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答应人做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家的钱没有还,受了人家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在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困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来。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更重的了。
5.把文段划分为三层,并概括层意。
6.文中加点的“凡属”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7.说说画横线的句子对你有什么启示。
5.解析:本段应按照“摆现象——分析原因——得出结论”的思路来划分层次。
参考答案:第一层:开头到“还没有解除呀”。列举了对于负责任的四种情况及由此而产生的痛苦。第二层:“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到“坟墓里去”。由负责任的情况延展到对家庭、社会、国家,乃至自己,使议论更加深入。第三层:“这种苦痛”到段末。进一步论证负责任才是最大的痛苦。
6.解析:“凡属”是“凡是属于”的意思,把一切人、事都包括在里面了。作者用了三个“凡属”表示强调。
参考答案:说明无所不包,表示强调。
7.解析:这是一道主观性试题。答案不必强求一致,只要合理就行。可以围绕“今日事今日毕”“做人的本分就应该是尽责”“人生最大的痛苦是未了的责任”这些内容展开来谈。
答案: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年轻人之所以为年轻人,并不是单看年纪轻,假如是单看年纪轻,我们倒看见有好些年纪轻轻的人,却已经成了老腐败、老顽固,甚至活的木乃伊——虽然还活着,但早已死了,而且死了几千年。
反过来我们在历史上也看见有好些年纪老的人,精神并不老,甚至有的人死了几千年,而一直都还像活着的年轻人一样。所以一个人年轻不年轻,并不是专看生理上的年龄,而主要的还是精神上的年龄。便是“年轻精神”充分的,虽老而不死;“年轻精神”丧失的,年纪虽轻而人已死了。
8.第一段中加点的“活”和“死”各指什么?
9.作者判断一个人是否年轻的标准是什么?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10.这两段文字在写法上主要有什么特点?运用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11.据你所知,举出一位如文中所说的“人已死了”“而一直都还像活着的年轻人一样”的人物,并简要说明理由。
8.解析:“死”“活”是从不同的角度考虑的。作者认为如果只是身体活着,但已经成了老腐败、老顽固、活的木乃伊,实质上这与“死”没有什么区别。
参考答案:活:肉体活着;死:精神丧失了。
9.解析:认真读文章,注意关键词语“所以”。
参考答案:一个人的年轻不年轻,并不是专看生理上的年龄,而主要的还是看精神上的年龄。
10.解析:仔细读文章,不难看出第一段是从反面写,第二段是从正面写。
参考答案:对比。强调了人要有年轻精神。
11.解析:有很多这样的人。如鲁迅、方志敏、__、__等。
参考答案:如__。人虽然早已因公殉职,但他永远活在人民心中,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①报刊上使用的语言更要认真推敲,反复斟酌,不要以讹传讹。报刊上的语言往往要被读者仿效,因而更应该强调准确性,规范化。否则,会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制造混乱。
②比如,我曾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过意见,认为“最好水平”这个说法在口语中运用勉强说得过去,而在报刊上运用就不对了。“水平”,原意是水的平面,水的平面永远是平的,只有高低之分,没有好坏之分。因此,说“最好水平”,是违背事理的。但是,至今有些报刊还在使用“最好水平”这个词。
③又比如,有的报刊批评某些人对事情采取满不在乎的态度时,习惯用“不以为然”这个词。这也是不对的。“不以为然”是“不以为如此”或“不以为对”的意思,而不是“满不在乎”的意思。从这里我们再一次看到了不能随便运用口语。
④但是在将口语上升到书面语的时候,一定不能忘了它的目的是什么,出发点是什么,这就是要使读者能读懂。在对口语进行加工时,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要能够被读者领会、理解。否则,这种上升就失去了意义!
5.用原文的一句话概括这4段文字的中心论点。
6.作者为证明这个中心论点,运用了哪两个事实论据?
7.“这种上升就失去了意义!”这句话中“这种”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
5.解析:中心论点应是第①段的首句。选文一开始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用“比如”“又比如”两个事例来论证论点。
参考答案:报刊上使用的语言更要认真推敲,反复斟酌,不要以讹传讹。
6.解析:第①段提出论点,②③段论证论点。此题即要求对②③段事例进行概括。
参考答案:①有些报刊使用“最好水平”这种违背事理的说法,以讹传讹,越传越广。
②有些报刊用语随便,误解“不以为然”的原意。
7.解析:“这种”是指示代词,它所指代的内容也就是第④段的主要内容。
答案:将口语上升到书面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学吃亏
钟洁玲
到山西看晋商大屋,我们饱受刺激。
大户人家的门楣上,赫然写着“学吃亏”,读着叫人心惊。
这是一种什么式样的家训?纸上立言耳提面命还不够,还要刻在门楣上,子子孙孙每天从门下走过,被这三个字压着罩着,目光一定是温驯而警醒的,如同遭了当头棒喝。
“学吃亏”,显然是先人一生穿越惊涛骇浪,闯荡四方,历万险致发达才总结出来的处世秘诀。
它恰好逮住了人性的弱点。聪明人乃至正常人,没有一个是愿意吃亏的,一般都是见利忘义,哪怕是蝇头小利都不会放过。
多年前《情商EQ》一书大热,无非揭示了一个秘密:那些高智商的学生到了社会上往往吃不开,那里运行着的,是一种与智商无关的秩序!后来《穷爸爸,富爸爸》又加强了这种说法:为什么举目皆是有才华的穷人?
高智商有才华的聪明人最易犯的错是凡事不吃亏,只会取,不会舍。他们往往急功近利,以自己为轴心,精打细算,欠缺耐心和韧性,到头来,殚精竭虑一场空。说白了,聪明人一般都没有大智慧。大智慧在哪儿?在那些看似愚钝的少数人身上。渐渐地,“聪明人”成了一个贬义词。常听得街谈巷议:“哦,那不过是一个聪明人!”为人处世,露拙不怕,只怕露出聪明,露出机心。有人干脆就说:聪明即是先天不足,如果你不幸拥有,千万得藏着掖着,打死也别露出来。
所以说,要发财,先练笨。什么是笨?吃亏就是笨。有一首歌就是演绎“学吃亏”的,歌名叫《朋友》:“朋友啊朋友,你可曾想起了我?/如果你正享受幸福,请你忘记我;/如果你正承受不幸,请你告诉我;/如果你找到了新的彼岸,请你离开我……”
如果你真有这样的“朋友”,恐怕家产托孤都找他。
这首歌自诞生之日便流行不息,恐怕是大家对“稀缺资源”的一种渴求。
学吃亏是以“只舍不取”姿态出现,最终收“先舍后取”之功的智者韬略。
俗话说,经常吃小亏的人,绝不会吃大亏。
练笨了的那些人,会经常莫名地感到对他人的亏欠。他们在与人相处的时候,会觉得自己是个欠债的人。既然欠债,就会把自己放到债务人的位置上,这样,即便吃了亏都不会感觉委屈,进而主动争取吃亏机会,偿还债务,并每每原谅他人,体贴他人,必要时还能有所牺牲。
唉,有这种觉悟的人太少了,怪不得我们举目皆穷人。
9.文段是由什么展开论述的?
10.“说白了,聪明人一般都没有大智慧。大智慧在哪儿?在那些看似愚钝的少数人身上”这句话所表达的意思可以用哪个成语来概括?
11.“学吃亏”的内涵用文中的哪句话可以阐释?
12.请你从求异创新思维的角度针对本文写一段鉴赏文字,不少于60字。
9.解析:理解议论文由生活中的小事展开的写法。
参考答案:看到山西大户人家的门楣上,赫然写着“学吃亏”而心惊。
10.解析:理解句子的含意,展开联想。
答案:大智若愚
11.解析:结合全文,理解关键句子的含意。
参考答案:学吃亏是以“只舍不取”姿态出现,最终收“先舍后取”之功的智者韬略。
12.解析:表达自己对文段的感悟和思考,紧扣“求异创新思维”,对文段进行鉴赏。
参考答案:本文一反习惯思维,认为“要想富,须学吃亏”。吃亏是被世人所不能接纳的事,是愚笨的体现。但作者通过对人人都在标榜聪明,而“举目皆是有才华的穷人”的论述,从反面揭示出了学吃亏是“先舍后取”的人生哲学!别致而新鲜,巧妙而深刻。
阅读课文《懒惰的智慧》中的第四至五段,即从“人类的一切进步想必都出自懒汉们想少走几步路的良苦用心”至“凡是能吩咐别人为他干的事,他绝不亲躬”,完成5—8题。
5.这一部分论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6.这一部分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什么?
7.这一部分运用了哪些论据?这些论据是以什么顺序安排的?
8.从波特的事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5.解析:应学会把握议论文的主要观点。
参考答案:人类一切进步想必都出自懒汉们想少走几步路的良苦用心,懒惰激励了发明。
6.解析: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答案: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7.解析:理解议论文论据的典型、充分、有序。
参考答案:取水管道、渡水工具的发明过程,波特发现往复式发动机活塞原理的过程,现代农业机械安装座位的发明过程。以古到今的时间顺序。
8.解析:要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提炼出启示。
参考答案:做任何事都要勤于动脑,勇于开拓创新,追求最佳的工作方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阅读下面一篇议论文,完成13——16题。(13分)
读书不妨多一些“慢阅读”
耿银平
①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为了让读书活动成为更多人的精神爱好,品味到读书的快乐和雅趣,不妨多一些“慢阅读”的意识。
②所谓“慢阅读”,是指虽然当下进入了“加急时代”、“超音速发展时代”,读书,却仍需要优哉游哉的慢节奏、慢速度以及慢情调。因为只有在“慢”中,与生俱来的机智情趣,才能和书香琴韵达成自然衔接,读书应该完成的精神活动,“体验”、“思考”、“质疑”、“沉淀”才能完成得从容不迫、饱满自在。最重要的是,只有“慢”,兼收并蓄才能得到充分实现,让厚重书香成为人格发展的重要构成。人因为爱书,所以智慧不断提高,书因为有了人的青睐赏爱,而陡增诸多妙趣。
③其实,从思维发展规律方面认识慢阅读,也是很有科学性的。思维是活生生的精神活动,是一种灵感的产物,所以,就需要给予它足够的时间积蓄、思考余地和宽松环境。
④遗憾的是,电子阅读提高了阅读效率,也陷入了不少误区。其一,读书速成化,不论看什么书籍,都喜欢速战速决,蜻蜓点水,错过了“品味”的好时机。其二,就是俗浅化,满足于走马观花,比如很多人热衷于读图和漫画,宁愿让幽默化的图画牵着“思维鼻子”,也不愿主动探究、提出质疑和深度思考。其三,就是功利化。对有用的图书非常着迷,而对于那些所谓的名著和闲书置之不理,正如读书推广大使白岩松所言,“走到新华书店,全是一些有用的书,考试类的健康类的工具书啊。这个社会都在倡导有用,什么叫有用呢?跟钱、权、名利有关,就有用!”
⑤上述读书看似有成就,轰轰烈烈,其实不然。因为思考不够深入,印象不够深刻,往往会成为“速朽”,陷入“快速、快感、快扔”的读书模式中。
⑥这种阅读倾向更容易让人们的精神气质变得非常浮躁和极端功利化,而将最应该坚守的情趣、品格和高尚人格忘掉一边;干什么事情都喜欢急于求成,不愿意等待和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很多中学生“无心读名著”,不正是这种浮躁心态的表现吗?
⑦因此,更多人读书的时候,应该慢阅读。注重心灵和图书的微妙互动,多培养恬淡闲适、从容独立、质疑探索、自由发展的读书性格,从高品质文字中寻觅乐趣和意义,真正闻得到书香,为自己带来更多的精神愉悦、发展进步!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年4月24日,略有改动)
13、“慢阅读”中的“慢”在文中具体指什么?(2分)
答:
14、第②节从读书的目的方面告诉我们为什么要“慢阅读”,请你分条加以概括。(4分)
答:
15、文中④到⑥节从哪两个反面对电子阅读进行了分析?论述的角度与前文相比有什么不同?(4分)
答:
16、结合第⑦节并联系自己的阅读体验,谈一谈中学生应该怎样开展名著阅读。
答:
13、(2分)读书,需要优哉游哉的慢节奏、慢速度以及慢情调。(需要给予足够的时间积蓄、思考余地和宽松环境。)
14、(4分)(1)“慢”阅读能够达成与生俱来的机智情趣和书香琴韵的自然衔接,从容不迫、饱满自在地完成“体验”、“思考”、“质疑”、“沉淀”等精神活动。(2)让兼收并蓄得到充分实现,厚重书香成为人格发展的重要构成。(直接抄写原文,没有加以概括的扣1分,超出答案范围的扣2分)
15、(4分)从电子阅读的误区和危害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2分)作者从反面展开论证,与上文形成对比,突出了“慢阅读”的好处,论证了中心论点。(2分)
16、(3分)注重心灵和图书的互动,让心灵走进名著,与作品中的人物产生共鸣。培养恬淡闲适、从容独立、质疑探索、自由发展的读书性格,在轻松自由的读书环境中有所体验,有所发现。从高品质文字中寻觅乐趣和意义,真正闻得到书香,注意语言的积累、分析与欣赏,在理解内容和思想的同时,提高语言能力。(缺少自己的理解的扣1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12分)
不求甚解 邓拓
①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
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②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
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
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③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
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
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
道理,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
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④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
不求甚解目的在于劝戒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到了
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此外,还告诉我们读书不要固执一
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⑤在读书不求甚解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
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
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
了解问题更全面。
⑥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
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而对那些经典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
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选自《燕山夜话》,有删改)
15.请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述思路。(3分)
16.阅读第④段,概括“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4分)
17.第⑤段中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分)
18.你是否赞同作者“不求甚解”的读书观?为什么?(2分)
[e265a9596ecf7b12.jpg]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8—21题。(10分)
有书赶紧读
黄以华
①曾有报纸说,阿根廷一家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不能等”的文学选集。说其“不能等”,是因为它是用特制墨水印刷,再用塑料袋密封。拆封后2至4个月,墨迹碰到阳光和空气后就开始逐渐消退,最后变成不着一墨的笔记本。出版商以此提醒读者:有书赶紧读!看了这个消息,我从心底敬佩出版商的良苦用心,也由此想到更多。
②古人说“书非借不能读”,只有借别人的书,有了还书期限的限制,有了外在的压力,才会有动力去读完一本书。如果是自己的书,什么时候都可以读,没有了压力,人便会变得懒散,读书也永远成了一个计划。由此想到出版“不能等”的书,仿佛也是给读者立了一个还书的期限,有点儿与“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相通了。
③“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以此来劝诫人们读书要趁早,读书不能等,说的也是同样的道理。
④但是,在我看来,“不能等”的书也许还有更多含义。在现代生活中,一些人变得越来越浮躁,对读书失去兴趣。在他们眼里,读书或许只是升官发财、改变命运的敲门砖,一旦功成名就,敲门砖就该扔掉了。还有的人浮光掠影,只是满足于在网上浅阅读,搜集奇闻逸事,不愿意也静不下心来,实实在在读本书。在这种情况下,一本“不能等”的书,对他们来说又是一种善意的规劝:读书拖不得,好东西是不等人的,要是不及时抓住,过了这村,就没有这店了。
⑤如果阿根廷这家出版商策划图书时有这种用意,那简直有种与读者心理博弈的味道了。尽管如此,这种良苦用心只可理解,却不值得效仿。毕竟图书是传承文明的工具,大家都去出版“不能等”的图书,这个工具就有可能丢失,如果是这样,损失就太大了。
⑥与“不能等”的图书相关,我想到更为多样的一些方式,比如《人民日报》曾介绍过河南固始县采取定期个人述学、群众评学和组织考学的方法,解决干部不爱学、不真学和不善学的问题——形式虽有不同,用意却有相通之处,都在劝人向学,劝人读书。只是外因毕竟需要通过内因起作用,要想真正读点书,学点知识,关键还在于人自身。思想问题解决了,时间便像海绵里的水,挤也挤不尽。
⑦不读书的民族没有希望,更希望越来越多的人都抓紧时间读书。
(选文有删改)
18.选文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19.文章开头从“阿根廷一家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不能等’的文学选集”的故事写起,有什么好处?(3分)
20.第③段画线句子运用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21.文末提到“不读书的民族没有希望”,这句话道出了读书的重要性。请你结合选文谈谈应该怎样做?(2分)
议论文阅读(10分)
18.有书赶紧读 (2分)
19.(1)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有书赶紧读。(2)作为(充当)本文的事实论据,证明中心论点 (3)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每点1分,共3分)
20.道理论证(1分) 作用:论证了有力地论证读书要趁早,读书不能等,从而有力论述了“有书赶紧读”这一中心论点,增强文章的权威性,使论证更加充分有力。(2分) 共3分。
21.能围绕抓紧时间读书和读书的重要性等方面来谈,言之成理,语句通顺即可得满分。(2分)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