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议论文《生命的品格》,回答21——24题(共9分)
生命的品格
国风
①生命是有限的,从一定意义上说,我们无法将生命延长到我们理想的程度,我们所能做的就只有提高这有限的生命的质量,使这有限的人生旅途更有意义。
②要懂得珍惜。珍惜每一寸光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孔夫子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要把有限的时间花在有意义的事情上。花在学习上,多读一本书,多学一点东西,多了解一点世界;花在工作上,多做一些有益于社会的事情。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时,真正做到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要珍惜一粒米、一寸布、一张纸、一支铅笔。“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我们享受的每一份服务,我们使用的每一件物品,都凝聚着人们辛勤劳动的汗水。我们吃饭时只看到雪白的大米,却看不到农民在烈日的暴晒下古铜色的脸膛;我们用精美的铅笔,学习写字,却不知道制造一根铅笔从伐木到油漆包装直至送到文具店,要经过多少人的劳动。因此要懂得惜福。要珍惜朋友之间的友谊,要珍惜别人对自己的每一份关爱,哪怕只是一句问候,一个微笑。要懂得尊重别人,感受别人,体恤别人。
③要有悲悯的情怀。人生在世,要心存感激,有一颗感恩的心。小时候,我们离不开父母的养育;长大了,离不开别人的帮助,我们吃着别人生产的粮食,穿着别人缝制的衣服,住着别人建造的房子;生病了,还要别人照顾。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别人。所以,要敬重别人、包容别人,常怀一颗慈悲的心去帮助别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要把关怀别人、救助别人当做自己的天职,变成自己的天性。
④要有面对苦难的意志和勇气。“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人世间许多重要的事情,只有通过忍受磨难才能 【甲】 ,这样,人才能有所作为。有时候,通过忍受磨难,才能表达真理和爱,才能唤醒人性中的良知。一个人只有敢于并勇于承受磨难,才能 【乙】 , 才能 【丙】 ,以至于可以无畏地直面死亡。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⑤人世间,我们都是匆匆行者,沿途的风景再好,也不可贪恋;路上的客店再舒适,也不能久留。人赤条条来到世间,又赤条条离开世间,生时没有带来任何东西,死时也带不走任何东西,无论你是君主还是囚徒,是富豪还是乞丐,概莫能外。这是造物主给人的定数,是任何人都改变不了的。所以,要有一个明白的头脑,把人生想透彻,只有进入无我之境,才能超然物欲之外,“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自始至终干干净净地做人,走完人生的旅程,这就是生命的品格。
21.阅读第④段,根据上下文,将下面的三个短语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丙】处。(3分)
①锻炼无所不克的意志 ②有所感悟 ③增长道德勇气
【甲】处应填 【乙】处应填 【丙】处应填
22.谈谈你对第⑤段划线句的理解。(2分)
23.请简要分析第②段的的论证过程。(4分)
(三)(共9分)
21. 【甲】有所感悟 【乙】锻炼无所不克的意志 【丙】增长道德勇气(共3分)
22. 人生短暂,不应贪图物质享受。(共2分)
23.首先提出本段的观点“要懂得珍惜”,然后分别从“要懂得珍惜时间”,“要懂得惜福”(“要懂得珍惜劳动成果”) “要懂得珍惜友谊”这三个方面论证论点。(共4分,每个要点1分,意近即可;如果再细述每个分论点的论证过程,表述清楚也可以)
阅读《“凄美”人生》,完成第21~23题。(共7分)
“凄美”人生
①从古至今,我们可以领略到各种人生之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一种淡泊之美,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是一种豪壮之美,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是一种洒脱之美……这些人生之美都是让人赞叹。然而,面对“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的诗句,我们读出的是一种凄凉却又让人钦慕的人生之美。现实的人生,“凄”者可谓比比皆是,而“凄而美”者却少得可怜。可以说,“凄美”人生是一种高境界的人生。
②“凄美”人生,在于它在苦难中不懈追寻丰厚的意蕴。 “凄”就是人生苦难。有时苦难本身就是一笔财富,它很可能会成就一种令人敬羡的别样人生。双目失明的二胡圣手阿炳终生贫寒凄楚,正是这苦难的生活体验,增强了他的生命韧性,丰富了他的生命内涵。随着琴弦上流淌出的《二泉映月》,阿炳的人生由“凄”而“美”,谱写了一段永恒的“凄美”传奇。从阿炳的苦难经历中,人们不难认识到,“凄美”人生就是一种在苦难中崛起的美丽人生。
③“凄美”人生,还在于它在苦难中依然葆有的博大胸襟。诗圣杜甫,早年应举不第,困居长安十年,虽然过着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但他的笔端描述的是百姓戍边而生离死别的场景,表现出他们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的悲怆;安史之乱爆发,尽管自己颠沛流离,但他蘸满血泪创作出不朽的“三吏”“三别”,诉说着人民无处言说的疾苦;入蜀避难十年,他缺衣少食,居于漏雨阴湿的茅屋,却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撼人心声。 。 从杜甫的人生中,我们可以领悟到,“凄美”人生更是一种在苦难中升华的美丽人生。
④当然,“凄美”人生并不只属于少数的名人。在现实生活中,也存在着许多由“凄”转“美”的小人物的事例。洪战辉13岁时,父亲疯了,母亲出走,他坦然地接受了现实,勇敢地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带着妹妹打工上学。洪战辉的感人事迹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不少人或许出身贫寒,或许时时处处遭遇着不顺,然而大可不必自怨自艾,只要始终能够保持内心的一份平和与安宁,淡化人生之“凄”,不断地付出努力,小人物也可以通过奋斗由“凄”至“美”,创造出人生的最大价值。
⑤“凄美”人生,令人回肠荡气,又让人肃然起敬。大凡能实现人生之“凄美”的人,在直面苦难与穿越苦难的过程中,他们或有着【甲】,或有着【乙】,往往还有着【丙】。
他们在蔑视现实苦难的同时,还常常把美好带给别人,正如苦难国度里的光明使者。假如你曾站在废墟上歌唱过,你就会更加理解那样一种特别的美。
2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答:
22.请在文中第③段横线处写一段话,建立论据与分论点之间的论证关系。(2分)
答:
23.仔细阅读文章,请按照文章的论证思路,将下面三个词语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丙】
处(只填序号)。(3分)
①达观的心态 ②深切的体验 ③高尚的情怀
【甲】处应填: 【乙】处应填: 【丙】处应填:
21. “凄美”人生是一种高境界的人生。(2分)
22. 答案示例:
尽管杜甫一生饱经忧患,常年居无定所,穷困潦倒,疾病缠身,整个人生充满了“凄”
的色彩,但是他始终关注着人民的疾苦,葆有着心系天下苍生的博大胸襟,使他的人生由“凄”而“美”。
(共2分。能指出杜甫人生的“凄”与“美”的内涵各1分)
23.甲:② 乙:③ 丙:①
(共3分。共3空,每空1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9—21题(7分)
比文盲更可怕的是文化盲
①据最新统计资料表明,目前我国仍有八千多万人尚未脱离文盲,居世界文盲大国第二,这是个可虑的国情。殊不知,在有据可查的文盲之外,还有数不清无据可查的形形色色的文化盲,在影响着社会文明的进步,这无疑比文盲更加可怕,文盲【甲】而已,文化盲却每致【乙】。
②广州市人大代表曾德雄曾感叹国人在美国自由女神像脚下写“XXX到此一游”。“XXX到此一游”,这显然不是纯粹的文盲干的,而是肚子里并不缺一点“墨水”甚或有相当的文化程度者才干得出,因为纯粹的文盲连斗大的字都不识一个,遑论在自由女神像下写出“到此一游”几个汉字。况且有的字写的还并不赖。
③如果说在古迹的照壁或碑刻上,留下很多用刻刀或颜料笔刻划上的“XXX到此一游”属一种文化盲的话;那么在电影的结尾还未打出编剧、导演、演员名的时候就夺路而走,置编导者的匠心于不顾,害得有人想看完也不能,显然是另一种文化盲。此外,诸如在会场上接听手机、在图书馆阅览室大声喧哗、在音乐会上乱拍巴掌、在医院等严禁吸烟的公共场所吸烟等等,大概也属于文化盲的表现。
④鲁迅曾举出过一种文化盲:有些暴发的土财主,阔得不耐烦之后,也附庸风雅起来,于是高价购回好些汉鼎唐镜之类的古董,命仆人刮得锃光贼亮,置陈于客厅供人“发思古之幽情”。这一来,反把好端端的文物给糟蹋了,他的文化素养并未能随出土铜器的擦亮而擦亮。
⑤不禁又想起著名美术家韩美林在第三届“文化讲坛”演讲时举出的一例。说是一次有一位领导同志,带了灯泡厂、钢铁厂的几位厂长来找他,说要让科学和艺术的两个翅膀结合起来。他觉得这位领导同志的想法很好,很正确,可下一句话他就听不下去了,原来这位领导的意思是韩美林画的猫头鹰,要是把两个眼睛挖了,放两个灯泡,二者不就结合了。结果可想而知,自然是不欢而散。诸如此类,韩美林总结道:大学毕业不一定有文化,文化是一种升华的东西,决不是那些表面文章。
⑥看来,文化盲并非是指学历的高低,掌握知识的多少。而是指胸有点墨或者满腹经伦,但思想感情上仍隔膜于文明,举止谈吐上仍未出离浅陋,格调上仍沉湎于低极趣味。现在的问题是很多人不但对此视而不见,而且又都“自我感觉良好”,身在“盲”中不知“盲”,因而并无脱“文化盲”的愿望。这正是文化盲比文盲的更加可怕之处。
(原文有删改)
19.文中所说的“文化盲”指的是什么人?(2分)
答:
20.根据文章的论证思路从下面四个词语中选择两个分别填入第①段【甲】【乙】两处(只填序号)。(2分)
①误己 ②损人 ③殃民 ④祸国
【甲】处应填 【乙】处应填
21.结合全文说说“文化盲比文盲更可怕”的原因。(3分)
答:
19.(2分)
参考答案:文化盲指胸有点墨或者满腹经伦,但思想感情上仍隔膜于文明,举止谈吐上仍未出离浅陋,格调上仍沉缅于低极趣味的一类人。
评分标准:抄写原文,表达准确可得3分。
20. (2分)
参考答案:【甲】① 【乙】②
21.(3分)
参考答案:文化盲人数众多(1分);文化盲自我感觉良好,身在“盲”中不知“盲”,无脱“文化盲”的愿望(1分);文化盲影响社会文明的进步(1分)
①美德,自古以来就被人们所赞赏、所推崇。“惟贤惟德,能服于人”,这是刘备离世之前留给后人的一句遗训。汉代科学家张衡把“德之不崇”视作人生最大的不幸。古希腊一位哲学家则把知识与美德相提并论,认为知识是人生的“第一个太阳”,而美德则是人生的“第二个太阳”,只有两个太阳同时升起,才能铸就辉煌的人生。另一位哲人还说,世上唯有两样东西最能震撼人的心灵——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头顶上灿烂的星空。
②翻开中国文学史,赞赏美德的诗句词文更是比比皆是。屈原的《橘颂》,热情歌颂了橘树“深固难徙”、“受命不迁”、“苏世独立”、“淑离不淫”的美德,而他自己就是这种美德的化身;宋人周敦颐作《爱莲说》一文,用生动的语言褒扬了莲花的美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文天祥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铮铮呐喊,表达了仁人志士为国而死的崇高品德;陈毅元帅则用“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的豪迈诗句,表达了对青松美德的赞颂,由衷钦佩之情溢于言表。这些都说明,伟人志士是多么渴慕、珍惜做人的美德。
③ 。人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人并不是单纯依赖于物质存在的动物,那只是活着;人还必须依靠精神来生存,两者的有机结合才可称之为生活。只有拥有崇高理想和道德的人,才能使精神有一种高尚感,心灵有一种净化感,灵魂有一种安详感,身心有一种健康感;才能将自己带入精神上的超越境界,正确地看待和把握自我,从而使人生丰富博大起来。
④ 。一个善于用高尚道德塑造自我的人,他不但在自觉的身体力行中,使自己的人格日臻完善,使自己“人生的太阳”光彩照人,而且对他人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__用他平凡而伟大的精神,教育了几代人,从而成为我们共同的道德楷模。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牛玉儒等先进典型,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注入到领导干部的“官德”之中,以催人泪下的行动,光大了__人的光辉形象,使自己的英名在人们的赞颂中不朽。这些都印证了莎士比亚的一句话:“生命短促,只有美德能将它传到辽远的后世。”
⑤ 。我们中华民族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传统美德世代相传,渗透到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方方面面。____所倡导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展,以之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必将极大地提高全体公民的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使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⑥一位哲人曾这样说:“一个人的价值和力量,不是在他的财产、地位或外在关系,而是在他本身之内,在他自己的品格之中。”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今天,一切都在变化之中,而我们的道德良心却不能泯灭,荣与耻的认知却不能模糊。让崇高的道德在我们的内心牢牢扎根,让我们在抬头仰望星空时心中无愧。
(对原文有改动)
18.阅读选文,将下面三个短句分别填入③、④、⑤段的横线处。(只填字母序号)(3分)
A.美德可以惠人 B.美德可以美化社会 C.美德可以润身
答:③段填: ④段填: ⑤段填:
19.选文①段和②段的论据各侧重阐明什么?(2分)
答:
20.作者向读者提出了怎样的希望?(2分)
答:
18. ③段填:C ④段填: A ⑤段填:B
评分:本题3分。
19. ①段的论据侧重阐明美德对于人生的重要性(或作用),②段的论据侧重阐明追求做人的美德是中国历史传统。
评分:本题2分,每答1分。
20. 希望读者在社会转型期的今天,仍然要珍惜美德,明辨是非荣辱,让崇高的道德在心底扎根。(若直接摘抄⑥段最后两句,也可。)
评分:本题2分。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第18—20题。(共7分)
灾难是一所学校
崔铁民
①发生在四川汶川的特大地震灾难,无情地损毁我们的家园、夺走数万同胞鲜活的生命,是中国人民心中永远的痛。
②然而灾难也以暴虐的形式,加深我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促使我们反思以往对自然的态度,回顾走过的道路,从中获得启发和教益。从这个意义上讲,地震不仅是大灾难,也是一所大学校。
③灾难教会我们如何有效地应对灾难。虽然改革开放30年使我国的综合国力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大增强,但就总体而言,在现时条件下,我们与自然灾害抗争的经验并不丰富,甚至可以说,在每一次突发灾害面前,还没有多少现成的办法可以遵循,只能根据具体情况随机处置,在大灾面前学习抗灾。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大的一次地震。灾难发生后,__、国务院立即启动应急机制,调集全国的资源和力量,在抢险救灾、医疗救治、灾民安置、设施抢修、物资保障、信息发布等方面全力以赴,科学调配,迅速控制局势,并展开防止次生灾害和灾区恢复重建工作,抗震救灾工作得以有力有序有效地进行。在紧张复杂的救灾过程中,所有决策措施的拍板实施和各种方法的及时采用,都从灾难现场的具体情况出发,依据救灾的实际需要做出。可以说,是灾难逼迫我们动脑筋,想办法,使我们能够临危不乱,有效应对,保证抗震救灾斗争取得重大阶段性胜利,并向纵深发展。
④灾难教给我们与大自然打交道的本领。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在享受大自然恩惠的同时,也在承受它所带来的伤害。人类在与自然和睦相处、提高规避风险能力方面,探索的道路还很漫长。当自然灾害突然袭来时,能否有效防范和应对,取决于我们平时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掌握。防灾减灾本领的增强,源于我们一次次与灾害的不期而遇。汶川大地震留给我们的,除了巨大的伤痛,还有丰富的经验教训和抗震救灾知识。尽管这些知识的获得,以我们最不愿意承受的苦难为代价,但其意义却非同寻常。它让我们懂得,人类必须以科学的态度面对自然规律、认识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在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中把握自身定位,建设美好家园,真正做到 。
⑤灾难告诉我们“多难兴邦”的道理。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锤炼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正是凭借这种精神,我们饱经苦难而没有被打垮,一次又一次战胜了各种艰难困苦。历史发展到今天,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被不断赋予时代特征和新的内涵,愈发显现出璀璨夺目的光彩。一旦灾难来临,就会立刻激发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责任感,产生无比强大的力量,激励我们闯过难关,开创新局面。这次汶川特大地震,使伟大的民族精神再一次得到锤炼和升华,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事实雄辩地证明,灾难面前形成的精神力量一旦转化为全民族的自觉行动,就不仅可以克服一时的艰难困苦,更会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 (原文有删改)
18.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论证了“灾难是一所学校”?(3分)
答:
19.从下面的词语中选择恰当的一项,填写在第④段的横线处。(2分)
A.相得益彰B.吃一堑,长一智C.因地制宜D.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答:
20.阅读第⑤段,说说“这种精神”指的是什么?(2分)
答:
18.文章从“灾难教会我们如何有效地应对灾难”;“灾难教给我们与大自然打交道的本领”;“灾难告诉我们‘多难兴邦’的道理”,三个方面论证的。
19.B
20.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共8分)
①儒家经典《论语》开篇名句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学习的快乐在于“学”,也在于“习”。这里的“习”,是练习、实践、运用的意思。
②
③“习”可以满足人们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使人乐而忘返。在“习”的过程中,可见的不可见的、可测的不可测的自然万物都能让人感到新奇、惊奇、奇妙,进而引发探求的兴趣;在“习”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先人未曾解决的问题,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就有可能激发新思路、取得新成果。这些使人不由得生出实践无限好、探索真奇妙的快乐。
④“习”在人们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满足了人们探索真理、掌握真理的渴望,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快乐。正如古语所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掌握真理,就离不开实践。人们只有通过反复练习、不断实践,才能真正掌握有关的知识与技能,使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智慧,使别人的经验或教训变为自己的财富。相反,如果只“学”不“习”,即便“皓首穷经”,很可能也只是一个“书奴”,无法做到学以致用,也就无法体会探索与掌握真理的乐趣了。
⑤“习”使人们体验到运用知识,成功地解决实际问题所带来的喜悦。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几十年如一日,始终活跃在农业科技实验的第一线。有人认为农业科技实验很苦,袁隆平则认为,“苦中有乐”,乐在“有希望,会出好品种”。他的实验成果,为解决中国甚至世界的粮食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毫无疑问,只有通过“习”,人们才能解决实际问题,才能一步步攀上事业的高峰,体验“一览众山小”的喜悦与豪迈。
20. 阅读全文,请从【甲】【乙】【丙】中选择恰当的一项,填入第②段的横线处(只填序号)。 (2分)
【甲】怎样做到“习”呢?
【乙】“学”与“习”的关系是什么呢?
【丙】“习”为什么能给人带来快乐呢?
答:
21.简要分析第④段的论证过程。(4分)
答:
22.第⑤段中举袁隆平例子有什么作用?(2分)
答:
20.丙
评分:共2分。
21.答案示例:作者首先提出了“习”能满足人们对真理的渴望,给人们带来了无穷快乐的观点。接着引用了古语证明要探求真理只凭借书本知识是不够的,必须亲力亲为。然后从使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智慧、使别人的经验教训变为自己的财富两个方面具体阐述了要掌握真理就离不开实践的道理。最后从反面阐述了:只学不“习”,就无法体会探索与掌握真理的乐趣。
评分:共4分。每点1分。
22.第⑤段中列举袁隆平的例子证明了“习”使人们体验到运用知识,成功解决实际问题所带来的喜悦。
评分:共2分,每点1分。
阅读《不要秘诀的秘诀》,完成第21~23题。(7分)
不要秘诀的秘诀
①以前在书店里常常可以看见有所谓《读书秘诀》之类的小册子,内容大致相似,其实没有什么绝对的制胜法宝。但是,有些读者贪图省力,不肯下苦功夫,抱着找秘诀的心理,结果就不免上当。因此,向他们敲一下警钟还是必要的。
②历来真正做学问有成就的学者,都不懂得什么秘诀。明代的学者吴梦祥就认为:不管你学习和研究什么东西,最怕的是不能坚持,抓一阵子又放松了。只要专心致志,坚持不断地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吴梦祥对学习态度的论述在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
③不仅如此,古人在如何读书的问题上还有许多见解。早在宋代,陈善就主张要读活书而不要读死书,就是说不仅要体会古人著作的精神和实质,还要【甲】。虽然他的声名远不如朱熹等人,但是他的这种主张,在那个时候也算是难能可贵的了。
④宋儒理学的代表人物陆九渊的读书方法也有可取之处。他主张读书要【乙】。指的是对于难懂的地方可以放它过去,也许看完上下文之后,对于难懂的部分也就懂得了;如果仍然不懂,也可等日后再求解释。这个意思对于我们现在的青年读者似乎特别有用。
⑤至于我们现在提倡读书要用批判的眼光,要【丙】。古代的读书人没有胆量提出这个主张,只有一个没有机会读书的木匠,曾经有过类似这种思想的萌芽,这个人就是齐国的轮扁。他认为所谓“圣人之言”不能完全相信,强调要从生产劳动中去体会。这一见地即使现在看来也是非常独到的。
⑥因此,读书的秘诀,从根本上说,也不过如此。而这些又算得是什么秘诀呢?!如果一定要说秘诀,那末,不要秘诀也就是秘诀了。
(选自《燕山夜话》,有删改)
21.作者是针对什么现象阐明自己的观点的?(2分)
22.作者是从哪两方面论述读书的秘诀的?(2分)
23.请按照③~⑤段的论证思路,将下面三个词语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丙】处(只填序号)。(3分)①不求甚解
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③在实际中灵活运用
21.有的人贪图省力,不肯下苦功夫,想在书中寻找读书的秘诀,结果上当。
(2分)
22. ①态度 ②方法
(共2分。每个1分)
23.③ ① ②
(共3分。每空1分)
阅读《精彩》,完成18—20题。(共8分)
精 彩
①精彩,是我特别喜欢、但又十分吝惜地使用的一个词。因为在我看来,精彩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不会轻易达到的。
②什么是精彩?精彩,就是优美、出色。明星奉献给观众的精彩节目,歌声绕梁三日,表演出神入化;运动员奉献大家的精彩比赛,龙争虎斗,惊心动魄;老师的精彩一课,深入浅出,引人入胜;作家的精彩文章,字字珠玑,洛阳纸贵;科学家的精彩科研成果,厨师的精彩烹调技巧,官员的精彩领导艺术等等,不一而足。倘若再具体一点说,精彩,就是陈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宣言;精彩,就是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的演讲;精彩,就是刘翔在奥运会上率先撞线的那一瞬;精彩,就是飞人乔丹投篮时那美丽的弧线……
③精彩的反义词是平庸。一个得过且过、没有创意的商人,一个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工人,一个无心向学、“60分万岁”的学生,一个满足于跑龙套当配角糊弄观众的演员,一个只会模仿别人、重复自己的作家,一个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官员,一个墨守成规,不敢越雷池半步的科研人员,虽然也能混得不错,也可养家糊口,但永远与精彩无缘。
④精彩最需付出。演员就在台上精彩那么一阵子,不知需要多少年的勤学苦练,即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运动员在赛场上那精彩的一跳、一跑、一掷,背后则是无数次的挥汗如雨,苦练不辍。曹雪芹为了《红楼梦》的精彩,不仅是“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也不仅是“满径蓬蒿老不华,举家食粥酒常赊”,最后,竟然“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这就好比传说中的荆棘鸟,它一生只唱一次,但那歌声如同天籁,比世上所有一切生灵的歌声都更加优美动听,使云雀和夜莺都黯然失色。但为了这一次的短暂精彩,它不仅付出了一生的努力和心血,而且,它将曲终而命竭。
⑤精彩当趁年少。虽说只要你想精彩,什么时候都不晚,【甲】:青年人的精彩,大红大紫,锋芒毕露,像赤壁之畔的周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如滕王阁前的王勃,技压群雄,文盖四座,“落笔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老年人的精彩,不动声色,沉稳自信,如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像庾信“凌云健笔意纵横”。不过,还得讲句实话精彩要趁早,【乙】。
⑥人这一辈子,不论干什么,总得精彩他几回,或建功立业,或著书立说,或德昭天下,不仅自己有成就感,也让众人喝彩。什么时候想起来,都觉得很自豪,没白来这世界上走一回。人生难得几精彩,此时不精彩,更待何时?
18.全文围绕“精彩”一词展开。请简要写出全文的论证思路。(4分)
开篇提出 ① ,接着从正反两方面揭示了 ② ,然后进一步论述了 ③ 和 ④ ,最后发出号召:趁着年轻,人生应多一些精彩。
19.作者在文中讲述了荆棘鸟的故事,请分析其作用。(2分)
答:
20.请根据第⑤段的内容,将下面的两句话分别填入文中【甲】【乙】处(只填序号)。(2分)
①因为精彩更需要强健的身体,敏捷的思路,充沛的精力,大胆的创新精神,而这些大都是青年人的专利。
②因为不同年龄的人各有各的精彩。
【甲】处应填: 【乙】处应填:
18.答案:
①精彩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不会轻易达到的 ②精彩的内涵
③精彩最需付出 ④精彩当趁年少
(共4分。每空1分)
19.答案示例:
作者把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比作荆棘鸟唱歌,用荆棘鸟付出一生的心血只唱一次歌,而歌声如天籁般优美,写出了曹雪芹穷其一生创作出辉煌的《红楼梦》。从而证明了为了精彩需要付出一生的观点。
(共2分。)
20.答案:
【甲】②【乙】①
(共2分。每空1分)
生活中,令我们感动的东西很多很多。有时是一种声音,有时是一种色彩,有时是一种状态,有时是一种场景……生活中,我们会有很多不经意的感动。
请你以“感动”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1)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2)文中不要出现与本人有关的人名和校名。
略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15分)
学习幸福
①让人生一定要幸福, ?
②第一,要用超越平常的心来看世界。人大概有三个层次:物质跟欲望的满足,文明跟文化、艺术的层次,精神的、zōng jiāo 的、完全超越物质生活意义的层次。境界越高,视野越宽,困难就越小,也就会越来越感觉幸福。
③第二,要有一颗平常的心。平常不平凡,单纯不简单,平常心是很难达到的一种境界。我30岁时已经得到了台湾文学讲坛所有的奖项,大家都觉得我是一个成功的人,只有我知道自己并没有得到幸福。为了觉悟,我辞掉了所有工作到山区去住。一天我到山下去采购,我在一个水果摊旁边,突然有人跑过来对我说,请问这个水果多少钱?我很气,我这么有气质,你居然说我是卖水果的。我又跑到卖肉的地方,有人跑过来问我说,老板,猪肉多少钱一斤?这次经历给了我很好的启发:你跟所有人是一样的,但是内在是不一样的,幸福的感觉决定你的内心。“在红尘中有独处的心,在独处的时候要有红尘的怀抱”,这样你才可以时时用一颗平常心来看世界。
④第三,要有欢喜的心理。其中两个方法,一是快乐活在当下,一是尽心即是完美。有一位弟子问师傅,你怎么修行?师傅说很简单,就是吃饭的时候吃饭,睡觉的时候睡觉。有一位老先生说,他要找一位最完美的女子结婚,结果60年过去了仍在寻找。他说30岁时曾找到一个,但是对方说自己也要找最完美的男人!其实发现人生的不完美才是快乐。最完美的境界是不存的,只有你尽力就好了,尽力之后就可以无恨、无憾、无悔。
⑤第四,要有柔和心。柔和心透过慈悲心而来,通过爱己而来。小时候我喜欢读伟人传记,发现一个真理:伟人都喜欢散步。散步可以养成一种从容的态度,因为从容,你可以发现自己的价值,因为尊重,你会发现多元的价值。
⑥法国印象派画家雷诺阿,快80岁仍在画画。他得了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一动就很痛,最后用两个木板把手绑住,还在画。家人不理解,他就对家人说,痛苦会过去,但是美好会留下来。生命的痛苦、考验都是台阶,是我们走向智慧的营养。只要我们有这样的信心,就会不断走向幸福。
7、 作者认为“学习幸福”需要做到哪几点?(4分)
8、 整体感知全文,试给第①段横线处填补合适的语句(10个字以内)。(2分)
9 、文章第③④两段主要运用了那种论证方法?结合具体语段分别说明。(3分)
10、文章结尾写法国画家雷诺阿快80岁仍带病坚持画画,旨在阐述什么?(2分)
11、 从上文可知,作者林清玄倡导的“幸福观”的核心要义是什么?联系实际谈谈你读了文章后的感受。(4分)
[0ca7407b775277a5.jpg]任 。(4分)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