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伤是一种情怀

田德政

秋天就是这样蛮横,用湖南话叫“霸蛮”,你不想让她来,她来是突兀地到来。甚至不给你一点先兆,先是夏天的炎热,马上就变成秋天的凉爽了。

按说,秋天是个比较惬意的季节,气候宜人,也象征着收获。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秋天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恐慌。一感觉到秋天的凉意,就好像提前感觉到一年终结似的,感觉到一段生命将无法重来,所发生的一切都将成为过往。就有一种无尽的感伤袭上心头,免不了一番感慨。

小时候读柳宗元的《江雪》,读不出什么名堂。现在才觉得那是一种怎样的感伤啊!你看啊,千山鸟飞绝,所有的小路上都没有了人的踪影。只剩下一个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头,在白茫茫的雪中垂钓……那是怎样的一种孤独啊!又是怎么的一种感伤啊!如果我们遇到这种环境,只能用感伤得痛不欲生、欲哭无泪来形容了。柳宗元就是高明,把这种感伤的情怀,用那么形象的四句表达出来了。

如果感伤仅仅局限于自我的忧伤,那是很没出息的。只有当感伤“伤”及众人,那种感伤才有了品味。我们许多先人,都是擅长用自己的感伤来传染别人的。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这是自己遇到感伤的事,如果你对人就叫苦不迭地说:“我的茅草又被秋风吹破了。估计别人最多安慰你几句。当你看到风吹破了自己的房子,想到天下没有房子住的人是很多的,并幻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就不仅仅是自己的感伤了,而是天下所有寒士的感伤,大家就会和你一起落泪。天啊,谁能有这样的胸襟呢?小肚鸡肠的人,只会沉浸在自己的悲伤中,哪里还操得了这么多的心?所以,天下没有房主的人千千万万,只有杜甫让普天下的人记住了。

感伤往往成就了人类的文化艺术。不论是唐诗,还是宋词,出现频率最多的是“愁”“离别”“空恨”“断肠”“那堪”“憔悴”这些字眼。南唐后主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不就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悲愁吗?愁思如春水般__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常流不断,无穷无尽。女词人李清照的“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那又是多少人内心的写照呢?恐怕无以计数。这些作品中,正是这种淡淡的感伤,让你心酸,让你惆怅,让你欲哭无泪,欲说无言。

感伤是一种经常与深沉、品味相伴的艺术营养。西方画家梵高,无疑是一个孤独的人。他在请困潦倒中,向自然和太阳挑战,却不被理解。最终饮弹自尽……每当看到他的画作,我们仿佛能听到他笔下那个垂着干枯乳房的弃妇的抽泣。我曾在朋友的极力推荐下,阅读了川端康成的一些小说。川端在他的代表作《雪国》中,所描写的人物的种种悲哀,通过这种悲哀的余情化,来探讨人生的感伤。日本文学本身就有一种描写感伤之美的传统,川端康成就是以描写感伤之美成就文坛辉煌的。高明的文学艺术家,往往把悲悯感伤的情怀倾注在作品中,以达到煽情的目的。

上学的时候,我把“杞人忧天”中的杞人当做傻瓜。现在看来,这人真是忧得有品位,有档次、中国人时常有这样一句口头禅:“天塌下来有高个顶着”,那意思就是天塌了也不用忧,你也不忧,我也不优,或许真的有一天,天塌了,大家都完蛋了。这个杞人,能忧别人所不能忧,是一种博大无边的感伤。这种感伤,好像是所有“先天下之忧”的人所共有的素质。可惜的是,这样的人太少了。如果人人都有这种感伤的情怀,人人都悲天悯人,社会造就和谐起来了,大同之道早就实现了。

于是,我发现自己是缺乏感伤情愫的。因为像我这样的凡人只能悲伤着自己的悲伤,幸福着自己的幸福。多的是对生活的抱怨,少的是对人生深邃的思考;多的是小情绪小哀愁,少的是大悲悯大苦闷;多的是凄婉惆怅、顾影自怜,少的是推己及人、由此及彼的胸襟。当我看到秋天的来临,感慨的只有自己命运的无奈,除此之外,再没有更多的余韵。正因为如此,我深深地认识到,感伤并非弱不禁风的感慨,感伤是一种有品位的情怀,是伟大的人类的情感。

19.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提出这一论点的?(4分)

20.作者怎样看待杜甫的感伤?对“杞人”的“忧”作者有什么独特的理解?(4分)

21.文章在论及感伤的文化艺术汇总的作用时,列举了词、绘画、小说等作品,这些作品汇总的感伤是如何感染读者的?请简要概括。(3分)

22.根据文章结尾段填空。(2分)

真正的感伤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论点:只有当感伤“伤”及众人,那种感伤才有了品位(2分);作者由自己面对秋天的感伤和柳宗元《江雪》中表现出的感伤进而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2分)。

20.杜甫的感伤是一种拥有博大胸襟,心怀天下寒士的感伤(2分);杞人的“忧”有品位,有档次,是一种博大无边的感伤(2分)。

21.这些作品将悲悯感伤的情怀倾注其中,感染了读者,使他们心酸、惆怅,达到了煽情的目的。(3分)

22.真正的感伤是对人生深邃的思考;是大悲悯大苦闷;是推己及人、由此及彼的胸襟。(2分)

跟自己比(16分)

①我们动不动就跟别人比,而且无所不比,比成绩、比结果、比地位、比职称、比权势、比财富等等,不一而足。结果无非有两种:一种是自己强于别人,一种是自己弱于别人。前者往往使我们变得愉悦、得意,甚至骄傲起来;后者往往使我们变得不快、郁闷,甚至燃起嫉恨之火。也就是说,不管哪种结果,都会让我们变得不平静。最可怕的是,在跟人比较中,我们丢失了自己。

②范仲淹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如果总喜欢跟人比较,这种境界就很难达到。那么,我们到底该怎么做呢?在我看来,如果非要比较的话,那就跟自己比吧。

③桓公(桓温)年轻时与殷侯齐名,所以常常怀有竞争之心。有一次,桓公问殷侯:“你与我相比,如何?”殷侯回答说:“我和自己打交道已经很久了,宁愿做我。”这是《世说新语》中的一则故事。元代学者黄元瑜用殷侯的答语来命名他的亭子,叫做“我我亭"。看来,古人早已懂得把目光由外在事物转向自己的内心世界,即自我。换言之,从自己身上找“答案”不愧为明智的做法。因此,跟自己比,总算找对“对手”了。

④女作家乔叶说:“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情。”我很赞同这个观点。既然这样,那么每个人在不同时期的思想、行为等就会有差别。去年的你跟今年的你、昨天的你跟今天的你、刚才的你跟现在的你……如果在它们之间用减法,结果往往不会是零,要么是负数,要么是正数。也就是说,你可能进步了或倒退了,更加成熟了或更加幼稚了,懂得宽容了或更加狭隘了,宠辱不惊了或更加浮躁了……

⑤因此,在成长中,我们不能总是前进,有必要时常停下来,想想自己的以前和现在,也就是让“旧我”和“新我”比一比。如果“新我”名副其实地进步了,升级了,那么就要沿着脚下的路,一如既往地向前,朝更高的制高点迈进;如果不是这样,就要总结、反省,寻找、分析“退步”的原因,目的是把今后的路走好,让自己取得进步和收获。从这个意义上说,跟自己比是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⑥蒋勋先生在一次演讲中提到这样一件事情。有一次,他问一位学植物学的朋友:“如果含笑的香味和百合的一样,会怎样?”那位朋友告诉他:“那它就会被淘汰。因为它东施效颦,没有找到自己存在的理由。”看来,要想有声有色地活在这个世界上,就不能盲目地跟人比较,胡乱地模仿他人。跟自己比,守住自我,才是正道。

10.本文是针对什么现象引发议论的?(4分)

11.阅读④⑤两节,说说为什么“跟自己比是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4分)

12.第⑥节写蒋勋先生演讲时提到的事情,有什么作用?(4分)

13.阅读下面这则网上的“热帖”,联系生活实际写出你的跟帖。(4分)

【热帖】

楼主:从小我就有个夙敌叫“别人家的孩子”。这个孩子不玩游戏,不聊QQ,天天就知道学,回回年级第一。这个孩子可以九门功课同步学,妈妈再也不用担心他的学习了……

【跟帖】

1楼:每个妈妈心里都住了个“别人家的孩子”。

2楼:家长们总喜欢拿自己家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做对比,但是你知道孩子的想法吗?

3楼:有一次,我妈说楼上的人家在看书,我说楼上的说了她在看电视。我妈说,人家就是怕你超过她所以骗你。

你的跟帖:

 (二)(16分)

    10.(4分)本文是针对有些人“动不动就跟别人比(2分),而且无所不比(2分)”的现象引发议论的。

    11.(4分)每个人在成长不同时期的思想、行为等会有差别,不断她将“新我”与“旧我”比一比,就能明白自己的得失,以便更好地成长。(4分,意对即可)

    12.(4分)论证了“要跟自己比”的观点(论证了“不能育目地跟人比较”的观点)(3分)。更有说服力(1分)。

    13.(4分)示例:我的妈妈也一样,总说我不如同桌。为什么她就看不到我比以前进步了呢?(写出与热帖有关的生活实际3分,语言得体1分)

春节需要创新而不是保卫(8分)

①近年来,“洋节日”受到愈来愈多年轻人的崇尚,过洋节也从最初的商家炒作慢慢变成国人的一种习惯。然而正当人们对有一个圣诞节的到来满怀企盼时,我国著名民俗学家高有朋却撰写了一份《保卫春节宣言》,向社会呼吁要对传统节日多一些关心,对“洋节日”少一点盲目的热情。

②有些人说,进入12月以来,人们就能感受到圣诞节的气息,大街小巷店面橱窗到处摆放着圣诞树、圣诞老人,商家借着圣诞节搞起形式各样的促销活动。春节时候你到街上看看,基本上是冷冷清清,要想热闹也要到元宵节。如此鲜明的对比怎么不叫作为民俗学家的高教授有些担心。

③不过,我不担心。需要保卫的往往是弱势,甚至可能是与时代格格不入的东西,有时候该淘汰的就应该让它淘汰,不要霸蛮去“保卫”。春节不需要担心,它不是弱势,不但不弱势,而且很强势,你看看飞机火车和汽车上回家过年的人,这简直是世界上最强势的一道风景,世界上有哪一个国家哪一个节日,是这样使人们牵肠挂肚呢?圣诞节固然可以使街头热闹,但春节就有本事使街头冷清。连商人都不做生意了,因为他们也要回家过年,这种本事,哪一个节日能够这样?如果这样的节日还要保卫,那就是另一种保卫,是因为怕出安全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春节的保卫不是民俗专家的事,而是公安部门的事。

④说春节不需要保卫,并不是说春节就没有被边缘化的危险。现在有一部分年轻人喜欢过洋节,而不喜欢春节,恐怕还是有些原因的,洋节往往比较轻松,是一些朋友在一起过的,代表着友谊,甚至还有些“印象派”的爱情,年轻人当然喜欢过。而春节好像是一件比较严肃的事,是一份责任,代表着亲情,还有很多礼节。与洋节相比,似乎少了一份轻松少了一份娱乐,少了一些友情和爱情。这样一来,年轻人不太喜欢,恐怕也是有些道理。教授们担心恐怕不是没有道理。

⑤不过,这些问题并不是春节需要保卫的原因,我觉得倒是很有必要有些创新。诚如高教授所说,中国传统节日之所以能流传千百年,是因为每个节日背后都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们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而这种记忆太多,礼节太多,也就使春节变得神圣,变得沉重,变得不受人们欢迎,这恰恰是春节给人感觉很麻烦的地方,亲戚是要走的,领导不能不去看看,有时候过节简直是受罪。对这些东西,我们需要用“创新的毁坏”来改变,嫁接一些洋节好的东西,改掉一些传统节日的陋习,或许,这才是关键所在。

(选自《新西部》)

18.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19.高教授提出“保卫春节”的说法作者并不赞同,他的理由是什么?(2分)

20.第④段能不能删去?为什么?(2分)

21.对于一些年轻人喜欢过洋节而忽视传统节日的现象,你有什么看法?(2分)

18、春节需要创新。

19、春节不需要担心,它不是弱势,不但不弱势,而且很强势。

20、不能删去。这是一个过渡段。作者在这一段运用了对比手法,把洋节和传统春节进行对比,说明了年轻人喜欢洋节和传统春节需要创新的原因,为下文中心论点的提出做铺垫。

21、喜欢过洋节也没错,可以促进世界各民族文化交流和融合。忽视传统春节是不应该的,我们要多宣传传统文化,加强热爱本民族文化的思想意思。

阅读《生活中的减法》,完成第19—21题。(共10分)

生活中的减法

  ①“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这不如意事,又差不多八九成是由他人给咱带来的。比如,有人冷落咱,疏远咱,伤害咱,贬低咱,羞辱咱,乃至欺咱老实,骗咱好心,卖咱假货,偷咱财物等等不如意,不都是来自他人吗?面对这林林总总不如意事,咱当如何对待呢?想起了前些年常用的两句古话,一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一是“反其道而行之”。

  ②“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就是你不仁,我不义。你冷落咱,咱疏远你;你敢动口羞辱咱,咱就敢伸出老拳动手;你今天卖给咱假冒伪劣,咱明天回敬你缺斤少两;甚至,你偷了咱一辆自行车,明天咱去偷别人的摩托车,一气之下,做了偷摩托车的贼。这样,以牙还牙,睚眦必报,生活中的不如意事,就像加法,还不越来越多?

  ③“反其道而行之”,就是你负我,我不负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面对不如意事,咱心里难受,感到痛苦,咱就不能让别人也为这样的事而难过,而痛苦。你伤了咱,如果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咱宽容你,以此为教训,遇事不迁怒于人,不伤害无辜。你给咱冷遇,让咱感到难堪,感到苦恼,咱遇事就当多给人一些热情,一些关爱,一些帮助。这般,生活中的不如意事,就像减法,会越来越少。

  ④遭遇不如意事,以身作则用减法,这自然体现了一个人的胸怀、品德与宽容的精神,并且,还标志着一个人立身的高度与处事的眼光。他们会这样认为:有人冷落了你,同时也强化了你的自立;有人伤害了你,同时也【甲】了你的心志;有人欺骗了你,同时也【乙】了你的见识;有人绊倒了你,同时也【丙】了你的能力,从而让你的生活充满阳光。心胸狭隘、小肚鸡肠,遇不如意事,喜欢加法的人,自以为得计,可占到便宜了吗?没有,绝对没有。

  ⑤唐代高僧寒山与拾得有段对话,就很值得玩味。寒山问:“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厌我,骗我,如何处之乎?”拾得回答:“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⑥看来,生活中的减法,确实是做人的一种智慧,不仅会完美自己的人格,同时也减少了不如意事,又增进了社会的和谐,何乐而不为呢?

19.请将下面三个词语分别填入第④段【甲】【乙】【丙】处(只填序号)(3分)

①锤炼 ②磨炼 ③增长

20.本文的论点是: 。(2分)

21.说说1——4段的论证过程。(5分)

19.答案(共3分,每点1分):② ③ ①

20.答案(共2分):

生活中的减法,是做人的一种智慧,不仅会完美自己的人格,也减少了不如意事,又增进了社会的和谐

21. 答案(共5分):

①首先提出对待生活中不如意的事有两种态度:一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一是“反其道而行之”;(1分) [4e6dcf97e6d938ef.gif]接着2、3段分别阐释它们具体的表现形式及其不同的结果,两段形成鲜明的对比;(3分)[90c92e8e917e88ab.gif]最后论述在生活中运用减法的人能获得很多益处。(1分)

议论文阅读。(8分)

匠人与大师

①在社会上常听到叫某人为“大师”,有时是尊敬,有时是吹捧。又常常听到不满于某件作品,说有“匠气”。匠人与大师到底有何区别?

②匠人在重复,大师在创造。一个匠人,比如木匠,他总在重复做着一种式样的家具,高下之分只在他的熟练程度和技术精度。比如一般木匠每天做一把椅子,好木匠一天做三把、五把,再加上刨面更光,合缝更严等等。但就算一天做到100把也还是一个木匠。大师则绝不重复,他设计了一种家具,下一个肯定又是一个新样子。判断他的高下是有没有突破和创新。匠人总在想怎么把手里的玩艺儿做得更多、更快、更绝;大师则早就不稀罕这玩意,而在不断构思新东西。

③匠人在实践层面,大师在理论层面。匠人从事具体操作水平的上限是经验丰富,但还没从经验上升到理论。虽然这些经验体现和验证了规律,但还不是规律本身。大师则站在理论的层面上,靠规律运作。面对一片瓜地,匠人忙着一个一个去摘瓜,大师只提起一根瓜藤;面对一大堆数字,匠人满头大汗,一道接一道地去算,大师只需轻轻给出一个公式。匠人常自恃一技,自炫于一艺,偶有一得,守之为本;大师视鲜花掌声为过眼烟云,进取不竭,心犹难宁。居里夫人把诺贝尔奖章送给小女儿当玩具,但是接着她又得了一个诺贝尔奖。

④匠人较单一,大师善综合。我们常说一技之长,一招鲜,吃遍天,这是指匠人,大师则不靠这,他纵横捭阖,运筹帷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因为凡创新、创造,都是在引进、吸收、对比、杂交、重构等大综合之后才出现的。当匠人靠一技之长,享一得之利,拿人一把,压人一筹时,大师则把这一技收来只作恒河一沙,再佐以砖、瓦、土、石、泥,起一座高楼。牛顿、爱因斯坦成为物理大师并不只因物理,还有更重要的数学、哲学等。一个画家,当他成为绘画大师时,他艺术生命中起关键作用的早已不是绘画,而是音乐、文学、科学、政治、哲学等。而成为一个社会科学方面的大师要求就更高,马克思、恩格斯是一部他们那个时代的百科全书,__则是当时中国政治、军事、文学的宝典。

⑤这就是大师与匠人的区别。研究这个区别毫无贬损匠人之意,大师是辉煌的里程碑,匠人是可贵的铺路石。世界是五光十色的,需要大师也需要匠人,正如需要将军也需要士兵。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这个世界需要人们有一个较高的追求目标。拿破仑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将军总是在优秀的士兵中成长起来的。当他不满足于打枪、投弹的重复,而由单一到综合,由经验到理性,有了战役、战略的水平时他就成了将军。鲁班最初也是一名普通木匠,当他在技术层面已经纯熟,不满足于斧锯的重复,而进军建筑设计、构造原理时,就成了建筑大师。虽然从匠人而成为大师的总是少数,但这种进取精神是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动力。

⑥我们可能在实际业绩上达不到大师水平,但至少在思想方法上要循大师的思路,比如力求创新,不要重复,不要窃喜于小巧小技,沾沾自喜。对事物要有识别、有目标、有追求。力虽不逮,心向往之。在个人有了这样一种心理,就会有所上进;在民族有了这样一个素质,就会生机勃勃;在社会有了这样一个氛围,就是一个创新的社会。

20.统观全文,匠人与大师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3分)

21.怎样理解第⑤段划线句“大师是辉煌的里程碑,匠人是可贵的铺路石”?(2分)

22、简要分析第④段的论证过程。(3分)

七、议论文阅读。(8分)

20.(3分)匠人在重复,大师在创造;匠人在实践层面,大师在理论层面;匠人较单一,大师善综合。(每个要点1分)

21.(2分)阐述了匠人和大师的关系。匠人是基础,大师是在匠人的基础上产生的。

22.(3分)首先提出“匠人较单一,大师善综合”的观点;然后展开分析,通过对比具体阐明匠人和大师的区别;最后又举出牛顿、爱因斯坦、马克思、恩格斯和__等人的事例具体论证,有力地论证了论点。

 

阅读《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蔽人》,完成19——21题(7分)

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蔽人

①“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蔽人”,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主张以存疑的态度来对待他人的意见和学术观点,同时又主张客观看待自己的意见和学术观点,反对独断专行。这种态度对于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来说尤为重要。

②不以人蔽己,可以解疑解蔽,推动认识的前进。鲁迅说:“没有冲破一切传统思想和手法的闯将,中国是不会有真的新文艺的。”文艺如此,科学亦然。普朗克教授虽然提出了量子力学假设,但因为这一发现破坏了他一直虔诚奉为权威的牛顿的完美理论,所以他宣布取消自己的假设,物理学理论因此停滞了几十年。而25岁的爱因斯坦不以人蔽己,他赞赏普朗克的假设并向纵深探索研究,提出了光量子理论,奠定了量子力学的基础。随后他又锐意打破了牛顿的绝对时间和空间的理论,创立了震惊世界的相对论。事实上,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因受种种条件的限制,往往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程度的表面性与片面性。谁也不可能“一眼望穿天下事,一书写尽天下理”。如果对别人的观点理论全盘接受,也许就会被错误见解蒙蔽头脑而一错再错了。所以,只有具有不以人蔽己的精神,才能去鉴别前人认识的对错,才能在实践中去认真考察,不断思考,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建树。

③不以己蔽人,可以解放思想,让许多后进者创造出比前人更高的成就来。罗蒙洛索夫在德国留学时,指出老师沃尔夫的一个论点有错,沃尔夫这位欧洲著名科学家,在自己学生的真知灼见面前,欣然认错,并鼓励他写成论文在校刊上发表。应该说,罗蒙诺索夫后来之所以能够在化学、物理学、天文学等许多领域都取得了杰出成就,被人称为“俄罗斯科学之父”,这与他在前进道路上遇到了像沃尔夫这样不以己蔽人的前辈有关。正是在这些“不以己蔽人”的学者名家的引导下,更多的人才能推陈出新,获得了比前人更高的成就。

④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能够做到不以人蔽己,敢于否定别人的错误认识,固然不容易,但是要想做到不以己蔽人,勇于否定自己的错误见解,就显得更加困难些。值得庆幸的是,大多数科学家,不仅具有“不以人蔽己”的勇气,而且具有“不以己蔽人”的胸怀,科学因此而发展,社会因此而进步。

⑤科学的昌明,社会的进步,需要大力发扬 “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蔽人”的精神。

19.选文要阐明的中心论点是什么?(1分)

答:

20.第段与第段的论证角度有什么不同?(3分)

答:

21.读罢本文,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请简要作答。(3分)

答:

19. “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蔽人。”( 1分)

20.示例:两段文字的指向性不一样。第②段侧重于阐述以存疑的态度来对待别人的意见和学术观点,从而解疑解蔽,有所发现,有所建树。第③段侧重于阐述客观地看待自己的意见和主张,从而推陈出新,获得比前人更高的成就。两段文字相互补充,使全文的论证更具有逻辑性和说服力。(共3分。每点1分)

21.答案:略。(共3分,交代启示1分,展开简要说明2分)

 

 

阅读《自己的命运自己掌握》,完成第20—22题。(7分)

自己的命运自己掌握

①经济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希尔顿钢板价值说。大意是:一块普通的钢板价值5美元,如果把这块钢板制成马蹄掌,它就价值10.5美元;如果做成钢针,就价值3550.8美元;如果把它做成手表的指针,价值就可以攀升到25万美元。

②多数人出生在普通的家庭,或许还资质平平、容貌一般,犹如一块普通的“钢板”,只值5美元。然而,那些饱受了一次又一次残酷打磨、敲击,成为手表指针的“钢板”,可以将自己的人生价值提高千百倍,实现人生价值的成倍增值,从而成为一个高附加值的人。

③究竟是什么使我们在公正的时间面前有了这么大的差距,有了无法跨越的鸿沟?答案其实很简单——就是你自己。是做钢板、马蹄掌、钢针,还是手表的指针,完全取决于你自己。

④价值越高,所经受的磨难和所需要的付出就越多。很多人都很羡慕那些明星和偶像的一夜成名、一炮走红,但又有几个人想过他们光鲜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艰辛?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那些明星和偶像也不能例外。“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他们的功成名就也是“夏练三伏,冬练三九”辛苦换来的。也有很多人说他们的成功是方方面面的众力合促,是外部条件造就了他们的成功。当你这么想的时候,你忽视了一个最基本的哲学常识——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他们的功成名就也是主观努力的结果。

⑤成功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努力。别人只能扶你一程,扶不了你一生。过了这一程,后面的路还得你自己走。清代书画大师郑板桥有句名言:“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上,不算是好汉。”

⑥生长于参天大树下的树苗,因依赖大树的庇荫而最终只能成为灌木,甚至死去。人亦如此。有些人思想上不能自立,生活上不能自理,学习上不愿自强,皆因过分依赖他人。须知,依赖只能滋长惰性、束缚手脚,最终泯灭自立自强的勇气和毅力。

⑦尽管这是一个合谋的时代,但要想成功还得靠自己。所以,不要把前程和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不要让你的命运掌握在别人手里,应该 。只有自己做自己的主人,才能最终到达成功之巅。

20.请你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2分)

答:

21.请你简要分析第④段的论证过程。(3分)

答:

22.根据第⑦段上下文,在横线处填写一句适当的话。(2分)

答:

21.答案:人要获得事业的成功,就要经受住磨练,要付出艰辛的努力。(2分)

22.答案:第④段的论证过程是:首先指出价值越高,所经受的磨难和所需要的付出就越多;然后举明星和偶像例子,论证成功需要艰辛的付出;接着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说明功成名就是主观努力的结果。(共3分,三个要点每个1分)

23.答案:自己的命运自己掌握。提示:考句子衔接,语意连贯。前文说要成功“不要怎样”,没说“要怎样”,后文说“只有怎样,才能如何”;因此,填的那句话的意思应该和“不要”的意思相反,和“只有”“自己做自己的主人”的意思相同或相近。(2分。意思对即可)

 

《拔苗助长,事与愿违》,完成第20—21题。(共6分)

拔苗助长,事与愿违

崔宇

  ①教育并不是越早越好,而是越合适越好。可是很多家长固执地相信,抢跑是在为孩子争分夺秒。

②自然界万物都按照生长规律自然生长,适当施加外力可以促其生长,倘若施用外力不当,就很容易出现倒退甚至枯萎现象。教育孩子也是一样的道理。卡尔就是这样一个被毁的天才。少年卡尔在父亲的强迫下,每一分钟都要学习,一切与学业无关的兴趣爱好都被父亲隔在门外。最初,这样的教育取得了成就,卡尔8岁学习大学数学,11岁大学毕业。教授们预言卡尔会成为一名世界顶尖级数学家。父亲更是一心想使他早日成名。然而不久,卡尔对数学再也提不起兴趣,再也不想动脑筋,再也不想思考问题。最后,曾经的天才做了办事员,远远偏离了他父亲的培养轨道。

③教育抢跑的不利影响不容忽视。抢跑将扼杀孩子的兴趣和智慧。孩子有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这对其成才是极为重要的。居里夫人说:“好奇心是学者的第一美德。”如果家长只有望子成龙之心,但不讲究教子成才之术,结果只能事与愿违。

④徐悲鸿的父亲徐达章是一名画师,当幼小的徐悲鸿要求学画时,父亲温和地拒绝了:“要想成为一个画家,先要好好读书。”两年后,9岁的他才如愿以偿,开始从父习画,终成一代大师。对孩子的培养应该遵循教育规律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以这个规律为依据,先了解孩子的现有的身心发展水平和所学知识水平,再谋求合适的教育内容和有效的教育方法。应该循序渐进地传授给孩子知识,培养他的能力,不能急于求成,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节选自《家长的革命》,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有改动)

20. 作者认为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有何危害?(2分)

21. 简述第②段是怎样论述作者观点的?(4分)

18. 答案:因为一旦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那么对人类生存来说至关重要的生态系统资源将不复存在。(2分)

19. 答案示例:(1)节约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可以避免因气温升高而导致物种灭绝。(2分)

(2)森林的可持续开发可以减少对生态系统资源的破坏。(2分)

(三)(6分)

     20. 答案示例:作者首先提出“提升人的尊严,必须让人有民权”的观点;再引廖仲恺的话说明什么是民权;然后摆出缺乏民权的事实;最后从反面再一次强调没有民权就没有尊严。(4分)

     21. 答案示例:人有无尊严,有一个简单的判据,是看他被当作一个人还是一个东西来对待。把人当做螺钉和齿轮,而不是人,就不会有尊严。(2分)

 

 

 

)阅读《“文艺排行榜”之我见》,完成20—22题。(共7分)

“文艺排行榜”之我见

①当代科技很发达,倚仗科学手段,人们可以对各种现象进行测量、统计,进而编排出种类繁多的排行榜。譬如:世界巨富排行榜,报业集团发行量排行榜。体育界的排行榜最多,诸如足球、网球、乒乓球、棋类等,都有相应的排行榜。他们根据什么排列顺序?说起来很简单,根据得胜率定出等级分,谁的分高就排在前面。近来,文艺界也出现了不少排行榜。有文学“大师”排行榜,有“优秀”作品排行榜,有“百年”排行榜,有“近期”排行榜……

②文艺可否仿效体育,各个门类都搞出排行榜?无可否认,文艺的某些方面是可以进行量化统计的。譬如:作品的发行量、戏剧的演出场次、电视的收视率等。这方面的统计材料,包括排行榜,对于研究文艺问题很有帮助。但文艺也有它的特殊性。从总体上说,它很难借助某种科技手段进行检测、衡量。有什么仪器能测出一部作品的思想深度和艺术高度?过去没有,将来恐怕也发明不出来。人们可以统计出一部作品的销售量,但畅销的未必都是艺术精品。况且,文艺的风格是丰富多彩的,人们的审美需求也是多种多样的。在某些艺术精品之间,却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分出谁高谁低谁排前谁排后。李白和杜甫都是伟大诗人,哪一位应该排在前头?作为鉴赏者,可以有所偏爱。作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根本不应该厚此薄彼。历史上扬李抑杜者有之,扬杜抑李者有之,结果怎么样?都不能为后人所接受。如果搞一个两千年诗人排行榜,在屈原、陶潜、李白、杜甫、苏轼、陆游、辛弃疾等人之间排个座次,恐怕只能贻笑千古。

③现在,排行榜搞得太滥、太草率。有的单位发出几百张问卷,收回的很少,就堂而皇之地据此公布排行榜。中国人口太多,不可能给每个人发一张问卷,抽样调查不失为一种可行的办法。但抽样调查总得找各方面有代表性的人物,总得有一定的数量作保证,否则怎么可能真正反映出民意?有的连问卷调查也不搞,几个人凑在一起“策划”一下,一份纵贯上百年横跨全中国的排行榜就出来了。有的单位公布问卷调查结果,被认定为最受读者喜爱的什么“家”当中,本单位的人竟占好几个,名字还摆得很靠前。对于这样的排行榜,读者怀疑其中有“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成分,不是毫无道理的。有的排行榜被用来宣传某种偏见,譬如前几年炒得很热的现当代十大作家排行榜,竟然把茅盾排除在外。

④无须全盘否定排行榜,但进行这项工作一定要严肃慎重。作为个人,完全有权在心目中把自己所喜爱或不喜爱的文艺家排个座次。但作为公众舆论媒体,切不可有闻必录,不分青红皂白地刊登各种排行榜。鉴于眼下文艺排行榜搞得太滥、太草率,笔者冒昧地提出这样的建议:多搞些扎扎实实的文艺评论,少来些大而无当的排行榜。

20.本文第①段的作用是什么?(2分)

21.阅读第②段,说说作者对首句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具体说说作者这样回答的依据是什么?(3分)

22.第③段中加点词“这样”指的是什么?(2分)

20. 答案要点:① 从当今种类繁多的排行榜说起,②引出下文论述的问题——“文艺排行榜”。

评分标准:本小题2分。每个要点1分。第二个要点只答“引出下文论题”不得分。

21. 答案要点:第一问:否(或:文艺不能效仿体育,各个门类都搞排行榜。 )

第二问:这样回答的依据是文艺有特殊性,①这表现在很难借助科技手段检测和衡量作品的思想深度和艺术高度,② 文艺的风格是丰富多彩的、人们的审美需求也是多种多样的,不可能为艺术精品排序。

评分标准:本小题3分。第一问1分,若答成“既肯定又否定”不得分;第二问2分,其中每个要点1分。

22. 答案要点:①有的单位公布问卷调查结果,被认定为最受读者喜爱的什么“家”当中,本单位的人竟占好几个,②名字还摆得很靠前。

评分标准:本小题2分。每个要点1分。

 

 

 

 

 

阅读《代沟,不填也罢》,完成第20—22题。(共8分)

代沟,不填也罢

①不知从何时起,“代沟”成为人们普遍议论的话题。一时间,“相互理解、信任、默契”成了两代人共同追求的目标,无数不同的家庭,似乎有相同的使命——“填代沟”!

②代沟,非填不可吗?

③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先看看“代沟”是什么。它主要是两代甚至几代人由于时代、生活环境、所受教育以及生活经历的不同而造成的在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各方面的看法不同。

④代沟必须被填平,得说出它的不合理性才行。它的不合理性在哪里?在于两代人的意见不合吗?只要略懂一点历史就知道,社会的进步,是通过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进步来实现;而人类的认识和能力的进步,正是因为每一代人都不同程度地超越了先人。所以两代人对客观世界看法有差异,这本是天经地义的。假如现在的社会,几代人想法如出一辙,默契无比,根本无“代沟”可言,那倒真不是什么好事情。不说远的,假设近两百年前,几代人“同心同德”,则饱学之士固然摇着脑后的辫子陶醉在普天下的“理解与信任”中,小姑娘亦是踌躇满志,因为裹了那样小的脚,连阴沟都跨不过,望见“代沟”更是要发晕了。不知哪些热心于填代沟者可乐意去过那种日子呢?

⑤再者说,填代沟,怎么填?只有三种方法,要么老一辈向小一辈【甲】,要么小一辈向老一辈【乙】。再就是两边一起开步走,来个【丙】。这容易办到吗?两代人都有自己的经历、自己的价值观念,自己的看法,你想把它们拼命揉合在一起,任何一方都不愿接受别人强加的思想。而且,就算揉合在一起,又有什么用呢?牺牲家庭内部的“争鸣”,去换取所谓的“了解、一致”,这必要不必要?巴金名著《家》中的那个家,是毫无疑问有着宽深的“代沟”,并且高老太爷和觉慧,这“代沟”两边的代表,是绝不妥协的。而高觉新,正是为了家庭的“理解、融洽”而充当了“填沟人”。他填进去的是什么?是他的青春、他的前途、甚至于他的妻子!而他所换来的,终究只是家庭最后的破裂。“代沟”这个社会现象是自然的,也是必然的。

⑥那么,不填又怎么样?今天的中国人,应该有勇气、有胆量,面对“代沟”的存在说一声:“不填,又怎么样!”

20.本文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分)

答:

21.请你简要分析第④段的论证过程。(3分)

答:

22.阅读第⑤段,根据上下文,从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文中【甲】【乙】【丙】处。(3分)

【甲】 (协商、妥协)

【乙】 (投降、降伏)

【丙】 (势均力敌、握手言和)

20.答案示例:“代沟”这个社会现象是自然的,也是必然的。不填也罢。(或“代沟”是合理存在的,不用填。)

评分标准:要表述清楚,“代沟”存在是合理的,不用填的观点。表述不清,扣2分。

21. 答案示例:首先作者论述人类和社会的进步正是每代人的差异所致,强调代沟的存在是客观合理的观点,接着,作者举例论证,列举两百年前饱学之士和小姑娘深受封建禁锢的实例,从反面驳斥填代沟观点的错误。最后,以反问的语气强化观点,“代沟”不必去填。

评分标准:答案要条理清晰地表述论证过程。要对观点陈述,对举例论证陈述。表述不清或不合逻辑,扣1-2分。

22. 答案:   甲:妥协        乙:投降      丙:握手言和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