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耐心
李少春
①《易经》中有这样一句卦辞:“潜龙勿用。”其引申的含义是,当自己处于弱小时,须藏锋守拙,隐忍待机,不可轻举妄动。其实,无论做大事还是小事,都要有长久的耐心。如果产生急躁的情绪,往往就会跌入失败的深渊。
②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当年携灭楚霸王项羽的余威去攻击匈奴,认为这样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边患。孰料,此时由于自身力量不够强大却偏要挑战强敌,令自己深陷“白登之围”,险些成为阶下囚。第一次把中国人的足迹留在茫茫太空的英雄航天员翟志刚,曾先后落选“神五”和“神六”的载人发射,与飞天梦想失之交臂。然而他却毫不气馁,而是拿出更加刻苦的劲头训练,耐心等待时机到来,终于在42岁那年一飞冲天,成为中国“飞得最高、走得最快”的人。
③做到耐心其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一些年轻人,虽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也不缺乏“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抱负,但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往往就会失去耐心,变得不冷静。不冷静就会冲动,冲动之后难免会犯错误,使实现雄心的道路变得艰难。再比如,有的“新官”上任伊始,想踢好头三脚,烧好三把火。孰料,情况不明,仓促出手就会漏洞百出,给以后工作造成被动……以上种种,都应了一句俗语:“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④如何能做到遇事有耐心?我想,冷静的心态和坚定的信念是至关重要的。冷静的心态能让你对事物有最理性的认识,它能帮助你在正确的时间里作出正确的决定:弱小时韬光养晦,强大时乘胜追击。而坚定的信念能将你所有的力量集中到一个方向,能让你目标恒定,坚定自己的步伐,不到最后,决不言败。就像《士兵突击》中的主人公许三多,虽然先天条件并不优越,但在“不抛弃,不放弃”的信念支撑下,默默工作,坚韧执著,最终到达成功的彼岸。
⑤耐心,是一种坚韧,一种积累,更是一种信心和勇气。只要我们能对工作投以热情,对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阻碍抱以耐心,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就能架起一座通往成功的桥梁,实现自己的雄心抱负。
(选自《解放军日报》 2011.12.22,有删改)
2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2分)
22.第②段运用 和 两种论证方法,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观点。(2分)
23.请简要分析第④段的论证结构(3分)。
24.请把第④段画线部分改成于“目标恒定”结构类型一致的四字短语,并说明这样改的好处。(3分)
(1)改写:(2分)
(2)好处:(1分)
21.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长久的耐心。(2分,如答“只要抱以耐心,就能实现自己的雄心抱负”,得1分)
22.举例论证(例证) 对比论证(2分,每空1分)
23.第④段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先说说“冷静的心态和坚定的信念是至关重要的”,再从“冷静的心态”和“坚定的信念”两个方面分别论述。(3分,总分式2分,具体分析1分)
24.(1)改写:步伐坚定。(2分,必须改成主谓短语,否则不得分)
(2)好处:句式整齐,表现力强。(1分)
过有“容”的人生
①对于别人的过失,过错,是选择斤斤计较还是选择大度包容?
②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这种“不如意”除了来自物质、肉体方面外,也包括精神的苦痛。这苦痛产生的根源,究其因,多半是人们缺失了本应该具有的包容的气度。
③社会是一个大家庭,如何和谐相处,是一门交际艺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___人们彼此间不能够包容,___可能使已经存在的隔阂加大,鸿沟加深,更有甚者会使人想方设法、费尽心机地寻找机会报复对方,从而产生于人于己都不利的后果。因此,我们在生活中要学会包容别人。
④那么,我们如何做呢?
⑤要敞开胸怀。海洋纳百川,天空容众禽,草原蓄万物,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无私的包容。因为海洋浩瀚,鱼儿才可以悠然畅游;___,___;因为草原广袤,牛羊才可以闲庭信步。雨果说:“世界上最辽阔的是大海,比大海更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辽阔的是人的胸怀。”因此,我们应该敞开胸怀待人。
⑥要审视自己。我们往往容易看到别人的缺点,却不容易看到自己的不足。“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眼中的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我们面对别人的过错,能够严格审视自己,就可以更加理性地看待问题。这样我们就能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他人的过错,自然也会化解心中的不满、愤懑。
⑦要换位思考。三国时,蜀国主持朝政的蒋琬有容人之量。他与部下杨戏说话,杨戏总是只应不答,有人责其“怠慢”。蒋琬说:“人各有脾气秉性.让他当面说赞扬我的话,那不是他的本性;让他当着众人的面说我的不是,他会觉得我下不来台,所以只好不做声了。”蒋琬如此为他人着想,被人赞为“宰相肚里好撑船”。如果我们能够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的立场去考虑问题,那人际关系也就会和谐。
⑧当然,包容别人的过失、过错,并不是纵容别人去犯错,而是要让别人明白自己的错误并改正,避免因为一意孤行而犯更大的错误。如果放任其自流,一味地迁就,那是无原则和不负责任的表现,这也是非常有害的。
⑨其实,学会包容别人,最终受益的还是自己。虽然包容的根本出发点不是出于自己的私利,但实际上,在别人因为自己的包容而纠正错误并有所进步的同时,自己也有收获。
⑩人生容量的大小,往往体现于人的涵养与境界,它决定了人的成败与得失。我们要有“容人、容事”的雅量,学会包容别人,过有“容”的人生!
16.第⑥段中的“这个道理”指的是___。(2分)
17.根据上下文,填入第③段画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只有 才B.如果 就
C.既然 就D.虽然 但
18.根据第⑤段内容,在该段画线处填入恰当的语句,构成排比。(3分)
因为海洋浩翰,鱼儿才可以悠然畅游;__,__;因为草原广袤,牛羊才可以闲庭信步。
19.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第⑤~⑦段依次从(1)___;(2)___;(3)___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9分)
20.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哪一段中最恰当?请具体阐明理由。(5分)
娄师德多次推荐狄仁杰任宰相,但狄仁杰并不知情,常排挤他。对此,娄师德毫不介意。狄仁杰知道实情后感叹:“娄公品行之好我根本看不到边啊!”人们因此更敬重他。娄师德任将相多年,得以善终。
16.(2分)我们往往容易看到别人的缺点,却不容易看到自己的不足。
17.(3分) B
18.(3分)因为天空广阔,鸟儿才可以自由飞翔
19.(9分)我们要学会包容别人(3分)(1)敞开胸怀(2分) (2)审视自己 (2分)
(3)换位思考(2分)
20.(5分) 第⑨段,(1分)这段文字写的是娄师德包容别人而得善终,(2分)与该段论述的“学会包容别人,最终受益的还是自己”的观点一致。(2分)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20—22题。(共8分)
①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和民间组织开始参与到公益事业中来,我们把这种平民公益叫做“微公益”。一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微公益”行动,让人如沐春风,心生暖意。
②参与“微公益”行动的人能力虽微,但其散发的人格魅力芬芳远播。八十多岁的甘肃老人陈尚义靠捡垃圾的微薄收入,二十多年收养了45个弃婴;天津老汉白芳礼几十年蹬三轮车挣钱助学,惠及学生三百多人;新疆维吾尔族大叔阿里木靠烤羊肉串的收入,八年中资助贫困学生上百名……他们都是普通人,像大地上的一粒粒微尘,像大海里的一滴滴水珠。也许有人认为他们渺小,但他们却用自己的行动温暖他人,诠释良知。他们灵魂深处溢出的芬芳,散发出人性的光辉,彰显着普通人平凡中的伟大和崇高。
③发起“微公益”行动的民间组织力量虽微,但其产生的“正能量”却不可低估。他们以自己的微薄之力催生爱心、传递善良,带给人们崇善向上的希望;他们以爱传爱,以善扬善,汇聚成一股股爱的暖流。在湖北钟祥,“小红帽义工”集合起一群个体劳动者,他们坚持走街串巷做好事,为城市增添了一道美丽风景;在江西丰城,活跃着一群“萤火虫”志愿者,他们以“萤火虫虽小,也要为社会送去微弱的光亮”的执著,将爱心传递。“众人拾柴火焰高”,当个人的想法上升为一个群体的意识的时候,当个体的行为演变为一个群体的自觉行动的时候,它的影响就会变得巨大而深远。
④乐善好施,扶危济困,早已深深融进我们的血脉,成为有口皆碑的道德美谈。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的人对此产生了疑虑、困惑。他们看不到个人力量对社会的影响,变成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看客,在他人需要帮助、遇到危难时态度冷漠。其实,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爱心、有责任感,坚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就能积小善为大善,变小德为大德。孟子曰: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微公益”,____________。
⑤在当今社会,倡导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参与“微公益”是非常必要的。随着“微公益”行动的滚雪球效应,扶危济困、助人为乐的美德必将传遍神州大地,结出丰硕的果实。
20.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答:
21.分析文章第①—④段的论证过程,按要求填空。(4分)
首先______________(不超过12字),其次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4字),然后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8字)。
22.请在第④段结尾横线处填写一句话,阐明“微公益”与孟子的话之间的联系。(2分)
答:
20.答案:在当今社会,倡导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参与“微公益”是非常必要的。
21.答案示例:
(首先)明确“微公益”的概念
(其次)从个人和民间组织角度论证“微公益”的意义
(然后)指出当前倡导“微公益”的原因
22.答案示例一:
人人皆可为,关键在于有无此心
答案示例二:
每个人都能做到,关键看你做不做。
当自己的伯乐
吴淡如
①我们曾读过韩愈的《马说》,大意是这样的:有伯乐,才会有千里马,如果没有伯乐的话,本来资质很好的千里马,就会沦为常马,死了也没人知道它是能日行千里的马。
②也许大家都因之而相信,一定要有伯乐的出现,看出自己的潜能,并且尽力栽培,自己的天赋才能够发扬光大。很多未获成功的人,也常常认为自己是怀才不遇的千里马,只是时运不济,没遇上伯乐,害得自己的天才被埋没了。
③伯乐对于一个人的成功,无疑是有一些作用。但每位伯乐所扮演的都不是“一路扶持、始终相依”的角色,他或许陪过成功者一段,但终须放手,最重要的障碍还是由成功者自己跨越的。
④人生遇到伯乐,固然有助于成功;而伯乐可遇不可求,不遇伯乐,我们就注定是失败者吗?
⑤不久前,有位记者问曾赢得世界冠军的羽毛球选手熊国宝:“你能赢得世界冠军,最感谢哪个教练的栽培?” 木讷的他想了想,坦诚地说:“如果真要感谢的话,我最该感谢的是我自己。”
⑥原来他入选国家代表队时,只是“绿叶”的角色,教练选了他,并不是要栽培他,而是要他当陪练。他没有埋怨,也没有懈怠,他赏识自己的球技,相信自己有朝一日能成功。那些年,为了增强体能,零下十几度的冬天,他依然早上五点去晨跑。
⑦那一年他垫档参加世界大赛,大家都认为他是去当“牺牲打”的,没有人在意他会不会打赢。没想到他竟然势如破竹地一路赢了下去,甚至赢了教练心中最有希望夺冠的队友,得了世界冠军,一举成名。
⑧没有教练赏识自己,他自己赏识自己;没有教练栽培自己,他自己栽培自己。当机遇垂青时,他抓住了机遇,获得了成功。如果他当初纠结于“绿叶”的角色,埋怨教练“有眼无珠”,自我放逐,那么,当机遇来临时,他定会措手不及,最终当个“牺牲打”罢了。
⑨没有任何一个成功者是需要诸葛亮费尽心力来扶持的阿斗。成功的人其实都是自己的伯乐。如果成功者是千里马的话,那根要自己跑快一点的鞭子,99%是握在自己手中的,方向也是自己操纵的。在人生道路上,菲不遇伯乐,我们要勇于当自己的“伯乐”
(选自《青春励志》2011年第10期,有删改)
14.文章开篇从韩愈的《马说》写起,有什么好处?(3分)
答:
15.阅读③④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4分)
(1)分析第③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答:
(2)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说说第④段的作用。
答:
16.从论证过程看,文章是如何阐明“要勇于当自己的‘伯乐’这一观点的?”(3分)
答:
17.你赞同本文的观点吗?为什么?(4分)
答:
14.(3分)引出议论的话题“伯乐的作用”;作为文章的一个论据;增强趣味,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给3分)
15.(4分)(1)“一些”一词既肯定了伯乐对于人生成功的客观作用,(1分)又表明这睦作用是有限的,并非不可或缺。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1分)(意思对即可)(2)内容上,表明伯乐可遇不可求,引发读者对不遇伯乐的思考。(意思对即可,1分)结构上:承上启下。(1分)
16.(3分)先简述《马说》文意,阐述伯乐对人的成功有一定的作用。(1分)再举熊国宝的事例论证“成功的人都是自己的伯乐”。(1分)在此基础上,表明了“我们要勇于当自己的‘伯乐’”这一观点。(1分)(意思对即可。未联系文章分析者,扣1分)
17.(4分)示例一:赞同:勇于当自己的“伯乐”,①可以自己赏识自己,自己栽培自己;②可以将奋进的鞭子紧握在自己手中让自己跑快点;③可以操纵邓好自己前进的方向。示例二:不赞同: ①人很难认清自己的天赋或潜能;②他人做伯乐才可以更好地发现自己的潜能;③伯乐的尽力栽培以将自己的天赋发扬光大。(表明态度1分,说明理由3分,计4分。理由的三个要点,答对1个得1分,答对2个得3分,也可联系实际谈体会,言之成理即可)
何为书
张炜
①这个世界就是这样:有人能够思想、怀念、激动和幻想,而有人却不能——不知从什么时候丧失了这种能力。后一种人觉得前一种人很奇怪,甚至还有些令人费解;而前一种人却认为自己拥有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并保有一种充实的幸福。
②现在到处都是书,可是那些书的作者却不尽是前一种人。书是什么?书是真诚待人的文字,是真正的人才有的心事,是人真切朴实感情的投影。
③然而许多书并没有感情,或者说没有真切朴实的感情。这样的书也能算得上书吗?如果仅仅是印上满纸的花言巧语、卖弄、粗鄙的发泄,装订得再好,在我看来都不能算是真正的书。我们应该被一个人的心事牵引着,走向很远。我们于是在这时候也会想起自己的一些事情,咀嚼生活,滤过流逝的时光。是的,在极为有限的生命历程之中,假如没有这样的回顾和思念,没有情感之水循环往复的浸洗,将是多么可怕。所以我们常常感谢那些真诚待人的文字,那些真正意义上的书。
④关于童年,田野,小院,那一束不能忘记的小花;还有敬仰和欣悦之情,与别人相似的叹息,以及悄藏起来的温暖……这些既是永恒的东西,又是作者自己的东西。我们在阅读中不由自主地将自己内心的一切与之交换,从而获得特别的欢乐。
⑤当然,如果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些虚假赝品,我们是不会与之交换的。
⑥由此看来,世上所有的文字,最重要的还是一个真字。只要真就会诚,就会亲近和亲切。苍茫人世,邈邈光阴,我们还是需要这样的一份感觉——只要是给人这种感觉的,无论多么稚嫩的文字我们都欣然接受;而另一类文字,无论多么高深我们都将本能地拒斥。
⑦在拜金时代和数字时代,理应有一些别样的心灵和声音,并以此去寻找、召唤更多的心灵和声音。我们不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时代被作价卖掉,或被浅薄生硬的技术主义分割禁锢。我们必须向往“诗意地栖居”。
(摘选自《读者》2012年第5期,有改动)
10.作者认为怎样的书才算作是“真正意义上的书”呢?请用原文中的话回答。(3分)
11.请说出诜文第①节句子中加点词语“这些”所指的内容是什么。(2分)
12.请指出选文第⑥节中划线句子运用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3分)
13.请联系全文,说说作者所说的“真正意义上的书”能够给读者带来怎样的阅读感受。(4分)
10.(3分)书是真诚待人的文字,是真正的人才有的心事,是人真切朴实感情的投影。(3个点,每答对1个点得1分。如果答“所以我们常常感谢那些真诚待人的文字,那些真正意义上的书”,或者答“由此看来,世上所有的文字,最重要的还是一个真字”,得1分。)
11.(2分)能够思想、怀念、激动和幻想(或“思想、怀念、激动和幻想的能力”,如果答“思想、怀念、激动和幻想”也可得2分。)
12.(3分)对比论证,通过对比强调(突出)了我们欣然接受真正的文字的态度,或者答:通过对比,强调(突出)世上所有的文字,最重要的还是一个真字。(论证方法1分,作用2分。)
13.(4分)①我们应该被一个人的心事牵引着,走向很远。我们于是在这时候也会想起自己的一些事情,咀口爵生活,过滤流逝的时光。②我们在阅读中不由自主地将自己内心的一切与之交换,从而获得特别的欢乐。③只要真就会诚,就会亲近和亲切。(3个点,答对1点得1分,答对2点得3分,答对3点得4分,每点意思对即可。)
细品寂寞
①人生在世,既不甘寂寞,又要耐得寂寞。既“不甘”又“耐得”,似乎冰炭不同炉,实则辩证统一。耐得寂寞是专心求一,厚实的底蕴在寂寞中沉淀,深邃的思想在寂寞中孕育,坚韧的意志在寂寞中磨炼;不甘寂寞是奋发向上,如火的激情在不甘中燃烧,惊人的创造在不甘中迸发,追求的目标在不甘中接近。“耐得”常务实,“不甘”促飞跃。“不甘”须“耐得”垫底,“耐得”须“不甘”引领。“不甘”与“耐得”两相交织,两者兼备,才能登得上乘境界。
②“巴蜀鬼才”魏明伦甘于寂寞,7岁学戏,9岁成为四川自贡市川剧团的“九龄童”,工龄四十多年,居然没有换过供职单住。他不甘寂寞,以“九部大戏、几卷杂文、两打碑赋”名扬天下。
③袁隆平甘于寂寞,风里来雨里去研究杂交水稻;不甘寂寞,时刻瞄准更高的目标。
④耐得寂寞,非是隐形遁迹,枯槁心灵;不甘寂寞,也非好高骛远,四面出击,而是专攻与博取同存,冷静与激情共聚,埋头与抬头互辅。对寂寞“耐得”和“不甘”,是人生的清醒之为,境界之为。境界到了,功夫到了,“耐得”和“不甘”,便成了腾飞之两翼,左右相助,得心应手,获得事业的成功和人生的辉煌。
14.请你结合第①自然段的内容理解画线句的含义。(2分)
15.第②③自然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其特点和作用。(3分)
14.(2分)“耐得寂寞”才能有深厚的积累,而深厚的积累正是不甘寂寞,大有作为的基础(1分)。
而有了“不甘寂寞”才会有目标,才会有动力,才能使“耐得寂寞”有真正的价值(1分)。
15.(3分)举例论证(1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的名人并举,全面而典型地论证了本文的论点,更具说服力(2分)。
谈礼貌
季羡林
①眼下,即使不是百分之百的人,也是绝大多数的人,都抱怨现在社会上不讲礼貌。这是完全有事实做根据的。前许多年,当时我腿脚尚称灵便,出门乘公共汽车的时候多,几乎每一次我都看到在车上吵架的人,甚至动武的人。起因都是微不足道的:你碰了我一下,我踩了你的脚,如此等等。试想,在拥拥挤挤的公共汽车上,谁能不碰谁呢?这样的事情也值得大动干戈吗?
②曾经有一段时间,有关机关号召大家学习几句话:“谢谢!”对不起!”等等。就是针对上述的情况而发的。其用心良苦.然而我心里却觉得不是滋味。一个有五千年文明的堂堂大国竞要学习幼儿园孩子们学说的话.岂不大可哀哉!
③有人把不讲礼貌的行为归咎于新人类。我并无资格成为新人类的同党,我已经是属于博物馆的人物了。但是,我却要为他们打抱不平。在他们诞生以前,有人早着了先鞭【注】。不过,话又要说了回来。新人类确实在不讲礼貌方面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他们发扬光大了这种并不美妙的传统,他们(往往是一双男女)在光天化日之下,车水马龙之中,拥抱接吻,旁若无人,洋洋自得,连在这方面比较不拘细节的老外看了都目瞪口呆、惊诧不已。古人说:闺房之内,有甚于画眉者。”这是两口子的私事,谁也管不着。但这是在闺房之内的事,现在竟几乎要搬到大街上来,虽然还没有到“甚于画眉”的水平,可是已经很可观了。新人类还要新到什么程度呢?
④如果一个人孤身住在深山老林中,你愿意怎样都行。可我们是处在社会中,这就要讲究点人际关系。人必自爱而后人爱之。没有礼貌是目中无人的一种表现,是自私自利的一种表现,如果这样的人多了,必然产生与社会不协调的后果。千万不要认为这是个人小事而掉以轻心。
⑤现在国际交往日益频繁,不讲礼貌的恶习所产生的恶劣影响已经不局限于国内,而是会流布全世界。前几年,我看到过一个什么电视片,是由一个意大利著名摄影家拍摄的,主题是介绍北京情况的。北京的名胜古迹当然都包罗无遗,但是,我的眼前忽然一亮:一个光着膀子的胖大汉子骑自行车双手撒把做打太极拳状,飞驰在__前宽广的大马路上。给人的形象是野蛮无礼。这样的形象并不多见。然而却没有逃过一个老外的眼光。我相信,这个电视片是会在全世界都放映的。它在外国人心目中会产生什么影响,不是一清二楚了吗?
⑥最后,我想当一个文抄公,抄一段香港报纸上的话:
⑦富者有礼高质,贫者有礼免辱,父子有礼慈孝,兄弟有礼和睦,夫妻有礼情长,朋友有礼义笃,社会有礼祥和。
(有删改)
[注]着先鞭:比喻先人一步。
14.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②段中作者为什么对有关部门的“用心良苦”感到“不是滋味”。(2分)
15.作者对“有人把不讲礼貌的行为归咎于新人类”持什么态度?为什么?(3分)
16.第⑤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2分)
14.因为一个有五千年文明的堂堂大国竟要学习幼儿园孩子们学说的话,本来就该有的礼
貌,现在社会上却普遍缺失。
15.①持反对的态度,为新人类打抱不平。②作者认为有人早己有了不讲礼貌的行为(早
着了先鞭),却把问题归咎于新人类是不合理的。
16.举例论证(事实论证);论证了不讲礼貌的恶习会流布全世界。
知识的责任
罗家伦
①知识分子应该担负起一种特殊的责任——知识的责任。所谓知识的责任,既指学术责任,更指社会责任。
②担负学术责任,他的前提是建立起负责任的思想。怎样才算负责任呢?它需要搜集大量的事实根据,再经过逻辑的审核,最后形成周密的体系。从这个标准来看,建立负责任的思想是很艰辛的,需要漫长的过程,有时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比如在实验室做实验,受伤的人不知有多少,有的甚至献出生命;再如去荒山沙漠勘探,因为天灾人祸而死伤的人也不知有多少。他们不依赖空想和幻想,他们看重实验,这便是对思想负责任。
③担负学术责任,还要能对这种思想去负责。思想一旦建立之后,就应该去发表,去推进,去扩充。在发表以前,当然要斟酌它是不是真理,可不可以发表;但做出发表的决定之后,如果没有新的发现或修正,也没有为别人更精辟的学说所折服,那就应当以大无畏的精神把它更有力地推进,更广大地扩充。比如哥白尼最先发表地动学说,说太阳是不动的,地球及其他行星都在他的周围运行,他因此受到教会的__。后来布鲁诺继续研究,认可了这个思想,并极力传播,结果惹怒了教会,被处以极刑。伽利略继起,凭借物理学的证明,发扬光大了这种学说,却为此锒铛入狱。他们虽受尽困辱,但科学思想因他们的负责而熠熠生辉。
④再进一层说,知识分子还应为社会担负起更大的责任----做“社会的良心”。他们要用责任的思想照亮时代,用高尚的人格感染世人,否则如何对得起自己的天赋?如果对得起国家民族的赐予?又如何对得起历史先哲的伟大遗留?在中国,知识分子被称为“士”。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身为知识分子,就应该抱一种天降大任义不容辞的态度,去担当领导大众继往开来的责任。范仲淹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正是有了这样的抱负,他才被称为真正的知识分子。他的“胸中十万兵”,也是由此而来的。
⑤古人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更何况知识分子?让我们互相勉励,勇敢地担负起知识的责任来,克服困难,振兴民族。
(节选自《历史的先见----罗家伦艺术随笔》,有删改)
18.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分)
19.把握文章结构并填空。(2分)
建立负责任的思想
(1)
知识的责任 (2) 相互勉励,振兴民族
社会责任
20.按照要求回答下面问题。(5分)
(1)第②节加点的“负责任”在文中指什么?(2分)
(2)第③节举了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三个人的例子,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3分)
21.罗家伦先生认为知识分子“应该抱一种天降大任义不容辞的态度,去担当领导大众继往
开来的责任”。下列材料不能支持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面对__的官场,陶渊明拂袖而去,在田园“著文章自娱”,留下丰富的精神遗产。
B.面对国势倾颓,文天祥苦苦支撑,领兵报国,舍生取义,一片丹心,光耀青史。
C.面对麻木的国民,鲁迅毅然弃医从文,在茫茫的黑夜中呐喊,激励爱国者不断前行。
D.面对__统治,闻一多拍案而起,大声地“说了个痛苦”,来唤醒民众追求民主。
18.(2分)知识分子应该担负起知识的责任。
19.(2分)(1)学术责任 (2)对这种思想去负责
20.(5分)(1)搜集事实根据,经过逻辑的审核,最后形成周密的体系。(2分)
(2)不能,三个例子有层进关心,与上文“去发表,去推进,去扩充”一一对应。(3分)
21(3分)A
大师什么是大
朱晖
①最早发现并引荐陈寅格这匹“千里马”的,是梁启超。上世纪20年代,清华国学院刚刚成立,梁启超向校长曹云祥力荐陈寅格。曹问:“陈寅格是哪国博士?”梁答:“他不是学士,也不是博士。”曹又问:“他有没有著作?”梁答:“也没有。”曹拒绝:“既不是博士,又没有著作,这就难了!”梁大怒:“我梁某算是著作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曹一听,十分震惊,这才同意聘请陈寅格。
②陈寅格在国外陆续留学20余载,潜心读书和研究,不仅学贯中西,而且通晓三十多种文字。由于他始终对博士、硕士之类的学位淡然处之,所以连大学文凭也没拿过。幸亏梁启超慧眼识珠,才使得这位旷世奇才没有“遗于野”,也才成就了这位日后清华园里大名鼎鼎的“教授中的教授”。按理说,陈寅格对梁启超不说感恩戴德,至少也应该礼让三分。但是,因为一个古人陶渊明,他们之间的恩怨一度被传得沸沸扬扬。
③陶渊明出生在东晋末期,是我国古代著名诗人,也是有名的隐士。东晋灭亡后,陶坚决归隐,誓不与新政权合作。他的举动,关系到所谓的“名节”问题,也引发了后世的长期争论。作为史学大家的梁启超,自然也有自己的一家之言,他认为陶渊明弃官归隐最主要的动机,是当时士大夫廉耻扫地,他纵然没有力量移风易俗,起码也不肯同流合污,把自己的人格丧掉。陈寅格提出了针锋相对的意见,认为陶渊明“耻事二姓”才是可信的。同时,针对梁启超本人“无论从政还是从教,都不在乎在清朝还是在民国”的做派,陈寅格批评他“取自身之思想经历,以解释古人之志尚行动”。
④应该说,陈寅格批评不仅力道十足,而且尖酸刻薄。有好友劝他:“梁公对你有知遇之恩,你这样做,就不怕别人说你忘恩负义?”陈寅格笑答:“错了,我这样做才是对梁公最大的尊重,也才没有辜负他对我的赏识和抬举。”那么,梁启超又会怎么想的呢?“饮冰室主人”生性洒脱不羁,当有人嘲笑他“引狼入室”时,他回敬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无论是批评陈寅格还是讥讽我的人,都把我们看得太小了。”
⑤相对于梁启超所言的“小”,西方著名的社会哲学家马克思·韦伯曾相应地表述过“大”。有学生问他:“您教书的目的是什么?”韦伯答:“是让后来的人超越自己。超越老师就是尊敬老师。”学生又问:“您就不怕学生超越了你反而瞧不起你了?”韦伯大笑:“孩子,这样想太狭隘了。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在做一件比他们自身还大的事,那就是学术。”
⑥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从17岁开始追随柏拉图。他对老师非常崇敬,曾写了一首诗赞美柏拉图:“在众人之中,他是唯一的,也是最初的……这样的人啊,如今已无处寻觅!”然而,当亚里士多德思想日益成熟之后,在哲学思想的内容和方法上与柏拉图出现了严重的分歧。他勇敢而坚决地批评老师的错误和缺点,结果遭致众人的谩骂,说他背叛了老师。对此,亚里士多德回敬了一句流传至今的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我们需要补充一句,这个真理被实践所检验、证明了得。
⑦到底何为大师呢?他既不是头顶的光环,也不是姓名前的头衔,除了顶尖的学问、广博的见闻、宽阔的胸襟,更需要一种超越个人荣辱成败和恩怨情仇的境界。大师者,是把学术看得远大于自身,心中超越一切的是对真理永不妥协的探索。
(选自《学习博览》)
12.通读全文,你认为大师什么最大?(2分)
13.对陶渊明归隐的最主要动机,梁启超和陈寅恪各持怎样的观点?(2分)
14.第⑤段划线句子中梁启超所言的“小”的含义和韦伯所表达的“大”的含义分别是什么?(2分)
梁启超所言“小”的含义:
韦伯所表述“大”的含义:
15.第⑥段中划线句子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16.按照作者的标准,你认为梁启超是不是“大师”?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3分)
12.(2分)把学术看得运大于自身(1分),对真理诚挚而永不妥协的探索(1分)。(答“更需要宽阔的胸襟、一种超越个人荣辱成败的恩怨情仇的境界”。得1分;答整个第⑦段不得分 )
13(2分)梁启超认为,陶渊明归隐是因为当时士大夫廉耻扫地,他不肯同流合污,丧掉人格
(1分,意思对即可)陈寅恪认为,陶渊明归隐是因为“耻事二姓”(1分,意思对即可)。
14.(2分)梁启超所言的“小”的含义:把学术看的远大于自身(1分)。(仅答“胸襟”、“学术”不得分)
15.(2分)布能,因为该句体现了议论文论证语言严密性的特点(1分),作者意在强调:真理,不能只是个人的主观判断,必须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和证明(1分,意思对即可。)
16.(3分)是,梁启超著作等身,说明他又顶尖的学问、广博的见闻(1分);在对待陈寅恪对自己尖酸刻薄的批评上(或在对待有人嘲笑他“引狼入室”时,1分)。(意思对即可,必须结合文章内容做具体分析,有材料、有观点方可得分)
宁静是一种生产力
于丹
①清人张潮在《幽梦影》中写道:“能闲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闲。”这句话颇有意味,意思是指大家都在忙碌的事情,你能够悠闲地对待它,才会有时间、有心思去满足自己的闲情逸趣。
②别人忙碌追逐的你不追赶,别人置之不理的你用心去体会。这是一个发现的过程。发现什么呢?发现一种生活方式,发现生命的质量。《菜根谭》里说:“性躁心粗者一事无成,心平气和者百福自集。”讲的是同样的道理。
③宁静有时也是一种生产力。一个人能够平心静气,就能够获得一种智慧的能量,提高生命的质量和效率。
④我曾经看过一个小故事。一位木匠把手表掉在半人高的刨花里,让众多徒弟去找,大家乱哄哄地找,怎么也找不着。后来他的儿子独自在夜里静静地听手表走动的响声,始终找到那块手表。事情很简单,道理却很深刻。想想看,宁静难道不是一种生产力吗?
⑤《庄子》中说:“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天地万物是可以映照在我们心中的,前提是心要安静。喧嚣的小溪把碎沫拍打在山崖上的时候,澎湃的大海把浪花摔打在沙滩上的时候,它能照见世界吗?它什么也看不见。
⑥一个人的心里有太多欲望,过分在意他人的赞誉和诽谤之语,这颗心就会像喧嚣的小溪碎沫和澎湃的大海浪花,鼓动着,躁动着,这样的人能静下来吗?如果不能拥有一份宁静,不能拥有一种闲适,我们能看见生命的本真吗?
⑦安静下来,在中国人本来的生命规律中去发现悠然的欢喜,对今天这个时代而言,也许不仅是一件锦上添花的事,说它是雪中送炭也不为过。
(选自《趣品人生》,有删改)
14.阅读②④两段,注意划波浪线的两个论据,完成表格内容(3分)
论据 | 证明观点 | 论证方法 | 论据特点 | 论证作用 |
《菜根谭》名言 | 心平气和能发现生命的质量 | a | 具有权威性 | c |
木匠儿子找手表 | b | 举例论证 | 事实胜于雄辩 |
15.第③段中,“获得一种智慧的能量”与“提高生命的质量和效率”能否对调?为什么?(3分)
16.第⑥段,把加点的词“太多”删去,行不行?把划线的反问句“这样的人能静下来”改成陈述句,好不好?请说明理由(4分)
17.你身边也有一些人不够“宁静”,请举例说明,并为他们提出建议。(5分)
14.a引用论证
b一个人平心静气能获得一种智慧的能量,提高生命的质量和效率
c论证宁静是一种生产力
15.不能。因为先获得,然后才能提高,两者有先后递进的关系。
16、不行“太多”是说欲望过多、起限制的作用,如果删去,就会成了一个人心里有欲望,这个人就不能静下来,不符合实际。无法体现语言的严密。
反问句不能改成陈述句,如果改为陈述句就少了一种强调和提醒注意的语气。
17、考试复习时心浮气躁者
建议:只有沉下信赖,脚踏实地复习,一步一个脚印地学习才能考出好成绩。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