖得主阿根廷人梅西九年前还是个“侏儒症患者”,梅西在十一岁时被诊断出生长激素缺乏,而这会阻碍他的骨骼生长。家里的经济条件难以承受小梅西的治疗费用,因此全家决定移民西班牙寻求解决之道。可这样的身体条件没有制约梅西对足球的热爱,九年之后,他成了世界足坛的巨人。如果他当初“理智”地对待自身的条件,世界足坛就没有了“梅西的神话”。当年的马拉多纳也被足球专家视为不具备踢足球身体条件的“侏儒”。可就是这些不利的条件反倒成为了他们谱写神话的动力。
抓住机遇,完善自己。成就每一项事业,更多的时候不是去看已经具备的条件,而是要看我们创造条件的智慧与信心。至于基本条件,就像海鸟嘴里叼着的那一小截树枝儿,其实,一点点就足够了。
5.文中列举海鸟、犹太民族、梅西、马拉多纳等例子,目的是为了证明下面的哪一种观点
A.成功不需要太多条件。 B.成功需要智慧。 C.不利的条件促人成功。 D.抓住机遇,完善自己。
6.下列表述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
A.优越的条件无助于成功,只会拖累人们前进的步伐。
B.没有哪个民族像犹太人那样产生过那么多的教授、专家、学者。
C.海湾地区那些王室成员家族的后代很少产生科学家、艺术家、奥运冠军,完全是因为他们优越的生活
条件。
D.梅西没有因为身体条件的制约而“理智”地放弃对足球的热爱,最终成就了足坛神话。
7.某班召开了“成功需要什么”的主题班会,下面发言中与本文内容无关的一项是
A.小刘说:“汪涵从最底层的场工开始,不断学习,争取机会,逐步做到杂务、灯光、音控、摄影、现场导演,最终从‘抬桌子’成长为‘台柱子’,看来只要脚踏实地、善于学习,平凡的我们也能创造属于自己的成功。”
B.小李说:“滕子京不受朝廷重用,被贬谪守巴陵郡,却能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励精图治,到任第二年,当地就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可见成功需要坚定信念,执着于自己的理想。”
C.小赵说:“中国兵乓球队获得伦敦奥运会男、女团体冠军,离不开全体队员和教练员的齐心协力、完美配合,所以成功需要团结一心,精诚合作。”
D.小王说:“德摩斯梯尼为了克服口齿不清的毛病,把小石子放到舌下练习发音,经过坚持的训练和不断的努力,他终于成为了希腊最伟大的演说家,说明成功需要坚持和勤奋。”
[be31d3cf3fdf5e19.gif]
阅读下面《人生的脚印》一文,完成9—13题。(16分)
人生的脚印
⑴人生处处都会留下脚印,然而每个人的脚印却是不同的。
⑵快乐的人说:一生一火一花,一步一脚印。他,活得很快活,没有人及得上他。这类人,如:爱因斯坦。众人皆知,他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的一生,的确是一步一脚印,踏踏实实,可以称为火花般的精彩。他的脚印踩得很深,深入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没有人去把他锁在记忆的闸门之外,更没有人能否定他辉煌的一生……他给我们留下的不光是他对人类科学做出的贡献,也给我们留下了他为科学献身、为科学奋斗的精神和力量。
⑶勤奋的人说:脚印需要我们去走,永远不能停歇。他们能够走得很远,因为他们有着一颗平常的心,把自己看成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的确,天生就是奇才的人寥寥无几,甚至可以说从来没有。他们有的只是勤奋,善于把握自己,正确看待问题,总能相信勤能补拙(即使他们不拙)。当他们停下来回头看时,叹一声:“哎!还不够,要继续。”三国时期,东吴大将吕蒙勇猛善战,可惜谋略不足,人们常在背后指指点点地说他:“匹夫之勇,不可大用。”于是,他发愤读书,非常勤奋。几年之后,东吴大都督鲁肃见了他,抚其背,说:“士隔三日,当刮目相看啊。”鲁肃死后,吕蒙凭他的才学任大都督,后来败关羽,拒曹操……名震一时。
⑷痛苦的人,不用说,他的言行举止就已表露了一切:为什么我要这么做,为什么我要在这条路上留下脚印……我想,他之所以痛苦,是由于他后悔。监狱里的罪犯,他们的快乐、他们的脚印,是踩在千千万万人的身上的。他们犯罪的时候,何曾想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呢?他们为了自己一时的满足与快乐,强加给别人痛苦,甚至给他人带去终生的痛苦。这样的脚印,是不能被世人所接受的,然而拾起它的人,却又实在不算少,甚至是被伤害过的善良人。
⑸我想起了一首诗,阿德里安娜·贝略的“不要等到失败时才记起别人的忠告,不要等到生病时才意识到生命的脆弱,不要等到有人赞赏时才相信自己……不要等到临死时才发现自己没有真正热爱过生活”。
⑹是的,人生就是一条无边的大路,所有人的起点都是公平的,但终点是不同的,就看你怎么走,如何走出有意义的脚印。
⑺让我们一起努力吧,风风光光,精精彩彩地在人生大路上走好每一步脚印。
9、读完全文,“脚印”在文中有双重意义,请指出。(4分)
10、文章通过哪几个不同的角度来写形形色色的人生?(3分)
11、第三自然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请结合内容谈谈这种论证方法的作用。(3分)
12、作者在这篇文章中阐明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13、请为第五段阿德里安娜·贝略的诗中“……”部分续写能与上下文衔接的两个句子,并结合实际,选择其中的一个方面谈谈你对这首诗的感悟。(4分)
9、文中“脚印”不仅指脚在地上踩踏出的痕迹,(1分)还喻指人生历程。(1分)
(共2分)
10、快乐的人;勤奋的人;痛苦的人。(3分)
11、举例论证;(1分)作用:列举吕蒙的事例,论证了“脚印需要我们去走,永远不能停歇”这一个分论点,事实胜于雄辩,论证有力。(2分)
12、在人生大路上走好每一步脚印。(2分)
13、示例:不要等到失去时才懂得珍惜所拥有的;不要等到年迈时才后悔年少的轻狂(2分)。感悟:言之有理即可。(2分)
阅读文段,回答17—22题(17分)
养成好习惯
①人的天性大致是差不多的,但是在习惯方面却各有不同,习惯是慢慢养成的,在幼小的时候最容易养成,一旦养成之后,要想改变过来却还不很容易。
②例如说:清晨早起是一个好习惯,这也要从小时候养成,很多人从小就贪睡懒觉,一遇假日便要睡到日上三竿还高卧不起,平时也是不肯早起,往往蓬首垢面的就往学校跑,结果还是迟到,这样的人长大了之后也常是不知振作,多半不能有什么成就。祖逖闻鸡起舞,那才是志士奋励的榜样。
③我们中国人最重礼,因为礼是行为的轨范。礼要从家庭里做起。姑举一例:为子弟者“出必告,反必面”,这一点点对长辈的起码的礼,我们是否已经每日做到了呢?我看见有些个孩子们早晨起来对父母视若无睹,晚上回到家来如入无人之境,遇到长辈常常横眉冷目,不屑搭讪。这样的跋扈乖戾之气如果不早早的纠正过来,将来长大到社会服务,必将处处引起摩擦不受欢迎。我们不仅对长辈要恭敬有礼,对任何人都应维持相当的礼貌。
④大声讲话,扰及他人的宁静,是一种不好的习惯。我们试自检讨一番,在别人读书工作的时候是否有过喧哗的行为?我们要随时随地为别人着想,维持公共的秩序,顾虑他人的利益,不可放纵自己,在公共场所人多的地方,要知道依次排队,不可争先恐后的去乱挤。
⑤时间即是生命。我们的生命是一分一秒的在消耗着,我们平常不大觉得,细想起来实在值得警惕。我们每天有许多的零碎时间于不知不觉中浪费掉了。我们若能养成一种利用闲暇的习惯,一遇空闲,无论其为多么短暂,都利用之做一点有益身心之事,则积少成多终必有成。常听人讲过“消遣”二字,最是要不得,好像是时间太多无法打发的样子,其实人生短促极了,哪里会有多余的时间待人“消遣”?陆放翁有句云:“待饭未来还读书。”我知道有人就经常利用这“待饭未来”的时间读了不少的大书。古人所谓“三上之功”,枕上、马上、厕上,虽不足为训,其用意是在劝人不要浪费光阴。
⑥吃苦耐劳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标帜。古圣先贤总是教训我们要能过得俭朴的生活,所谓“一箪食,一瓢饮”,就是形容生活状态之极端的刻苦,所谓“嚼得菜根”,就是表示一个有志的人之能耐得清寒。恶衣恶食,不足为耻,丰衣足食,不足为荣,这在个人之修养上是应有的认识,罗马帝国盛时的一位皇帝,叫Marcusaurelius,他从小就摒绝一切享受,从来不参观那当时风靡全国的赛车比武之类的娱乐,终其身成为一位严肃的苦修派的哲学家,而且也建立了不朽的事功。这是很值得钦佩的,我们中国是一个穷的国家,所以我们更应该体念艰难,弃绝一切奢侈,尤其是从外国来的奢侈。宜从小就养成俭朴的习惯,更要知道物力维艰,竹头木屑,皆宜爱惜。
⑦以上数端不过是偶然拈来,好的习惯千头万绪,“勿以善小而不为”。习惯养成之后,便毫无勉强,临事心平气和,顺理成章。充满良好习惯的生活,才是合于“自然”的生活。
17.请用一句话来概括贯穿全文的观点。(2分)
18.为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古人很多好的行为习惯,请你找出3个来。(3分)
19.这篇文章除了列举大量的事实举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外,还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举出一例,并说明其作用。(4分)
论证方法: 举例:
作用:
20.阅读探究:第③段在论述如何养成“重礼”的习惯时,作者的看法是
其原因是 。(3分)
21.第⑥段中作者告诉我们为什么要养成“吃苦耐劳”的良好习惯呢? (2分)
原因是: 。
22.文章最后一段作者引用的是古代的一句名言“勿以善小而不为”,试补出其下半句,并
说说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3分)
勿以善小而不为, 。文中的作用:
17.要从小养成好习惯
18.①祖逖闻鸡起舞② 古人为子弟者“出必告,反必面”③陆游:“待饭未来还读书。”④古人“三上之功”⑤古人“一箪食,一瓢饮”和“嚼得菜根”⑥罗马皇帝摒绝一切享受,终成为大哲学家。
19.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如第2段,作者先从反面说睡懒觉的坏处,然后再以祖逖闻鸡起舞的例子从正面说起早的好处。这样让两件事物进行对比,论证了“清晨早起是一个好习惯,这也要从小时候养成”的观点,从而有力的论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其他地方还有很多类似的例子。
20.礼要从家庭里做起。家庭教育十分重要,连父母尚且不尊重的人,将来是难以在社会上立足的。
21.原因:有志之人不应该计较生活条件的好坏,而要把精力放在读书学习和事业上,这样才能有所作为。
22.下句:“勿以恶小为之”。这句话是对全文的总述,全文所列的习惯小事,而正是这样的小事却关乎一个人的一生,告诫人们千万不要因善小而不为。
阅读议论文(14分)
①古时候,有个富人要出远门。出发前,他叫来三个仆人,分别给了他们500两白银,让他们自行支配。富人走后,其中两个人用这些钱进行投资经营,第三个人却把白银保存起来。后来,富人成了皇帝。他找来三个仆人,询问500两白银的支配情况。第一个仆人在原有基础上又挣了500两白银。皇帝说:“做得好!你已证明了自己的才能,我任命你为知府。”第二个人也使其财富增加200两,于是被任命为知县。而第三个仆人,当他把那原有的500两白银呈现给皇帝时,皇帝将他赶了出去。
②这个故事必将带给我们深刻的思考。只有努力创造机遇,才有机会获得更大成功。
③我们很多人都在抱怨“自己没有足够的机遇,让生活得到改善”。确实,我们无法决定自己收获多少,但可以决定自己去付出多少。到底是满足自己目前所拥有的现状,还是通过自己的行动让它生长、翻倍,也同样取决于你自己。
④争取机遇过程的本身就是对风险的挑战。当我们开始做一件事情时,通常都不知道结果怎样,我们一些人在工作中怕犯错误,尽量避免自己作决定,更愿意服从命令,导致工作缺乏创意,失去了机遇。没有冒险就没有机遇,在当今社会,大的突破往往是建立在合作的基础之上。史蒂芬·莱因史密斯博士是研究领导学的前沿专家,他认为:“在今天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任何一项工程都需要汇集集体智慧和创造力,共同去发现答案的。”商业上的成功通常不是墨守成规,而是靠集体智慧的创新来实现的,这就需要一个能“找出答案”的团队。
⑤“利乐包”是一个生产牛奶、果汁等液体包装盒的大公司,其2010年的收益接近100亿欧元。1943年,当一个年轻的瑞典科学家看着妻子把肉灌入肠衣的时候,不禁这样想:“是否可以发明一个系统,将所有液体用纸盒包装起来?”他是一个有增值“500两白银”点子的科学家,但他不是投资商。他的同伴——化学家沃伦伯格、工程师哲朗德、销售经理托鲁德,在长期的反复试验与失败后将这个点子转化成了适应市场的产品。有了好点子,再有一批去做、去行动的人,“利乐包”终于在全球取得成功。
⑥很多人认为,成功需要天赋,更需要有好的机遇。其实不然,许多人的机遇是经过努力奋斗而获得。梅兰芳挑战自我,练就了流动如水的双眼,终成著名京剧大师;袁隆平敢于创新,培育了饱满如珠的水稻,终成“杂交水稻之父”; ,
, 。
⑦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今天,我们应该抓住人生的每一个出发点,把握住每时每刻,创造一个充实的自我,怀着火热的激情和成功的喜悦走过漫漫人生路,尽情地拥抱生活,从而寻到生命的乐趣和意义。
17.请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写在答题卡上。(3分)
18.请在选文第⑥段结尾画横线处,仿写一个句子,写在答题卡上。(3分)
19.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4分)
20.选文⑤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21.你最想拥有的机遇是什么?结合本文谈谈你怎样才能获得这个机遇?(4分)
17.只有努力去创造机遇,才有机会获得更大成功。 (3分)
18.比尔•盖茨敢于挑战、创造了堆积如山的财富,终成世界首富。(3分)
19.开头用了一个故事(1分)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只有努力去创造机遇,才有机会获得更大成功”,(1分)接着从正反两方面讲道理、摆事实论证中心论点(1分)最后得出结论并发出号召。(1分)
20.举例论证(1分) 具体论证了 “商业上的成功通常不是墨守成规,而是靠团队集体智慧来实现的。”(2 分)进而有力的论证了中心论点。(1分)
21.示例:我最想拥有的机遇是一次选拔性篮球赛。我会刻苦训练,寻找各种机会参加比赛,提高自己的技能,成为篮球赛上最抢眼的一个,让选拔赛的教练选中我,成为一名像林书豪一样的球星。(4分)
给最爱的他们安全感
沈奇岚
①每个孩子都被父母指责过不懂事,那句“都是为了你好”听过千遍万遍,“知道,知道,我都知道”也答了千遍万遍。为什么这样的事情一直在发生?
②我们的父母有个有趣的标准,听话的就是好孩子,不听话的就是坏孩子。换言之,就是停留在父母框架里的就是父母喜欢的孩子,任何突破框架的企图都是叛逆、不听话、不懂事甚至不孝顺。
③你想自己做决定,想过自己的人生。但是,在父母的框架里,你常常碰壁。他们希望你留在那个框架里面,因为他们怕你出去了会不安全。
④当我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父母的框架都是保护性的,“不要和陌生人说话”、“饭前要洗手”、“听老师的话”,等等。那是他们的人生经验,他们用自己对世界的认识来为我们筑起保护墙。但是任何框架都可能陷入一种惯性。他们习惯了这种保护你的方式,却还没有习惯你已经长大,世界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你想要空间,不得不和这个框架发生冲突。你没办法责怪他们,他们的框架都是出于爱。你在他们的框架之内,他们才觉得你是安全的,他们才有安全感。
⑤很多年以后,你会发现,父母对我们人生的横加干涉,无非是怕我们做了糟糕的选择——他们心里没有安全感,对框架之外的世界没有信心。
⑥如果你希望父母尊重你的选择,你必须要给他们安全感——你能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可以从小事做起,甚至从妥协做起。独立从来不是别人给的,而是自己用脚踏实地的行为挣来的。让父母有安全感有两条路,一条是最方便的听话之路,父母要求你做什么就做什么。这条路在你长大之后会越来越难走,你会分不清楚“他们想要什么”和“你想要什么”。
⑦一条就是有些难度的独立之路,你要比他们更强大。这句话的意思不是你要通过压倒他们来达到强大,而是你要通过理解他们和保护他们变得更强大,强大到他们能够意识到你能照顾好自己了,甚至能照顾他们了。不要等他们老了,你才觉得该照顾他们了。说到这里,你会不会笑——给父母安全感?
⑧真的,试试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你们的关系,就会明白许多的冲突并不是他们不尊重你,而是他们没有安全感,他们不知道你已经长大。他们的横加干涉可能是一种过度的担心,是一种婉转但是失败的爱的表达。
⑨坦白地说,期待父母因为你而有所改变,恐怕是种奢望。所以你要更努力,试着去理解自己的父母,理解他们的怕与爱,理解他们的局限、他们的爱好、他们的愿望。
⑩其实当父母是世间最辛苦的工作,为了保护他们的孩子,哪怕自己碰得鼻青脸肿也要努力强大。他们为你提供了那么长久的爱和安全感,现在,轮到你了。长大吧!
2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本文所说的“父母框架”是指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第②段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作者认为,要给父母以安全感,必须理解他们。我们应该怎样理解父母呢?请用文中的原话回答。(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文章说,让父母有安全感有两条路可走。你赞成走哪条路?说说你的理由。(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我们要给父母安全感。(2分。如果答成了题目,只能得1分。)
22、“父母框架”是指他们的人生经验(或父母自己内心的标准)。(2分)
23.对比论证(1分) 作用:将父母标准下的二类孩子加以比较分析,对比鲜明,有力地阐述了“标准”的内涵。(2分。意近即可。)
24、理解他们的怕与爱,理解他们的局限、他们的爱好、他们的愿望。(3分)
25、例:我赞成走第二条独立之路。因为只有你独立了,能自食其力了,父母看到了你的成熟和强大才会放心,这样你就为父母提供了安全感。(3分。开放题,其中观点1分,)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