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让学__成为一种习惯
侯 磊
①记得小时候,老师说饭前要洗手,我们嫌麻烦,总是借口托词,甚至想出歪招来对付。后来,养成了讲卫生的习惯,饭前不洗把手,就感到心里别扭。。读书那会,总爱睡懒觉。毕业到了__,作息变得规律了,每天早晨一到六点,生物钟就条件反射似地准时敲响,偶尔赖在床上也难睡着。看来,凡事成了习惯也就变得自然了。
②习惯是一种深入骨髓的自觉。曾有人问“当代__”郭明义:“你自己家里也不富裕,为什么还拿出那么多钱帮助周围的人,而且能坚持这么长时间?”他的回答很简单:“其实也没什么,就是习惯成自然。”从典型身上,我们看到了习惯的力量。科学研究表明,人每天高达90%的行为源自习惯的支配。古罗马诗人奥维德也说:“习惯是一个人思想与行为的真正领导者。”如果学__也能成为我们每个人的一种习惯,“__”岂不天天在身边?
③习惯的养成要靠日常的点滴积累。纪念日要学__,但纪念日仅是“加油站”。“善与美蕴藏在生活点滴中”,__做好事就表现在每时每刻,落实在日常点滴。出差乘车,他帮乘务员扫地;战友归来,他帮助补补课;路遇困难,他帮忙搭把手。正是一件件小事,凝聚了__精神的光辉。“勿以善小而不为”,说的是“积善”。积少才能成多,积累本身就是一种养成.
④本职岗位是养成习惯的基本平台。__是一个实干家,他总是把实现崇高理想落实到本职岗位上,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钉子精神”是__爱岗敬业的生动写照。谁能说干好本职工作,用实际行动带动周围的人,不是学__呢?如果你是一名学生, ,这是在学__;如果你是一名农民,能种出让人民群众放心吃的粮食和蔬菜,这是在学__;如果你是一名人大代表,能经常到基层走访,履职尽责反映群众心声,这也是学__。导演陈国星在拍摄电影《郭明义》中体会到,善待周围的人,在工作岗位上做有益的事,就是学__的体现。作为一名军人,当__精神扎根于内心,爱岗敬业成为我们学习、训练、生活中的一种习惯时,那岂不是天天都在学__?
⑤“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崇高的道德观念,能不能产生现实的力量,关键在于能否长时期的坚持。“京城活__”孙茂芳执著50年做好事,除了因为崇高的道德追求,还在于他的毅力和坚持,在于他把学__化为实实在在、持之以恒的自觉行动。习惯带来的持续自觉,也许只是凡人小事,举手之劳。但只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就能成就伟大。当学__成为一种习惯后,我们必将迎来更为精彩的人生!
17.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答:
18.选文第②段举郭明义的事例,有什么作用?(2分)
答:
19.结合上下文,将选文第④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补充出来。(2分)
答:
20.你如何理解第⑤段“当学__成为一种习惯后,我们必将迎来更为精彩的人生!’这句话的意思?(3分)
答:
17.让学__成为一种习惯。(2分)
18.作为事实论据(1分),证明习惯是一种深入骨髓的自觉。(1分)
19.示例:能天天汲取知识,学好本领。(2分)
20.如果我们每个人自觉地把学__做好事落实到日常生活中,(2分)我们的人生就更有价值,整个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1分)
天才就是非凡的傻劲
柯登地
关于天才,大小词典有相仿的释义:卓绝的聪明才智或具有卓绝聪明才智的人。不知从何时开始,我渐渐质疑甚至厌烦起这种说法来。
古今中外无数事例几乎都与辞典上的释义相左:李时珍写《本草纲目》用了30年时间;托尔斯泰写《战争与扣平》用了37年时间;哥德写《浮士德》用了60年时间;诺贝尔研制无烟炸药,屡败屡试,煎熬8年才出成果;陈景润为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拖着病体,顶着压力,于斗室之中、油灯之下埋头演算……真令人感叹!
以上人物,都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按通常的理解,他们都有卓绝的聪明才智,都属于天才。然而,我读他们,非但没有读出他们的聪明才智,反而读出了他们非凡的傻劲来。写一部书,有的几乎用了毕生精力,能说不傻?有的除了疯狂地埋头于自己的选择,简直不知世上还有其他可爱的事物,能说不傻?我们的世界丰富多彩,人生可享受的美妙也数不胜数,许多聪明的人,有条件享受的,就去充分享受;没有条件的,也挖空心思创造条件享受。哪像他们,糊涂到这般地步,连常人应有的享受也随便放弃了,而且千方百计自找苦头来吃。
这些人物取得杰出的成就,究竟是凭傻劲还是凭聪明?
一位国外心理学家,曾对1528名智力超常者进行了长这20年的追踪研究,研究后期,将其中300名男性中成就最大的20%与成就最小的20%作比较,发现两者最明显的差异不在智力而在性格。最有成就的20%者,性格明显带着傻劲儿。这位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有卓绝的聪明才智者,不一定有杰出的成就。那么有杰出的成就者,就一定有卓绝的才智吗?
一生拥有1300多项专利的天才发明家爱迪生肯定地说: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现代人才学家也开始关注这一问题,他们的研究结果是: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其专业知识或技术只起15%的作用,而其他方面要起85%的作用。这其他方面与“傻劲”有关,如执著、正义感、责任心、合作能力、意志毅力等。这个结论同样把聪明才智放在第二位。
如此看来,词典里的天才释义有些偏颇,建议对词典的“天才”释义重写,尽量强调有益于人类的成就,尽量突出“傻劲”的意义,尽量淡化聪明才智的作用。
(摘自2006年7月《中学生》,有删改)
8.解释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具体含义。(2分)
(1)相左:
(2)读:
9.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意义和作用。(4分)
10.以下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李时珍、托尔斯泰等例子充分证明:天才既要有卓绝的聪明才智,也要有非凡的傻劲。
B.对1528名智力超常者进行的追踪研究表明:有卓绝的聪明才智者,不一定有杰出的成就。
C.爱迪生关于天才与灵感、汗水的名言说明:做出杰出的成就,不一定要有卓绝的才智。
D.现代人才学家的研究结果也证实:一个人事业上取得成功,不一定要有卓绝的才智。
11.作者建议重写词典中“天才”的释义,依据作者的意思应该怎样重写呢?(3分)
8.(1)相左:相反,不一致。 (2)读:对人的认识了解。(各1分)
9.要点:虽是选择问句,但倾向于这样的意思:这些人物取得杰出的成就是凭“傻劲”。
这句话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 (过渡)的作用,疑问句式更能引起读者的注意。
(意义、作用各2分,宜宽松记分)
10.A
11.要点:天才主要是指能使人取得突出成就的非凡的非智力因素(优良的性格)或
凭借非凡的非智力因素取得突出成就的人。(答“天才就是非凡的傻劲”记1分)
幸福没有榜样
①有时,我们总是感到自己的生活不够幸福,不如人家的日子过得那样滋润甜美,还常常拿别人家的幸福作榜样,去寻找自己的幸福。“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可是,到头来,我们会发现,唯独这人追人寻、人见人爱的幸福,没有榜样,常常是求而不得,甚至徒生烦恼。
②幸福是什么?《现代汉语词典》给出的答案是“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但是,同样的“境遇和生活”,不同人却有不同的感觉。乞丐得到一顿饱饭,心情会很舒畅,感到幸福的降临;不说一顿饱饭,就是一桌山珍海味,在大款大腕那里,大概也激不起一点快乐的心情吧。作家史铁生的境遇,很让我们同情,他不幸患有尿毒症,但他说:“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并说:“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我们身体还算健康的人,能体验到不发烧也是一种幸福吗?会把幸福的底线放得这样低吗?
③其实,词典给出的幸福答案是不大准确的。即使同一境遇,人们对幸福的理解也是千差万别的。生活在大体相似的环境里,一百个人眼中的幸福观,或许还不止一百呢,有时同一个人,不同的时期就有不同的幸福观。幸福观的模糊,对幸福理解的个性化,这大概也告诉我们:幸福,没有模式;幸福,没有榜样。④幸福,没有榜样。梁实秋也这样说,“幸福与快乐,是在心里,不假外求。求即往往不得”。一位远房的侄女,日子本来过得很快活。一次同学聚会,看一位当处长的同学,居有豪宅,出有宝马,很是羡慕人家的幸福生活,抱怨自己的男人只会教书,不会捞钱。原有的快乐也因寻找幸福的榜样,而逃之夭夭。
⑤还有,我们眼中的别人的幸福,有时并不是那么一回事。我们常常喜欢用世俗的眼光看别人的幸福,常常认为有权势,有财富,有显赫的名声,有骄人的业绩,就会有幸福,有舒心的日子。其实,幸福有时恰恰与权势、与财富离得很远,与名声、与业绩也并不怎么亲近。侄女那个同学,近日,婚外恋闹得沸沸扬扬,幸福显然并不在她家。孟德斯鸠好像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仅仅希冀幸福,这不难做到;但期望像别人那样幸福,这总是难以做到,因为我们认为别人会比实际更幸福。“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然而,每个人对幸福的感悟又各有各的不同。这大概与人们的不同追求有关。勇敢的人,追求刺激,冒着生命危险或是攀登高山,或是漂游湍流,感到是种幸福;沉静的人,喜欢安闲,甘愿生活寂寞,或是一部《庄子》,或是一首古曲,也会心中溢满快乐。伟大的哲学家康德,把人生的追求归结为:“我是谁?我要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我如何去干?”幸福大概就是对这些问题的回答。能行风行风,能行雨行雨;能运筹帷幄,可当经理;有一身力气,蹬起三轮车也有歌声相伴。幸福,其实只是一种感觉,自己做了自己能做的事,感到活着是多么有意思,人生是多么美好,你感觉到了,你便拥有幸福,这和他人的评论毫不相干。
⑥幸福,完全在于自己。自己有个真实的人生,对自己的人生尽力了、负责了,对得起社会、对得起家人,就是充实的人生、快乐的人生。心存快乐,就是幸福。
⑦幸福,在自己的心中;幸福,没有榜样,也无需榜样。
20、文章告诉我们,幸福没有榜样,其中“榜样”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 2分)
21、“幸福”的对立面就是“不幸”,根据你平时的积累,请你为“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这句话写出相对的下一句。( 2分)
幸 福 的 家 庭 都 是 一 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 。
22、文中所说的“幸福观不一致”的原因有哪些?( 2分)
23、文章第②自然段主要运用的是论证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 。请从文中再找一例予以说明( 4分)
2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2分)
A.、幸福没有榜样
B.、幸福是一种感觉体会
C.、幸福是模糊的
D.、幸福属于自己
20、( 2分)模式(自己心中的期望值 与别人攀比幸福的标准)
21、( 2分)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22、( 2分)①人们对幸福的理解也是千差万别的②不同人有不同的感受③不同时期也有不同幸福观(答对两点给满分)
23、( 4分)举例论证( 1分)使文章表达具体充分,增强说服力。( 1分)
示例:第④自然段用“远房侄女”的事例,具体有力的论证了“幸福就在心里”的观点。 ( 2分)
24、( 2分)A
让__精神在我们的时代发扬光大
瞿方业
学__,树新风。这是多年来人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话。每年的三月,社会都会举办各种纪念活动,宣传__精神。但是,年轻一代对于__精神所蕴含的价值还是缺乏深刻的认识和体会。许多人的理解停留于“学__做好事”这一层次。的确,__生前做好事无数,无私奉献做好事也是其精神的内核之一,但这并非__精神的全部。只有搞清楚__精神的内涵,才能更好地追随这位先行者的脚步,与他的崇高精神无限地接近。
__的精神内涵非常丰富,包括无私奉献精神、“钉子精神”、“螺丝钉精神”、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等等。无私奉献,就是愿意尽可能地服务他人,方便他人。常说的“学__做好事”,正是其无私奉献精神的生动诠释;“钉子精神”,就是要像钉子一样刻苦学习和钻研业务,尽量挤出时间学习,补己之不足;“螺丝钉”精神就是愿意在平凡岗位上踏实工作,刻苦钻研,像一颗螺丝钉一样,干一行爱一行。
完善的市场经济,一方面要求人们通过市场为自身的聪明才智寻找出路,获取财富,实现自我,另一方面,还要通过道德情操,克服市场制度本身的天然性不足,让财富和才智运用到更加高尚的目的,这样的市场制度才更加完善,更加有益于人的生存,更利于社会的发展。在当下的市场经济条件下,__精神仍然具有非常深刻的内涵,对于社会仍然具有很大的启发性意义,完全应当成为人们道德情操的组成部分。
__精神并没有走远,他和时代所需要的精神有着很大的贴近性和接近性,__式的人物在当下的时代仍然需要,而且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在我们的身边都并不少见。__身上体现的无私奉献精神,在这些人身上都得到了生动的体现,只是需要更加努力地发扬光大。今天学习__精神,就是结合时代的特点,让他身上的一些美好品质争相为大众所效仿。
无私奉献,就是要求每一个人在发展自己的同时,内心要有他人,要能够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这正是现代慈善的真义所在,那些援建希望小学的人,帮助贫困学生的人,那些看到他人受难就伸出援助之手的人,都是在为人民服务,都是在无私奉献,因此,__精神在当下的时代,完全就是热心公益、乐于助人、扶贫济困、见义勇为、善待他人的代名词。
还有干一行爱一行的螺丝钉精神,勤奋好学的钉子精神,对每个人来讲也同样适用。干一行,爱一行,就不会做对不起他人的事,就不会做问题食品、三聚氰胺牛奶,就会用良知来做事,诚实守信,就会像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来爱护行业的发展,让自己所从事的行业得到良性发展。干一行爱一行,就会恪尽职责,执法者公正执法,监督者勇于监督,守法者尊法守法,让社会上的邪恶之事没有容身之所。
这些事情,平凡而具体,就在你我的身边和手边,每一个人都能够做到,也应当做到,只要像__那样敬业,那样有一种认真劲儿,具有对他人的爱心,许多事情都可以做到尽善尽美,社会就会在这种精神的照耀下,更加美好。让__精神在这个时代发扬光大!(选文略有改动)
22.选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分)
23.从论证思路上看,选文第②段有什么作用?(3分)
24.认真阅读第③段,说说这段主要使用的论证方法及作用。(3分)
25.请为第⑤段补写一则事实论据,使论证更加充分。(2分)
26.__精神的内涵除“无私奉献精神”“螺丝钉精神”“钉子精神”外,还有很多。下面摘自《__日记》的话,也体现了__精神,请谈谈你的理解。(3分)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
22.让__精神在我们的时代发扬光大。(2分)
23.第②段详细阐述__精神的内涵,使读者对__精神的实质有全面而准确的认识(2分),同时明确本文论述的核心和重点内容,也对后文起了很好的统领作用。(同时为后文论述“如何发扬__精神”做铺垫。)(1分)(共3分)
24.举例(事实)论证(1分);具体论证了“__式的人物在当下的时代仍然需要,而且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在我们的身边都并不少见”这一观点,增强了说服力(2分)。(共3分)
25.示例:草原医生王万青40多年风雨行医写下敬业的诗篇;退休干部杨善洲22年染绿荒丘印证信念的厚度;大山深处邮递员王顺友用孤独的长征丈量责任的距离。(列举的事例必须典型,能充分体现“螺丝钉精神”或“钉子精神”,2分)
26.这句话把个人和集体分别比作“一滴水”和“大海”,形象地阐述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突出了集体的力量,体现了__的“集体主义”精神。(意对即可,3分)
能力的真谛
①能力,就是做事的本事。什么样的人最有能力?在一定意义上说,善于思考的人最有能力。
②为什么相似的工作条件,相当的智力状况,有的人能出类拔萃,创出骄人的业绩,有的人则工作平平,见不到特色和浪花?绝大多数人看待优秀者,往往只关注他们工作的成果和辉煌的业绩,很少去跟踪和分析他们的行为习惯。换句话说,就是只羡慕别人篮子里的苹果多了,但没有留心是怎么多起来的。其实,每个人都有能力把本职工作干好,只不过有人还没有真正把握能力的真谛,而优秀者已经在思考的小路上踏出了闪光的足迹。
③曾听过这样一个试验。一位老师用手指沾糖尿病人的尿样来尝味,然后让学生们都做一遍。学生们愁眉苦脸地照做了。这时老师说:“我在教你们观察和思考细节。谁观察和想到我伸进尿样的是拇指,舔的却是食指?”学生们的教训,一是没有认真观察,二是没有深入思考。
④船的力量在于帆桨,人的力量在于思考。山因势而变,水因时而变,人因思而变。一个善于并且会正确思考的人,才真正是一个有能力的人。拿破仑曾说,世界上有两种东西最有力量,一是剑,二是思想。而思想比剑更有力量。
⑤ 。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建立,就经过了“十年的思考”。他说:“学习知识需要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黑格尔在著书立说之前,曾缄默6年,不露锋芒。在这6年中,他以思为主,专研哲学。哲学史学家认为,这平静的6年,其实是黑格尔一生中最富有成效的思考时刻。牛顿从苹果落地导出了万有引力,有人问他有什么诀窍,他回答说:“我并没有什么方法,只是对于一件事情作长时间的思考罢了。”他还说:“我的成功归功于精心的思索。”
⑥现实生活中,仔细研究我们周围的成功者,无一不是善于思考者。但也有一些人,要么整天忙忙碌碌地干这干那,要么无所事事地去东游西逛,就是不给自己留下一点思考的时间,也从来不注意培养自己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法。到头来,时间用上了,精力耗费了,工作却没有多大起色。
⑦思考是创新的第一步,是一座掘之不尽的能力宝库,没有思考能力就缺乏行动能力,就谈不到创新,谈不到创造性工作。只有努力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形成人人思考、自觉思考、终生思考的好风气,我们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才能提高。
11.本文的题目是“能力的真谛”,作者在文中告诉我们,能力的真谛是 。(1分)
12.本文语言生动,语意丰富深刻。请根据上下文意说说第2段划线句子的含义。(2分)
“而优秀者已经在思考的小路上踏出了闪光的足迹。”
13.第5段列举的名人事例表明了作者的观点。请你用一句话概括这一观点并填写在段落开头的横线上。(2分)
14.作者善于选择论据,运用多种方法沦证观点。文章第6自然段作者选择 作为论据,从 两方面表明了 的观点。(3分)
11、善于思考(1分)
12、优秀者通过思考和工作已经取得了成就。(2分)
13、拉开历史的帷幕就会发现,古今中外凡是有能力创造重大成就的人,都经过了一番艰苦的思考。(意思对即可,共2分)
14、现实生活 正反 思考造就成功(每空1分,共3分)
(三)“悦读”的“姿势”
向贤彪
(1)从一定意义说,一个民族的发展史就是它的阅读史,一个人亦如此。
(2)犹太人将阅读置于很高的地位。他们会在书上涂一层蜂蜜,让孩子生下来就知道书是甜的;他们还喜欢将书放在枕边和过道上,可随时翻阅。有资料说,每4500个犹太人就拥有一个图书馆。以读书为乐已经深深融入犹太人的血液里,也使他们在人类长河中光芒四射。据统计,全世界共有800多人获诺贝尔奖,有犹太人血统的就占了近四分之一,而犹太人数量不到世界人口的千分之三。
(3)中华民族也是一个酷爱读书的民族。唐代刘禹锡的诗句“数间茅屋闲临水,一盏秋灯夜读书”,让人感受到阅读时的闲适与宁静。“青灯有味似儿时”,是南宋陆放翁追念儿时读书时的情景。至于流传千古的“凿臂偷光”“囊萤映雪”的故事,“头悬梁,锥刺股”式的苦读,邪种对书的迷恋让人心生敬畏。
(4)将中外读书情形做一番比较,不免让人心生遗憾:有时我们过于强调“苦学”而忽略了“乐学”,过于强调“正襟危坐”而忽略了“随性阅读”,过于强凋读书的“功利性”而忽略了它的“功能性”。这就使得阅读难以融入到我们的血液中,难以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而过于浓烈的功利色彩亦极有可能将知识庸俗化,将读书引入歧途。
(5)就以读书的姿势为例,其实大可不必讲究。古人马上、枕上、厕上的读书法看似不雅,实则领略到了读书的真谛。而今,公园里的“晨读”、公交上的“走渎”、倚床挑灯的“夜读”,无一不是一道道美丽的风景。正如有人所说,“先要把读书看得很平常,才可以读书……真正意义上的读书是随性而读,是与生命相伴始终的。”只有把读书当做平常之事,融入我们的生活之中,才会真正领略“读书是福”的意境。
(6)阅读的身体姿势也许并不重要,但心灵的姿势却不可或缺。这种“心灵的姿势”,既是对知识的渴望、对经典的敬畏,也是对读书选择性的把握。喜欢读书是一种态度,而善于读书则是一种能力。读理论之书,打牢“基本功”;读经典之书,占领“制高点”;读大家之书,开扩“大视野”;读哲学之书,掌握“金点子”……让心灵俯就于经典,让灵魂与灵魂对话,自能积累底蕴、提振精神、修身明理、洞悉人生,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领悟时代使命,并进而笃行之。
(7)《朗读手册》中有一句话“阅读是消灭无知、贫穷和绝望的终极武器。”世界上很难有东西永恒,作为精神财富的文字却是特例。“俯而读,仰而思”,走进书香世界,扑下身子亲近文字,本身就是一种姿势,一种世界上最美的姿字,一种能给民旗和我们个人带来希望的姿势。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节)
19.文中划线句“亲近文字,本身就是一种姿势,一种世界上最美的姿势,一种能给民族和我们个人带来希望的姿势。”语意含蓄而深刻,联系上文,请把你的理解写出来。(3分)
20.探究下面两则材料,从阅读的角度,说说你的发现。(谈三点即可)(3分)
①在德国,孩子从出生就有婴儿书陪伴。当然这些书大都是塑料书或者是布做的,孩子可以把书带进浴缸,看小书漂浮。这是孩子阅读的第一块基石。
②澳大利亚人外出带书可不是做样子。只要稍加留意你就会发现,马路边、草坪上、海滩旁、商店里、候机厅内,常见人捧书阅读的场景。有些书迷甚至一上车、船,就习惯性的掏出一本书,然后心无旁骛的看起来。即使是站立者,也照样抓住栏杆或吊环,在摇摇晃晃中享受阅读。
21.文章第(4)段的结尾说“过于浓烈的功利色彩亦极有可能将知识庸俗化,将读书引入歧途”,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19.这句话告诉我们应该多阅读,让自己积累底蕴,提振精神,修身明理,使精神变得丰富因读书而精神富足,就会给自己和民族带来希望(扣住多阅读能给人精神营养和精神富足的好处谈,不求文字的一致,只要答对一层给2分,答对两层给3分。)
20.读书的兴趣(习惯)从小培养 喜欢读书(随性阅读;把读书融入生活之中)把阅读当享受。(3分,一点1分)
21.示例:一些低俗作家为牟利将名著恶意改编,甚至加进色情、暴力等内容,吸引青少年阅读,这对青少年身心发展极为不利,将读书引入了歧途。
(结合实例扣住“功利”“庸俗”“歧途”作答,言之成理即可。3分)
_________
①苏轼和辛弃疾作为宋代词坛上的杰出代表,为宋词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他们的人生经历、理想追求和文化人格不同,苏词和辛词在人生境界、精神意蕴、词作风格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苏词呈现的是生命体验,其作品蕴涵着深邃的哲理性和美感,易于引起欣赏者强烈的情感共鸣;辛词呈现的是人生体验,其作品具有浓烈的个性色彩和现实精神。
②苏词与辛词人生境界的不同主要源自他们的生活经历不同。
③苏轼志向远大,但仕途坎坷,屡遭摧残,长期徘徊于生命的边缘。政治斗争的阴暗、险恶,使苏轼深深感受到人生的无奈,于是他不再执著于在现实中确认自我的社会角色与实现自己的价值,同时他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社会责任,他把儒家的入世之志与道家的旷达圆满地融合在一起。辛弃疾是一个失去家园的人,他对国家强盛的渴望远比一般人要强烈,雪洗国耻,恢复失地,拯救民族危亡是其不灭的理想与毕生的追求。对他来说,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自觉担负起救世济民的神圣职责,即使受到压制,也始终不言放弃。在他看来,人生的价值即是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自己治国安邦的理想抱负,因此,他总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
④苏词与辛词的精神意蕴的不同主要源自他们的理想追求不同。
⑤苏词呈现的是生命体验,主要表现的是超功利境界。苏轼超然物外,又保持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他将积极入世和超越世俗融为一体,巧妙地解决了进取与退隐、入世与出世、社会与个人这些在士大夫心灵上相互纠缠的矛盾,构建了自己审美化的人生观。辛词呈现的是人生体验,主要表现的是功利境界。辛弃疾不可能像苏轼那样以旷达的胸襟、超然的态度来追求精神的自由。他是一个勇敢、坚定的抗金英雄,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意识和纵横疆场、荡平敌寇、收复失地的愿望。但南归后他却被大材小用,他的智谋韬略和爱国之心都被统治者忽视了。
⑥苏词与辛词词作风格的不同主要源自他们的人生体验不同。
⑦同为豪放派词人,苏词偏于潇洒疏朗、旷达超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人生体验的再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词人中秋把酒,以一颗自由的心灵和月亮对话,其把酒问月既是对人生和宇宙本体的深层叩问,也是对自由精神空间的寻觅。苏轼既不执著于现实,也不脱离尘世,只是走向内心。在他看来,生活并不完美,人生有悲欢离合,就像月亮有阴晴圆缺一样,但生命的意义在于过程,只要以审美的态度来对待现实生活,就能催生出生活的热情和美好的情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他坚信美好的祝愿总能够给人送去温馨的慰藉,使心灵获得一份难得的静谧。
⑧辛词给人以慷慨悲歌、激情飞扬之感。《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辛弃疾人生体验的生动写照。“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清秋时节,词人登高遥望北方故土,触景伤情,满目凄然。晚秋的落日、失群的孤雁、残破的山河、危殆的国势,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交织在一起。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哀,光阴虚度、壮志未酬慨叹……种种愁绪无法排遣,只能借拍遍栏杆来发泄徒有雄心壮志而无处施展的激愤。现实与理想的矛盾所引发的情感波澜与知音难觅的悲凉交融,酝酿出强烈的精神震撼力。因此抒发英雄失路,报国无门的极度愤慨和悲伤,就成为辛词的重要内容。
(选文有改动)
8.请根据文章内容,为本文拟一个题目(不超过11个字)。(3分)
9.请指出本文的中心论点。(4分)
10.仔细阅读第⑤段,说说“超功利境界”和“功利境界”的具体内容。(4分)
11.第⑦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5分)
12.《破阵子》一词中,作者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表达“英雄失路,报国无门的极度愤慨和悲伤”,请结合这首词作简要分析。(6分)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8.(3分)示例:苏词与辛词的差异
9.(4分)由于苏轼和辛弃疾的人生经历、理想追求和文化人格不同,他们的词作在人生境界、精神意蕴、词作风格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意思对即可)
10.(4分)苏轼的“超功利境界”:苏轼将积极入世和超越世俗融为一体,巧妙地解决了进取与退隐、入世与出世、社会与个人这些在士大夫心灵上相互纠缠的矛盾,构建了自己审美化的人生观。辛弃疾的“功利境界”:辛弃疾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意识和纵横疆场、荡平敌寇、收复失地的愿望。
11.(5分)举例论证(2分)。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分析苏轼词作风格偏于潇洒疏朗、旷达超迈这一特点。(3分)
12.(6分)这首词中,开头一句为实境,“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是现实生活的写照,醉酒之时,词人还在灯下抽出剑来仔细端详。表明词人虽隐居乡间,但心中仍在忧虑国事,不忘杀敌立功的感情。(2分)
中间四句为虚境,写梦境中,军队召唤战士出征的号角声响成一片,战士们壮行、点兵、出征、战场上奋勇杀敌的情景,表现了词人意气风发、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2分)
“可怜白发生”一句为实境,又回到眼前的现实之中。呼应首句,与中间梦境形成强烈对比,以沉痛的感慨有力地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2分)
谈 自 立
①常言说大树底下好乘凉,然而庇护在大树底下的小树苗是长不成参天大树的。同样,人也是如此,不求自立是不会成才的。
②自立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只有自立才能有发展的前途。世界著名的大发明家爱迪生的自立本领就很强。他十三四岁时为了建造实验室,常常到车站卖报,同时还在自己的后院里种植蔬菜,收获时再拿到市场上去卖。他用这些钱为自己建造了一间实验室,在此基础上他的发明也层出不穷。由此可见,自立对一个人的成功多么重要,要想成才,先得自立。
③相反,一个人如果不自立,样样都依赖别人,那么他是不会成大器的。球王贝利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能成为球王,而我的儿子是不会成为球王的。”他说的话是有道理的。贝利能成为球王是因为他有很强的自立本领,而他的下一代却在富足的环境下产生了依赖的心理,缺乏吃苦的精神,这就决定了球王的儿子永远成不了球王。
④球王贝利认识到了这一点,可是,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庇护子女的现象却十分严重。含辛茹苦的家长们为子女们样样操心,尽力为子女们减轻一切负担,然而这却使不少少年养成了过度依赖的坏习惯。殊不知我们当代的少年是跨世纪的一代,肩负着历史的重任。视子如宝的家长们,你们应该还自己子女一份自由,让他们自立,为他们将来建设祖国打下基础。
⑤自立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想成才的青年朋友们,让我们一起摆脱别人的庇护去自立吧!
19、本文采用了什么论证方式?其中心论点是什么?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请用简洁的语言叙说本文论证的过程。(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请以“自立”为比喻的本体,仿照示例写两个句子。(4分)
示例:自立,是那荒山上挺拔的松柏,四季常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富二代”指的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早一代民营企业家“富一代”们的子女,他们靠继承家产来拥有丰厚的财富。“富二代”在《鲁豫有约》栏目粉墨登场后已经成为一个社会热词,但随着一部分“富二代”的负面新闻事件曝光,“富二代”几乎成了堕落、炫富的负面词汇。请结合本文思考,你认为当今的“富二代”们应当怎样做才能真正健康地发展?(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6分,每一问2分) 论证方式:立论。中心论点:人不求自立是不会成才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
20、(4分) 开篇使用俗语引出论点,接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对比论证,最后归纳强调论点。
21、(4分,每一句2分) 参考答案:
(1)自立,是那石缝间翠绿的小草,坚韧顽强。
(2)自立,是那波浪中高扬的风帆,乘风破浪。(符合题目要求,符合句式特点即可)
22、(4分) 答题要点:要有吃苦的心理准备和精神,要自立、自强,要摆脱父辈的庇护;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感恩社会和报效国家;要学好文化知识,练好创业本领,科学地、发展地继承家业、创新家业等。(能围绕自立自强答出其中一点即可给满分)
成长是一件怎样的事
①和许多人一样,小时候,我一直以为成长是因为年幼。我学习,我锻炼,我劳动,都是因为我还小,还得成长。而一旦长大,就不需要再付出任何努力。仿佛成长是一种储蓄,只要存够了一定的数额,就可以坐享其成,再无旁忧。
②后来才明白,不是这样。
③成长是一件最漫长的事情,漫长至终生。阶段不同,成长的主题不同:1 岁成长的是身体,10 岁成长的是知识,20 岁成长的是情感,50 岁成长的是智慧……无论哪一方面的侧重,对于一个有悟性的人来说,成长都是一种必然的状态。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就是成长的另一种说法。
④成长是一件最“丰饶”的事情。它是一个千面女郎。因为成长,今天的麦苗是鲜绿的,明天就会变成金黄。因为成长,今天的麦穗是饱满的,明天就躺进了打麦场。因为成长,今天的玫瑰是含苞的,明天就会娇艳绽放。因为成长,今天的花蕊是芬芳的,明天就融进了泥土的温床。不要为躺进打麦场的麦穗和融进泥土的花蕊悲哀,沉寂也是一种成长。生命存在过程中,不是所有的成长都有着明朗绚丽的色调。
⑤你知道庄稼有一道程序叫“蹲苗”吗?就是天旱的时候也不去浇它们,没有水,它们就不能往上长了,但是为了生存,它们就会拼命地往下扎根,用根去吸取土层里含的水。这样过一段时间之后,它们的根就能扎得牢牢实实的,再一浇水,就会长得又壮又稳。对每一个成长者的心灵来说,蹲,从来就是一种必要的积蓄过程。不扎实地蹲,就不可能延展出发达的根系去获得最丰厚的滋养;不扎实地蹲,就不可能在低潮之后充满爆发力地重新站起来;不扎实地蹲,就会因快速地虚长而过早地浪费珍贵的契机和希望;不扎实地蹲,就会在烈日的炙烤和风雨的袭击中让娇弱的花朵黯然凋落。在形式上,蹲是一种挫折,本质上,它却是一种胜利的潜伏。它以一种外部的低姿态,隐含着一种内部精神的拔节。蹲,是另一种意义的成长。
⑥成长是一件最深情的事。每当我做了一件糟糕的事情,我就对自已说:不要紧,吸取教训。如果明天遇到了相同的情况,你一定要做得好一些。因为,你还会成长。每当我看到镜子里又憔悴了一分的容颜,我就对自己说:别失望,也别忧伤,谁的身体都会老去,幸亏你的内心还在成长,这比什么都重要。真正知道成长意义的人往往都是那些在生理角度上不再年轻的人,这真是既有趣又荒唐。我私下里认为,这是命运对于知晓学习的人的一种额外奖赏。
⑦成长,让我们不再有意懈怠自己;成长,让我们在满脸皱纹时内心依然有葱茏的生机;成长,这是我们继续努力的一个坚强的理由;成长,这是我们能够弹跳的一块坚固的基石;成长,让我们热爱着头顶的每一颗星星;成长,让我们认真地耕种着脚下每一寸土地。
⑧我认为成长真是一件令人感到幸福的事。
23、通读全文,说说文章从哪些方面阐述了成长这件事。(3 分)
24、请为第③段文字“活到老,学到老”补充一个事例论据。(3 分)
25、请结合文章第④段的内容,解释加着重号的词语“丰饶”的含义。(3 分)
26、第⑤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4 分)
27、文章结尾说“成长真是一件令人感到幸福的事”,请列举一件你生活中既带有成长的标志又能给你幸福感觉的事。(3 分)
(四)阅读《成长是一件怎样的事》,回答23——27题。(16 分)
23、(共3 分,答对一点得 1 分) 成长是一件最漫长的事情;成长是一件最“丰饶”的事情;成长是一件最深情的事。
24、(3 分 言之有理、通顺即可) 例 1:吕蒙接受孙权的劝告,努力学习,终有所成。
例2:年过半百的法布尔在荒石园中,潜心研究,沥尽半生心血,写成巨著。
25、(共3 分) “丰饶”有丰富、饱满、扎实的意思(1 分);文中是指,在成长的历程中,面对艰辛和挫折,积蓄力量(1 分),会使生命更加饱满,有厚度(1 分)。
26、(共4 分) 比喻论证(1 分),用庄稼蹲苗为喻,生动形象且深入浅出地阐释了“成长是一件最丰饶的事情”(2 分),证明人的成长其实就是一种经历挫折、积蓄力量、充实自我(“胜利的潜伏”“内部精神的拔节”)的过程(1 分)。
27、(3 分) 具体事例(成长标志+幸福感觉)
(二)战胜残缺 拥抱美丽 (10分)
①毋庸讳言,残奥会上的运动员在肢体上都有这样那样的残缺,而残缺本身总是令人遗憾的。不知道是谁最早提出了“残缺美”的概念,这种独特的欣赏眼光,把残缺这种生活中几乎无处不在的遗憾,与理想境界中的至美连缀在一起,启发人们从残缺中提炼出美感,拓宽了人类的审美视野。
②谈到“残缺美”,自然会想起卢浮宫里的著名雕塑“断臂的维纳斯”。维纳斯的美从何而来?有人认为来自残缺——正是因为维纳斯断臂后不再完美,所以更显凄美;有人认为来自暗示——你可以把她的手臂想象成各种样式﹑姿态,故而美不胜收。
③不过笔者却认为,维纳斯的美不是缘于其所缺,而是来自其所有:如果不是由于断臂后的维纳斯,仍然拥有优美的曲线,健康的躯体,圣洁的神态……她身上折射出的美也就没有了存在的基础。尽管此身已残,但维纳斯所承载的无瑕的艺术之美,却仍旧执着地展现在世人面前,让这种美更加具有动人心魄的能量。所谓“残缺美”,应该在此。
④残奥会赛场上的各国运动员,没有谁因为残疾而放弃对生命的热爱,他们以自己在不幸面前所拥有的一往无前的勇气,战胜了残缺带给人生的遗憾,拥抱了健康,展现了活力,诠释了精彩。这是又一种美。
⑤观看残疾人选手的比赛,是一种审美的经历。如果说他们身上也散发出了一种“残缺美”,那么这种美不是来自残缺本身,也不是来自人们对这种残缺的同情,而是源于这种残缺没有也无法掩盖住那股旺盛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生命之大美。
⑥与残疾人相比,健全人无疑是幸运的。然而,漫漫人生路,难免道阻且长:考场上的失意,职场上的不顺,情场上的挫折……都可以打碎人们对生活的完美想象。把酒问青天,又有几人从不残缺?残缺美其实是一种普遍的美。让我们从残疾人运动员身上汲取力量吧,藐视生活中的一切烦恼和失意,战胜各种缺憾带来的人生挑战,始终不言弃,书写传奇!
17.请结合选文内容,概括出中心论点。(4分)
答:_________
18.下面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2分﹚
A.维纳斯的美是来自其断臂后仍然拥有优美的曲线,健康的躯体,圣洁的神态。
B.维纳斯的美来自残缺——正是因为维纳斯断臂后不再完美,所以更显凄美。
C.残疾人选手身上散发出的“残缺美”,不是来自残缺本身,而是源于这种残缺没有也无法掩盖住那股旺盛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生命之大美。
D.健全人能藐视生活中的一切烦恼和失意,战胜各种缺憾带来的人生挑战,始终不言弃,也是一种残缺美。
19.选文②③段在论述维纳斯的例子时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答:_________
17. 4 我们要战胜残缺,拥抱美丽。
18. 2 B﹙是作者摆出的一些人的观点,不是作者的观点。﹚
19. 4 运用了对比论证,证明“残缺美”不是缘于其所缺,而是来自其所有。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