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丰台一模】(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21-22题。(共7分)
①底线原本是指足球、篮球、羽毛球等运动场地两端的界线。如今,“底线”一词开始在媒体上频频露面,如道德底线、伦理底线、人格底线、职业底线等等。可见,这里所谓“底线”是一个伦理学术语,是指人无论何种原因处于怎样的境遇中,都需要遵守的社会基本道德规范。
②人生在世,必须有自己坚守的底线。
③道德良心是最基础的一道底线。帮别人垫钱买彩票,中大奖后分文不取的赵书兵;抱起血泊中的小悦悦,向周围人呼救的陈贤妹;哥哥遭遇车祸身亡,作为弟弟仍不忘把工资发给工人兄弟们的孙东林……他们是普通人,也只是做了一些“很普通”的事,然而,依靠最基本的道德良心作出的选择却使他们于平凡中彰显了人格的光辉,这光辉来自于他们的那种对于做人底线的坚守。
④民族道义是最崇高的一条底线。【甲】对于宁赴清流、投身汨罗江的屈原而言,以身殉国是他至死捍卫的心灵底线;【乙】对于不为五斗米折腰陶渊明而言,保持自身操守是他心灵的底线;【丙】对于宁愿饿死也不领美国救济粮的朱自清而言,捍卫民族尊严是他心中至死不变的底线。因为有着这份坚守,他们才做到了“众人皆醉我独醒”,即使生命逝去,也为后人所敬仰。
⑤相反,没有了底线,企业就会弄虚作假,学者就会指鹿为马,裁判就会大吹黑哨,官员就会贪赃枉法,警察就会__,法官就会__……这种“恶的蔓延”,会侵蚀社会的道德良知,甚至颠覆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⑥中国人从来就有底线,做生意,明码实价,童叟无欺;做学问,言之有据,持之有故;做官,不夺民财,不伤无辜;做人,不卖朋友,不丧天良。正是靠着底线的坚守,中华民族虽历尽苦难,中华文明却得以延续。只要每个公民、每个行业都坚守底线、为善去恶,我们的社会就能构筑起更为坚实的道德基础,焕发出更有底气的道德自信。
21.阅读文章②-⑤段,梳理论证过程并填空。(3分)
正面论证:道德良心是最基础的一道底线
提出中心论点: ① ②
反面论证: ③
22.请选出第④段中使用不恰当的论据并说明原因?(4分)
不恰当的论据是 ,(填序号即可)原因
参考答案:
21.答案示例:①人生在世,必须有自己坚守的底线②民族道义是最崇高的一条底线③没有底线会给社会带来的不良后果(危害)。评分标准:共3分。每空1分,意思表达准确即可。
22.答案示例:乙(1分)本段的分论点是:民族道义是最崇高的一条底线。陶渊明辞官不做归隐田园的原因是要保持自身的节操,不向权贵低头,不能证明本段的分论点。(3分)
评分标准:共4分。意思表达准确即可。
【2013西城一模】(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20-22题。(共8分)
①多读、熟读、识破,可以看成读书的三重境界。但在通常情形下,大凡谈到读书,人们往往首先主张多读,继而强调读懂——识破,至于熟读的主张说的并不多,甚至往往被忽视。其实,倘若真能做到熟读,那么,对书内容的理解必定深入以至接近识破。
②【甲】古人称“《文选》烂,秀才半”,即指熟读《昭明文选》,可以成就半个秀才。苏轼的读书体会则是“故书不厌百回读”。古人作诗的秘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更是大实话。其实,眼下倘有熟读唐诗三百首的人士,吟哦不绝,不用作诗都要羡煞人。这就是熟读的好处。
③【乙】我们提倡熟读有价值的书,既可以是通常所说的经典和名著一类的书,也可以是一本或几本优秀的专业类书,甚至可以是一些高质量的知识普及类的图书。但必须是同类书中的精品。只主张熟读,而不问书籍之优劣高下,以至于去熟读诸如宣扬脸皮要厚如城墙,心要黑如煤炭的《厚黑学》一类的垃圾书,熟读许多既无趣又假话连篇的书,熟读内容质量很不可靠的书,实在是对自己宝贵生命的糟践。
④【丙】排除社会功利的目的,作为人生修养的重要手段,读自己喜欢的书是最基本的要求。对于自己没有兴趣的书,其书再好我们也难以读好、读熟。在读书上,哪里有兴趣,哪里才会有阅读,哪里才会有记忆。当然,兴趣可以养成,但需要主客观的修养一致。总之,在选取需要熟读的书时,兴趣实在是不可或缺的。否则,硬着头皮去读,强行去读,再读也熟不起来的。
⑤作为一个爱好读书的人,不妨多读、泛读,随意去读,但最好能选一本乃至几本自己喜爱的好书去熟读,受益必定多多。一个读书人,一生熟读几本好书,只要下一点决心,总还是能做得到的。
20.本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2分)
21.简要分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3分)
22.根据文意,将下面三句话分别填入【甲】【乙】【丙】处。(只填序号)(3分)
A.熟读须好书,但一定得是自己喜欢的好书。
B.书宜熟读,但熟读的一定得是好书。
C.好书宜熟读,这几乎是我国古代读书人比较相同的体会。
【甲】处应填 【乙】处应填 【丙】处应填
参考答案:
20.我们要熟读自己喜爱的好书。(或:熟读自己喜爱的好书,受益必定多多。)(2分)
21.首先指出人们对读书三重境界认识的一个误区,然后强调熟读之重要,从而引出下文对熟读的具体论述。(共3分。每个要点1分)
22.【甲】处应填:C 【乙】处应填:B 【丙】处应填:A(3分。每空1分)
【2013东城一模】(三)阅读《知足知不足》,完成21—23题。(共9分)
知足知不足
季羡林
①中国有一句老话“知足常乐”为大家所遵奉。什么叫“知足”呢?还是先查一下字典吧。《现代汉语词典》说:“知足,满足于已经得到的(指生活、愿望等)。”如果每个人都能满足于已经得到的东西,则社会必能安定,天下必能太平。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可是社会上总会有一些人不安分守己,心存妄想,这样的人往往要栽大跟头的。对他们来说,“知足常乐”这句话就成了灵丹妙药。
②但是,知足或者不知足也要分场合。在旧社会,穷人吃草根树皮,阔人吃燕窝鱼翅。在这样的场合下,你劝穷人知足,能劝得动吗?正相反,应当鼓励他们不能知足,要起来斗争。这样的不知足是正当的,是有重大意义的,它能伸张社会正义,能推动人类社会前进。
③除了场合以外,知足还有一个分(fèn)的问题。什么叫分?笼统言之,就是适当的限度。人们常说的“安分”“非分”的“分”,指的就是限度。这个限度也是极难掌握的,是因人而异、因地而异的。勉强找一个标准的话,那就是“约定俗成”。曾见冰心老人为别人题座右铭:“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言简意赅,回味无穷。我想,冰心老人之所以写这一句话,其意不过是劝人少存非分之想而已。
④至于知不足,在汉文中虽然字面上相同,其涵义则有差别。这里所谓“不足”,指的是“不足之处”,“不够完美的地方”。这句话同“自知之明”有联系。
⑤自古以来,中国就有一句老话:“人贵有自知之明。”这一句话启示我们,有自知之明并不容易,否则这一句话就用不着说了。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就拿现在来说,我所见到的人,大都自我感觉良好。专以学界而论,有的人并没有读几本书,却不知天高地厚,以天才自居,靠自己一点小聪明——这能算得上聪明吗?——狂傲恣睢,骂尽天下一切文人,大有用一管毛锥①横扫六合②之概,令明眼人感到既可笑,又可怜。这种人往往没有什么出息。因为,又有一句中国老话:“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还有一句中国老话:“学海无涯。”说的都是真理。但在这些人眼中,他们已经穷了学海之源,往前再没有路了,进步是没有必要的。他们除了自我欣赏之外,还能有什么出息呢?
⑥古代希腊人也认为自知之明是可贵的,所以语重心长地说出了:“ ”中国同希腊相距万里,可竟说了几乎是一模一样的话,可见这些话是普遍的真理。中外几千年的思想史和科学史也都证明了:只有知不足的人才能为人类文化作出贡献。
【注】①毛笔。②指上下和东西南北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
21.结合全文,说说“知足”和“知不足”这两个词语的含义分别是什么。(4分)
22.根据文意,选择恰当的一项填入第⑥段横线处。(只填序号)(2分)
①要相信你自己! ②要了解你自己! ③要欣赏你自己!
23.简析第⑤段的论证过程。(3分)
参考答案:
21.示例:“知足”指满足于已经得到的东西,懂得分场合,能掌握“分”;“知不足”指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为人类做出贡献。(共4分。“知足”2分,“知不足”2分)
22.②(共2分)
23.示例:首先引用中国老话说明人有自知之明并不容易;其次列举了学界有些知识分子没有自知之明的表现并指出这种人往往没什么出息;最后再次引用中国老话论述无自知之明者没有出息的原因。(共3分)
①关于读书与治学,章太炎先生在日本东京对中国留学生做的一次演讲中,打了两个非常有趣的比方。
②第一,是本钱和利息的比喻。他说:“大概看前人已成的书,仿佛是借钱一样,借了来,会做买卖,赢得许多利息,本钱虽则要还债主,赢利是自己所有。若不会做买卖,把借来的钱,死屯在窖子里头,后来钱还是要还债主,自己却没有一个赢余,那么就求了一千年的学,施了一千年的教,一千年后的见解,还是和一千年前一样,终究是向别人借来的,何曾有一分自己的呢!”
③第二,是写信人和送信人的比喻。章太炎指出,有学问的人,好比是写信的人;向这个人求学的,则是收信人;收信人学成之后,又向别人传授知识,那么,他就成了送信的人。搞学术研究,应当努力争取到写信人的地位,而不是永远都扮演送信人的角色。
④章先生打的这个比方,大意无非是说,学习别人的知识,要经过思考,要消化吸收,使之变成自己的思想养分,并从中滋生出新的见解,以有益于世道人心。无论是读书还是做学问,最为关键的事情,就是独立思考,融会贯通,有所创见。否则,书读得再多,也只不过是【甲】,方法刻板,不知变通;【乙】,读了一些无实际用处的 书;【丙】,不懂得将书中的道理运用于实际生活。学问再渊博,也只不过是贩卖二手货。
⑤德国哲学家阿图尔?叔本华说:“如果一个人几乎整天大量阅读,空闲的时候则只稍作不动脑筋的消遣,长此以往就会逐渐失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就像一个总是骑在马背上的人最终就会失去走路的能力一样。许多学究就遭遇到这种情形:他们其实是把自己读蠢了。 ”叔本华的本意,当然并非反对读书,而是反对读书不动脑筋的迂腐之举。读书不动脑筋,难免就会越读越傻。
⑥那些人云亦云炒冷饭,或是炮制一些伪问题,乃至趋炎附势的所谓“学问”,只会把世界弄得乌烟瘴气,惟有鲜活的、有创见的、有独特价值的学问,才是照亮世界的明灯——退一步来说,即使他们只是星星之火,也会给人带来光明与温暖的希望。
20.①—③段举出章太炎演讲的事例,有何作用?(2分)
答:
21.根据上下文,将下面三个词语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丙】处。(只填序号)(3分)
①死读书 ②读书死 ③读死书
【甲】处填: 【乙】处填: 【丙】处填:
22.阅读第⑤段,具体阐述叔本华的言论为什么可以证明中心论点?(3分)
答:
20.答案要点:
①—③段举出章太炎先生关于读书与治学的一段演讲,用本钱与利息、写信人与送信人两个有趣的比方,引出下文对学习知识要经过思考的论述,从而得出“无论是读书还是做学问,最为关键的事情,就是独立思考,融会贯通,有所创见”的中心论点。
(共2分。共2个要点,简要分析1分,中心论点具体内容1分)
21.答案:【甲】① 【乙】③ 【丙】②
(共3分。共3空,每空1分)
22.答案示例:
叔本华的言论首先提出假设只阅读不思考,就会逐渐失去独立思考能力,接着用总骑马的人最终不会走路的比喻,指出不独立思考的危害,然后用现实中学究将自己读蠢的现象,从反面证明了中心论点。
(3分,有层次地分析叔本华言论内容2分,总结出从反面印证中心论点1分)
①老师走上讲台的原因很多,每一个老师都有他们自己的动机。如果把老师的內在动机排一排队,可以发现大致上老师有四种不同的类型。
②第一种老师,“以谋生为目的”。这种老师视教书为谋生的手段,认为教书是一种赚钱的、用以养家糊口的职业。只要能把饭菜放在家庭的饭桌上,什么学生、学校、教书都是次要的。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里,这种动机可以理解。
③第二种老师,“以自傲为动力”。自傲是一些老师工作的原动力。这些老师,他们往往知识渊博,功底深厚,只要能满足“自傲”,就很愿意与他人分享他们的知识,他们可能并不在意他们的付出,他们追求的是发现自我、证明自我,从中感到满足。这类老师工作会很努力,可能会很出色。但因为自傲的原因,他们害怕失去面子而过于重视结果,所以面对“不听话”的学生,这种老师很容易失去耐心。
④第三种老师,“以教育为己任”。他们把教书看成是自己的社会责任,并以此为动力。他们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更注重告诉学生怎样做人。例如,亨利克先生常常会把正常的课停一停,讲一些世界名人的社会生活之类的东西。当从亨利克先生的最后一节课里走出来时,我意识到,我这一年中最大的收获就是知道了:人活着的每一天不是为了悲伤,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困难,都需要愉快地去生活。
⑤第四种老师,“以爱为根本”。他们在重压之下还是不断地去做一件自己爱做的事。他们就像父母对自己的孩子一样,任劳任怨地为学生干这干那,却从来不企盼得到一丝回报。他们是有着强烈天赋爱心的老师,是那种可以让你像信任父母那样去信赖的人。这种老师应该说是最难能可贵的。
⑥总之,无论哪种老师以什么动机走上讲台,都应注重自己的教学效果,赢得学生的喜爱。
(选文有改动)
20.(3分)请以“你……可以理解,但如果你……则不可原谅”的句式写一句话,对第一种老师提出忠告。
21.(2分)作者说“无论哪种老师以什么动机走上讲台,都应注重自己的教学效果,赢得学生的喜爱”,请结合第二种老师做老师的动机说一说,为什么他们也应该“注重自己的教学效果,赢得学生的喜爱”。
22.(3分)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直接证明了什么?
23.(2分)为什么说第四种老师最难能可贵?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回答。
20.(3分)句式1分;内容2分 示例:你“以谋生为目的”做老师可以理解,但如果你利用教师职业大赚昧心钱则不可原谅。 21.(2分)因为只有注重自己的教学效果,赢得学生的喜爱,他们才能有面子,有成就感,他们的“自傲”才能得到满足(他们才能发现自我、证明自我,从中感到满足)。 22.(3分)举例论证(1分);证明了第三种老师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更注重告诉学生怎样做人(2分)。 23.(2分)因他们做老师是出于对学生和教师职业的热爱,没有丝毫私心(不企盼得到一丝回报)。(意思相近即可,照抄第⑤段,给1分)(也可答得更具体,如:第四种老师有大爱,无私心。一、二种老师有私心;而与第三种老师相比,第四种老师更主动、更自觉、境界更高。)
阅读《低头是一种智慧》一文,完成15——17题。(10分)
①记得小时候,有一次,我看见庭院前的向日葵低垂着头,便突发奇想,找来绳子和竹竿,将其中一棵向日葵固定起来,让它昂首挺立,直视太阳。我幼稚地认为那样就可以让向日葵省去转来转去的麻烦,能够更好地吸收阳光,将来的颗粒也一定会更加饱满。
②到了秋天,向日葵成熟了,我迫不及待地来到那棵高昂着头的向日葵跟前,满以为它是最好的,可令我感到沮丧的是,那棵向日葵空空如也,里面没有一粒饱满的籽,还散发出一股刺鼻的霉烂味。我不解地问父亲:“为什么昂着头的向日葵会颗粒无收呢?”父亲呵呵地笑着说:“傻孩子,向日葵头朝上,里面多余的雨露排不出去,很容易滋生细菌,所以它会霉烂掉,你是好心帮了倒忙。其实,向日葵略微低头,一则是为了表达对太阳的虔诚与敬意,二则也是为了保护自己。”
③听了父亲的话,我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后来,我通过观察发现,不光是向日葵,许多其他植物也都明白这个道理,比如,当麦子青涩的时候,它们总是昂首挺胸,一副无所畏惧的样子;可当它们成熟的时候,却总是谦逊地低垂着头,一副与世无争的样子。因为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避免被折断的危险,而且还让鸟儿找不到着力点,从而保存了自己历经千辛万苦得来的果实。
④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低头也是一种大胸怀、大境界、大智慧。我有一个朋友,他一直奉行“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的处世原则,因此为人十分强硬,结果得罪了不少人,在单位里他长期得不到领导器重,也不受同事欢迎。每次,升职与他无缘,提干与他擦肩而过,混了十多年,还是小职员一个。朋友十分纳闷,他说:“我只是捍卫自己的权利而已,这有什么不对的呢?”
⑤的确,这没有什么不对的,只是做人的问题。左宗棠有一句至理名言:“穷困潦倒之时,不被人欺;飞黄腾达之日,不被人嫉。”一个人应该懂得什么时候应该争取,什么时候应该放下。一味地委曲求全,那是一种懦弱;而一味地趾高气扬,那是一种愚昧。一个逞强好胜、傲慢无礼、不可一世的人,他很难得到别人的认可与肯定,也很难在事业上有所成就,不是在现实面前碰得头破血流,遍体鳞伤,就是遭人排挤,孤立无援,郁郁而不得志。
⑥古人云:“至刚易折,上善若水。”做人不可无傲骨,但也绝不能总是昂着头,君子之为人处世,犹如流水一样,善于便利万物,又水性至柔,不与人纷争不休。因为他们明白,能低者,方能高;能曲者,方能伸;能柔者,方能刚;能退者,方能进。
15.这篇文章的开头有什么特色?这样开头有何好处?(3分)
16.文章④、⑤两段分别主要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3分)
17.文章最后引用了古人的“至刚易折,上善若水”,请联系文章内容,举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15.叙述我曾经固定过的向日葵没有结出饱满的籽一事,引出中心论点,充当下文的事实论据,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6.第④段是举例论证,第⑤段是道理论证。真实而有说服力论证了低头也是一种大胸怀、大境界、大智慧。
17.至刚易折:别人处处与你作对,树立很多强敌的话,也有折断的时候。
上善若水: 君子之为人处世,犹如流水一样,善于便利万物,又水性至柔,不与人纷争不休。
结合实际,从为政、交往、行事等方面谈均可。
与人交往若水滋养万物而不求回报,言辞似水清澈见底而诚信守诺,为政若水般善于洗污除垢而治国有方,行事如水般威力无穷而无所不能,行动善于顺天应人以适时而动。
遗憾也美丽
①微笑很美妙,泪光中的微笑呢?美丽很动人,遗憾中的美丽呢?我轻轻叩问人生,怀着几分迷茫。
②人从一个未知来到这个美妙的星球,然后又回归另一个未知;人生的短暂与唯一,可能是宇宙间最大的遗憾。人的一生,总是在不停的尝试,尝试着去放弃。人的一生,又始终在追求,追求自由,追求幸福。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个追求。当必然的遗憾终于降临时,能坦然地画上自己生命之歌的休止符。正因为有了这份遗憾,正因为我们不能自己决定生命的长度,所以,我们点燃了精神的火把,去照亮自己有限的年华,于是,寻常的生命便有了些许的美丽。
③人生苦短,风云难测。我难以想象海伦·凯勒的世界,那是怎样漫长的黑夜;我不愿再去试图窥探贝多芬被剥夺聆听权利时最初的心境!但我却领悟到了生命中非凡的含义,那就是挫折之后的奋起,重创之后的屹立。
④遗憾包含着苦痛,遗憾也孕育着美丽。因为浸润了泪水与哀愁,这美丽便多了几分慑人的魅力。
⑤陆游的爱情悲剧造成了“泪痕红浥鲛绡透”的柔肠寸断;李煜的__之痛化作了“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哀哀深愁;泰坦尼克号的故事如果没有冰海沉船的情节,那么它承载的爱情诗章会如此凄婉动人嘛?也许遗憾才是这最好的归属吧,虽然这遗憾到今天仍令人心痛。
⑥我常常仰望星空,幻想着在天际款款走动,想象自己是其中的一块石头或一粒尘岩,随着庞大的团队在无限的空间遨游。76年的聚集与等待,为的就是一瞬间的灿烂;因为这份灿烂,哈雷慧星寒冷寂寞的旅行才变得温馨浪漫。
⑦既然遗憾是无法避免的,我们就应该以豁达的心胸包容它,用自己的智慧驾奴它,将遗憾带给我们的痛楚化作舒筋活血的良药,用遗憾的丝带去纺织出庄严夺目的彩虹,彰显我们作为万物之灵的理智与笑对坎坷的从容。
1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16.第③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17.请简述第④-⑥段的论证过程。(5分)
18.请根据上下文在横线上补写一个论据。(3分)
我轻轻地叩问历史,怀着几分敬畏。
书生张继如果没有落第之痛,就吟不出了“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样美妙的诗句;
。若没有这种种遗憾,文学的历史长空,或许会少许多璀璨的星星。感谢遗憾,感谢历史。
15.遗憾包含着苦痛,遗憾也孕育着美丽。(或“遗憾也美丽”)(3分)
16.举例论证;列举海伦·凯勒、贝多芬等人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遗憾也美丽”的中心论点。(3分)
17.首先提出“遗憾包含着苦痛,遗憾也孕育着美丽”的论点(1分);然后以陆游的爱情悲剧、李煜的__之痛使他们完成诗作,泰坦尼克号的沉船承载了凄婉动人的故事为例证明了观点(3分);最后以哈雷慧星76年的聚集与等待为的就是一瞬间的灿烂为例,再次论证了观点。(1分)
18.示例一:苏东坡如果当初没有未能与弟弟团聚的遗憾,就不会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流传千古的佳句。示例二:司马迁如果没有经历人生残酷的遭遇,又怎能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例子结合论点,2分;顺畅表达,1分)
阅读《中国,最贫穷的挥霍者》,完成13~17题。(16分)
中国,最贫穷的挥霍者
①就水来说,中国是世界上最贫穷的挥霍者。
②联合国一项研究报告指出:全球现有12亿人面临中度到高度缺水的压力,80个国家水源不足,20亿人的饮水得不到保证。预计到2025年,形势将会进一步恶化,缺水人口将达到28至33亿。世界银行的官员预测,在未来的5年内,“水将像石油一样在全世界运转”。
③我国居于缺水国之列,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淡水量的1/4,居世界第109位。在人均淡水资源方面,中国已被列入13个贫水国家之一。据统计,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一半以上城市不同程度缺水,其中北京市的人均占有水量为全世界人均占有水量的1/13,连一些干旱的阿拉伯国家都不如。目前我国城市供水以地表水或地下水为主,或者两种水源混合使用,有些城市因地下水过度开采,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有的城市形成了几百平方公里的大漏斗,使海水倒灌数十公里。工业废水的肆意排放,导致80%以上的地表水、地下水被污染。专家们警告:“20年后中国将找不到可饮用的水资源。”美国民间有影响的智囊机构——世界观察研究所发表的一份报告中称:“由于中国城市地区和工业地区对水需求量迅速增大,中国将长期陷入缺水状况。”中国的黄河在过去的20多年间,年年断流,其中1997年断流226天。流经中国一些人口密集地区的淮河,也曾断流了90天。从卫星拍摄的照片看,数百个湖泊正在干涸,一些地方性的河流也在消失。
④虽然存在如此严重的水贫穷现象,但是广大老百姓并没有感受到我们的窘境!
⑤就农业用水来说,在宁夏的一些地方,每亩水稻一年大约需要浇2000多立方米水,每亩小麦要浇1200多立方米水。大水漫灌如果真的对庄稼有好处,倒也罢了,但事实上这种做法是引起土地盐碱化的最根本原因。同时,中国农村普遍的水资源利用率只有40%左右。
⑥工业用水方面,我国炼钢等生产过程的单位耗水量比国外先进水平高几倍,甚至几十倍。水的重复利用率不到发达国家的1/3。
⑦生活用水方面, 。
⑧觉醒吧,国人!如果这种用水状况还持续下去,那么我国水资源枯竭那一天必会来临。 (本文有删改)
13.联系全文,谈谈文章题目中的“贫穷”与“挥霍”是否矛盾?为什么?用这样的题目有什么好处?(4分)
14.第③段画线句子中的“有些”“有的”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15.联系上下文,试分析第④段在文章中有何作用?(3分)
16.请在下面方格内补写文章第⑦段,要求至少使用1种说明方法,字数在40—60字之间。(3分)
17.面对我国水资源严重缺乏的现状,请你根据我市实际情况,向市委市府提出三条合理的建议。(3分)
13.不矛盾(1分),说“贫穷”是因为我国居于缺水国之列,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严重不足(1分),说“挥霍”是因为我国农业、工业、生活用水等方面存在严重的浪费现象(1分),用这样看似矛盾的题目可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1分)。
14.不能(1分),删去后变成所有的城市都存在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倒灌的现象,与事实不符,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2分)。
15.过渡(承上启下)的作用(1分),承接上文我国面临的水资源缺乏的现状,转入对我国存在的浪费水资源的现象的说明,使文章结构更严谨(2分)。
16.围绕生活用水方面补写给1分,使用至少1种说明方法给1分,字数在40—60字之间给1分。
17.示例:严禁过度开采地下水;严禁向河流排放未经处理的废水、污水;在市民中进行节约用水的宣传;鼓励市民提高水的利用率等。(要求建议合理、可行,符合我市实际情况,每条1分,共3分。)
阅读《钱的极点》(有删改,作者:毕淑敏)一文,完成12—14 题。(10分)
现在无论同谁聊天,无论从哪说起,都会很快谈到钱。钱成了当今社会的极点。
我当过许多年的医生,虽是无钱之人,却凭医疗常识,想像钱的功能是有限的,理由从人的生理结构而来。钱能买来山珍海味,可再大的富豪也只有一个胃,一个胃的容积就那么大,至多装上两三斤的食物,外加一罐扎啤,也就物满为患了。你要是愣往里揣,轻则是慢性胃炎,重了就是急性胃扩张,后者有生命危险呢。更不屑说,长期的膏粱厚味,引起高胆固醇糖尿病等等。钱能买来绫罗绸缎,可再娇美的妇人也只有一副身段,一次只能向世人展现套在身体最外层的那套衣服。
人和动物在结构上实在是大同小异,从翩飞的蝴蝶到一只最小的蚂蚁,都有腹腔和眼睛。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思想,而恰恰在这一面钢铁盾牌面前,金钱折断了蜡做的枪头。比如理想,比如亲情,比如自由……都是金钱的盲点。它们可以因了金钱而卖出,却不会因了金钱而被买进。金钱只是单向的低矮的闸门,永远无法积聚起情感的洪峰。
造物给予人的躯体是有限的,作为补偿,造物给人以无限的精神。人的躯体的每一个细微之处,都是很容易满足的。造物以此来制约人对物质的欲望,鼓励思想的飞翔。于是人类在有了果腹的兽肉和蔽体的树叶之后,就开始创造语言、绘画和音乐……积蓄了一代又一代的精华,于是我们有了文学,有了艺术,有了哲学的探讨和对宇宙的访问……那都是永无穷尽的奥妙啊,只要人类存在一天,就会上天入地呕心沥血地寻找与提炼。
我们现在是站在钱的极点上,但人们在新的一轮物质需要满足之后,回过头来仍然要皈依精神,精神才是人类最大的财富。
12.通读全文,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地概括作者的观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联系上下文,简述“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思想,而恰恰在这一面钢铁盾牌面前,金钱折断了蜡做的枪头”这个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和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结合上文的相关内容,联系生活实际,简要阐述你对末节中“精神才是人类最大的财富”这句话的认识。(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钱是当今社会的极点,但精神才是人类最大的财富。(2分。只说一方面得1分)
13“金钱折断了蜡做的枪头”是指金钱在思想面前不堪一击,从而突出了思想在物质世界的重要性。(4分。意对即可)
14.提示:观点明确,结合上文,有生活实例,阐述充分,表达流畅。(参考答案:精神是人类最大的财富,比如,一个再有钱的人,也会有生老病死的一天,当你昏迷的时候,钱是帮不到你的,只有精神才能帮得到你,只有你有着求生的意志,才能醒过来,,钱是买不到精神的,但是精神是你培养出来的。钱不是万能的,只有追求高尚的精神才是至高无上的,钱只能帮你实现到物质上的愿望,但精神能帮你实现物质以外的愿望。所以说精神才是人类最大的财富。)(4分)
勤
梁实秋
①勤,劳也。无论劳心劳力,竭尽所能黾勉从事,就叫做勤。各行各业,凡是勤奋不怠者必定有所成就,出人头地。即使是出家的和尚,息迹岩穴,徜徉于山水之间,勘破红尘,与世无争,他们也自有一番精进的功夫要做,于读经礼拜之外还要勤行善法不自放逸。且举两个实例:
②一个是唐朝开元间的百丈怀海禅师,亲近马祖时得传心印,精勤不休。他制定了“百丈清规”,他自己笃实奉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一面修行,一面劳作。“出坡”的时候,他躬先领导以为表率。他到了暮年仍然照常操作,弟子们于心不忍,偷偷地把他的农作工具藏匿起来.。禅师找不到工具,那一天没有工作,但是那一天他也就真个的没有吃东西。他的刻苦精神感动了不少的人。
③另一个是清初的以山水画著名的石豁和尚。请看他自题《溪山无尽图》:“大几天地生人,宜清勤自持,不可懒惰。若当得个懒字,便是懒汉,终无用处。……残衲住牛首山房,朝夕焚诵,稍余一刻,必登山选胜,一有所得,随笔作山水数幅或字一段,总之不放闲过。所谓静生动,动必作一番事业。端教一个人立于天地间无愧。若忽忽不知,懒而不觉,何异草木?”人而不勤,无异草木,这句话沉痛极了。过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生活,英文叫做vegetate,意为植物的生活。中外的想法不谋而合。
④勤的反面是懒。早晨躺在床上睡懒觉,起得床来仍是懒洋洋的不事整洁,能拖到明天做的事今天不做,能推给别人做的事自己不做,不懂的事情不想懂,不会做的事不想学,无意把事情做得更好,无意把成果扩展得更多,耽好逸乐,四体不勤,念念不忘的是如何过周末如何度假期。这就是一标准懒汉的写照。
⑤恶劳好逸,人之常情。就因为这是人之常情,人才需要鞭策自己。勤能补拙,勤能损欲,这还是消极的说法、勤的积极意义是要人选德修业,不但不同于草本、也有异于禽兽,成为名副其实的万物之灵。 (选自《梁实秋散文选》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7.请简要归纳这篇文章的论点,并说说作者是如何提出论点的?(5分)
8.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不白放逸:
(2)沉痛:
9.请用三个词语来概括第④段所涉及的内容。(3分)
10.百丈怀海禅师和石谿和尚的“勤”各体现在什么地方?(5分)
11.请说出本文两种主要的论汪方法,并说说它们在文中的作用?(5分)
7.论点:各行各业,凡是勤奋不怠者必定有所成就,出人头地。(2分)作者先解释“勤”含义,然后提出“勤”是从事各行各业的人取得成就的不二法门这一论点。之后用出家的和尚都以“勤”作为进德修业的根本来完善论点。(意思对即可)(3分)
8.(1)不放纵自己,贪图安逸。(2分)
(2)深刻,令人警醒的意思。(2分)
9.懒散拖沓不思进取推卸责任贪图安逸(词语的意思与原文内容对应即可,3分)
10.百丈怀海的“勤”体现在以身作则,严格奉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人生戒律。(2分)石豀和尚则把“勤”提升到人与禽兽、草木的根本区别,说出了“勤”的本质:要成为名副其实的万物之灵,人必须“勤”。(3分)
11.举例论证和正反对比沦证。(2分)以出家人的“勤”为例论证,既典型又有说服力。用“勤”和“懒”作对比,使二者的不同结果更显而易见。通过举例和对比,文章的沦点既生动形象,又有说服力。(3分)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